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的现代诗

好的现代诗

好的现代诗

好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原因;剖析;方法;探索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能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诗歌,认为她太难懂,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现代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艺术,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爱上现代诗歌。

一、现代诗歌教学困惑的原因剖析

有人说:诗歌是最崇高的语言形式。为什么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髓的现代诗歌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的确,在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中确实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一)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所选篇目并不多,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所以,日常教学中现代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授课时的限制,几乎没有哪一名老师能把现代诗歌单元里的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讲完,学生也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欣赏现代诗歌,体会其魅力和价值。

(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诗歌并不是语言的堆砌,她是一种感受,好的诗歌往往能够达到诗人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花费心思利用各种手段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忽视了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三)一提起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读不懂”。从美学上讲,是因为阅历不够才无法复原诗中所表达的美。诗歌具有沟通功能,而中学生往往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含义是学生所不能够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诗歌无法发挥这种沟通功能,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索

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反复吟诵、配乐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树》,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

(二)拓宽眼界、扩展讲解。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

好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现代诗教学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4-01

现代诗教学确实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同时很多语文教师认为现代诗并不重要,因为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忽略显得理所当然。但我以为,因此忽略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极大的损失。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读诗的黄金年龄,阅读现代诗歌和学习写现代诗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实现代诗歌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教。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合适的现代诗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恰当引导,是可以教好现代诗的。我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总结出了现代诗教学五部曲。

一、注重现代诗歌的选择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现代诗歌可以说在数量和题材上存在较大问题。从适合的角度看,虽然有《在山的那边》《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乡愁》、《星星变奏曲》等这些不错的诗歌,但是也有《化石吟》《天上的街市》《静夜》《雷电颂》等这些值得商榷的诗歌。适合中学生的现代诗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不适合的现代诗就会扼杀其兴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课本之外的现代诗歌必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优秀现代诗歌。譬如童话诗人顾城的《生日》《安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吕德安的《我和父亲》等。

二、注重创设情境

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很多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音乐渲染、图画表现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走进诗人情怀,感受诗歌中的主题,在教学现代诗歌中可以借助各种适合的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曲和相关的流行音乐等,也可以借助借助各种画面和相关的动画。这些有效手段为学生的诵读和品读添加了催化剂,能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诗歌,走进诗心。

三、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猜读,比如挖掉诗歌中的几个关键词或一两个句子,让学生填充或自己进行再创作。也可以把意象相互替换后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和改变成流行歌曲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种方式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锻炼语感和表达,同时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注重捕捉诗歌中的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譬如,《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学生通过品读,分别感受到了“乡愁的绵长”“乡愁的浓烈”“乡愁的纯洁”“故土的神往”。因此,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怀。

五、注重仿写、改写和摘抄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写和改写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诗歌。仿写和改写的训练中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诗中。另外,摘抄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摘抄一些现代诗歌的名句和经典诗歌,不但能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同时也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式。中国向来有抄书的习惯,这是有其独特优点的,根据实践经验,在抄写的过程能更好理解诗歌,甚至能获得茅塞顿开的感悟。

总之,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写作现代诗歌的兴趣,那么必然将在不知不觉中地改变其心灵,塑造出全新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好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新诗现在也没有衰落。新诗的成就被矮化了。”谢冕这样看。而洪子诚看来,新诗难以取代古诗,但“当古诗无法(或有相当大的缺憾)处理现代人经验、情感的时候,还是要想办法让新诗成长得更好。”

新诗与旧体诗:延续还是断裂

新诗到今天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一个是《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表白话诗,然后它又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个周作人的《小河》。我认为首先发表白话诗就说明它很有见解。《小河》是比较成熟的自由体白话诗,所以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再来我觉得重要事件可能是西南联大,在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冯至先生的带领下,西南联大出现了一批新的诗人。他们在抗战的艰苦背景下,阅读外国现代派的诗歌,把这些现代诗歌发扬壮大,引进到新诗当中来。后来出现所谓《九叶集》,九叶派当中相当几个诗人是西南联大W生。他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建设新诗,把新诗领向前进,我觉得这个是一件重要的事。

再可能,这个大家相当熟悉了,改革开放以后,朦胧诗几个诗人。朦胧诗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很多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去,在那边进行地下阅读,地下写作。当然构成朦胧诗新诗潮的,还有一批老的诗人。老的诗人也是在受迫害的情况下,在劳改的场所里头继续写诗。然后这两个队伍会和起来,就成为后来的新诗潮,振兴了我们中国的新诗。

胡适在《谈新诗》里是把新诗的出现放在整个中国诗歌的传统里去的,从诗经的《三百篇》到骚体、五七言、词曲,是诗体解放一步一步的历史演变,认为新诗是中国诗体第四次大解放,

中国诗歌,整体来讲是中国诗歌史,就是不断地改进诗体,解放诗体,把新的思想、新的语言和形式引进到诗歌当中来。到了胡适先生这里,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要在语言上、形式上进行大革命。但它还是中国诗歌的革命,并没有造成断裂。讲断裂讲的很多,其实不是断裂,而是发展。就我们现在的诗歌,就如同唐诗一样。唐诗是伟大的,中国新诗也是伟大的。这就是说,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同样的。改朝换代,但是改变不了中国诗歌的流脉。每个时代都推崇自己的诗,这得益于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不断的创新。

新诗的产生和五七言、词曲的诗体解放,性质并不相同。胡适那样说,因为新诗还没有确立自身的合法地位,他需要从“历史”寻找支撑。但中国“古典诗歌”一直处在诗体解放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但是现在许多人没有把新诗看成是对旧诗的继承和延续,把新诗看成和古诗完全不一样甚至对立的东西,但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就会知道。

我首先要讲两点。一个是汉语写作没有改变,那时候用古汉语写作,现在用现代汉语来写作,而这个汉语的发展当中,古汉语其实就有现代汉语的因素。而现代汉语,我们白话里头也有古代汉语的因素,这就说明语言上并没有断裂。另一个,诗歌理想,诗歌信念一贯。为什么产生新诗?他们不了解,产生新诗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把诗歌普及到民众当中去,提高民众的欣赏水平,思想水平,开发民智,这个是中国传统。中国诗歌传统诗讲究有用的。所谓诗教,诗歌是教育人的,教化作用。这是一贯的。他们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因为我们和过去不一样,但我们有一样的地方,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借着这两点我们就站住了,不用多谈。就是说,新诗就是中国诗歌的一部分。

在现代中国,新诗必然处于主流位置,但旧体诗词写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它们各有自己的写作者、读者,语言、艺术形式、取材和承担的“功能”也各不相同,难以取代。人们为什么“怀念古诗”,因为它有一两千年的辉煌历史,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新诗只是短短的一百年(对每个个体,它的生命却足够长)。虽然我们都怀念古诗,但当“古诗”无法(或有相当大的缺憾)处理现代人经验、情感的时候,还是要想办法让新诗成长得更好。

要有民族的东西,不是说民族的形式一定要保留,不是。

我的诗歌理想当中,要有各种各样的诗,包括民歌体。我们不是用一个“体”去取代别的,用一个诗体或者说外国诗体来统一我们的诗歌,这是不行的。艺术是多样的,始终是包容的,吸收各种民族的东西来创造我们的诗歌。

这一点,我们已经有过历史教训了,大一统,想统一成一种艺术形式,这是绝路。

对文学艺术来说,对诗歌来说,都是这样,应该有整个的开放性。这样的话,就回到诗歌上面来了。胡适先生那一代人是“以夷为师”,以外国人为老师,用外国的形式来壮大我们自己。诗歌的欧化,也不是弊,是自然的。那个时代的欧化不能攻击它。梁实秋讲,新诗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句话说对了很多。我们中国诗歌原来有分行吗?不会分行的。

分行里头学问大了。我曾经讲过,有一些诗人,包括徐迟先生,他把自己分行的诗连写,就觉得“索然乏味”,味道都没有了

“口语”要转化为诗歌语言,需要付出艰苦劳动

胡适曾经说,写新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点就是他的过错。他把文和言混为一体了。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怎么是诗呢?

诗是语言的提高。所以胡适先生的这句话是错的。但他有他的道理,我们要理解他。要解放诗体,这个时候他就倡导这个了。他有错,但他有道理。

我认为不能滥用自由。现在滥用自由,诗和口语分不开,甚至你写的诗比口语还要糟,这个是糟蹋诗歌,这是个误区。现在要奉劝那些诗人们,应该讲究语言的精炼,讲究语言的提高。我们对话不是诗,我和你刚才讲话不是诗,诗的语言是最高的,每一句都应该有诗意,是经过锤炼的。千万不要走那条路,认为我话怎么说就怎么来,甚至比说话还要糟糕的都进来,那不是诗,你内容再好我也不认它。

口语化可以是一种写作实践和风格追求,但不是衡量诗的标准,当然更不是诗歌写作的语言规则。“口语”要转化为诗歌语言,需要付出艰苦劳动。胡适的主张极具革命意义,离开当年的语境,这个说法的粗糙就显而易见。“词”不是“物”,诗人也是个手艺人。语言、形式不只是对事物、情感的表达工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

我们要挽救诗歌的音乐性,我们要保留这些东西。诗读起来要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它暗暗地即使不押韵,也是很有节奏感的。要连这一点都没有了,那真是糟透了。

如何定义诗歌语言的“美”,这其实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自然很美,但是,“比冰和铁更刺人的快乐”,也不能就逐出“美”的乐园之外。如果说到诗歌语言,我可能更愿意x择创新性、精确、柔韧度和张力这样的词语――虽然它们和“美”一样的难以清晰化,一样的含混。

新诗是否在衰落

诗歌是一个很高贵的东西。诗歌的写作是少数人的写作。少数人不等于小圈子。应该是社会的精英,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来写诗。所以我说,诗歌和大众化是两件事情。我们可以大众化,但诗歌本身是小众的,是贵族的。要有很高的文字素养,文学修养,这个包括理论各方面修养,境界很高,才能写出好诗。

诗歌不一定要很多人来写。诗人不要搞小圈子,诗人可以少数人在一起交流,但不是圈子。诗人应该胸怀大志,要有大境界,大视野,那才是大诗人。

诗歌的大众化是曾经有过的一个运动,但我不主张。大众都来写诗,也不一定有好诗人。当然,都来写也没关系,都欢迎。这个要感谢中国的老百姓,因为他们热爱诗歌。能写出好诗,你就是诗人。但这不能作为一个政策,不要“化”,不要大众“化”。但应该全民都来读诗,我们都是读诗长大的。诗到今天,小孩为什么要说“床前明月光”,这就是读诗啊,很好,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教育原因是一小部分,诗人没有写出好诗。为什么我们朗诵会都要朗诵春暖花开呢?海子以后,还有哪些诗是能够长久传诵的呢?我们写了那么多诗,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就想起海子呢?想起《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呢?因为好。现在这样的精品太少了。教育上面有问题,有轻视诗歌的问题,特别是轻视新诗的问题,但主要责任在诗人。

据我的了解,今天新诗的写作者(这里不用“诗人”这个词)、读者比上世纪80年代要多很多,诗歌活动也空前活跃(虽然也浮躁,也存在很多的泡沫)。许多地方,都有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诗社和读诗会。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中国新诗的柯雷教授讲的很好:“人们总是爱藐视诗歌,同样也有人总爱为诗歌辩护。这不仅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新常态”。

好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现当代诗歌 教学 问题 措施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多加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1]

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 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 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 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 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 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2]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3]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课堂上的一切指导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课后学以致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脱离教师的“帮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当然,除了利用好课堂展示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研讨、集体竞赛、公益演出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朗读形式,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总的说来,诗歌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有多种多样,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探索相关的诗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感悟力和切身体会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谭宗平.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J].金色年华(下),2010(07):170.

好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那么,以现代汉语为标志的新诗还有没有出路?古体诗或仿古体诗的道路是否就是今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我们还是回到原点,从新诗的发生说起。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其影响之广是全方位的,深入思想、文化、文学、政治各个领域,同时又是一场深刻的语言变革运动,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国语的汉语实现了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现代汉语的现代性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深刻的基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是在外在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冲击下逐渐生成的,这种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的生成过程。”正是现代白话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迅速成功并使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而确立下来”。正是由于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南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型,而语言的转型则保证了新文学的“新的基质”。文学革命的口号早在晚清就已经提出,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倡导“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作为最先觉悟的探路者,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特别是黄遵宪取得了令人激赏的创作实绩。但是,新质的文学并没有在他们那个时代出现。他们的诗歌尽管写了“新事”,使用了新的词语,不避俗语入诗,但读来却感觉不到新的冲击,甚至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有的诗歌气派很大,却有个壳子在包裹着它,显得缩手缩脚。其原因何在?在于内容变化了而形式依然是旧的,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也就是梁启超所谓“三长”中之第三长:“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人之,然后成其为诗。”这当然不能怪梁启超等人。只有到了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汉语体系的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学格局才得以出现,才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五四迄今的文学正是建立在现代汉语体系上的“言文一致”、“口手一致”的文学。这是一次巨大的历史的跨越与进步!中国诗歌在新诗这条大河流淌了近百年,却要它再回到古体,只能是历史的倒退。况且,古体诗歌的语言体系在今天只是存在于古代典籍和课堂之上,只在个别语言环境中使用,而不是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现代汉语的时代却要选择古体诗歌为出路显然不现实,要求众口齐唱“前朝曲”,到头来只会是一厢情愿的复古闹剧。蔡元培当年在《国文之将来》中苦口婆心地劝诫说:“白话是用今天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思想,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间接的传达写的人与读的人都要费一番翻译的功夫,这是何苦来?”这在当下依然是有效的。

我在这里无意否定古体诗歌在今天依然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自己也非常喜爱古代诗歌。古体或仿古体诗歌应该成为当代诗坛的一个种类,可以成为一片魅力不减的风景,但它毕竟是和农耕社会相谐而生的一种“过去的形式”,其固定的格式对于表现当下社会生活之中复杂的感情与心境就有很大局限,它只能是支流。我认为当代诗坛的主体还应该是现代汉语新诗,因为它更适宜于传达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易于和今天人们的知识结构相融通,灵活多样的形式也更能表现当下社会的节奏和变化。植根于现代汉语的特性,创造出为现代社会认同的现代汉诗范型是历史的必然,而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则是创造现代汉诗范型最重要的营养。现代汉语诗歌的最大优势在于体式和句式的自由,形式随着表现内容的不同而自由创造。古代诗歌的优势一是声律美,二是境界的蕴藉,三是语言的凝练和富含文化意蕴。现代汉语诗歌如何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吸纳古代诗歌的长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古代诗歌从上古开始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终于在唐宋时期攀上艺术的峰顶,特别是在诗的声律方面臻于完美。而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比则仿佛是一种“失律”的文学,这是令人遗憾的。“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现代诗歌“失律”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打碎古典诗歌格律的桎梏而创造“新诗”,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破壳”之后就应该在“诗性”方面完美其体,有些诗歌流派和有文体自觉的诗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如前期新月诗派,再如陆志韦、林庚、何其芳、卞之琳、沙白、严阵等,在新诗的形式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都是基于现代汉语诗歌本体建设的明智之举。可惜的是,这种探索未能持续下去,现代汉语诗歌的文体建设在实质上被搁置起来了。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显著不同,是它的“歌性”特征,现代汉语诗歌并非不讲究声律之美。艾青是诗歌散文美的倡导者,但我们读艾青的诗歌总会被诗人情绪的音乐旋律所打动,心灵受到震撼。问题是相当多的新诗人缺乏声律的自觉意识,致使当代诗坛缺美少律的诗歌太多。给读者造成了现代汉语诗歌“失律”的印象。尤其是随着后新诗潮中世俗口语诗流的出现,许多诗歌变“歌性”为“述性”,这类诗歌尽管也有一些优秀诗篇,但整体而言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性确实是被过多的“口水”给稀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