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散文教学;听写法

笔者以为课堂中适当的使用听写法,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思考如何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现时性的优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我们发现听写的完成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语言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然后听话人要理解,暂存记忆中,写在纸上。这些步骤涉及辨音、理解和记忆,这里不仅有同音异义词的辨别,表层到深层或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还有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共同作用。听写是一个由诸因素参加的积极主动的语言操作过程,可视为一种综合性技能,融接受性与表达性技能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听写法不失为一种促使生成性教学资源产生的好方法。

因此,笔者尝试将听写运用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探究在散文这种文体中,教师如何运用听写法来应对学生在语篇段落学习理解方面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寻找散文教学应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真实呈现学习的起点,笔者在试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没有事先布置预习作业。主要的教学模块有2个,第一模块是听写课文中的句子,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在写景状物上的特点。第二个模块是听写“仿句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仿写理解写景状物意在表达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从课堂的实施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听写的内容,善用学生在显性和隐性听写任务上的错误,关注学生在连续性听写任务上的状态和表现,就能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用听写内容,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生成性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预期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如各种物质性资源具有可预期的特点,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生成性教学资源则与此不同。生成性资源不是事前计划和设定的产物,而是在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只有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选定恰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巧设听写内容,一方面使听写的内容能符合教学目标细化的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听写反馈的非预期性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即教师根据可以根据听写的结果评估教学预设起点的吻合度,更有效地进行推进教学。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散文教学的难点,目前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散文的体例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就《紫藤萝瀑布》而言,咏物抒怀是其体例上的主要特征。再加上散文不比文言和诗歌,篇幅较长,所以听写的内容不宜过长。因此,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两句话作为听写内容:第一句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第二句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样选择的依据是,笔者将《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析语句明晰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通过仿句练习明确咏物抒怀类散文的特征,即状物须紧扣景物的特点展开,状物要为抒怀服务”。因此,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实际上是如何“写景状物”的两句范例,暗含了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比如,状物要写出物的特点,状物应言之有序,修辞要紧扣物的特点。听写的内容按正常语速诵读2遍,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略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写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这些语句在内容理解和形式表达方面的把握程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发学生互相评点听写中的错写、误写、妙写,为达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初步写景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要有一定的观察角度”提供依据。

为了能符合细化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还需再度开发听写内容的教学资源。在《紫藤萝瀑布》中,由于笔者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具有范例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范例所具有的学习支架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并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提示,从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仿句情况评估这一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教师可以提供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和“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通过评点,启发学生在使用修辞手法时,如果能斟酌动词,就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的特点,从中加深学生对写景状物方法的理解。总之,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听写内容为源点,做相应的细化和深化,直至达成本堂课总的教学目标。

二、善用听写错误,发挥生成性资源内源性的特点,为准确诊断学情提供参考

生成性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内源性。生成性资源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这类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较之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潜隐性和内生性。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或理解障碍,对某一问题潜在的独特见解或错误认识等,只要被有效地外化和显化,并被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就可以成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若能积极、巧妙地加以发挥和利用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误解、错解,就能准确诊断学情,提高课堂效率。

(一)借助显性听写任务,精准辨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显性的听写任务是指要求学生完整的书写教师口述的所有内容,笔者所指的显性听写任务排除简单的词语听写。当课堂上使用句段式听写任务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遭遇的难点会即时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听写会直接呈现出“难点”为什么会是“难点”的原因,这就是诊断精准性的体现,也是最让教师着迷的地方。在《紫藤萝瀑布》的听写环节里,笔者请了两位语文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上黑板听写。两位同学的听写有两处错误相同,一处是都把“终极”错写成“中脊”;一处是“忍俊不禁”,女生写成“忍峻不禁”,男生写成“冷俊不禁”。问学生为什么会写成“中脊”,学生说没想出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先按读音写词语。至于为什么男生会写成“冷俊不禁”,连读音都写错的原因,男生说没听清楚。果然,男生在语句听写的过程中,先不说正确,就是把听到的句子写通顺都有点困难。由于笔者是在散文教学中第一次使用听写,而且听写的句子按正常语速只读两遍,在听写的过程中不间断的有学生嘀咕没听清楚,因此听写的环境相对不是特别安静。最终听写结果,女生两个词语写错,标点中该使用分号的没有使用,此外全部正确。男生除了有女生的全部错处外,还缺少句子间的几个虚词。由此,教师可以判断,造成学生对语句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的原因,极可能是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够和词语的积累不足,像“终极”可以从上文“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来猜测,像“忍俊不禁”可以从后面的“笑容”一词得到启发。此外,更值得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词语的积累往往是在课堂的讲授、自发的阅读、日常的交流中慢慢积累的,学生若没有良好的的注意力品质,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恰恰是教师需要着力培养的学习品质。

(二)借助隐性听写任务,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隐性的听写任务是指教师对学生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口述的说明,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他们对口述内容的理解。在《紫藤萝瀑布》中,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隐性听写任务,口述仿句要求“请根据两句例句所给出的观察视角和修辞手法,请学生任选一句进行仿写”。结果笔者在学生仿写时巡视,发现有不少同学对仿写的要求不够明确,所写的句子要么角度杂糅、不清,要么没有使用修辞,这说明学生在听记任务要求的时候不够专注和仔细,没有养成随时记录要点的习惯。于是,笔者适时提出四人小组交流的要求,以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传阅自己的仿句,从观察视角、修辞手法的角度书面点评组员的句子,觉得不错的句子打钩,打钩最多者全班展示。进入班级交流的仿句有4句,分别是:①那一串串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大片大片地淡紫色,像是一片片轻柔的面纱,虽然淡雅,却又让人难以忘怀。②紫藤萝就像一串串挂在空中的密密麻麻的葡萄。③每一朵淡紫色的藤萝,小巧玲珑,就像一只只停在花杆上休息的紫色蝴蝶。④远看藤萝,只见一簇簇淡紫色从空中垂下,像轻柔的帘子,在风中飘摇。经过师生们的初步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发现存在这些问题:一是观察角度不够明确,像②句;二是比喻的使用比较牵强,像①句中的喻体“面纱”就显得不够贴切了。笔者通过学生的佳句反馈,发现学生在修辞的使用上存在困难,未能完全掌握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恰恰应该是景物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本体和喻体相似就可以了。此外,学生在使用比喻或者拟人这类修辞的时候,往往没有留意斟酌动词就可以使修辞格更加形象和生动的问题。于是笔者出示了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同学们通过朗读发现巧用动词,就能很好地展现景物特点,比如把③句里的“停”换成“挤”,④句里的“飘摇”换成“摆动”。

三、重用听写反馈,发挥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为促成学法指导提供蓝本

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也不容忽视。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学人力资源,生成性资源属于后者。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可进行循环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资源。课后笔者回收了进行听写练习的练字方格纸。之所以选用练字方格纸,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学区的学生书写习惯和规范普遍存在问题,但是当练字方格纸的正面承担起完成显性的听写任务、背面完成隐形的听写任务,成为学生完成多个听写任务后的学习过程记载纸后,又生成了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这都为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提供了蓝本。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促进个别辅导辨明方向

我们一般会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或考试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但这种针对。

学生个体的学习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延时性和模糊性,而课后回收听写纸就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较为准确地判断、甄别学生个体在听课过程中暴露出的习惯、方法、能力等具体的学习状况了。在上课中,在笔者要求学生以这样的句式品析听写的两段话“这是的紫藤萝,我是从(词语、修辞)中感受到的”的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时我发现一男生朱某手里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教鞭”和后排的男生挤眉弄眼。为了不影响课堂进度,我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喜欢这根教鞭,送给老师吧”就带过了。旁边的女生立马小声说,“老师这是听写纸折的。”当时,笔者突然意识到以往对男生朱某学习问题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先前的判断是该生的识记型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书面表达不够清晰和准确,但是上课能踊跃发言,思维敏捷,如果能关注落实孩子的基础知识,该生的语文学习应有较大提升。但是通过纸教鞭一事,笔者意识到更严重的学习问题可能是注意力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无法通过提问这样的方式来关注他的学习状况时,他的学习有可能是失控的。假若能通过听写练习纸追踪、监控、评价他的课堂听课状况,可能会对他的学业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课后整理听写纸的时候发现,有4位男生没有上交听写纸,经调查发现原来都是去折纸教鞭了,而这4位男生的学习问题都基本类似。

(二)发挥听写练习的示范作用,为促成学法指导搭建平台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写练习纸展示,也许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利平台。有选择地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听写纸是一种方式,或提供佳作作为示范以资鼓励,或出示错处揭示原因以求改进。不论是范例或是错例,教师都应以赞扬、鼓励语言加以书面肯定。有选择地在教室固定的展板中展示听写纸,并在听写纸上附上有教学意图的点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整理《紫藤萝瀑布》听写纸的时候,笔者选择在教室展板中展示的听写纸分两类。第一类是显性听写任务完成最佳者,选择的标准是书写符合规范,比如能空两格书写,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修改能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因为听写纸的正面是练字方格纸,所以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书写规范方面的要求。第二类是隐形听写任务完成有特点者,选择标准是在观察角度明确的、喻体比较新颖的、动词使用有新意中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者,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的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展示的听写纸,通过阅读教师的点评意见,潜移默化习惯和学法的形成。

四、结语

《紫藤萝瀑布》是笔者第一次有意识地通过听写法来自我评估对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实践下来,经过整理和反思,笔者对听写法所引发的生成性资源所具有的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生成性资源即取即用的现时性的特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由于生成性资源的这个特点,这些产生于课堂讨论或活动过程之中,往往源自学生直接的认知需要,逼迫教师需要积极提高教学智慧,主动应对。同时笔者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比如,怎么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选择合适的听写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笔者认为《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又比如,如何根据听写的反馈,及时、精准地诊断学习难点,甄选共性问题,筛选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适时地融入教学现场,笔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还是捉襟见肘的。又比如,如何通过听写纸的范例点评展示,形成系统的学法指导,笔者还没有做过有计划、有序列、有重点的考量。

参考文献:

[1] 刘双.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3.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自学辅导,先学后教

1.先学的形式

先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读课文、看注释,也可以依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教师拟定自学提纲:(1)全文以对紫藤萝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分为几个部分?各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作者在文章中回忆起了十多年前家门口的紫藤衰败、零落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面对藤萝,作者感悟到什么人生哲理?(5)自学这篇课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有语文知识方面的,也有道德、社会知识方面的。通过自学,引导学生感知课文,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梯度明显,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使知识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融为一体,长期训练,能力就形成了。

2.后教的形式

后教的形式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组织那些对课文及其思考题目有一定见解的同学向不理解的同学进行讲解、质疑、解惑,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尽量让那些可以通过小范围研讨能够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师此时只是巡回评价,不做更改和订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同学间的互助解决问题。二是组织大范围的交流。让学生把先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采用自答或互答的形式解决。学生由于受知识储备、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限制,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对于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等使之具体化,让学生能真正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样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后教,教师要努力做到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

3.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要限时限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搜集学生训练过程所反映出的信息,据此调整教学行为,增强训练的实际效果。教学过程的当堂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语文基础知识的拓展训练。知识是素质的基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应从基础训练抓起。要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为其今后的提高和发展作准备。如学习《紫藤萝瀑布》,除掌握字词、练习朗读训练之外,还要结合课后习题(二)进行句子的理解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训练,训练要根据课文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质逐步就提高了。

(2)能力培养训练。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的主要目的,有人说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没有道理。当堂训练中的能力训练,要站高一点,要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在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上下工夫。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3)创新开发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练习设计上下工夫。如教《紫藤萝瀑布》,在学生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通过拓展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在仿写中通过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我,培养学生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走出就课论课的圈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新课改下课堂上有着明显的变化,但还有一个问题,即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今年在某县举行的高效课堂竞赛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学生朗诵课文时,竟然怪声怪调,嘻嘻哈哈,态度极不严肃,当其他听课老师都用诧异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同学时,该教师竟然毫无感觉地说了声“好”!当我们都以为她将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提醒学生时,她却令人失望地进行下一教学环节了。也许是这位教师太年轻了,教学经验不足,加之紧张,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是从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在日常教学中这位学生是否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如果剔除掉其他因素,我想这种现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肯定有莫大的关系。很多教师的评价过于追求正面而忽略了必要的批评帮助,导致学生对于这样一些随手可得的表扬已经无动于衷了,使表扬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相融合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教学离不开实践,修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修辞,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不仅局限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将口头表达落实到语言文字中。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于紫藤萝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为什么比作瀑布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无法理解紫藤萝花带给作者的心灵抚慰和震撼。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段配乐朗读视频,看到视频里泛着的点点银光,高高地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与终极,一朵接着一朵,推着挤着,活泼热闹的紫藤萝花束,学生瞬间被这种盛大辉煌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所感染;唯美的画面交织着朗读者如歌的朗诵,很快就将学生带入课文设定的情境,望着这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紫藤萝瀑布,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对于作者开头“不由得停住脚步”,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如此类文章如果只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将简单、被动而且机械。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尽管多媒体手段给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它同样存在选择性和使用度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一刀切,盲目要求篇篇课文都要采用这一方式。它必须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前提。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容量大,它方便的呈现功能、交互功能和直观性、形象性,都可以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的直观展示,既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又在限定的时间内传输了比传统课堂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它更适合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的课文。

那么是否课堂信息量越大越好呢?有些教师课件准备极为充分,把与课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呈现出来,使课件画面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令学生眼花缭乱。殊不知,过大的信息量,会加重学生负担,应接不暇之余反而降低了学生有效信息量的吸收,以致学生学完课文还不知重点、难点何在。语文课教学本身有很大的开放性,这一失误在语文教学中极易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务必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有所侧重地撷取素材,制作出重、难点突出,合理高效的教学课件。

其次,多媒体教学存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教师制作课件时已经将课文内容的分析、问题和答案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无法修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向自己设计好的答案靠拢,就像猎人准备了一个套子让猎物自投罗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也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原则。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于相同文章的理解各有不同。语文是一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或是做出个性化解答,针对这种超出“预设”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应对,把学生不同于预设的、有价值的答案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思考评判,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既符合语文学科开放性的特点,也是对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实践。因此,语文课多媒体教学要关注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灵活地调节信息内容,从而提升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最后,多媒体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使课堂变成纯机器教学,使课堂既无深入讲解,也无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如果这样,就只能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分析和深化。特别是一些重、难点问题,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无法理解,这样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些是多媒体手段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教师应将多媒体手段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创新精神 提高 探究 教学效率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课堂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讲《木兰诗》时,首先,备课时根据学生和本课文的特点,教师只需做好指导、点拨和引导学习即可。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花木兰故事,让学生点击课文出现花木兰像。让学生共同点击课文朗读,读准生字词音,并给生字词注音,二读课文是学生跟读,三读是有课文,无读音,学生自己准确朗读课文。最后,利用课件中的“古代诵读”课文欣赏让学生欣赏古文朗读。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深受学生欢迎。在这类学习中,教师的讲解只需较短的时间,教师控制的教学资源从讲台上来到学生的座位前的计算机上,学生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动手在计算机上使用课件提供的素材资源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参与性强,主动性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如讲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用制作的课件先展示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有的象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象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课件通过教师熟练的操作现代化教学仪器,大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云,教师导入新课:“看云识天气,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学生的感官和思想都被美丽多变的云吸引了,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教师再分别从屏幕显示“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种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学生功能如象亲眼看到色彩逼真的天气。是传统教学一支粉笔加教师的讲解无法比拟的。这种根据教材进行选择、制作课件进行讲解的模式,较为广泛和普及。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感受课文内容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容易突破重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优秀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出版总社

青少年日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艺术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