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结合

课堂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好,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主渠道,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实现吕叔湘先生“较少时间取得较好成绩”设想的主要途径。怎样选好课堂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近年来,在这方面,我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读写结合”这一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了反复实践,受益匪浅。

一、学习拟标题、立意构思

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和学生共同确定课前学习重点“借物抒情”为阅读写作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评议得出《紫藤萝瀑布》从花的颜色、数量、形状和芳香几个方面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这种构思十分曲折巧妙,很值得学习。当堂我们进行了口头拟题,立意构思训练。学生感觉很兴奋,很积极。左家月同学拟了题为《昙花颂》的写作构思:先描写昙花与其他花的不同,“每逢晚上开放,散发出幽香,不惹人注意”,然后联想到“像昙花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工作的人们”,赞颂他们像昙花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借物抒情更强烈的是牛明雪同学,她拟了题为《咏梅》的写作构思:在寒冷的冬天,雪飘飘洒洒的下着,那几株梅树依然挺立在山顶上,那梅花的红尤其耀眼,那一朵朵的梅花傲然怒放。我不由得走近了它,细细一闻股香气不禁迎面扑来,馨香阵阵,淡雅清新,顿时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然后不禁想起了几句诗“凌寒独自开”“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震撼了我,然后赞美那些工作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像这腊梅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读与写的结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写作。

二、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和学生确定“描写景物的方法”为阅读写作结合点。课堂阅读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该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学习了运用比喻、拟人表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当以上“写景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评析出来以后,我便不失时机地布置了当堂写作训练: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和“用比喻、拟人具体表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写一景物,如雪、风等,字数不限。学生刚刚学习了老舍的写景妙法,激情难抑,恰在此时引导练习,能将学生的写作欲望推向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构思动笔,教师及时巡回指导,五分钟后,已有十来名学生完成,八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已写好。接下来我让学生当堂朗读写作片段,引导大家评析。如学生霍庆雨写的《雪》:天空中无数雪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跳着舞向地面飘来,还不时地吻一吻行人的面颊,不一会儿,地上全白了。第二天清晨,厚如棉被的雪被行人一踩,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雪好像在说:“轻些呦,轻些呦!”该片段从视觉、触觉、听觉角度,写出雪白、雪厚、雪美的特点,并且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雪的特点。

三、学习开头和结尾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关于文章的开头,有许多的技巧和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设疑法”和“呼应法”。“设疑法”这种开头方式是在文章开头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事物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学生感觉这种开头很新鲜,个个跃跃欲试:不到五分钟全班都举起了手。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示意朗读,想法都很特别:“离家老远就听到了妈妈尖利的斥责声,这又是更跟谁呀?”,“一进门就看到奶奶在默默地流眼泪,这是怎么了?奶奶本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呀。”“我刚一进教室就见一个大纸团飞来,正打在我的脸上,这是谁这么缺德呀?”学生的内容五花八门,都起到了引起读者兴趣的效果。

“呼应法”是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同样是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的一种结尾方法。《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是这样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回应了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开头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人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首尾的回应,很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积极练笔,写的有模有样。李梦捷是这样写的:(开头)我该怎么办呢?......(结尾)通过这件事,我终于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了。刘晶的作文写到:(开头)我没有错......(结尾)我真的没有错。

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主题,了解了作者是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个哲理性的语句煞尾,尽情倾诉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热望下一代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这正如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念,发人深思,感人至深。一开始学生感觉这种写法有难度,我就鼓励他们,先列提纲,把结尾作为重点,学生欣然投入到写作训练中去了。教师也在学生写作时积极点拨。张梦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妈妈每天五点起来给我做早饭,即使自己生病时也能让我及时吃上热乎的饭菜......在我生病时着急哭泣,深夜背我去医院,几次摔倒......为我排解心中的烦恼......(结尾)我的妈妈是如此的勤劳善良慈祥,她是如此的爱我,我怎能不爱她,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张梦的作文很感人,我都被感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不能回过神来。该生的结尾是真正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0-01

养成教育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之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初中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保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目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理想。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动脑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15-30分钟左右,提问时不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学生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的课后作业大致包括日记、作文、练习册等,其作业的错误率较高,有的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效果较低。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测验分析,部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方面的各种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其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不够全面[1]。

2.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2.1 加强教育,提高学习习惯的认识。目前,大多数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够了解良好的学习对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讲授人教版《伤仲永》以及《孙权劝学》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大概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即使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像方仲永一样,最终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即使没有较好的天赋,像吕蒙一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备受器重。通过上述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急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2.2 加强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教师在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时候,还需要明确哪些习惯是需要努力养成的,并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做笔记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技巧。在课堂记笔记的时候,由于大多数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不可能将其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需要适当的选择笔记内容。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重复强调,指明为重点知识内容;课文中的主要提纲;主要内容、主要表达精神的话语;文章中出现的数据以及例子;关键词语以及句子等。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状况,适当的教授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以便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3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常而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需要确保其富有新颖与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紫藤萝瀑布的图片或视频作为背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宗璞笔下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试着描写紫藤萝景色,再与课文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对比,分析与学习宗璞的写作技巧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印象,更加了解这篇课文的意境美。另外,在讲授《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等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鲁迅的生平和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另外,教师可以使用典故教学法,讲解《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等,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背景或者讲解小说中以及传说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

2.4 分类别训练。语文学习习惯的种类较多,在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确保思维模式得到较好的发展。语文知识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其中自然、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等,将其有价值的素材记录下来,可以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其次,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堂阅读,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由于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要想学好语文就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因此,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语文视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精读、浏览以及略读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与朗读背诵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通常会遇到生僻字词以及不了解的知识,通过查阅字典以及各种资料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以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针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经典谚语、格言等,可以加强背诵,提高自身语文内涵,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写作当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总结

在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不仅需要教师的重视与努力,还需要学生与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高效的培养方式,以便提高养成教育的效率。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规范自身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家长还需要支持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凤新.浅谈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14(16):215-216.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

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语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多层面背叛。简单停留在字句、章法上的分析,破坏了语文文本的整体美,使语文文本里的人文性得不到很好地展现。如果将多媒体教学置放在庞杂的图片、时代背景的平面式的铺陈上,即便资料丰富、详实,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资料的切换频率又严重超越了学生思维的跳跃节奏。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度,这种仅仅维存在“视觉暂留”层面的知识点,试图通过作家、作品、时代三维一体“聚合式”的归拢而回归文本,必然导致这种“聚合式”理想步履维艰。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渐悟到积累的过程。笔者认为,怎样强化这一渐悟至积累的过程,是当前语文课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文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桥梁而被提出的根本出发点,便是要立足于中学语文文本,采用“辐射式”向度,努力寻求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一位英国女士在拜读过《围城》之后,想一见钱钟书先生为快,而钱钟书先生却回复她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当然,这里所举的一处幽默并非否定作品与作家及时代的一体性,而是侧重于强调立足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二、中学语文文本的双重品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句、章法的分析,更多地偏向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缺乏情感这一载体,它的走向是可想而知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固然与传统的教学观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传统教学观念予以全面否定。毕竟曾经的私塾教育熔铸出一个个大家名家辈出的时代!当代的语文教学究竟是缺乏了什么?在推陈出新之后,语文多媒体教学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的革新,怎样将这种形式的革新服务于课堂内容,这势必要深入到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观批判与继承基础上的突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这也使其有别于其他学科而成为一个复合式的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展现则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一个心灵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凸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便是向“为情造文”的轨道转化,而不是“为文造情”。

怎样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寻找学习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成长过程中心灵的重建,该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则更要进一步将这种心灵重建放诸现实生活中,使其在实践中获得向“为情造文”写作的跳跃。“情”自何来?简单地讲,来自生活。而中学语文文本皆是在生活实践中物化出来的情感范式,是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当代中学生提升情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源泉。

三、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着人的心灵层面。中国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士子悲秋凄凉的底里,无不蕴含着一个“真我”,真正的性灵。文学作品的根本出发点,即展现“我”,表达“我”的思想,将小“我”向大“我”的空间辐射。

而心理学也在不息地向人的心灵层面探究,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姻,使沉睡在一系列作品里的心灵化石复活,展现出一颗颗鲜活的心灵。钱谷融教授在《文学心理学》一书中,谈及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时,强调了解读过程的“三步曲”、“入而化身其中”、“出而细细玩味”,然后才能实现“心灵的重建”。

笔者认为,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三步曲”里的初步,即怎样引导学生在研究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入而化身其中”,然后向外辐射,洞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的个体经历,作家的意识及情绪向作品转化的潜在机制,进而将这种潜在机制反哺写作,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有效循环。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又有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学生思维履历的平面化。独生子女愈来愈多,物质生活迅速提高,防碍了他们对世间许多原道的追问。世界观的差异、视点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对亲情、友情、意志力等等的点睛之笔,也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半开半闭的完整宇宙。对于这一灵魂宇宙空间,怎样才能使其广博吸纳外界的能量,建立起一个恒星系统,不再被广漠的黑暗所吞噬呢?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文本,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心灵层面的挖掘,并引导学习者用这一眼界来剖析语文文本,弥补当代中学生心灵宇宙的缺憾。在双向互流的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植。

四、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的实践价值

中学语文文本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属于经验范畴,而中学生习作属于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由经验向实践的飞跃是其认识观里所认可的追求和本质性进展。由此可见,架起语文课堂教学通向写作的桥梁是可行的,也是很可贵的。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使语文文本真正成为写作的范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追问便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尽管文学创作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对文本最终表达目的的追问。确定了文本表达的这一最终目的,字词的色彩、句段的错落、篇幅与结构都成了“最终目的”外在形式。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论及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这“最终目的”便是本质,紧扣住这一点,也就不会被纷繁多变的假象迷失方向。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使师生更多地在字、句、段、篇层级不断提高的赏析里,去探究作品里的“神”聚现象。这样一来,中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里的“形”的多变,都包融在共同的情感基调之中。景物着色的或明朗或灰暗,景中的情,情中的景,人物语言里的喜怒哀乐都有了一个个坚定的立足点。这样,在教与学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创作主体进行交流,必然使学生找到抒情言志的可模仿的有效途径,也就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论,使文学心理学真正承担起由中学语文文本通向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寻找到语文学习的灵魂。

五、借助文学心理学,解读中学语文文本例式

(一)浅谈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由题目看,作者是对自然圣洁之美的由衷赞叹,还是要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向生的感悟跳跃?通读全文,可以断定是为后者。

开头处便独句成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这独句成段的形式和语句内含的动作描写,均可体现出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外物的最大力量莫过于能与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相连。当情事已成悠悠,时间便是一条长河,惟有眼前的物事才能打开黑暗记忆的闸门,也便使眼前的物事著上了悲喜忧恸的情愫。紧接着作者在紫藤萝瀑布前,借其缓缓流淌的动感,恍惚了时空的界限,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生死谜,手足情”(作者弟弟的去逝)的焦虑和悲痛。生之有限而对大自然循环的荣枯凋落,一切都将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于是才“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进而作者将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把它和记忆中开的非常稀落的紫藤萝来对比,便用花向读者隐隐复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十年文革)。把眼前的藤萝与记忆中的对比,更加深入地体悟了生命的流程,将花的际遇上升为一种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便实现了散文写作由“物”到“人”的第一级跳跃。为了向纵深处开拓,作者还要努力向“自我”的精神境界寻找折射的光,这能使整篇文章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结尾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于诗意。语句中用动作描写传递出作者本人在花和人的感悟中,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便是由“人”向“自我”的第二级跳跃。着色虽轻,但铿锵有力,因为这第二级跳跃之自然,印证着这种感悟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步音。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可简括为:物事第一级跳跃人的品格(或记忆的烙印)第二级跳跃“自我”升华。

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渐悟出的二级跳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类似的写景类散文,同时也在写景类散文写作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借二级跳跃的范式使写作向“有我”的深度拓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学生处在语文的学习阶段,这种探究式的模仿便是一种“学”,这也如书法练习时描红的渐进过程。

(二)对小说“典型”的剥啄

由于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现实中也便难能有一个完全的典型适宜让创造者在作品中调遣,也就只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以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溯游从之,这典型(包括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便是作家个体意识的物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怎样通过对文本典型的逐层剥啄,最终发现这“物化”的个体意识呢?

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为例。作品虽写战争,但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以一个年轻伤兵在被送归战地医院过程中的心理流动为主线,集约了一个战争时代的信息和人们的心理价值定位。这一典型化的取裁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对战争的厌恶,后者是要在其中彰显人性的纯美。

其次,作品以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为典型,把一个年轻的、有着英雄梦的生命严重伤残作为战争罪恶的见证。“我”凭借眼前昏暗的景设想努力追回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追寻的艰难,是“我”难以回去,无法再成为常人的痛苦的呐喊。细细品来,如同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一层油纸,朦胧却又永远难以清晰。就这样,战争把美好的、有价值的生命毫无意义地撕毁了。这一典型的设置和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群沐浴的少女最后被战争毁灭,一样地震撼人心。

再次,文本中“我”对炮声的赞美,“我”用六种字体写过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及“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的无休止的反复与模糊的回忆,都打上了军国主义教育的粗重烙印。尤其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擦呀……削呀……”的强化里,不但使原本的悲剧情绪荡然无存,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这一典型的年少幼稚与刘心武《班主任》中的宋宝琦形象极为相类。

由上可见,借助文学心理学不但可以窥见典型背后的作家意识,而且还可以在典型的对比阅读中,发现“典型”的系列化现象。在典型系列化中,同中求异,彰显作家表现生活的侧重;在典型系列化中,异中求同,可以为中学生写作找到一类原始模型,为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找到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钱谷融.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课文不是无情物,慢掘细嚼有密码。杨绛渐渐明白的一个幸运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竟源自别离人间的老王与她告别的那个瞬间。这个瞬间,因为有对老王“不幸而善良”之底色背景的层层铺垫,尤显杨绛的贫民情怀和善良美德。

经典文章常常源自经典瞬间,经典瞬间无不经过前因的蓄势铺垫和后果的挖掘丰富,而愈久弥香。

李老师邮箱:,博客:http://.cn/u/2935819930欢迎广大师生互动交流

1热身:微博记录“瞬间”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则微博,筛选优秀作品,并分类欣赏品鉴。

片段示例

(1)认识瞬间内涵

瞬间是什么?一瞬间,你就来到世间,又是一瞬间,有人会离开这个世界。瞬间有好坏吗?你出生了,带给家庭喜悦;那些车祸的瞬间,带给他们家人的是无尽伤痛。瞬间到底重要不重要?一瞬间,奇思妙想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一瞬间,科技人员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明出无数产品。你珍惜过一瞬间吗?瞬间匆匆,但汇聚拢来则是时间长河。认识瞬间,就是认识人生。

(杨磊)

(2)遐想回眸瞬间

在雅安地震的那一个瞬间,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在重庆,有的人从楼上跑到了楼下,拿出的是百米冲刺的速度,这是第一直觉、反应。而有的从楼上不顾一切地跳下,那是求生的欲望。还有些人在玩,一点儿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亲,你呢?

(陈璐)

(3)体验感悟瞬间

跌倒的那一瞬间―――脚下一滑,重心不稳,两手拼命向后划,速度简直可与蜂鸟振翅媲美。一面是精神上努力向前仰,一面是现实中重重向后倒……在“砰”与“啊”的两重奏中,便迎来了屁股剧烈的疼痛―――就在那一瞬间,我便华丽地倒在了水洼中。

(蒋信飞)

(4)“杯具”生活瞬间

有时,“杯具”只是瞬间的问题。课堂上,你摸出手机,进入游戏页面的瞬间,班主任出现在了你的面前;网吧门口,在你犹豫再三刚刚落座的瞬间,你老爸像神灵般出现在你的面前;在教室里,你打开面包犹豫是吃还是不吃的瞬间,余光里,全是班主任那“慈祥”的微笑。杜绝犹豫,果断决策,远离“杯具”。

(陈柯旭)

(5)世间真情瞬间

月假回家,很高兴,似乎爸爸也很开心。回家第二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我回房间时,路过爸爸房间,爸爸一个人还在埋头工作。那一瞬间,我奔回自己房间,泪奔。这世上,不会再有一个人会比你的爸爸更爱你!

(陈思宇)

热身解密

微博是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批阅“瞬间”微博,这种感觉特别强烈。以微博写作“瞬间”话题,一则可以让学生自审话题意思,二则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话题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审读内涵,勾连生活,再选素材,甚至构思表现。

2聚焦:课本寻觅“瞬间”

写作难,难在常常没有思路。首先审题“瞬间”。“瞬间”即为“转眼之间;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在百度里键入关键词“瞬间”搜索,可以搜到无数的“瞬间”,如:激情瞬间、轻松瞬间、幸福瞬间、心碎瞬间、回眸瞬间、感动瞬间、转身瞬间、蓝色瞬间、站在花落的瞬间。利用手头的课本,我发现课文里埋藏着无数“瞬间”―――

《蝉》的瞬间:心动于蝉17年的等待;《紫藤萝瀑布》瞬间:驻足生命蓬勃绽放的紫藤萝瀑布前;《背影》瞬间:爬过铁道买橘的父亲;《老王》瞬间:告别瞬间的一生愧怍;《故乡》瞬间:一声“老爷”的生命隔膜;《藤野先生》瞬间:赏樱花、学跳舞、匿名信、电影事件等无数敏感瞬间构筑出的人生转身;《我的叔叔于勒》的瞬间:发现穷困于勒瞬间,家庭希望破灭的心酸。

仔细品读课文文本的无数“瞬间”,我们自可寻到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诸多方法,你不妨一试。

佳作展示

转身刹那

重庆市巴川中学2014级(35)班尹婕

当你转身离开的那一瞬,我才领悟到:我现在拥有什么,我应该去拥有什么。

那是一个严冬,我们一起上街买东西。大街上虽显冷清,许多店的门还开着,店主却躲在铺子最里面烤火去了。呼啸的寒风无情地拍打在我脸上,刀割般的生疼,我的手也早已冻得通红。我们一起逛了很久,大包小包提了许多东西准备往回走。

突然,你停住了。

“你提一点东西!”

我动了动放在口袋里的手,一点也不想拿出来。

“我不想拿,冷!”我将头往围巾里缩。

瞬间,你的话像尖锐的冰:“自己的东西自己拿,不拿以后别想再买!”

“这些东西你该买啊!”我辩解。

“那难道你不该拿吗!”你的脸顿时变成冰刀。

我明知无理却还嘴硬装酷:“这么重我提不起,你多提一点又不会怎么样。”说完,我准备继续走。

“不许走!你今天必须自己拿!”你把东西放在地上,指着它对我吼道。

我心里暗暗不爽:凭什么!我站在原地,斜着眼。心想:反正你奈何不了我。

出乎我意料,你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把东西提起来再用好话安慰我。你转身走了,就这么走了,一句话也没说,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这冷清的大街,这寒风凛冽的大街,这让我无助的大街。

我的眼泪在你转身那一瞬如泉水般喷涌出来,我开始号啕大哭:“妈妈!等我!”

你没有回头,离我越来越远。

此时的我像树梢上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掉落下来。我的心像孤卧悬崖边上的一颗石子,随时都会跌入万丈深渊。

我等待着你回头那一瞬,可是很久很久都没有踪影。

我终于自己站了起来,擦干眼泪,提起东西走回了家。

但我发现,你,我的妈妈,还伫立在家门口,脸已冻得发白……

现在我才明白,你转身那一刹那,你的心在哭。

但正是你的狠心,让我明白,我现在拥有什么,我应该去拥有什么。

佳作点评

以妈妈转身那个瞬间写我的成长,很好地诠释了“瞬间”话题。写妈妈的态度坚决,从语言、神态和行动着笔,写“我”的自私无助,重在语言和心理描写,“脸顿时变成冰刀”等细节很传神。第一人称的叙述,第二人称的倾述,使文章情真意切。描写的充分运用使全文画面感较强,结尾的戛然而止和精要议论,让人回味。

3美现:前铺后继于情动“瞬间”

埋藏有“情动瞬间”的课文,绝不只写“情动”瞬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文的情感表达密码:有情动的关键一瞬;但绝不只写一瞬,或有情动的铺垫,或有情动的延绵;且标题不带“瞬间”二字。

如情动景物的《紫藤萝瀑布》:细绘繁盛瀑布(情动),带走焦虑悲痛,曾经无限沧桑,生命长河无休(后继)。如情动父爱的《背影》:奔丧、赋闲、送别(前铺)―――爬过铁道买橘(情动)―――老境颓唐、大去之期不远(后继)。如情动敏感的《藤野先生》:赏樱花学跳舞,“物以稀为贵”的优待(前铺)―――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情动)―――回到北京的怀念(后继)。

写作要求:借鉴课本,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情动瞬间”;以“情动瞬间”为核心,溯源生活,勾勒“情动瞬间”的前因后果;用关键词初拟涉及“前铺”“后继”的写作提纲;根据提纲以“情动瞬间”为话题写作,写出“情动瞬间”的丰富意蕴。

佳作展示

爸爸去哪儿

重庆市巴川中学2014级(35)班陈思宇

不知为什么,我总想和爸爸多待会儿,哪怕是坐着木然不动地听他数落。

一上初中,我就住校,开始还能一周回家一次。后来寄住在亲戚家,爸爸又常常出差不在家,我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和爸爸相聚的日子像高原稀薄的空气打了折扣。

小时候,父母忙于生意,我就是一个“游击队员”,今天在外婆家,下周就转战到了二姨家,下月说不定就到了大伯家。五年级时,爸妈分道扬镳,我判给了爸爸,但我还是暂住在二姨家。在我住二姨家的那一年里,妈妈一次也没来看过我。后来回到了爸爸身边,爸爸为了我,放弃了一些生意上的事,他用他最大的努力给了我家的温暖。

因为这些,我很珍惜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

上九年级,我们的周末也缩水成为“月假”。第一次得到可以回家的消息时,我满心欢喜地在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爸爸也答应了。可在回家前一天,爸爸突然变卦,要我留校自习。爸爸啊!我真的很想回家啊!

第二次放月假,为防爸爸故伎重演,我把在成都的哥哥也叫回了家。哥哥与爸爸就像天敌,他们一碰面就吵架,对我,他们却选择了同样的关心。关心我却常常闹别扭的两个男人,我是毫无办法,但我又很希望两个男人能和谐一点。

那晚,他们照例吵了起来,我不管不劝,只是盯着湖南卫视真人秀父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看。没过多久,他们就各自回了房间。我边看边想,如果我的爸爸也像田亮那样年轻,他会带我去哪儿?

凌晨,我回房休息。经过爸爸房门时,看到他一个人刚结束加班工作,孤独地玩着游戏来调剂。想到爸爸这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在我和哥哥都不在家时孑然孤身的可怜模样,我鼻子一酸,眼泪簌簌地往下掉。我连忙回到自己的房间,遏制不住心中的悲伤,却又害怕被家人听见,蹲在床边轻声啜泣。

两天后,哥哥回了成都。我与爸爸吃着午饭,互相找着话题。爸爸转头看电视那段时间的沉默,我不经意地看到了他头上闪耀的白发,心像被针狠狠地刺了一下。

想到爸爸终究会老去,我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虽然我明白,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我真正面对这些时,我才发现自己无助、迷茫且不堪一击……

这一瞬间,我好想让时间倒流,回到我还小,爸爸满头黑发年轻力壮的时候。

爸爸,我们去哪儿?您可否陪我一辈子!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优秀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出版总社

青少年日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艺术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