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一、引言

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训过程中自读自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它具体指的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和分析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只重视教材的内容,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索的机会,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将课文剖析得过于零碎,这样学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自读自悟的形式,设计科学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

对我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表示过极大的质疑,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变,将逐句讲解的方式变为讲解中心思想、文章背景或者是段落大意等,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讲”,不重视与学生沟通,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悟。教师不要过分引导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即可。

三、在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式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科学的质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将“读”放在阅读教学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指引,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小的水滴可以穿破石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投入,也会提出很多自己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后提出问题,例如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滴水穿石的例子,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过半途而废的情况,等等。接着教师再以这几个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寻找答案。这种独立阅读。提出质疑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才能为学生指引方向。

2.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疑问,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好像吃了饭却不消化,这样营养就不能吸收。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还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答各种疑问。我们还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教师就要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作者描写了滴水穿石及雨水不可以穿石的例子,还有哪些例子中的含义,等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更仔细地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存在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3.通过问题的设计丰富学生的课后积累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这样才能更好地品悟文章中的感情。在学清照的《如梦令》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李清照的资料及生平事迹,这样才能体味词中作者的那种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李清照晚年的词,再与这篇文章相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体味作者的心情,更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请将课文中四个字的成语抄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自读自悟的问题时要重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自读自悟。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适应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认识“水”,营建“若水”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声而立体的教科书。其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多么壮观和豪华,而在于能向生活其中的师生传递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学校从认识水开始,领着师生在共同营建“若水”校园中,认识“水文化”。

水本身蕴含着众多的优良品质,既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韧和“水滴石穿”的坚持不懈,更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淡薄名利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宏与包容。水乡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自当展现水之朴实柔美、水之坚韧不拔、水之宽容接纳。因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江人,用包容的心态达成了共识:三江校园是孩子们自己的校园,它应该用“若水”的环境带给孩子们快乐的七彩童年,让孩子们像鱼儿一样自由成长。

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征集创意,为校园建筑物命名。于是,孩子们便有了自己命名的若水亭、善荷池、思源楼、百川楼、 仁智楼、登峰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水”理解。进而,赋予每一个建筑楼道的每面墙“水”的内涵;一楼张挂着学生创作的水主题画,“大禹治水”“张羽煮海”“哪吒脑海”等民间传说,被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演绎出了独特的“水”之韵味;二楼长廊“水之源”,从“文化之源”“生命之源”“思想之源”三个主题,在三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找寻故事,并以儿童的视角加以阐释和丰富;三楼长廊“水之韵”,则透过“五湖四海”“四大洋”和“水的变奏”,寓意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阐释“水”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魅力;四楼长长廊“水之力”, 则从我国与世界“著名水利工程”“著名桥梁”的视角, 展示从古到今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

从认识“水”开始,“若水”教育走进师了生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每一条“鱼儿”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水源。

二、亲近“水”,开启“若水”生活

“若水”的教育,追求“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力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性,像水一样无声滋润学生的行为。它应当如水一般“长流不息,柔逊臻善”,孩子们懂得“水滴穿石,出彩踔善”,老师们坚持“海纳百川,敏行养善”。每天来到学校,每一个师生都像水中的鱼儿,开启平凡而不简单的校园生活。

“若水”教育首先应当是一种常规的教育生活,让孩子们每天一进校园,便开启“若水”的生活,感受“若水”的教育,享受每一天的校园生活。因此,学校从常规做起,晨会、国旗下讲话、周三常规班会上,师生一起观看关于水的短片,讲水的故事,欣赏水的音乐;为班级命名:水滴班、滋润班、洋洋班……孩子们努力学习水的优良品质,用水滴石穿、包容大度的精神,养成良好习惯,融入集体生活;制定十类班级之星评比标准,评选班级“每周之星”,并在“每周之星事迹栏”展示其照片和事迹。我们领着孩子们,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感受“若水”,像鱼儿一样成长。

老师们用“若水”的教育,包容与爱护学生,其自身发展也宽阔若水,不断融汇思想,聚变智慧。每一个学科组都汇聚集体的力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水”的元素:语文课上,《我是什么》领着孩子们认识水、走进水;科学课上,“水的形态”“溶液”等内容,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美术课上,老师教授孩子们制作简易的扎染布艺,一起亲近五彩缤纷的水;体育课上,孩子们齐练水样太极,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音乐课上,孩子们则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古曲中,感悟古人的情思,亲近柔美的水。

“若水”教育,为三江师生开启了“上善若水、不争有为”的教育生活。师生徜徉在“若水”校园里,亲近水,与“水”对话,不断感悟“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

三、融入“水”,浸润“若水”精神

“生活即教育。”“若水”教育让水之于鱼儿一样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希望,用“水”滋润每一个三江师生,让每一个三江人都主动浸润于“水”,体验“若水”精神:性格养育,自然若水;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像水一样海纳百川,像水一样至善至行……

我们编辑校本课程《水》(上下册),引领孩子全方位认识水,了解水,解读水,从中触摸中国文化的根。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去学校水文化共建单位――艇湖水利枢纽开发公司参观体验,亲眼目睹水带给人类的益处,感悟闪耀着哲理与智慧的“不争有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借鉴壮族人的戏水节,为孩子们创设三江戏水节,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戏水区,通过与水互动,与水游戏,与水交朋友,感受水,融入“水文化”。

“缤纷童年,七彩三江”系列主题活动更是深受三江学子的欢迎。我们启动了“水滴”活动,让孩子们融入“水”,体验七彩童年。孩子们成立了“七彩水滴社团”:七彩水滴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手工坊、田径队、篮球队,每一个水滴都光彩夺目;开展七彩水滴“四节一会”,即七彩水滴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图书交易会,让每一条“鱼儿”都能入水畅游;争创七彩水滴“五岗”:七彩水滴文明值周岗、光荣升旗岗、安全小卫士岗、广播电视岗、环保小卫士岗,每一个孩子都在践行“不争有为”。我们还领着孩子们走进社会,成立水资源环境调查小组,了解水丰富的自然特性,调查了解淡水资源,了解水污染及水危害的现状,树立节水护水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水滴在生活大舞台上闪耀七彩光华。在孩子的感召下,家长也融入了“若水”生活,成立了“若水家长自我成长俱乐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每一个水滴的华彩瞬间,我们都珍而重之地将其放进七彩水滴成长记录袋,为每一条鱼儿留下成长的足迹。

“若水”教育,让每一条鱼儿都认识了“水”,乐于亲近“水”,更融入了“水”的生活。三江师生满怀激情,共同设计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水文化”图徽(见图)和形象标识――卡通小飞鱼。

“水文化”图徽造型元素来自“三江”之长乐江、黄泽江、新昌江,经过艺术变形后组合成“OK”的图案,显示“若水”文化在全校师生中全员动员、全体行动欣欣向荣的景象;色彩上采用红蓝绿色调,蓝、绿色水流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红色水流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环抱成团,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学校。图徽展现了三江学子的童心、童真、童趣,预示着学校更加美好的前景。

卡通小飞鱼更是凝聚了孩子们对“若水”文化的认同和诠释。晶莹小飞鱼代表学生品德的成长要求,引导学生做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达到纯净如水的境界;活力小飞鱼则代表孩子们对健体与学习的期盼,希望孩子们思想有活力,充满创造精神,身体有活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小飞鱼则期盼孩子们拥有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人相处,和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由此,三江的每一条鱼儿都有了成长目标,在“若水”生活中,争做心目中的“小飞鱼”。

水是生命之源,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学校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上善若水、不争有为”让三江师生享有了“若水”的校园生活,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水文化”。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做好课堂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绪言课,可通过简单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生对新异内容的敏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以精彩的化学实验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姿的“神话”世界,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我设计了“白纸显红花绿叶”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稀硫酸绘花,再蘸氢氧化钠溶液画叶,然后将白纸挂在黑板上,用喷雾器把石蕊试液向上喷洒。立时学生便发出惊讶的啧啧声。我还用较短时间表演了“魔棒生烟”、“清水变牛奶”等,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激发了他们追求新知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把握化学教材,掌握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尝试改进化学实验和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实验技术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在指导学生学氧化碳性质时,我让学生完成如下实验:取一个空雪碧瓶,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注入一半水,再迅速旋紧瓶盖振荡。学生便观察到瓶子很快瘪了下去,他们亲身体验到二氧化碳的可溶性。然后从瓶中倒出一些液体进行与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其他性质实验。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欲望和求知动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锻炼。

二、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初中学生适于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浅显易懂,所需时间较短的课外实验。我们可以把对化学有特殊爱好的同学组织起来,建立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活动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实验的改进创新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上,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大胆设想,改进方案,重新实验,使实验得到完善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我将制取氧气的几种装置图用投影片展示出来,同时提问: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同学们分析比较后,选出了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具有以上特点,还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在定好方案后,我将学生分组,互相配合,组装仪器,选用药品,进行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习了氢气的性质和制取后,我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的习惯的优势,结合教材后面的家庭小实验,让全体学生各自选取合适的材料,制作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带到班上参加展览、讨论并进行实验。有的同学是随便找些易找到的材料,不管能否使用。在装药初试时,不是漏气,就是无法导气。而认真的同学情况就好得多。我便让这两类同学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认真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成功的创新举措也成为他人的“创新点”,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探索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景设疑 实验探究 反复激疑 继续探究

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掌握知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将新的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以实验探究、讨论探究、自主探究等各种科学探究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可以使探究更深入、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下面以《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1 教材分析

1.1内容: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中和反应的含义、规律及其热效应,揭示酸碱中和的微观实质。

1.2特点: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层层深入,感悟中和反应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3地位和作用: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实际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3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供动脑思考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4 教学过程

4.1创景设疑,揭示课题。

[投影漫画]胃痛病人痛苦的表情

[投影]“胃舒平”的说明书

[激疑]“胃舒平”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呢?

[揭示课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通过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4.2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学生实验]提供药品:NaOH溶液、Ba(OH)■溶液、Cu(OH)■、石灰水;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要求各小组从提供的药品中选取适当的物质,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探究实验,并填写现象。

[交流与发现]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①有明显现象。例如Ba(OH)■溶液与稀硫酸,Cu(OH)■与稀盐酸。

②无明显现象。例如NaOH溶液与盐酸,石灰水与稀硝酸。

[总结归纳]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演示有明显现象的组别,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现问题]上述实验有的有现象,有的无现象,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学生可以判断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意味着酸和碱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对于酸和碱反应过程的进一步探究。

4.3实验探究,反复激疑。

[活动探究]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演示实验]“红酒”变“白酒”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再次激疑]“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盐酸吃掉酚酞?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活动探究]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是把酚酚反应掉了,还是把氢氧化钠反应掉了?

[设计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反应后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又变红了,说明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并未把酚酞“吃”掉,而是把氢氧化钠“吃”掉了。

[深入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了呢?

[活动探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发。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它是氯化钠。

学生尝试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酒变白酒”这个趣味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究竟是否发生了反应,知道酸与碱之间反应会伴随哪些现象。

4.4再次发现,深入探究。

[实验探究]将盐酸调换成硝酸,将氢氧化钠溶液调换成石灰水,再次重复上述“红酒”变“白酒”的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与“氢氧化钠和盐酸作用”相同的现象呢。

[点拨启发]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对比盐酸与硝酸、氢氧化钠与石灰水的组成,看看有无发现?

[投影动画]酸碱中和的实质:

[归纳总结]酸与碱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练习巩固]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与稀硫酸(2)石灰水与稀硝酸

(3)氢氧化铜与稀盐酸(4)氢氧化镁与稀盐酸

[对比分析]比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何规律?

得出:酸+碱盐+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酸和碱混合会出现相似的现象,从而揭示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规律,再通过动画模拟酸与碱反应的微观历程,使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4.5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思考:(1)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2)酸性土壤通常撒什么来改良?为什么?

(3)工厂排放的碱性污水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意义。

5 评价反思

本节课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环节:1.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与合作者。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层层递进的问题牵引,探究的欲望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通过探究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下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究活动,从而将知识和思维推向纵深、推向高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掌握得非常透彻。本节内容的学习还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无处不在,酸和碱的反应在生活中非常有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改变平铺直叙地刻板说教,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教与学和谐统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情境设计。

一、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钠”新课导入就可利用实验:滴水生火。

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同学们只知道水能灭火,今天,我却能让水点火。请看:实验(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一小块金属钠,滴入几滴水后立即燃烧起来),以这是为什么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引入新课教学。

二、以“理”入境

向学生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氯等典型非金属元素、钠镁铝等金属元素的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关系。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三、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禁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化学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1)实验创疑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激起矛盾,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这样创设:

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它具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实验验证,在浓硝酸中滴入两滴石蕊试液,溶液确实为红色。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2)对比生疑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比较入手。

苯酚中有羟基,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羟基的连接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3)以缪生疑

教学过程中,教师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错误之源,深刻的认识问题,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这样设计:

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VA族,位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的性质非常活泼。学生可以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问题一,怎么错了?哦,原来是老师偷换了概念,“氮元素”变成了“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氮元素行程的单质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四、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叙述生情

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能以事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例如在王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国家。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他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过程中,学生被玻尔的聪明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之神威,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语言,常常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

例如《硫酸工业制法》中“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也可放一些有关环保的电影片,当学生亲眼看见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一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疾,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更加认真。

(3)讨论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伴间相互感染。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地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水利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