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面完美的爱

表面完美的爱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场景渲染;人物塑造;爱情演绎;音效搭配

近期,《泰坦尼克号》3D版风靡全球,重新刮起了巨轮旋风。为什么20世纪的影片能够如此受世界观众的认可,能够产生观众的共鸣?这个课题一直是电影赏析的热门话题。《泰坦尼克号》是1997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利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完整的故事情节、质朴的情感、主流的价值观、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将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事件改编的电影。它在带给了全世界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使得《泰坦尼克号》成为20世纪电影艺术的巅峰。《泰坦尼克号》一如既往贯彻了好莱坞风格,但是不像好莱坞电影只能让大众从娱乐中寻找慰藉。缺乏主流价值观,一味迎合观众寻求刺激以及视觉冲击,不能深刻地探求哲理、挖掘人性、体现主流价值观。《泰坦尼克号》不仅仅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也带给观众一种美德享受。卡梅隆导演灵活地将《泰坦尼克号》的情节进行处理,将其中的爱情美、人性美进行放大。不断地利用音效、视觉冲击大力渲染灾难性时刻,最终使观众更能体会到生死之中爱情的美好,演绎出了震撼心灵的人性礼赞、爱情的绝唱。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泰坦尼克号》电影场景渲染、人物塑造、爱情演绎、音效搭配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旨在揭示 《泰坦尼克号》对美的诠释途径,为我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泰坦尼克号》美之诠释——场景美

一提起《泰坦尼克号》电影,观众感受最深刻的画面之一是一艘巨大无比的豪华巨轮,巨轮与旁边停靠的帆船遥相呼应,凸显出了泰坦尼克号的雄伟。《泰坦尼克号》电影的背景是18世纪正处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城市英国。泰坦尼克号就是工业革命下的产物,被誉为“不沉之舟”。为了能够体现出泰坦尼克号的独一无二,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运用了好莱坞电影的象征手段,对这艘规模宏大、举世无双的巨轮进行了美的塑造。对豪华巨轮的内部装潢,导演也尽可能还原了奢华的宫殿陈设。最吸引人眼球的沉船环节也是独具匠心,船头高高竖起,赋予了这场灾难更强的视觉冲击。为了模拟沉船部分的影像导演运用了250多个特效镜头,从而使得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使得观众能够体验出当时灾难的紧迫性。为影片的爱情线索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渲染。泰坦尼克号绚丽的场景与导演的独特创意以及艺术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一部电影要深刻体现出场景美,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必定会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泰坦尼克号》利用了许多的隐喻表达方式,不断暗示此巨轮今后命运多舛。比如泰坦尼克号的特写镜头,一方面展现出了此轮傲视群轮,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巨轮沉入海底的原因。《泰坦尼克号》电影为了能够充分展现沉船的悲剧,让观众感同身受。不断将新船与沉轮画面交替出现,引发观众的深思。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一等舱与三等舱画面的对比以及生活方式的对比都通过极高的艺术概括表现出来。所以观众不但被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剧情所感染,同时也被美轮美奂的巨轮场景布置所吸引。

二、《泰坦尼克号》美之诠释——爱情美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完美诠释了爱情,导演不拘束于表达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而是将爱情上升到了人性的伟大,这也摆脱了众多肥皂电影的庸俗套路。电影主人公杰克在生死的关头仍然试图守护心爱人的生命,将最后的一丝希望留给了心爱人。不断地给予露丝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最终沉入海底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感情观。导演成功地将爱情升华为人性美。一般好莱坞电影仅仅注重商业价值,对于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并不看重,而《泰坦尼克号》实现了双赢,将主流文化深刻在观众的心中。贫穷画家与富家小姐之间真挚的爱情唤醒了人们对于真正爱情的思考,爱情不等于金钱。用生命见证的爱情富有独特的凄美感,但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爱情却轰轰烈烈展现在观众面前,看似偶然之举,实为电影史上爱情表达的创新。美国电影不断地为国人灌输自由与浪漫,但是缺乏对真正爱情的定位与思考。但是年轻有胆识的画家与向往自由的露丝之间爱情为美国好莱坞爱情影片指明了方向。导演将露丝的角色设定在权利与金钱为标志的男权社会中,并且一直试图挣脱这种束缚,获得真挚的爱情。导演通过 “等船靠了岸,我跟你走”这句经典台词标志着露丝在精神上摆脱了金钱与权力的束缚,美丽的爱情给予她全新的生命。导演将泰坦尼克号演绎为慈祥的母亲为爱情进行洗礼。导演诠释爱情美的高潮阶段是灾难发生之时,首先露丝放弃顺利逃生的良机,救出了杰克,而在绝望的大海中,杰克将惟一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最终带着被斧头斩断的枷锁沉入了海底,这也象征着男权主义的覆灭,真挚平等的到来。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电影将三对老人夫妇的爱情作为强化“爱情”的主旋律。在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候,相濡以沫的老人夫妇从容地面对生死,爱情战胜了生死,面对死亡静静地相拥,封存这半个多世纪的爱情记忆。露丝与杰克之间青春爱情美与老年爱情美遥相呼应,为观众诠释了真正的爱情之美。

三、《泰坦尼克号》美之诠释——人物美

《泰坦尼克号》中表现的人物美包括形象美与人格美。《泰坦尼克号》对人物形象表达可谓是精雕细琢。女主角露丝代表了完美女性的形象。《泰坦尼克号》某种层次上表现出了女性权益与男权社会之间的冲突。而为了让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这种冲突。导演塑造了美丽的露丝,具有女性的柔情同时又具有勇于反抗的品质。不同于其他的富家女,露丝反感上流社会的颐指气使,对其交流的金钱、权利,相互标榜极为反感,在影片中露丝说过“表面上看来我像是大家闺秀,然而内心却在呐喊”则是她对上流社会腐败昏庸生活的反抗理念。对于杰克这种老百姓泰坦尼克承载了梦想是一艘“天堂之轮”,而对于反抗权贵的露丝来说,泰坦尼克则是一艘“奴隶之轮”,影片中露丝表现鲜明的绝望和无助让观众更加对此人物的思想进行思索。《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的经典画面是杰克被露丝的气质与思想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在巨轮的船头感受彼此的爱恋。二者浪漫的举动与真情的对话无不立体地将人物美展现出来。特别是在沉船之时,露丝随着杰克奔跑逃命,但是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无不展现露丝不羁的心早已对杰克心有所属。露丝的勇敢、智慧、真挚无不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为观众树立起21世纪新女性的典范。男主角杰克则代表了自由战士的象征。杰克用自由与底层人民独有的特殊魅力吸引着富家小姐,展现出的朴实、纯真、富有同情心的非凡品质以及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与权贵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泰坦尼克号》就是利用这种对比不断引导观众接受身份差距较大的爱恋,接受真爱大于金钱的价值观。

而在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发生之时,巨轮混乱之际。导演又不忘将人性之间的善与恶展现出来。影片不断对上流社会之间的冷漠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众志成城进行对比。使得观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当影片中船员迈达特将钞票摔在地上时,观众的心灵为之一震。金钱与自私在善良淳朴的人们面前一文不值,“ 你的钱救不了你! 往后退”也深刻地表达出金钱不是万能的论点。本以为金钱能够买到一切的卡尔脸上的无辜,甚至最终产生世道变了的怀疑就是对观众心灵的洗礼,将电影所展现的人物美上升到人格美的层面上,《泰坦尼克号》对人物的诠释更进一层。尤其是在巨轮要倾覆的一刹那,众多船员仍然一丝不苟地为乘客提供救生船,这些忠于职守的船员们没有一个临阵脱逃。这种高尚的品质,感动着众多的观众。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也在巨轮倾覆的过程中,重点拍摄了甲板上的演奏乐队,人们的慌乱不能打乱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音乐的挚爱,《泰坦尼克号》通过不同人物的举动、对话等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观众更加能够体会到《泰坦尼克号》所推崇的人格之美。

四、《泰坦尼克号》美之诠释——音乐美

音乐是泰坦尼克号诠释美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增加电影氛围的重要表现形式。《泰坦尼克号》的成功,背景音乐的选取功不可没。(1)鼓性权利斗争的风笛声。在《泰坦尼克号》中苏格兰风笛的伴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西方的文化中,风笛的美丽旋律以及乐曲一般是用在沙场中的,为了能够增加《泰坦尼克号》中女权与男权之间交锋的激烈,导演在《泰坦尼克号》中增加了许多具有民族韵味的风笛。比如《泰坦尼克号》的片头曲Never An Absolution就是典型的风笛声,将观众逐渐地带入到影片凄美、优雅的意境中。而片中的背景音乐《露丝》《无能为力》等均包括大量的风笛旋律,《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制作《我心永恒》,则运用了大量的风笛旋律。使得影片女权与男权之间的交锋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在巨轮将要沉没,生命消逝的瞬间,电影画面回归到令人恐惧的平静一刻时,杰克让露丝坚强地活下去,舍弃了自己求生的机会,并且最终身体沉入海底。在这种画面映入观众眼前的一刻,观众会感受到同情与悲伤,此时《我心永恒》的音乐逐渐穿插在画面中,使得观众的感情得到升华,不仅仅感叹生命的消逝,也为杰克的义无反顾喝彩,并且为二者伟大的爱情所感染。(2)完美诠释爱情的灵魂之作。《泰坦尼克号》演绎完美的爱情是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情节,这个爱情悲剧不断激发观众对真正爱情的思考。《泰坦尼克号》也利用了音乐作为一种媒介完美诠释了爱情。《我心永恒》这是《泰坦尼克号》用音乐诠释爱情的成功之作。歌曲由平静、凄美的旋律带慷慨激昂的高潮,最后荡气回肠的尾音无不紧扣着《泰坦尼克号》中演绎杰克与露丝之间爱情道路的坎坷。短短几分钟的音乐实际上就是电影爱情主线的另一表达方式。通过凄美的音乐使得观众体会到了杰克与露丝爱情的真挚与美好向往。由此可见影片中为了诠释泰坦尼克号之美,音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电影《泰坦尼克号》已经制造了国际电影影坛的奇迹,在演绎灾难与爱情的过程中走红,成功地利用场景、人物、音乐、爱情将巨轮之美展现给观众。能够给观众心中留下完美的一幕,虽然泰坦尼克号已经在海底沉睡了百年,但是在影坛中《泰坦尼克号》永远成为历史的丰碑,永不沉没!

[参考文献]

[1] 曾锋.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女权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08(03).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第2篇

经过十年研发,皇家橡树概念系列超级报时腕表应用三项爱彼专利技术,达到三问报时在响度、音调和音色上的革命性突破,以无可比拟的声学性能和考究音质开创了制表业最新标高。特殊的音簧结构创造出优美的和谐感,以产生独一无二的报时声音。全新的表壳结构设计宛如一把吉他,音簧附着于机芯下方,可将震动直接传输到共鸣装置上以增强声音传播效果。灵活的全新调节机构在报时功能启动时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杂音,使报时过程中的扰人噪音销声匿迹。1972年面世的爱彼皇家橡树系列颠覆性地以曾经仅在贵金属中采用的装饰工艺打造精钢表壳,以臻于完美的抛光和打磨工艺予以装饰。如今,爱彼再次打破常规,使奢华腕表回归经典的黄金材质,为传统经典开创全新创意之源。早在1930年代,爱彼既已掌握镂空装饰这一传统工艺,并完全以手工完成装饰打磨工序,达到高级制表的严苛要求。此番爱彼皇家橡树系列双摆轮镂空腕表以镂空工艺展现出机芯的艺术设计之美,双摆轮结构以专利技术将第二摆轮和游丝固定于同一轴线上,大大提高机芯的精确性和耐用性。

兼具原创、力量和个性三大特质,爱彼揭开Diamond Fury腕表的神秘面纱:以明亮式切割钻石打造出闪耀表壳,富于层次感的造型可完美贴合手腕,只需触碰一个小机关,神秘表盘即可惊艳呈现。这枚高级珠宝腕表以爱彼独家工艺打造,超过1,500小时的制作时间和4,635颗满镶钻石体现出爱彼突破传统的思维与领先群伦的前沿科技。在千禧系列问世20年后,爱彼全新推出两款原创设计腕表,分别搭载Calibre 5205和Calibre 5206手动上链自产机芯,无需翻转腕表即可一览机芯的运行之美。这一经典设计今年再次推陈出新,造就极具个性的视觉效果:缟玛瑙和钻石、黄金和珍珠的巧妙搭配勾勒出生动的表盘设计图案。

Q:今年爱彼设计趋势如何?与去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A:总体来讲,我们一直是追求将尖端科技运用到制表当中的。所以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将新技术与高水准的手工艺、制作精细的机芯相融合。今年,我们推出了皇家橡树系列万年历腕表的黄金新款,在经典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Q:请简单介绍爱彼博物馆的收藏标准是什么?今年SIHH展出的腕表有哪些会被博物馆收藏?

A:首要的收藏标准就是要与我们的历史相关,且符合品牌准则。我们并不收藏所有的表款,只选择最重要的――最特别且有意义的。举例来说,皇家橡树系列万年历腕表是一定会收入博物馆中的,因为它代表着万年历腕表的创新、进步和飞跃。谈到开创新篇章,那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在1951年制作的第一块万年历腕表,同样地,我们也收藏了它。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第3篇

LONGINES浪琴

心月系列 精钢玫瑰金腕表 花好月圆

浪琴新款精钢玫瑰金腕表,融合精钢的四溢光辉与玫瑰金的温暖光芒,这两种金属散发出微妙的美丽,相映成辉,和谐而优雅。如此的极致优雅与现代,浪琴表心月系列精钢玫瑰金腕表无疑将打动成熟优雅的女子,会成为她一生最好的朋友。花好月圆之时,向心爱的她表达心意,华丽优美的心月系列精钢玫瑰金腕表是你的不二之选。

MIDO美度

贝伦赛丽系列 PVD玫瑰金钻石女款腕表

贝伦赛丽系列是美度家族中展示永恒之美的典雅系列。该系列新款钻石机械腕表优雅、精致,完美展示了典雅与时尚共辉的特质,其整体造型采用简洁的线条,出色的曲线设计,玫瑰金PVD处理的表壳,表耳弧度精巧、圆润。12颗钻石点缀着精雕细刻的表盘,华彩夺目,熠熠生辉。钻石抛光的指针,双面镀防眩目膜蓝宝石镜面,保证了良好的读数效果。其和谐的线条结构,完美的整体效果和精巧的细节处理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纯粹美感,呈现极致优雅。

swatch 斯沃琪

霓尚系列 DNA艺术家腕表灵异61秒 GW155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会使世界时和原子时之间存在误差,当相差超过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或向后拨1秒。这款灵异61秒将这个宇宙与地球时间的理论转换为一个视觉效果简洁的设计,以三个交错重叠的紫色、粉紫红色和粉蓝色圆型色块组成表盘,配以纯白色表壳与表带,在表盘上以两个不同颜色的圆点凸显“闰秒”的概念。如果你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时尚潮人,就送她这款灵异61秒吧,绝对的新奇独特,潮味儿十足!

MIDO 美度

完美系列 自动排氦阀门腕表

美度完美系列紧抓住了海洋主题,通过全新运动表款,奉献给潜水爱好者振奋人心的表款。其精准、可靠的性能可以确保海洋爱好者水下探险时的安全佩戴。采用防刮划蓝宝石镜面保护的表盘能够准确无误地为您提供计时需求。经夜光处理的刻度标识、指针及6.9.12点位醒目的阿拉伯数字令读数清晰,即使是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依旧保证最佳读数。在深水环境中,内置阀门会自动释放渗入手表内部的氦气。这样,使表镜在重返水面时得到保护,不会因为剧烈的水压差而弹出,从而保证其安全性。防水深度高达300米。浪漫的假期,邀上你的她,一起去潜水吧!

swatch 斯沃琪

霓尚系列 多功能原创腕表

霓尚系列以时尚个性的设计精髓,诠释出最为个性的生活方式与魅力时尚的生活态度。该系列腕表设计灵感源自都市酷跑运动,霓尚的色彩,轻盈耐用的材质,结合精确可靠的瑞士石英机芯,在随心张扬无限热情的同时,掌控住每个独属您的欢乐时光。全新原创系列10款运动腕表,5款硅胶表带腕表完美造就炫美型酷的腕表与舒适佩戴的感受;另5款腕表以鲜亮纯色表盘,分别是:蔚蓝、炫粉、湖绿、魅紫和潮红这5种颜色,搭配纯蝴蝶表扣的白色表带,让腕间色彩更具摩登与质感,令笃信时尚潮流的她轻松把握自己钟爱的流行色。

swatch 斯沃琪

全新多功能全自动腕表

Right Track White 瓷白・天籁

Right Track Blue睿蓝・智影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爱 学生 发展

“爱人者,人恒爱之。”经历教坛十几载风雨,笔者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教师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的每个闪光点,用心灵与学生交流、沟通,用爱心去激励学生,在充满爱的磁场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热爱美术学习,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以下是笔者在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真诚沟通,用爱建立情感磁场

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成功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对学生来说,凡是自己喜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即使是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如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学生往往是不理不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用一颗炙热的爱心与学生真诚沟通,用爱建立情感磁场,能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线造型静物作业练习。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完成作业,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却在美术作业本的掩盖下,偷偷地做其他功课。当他发现我在他身边时,他先是一惊,然后用挑衅的目光看了看笔者,继而满不在乎地往桌子上一趴,好像在说:“看你能把我怎样。”面对这头“犟牛”,笔者没有发火,反而微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的口气十分强硬:“我没带铅笔……”笔者说:“那老师把彩笔借给你用好不好?”他用疑惑的目光着笔者,当他接过笔时,笔者分明看到他的目光变得友好起来。下课他把笔还给笔者的时候,也把他的第一次作业交给了笔者。其实他画得不错,笔者抓住这个时机表扬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上课确实经常不带用具,故意跟老师过不去等情况,笔者给予了适当真诚的批评。从此以后,上课他都非常认真,作业也完成得很好。笔者认为,这就是情感的收获,也是爱的收获。

二、放飞鼓励,用爱铸就自信磁场

多萝茜・洛・诺尔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鼓励学生源于关爱学生,是爱的具体表现。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鼓励和关爱呢?其实做法很简单:一个暗示的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在不经意间挥着奇妙的作用。

开学伊始,班里转来一个新生,他有着黝黑的皮肤和一口家乡方言,被同学戏称为“非洲难民”,为此她很是苦恼。一次课上,笔者给学生介绍汉代画像石,笔者看见她跟同桌说话,而且越说声音越响。笔者有些生气,她看看我犹豫了一下,最后站起来大声说:“俺老家在山东济宁,我见过汉画像石。”笔者顿时明白了,请她给大家讲讲。她讲得兴高采烈,还在黑板上简单勾画了记忆中的《荆柯刺秦》笔者鼓励说:“你真棒!在老师眼里,你不仅是个有知识的学生,而且非常勇敢。”顿时,班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后来,她逐渐变得自信起来,成为课堂里完成作业最积极的一个、喊“老师好”最响的一个。千万别吝音你的鼓励与关爱,也别忽视你的“举手之劳”,也许你一点爱的付出,就是学生自信的“兴奋剂”。

三、体验赏识,用爱建立心灵磁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爱和赏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爱学生就要赏识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用学生的眼光去解读学生作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在美

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美术是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同其他艺术相比较,其感情特征更为突出。在美术赏析课的第一节,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美术给予我们的不是某种“认识”,而是营造一种“体验”,一种直接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在每次欣赏同一副作品之后都不尽相同。这也正是美术这门艺术最富浪漫的气质所在。情感是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喜、怒、哀、乐、愁、爱、憎等情绪。在美术赏析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在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美术中明确辨别出各个美术作品的基本情绪,这是欣赏美术最基本的要求。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这张作品时,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大提琴的低吟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画时“黑色的”心情。当然,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停留在美术情绪体验的层面上,而应当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美术情感的深层次理解。如同样是表现爱主题的几部作品,教师可以导学生去体验其中不同内涵的爱。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丑 卡西莫多 美丑对照 化丑为美 形式丑

作为审美范畴,美学中的“丑”不等同于伦理学范畴的“恶”,它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内涵丰富又颇多歧义,大致包括如下几种:1.丑和美是相对的,其美学意义也具有相对性。2.美丑对立,将丑确定为美的反面,美的负价值。美带来愉悦和,具有审美意义,丑则带来痛感和不安,不具有审美意义。3.美丑对照、以丑衬美,最终化丑为美。通过表现丑来揭示美,即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4.形式丑,指对象审美外观上的一切有悖于常态的不和谐的形式。5.丑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因为“丑”照亮生活中存在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彰显生活的完整性;作家还可以借“丑”的描绘显现艺术人物的个性特征。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专著《丑的美学》明确了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李斯托威尔也确认丑独立存在的理由是“丑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理想的种类典型,而是特征。”[1]美学大师叶朗先生认为“丑”有一种“意义的丰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等。本文拟以《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分析为切入点,谈谈对“丑”的美学意义的具体思考。

美丑对照及“丑”对生活、人性的启发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2]。”如果创作的过程能做到美丑对照,相反相成,可以使人们对崇高优美产生更强烈的感受,而如果将美与丑相割裂,那就失去了自然的完整面貌,也就失去了真实。雨果把这种原则贯穿在《巴黎圣母院》创作的全过程。

1.人物外在面貌的美丑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西莫多可谓奇丑无比:他“那四角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左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3]。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则是美的化身:“整个身段细巧纤弱、灵活如黄蜂……两肩裸呈,裙子不时掀开,露出秀美的小腿;何况黑发如漆,明哞如火。”[4]副主教克罗德外表友善,卫队长弗比斯外表俊美等,这几个角色形成一幅完美的美丑对照的画卷。但是,作家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美进行照亮,对丑进行涂饰,而是“经过艺术表现从丑恶的现实中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本质特征的深刻内涵,传达诗人(作家)因现实的丑恶而产生的忧郁、愁思、不幸等情感及叛逆精神,是要在丑恶的现实中发现其深邃的审美价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5]即叶朗先生所谓的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生活中不仅存在着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存在着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

2.人物内在品质的美丑对照

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克罗德外善内恶,爱斯美拉达内外兼美。具体讲,爱斯美拉达性格率真,同情弱者,她的品质表现在善良、坚贞、刚烈、嫉恶如仇等方面;卡西莫多是美丑善恶辨证的组合体。他外表奇丑,内心奇美: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美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美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品质上鲜明的对比。但是,其天性也是善恶并存的:善表现为对爱斯美拉达的卫护,恶表现为对克罗德的愚忠。这种“恶”又包含着“善”因――对克罗德的感恩。这个简单的“丑八怪”,被雨果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美学意义。

3.“丑”对生活、人性的启发

首先,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一丑一美,一病态一健康,一艳丽一阴郁,构成生活的完整性。同样的例如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中的干瘪的老形象,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许多丑的意象,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丑的意象等,讲的正是生活的两面性,完整性。

其次,卡西莫多与克罗德,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人性的辨证统一体。克罗德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卡西莫多成就人性善的“恶根源”。克罗德贪恋美色,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卡西莫多的简单、善良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

最后,卡西莫多自己的“内宇宙” 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分析卡西莫多形象,绝大多数人认为他外表丑陋与内心高尚而形成“表里不一”的缺陷,但是仔细剖析我们发现,卡西莫多的外在形象与他的“内宇宙”是有相通之处的:外貌的丑陋与内在品质的卑微、愚忠是内外共鸣的。而爱斯美拉达的出现以及她的送水之恩使得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温暖,为他后来的勇敢、反抗、顽强、执著带来“善动力”。通过卡西莫多的这种自我对比,不仅印证了人性的复杂性,更强有力地证明了人性善的培育不仅需要善的动力,同时也需要恶的动力。

“丑”对文学创作的指导

1.美丑对立、以丑衬美、形式丑等是作家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段之一

美丑对立是指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体现一种负面的价值。以丑衬美、化丑为美是指文学作品中丑的人、事、物,它们或是作为美的陪衬,或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使得丑的对象自己成为对其自身现实存在的否定,以丑揭示或者讽刺丑,生活丑因而转化成艺术美,具有了审美的正面价值。

叙事性作品尤其是小说,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特点首先是要具有独特、鲜明、丰富的个性。美丑对立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例如爱斯美拉达(美)――卡西莫多 (丑);爱斯美拉达(真)――弗比斯(伪);爱斯美拉达(善)――克洛德(恶);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等等;外貌、外在行为(肉体)与内在品质(心灵)之间的美丑映衬可以使人物形象模糊、丰富、多彩,意义含混,价值多解。例如克罗德外表严肃冷峻,内心中烧、丧失理性;纨绔子弟弗比斯外表俊美,内心却无情,无义;小说中观看行刑的群众热情、激动却内心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类似像鲁迅笔下的诸“看客”等等,这些人物因为展示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而显得形象独特、丰富而意义朦胧。

形式丑是塑造典型人物个性特征,彰显人物个性风格的又一有效手段。美的形式以对称、统一、和谐、整齐,合比例等为特征,而丑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往往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内涵相通。近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丑的形式比美的形式更富表现力。卡西莫多的驼背,阿Q头上的癞疮疤,影视作品中的独眼龙,自然界的怪石,险山等等,绘画中不和谐的色彩搭配,音乐中不协调的或嘈杂的音程,艺术家这么做,有的是“为了描写人格中的冲突和不和谐,有的是为了给静止的生活赋予活力”,有的是“为了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6]中国美学中,丑的形式只要能够表现宇宙生命力,同样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甚至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丑的形式里同样积淀着理性内容,渗透着艺术家全部的生活经验、人生理想与审美期待,因此也是有意味的。依靠丑的形式,艺术家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丑的形式使审美对象的个性更突出,更富有召唤结构。

2.化丑为美是文学作品意识形态性的深刻体现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说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活动。文学的审美取向决定了文学既可以写美的对象,也可以写丑的对象。作品中的丑往往因为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和讽刺转而产生审美正价值。而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之一就是对现实社会阴暗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正如法国文艺评论家波德莱尔所说的:“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7]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的核心人物,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性正是由于他丑陋的外貌、独特的性格、举动,悲惨的经历而深邃。作家通过他的丑揭示十五世纪封建制度下的罪恶根源,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人道主义思想。通过他与克罗德的对比,批判教会的邪恶和伪善,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通过他与爱斯美拉达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善良无辜者的赞美和同情;通过他和乞丐王国的故事,歌颂下层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总之,在更深层次上表现社会生活的两面性,完整性,表现人性中灵与肉、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作为审美范畴,“丑”内涵丰富,更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本文以卡西莫多形象分析为切入点,剖析“丑”的这些价值及其对生活、人性的启发,对文学创作的指导等,借此证明“丑”的重要性。不过,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醒作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像猪猡掉在泥淖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我们不但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丑,更要追求那闪烁着人生光辉的伟大和美。”[8] 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陷进丑的泥潭,作为一种宣泄、抗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却不符合审美发展的最终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33.

[2][法]雨果.〈克伦威尔〉序[M].十九世纪西方名著选(英法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373.

[3]陈敬容译.雨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3.

[4]雨果著,施康强,张新木译.巴黎圣母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63.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3.

[6]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34.

[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