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谷雨经典古诗

谷雨经典古诗

谷雨经典古诗

谷雨经典古诗范文第1篇

??余光中

(一)乡下的诗意画卷

清明刚过,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走在乡间阡陌小径上,嗅着泥土的芬芳,那么诗意,正应了那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的是离家的游子,寒气令人断魂。

看看路边的野草,似黄似绿却又是黄是绿,点点晶莹剔透的水滴在上面滚动,这些野草高及膝盖。前面,是黄土茅屋,多年没有人住,已经部分坍塌,如

果去掉周围的砖瓦房,就是一片废墟,蒹葭苍苍!

走着,在乡间特有的羊肠小径上走着,胜似闲庭信步。不觉已是亭午之时,炊烟四下缓缓升起,雨却还在下着,悠然。

农妇们蒸藜炊黍,把做好的饭送上田间,为劳作的男人们送去。乐天诗曰:“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摩诘诗曰:“积雨空林烟火迟,整理炊黍向东淄。”如此的和睦怡然。

雨剥夺了人们的活力,闲人们都在盘腿而坐,在炕上闲谈。但越是人无踪影,越是静谧,便越诗意,越有唐宋风韵。古老而荒凉的驿道,漂泊者在“我独南行”,便引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慨叹,难怪余秋雨说:“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驻足了诗。”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宁静把一切都定格,都静态了,如一幅乡间春雨图,没有了世俗,但却生机,草在长,宁定的勃勃生机。

好个春雨,点缀诗意的画卷。

(二)小城雨巷

舞蹈《小城雨巷》是那么美,优哉游哉的江南小镇,古典装束的美女子,擎着油纸伞,在暗云惨淡,细雨菲菲的天气,独自徘徊在一条悠长深邃的小巷,将愁怨结得像丁香一样美丽芬芳,去雨巷品尝幽怨。

前面是雨,后面是雨,灰蒙蒙在你周边踯躅,漂流人浑然不觉。小城的雨总是如此幽怨,弃妇在雨中哭泣,是那么的让人同情。《诗经。邶风。谷风》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为,及尔同死。”同样的阴雨天气,弃妇无奈的地说着,几近乞求,诉说自己的命运,不抱怨他人,只在苦叹自己。

哀怨的弃妇,渲染着小城之雨,把雨的诗意推向幽怨,古典的诗意描述着古典的幽怨,春雨多元!

(三)春雨诗意春雨芳菲

又是诗意的一卷,又是凄婉的一怨,春雨带着她的色彩渲染着春天,将春点缀成了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一个季节。

谷雨经典古诗范文第2篇

五脏俱全má què suī xiǎo,wǔ zàng jù quán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五光十色wǔ guāng shí sè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五彩缤纷wǔ cǎi bīn fēn 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各种颜色错杂繁复。

五颜六色wǔ yán liù sè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五花八门wǔ huā bā mén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五湖四海wǔ hú sì hǎi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五言长城wǔ yán cháng chéng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五陵英少wǔ líng yīng shǎo 同“五陵年少”。

五陵年少wǔ líng nián shào 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角六张wǔ jiǎo liù zhāng 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五月飞霜wǔ yuè fēi shuāng 借指冤狱。

五尺之童wǔ chǐ zhī tóng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五鼎万钟wǔ dǐng wàn zhōng 指高官厚禄。

五黄六月wǔ huáng liù yuè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五色相宣wǔ sè xiāng xuān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五脊六兽wǔ jí liù shòu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五短身材wǔ duǎn shēn cái 指人的身材矮小。

五申三令wǔ shēn sān lìng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抢六夺wǔ qiǎng liù duó 竞相抢夺。

五雀六燕wǔ què liù yàn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五谷丰熟wǔ gǔ fēng shú 见“五谷丰登”。

五蕴皆空wǔ yùn jiē kōng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五步成诗wǔ bù chéng shī 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粉 - 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五日京兆wǔ rì jīng zhào 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五尺之僮wǔ chǐ zhī tóng 见“五尺之童”。

五劳七伤wǔ láo qī shāng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冬六夏wǔ dōng liù xià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五典三坟wǔ diǎn sān fén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五体投诚wǔ tǐ tóu chéng 同“五体投地”。

五亲六眷wǔ qīn liù juàn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五世其昌wǔ shì qí chāng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五鬼闹判wǔ guǐ nào pàn 许多小鬼戏弄判官。剧目名。旧时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对自己不满或轻蔑的人所戏弄。

五风十雨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五陵豪气wǔ líng háo qì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五谷丰稔wǔ gǔ fēng rěn 五谷: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泛指各种谷物;稔:庄稼成熟。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

五谷不升wǔ gǔ bù shēng 庄稼不生长。指灾荒之年。

五行八作wǔ háng bā zuò 泛指各行各业。

五行俱下wǔ xíng jù xià 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藏六府wǔ cáng liù fǔ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花大绑wǔ huā dà bǎng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经扫地wǔ jīng sǎo dì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五积六受wǔ jī liù shòu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五洲四海wǔ zhōu sì hǎi 泛指世界各地。

五方杂处wǔ fāng zá chǔ 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谷雨经典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杨柳 折杨柳 意境 离别 思乡 伤怀

由于杨柳所含意蕴独特,故常常被引用于传统文化当中,或言志,或抒情,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但由于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柳之所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文化意蕴的多义性,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杨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四库全书》子部中的类书对历代古籍中的杨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列举。

杨柳根据所指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中,杨柳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作为季节指示或者单纯的景物描写;第二类中,杨柳被作为情感的寄托,用来象征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第三类中,杨柳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用来指代淑女或者君子;第四类强调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下面分类举例介绍。

一.杨柳作为季节指示或单纯的景物描写

1.杨柳作为时令季节的指示

杨柳的生长期较长,经历春、夏、秋三季,杨柳枝叶色彩的变化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初春时节,杨柳为鹅黄嫩绿,暮春初夏则为翠绿,夏天变为深绿,秋天渐趋枯黄,冬天枝叶凋零。杨柳色彩由浅入深的变化,标志着从春天到秋天的季节变更。魏晋时期,对于杨柳在春天的审美形象多有关注。隋唐以来,不仅对春柳关注有加,而且还进一步开拓了杨柳在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感,特别是秋柳的萧瑟和清疏之美,为杨柳形象的自然美增添了新的审美视角。

类书《艺文类聚》卷二中记载,梁吴均的《咏雪诗》中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廉隙,荧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如该诗题目所示,此诗中的杨柳只是作为白雪的陪衬出现,但“杨柳春”几个字,从侧面体现出“杨柳”与“春天”的关联性。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中记载了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样是对季节的暗示,“杨柳风”并不寒冷,杏花雨也不会令人感到不适,此处彰显出暖暖的春意。《记纂渊海》卷二中梁简文帝“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的描述,也是暗示出“杨柳”与“春天”的关系。从以上引言中可以看到,此处的杨柳与意象无关,只是作为季节与气候的指示词。

2.杨柳代表盎然春意,勃勃生机

先秦到唐宋以来,人们对杨柳形象美的认识经历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求形”到“求神”逐步深入的过程,杨柳的形象也由挺拔茂盛转变为柔弱易衰。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侧重于从整体上关注杨柳生命力强的特征,还没有注意到杨柳的枝、干、叶、花等局部特征,杨柳此时是一个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树木形象。

汉魏时期,杨柳在时人心目中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春芳树形象,不仅杨柳树受到关注,而且杨柳的枝、干、叶也受到了关注。

六朝文人对杨柳有了新的审视,他们侧重于杨柳枝叶疏朗的外形和清秀俊爽的风姿,杨柳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唐代以来,文人侧重于杨柳望秋先零的特征,杨柳由汉魏时期的根粗叶壮变为枝细条弱,柔弱的特征逐步定型。此时,杨柳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人们对杨柳的观察更为细致,不仅杨柳树的整体美感受到关注,并且枝、叶、絮的美感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晋傅玄的《阳春赋》中提到“万物乐生,依依杨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此处“杨柳、浮萍、桃花”都是春意盎然的象征,代表着勃勃生机。《御定渊类函》卷十三中记载:元刘秉忠三月诗曰“背阴花木锦成丛,幽谷莺啼上苑中。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也彰显出杨柳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勃勃生机。

3.杨柳没有特殊的指代意义,只是作为景物描写

北周庾信于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提到:“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此处提到“杨柳”,并非言志,亦非抒情,只是摹景状物,将杨柳比作春旗,凸显春意。

类似的记载同样见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如其中所录乐天的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以及坡的“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等

二.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其所指也具有多重性。杨柳作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感和愿望的载体,主要用来表达悲、思、离别之情,经历了由相思到离别的发展过程,这跟“折柳”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之前多以杨柳喻相思,“折柳以寄远”。汉唐以来,文学上由“折柳寄远”生发出“折柳赠别”,以杨柳寓离别较多。

1.离别之情

《艺文类聚》卷三中梁沈约所著《咏春初诗》曰:“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绯,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离别之情无以寄托,只得以诗酒相托,此处的杨柳表达的正是离别之情。

沈约的《又春咏曰》:“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春草黄复绿,客心伤此时。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日华照赵瑟,风色动燕姬。襟前万行泪,故是一相思。”此诗同样将杨柳与离情相关联,以杨柳暗喻惜别之情。

类似的记载在典籍中还有许多,比如《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中郑谷的《题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又如《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七中记载的韩的诗句:“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

在离别之情中,“折杨柳”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寄托离情别意的方式,因“柳”与“留”谐音,故以“折杨柳”来衬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折杨柳》本是宋朝诗人李新的一首诗,原文如下:“东风来何时,百花已飘零。独余堤上柳,惨淡含春荣。扁舟复何适,延客江上亭。顾无青玉案,何以送子行。攀条欲相赠,上有双流莺。流莺正求友,奈此别离情”。该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自此诗始,后人以“折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思。

2.悲伤之思

《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中,梁简文帝《咏人弃妾诗》曰“可怜淮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柳”通“留”,依依惜别之时,泪痕难干,只得以玉佩作为信物彼此寄托了。又如梁元帝《寒闺诗》曰:“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等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深沉的思念。

元好问《归舟怨诗》:“渡头杨柳青复青,闺中动离情”以及程诰《春闺诗》:“画楼红烛黄昏,思妇啼春泪痕。杨柳轻烟别院,梨花细雨重门。”描述的都是闺中对远方夫君深深的思念之情。

3.怀乡之念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一记载了王之涣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典型的以杨柳表达怀乡之念的例子。

4.纷扰愁绪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记载了李太白以杨柳衬托悲哀心境的诗句:“门前杨柳暗沙汀,雨湿东风未放晴。点点落花春事,青青芳草暮愁生。”借杨柳表达哀伤之情,是较为少见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五中,记载了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此诗读罢,忧郁沉闷之情油然而生。又如《记纂渊海》卷八十一中,记载着骆宾王的诗句:“愁心极杨柳,摇动乱如丝。”以摇摆的柳枝来表达纷乱的愁绪,极为恰当。

三.杨柳被拟人化,作为人格象征

对杨柳美感的认识,诗人不只停留于其外在形态,更着眼于内在的神韵和人格象征。魏晋时期杨柳多用以比拟名士的秀爽风姿。陶渊明之后,杨柳又成了隐士的象征。时至唐代,杨柳越来越倾向于以青春女子拟之。渐至中晚唐,杨柳又多用来比拟娼妓和小人。总之,魏晋至中晚唐以来,杨柳的人格化由不同流俗的清俊之士和超然世外的归隐之人,演变为地位卑下的青楼歌妓和趋炎附势的卑劣小人。杨柳形象的多变,使得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非常广泛。

《艺文类聚》卷八中,应贞的《临丹赋》中写道:“杨柳婀娜乎”,此处将杨柳拟人化,以杨柳之柔美比拟女性婀娜之身姿,此为古来杨柳较有代表性的意境之一。此外,在《海录碎事》卷七下中,也有以“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妙曼的身姿体态的记载。以上诸例都体现出古人以杨柳形容妙曼身姿的创作意图。

四.杨柳的实际功用

有些诗文中虽然提到杨柳,但此处所指的杨柳并没有指代意义,而是强调了它的实际功用,比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中记载:“楚国先贤传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以杨柳编简,此处记载介绍了古时杨柳的实际用途,这种关于杨柳实际功用的记载在典籍中是较为少见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十八的《丧事部》中,记载了杨柳在丧事中的用途:“韦书要语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御定渊类函》卷四百十五中记录了李时珍定义杨柳的来由:“本草李时珍曰:杨枝硬而起故谓之杨柳。”

古籍中记载的杨柳并非总有指代意义,如上所述,其中描写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

以上是对《四库全书》子部类书中的“杨柳”的多种意境进行了分类汇总,古典文学中杨柳成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将杨柳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构成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杨柳所蕴含的独特意蕴,也是其它物象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

2.朱敏:传播与接受视野下柳意象的发展流变 文教资料[J] 2008

3.[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M],1959

4.汪绍楹:《艺文类聚》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M],1965

谷雨经典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杜牧诗歌 水 意象 意蕴

“意象”一词,就其渊源来说,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运照之匠,窥意象而远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其美学范畴来讲,“意象”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它有两个层级:一是文人艺术家个人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而产生的意象,有非稳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观物象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类似的心理情感,这类意象内涵较为稳定,有约定性。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异彩纷呈,水是众多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水”以它独有的审美艺术特征吸引着历代文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杜牧诗歌中写水的篇目很多,呈现的意蕴丰富,既有约定的、稳定的内涵,又有一些表达诗人独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蕴。

一、“水”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的这一意蕴是在一个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断地沿袭、接受。水流动不息,似时间绵延不绝;水一去不复返,似时间不可逆转,时间如逝水,流动不息,变化不止。

水象征时间流逝在杜牧诗歌中大致分为三类:

1. 象征事物的盛衰变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此诗借金谷园的兴废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建的别墅园林,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如今已随时间流水而逝。“流水无情草自春”,时间和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依旧流逝,在它荡涤之下,权威富贵短暂易逝。“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写中唐藩镇割据,皇帝不再巡幸几度遭到破坏的洛阳,东都昔日的繁荣随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东都表面的荣谢透视到盛衰本质,揭示晚唐社会不可逆转的没落。

2. 见证时移世易,时代变迁。

“潋艳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台城曲二首》其二)

此诗写隋军将领王颁入陈国都城,在水光潋滟的倪塘附近掘陈武帝墓报仇的情景,陈亡隋兴,朝代更迭,不变的只有仍旧潋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倪塘水。

3. 象征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转。

“谁为驻东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东流之水喻消逝的时光,流水东去,时间流逝,人生苦短,有谁能够将时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征

杜牧诗歌中写水之处多写情感,但诗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读者若仔细品味,不难在“水”中领略到绵绵情意。

1. 抒发思乡之情。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

以上两首诗皆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黄冈城楼看见夕阳就要落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顿生思家念园之情。后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尝不是“客心孤迥”的诗人对故乡家园、对妻儿的悠悠思念呢?

2. 抒发念远怀人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日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潭。梅衰未减态,春嫩不减寒。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有寄》)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七绝主要是写他对扬州友人韩绰的忆念。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唐大和七年(833)到扬州淮南节度使莫府中掌书记,大和九年(835)离去,两年多的扬州生活,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离开后,他多次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水既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征着忆念之情,“迢迢”写流水之悠长,衬托情感的深度,极写忆念之强烈。

其后三首均是利用水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3.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

此诗为作者借古讽今之作,曲折的影射了晚唐统治阶级不顾社稷危亡和人民疾苦仍醉生梦死的没落现象,秋水寒凉,犹如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 抒发人生苦短,事业难成的忧郁之情。

诗人的生命叹息和忧郁之情来源于水意象的时间意蕴。生命消逝,事业受挫,睹水生悲,忧从中来。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池州清溪》)年逾不惑的诗人于清溪之中检点华发,借清溪之水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颇带几丝伤感,几缕悲音。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

“溶溶漾漾”的江水年年绿,人却岁岁老,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作对照,由自然之景引发人生易老的感慨。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溪》)“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内心“拘挛莫伸,抑郁难诉”(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的诗人看见春尽仍碧清的兰溪水便不禁感叹屈原命运,同时也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远贬江郡之叹。

上述以水写情的诗句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来暗示情感的涌现,源源不断,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长度、深度来写情之深之悠长;三是“水”意象表面上为景色点染,实则以水沟通心中的愁绪,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情深意切。

三、“水”意象的隐逸象征

“水”意象往往还因姿态无拘无束,流动自由而被作为悠闲、淡泊心境的对应体。如“草色连云人去往,水纹如彀燕差池。”《江上偶见绝句》。“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题元处士高亭》,均突现了诗人旷远超然、闲适的心境。也正因此,水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在野”的意思。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赠渔父》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蓬肩睡秋江。”《独酌》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齐安郡晚秋》

《赠渔父》中,寒水畔即退隐地。诗人借渔父这一老庄式的哲人化身形象,讽喻追逐名利之徒,其本质是诗人主体意识对象化,或者说是自我客观化。

《齐安郡晚秋》一诗中,“云容”“水态”可时时观赏,如水一般自由自在“啸志歌怀”,诗中写出了诗人一种欣赏自然的闲适心态。

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三种内涵有紧密的关联,前者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成,后两者是意象本身在流传、沿袭、接受过程中,意义不断扩充、附加、衍生而成。三者的根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转,光阴迫”这一客观现实的哲学认识。

以上通过对杜牧诗歌中“水”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无限,意象的蕴意也异彩纷呈、深藏潜伏、耐人寻味,使得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谷雨经典古诗范文第5篇

细草,斜阳,古道,在少年的眼里,率性而为地往尘沙飞扬的道路一站,仿佛能感受到夕阳余辉的凝重。让天外神游的心灵沉重下坠,将放浪形骸的神情一敛,露出喜怒不形于色的平淡。在微微夕阳中颤动金光的劲草旁,望着飞扬的尘土,都需要整装敛容一脸哲人般的深思。也许曾经也会嘻哈大笑,一切随心,似乎一场雨过后,就学会了压抑,学会平淡。静默的年岁,无声无息。

最近,心情如清明谷雨时节的细雨,绵绵不断地低沉。或许十七岁的年纪也如雨时落花,像精灵般翩翩起舞,随风飞落;又如大雨时的飞瀑流音,横扫春秋;如诗人慨叹落花伤情一样,美丽的事物总给以伤心的情怀。没有理由,没有借口地发愁,令内心泛闷发酸,仔细回想,却不知何事为愁,如果真到了登台慨叹“天凉好个秋”之时,也许会懂的。

趴在阳台上听细雨,在暮春时想凉秋,还不如撑把小伞,漫步街楼,感受古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看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烟雨朦胧处,丝丝缕缕间,拂去浮躁,消去苦恼。海天一色,一场雨一把伞,把自己和世界隔开。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不用管伞外风风雨雨天覆地翻;青梅煮酒,纵论英雄,管它古今事,都在一笑中。雨停,收伞,一扫阴霾,轻笑漫步踱回家。这一年青春,这一季肆无忌惮,这一载光阴流水少年轻狂。

偶尔也会捧本被历史尘封三百余年的红楼,冲杯淡茶,古韵幽香中体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盛世兴衰,但更多的是捧一大杯冰镇可乐,把音量开到最大,在巨响的音乐中寻觅还没有被历史湮没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沉思,只要旁观着喜怒哀乐,期待更为曲折反复缠绵的传说,然后开始一如既往的平淡生活。这就是微风鼓浪的年华,矛盾反复又一如既往。

唐诗宋词元曲,整个落花时节都在跟他们较真。春花秋月,花前柳下,随走随停,骑车四处溜达,憧憬着明天会更好。夜,凉如水。仰望星空,曾经也有许多人许多事,在骄阳下暴雨中淡去身影,如水的夜色总是沉思过往的佳境。

雨停了,花谢了,一卷微风鼓浪少年花落翻过一页,也许乱红飞过秋千时,这年那年成流年。

这年,繁华如烟。

这年,十七岁。

【得分】53分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出版集团

古汉语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师范大学

考古与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