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编剧实训总结

编剧实训总结

编剧实训总结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参与法 戏剧 编剧课程

戏剧编剧不仅是部分高校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的文学创作体裁之一,因此,针对此课程的教学探讨具有普遍的意义。由于戏剧舞台时空的限制性和现场性特征,以及学生普遍的对戏剧舞台演出的陌生,教师要想在戏剧编剧课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殊非易事。除一些戏剧编剧教材体现的探索外,近年也有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探讨论文出现如杨军《戏剧教育专业编剧课教学探索》、邹荣学《版块互动式高校编剧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但对其教法进行更为充分的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在当前高校教学环境中,如何在戏剧编剧课程中应用教学参与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从戏剧编剧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实践创作紧密结合的基本需要出发,我们遵循教学参与法的原则理念,灵活采用教学参与的基本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探究、范例评析和习作研讨的三环节教学法,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积极主体,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一、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准备工作

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着眼于课堂上编剧理论与实践在学生那里相融合的教学过程。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思想动员。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该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为此,要说明戏剧编剧课程的重要意义、课外作业对课堂学习的必要性,并鼓励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我,克服羞怯心理,改变被动和懒惰的习惯。

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参与法的良好效果,在内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并公布一套合理的外在课程评价体系,比如积极主动、有质量的课程发言,剧本创作中体现的态度和水准都要与课程最终成绩适当挂钩。

散文训练。散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基本手段,而生活经验是戏剧这一“四维艺术”(三维度空间加时间)的编剧基础。杨健、张先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剧本写作初级教程》中将散文训练定位为剧本创作的文学基础,并规划出大量时间进行训练,“散文写作可以奠定塑造人物的能力,为进入事件小品写作铺路”[1](P7),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戏剧小品创作过渡。这是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可行方法,值得借鉴。如果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布置人物写生的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并选择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以多媒体展示方式适当评析。

经典阅读。我们要传授编剧理论,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和思考之,根本前提是学生要熟悉戏剧经典范例。教师在第一次编剧课上就要根据所要传授的编剧理论知识体系,开列出涵盖古今中外有理论代表性的、精粹的必读剧目系列,并在随后的课堂上以灵活的方式检查。由于课堂训练的重心在小品写作,也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多观摩经典小品,观看《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等相关电视节目。

理论体系。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产生了不同的戏剧思想和表现体系。西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阿尔托三大现代戏剧体系,东方的梅兰芳体系都在世界剧坛有着重大影响。当代戏剧主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正是这些体系的互相融合与发展。所以,教师在传授具体编剧技法之前,应该对以上每一种戏剧体系的源流和艺术特征进行介绍,利于学生对各种技法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应说明,本课程编剧技法的学习,是以小品剧本的创作为训练范本。实践证明,小品具有短小精干、灵活自由、可实践性强的特点,符合大学课堂教学特点,以此作为训练范本是切实可行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和上海戏剧学院教材《编剧理论与技法》(陆军著)都是以小品、短剧的创作为基础训练范本,陆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型戏剧在选材、立意、剪裁、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方面的要求较之于大戏更严格,限制也更多。”[2](P9)而且,小品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戏剧最基本的叙事时空、剧场交流、技法运用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孙惠柱在考察、梳理东西戏剧形态之后,总结出了戏剧史上出现的“纯戏剧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电影式结构以及剧场性结构”[3](P128),其中,纯戏剧结构是其他结构的基础,而小品一般采用的都是纯戏剧结构,且能自如地运用其他结构的各种技法和表现方法。总之,小品剧本的创作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二、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阐述

戏剧编剧课程教学三环节法立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理念,将理论与创作、观摩与写作、思考与讨论融汇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理论探究、范例评析和习作研讨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中,都贯彻实施着教学参与法的原则。具体阐述如下。

1.理论探究环节。教师首先要从浩如烟海的戏剧编剧理论中选择具有普遍规律性和时代前沿性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成一个理论、技法系统,条分缕析而简明扼要地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编剧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这一系统可以有不同的组成方法,我们将之分为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人物、戏剧结构、戏剧场面、戏剧剧场和舞台艺术等组块。这些重要理论、技法的传授在本环节可以运用教学参与法中的设问法和讨论法,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认清各理论特征、意义和局限所在。

例如在讲述戏剧冲突组块时,教师的设问一:能够将不同年龄、性别、心境、审美取向和文化水平的观众紧紧抓住的最为雅俗共赏的戏剧元素是什么?绕该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教师要辨析他们的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如喜剧因素、人物形象、表演等等,逐步引导他们认识戏剧冲突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由此出发解析戏剧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设问二:从现实生活经验和戏剧经典中的冲突因素来看,你能总结出哪些类型的戏剧冲突?围绕该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以形象的材料归纳出各种戏剧冲突类型,同时援引一些经典让学生对此深入理解,如人与人的性格方面的冲突的《将相和》、人物内心冲突的《哈姆雷特》、人与环境冲突的《等待戈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种戏剧冲突的功能与局限,可以以《雷雨》为例分析这三种冲突的各自表现和特点。教师的设问三:1980年代高行健认为戏剧性不应只局限于戏剧冲突,你觉得能以什么来取代它?围绕此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戏剧冲突之外其他因素如高行健《躲雨》、赖声川《暗恋桃花源》中的对照,王晓鹰导演的《魔方》、孟京辉的《思凡》中的互补拼贴,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方法的特征及出现的时代历史背景,从而理解戏剧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必要。

2.范例评析环节。在第一环节理解了某种编剧理论后,接着就需要了解该理论在剧作中的应用。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选择一些践行了刚讲过的理论、技法相对应的经典小品、短剧或戏剧片段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分析探讨该理论、技法的实际应用方法。本环节可采用教学参与法中的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手段。

例如,当了解了戏剧的结构方法之后,教师要分析戏剧线索,可选择赵本山的《送水工》和开心麻花的《今天的幸福2》。前者是单线索结构,讲述一个年过半百的孀居妇女,一直以来为让儿子在国外安心学习,自己辛苦工作资助儿子却谎称自己给儿子找了个有钱的后爹,如今儿子回来短暂探亲,不得不找一个送水工扮演成后爹来应付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单线索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自的时段和功能,分析其中运用的伪装、误会基本手法的作用。后者是主线和副线结合的双线结构,主线是一个年轻丈夫被离异的女老板提拔为大堂经理,妻子以为二人有私情,所以要求丈夫去女老板家去感谢,但要求丈夫全程开着手机来听他们的对话以验证二人之间的关系。副线是女老板的前夫如今认识到过去夫妻之间因为互相不信任而离婚的错误,现在来要求复婚。商跸咚鹘恢一起,在女老板家的客厅中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从而说明了“夫妻之间,信任为先”的主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分析两条线索共同点都是基于夫妻信任的问题,暗示了该问题的现实普遍性;而两条线索分别为中青年夫妻的差异,来提供过去的教训为当前的问题解决提出启发并指向未来的理想夫妻之道。还应该分析两条线索如何接榫到一起,来说明双线索情节的铺设原则和方法。

3.习作研讨环节。在理解了某种编剧理论,清楚其应用方法后,学生一般都会有尝试的冲动。教师应趁热布置他们进入实践练习活动。为让学生将注意力明确集中在新学习编剧理论、技法的实践上,首先要指导他们选择容易操作的故事素材,一般可采用生活经历和小说改编两种素材。关于前者,由于学生经历普遍单纯,可以以校园和家庭生活、自己某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在这方面,学生容易陷入生活的真实细节束缚中而觉得缺乏故事性,这就需要教会他们用艺术想象力对真实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化改造。关于后者,要求学生多读经典的短篇小说,从中寻找适合理论运用的精彩情节和场面,这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在故事情节上耗费太多精力却收效不良的问题,而将精力放在戏剧理论与技法的训练这一真正目标上,因为“如果没有剧作法则和规律的学习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编剧专业将不复存在。”[4]

编剧课堂上本环节的步骤有四:1.由指定或志愿的学生小组在课堂场地上现场演出,或者播放制作好的小品视频。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鼓励志愿和现场演出,二是要求每个小组以一个同学的剧本为主,大家共同讨论修改,然后确定一名主持的导演,协调大家排演,本小组成员尽量都参演,培育舞台感;2.演出和播放之后,创作小组自述该理论的运用心得与问题,其他同学对该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提出疑问进行探讨;3.教师根据作品情况和学生的评述进行总结,指明其得失,提出可能的改进意见;4.评定成绩。该作品是本小组成员平时作业评定的依据,现场打分,作品分数就是小组成员本课程的平时作业分数,借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如果小组不满意该作品,可修改或重新创作,在小组所有展示作品中以最高评分为小组成员共同的最后平时成绩。

在每一编剧理论、技法的学习中,以上三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一体的,下面试以戏剧剧场性理论的教学为例将三个环节综合起来示范整个基本过程。首先是理论探究环节。可设问题一,当你在剧场观看戏剧时,你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鼓掌吗?围绕该问题,教师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传统话剧的写实性观念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性观念在故事时空和剧场时空关系上的认知差异。可设问题二,同为叙事性艺术,戏剧有哪些特点是影视所无法企及的?围绕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特质所在,尤其是观演互动的现场性带给观众的立体、生动体验。同时可结合问题一,来进一步说明戏剧的艺术假定性问题。接着可设更多问题,如请举出经典戏剧作品中观演互动的例子;它们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效果,等等。再来到范例评析环节。戏剧剧场性特点在潘长江、冯巩、郭冬临等人的小品中多有体现。在本环节可播放1996年潘长江的春晚小品《过河》。这是一个载歌载舞的音乐小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是一名农村姑娘撑船来河边接农业技术员高峰去村里传授新技术,可是面对身材矮小的高峰却以貌取人,终于经过一系列试探和考验后确认了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钦慕的高峰,于是欢欢喜喜载着高峰归去。该小品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吸收传统戏曲的美学特点,采用以歌舞叙事的剧场性表现手法。剧中人物的对话,是对白和对歌交叉进行,对歌也承担对白的功能,同时还有欢快的音乐伴奏。剧中的动作很多都化为舞蹈,剧中姑娘拿一竹竿摹拟出了撑船的场景,高峰与姑娘以舞蹈的形式摹拟在船上随水波荡漾的动作,惟妙惟肖,应该是受戏曲片段《秋江》的启发而来。在剧中还有一些少女拿着向日葵花朵伴舞,以舞蹈的形式营造河边的美丽景色,甚至姑娘还和伴舞少女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特征,并分析这些形式体现的不受写实性逻辑束缚,叙事自由灵动,注重艺术美感的戏剧特性。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可以选择2014年郭冬临《人到礼到》为例。习作研讨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环节中提到的剧场性具体手法,在习作中有意、集中、充分地进行尝试;同时,要求他们的作品在课堂现场演出,灵活克服演出环境问题,设计与现场同学们之间恰当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习作中,同学们一般会在小品开头进行人物的自我介绍以加快叙事节奏,中间也会有歌舞或者与观众的互动以活跃演出氛围,在这些过程中领会剧场性带给戏剧的独特表现力。教师要根据习作的现场效果和剧场性手法运用的合理性给予评价。

三、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要保证三环节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各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戏剧编剧课程中要有宏观和微观的控制。宏观上,整个课程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除了本文第一二部分对应的整体准备、各理论细部的理解和训练两个阶段,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阶段,即教师课堂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一同创作两三个小品剧本。在这一阶段,从小品的主题确立、题材选择、情境设计、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舞台设置等的构思,到具体的文字表达、演出实践,甚至各方面的修改工作,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地将这些细部理论在整体实践上互相协调、y一起来,才可能培养出学生合格的小品剧本创作能力。当然,如果时间和各条件允许,在小品创作的基础上,还应探讨如何将之拓展、延伸成为独幕剧,乃至多幕多场剧。微观上,主要是在第二阶段,不仅要在浩如烟海的编剧理论中精心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编剧理论和技法,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系统,还要在每一条编剧理论教学中贯彻好“实践―理论―实践”的相互印证、互相促进的循环原则,只有让学生能在创作实践中会运用,并且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合理运用每一种理论、技法。

教师要解决好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现实、普遍的问题,比如区分模仿与抄袭、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主题的生成和题材的选择与剪裁方法问题,比如发挥戏剧假定性优势,解放想象力,用表演和构思来克服舞台条件限制的问题,比如在利用视频展示小组创作时,学生经常混淆小品视频和微电影制作的界线,这就要求他们:拍摄要固定机位;充分准备,一气呵成,不得剪辑;不得采用实景如在宿舍中拍摄宿舍内发生的故事,要充分尊重戏剧假定性,要有舞台感,选用中性或者空的空间作为舞台;要注意演员的表演意识,区别小品表演的艺术夸张性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性……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更适用于小班制,班级人数越少,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越多,而教师也能因材施教,在多种多样的戏剧形态中,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和编剧道路。当然,如果班级人数较多,也可以采用学生分组、采用竞争机制、多安排课下活动的方式,来保证这一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注释:

[1]杨健,张先:《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2]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通过对泰山护理职业学院高中起点67名大专生进行8周的护患沟通情境剧表演训练,利用《沟通能力调查问卷》测量培训前后的人际沟通能力。培训前后的学生沟通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景剧表演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关键词

情景剧表演;护理专业;沟通能力

有效的职业沟通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医患沟通已成为整个医疗活动的基础,培养沟通技能也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1]。为了解情景剧表演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影响,2013年9月—2014年9月,对泰山护理职业学院高中起点大专生进行了8周的护患沟通情景剧表演训练,取得较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随机选取泰山护理职业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高中起点67名在校生为培训对象。其中,男生6人,女生61人;年龄在18~22岁。研究工具自编《沟通能力调查问卷》,该量表共6个部分,38道题目,总分152分,经过小样本测试,信效度良好。统计得分越高,表示沟通能力越强。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每周1次每次60分钟的沟通能力训练,分为八个部分。1)组建团队。将班级成员随机分成6个团队,通过泡泡糖等小游戏尽快破冰,选取队长、队名、队歌和团队口号,形成团队。2)布置任务。结合临床见习经验,每队根据“患者原型”编写医患关系的情景剧素材,通过三分钟强迫发言法,搜集素材,撰写情景剧剧本[2]。由教师审核指导。3)场景模拟。队长带领团队分配角色,到实训楼进行场景模拟。4)分团队演练。队员需要轮流担任护士、患者、医生、家属四种身份,民主确定最终角色人选。在演练的过程中,队员可以随时充实剧本内容,此部分延续三周。5)举办讲座问答。请医院的护理专家举办有关临床沟通技巧的讲座并进行现场解答提问。6)表演情景剧。请系部全体师生共同观看各团队表演,由专家、教师对团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予以反馈。将情景剧录成小视频,以便再次观看分析。7)分析反馈。各团队观看表演视频,总结反馈意见,同时6个团队互换剧本进行排练,对应的团队分别给予指导。8)内部情景剧演练。组织团队轮流表演情景剧,各个团队互评并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讨论。

评价

1)评价方法。采用《沟通能力调查问卷》于培训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由课题组教师统一指导填写量表,及时回收,量表填写有效率为100%。同时结合访谈分析法对学生进行个例访谈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进行内容分析。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统计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2结果

表1可知,实验对象在培训前后人际沟通能力总分有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情景剧表演教学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模拟医院环境的平台虽然很多院校已开设职业沟通课程,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仍然面临很多医患沟通障碍。情景剧表演教学法拟在模拟环境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和思维水平,引导学生应用各种护患沟通的技巧于临床护理中[3]。编排表演情景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撰写、编排并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需把自己放在真实的角色中,训练自己运用同理心的能力,使自己不仅能够仔细聆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而且能够向患者及家属表达他们的关心和愿意陪伴的态度,更能够准确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及情感,站在患者和家属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解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担忧[4]。学生说:虽然是在表演,刚开始感觉是在演别人,演着演着就感觉是在演自己。克服沟通中的紧张心理很多学生过去见到生人就脸红,交流起来语无伦次,而在见习的过程中更是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不足,导致其不敢与患者和家属交流。经过情景剧这种反复的演练,鼓励学生大胆说,克服某些心理障碍,使沟通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更适应护士的职业要求。同时,学生对见习科室护士长的小型临床护理专家的讲座反响强烈。护理专家运用自己专业的护理操作知识和技能,还原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患者“原型”,讲解临床沟通中失败与成功的案例,通过阅读病历、实施护理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真推敲医护语言,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顺着患者和家属的思路交流;同时发现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意识地慢慢改变,使得学生受益匪浅[5]。在角色扮演与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护士和患者、家属等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交流习惯,体会患者家属的苦衷,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动作、语调、空间距离等这些非语言信号同样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对患者来说,肯定的眼神、轻柔关爱的语调、耐心仔细的倾听态度都十分必要,要让患者及家属真切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爱心。在演练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护理行为礼仪,用更加专业的操作来为患者服务。记得一位学生在课后总结中写到:第一次知道原来眼神也会说话。综上所述,情景剧表演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单纯照剧本表演缺乏突变情景,难以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不断发现不足并予以弥补将是完善情景剧表演教学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熙德,陈文利,高国贞.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113-114.

[2]廖娟,聂黔辉,方晓华,等.角色扮演法对在校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教育研究,2013,27(7B):2160-2161.

[4]柳丰萍,王树树,潘红宁,等.见习护生模拟医院情境教学对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10):1313-1314.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借助音像、图片、课件等手段,通过观赏戏剧,激起“童趣”,培养学生的表演素养。

对没接触过戏剧的学生来说,猛然让他们表演戏剧,她们往往难为情、放不开,或上台后不知所措。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如观看童话剧《海的女儿》、《白雪公主》、歌舞剧《三只蝴蝶》,创设“童心”情境,激发表演欲望,提高学生戏剧活动的素养。我再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进行模仿表演,培养其敢说、善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幼儿戏剧》一章时,我对学生进行“表情训练”和“拟声摹状训练”,与多媒体的戏剧观赏配合,共同为学生将来用表演对幼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改编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戏剧剧本,让学生在语文训练中培养语言技能、主题示范能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对幼师专业技能要求,即语言、艺术、对幼儿教学的技能。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师范生比较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技能中,写作能力必不可少。叶圣陶说过:“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其实就是听他人的话――用眼睛从书本上听他人的话,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写是同一回事,写和说是同一回事,……”学习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往往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或涉及到的作品,编排表演出来;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品鉴,要应用些特殊教学方法,如场景创设法,即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将相应作品改编为剧本进行编排表演,或通过朗诵、鉴赏会等形式进行公开探讨等。这样,丰富了学生文学作品的储备,但想表演精彩必须有剧本,我就让学生自由结组改幼儿戏剧剧本,再广泛听取意见作修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学生要反复揣摩文本,通过自读、质疑、研讨,找出作品的关键词,理解文章思路,把握作品主旨,然后再改编剧本,设计舞台背景、人物服装、表演动作。此过程,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更要积极找老师提问,以获得最佳理解。这样,学生就从过去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活跃了思路,语文能力在这里得到全面训练,并从中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因为面向幼儿开展戏剧活动,就要照顾到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学习语言的特点,要求剧中人物台词韵文化,最好用儿歌表现,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的语言,也锻炼了幼师生儿歌创编水平。读写为听说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个性化动作化的台词说出来就显示出对幼儿的示范能力。

三、组织学生课堂上表演和课后排演戏剧,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组织能力、肢体语言、主题示范等职业技能,有力促进了艺术方面的技能提高,对教学能力也有帮助。

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课前表演或课后表演;对儿歌、幼儿诗,让学生记诵、编排、表演;对幼儿戏剧、幼儿童话、幼儿故事,运用“表演欣赏法”,“讲――导――演――评”,让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表演,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普通话、讲故事、肢体语言、组织表演、主题示范等职业技能。

为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要认真排演戏剧。幼儿戏剧本身的游戏性特点和幼儿戏剧活动要面向幼儿园,决定戏剧表演时要加上必要的游戏歌舞、配上相应的音乐,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唱歌、跳舞、乐理等专业课,把演戏中用到的这一段歌舞练精练好,磨练根据情节、人物、情感配乐的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艺术技能;旁白用多媒体来表现背景、环境、道具,促使学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手工制作道具、头饰、背景,配上合适的服装、化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动脑中艺术技能得到培养;风、雨、雷电、蝴蝶拟人化处理,适合幼儿“自我中心思维”,丰富了想象,培养了创造思维;为人物设计动作,为儿歌、幼儿诗设计相应肢体语言,学生主动、互动、讨论式学习,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编排、表演能力得到训练,合作、组织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教师要做好表演后的总结,使学生逐步掌握戏剧表演的要领和规律,提高戏剧表演能力。戏剧活动提高语言、艺术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讲课技能也有帮助。

可见,戏剧活动配合语文教学,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丰富了想象,培养了她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了她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戏剧活动的教育功能。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幼师生职业技能。实践证明,这是适合幼师语文教学的最佳形式,也是全面提高幼师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歌剧表演;舞台;技巧;表演者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19-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全媒体时代在社会的变革中朝着多元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歌剧作为当代的文艺潮流形式,是艺术家表现情感和刻画心灵的产物,是一种有灵魂的艺术形式和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舞台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式齐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逐渐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歌剧表演者要注重表演的形式和内容,构造极强的表现力。

一、注重歌剧表演的形式――丰富歌剧舞台表演内容

表演者要知道,一场完美的歌剧表演,与编导的文学素养和能力是分不开的,而且歌剧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不同的歌剧就有不一样的特点和表现力。所以歌剧表演者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歌剧表演的形式,不断丰富舞台表演内容,把每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剧演唱中,让表演具有灵活感和动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剧由最初的“京剧”发展而来,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许多社区活动、晚会、文化节日等都离不开歌剧,歌剧逐渐占据着当代文化活动的主要地位。

歌剧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观众在感受歌剧音乐魅力的同时,能抛开烦恼,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积极地面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以良好的态度面对紧张的生活和学习。歌剧表演者要充分理解歌剧舞蹈中的文学意义,有效抓住其重点内容,并注重歌剧创作中的文学方法,才能保证歌剧舞台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歌剧编导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时刻牢记编舞计划,不断总结经验,用心感悟,正视社会现实,发挥自身能力优势。歌剧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活跃氛围的艺术活动,多进行歌剧的表演和练习,能锻炼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让人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增强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能力。

二、加强歌剧表演的能力――提高歌剧舞台表演技巧

水滴石穿,舞台表演者要想熟练掌握歌剧表演的正确要领,就必须严格按照歌剧编排的正确步骤,每天练习,方能掌握技术技巧。只要每天熟悉一个动作,把一个步骤掌握到位的话,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和张力。

学习歌剧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歌剧表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著名歌曲以及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多以抒情乐曲为主,能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氛围,表现音乐最纯真和最自然的内涵。在日常训练中,表演者要强化对自身各个声部的音准训练,加强对音色的辨别训练、弹唱训练和视唱训练,如此才能在舞台上高效发挥自身优势。

在日常的歌剧意识塑造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听音乐的方法,感受艺术气息,如《维也纳森林故事》《夜曲》《献给爱丽丝》《英雄交响曲》等,这些乐曲能带来听觉上的奇妙感受。为了消除疲劳,放松自我,人们在进行歌剧表演的时候,全身达到自由和放松的状态,通过各个舞蹈动作和音乐的演唱,有效舒展了筋骨,展示了个性,尽情感受歌剧带来的艺术气息。

歌剧表演的最高境界在于表演者用形体之美和声色之美来表现内心的艺术之美,从而达到心形合一的效果。细节掌握好了,整体的结合优势有了,歌剧表演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最终就能创造出极具舞台表现力和张力的演出。歌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是其他表演形式缺少的,它能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发挥表演者的主观能动性,自由挥洒、纵情说唱。歌剧表演者要培养自身的学习热情,只有参与意识强烈了,才能展示生命的情怀、书写生命的意义,并从歌剧表演中获得审美价值,提高人生的价值和情趣。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什么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凡事都有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练习歌剧时,要求身体各部位和嗓音一起灵活运作,从而表现歌剧的艺术性。敏捷的动作和轻快的步伐能增加舞蹈的吸引力;活跃的氛围能增强声调和演唱的感染力,让动作更加协调并富有节奏感。

三、优化歌剧表演的过程――构造歌剧舞台表演张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爱好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而歌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表演,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编导者和表演者要优化歌剧表演的过程,构造歌剧舞台表演张力,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引导者要让歌剧学习者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一场完整的歌剧表演,是由很多个细小的步骤和步伐组合完成的。表演者要了解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制定歌剧练习方案和实施计划,培养自身的艺术意识,运用真情感进行歌剧演唱训练,加强歌剧的生动性和实质性,扩展舞台表现力和张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很多大众娱乐活动,如电影、电视、戏剧等,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只有在歌剧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歌唱技巧,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一场活灵活现的视觉盛宴。

细节是很重要的,完美的歌剧表演要求表演者的手、眼睛、身体、步法等要完美地融合在舞台上,让观众感觉到浑然天成、神采飞扬,所以只有把每个动作做到位了,才能展现舞蹈的灵气,引人入胜;只有把每一段唱得活灵活现,才能体现歌剧的历史性,让观众感受到活跃的舞台氛围。

歌剧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舞台表现形式,正是让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达到锻炼身体机能、愉悦心情的目的。

总的来说,歌剧表演者要深知歌剧表演的艺术性,不断创造舞台表现力,发挥自己的音乐歌唱能力,加强自身的人物塑造能力,不断渲染故事情节,在歌剧创作的过程中有效加入文学知识作为素材,在歌剧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表演技能和灵活的技巧,逐渐加强歌剧的感染力和艺术力,全面提升舞台张力。

参考文献:

[1]智艳.我国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现状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6,4(4):89-90.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语文活动课的几种优化形式评介

中学语文教学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面临许多亟待解答的新问题。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怎么教,正是人们在教改中探索着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讨论会、辩论会、演说会、故事会、诗歌朗诵、课本剧编演等,是几种较为优化的语文活动课形式,现试就此作一评介。一、讨论会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各自发表意见,以探讨问题的解决。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当众说话的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会摘要:1.讨论会须有议题,参与讨论必须围绕中心,不能漫无边际地脱离议题,不然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讨论什么题目可先让学生提出,再经筛选确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接触他们生活的热点,也就容易引起讨论的兴趣。2.讨论会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事先把讨论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搜集材料,思考问题,写出发言提纲。3.讨论会要引导学生:第一、提出看法要有针对性,第二、发表意见须有根据,第三、要有虚心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4.讨论会要让学生掌握。教师在讨论会中,只起参谋作用,要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锻炼口才,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辩论会由正、反两方就某一论题展开争论。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辩论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辩论会的有关知识。明确:要辩论,就必须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辩论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辩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辩论是一个动态概念,辩论中双方都会遇到需要答辩的新问题,这就要求论辩者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善于思考,巧于言辞,这样才能随机而应变。辩论须有良好的气氛。在辩论中,要积极发言,勇于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但不强词夺理,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论辩交锋,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从而能使论辩产生积极的效应。2.要选好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存在认识分歧,大家感兴趣,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作好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3.要确定辩论会成员。辩论会由主持人、正方反方的辩手以及评委三种成员组成。主持人1名,两方辩手各三名,分为一、二、三号,其中一号辩手是主辩,其它是助辩。评委会一般设3—5人,可全由学生或师生共同组成。4.要作好辩论的准备。正反两方,都须以对方为论敌,估计对方会在辩论中摆出怎样的理由,提出什么根据,作好反驳准备,并写下论辩发言的提纲。主辩与助辩在辩论中如何协力配合,亦需未雨绸缪。5.要安排辩论会的程序。辩论会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宣布辩论的题目与规则后,先由正方一号辩手发言,次由反方一号辩手反驳,而后正反方自由辩论,这时各号辩手均可发言,但必须依次而行。自由辩论后,依次由正反两方的三号辩手对自己一方的论点、论据进行系统总结。论辩的程序,由主持人控制。主持人要作到客观、公允、对双方辩手发言的次数、时间应予均等,不能偏视一方。辩手发言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予限定。论辩中如出现偏离中心的现象,主持人应予提醒,必要时还可作适当引导。最后由评委会对辩论会进行评估,并宣布获胜的一方。三、演说会组织学生针对某问题或事件,当众发表见解。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立论与驳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演说会指要:1.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稿。演说,当众发表对某问题或事件的见解,不消说,是自己的见解。因此参加演说,应该自己动手写好演说稿。写演说稿的要求是:第一、演说题目,要切合听众的要求与兴趣;第二、演说材料,要切合实际,并有新鲜感;第三、演说顺序,要有纲有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四、演说语言,要简洁明快,并有感染力与鼓动性。2.要从易到难,分步实施演说训练。第一步,先让学生选用别人的文章,加以修改后作为演说稿,在小组内演说;第二步,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就要求他们自己写演说稿,而后在班上举行演说会。3.要重视演说的体态语言训练。讲求演说的手势表情,提高演说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与鼓动性,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4.要对演说会进行讲评。四、故事会组织学生编讲故事。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文艺创作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故事会指要:1.组织学生编写故事。学生编写故事,内容不限,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编,可以根据听说传闻编,也可以利用课文的情节编,等等。在学生编写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习设扣子、解扣子的方法,讲求故事的连贯性、曲折性、感染性、趣味性与教育性。文字应力求生动形象,简洁明达。2.组织学生在小组评选较佳故事。学生编出了故事,在小组内试讲,选出效果较佳的故事向班级推荐。3.举办班级故事会。各小组评出的故事,再进行筛选,确定故事会演出的节目。故事会举行前,可由教师会同学生中的文娱积极分子,一起对节目进行演出辅导。 故事会举行时,可邀请其他班的教师与学生观摩。故事会结束,可进行评比奖优。4.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编故事、讲故事,要有文艺素养,因此组织活动时,要看对象条件。比如,有的学生不会编写故事,就让他学讲故事;有的学生能编故事,不善于讲故事,那就不要勉为其难。五、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写作、朗诵诗歌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表情朗读与写作诗歌的能力;第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他们受到审美教育。诗歌朗诵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朗诵诗歌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明确:朗诵诗歌与朗诵其他作品在重音、停顿、语调的掌握上有不少一致的要求,但从诗歌的特点出发,尚需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深刻领会并深入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诗中的思想、感情与形象的统一体。它是借助诗歌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只有吃透诗的语言,才能理解、深入诗的意境,也才能用朗诵的语言艺术把听众带入意境,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2)掌握朗诵的方法。一是定准音调。音调又称基调。是全诗的声音给人的基本感受。它是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确定的,颂歌的音调必然高昂,哀曲的基调定趋低沉。二是区分语气、语调。这在叙事诗的朗诵中尤显重要,要在叙事、对话、句型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三是把握节奏。诗歌的节奏,是由一定的轻重高低的声音与一定时间的间歇所形成的。朗诵一句或一行诗,每个基本单位的词组之间,总要略加停顿。每一句或每一行诗里,顿数有一定的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体一致,每顿之间的间歇相等,这样读起来就形成一种节奏感。格律诗各句各行的节奏顿数要求一致,自由诗则不作严求。至于朗诵节奏的快慢应视作品思想感情的起伏灵活掌握,只要念去和谐即可。四是传达感情。朗诵传情,首先靠对诗的深刻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诗歌的感情融为一体,同时也要求朗诵者善于把诗作为感情传达出来,这就要求朗诵者必须具有善于用带感情的语言(音调、声调、语调等形式)并配以恰当的手势、表情的艺术素养。2.要提倡朗诵自己写的诗。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要强调自己写诗,自己朗诵。开始这样作,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权宜之计,暂时允许他们朗诵别人的诗。在课内则向学生传授写诗方法,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练习写诗。一待学生写诗入了门,就可举行赛诗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的发展都是不无意义的。3.要指导学生把朗诵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明生活。4.要引导学生经常从音像设备中收听、收视诗歌朗诵的节目,从中汲取营养,以不断提高他们朗诵诗歌的水平。六、课本剧编演组织学生编写并演出课本剧。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编写剧本与戏剧演出的能力;第二、可以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与体态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进行艺术构思的能力。课本剧编写与演出指要:1.向学生传授课本剧的有关知识。明确:课本剧,是根据语文课本中的题材编写而成的剧本。它具有剧本的一般特点:一是舞台性。剧本受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在剧情、时间、地点上都要求高度集中。二是戏剧冲突。剧本因受舞台的制约,戏剧冲突必须集中、尖锐、激烈。三是戏剧语言。剧本的语言,分为说明语言与人物语言两大部分。说明语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并提示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和性格。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而对话则是主要成分。剧本对人物语言不只要求性格化,而且富有动作性与潜台词。2.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本剧的编写活动。这样,既可为挑选演出剧本提供有利条件,又可以从中发掘编剧人才,组成课本剧的写作小组。3.组织学生讨论准备在班内演出的剧本,而后由创作小组根据讨论意见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润色,最后交教师审定。4.课本剧演出的演员与导演,可由学生毛遂自荐或集体推举。如人选不当,在排演过程中还可调整。5.课本剧演出后,要进行民主评议,教师讲评。以上几种语文活动课形式,都是以说话训练为中心,带起读、写、听的训练,它们可以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扩展知识,提高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期刊更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辽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