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第1篇

【片断一】

师:同学们,本节课老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主题――幸福(板书:幸福)。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幸福就是天天都不用写作业,可以随便玩,老师、爸妈也不吵我。

生:幸福就是放假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他们还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生:我最大的幸福是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

【看似简单的交流,其实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情感已被激发,并且为后面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师:大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老师想问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我挺幸福的。爸爸妈妈很疼我,有好吃的都让我吃。

生:我不幸福。每天在学校上课就够累了,可我妈妈还给我报了好几个培训班,什么美术啦、拉丁舞啦、英语啦,连周六、周日也不能休息,我都快烦死了。

生:我觉得我也不幸福。爸爸妈妈天天吵我,怪我不好好学习,他们一吵架还拿我撒气。

【片断二】

师:通过又一次读课文,你认为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得怎么样?

生:她是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能说得再明白点吗?

生:她受了很多的苦。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一天,还没有饭吃,真可怜!

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该生找出文中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能从你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你对小女孩的同情。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很孤独,都要过年了,她还孤零零地在街上走,也没有人理她。我要是这个小女孩,肯定很伤心。

生:她虽然有爸爸,可她爸爸天天打她,再说,她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生:小女孩很可怜。过圣诞节的时候,像火炉、烤鹅、圣诞树等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可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拥有。

(师相机板书:可怜、孤独)

师:这个小女孩真可怜,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感觉。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在最后用了“幸福”来写这个小女孩。

师: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吗?

师:“她曾经多么幸福”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生:她划着火柴后的幻想。

师: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噢,是假的,不真实的。可是就连这不真实的也让小女孩觉得幸福,对吗?

生:对。

师:那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

师:“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了”指什么?

生:小女孩死了。

师:为什么把小女孩被冻死说成她很幸福?

生: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而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幸福的了。

师: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饱受饥饿、寒冷与孤独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残酷的世界。同这个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很多孩子在最初对自己生活的定位是不幸福的,老师对他们的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评价,只是抓住课文最后的两个“幸福”让学生反复读,反复理解。在充分理解之后,老师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由于孩子们在学习中已经在潜意识里将自己与小女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强烈震撼,感情自然会有较大的升华,对“幸福”的理解也会有所改变。】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原来我觉得自己不幸福,现在想想,自己也很幸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为我好呀!

师:很多同学的思想都有了转变,那么在觉得自己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生: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生: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一份好工作,让父母也过上好生活。

【至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又进一层,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幸福,还懂得了感谢幸福与守护幸福,使本课的主题再一次深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有多么幸福,也表示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像大家一样幸福。

【这一过渡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总结,又是本课中心的深刻诠释。】

(师边说边出示图片:中东战场上被炮弹炸残的孩子、自然灾害后失去双亲的孤儿、我国一些地区因贫穷而辍学的孩子等。)

师:孩子们,看到这些,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不幸福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生:我想说,我的幸福生活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后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

生:我认为,我们的幸福除了是爸爸妈妈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生:我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希望工程是专门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我以后要节约一点,把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

师:是呀,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是非常幸福的。我想,在我们享受幸福的同时,对那些不幸福的人,除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同情外,我还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也要向社会奉献自已的爱心,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关爱弱者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一环节,把“幸福”诠释到了最深层――幸福不仅仅是自己过得开心,不仅仅是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守护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奉献,在奉献自己的爱心的同时,体会到幸福的滋味。】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第2篇

幸福?什么是幸福,对于海子来说,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就是幸福;来生我愿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这也是一种幸福观。更多的时候,身边微小细微的举动也是幸福的体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1幸福是什么?在现在人眼里幸福就是有车有房,有钱有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就是幸福。羡慕别人的光彩生活,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是的,获得幸福不仅仅是靠金钱靠地位。想要幸福其实很简单,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这奋斗,小人物也有大幸福。

野地里的老虎羡慕笼子里安逸,笼子里的老虎羡慕野地里的自由,他们认为对方是幸福,可当他们交换后,两只老虎都死了,他们没有找准自己的位子,以为换了就也能拥有幸福。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规律,规律一旦被破坏。

就会遭受到惩罚,是择符号自身条件的事业发展,也有大成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得不就是这个道理。你擅长画画,可看见别人跳舞很美,你放弃了你的`专长而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好的事情,物质决定存在,想像的东西永远也比上不实践。你有优势为何不发展自己的优势,做自己该做的。每个人有自己的天赋,是别人羡慕不来,那也是幸福。

做有意义的事也是幸福,事不在于而在于精。贫穷也有幸福而言。过着朴素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和家人待着一起,是幸福,这样的生活会让你认为很有钱的人很幸福的人成为他们的羡慕,他们会认为你过简简单单的生活很幸福。有钱人不一定开心幸福,他们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努力挣钱,应酬多了,陪家人的时间少了,业务忙了,休息的时间少。有了大的成就在别人看来很了不起,可以享受生活了,但却相后,有了成功的事要继续保持,那要更加忙碌,压力更大,担心被市场淘汰,担心被对手。其实在你看来衣鲜光着,有头有脑,却不一定幸福,他们累了,会想着平淡的生活,平淡的真是幸福。

幸福可以是竞争也可以是合作,幸福是成功也可以是失败。幸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微小,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收养一个小动物是幸福,取得好成绩是幸福,和朋友在一起是幸福。幸福无处不在,不要只看见别人的幸福而忽略自己,每个人都是不一样,对待幸福也是如此,属于自己,符合自己的才是幸福。只要自己快乐,即使平淡也是幸福。

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2我总以为,幸福是那么来之不易的,可是——

那天,最后一节课。愤怒的风儿呼呼的刮着,接着便是倾盆大雨。我坐在教室里,透过玻璃窗户,看着外面的大雨。我今天却恰恰没带伞。伴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我的心更加的烦躁。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的被他们的家长带走,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教室里面。,不时的往外看看,盼望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

不知不觉中,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模糊的听见有一个声音在叫我。我抬起头,顺了顺我已经弄乱的头发,揉了揉眼睛。看到了班主任,她笑眯眯的看着我说:“你还没回家啊?是不是没带伞啊?”“嗯。”我暗暗的回答了一句。“那我送你回家吧。”老师拉起我就走。我听见了伞被撑起的声音,然后老师将我拉进她。周围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我们滴滴答答的脚步声。雨越来越大。老师哀怨的看了看,“这雨这么大,我们这么走下去肯定都会淋湿的。”她顺手指了指伞。她似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轻轻的用手将我抱起,将我抱入她的怀抱。“好了,这样就好些了。”我们继续行走着。老师十分规律的鼻息喷洒在我的脸上。我们十分艰难的行走了。

终于,到了楼下。与老师道谢后,我自己慢慢的爬楼梯。我摸索着口袋,拿出了钥匙。在打开门的一瞬间,我惊呆了。爸爸妈妈十分悠闲的抱着弟弟在沙发上玩耍,有说有笑。似乎,我就是一个外人一样。我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我使劲的将门摔过去。爸爸看到这一幕,似乎正打算骂我,就被我打断了。”难道我就是一个多余的么?!"说完,我抑制住我快要落下的眼泪,急忙冲回的房间,将房门关上。

我趴在桌子上发呆,爸爸在这时推开了我的房门,走过来笑眯眯的对我说:“女儿,生日快乐!”瞬间,一大群人挤进我的房间,对我说着生日快乐。那时候,先前的一切怨念和不满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感动。

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

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3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许多人会抱怨自己这里不幸,那里不福,总是怨天尤人。我也不例外。当我遇到烦心事时或是觉得自己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足时,我就会不由得埋怨自己过得不幸福。

“我真的过得不幸福吗?”当我看了海伦·凯乐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这样问自己。海伦·凯乐的一生是在没有光明,没有声音中度过的,她真是太不幸了。可是海伦·凯乐自己却不是那么认为的,她心中充满了光明,她笑着面对人生的不幸,因此她创作一部部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对于正常人来说,三天的光明是多么平凡,多么短暂。或许因为这样我们才不懂珍惜,而是只想到自己这里条件不好,那里环境太差,所以忽视我们拥有的东西。

其实,幸福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我们是不幸福,而是感到自己不幸福。在残奥会上,残疾运动员用他们不全躯体,用顽强的意志去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他们难道不感到自己不幸福吗?一名记者曾向残疾人问这个问题,被问者的回答是:“我感到很幸福,我为能活在这个世上而感到幸福。”这位残疾人的话让我感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幸福;我们是正常人是一种幸福;我们拥有亲人是一种幸福;我们能吃饱穿好是一种幸福……我们的幸福是如此之多,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因为自己总要为一些小事或是不如别人而感叹不幸呢?珍惜好身边的幸福,去发现去创造更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那样自己就不会再感到自己不幸,幸福的感觉就会笼罩你的全身。

我想,每个人都是拥有幸福,因为幸福就在身边。凡事都往好处想,心里自会充满幸福。我们身边拥有那么多幸福,就没有必要再去怨天尤地,应该乐观向上,不要让身边的幸福溜走,要它永远存在我们的心里。幸福的感觉总会陪伴我们的左右。

幸福就在身边。让我们尽情感受和体验身边的幸福吧。

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4幸福是什么?是失意时一句贴心的话语,是成功时一句衷心的祝福,是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我相信对幸福都有着更为独特的诠释,而我认为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人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有着无数的惊喜与失落。考试不理想时,怎么办?只有总结经验,才能磨练心智,变坚强。“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不言而喻。我们在挫折面前,不能抱怨,只能咬牙坚持,把它从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推开。当我们一次一次的推开阻碍,克服困难,我们的力量才能变强大,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战。

知道吗?帝王蛾,一支小小的蛾子拥有如此光环,竟被人称之为“帝王”。在狭窄的茧口,历经痛苦,成为帝王的蛾,翅膀强健有力。而在人的帮助下,离开茧的蛾,无法高飞,只能在地上仰望空中飞舞旋转的伙伴,这是因为在茧口经历刺骨阵痛。摆脱束缚的那一刻。翅膀充血,于是它才拥有了俯视大地的资本。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历经地狱的磨练,才能到达天堂的庭院。

浴火重生的凤凰,坚强不屈;经历断翅之痛的苍鹰,体格健硕;从高山上奔流而下的泉水,一尘不染。这一切的一切不都告诉我们,挫折能磨砺人的品格,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加不畏风雨。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身患重病,却创作了激励一代代青少年奋勇向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贝多芬,双耳失聪,但它仍与不幸的命运作斗争,留下了惊世之作《命运交响曲》。这些名人志士,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把挫折当成绊脚石,而是在逆境中去体味成功,体味幸福。

我,虽无这般精神境界,但在面对挫折之时,我也不会逃避,也明白这样一个守恒定律:挫折、困难就如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因此,只要遇到阻碍,我就会尽力攻克难关。

所以,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小学五年级拥抱幸福作文600字5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空气,它普遍的你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幸福是小鸟,它调皮的你怎么也抓不住它;幸福又是一杯水,平平淡淡才是真。

幸福无时没有,幸福无处不在。儿时,你的幸福就是当你跌倒失声痛苦时,母亲抱起你,拍打着你背时的那句“别哭。”;成年时,你的幸福就是在你结婚时你身旁的那位拉起你的手问你的那句“你愿意吗”;老年时,你的幸福就是在椅子背后孙子的那句“奶奶我帮你敲背!”。家庭中,幸福是一家子的和乐融融;

学校里,幸福是同学间的互相竞争;赛场上,幸福是队友间的默契配合。然而,幸福不全然是唾手可得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张志新说;“苦换来的是知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接受痛苦,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只有心身遭受过痛苦的洗涤,幸福才会来到,痛得越深,苦得越彻,幸福得就越甜。鲁迅说:“穿掘到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的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的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从而得到了幸福的真谛。拉罗什夫科说过:“幸福后面是灾祸,灾祸后面是幸福。”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愿你首先吃得起苦。

幸福又是平淡的,平淡的甚至让人怀疑“这就是幸福吗我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得来的真的是幸福吗”那我想告诉你,他就是幸福。幸福不需要金钱的填充,幸福不需要官位的衬托,幸福不需要美女的陪伴。对盲人来说,幸福就是能看到日初时的辉煌;对聋人来说幸福就是能聆听音乐的美妙;对哑巴来说,幸福就是能向人倾诉内心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第3篇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幸福,无疑是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哪?是能够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也许有老师疑惑了,今天演讲的内容不是读书吗?你怎么说到幸福上去呢?别急,请听我慢慢说来。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均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于前面两种快乐幸福,想必很多老师都能体验到,但是第三种呢?像我们这类面上中学的老师,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受,想必少之又少。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天天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就是坐班,开会,连没有晚自习的晚上还得要早早到教室,安顿学生,找学生谈话,天天得提起百分精神看着那些调皮捣蛋鬼,就怕他们搞出一件事情,让你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而学生呢,面对你的教育,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辛苦的付出得到的竟然是“我们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的生活,我们能够算“得天下英才”吗?我们能够体验教育的幸福吗?不,不能!

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这是我在做老师,做班主任后非常强烈的感受。面对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感觉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我都是满心疲惫,我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教书是为了什么?语文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对所有这些,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一、幸福与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的,例如,钱财、长笛,被我们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但是“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着它—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wWw.133229.COm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那么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只有幸福“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并且“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这是因为,首先,幸福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目的。其次,幸福只为自身而存在,人们是只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再次,幸福是自足和完满的。幸福仅凭其本身就足以使生活有价值且毫无匾乏,有了幸福,人们就再也不缺少什么了,不需要我们再添加任何东西使之完满,它本身就是最完满的。所以得出结论:幸福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事物有三种:一种是外在的善,一种是灵魂的善,另一种是身体的善,而“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灵魂的善就是“灵魂的实践和活动”的幸福,就是善的生活,善的实践。他说,“我们所要寻求的幸福的各种特质,全都包括在我们关于善的说明中了”。

那么,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健康是他最大的幸福;当他痊愈后,面对贫穷的生活,金钱就成了他最大的幸福;当他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后,他就需要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人们的主要的三种生活方式:享乐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静观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些最平庸的人将快乐与幸福等同,因此他们满足于享乐生活。他们只是追求眼前的快乐,极力避免肉体上的痛苦,一切为了快乐,为了快乐,甚至把道德看作寻求快乐的工具,这种快乐只是短暂而不确定的,其实是过着寄生的和奴性的生活。而那些崇尚名声、积极活动的人则以荣誉为幸福,因为荣誉可以说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而“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未免太肤浅了,因为这种善更多地在授予荣誉的人那里,而不在被授予荣誉的人”。这种善更多地依赖于外在的东西,易于被剥夺,很不稳定,所以以荣誉为幸福也是不完善的;人们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善良而追求荣誉,或为了得到别人的奖赏,或为了其他的目的,但荣誉不是其最终的目的,不是最高的善。而那些把幸福等同于财富的人,其实是在过着不自在的生活,财富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且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已,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极力推崇思辨生活,在他看来思辨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完满的生活就是合乎其本己德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可追求,它有着本己的快乐,它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还有一些其他的与至福有关的属性。”“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亚里士多德断言神最宠幸那些其活动合乎理智和悉心照顾理智的人,最宠幸那些最热爱和最崇尚理智的人。思辨的范围有多大,幸福的范围就有多大。一个人思辨愈多,他就愈幸福”。

二、幸福的来源

幸福这个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是怎么得到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因为我们只有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德性,只有在待人接物的行为活动中,才会成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而且一个人的品质只能从现实活动中得到反映。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实践的事物中,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幸福虽然不是神的恩赐,却也仍是最神圣的东西。在他看来幸福不是只属于神的东西,幸福不是不可触摸高不可攀的东西,“它为人所共有,寓于一切通过学习,而未丧失接近德性的欲求的人”他把人类自己的幸福归还给人们自己,把幸福归到现实中来。

亚里士多德反对通过机遇得到幸福,因为将最伟大最高尚的东西托付于机遇是极不恰当的。人们有充足的理由主张,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因为“凡是合乎自然的东西,在本性上都是最好的”机遇本身有多种多样,好的机遇能使人享受幸福,“机遇的本性就是锦上添花,但对机遇的利用必须美好、娴熟”坏的机遇会带来灾难,破坏幸福的生活而招致痛苦的降临,阻碍许多现实活动的进行。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真正善良和明智的人,我们一切机会都要很好地加以利用,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永远做得尽可能的好。”例如一个好将军要使用他所掌握的部队进行最好的战斗,一个好的鞋匠要利用所给予的材料做出好的鞋子。如果人们真正能做到这样,那么“一个幸福的人就从来不会倒霉了”,“因为幸福的人将永远地,至少比其他人更多地合于德性而行动,而静观,他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对待机遇”,能用好的德性来恰当、熟练地利用好机遇,能用他们的宽宏和心胸博大来对待坏机遇,并心平气静地承受它。

三、达到幸福的途径

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幸福不是通过机遇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德性得到的。他通过探讨幸福与德性,幸福与中道,幸福与外在善的关系,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和守护他的幸福必须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力求做到中道,并借助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机遇。

(一)培养人的德性

由于幸福是通过德性而获得,可见德性在使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若不具备德行条件,即使有最多的钱,有最高的荣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举例说,“有些人偶感饥渴便纵饮无度;有些人为了两个铜元而不惜毁伤自己最相好的朋友;有些人心志愚昧像小儿或神情迷惑像疯子,这种怯懦、无礼、不义、愚昧和痴呆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德性和实践智慧是幸福的主宰,“每一个人所得的幸福正好与他具备的德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相等。”

那么,为什么培养德性能够使人达到幸福呢?首先,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善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所具有的功能,而“人的功能是灵,魂的现实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动”因此“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优秀地完成了人的功能,养成并实践了良好的德性,也就是达到了人的善,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了。其次,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过一种有道德的理性生活。他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他反复强调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比其他任何快乐都更美好、更持久,“所以,哲学以其纯洁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总之,“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

(二)力求做到中道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德性幸福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而在感受和行为中就存在着三种情况:过度、不及和中间。过度和不及都会产生失误,破坏道德规范,而中间则会获得并受到称赞。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就是对中间的命中……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大多数人最好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庸指的是一种“应该”,即“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行为。在幸福的实践过程中,遵循中道原则,首先,我们可以更好的运用中道的理性培养善德,而获得幸福。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遵守中道避免人在感情和行为上的过度与不及,避免出错。总而言之,幸福的获得需要合于中道的行为作保障。

(三)外在善的辅助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第5篇

一、幸福是一个极度主观化的“超越性”问题

一提到幸福,不同的人总是会有不同的理解:在病人眼里,健康意味着幸福;在商人眼里,利润的增加意味着幸福;在传教士心里,向更多的人传递上帝的福音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永远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们常常会说某某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在别人看来是幸福,在自己看来却未必如此,并且同一个人在其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可见,幸福是一个极为个体化和主观化的问题。然而“个体对不同问题(幸福)的不同的理解并不能够影响问题本身的合理性与讨论的可能性,只能说明该问题(幸福)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或者说这是一个主观性问题”。〔1〕幸福问题正是这样一个极度主观化的问题。

此外,幸福还是一个“超越性”问题。正是由于幸福问题具有极度的主观性,就使得我们在讨论幸福问题时,绝对不能依赖于对个别的、有限的或孤立的个体进行研究与讨论。因为这样必定会得出无数个结论,这又和没有结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不超越个人的主观理解,不去针对全部人,那么,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是经不起理论推敲与实践检验的。此外,对于教育而言,它的功能不仅在于促进个体(受教育者)发展,帮助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同时还在于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2〕。因此,教育所观照的幸福必须是“超越”于个人的幸福,“教育应该追求整体和全面的幸福”〔3〕。但是,“超越人”并不等于要“脱离人”或是超越人性,而是指摈弃个别人或某一阶级的偏见与狭隘,将目光推向更多的人、所有人――人类。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幸福才能洞穿幸福的真谛,也只有面对整个社会,学校教育才能找到真正恰当的位置,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否则,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便是只顾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私自利者,而这样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最终幸福的。由此来看,教育面对的并不是单个个体的幸福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幸福问题。

二、“幸福共通感”是研究教育与幸福问题的“先验假设前提”

虽然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当我们让不同的人说出幸福所包含的内容时,总会有一些相似的东西,例如,健康、富有、家庭和睦、心情愉快等等。一些在自己看来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有时在他人看来也会带来幸福,这就说明幸福感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幸福因人而异,但似乎也具有某些“共性”,这些共性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感受,即不同的人对某些东西具有相似的感受。

(一)幸福感的“特殊”普遍性

幸福感的普遍性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幸福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幸福不会因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客观地外在于人。幸福实质上是人自身具有幸福感时的一种状态。然而“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4〕,那么这种极度主观化的幸福感又何以具有普遍性呢?既特殊又普遍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幸福感的普遍性如同审美的普遍性一样,不是基于概念或逻辑的,它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地、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5〕,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性,是基于主体主观感受的普遍性。因此才说它是“特殊”的普遍性,这里的“特殊”就指的是区别于逻辑与概念的普遍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幸福建立一个“主观性原理”〔6〕,即幸福通过个体内心的感受,而不是通过概念但又像概念一样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什么使人感受到幸福或者不幸。

“特殊”普遍性的另一层含义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即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在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会整体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原始人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仅仅是吃饱穿暖,而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决不会仅此而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也一定会不尽相同。所以,幸福感的普遍性不是强调幸福可以整齐划一、完全一致,幸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只是在某一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同一文化中仍然存在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相应的、被整体所认可的“普遍幸福”。幸福感具有普遍性是基于人们对某些东西的“相似的感受”,所指向的实体就是公众认可的“幸福标准”。

(二)幸福共通感

幸福的普遍性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借鉴康德关于审美的理解,就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类似的“幸福共通感”〔7〕。而正是由于幸福对不同的个体存在这样一个“共通感”,才使得我们关于幸福的讨论具有意义和价值。所以,“幸福共通感”是我们探讨幸福与教育的前提和理论支撑点。

“幸福共通感”是幸福研究的前提,但却是一个“先验假设前提”。第一,它是经验结果,但却先于个人经验,是超越个体自我意识而存在于社会的,并且是被公众认可和肯定的。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即我们只能假设而不能规定或是强迫这样的“幸福共通感”对于不同的个体必须具有同样的感受,同时,它也不能够被经验证明,因而它是先验性假设。第三,我们现有的教育活动虽然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在总体上仍然是集体教育,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任何发展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教育在这方面必然会有所取舍。因此,只有“幸福共通感”才有可能成为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教育并不具有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幸福的能力,但它绝不仅仅是为了某些人或部分人的幸福,而是为所有人的幸福生活作准备,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人或少数人,在这一层面上只有幸福共通感对学校教育来说才具有意义。

三、社会幸福――学校教育“幸福旋律”的“主音”

首先要涉及到两个概念: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个人幸福是个体完成自我实现所达到理想生活状态,是个体认可的幸福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实现;它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幸福感基础之上的,依赖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受个体幸福观支配,因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社会幸福则是在当下历史时期、特定区域、某一民族文化共同体之内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作为“人 ”所应该具有的幸福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实现;它是建立在幸福共通感基础之上的,依赖于群体经验,受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支配,因而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社会幸福并不是“社会的幸福”,它是指超越个人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幸福。例如,“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前一个“福”就指的除主体外的“大家”所认可的幸福,即社会幸福;而后一个就指的是个人幸福,即个体认可的幸福。

如果说个人的幸福是个体完成自我实现并达到理想生活状态,那么教育理当为其做出指导和帮助,同时教育也具备这样的功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教育可以为个体完满的幸福生活作一些基础性准备。

但是教育的幸福观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都囊括了个人和社会两个纬度。教育面对的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教育所培养的是社会人而不是毫无联系的个体,而是要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教育的幸福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人”,也在于“人群”。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兼顾其个体需要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全面价值和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幸福观。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并非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那样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而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是可以达到“双赢”的。社会幸福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幸福,因为社会能提供条件,但却不能越俎代庖而去替个体生活,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不幸则个体必然是不幸的,个人幸福要以社会幸福为条件。正是因为一方面学校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体也是塑造群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任何个体的幸福都要以社会幸福为前提,所以,学校教育的幸福观应是基于更多人的群体幸福观,社会幸福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社会幸福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谈及幸福就不得不涉及道德,从伦理学的角度,“幸福”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这早在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神话和传说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8〕。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第1卷)中也明确地指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善的结合〔9〕。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从古希腊至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将道德与幸福混为一谈的禁欲主义,有将道德视为幸福的条件的斯多葛学派,还有认为幸福与善必然相关的观点,也有对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联持否定态度的观点。〔10〕本次年会经过讨论也有专家认为幸福生活就是正当完满的“美善生活”,缺乏“正当”和“善”的生活,也就是不道德的生活是不能被称为幸福生活的。但是历史上关于幸福与道德论述,只是对道德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却并没有对幸福进行层次解剖,即并没有说明幸福到底是指个人幸福还是社会幸福,本次年会上的讨论结果中同样也没有区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本文坚持有必要将幸福划分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只有在此前提下论述幸福与道德关系才有可能从更深的层次上阐释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在幸福问题中的合理的“降落点”。

个人的幸福是在道德之前的,任何人的生活所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道德,但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却依赖于社会幸福是基于群体普遍性的幸福的,那就必然不能离开道德。个体在追求自身幸福时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与底线,在个人欲望的推动下,其必将走向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个人幸福必将危及到社会幸福。因此,社会幸福依赖于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社会幸福也必然以社会成员的普遍道德为基础。也可以说,道德是社会幸福的条件,是联系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