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学聚会主题

同学聚会主题

同学聚会主题

同学聚会主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同学聚会;旅游产品;创意

近年来,我国同学聚会旅游逐渐兴起,一些旅行社也在推出相关的旅游产品,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引导同学聚会旅游的发展就显得较为重要。对于同学聚会旅游的研究,国内外都未见涉及,因此笔者试图进行初步探讨。

一、同学聚会旅游的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趋于花更多时间用于休闲与旅游、人际交往、感情交流与情感维系等文化活动中。其中,同学关系网就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同学关系网通常都是靠同学聚会来维持的。在一段时间的生活打拼后,同窗好友约出来相聚,交流现状,怀念往昔,乃一大乐事,因此作为聚会与旅游的交集,具有人际交往、情感维系与休闲多种功能的同学聚会旅游便应运而生。

二、同学聚会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由于同学聚会旅游属于一个新的旅游产品,还没有相关概念的讨论。根据同学聚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与同学聚会旅游的特点,笔者认为同学聚会旅游是一个以同学聚会为主要目的,为了联络旧同学、好朋友等,维系人际关系,进行好友团聚的旅游产品。同学聚会旅游兼具同学聚会和旅游两者的特点,产生了其特具的特点。一是情感性。由于同学聚会主要是多年不见或者旧同学之间的同学聚会,因此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联络感情,联系旧同学,希望通过旅游可以更好地回忆以前的时光,同时巩固友情,其情感性较于其他旅游产品更突出。二是双重目的性。将同学聚会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同学聚会模式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同学聚会参与者拥有不一样的同学聚会体验。既可旅游,又可在旅游的同时与同学相聚,不仅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又在休闲享乐的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

三、我国同学聚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笔者对校友会、俱乐部等相关网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兰州大学校友会较具规模,拥有一个官方网站,实行统一的管理。网站里面显示了众多关于校友会的信息并定期开展校友活动,如在2013年开展的踏青活动。尽管该校友会已经小具规模,但是由于对于旅游组织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因此活动都仅仅停留于单纯的出外游玩活动。类似的校友会还有湖南大学校友会等。其他类似的校友会还有很多,但是由于缺乏时间、经验及专业知识,大部分校友会开展的活动都只是比较单纯的同学聚会,并没有将同学聚会深入到旅游当中去。同时,笔者还调查了广东各大旅游俱乐部,如广东自驾网、大唐户外旅游俱乐部、广东山水旅游俱乐部等。此外,笔者还对网上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携程、同城、驴妈妈等做了调查,对我国同学聚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和形式雷同,缺乏创意和特色

大多同学聚会旅游与普通的团体游雷同,缺乏特色的同学聚会元素。而同学聚会公司策划的同学聚会方案,由于策划人员中缺乏旅游策划的专业人才,即便已经把旅游与同学聚会结合在一起,方案也显得良莠不齐。

2.产品不注重细节,忽略参与者体验

受同学聚会本身性质的影响,同学聚会极有可能变成“财富发榜会、婚姻重组会、诉苦大集会、电话交换会”等,而如今大多的同学聚会产品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更没有对策去应对和改善这个问题,使部分同学聚会的参与者的对同学聚会的体验质量降低。

3.缺乏主题性,不重视相关配套环节

就旅行社做的同学聚会策划而言,大多策划没有类似于母校重游等一类带有同学聚会主题性的环节,也缺乏对旅游目的地是否符合本次同学聚会的规划统筹,脱离了主题,使整个旅游产品层次较低。

4.旅游经营不够专业,大众市场得不到重视

现在的旅行社虽然出现了量身定做的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收费较高,主要客户集中在驴友级的高消费的旅游者,市场上还有很大一批普通旅游消费者被忽略,而且据调查,现在旅行社还没有建立独立的部门来提供量身定做的旅游服务。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一些自主设计、量身定做的产品不够专业,当然所得到的利润就会大大降低。

四、同学聚会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聚会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笔者做了一些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咨询相关专家等。其中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与网上问卷,纸质问卷的调查地点分布在广州,网上问卷的调查地点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同时,调查对象为社会各界人士。为了更好地细分目标群体,我们把访问对象分为学生、待职者、在职者、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及其他。本次调查共发放464份问卷,有效问卷435份。问卷发放时间为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4月22日。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学生有180人、待职者有209人、在职者有16人、家庭主妇有12人、退休人员有4人及其他14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9:25。此外,435份有效问卷中,组织者与参与者比例为82:353,平均每100个人当中,只有23个人为组织者。

根据调查,旅游市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当前社会各界中有大约28.97%的人听说过同学聚会旅游,说明聚会旅游还是个非常新的概念。

2.对同学聚会策划服务感兴趣的有54.25%,但是市场上尚未有比较完善的同学聚会旅游产品,说明市场对旅游产品设计有一定的明确需求。

3.不感兴趣的原因:自己能搞定、不需要的占41.37%;担心费用过高的占41.37%;不了解的占42.56%;其他占8.33%。

4.感兴趣的原因:一切代办、方便省事的占50.85%;量身定做的同学聚会模式占52.97%;专业人员组织,可信赖的占33.05%;好奇心理的占34.75%;其他占3.39%。

5.活动的组织者占18.85%,参与者占81.15%。

6.在聚会的频率方面,一年两次或以上的占35.63%;一年一次的占31.03%;几年一次的占30.11%,从不参加的占3.22%。

7.参加同学聚会的主要活动(多选):回母校参观的占40.23%;聚餐的占80.92%;KTV的占65.52%;派对(婚宴、酒会、舞会等)的占22.07%;户外(烧烤、野餐、踏青等)占38.85%;外出旅游、度假的占19.31%;其他占0.46%。

8.在聚会形式的效果上,66.44%的人觉得缺乏新意,31.72%的人觉得丰富多样;其他的占1.84%。

9.对聚会活动的计划上(多选),回母校参观的占33.56%;聚餐的占45.98%;KTV的占34.94%;派对(婚宴、酒会、舞会等)的占38.16%;户外活动(烧烤、野餐、踏青等)的占51.03%;外出旅游、度假的占45.98%;其他的占2.99%。只有19.31%的人群曾经在同学聚会时外出旅游和度假,然而在其计划中,却有45.98%的比例,几乎一半的人愿意以旅游的形式来同学聚会。同时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更喜欢户外的聚会,对聚会形式的需求更多元化,如高级派对、户外活动、外出旅游等。

10.在同学聚会旅游的目的上,91.95%都希望通过同学聚会回忆旧时光,联络感情;44.37%认为维持人脉很重要;而有分别13.79%和5.98%的人希望通过同学聚会分享成就和脱离单身,其他的占1.61%。

11.在花费的意愿上,300元以下的占53.56%;300~500元的占26.44%;500~1000元的占11.49%;1000~2000元的占5.98%;2000元以上的占2.53%。当前人们对于同学聚会消费的定位集中在300以下、300~500的区间内,这些价钱比较适合参加一些省内的或省边界的1~3天短途线路,这说明同学聚会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还是具有市场潜力的。

综上所述,同学聚会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同学聚会动机趋于多元,且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每个人参加同学聚会,并不是单单只是为了联络感情,还会因人而异具有自己的目的性。在策划同学聚会旅游的时候,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参加者的各种目的性,深化在同学聚会旅游过程的各项活动,以满足其目的,从而尽可能达到每位同学聚会参与者的目的。二是同学聚会形式多样化,以时尚潮流为主并表现出一定的反传统性。由于同学聚会旅游主要是面向80、90后一代的新青年,他们对于时尚潮流有一定的触觉,因此同学聚会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只有不断创新具有时尚潮流气息的同学聚会活动才能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同学聚会。三是市场潜力相当大。大部分的人都是同学聚会活动的参与者、追随者,而活动的组织者只占少数。想必不知如何下手策划一次同学聚会是大多数人只愿意做参与者的原因。同学聚会旅游的策划正好能够满足这些有心无力的客户的需求,使他们由参与者变成组织者,开展一次让他们自己满意的同学聚会活动。

五、同学聚会旅游策划的原则

1.市场原则

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结合已有同学聚会旅游的资源状况,积极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同学聚会团体的需求。例如,当前同学聚会旅游需求正在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聚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增加活动项目品种,设计多样的、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例如,由于“自己能搞定,不需要”的客户群还没能清楚地了解产品的优越性和便捷性,需加大宣传的力度,做一系列的促销;对于“担心费用过高”的客户群,主要的对策就是合理定价,贴身服务;对于“不了解”的客户群,要做渗透性的宣传。

2.主题原则

要尽最大可能突出同学聚会的主题特色,包括参与同学聚会旅游团体的特色,为同学聚会团体定制旅游策划的特色,为其提供专属服务的特色。只有以个性原则为中心,充分地发掘其特色,展现出其特色,才能对当今的同学聚会旅游市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3.体验性原则

旅游的性质决定了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的就是一种旅游的体验。现在人们的旅游越来越重视一种身心上的体验,体验时代已经逐渐到来,所以同学聚会旅游的发展也要重视体验性。度身定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根据客人的需要,为客人设置客人最喜欢的、最能满足心理需要的行程安排,让游客的体验性最大化。

4.综合原则

围绕同学聚会旅游项目,充分挖掘其潜力,逐步形成系列产品和配套服务,用不同的系列配套组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同学聚会旅游服务。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使效益最大化,也可以提高效率,缩短同学聚会旅游实施的准备时间。

5.效益原则

经济利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要进行旅游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确保同学聚会旅游开发活动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

六、同学聚会旅游策划的主要措施

1.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从消费者角度确定主题。要针对同学聚会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在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意向和购买能力的基础上,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而使同学聚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具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容量。

2.维持产品特色与个性

坚持旅游产品主题鲜明。越是新奇独特的事物,就越能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基础。因此,在旅游产品的主题创新过程中,切忌重复雷同和随波逐流,必须强调产品的差异性与创新性。

3.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同学聚会旅游品牌的塑造

品牌代表着信誉、客户口碑和高附加值。一个好的品牌能推动一个企业的飞速发展,能帮助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同学聚会旅游目前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项目,品牌塑造也比较容易。首先要从形象上区别于其他的旅行社同行,打造专属于同学聚会旅游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其次是加强宣传,通过广告加强存在感,通过服务加强口碑。通过网络召集客源,充分利用网络价格低廉的优势。同时,以产品特色抢占市场,做好产品的口碑营销。对于刚毕业或快毕业的大学生,要进行最大力度的宣传,争取把他们培养成潜在客户群;对于在职者,可以选择上门宣传的方式。同时,要做好与旅行社的合作,通过旅行社做更大力度的宣传,争取在短时间内吸引目标市场客户的眼球。

4.寻找产品的利润点

在产品实践策划中,要找到每个部分的利润点。从整体上节省成本,做好各个部分活动策划的最优化组合,务求以最低的成本给予顾客最好的同学聚会体验,以达到边际效用与效益的最大化,使顾客和策划者实现双赢。

5.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力求将每一次同学聚会都做成独一无二的同学聚会。要有一个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组织者的意愿、参与者的意见进行专业化、差异化的策划并保证策划的可行性,使同学聚会能够顺利地按照策划进行。

6.一手包办的服务

同学聚会的整个过程要由旅行社一手包办,包括人员召集、活动策划、吃住玩预定等主要部分及其他的一些细节部分。这样既能体现出产品的专业化程度,还能使更多没有策划同学聚会经验、又有同学聚会意向的人成为同学聚会的组织者,有效推动同学聚会旅游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七、同学聚会旅游策划的主要服务内容

同学聚会旅游策划的服务内容主要如下。

1.联络工作:前期电话预约、邀请函的制作与派发、参会人员资料统计等。

2.活动策划:会议流程策划、费用预算、素材征集、节目编排等。

3.吃住玩预定:酒店、娱乐、用餐、游玩的预定。

4.火车票、机票订购。

5.联系母校:联系校办参观母校、联系学生用餐餐厅、联系母校敬赠礼品。

6.邀请老师:由主办人提供1~2名老师名单和电话,上门发邀请函。

7.导游服务:旅游目的地的专业导游服务。

8.文稿起草:祝酒词、演讲稿、欢迎词的起草。

9.接机接站:根据需要安排接机或者接站。

10.礼仪接待:有专业礼仪人员负责接待、挂横幅、签到表、流程表、房卡等。

11.用品采购:烟酒、饮料、瓜子、干果、矿泉水、水果、红布、扑克等用品。

12.会场布置:背景墙、横幅、展架、摆桌凳、做果盘等会场的布置。

13.同学聚会晚会的主持。

14.重游母校校园解说。

15.同学聚会用品:接待牌、条幅、留言卡、视频、幻灯片制作、背景墙。

16.同学录:设计制作同学录或者纪念册。

17.邮寄:纪念册、后期影视的制作及邮寄。

八、结论

一款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不仅是一个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更是一款不断创新且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经过种种调查,同学聚会旅游创意策划产品无容置疑是具有市场性并且有创新性的。而对于其后续的发展,更需要坚持原则,时刻留意市场的动态发展,更新活动的内容。同时,在体验性时代的大环境下,要以人为本,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提供符合顾客心灵需求的服务,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小做起,慢慢做强做大,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旅游品牌,从而继续拓宽旅游产品的经营范围,由同学聚会做到公司员工聚会、亲人聚会、协会聚会等一系列的聚会旅游产品。只有这样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使一个新类型的旅游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聚会主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高校集聚区;校区与社区联系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town and community is not natural.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hould be reinforced through conscious selection of relevant models and system design. Then,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three cases,the paper sums up the linkage model of the system type, function type and ecological cultivation type. Finall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for university town development to integrate into the building of regional innovative system, the links like planning, framework, organization, ecology, platform, system and market principle are related.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ncentration area;connection between campus and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7-14(5)

作者简介:屠启宇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苏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一、序言

高校集聚区(早期也称大学城)建设自1999年起步以来,在全国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50余个大学城。由于各地竞相上马,大学城一时泛滥,造成诟病良多,许多新增项目被紧急喊停。但已经在建的诸多高校集聚区,仍在探索建设与成长成熟的路径和模式。在实践中,高校集聚区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在一定意义上将自身的建设探索推进到了一个内涵深化的新阶段。本研究首先梳理1999年以来我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而提出假设,认为高校集聚区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同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生活达成更好的衔接,并指出同产业和社区的有机互动是大学城本身良性发展和对所在地形成正溢出进而达成高校集聚区建设初衷的核心。作为一种尝试,上海市提出了大学校区同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大学城发展的构想。本研究选择上海市三个不同类型的高校集聚区,分别考察它们与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互动实践,归纳提出推动高校集聚区深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二、高校集聚区实践发展及研究焦点

1.我国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回顾

我国高校集聚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高校集聚区――坐落于河北省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2000年8月,7所大学的近万名学生首批入驻东方大学城,拉开了中国各地高校集聚区建设的序幕。由此,“大学城”在中国各地大量兴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大学城建设总投入达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 ①。

在高速建设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2004年,土地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大学城建设受到众多批评。2005年6月,审计署通报了2004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发现高校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着违规审批、占用土地和银行贷款比重高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高校集聚区建设的规模成型以及种种问题的出现,各地政府及学界已开始反思高校集聚区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模式,高校集聚区的空间快速扩张阶段正开始逐渐向内涵深化阶段转变。

2.国内外研究回顾

我国理论界对高校集聚区始终保持着关注,学者们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从学者们关注焦点的变化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集聚区发展的演进历程。以下我们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顺序回顾,力图发现高校集聚区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1)教育资源重组

从我国高校集聚区出现之际,国内学界就对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一关注尤其表现在学者们对高校集聚区在教育资源重组、开发的重要作用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上。王伯伟(2001)认为,高校集聚区的兴建是城市范围内教学资源重组的新尝试,教育产业运作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是高校集聚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主张,高校集聚区应当将自身具备的硬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和软资源(文化资源)加以有效转换,为其他系统提供附加值,从而形成教育产业的巨大科技影响力和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力。皮耐安(2002)则从微观层面上阐述了高校集聚区软资源共享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要点,即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尽快建立校区的师资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整合校区专业和学科。

潘懋元(2001,2002)在高校集聚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他在2001年指出,高校集聚区应当作为知识经济产业来办,应当成为“以大学为主体,企业为主要投资者,政府起支持、指导、协调作用,采取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2)高校集聚区的效应问题

随着高校集聚区建设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角度对高校集聚区的效应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从中寻找这一新生事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曾国平等学者(2004)指出,高校集聚区的意义在于其通过在教育、科研、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集中整合、优化配置和立体发展,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他们从外部效应的理论范式入手,一方面从人才、市场化运作、聚集效应、城市功能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集聚区的外部正效应,另一方面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土地使用的大圈地现象等三个方面探究了高校集聚区的外部不经济。他们还根据外部效应的矫正机制,提出对高校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市场主导;政府促进;学校管理;全面、协调、科学的发展。

肖郴松(2004)则分析了高校集聚区的集成效应。他认为,高校集聚区的创建和集成效应的发挥无法一蹴而就,都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演进。他将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先后为:教育资源集成、综合人才集成、第三产业集成、科技产业集成及城市形象集成阶段。通过有效利用高校集聚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阶段的集成效应,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贡献。一旦集成效应没有达成,也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集成变为圈地运动,产业集成变为空壳之城,形象集成变为形象工程等。这就要求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真正有效地发挥高校集聚区的集成效应。

彭岚兰(2004)等学者撰文从选址原则角度入手,探讨高校集聚区对城市化及城市经济的作用。文中指出,高校集聚区建设的选址应当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后备土地资源储备的原则、环境宜人、交通便利的原则、科研资源基础的原则以及社会文化积淀的原则。

(3)高校集聚区的内部管理与运营机制

高校集聚区的管理及运营机制,随着全国各地高校集聚区的先后建成和运作,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又一热点。葛新斌、胡劲松等学者(2005)从国内现有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民法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高校集聚区产权结构和运营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高校集聚区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明晰高校集聚区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校集聚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运营机制模式:启动期采取政府主导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模式,成型期采取大学城主导的“大学城董事会”模式,成熟期采取高校主导的“大学城协调委员会”模式。

陈发美(2001)则着重对高校集聚区内部管理体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高校集聚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包含领导体制、管理机构以及各办学实体等多个层次。在领导体制上,应实行多成分的委员会制,下属管理机构则应职责分明、精简有效,各办学主体实行自主管理。在管理中,应重视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的统一性,努力做到宏观协调和微观自主管理的统一。

(4)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园区的关系

高校集聚区如何发掘自身人才、技术的丰富资源,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学界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根据国外的相关经验,提出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开发区的融合发展,为高校集聚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江苏大学的宋东林教授对这一课题尤为关注,他与其他学者共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开发区整合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东林等学者(2003)通过对硅谷的案例研究,从硅谷知识开发城的构建机理、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产业区的互动效应方面入手,揭示了硅谷营造高校与企业融合体的经验,并提出了我国构建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产业区融合发展的知识开发城的思路。

在后续研究中,宋东林、刘明显等学者(2005)撰文指出,高新技术开发区与高校集聚区的建设不宜分别实施,而应融为一体,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振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高校集聚区与高技术园区之间有许多互补之处,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从地域、资金、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着手。

(5)高校集聚区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经过初期的扩张及中期的反思,我国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学者们对高校集聚区的关注焦点也从高校集聚区自身逐步转向高校集聚区与周边整体城市环境的互动和融合发展之上。高校集聚区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近期学界探讨较多的问题。早在2002年,蒋朝晖就从规划角度对高校集聚区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校集聚区的成功建设,必须一方面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运用市场化的土地策略。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将为高校集聚区提供发展动力的根本,也成为土地策略存在的基础。

王成超、黄民生(2006)从高校集聚区的空间模式角度入手,对高校集聚区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高校集聚区作为具有独特功能的城市社区,因组成、规模、功能、城市规模、用地条件等诸多软硬因素的不同,在地理空间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可总结为城市边缘区模式、卫星城模式、城内城模式等。在不同模式的发展中,高校集聚区始终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社区,与周边区域有着紧密的联动关系。对我国高校集聚区与区域的联动进行深入探究,探索高校集聚区与区域紧密融合的内涵及具体措施,充分发挥高校集聚区应有的效力与作用也成为这一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6)高校集聚区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

高校集聚区作为直接参与创新的主体,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界对高校集聚区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不断深化。盖文启(2003)在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中指出,大学对本地域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① 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② 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③ 直接承担衍生企业的角色;④ 建立科技园,承担企业“孵化器”的作用;⑤ 推动产学研密切合作网络的形成,迅速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变为新产品。

张辉鹏、石嘉兴等学者(2004)从区域创新体系角度阐述了高校集聚区的作用。他们认为,组建以大学为依托,“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综合性大学科技园能够成为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经济和科技信息发源地,从而推进创新网络的研发支撑体系建设。

从我国学术界的总体研究情况上看,高校集聚区作为大学应对城市化发展的建设新模式,自始至终得到了学者们的关心,高校集聚区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主线。同时,在发挥创新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上,高校集聚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智力源作用。对于高校集聚区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学界深入探讨高校集聚区建设意义和目的的另一重要主轴。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从高校集聚区自身教育资源开发起始,不断向外延伸,直至高校集聚区与外部主体的互动融合,形成由内及外、层层深化、延展联系的逻辑路径,学界理论的热点转换与实践的发展始终保持密切呼应。

由于高校集聚区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因此,国外学术界对高校集聚区的研究也较为深入。目前,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超越对高校集聚区本身的考察,其重点已进一步深化为对大学-社区或大学-城市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探讨。美国学者G・斯帕尼尔(G.B. Spanier 1994)指出,大学传统上就具备独立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区服务的多重功能。E・肯尼迪、L・汤普森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应当与社区形成互动,共同制定惠及当地居民的研究项目和科技政策。他们指出,一个成功的学校-社区合作模式应当基于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共同学习,各个主体间必须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和知识层次。围绕高校与城市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国外学者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杰罗德・格林伯格、多娜・霍华德、S. 罗索斯、米提斯・苏利文、詹姆斯・凯利等学者对高校与城市公共健康部门的合作进行了研究。杰弗瑞・纳尔逊、艾萨克・普里拉特斯基、海斯・麦吉里瓦里等学者则从社区心理角度对高校与社区合作内涵进行了探讨。道格拉斯・吉尔斯、马迪・巴特勒、安格鲁・罗斯等学者从城市规划角度对社区中的学校-社区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芝加哥为案例,探讨了学校-社区合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国外学者对高校与城市多主体的合作模式研究为我国的高校集聚区研究提供丰富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但应看到,国外学界的研究多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及高校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其发展历史远较中国高校集聚区为长,且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以发展轨迹观之,欧美高校集聚区大多为自主生长而成,其发展模式多为先有大学,后有城区。这一特点在美国尤为显著。由于早期宽松的土地和规划政策,美国的许多大学先于城市本体在一定区域内建成,且拥有的土地面积巨大。在随后的高校集聚区形成过程中,城市、社区的发展都受到大学的主导,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生长型的高校集聚区发展模式(Blake Gumprecht 2003)。当然,也有一些西方新兴高校集聚区(如日本筑波大学城)的形成模式属于外生模式,主要由城市政府规划全新地块并资助建设而成。但从总体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集聚区大都呈现出自然生长的发展模式,这种情况与我国高校集聚区建设中较为普遍的规划外生发展模式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理论借鉴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二者间的差异,避免全面照搬国外经验和相关模式。

除了发展模式的差异外,国外知名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已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和联系已相当成熟。因此,在推进创新和区域发展的目标路径上,西方学者更倾向于长期、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而我国的高校集聚区多为全新创制,且在建设初始就承受资金、社会义务、创新期待等多方压力,因此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速成路径。以是观之,许多西方学者提出的经验和模式不宜仅经时空尺度的高度压缩后就直接照搬。当然,国外高校集聚区在微观层面上的许多成熟做法以及学界在此方面的成果,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但在探讨和应用中应与我国高校集聚区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

3.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研究是以上述逻辑路径为基础,继续向前延伸。我们的基本假设认为高校集聚区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高校集聚区能否同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生活达成更好的衔接与互动,能否成为区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形成正溢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基于对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模式和校区-社区理论的拓展性运用②。“三重螺旋”模式由亨利・埃茨科威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1996)提出,主要强调创新活动中的多主体合作,认为创新无法仅仅依赖于科研机构(包括高校)、企业、政府等个体的单独行为,相关个体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该模式认为,科研机构-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应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三方中的每一方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由于联系与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来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该理论还指出,三重螺旋区域创新空间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实现区域三螺旋创新模式关键在于这三种空间的创造。区域三螺旋相互作用可以被归结为发生在一系列空间中。这三个空间彼此重叠,相互交叉③。这一理论对于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改善创新体系运行,减少创新网络形成过程中的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提出可以将劳动力、风险资本、公众等看做第四螺旋,对这一理论提出进一步的补充。

本文认为,三重螺旋模式和校区-社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高度抽象各创新主体的角色担当和先验设定各方利益诉求,而没有充分认识各主体在长期运转中相对固化了的差异性工作目标、运行逻辑和评价体系。因此,无论是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还是更泛化地讨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社区的创新合作,关键取决于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能够兼顾各方的全新运作机制,以引导多元目标的统一、沟通不同运行逻辑,达成集体行动。为此,本文在研究路线上,选择上海市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三区联动”实践为对象,通过若干案例研究,分析高校等多元主体在创新合作中的有效机制。

①胡志伟,魏欣.大学城遍地开花令人忧[J].经济论坛,2004,(7).

同学聚会主题范文第3篇

(一)创造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索与发现的机会是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创新性的首要措施. 事实正如人们所想的,学生要想真正学习数学,就应该学会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从低年级开始去大胆的放手,为学生创建独立自主的思考并让他们试着解决问题的机会. 安排题目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计算应从低年级开始实行. 在较高的年级应该适当地发展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的创新性的培养的直觉聚合思维. 直觉聚合思维是指整体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并充分应用自己的经验快速直接地作出判断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方法. 在进行直觉聚合思维时人们会感觉缺少确定的清晰的步骤,也想不到取得答案的步骤. 但有时此类聚合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创新的成分,因为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及结构易于使聚合思维快速地跨过个别步骤和细节实现飞跃.

(二)提高学生创新性聚合思维能力的两大重要方面

1. 对聚合思维动机的激发

动机是人们为满足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激励和引导的必需品. 培养创新性聚合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聚合思维动机的激发.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想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动机,需要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对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进行挖掘,让学生们从自身的生活需求出发明确定位知识的价值.

比如:我在教“确定位置(二)”时,让学生们观看了“神六”回收时的情景. 我把这件中国人觉得无比自豪的事情引入课堂,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从同学们的目光中我发现当时他们是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观看它的. 当观看至“神六”安全着陆时,我提出了个问题:“飞船安全着陆,英雄成功回来了!那么指挥中心的叔叔阿姨们是如何确定它与我们的距离以及飞船着陆点的位置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对几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采取学生熟悉的情景上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的激发以及他们的创新性聚合思维的自主的充分的探索.

2. 对思维脉络的理清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学生聚合思维能力将寓于知识发展中. 激发学生聚合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则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以及连接点,这有利于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为学生进行聚合思维活动做好铺垫. 而事实上聚合思维高峰起步于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学生们就能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发展和转变历程,并且也能够对新知识主动分析、探索.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考虑它原来的知识基础以及接下来它所关联的知识内容.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从此出发引导学生推导出新知识,与此同时将其与旧知识相比较进而分析,以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思考实现聚合思维训练的目的,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性聚合思维的发展起到激发的作用并且使知识脉络逐步形成. 学生聚合思维脉络清晰化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所在,而抓住聚合思维的转折点及其起始点则是理清聚合思维脉络的重点.

依靠“转化”“迁移”的方式以旧知识作为依托,从而促进学生聚合思维流程变得更加逻辑化、清晰化、条理化. 但是无论起点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性聚合思维都应起步于聚合思维的“起始点”. 由于学生聚合思维有时会出现障碍点,即出现卡壳的现象,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擅长于紧抓学生聚合思维的转折点,并适时地疏导、点拨学生,让学生的聚合思维转折,从而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性聚合思维重点表现在理清学生的聚合思维脉络以及对聚合思维过程中的转折点和起始点的注重. 例如:1位老师带9名学生去公园,成人门票每张10元,学生门票每张5元,团体票(10人或10人以上)每张7元,他们怎样买票合算?方案一:1个大人需10 × 1 = 10(元),9名学生需5 × 9 = 45(元),一共需10 + 45 = 55(元);方案二:一共10人,买团体票需7 × 10 = 70(元). 显然方案一更合算. 接着可以变换数学信息加以对比训练,把“1位老师带9名学生去公园”变成“5位老师带5名学生去公园”,其他不变,那又怎样买票合算?方案一:5个大人需10 × 5 = 50(元),5名学生需5 × 5 = 25(元),一共需50 + 25 = 75(元);方案二:一共10人,买团体票需7 × 10 = 70(元). 而这次,方案二更合算.

同学聚会主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凝聚;概念内涵;生活质量

1.社会凝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社会凝聚包含着丰富的伦理与文化内涵, 人们对社会凝聚的理解因个人文化背景和认知态度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不同国家或者组织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有关社会凝聚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1将社会凝聚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等同于社会资本,倾向于关注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引起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在社会资本的应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学者是普特曼。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Putnam R,1993)。普特曼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尽管学术界已经提出和引用“社会凝聚”这个名词,并且认同“社会凝聚力对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应用之中人们更倾向于将社会凝聚力的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将社会凝聚等同于社会资本,使用“社会资本”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美国将社会资本提至政策议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对“社会联系”的考察实际上也就是关注了社会资本;世界银行明确表明将“社会资本”视为“社会凝聚”的同义词。①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给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这些不同的概念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强调了社会网络、关系和规范,以及它们给集体和个人带来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资本首先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关,人们通过社会参与建立或者巩固关系网络,并从网络中获取个人情感的满足以及各种物质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个人是作为某个社会机构的成员存在的,比如,一个人作为家庭、公司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需要与社会各种机构打交道,在进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受这些机构的价值观所约束与规范。

有社会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社会凝聚,社会资本是社会凝聚力的必要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密集交叉的社会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贫困人口。从经济的角度看,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促进人们以及机构之间的联系,增强各种资本,是国家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政治角度讲,能够让人们纳入公民社会,更加清晰明白自己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促进民主的发展。这些重要意义引导着人们通过衡量参与率、成员关系和信任方面的指标来试图描述社会网络的特征,促使政策的注意力转向促进网络、社区关系、机构的网络和关系。

1.2将社会凝聚看成排斥的力量,倾向于关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

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联盟这三个组织在社会凝聚力的基本观点上,都将“失业、贫穷、收入不平等、社会排斥和从信息社会的排斥作为对社会凝聚的威胁”。分析家们也在寻求一种“社会中不存在一般的冲突、不存在对现有秩序和系统的任何严重的挑战”。(卡恩斯和Forrest,2000:998)—尽管这样的观点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政治保守主义、否认多元化社会中冲突的合法性而饱受批评,但是,它却从侧面清晰的提醒着我们对现代福利国家因“新贫困”带来的严重的“社会排斥”问题。

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法国,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劳动力市场问题、贫困家庭结构的变化、移民问题等之中。有关社会排斥的概念非常多,但是其核心意思在于社会排斥是和社会整合相对立的,是公民权利的未实现,有社会成员自身的原因造成,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最早在中国使用社会排斥理论的是2000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他将社会排斥的概念用于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估上。②人们认为通过社会排斥理论能够解释弱势群体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的社会排斥理论,因此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重视并加以运用。

在对社会凝聚的这种理解之上,人们将更多的眼光投向经济的发展,将社会凝聚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促使政策的注意力转向促进包容性、投资质量,并改善各地区机会的获得,试图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完善来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

1.3聚焦于社会凝聚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力量,倾向于关注归属感与价值认同

拉美经委会认为,社会凝聚力是指社会各成员在社会中的归属感以及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卡恩斯和Forrest认为,社会凝聚力是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使他们能认同共同目标的共同的价值观,并共享一套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通过它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③欧洲理事会(1999年a:2)写道:“社会凝聚力包括一种归属感:对家庭、社会群体、邻里、工作场所、国家或欧洲。”这些定义都一致的强调了共同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压力逐渐产生了一种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全球文化,经济利益主体在各种经济思想之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本无可厚非,可是当对个人利益和享乐的过度追求导致家庭的涣散从而危及到整个社区、民族和国家结构的稳定, 人与人之间将会缺乏以某种契约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信仰,心理上的或者地理位置上的归属感也就都无从谈起。

对归属感的关注,实际上重视社会凝聚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力量。归属感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自身生活体验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是对个人目前生活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对总体生活状况的一种满足感和对其生活所在地的依赖感。

2.社会凝聚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对社会凝聚概念的理解,不论是哪一种倾向,它都表现出与生活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更加深入清晰的理解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我们有必要对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对于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从狭义上去理解生活质量概念,我们可以将生活质量看成是社会福利发展状况,其概念核心在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福利。在这种理解之下,可以将社会凝聚看成是一个独立与生活质量之外的系统,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生活质量。从各自包含要素来看,个人生活质量涉及的几个要素和方面与社会凝聚力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如,社会关系和联系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凝聚力的一个方面;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许多实证结果都证明了社会凝聚力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显而易见的影响,不仅对财富和经济增长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许多其他福利方面,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或犯罪的程度。

从广义去理解的生活质量概念,生活质量不仅包括个体层面的生活状况特征,也包括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结合生活质量综合概念的两个方面,一个社会的凝聚力要素,如区域平等、平等机会的实现,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从而成为整体的生活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生活质量看作是一个共同的总体的政策目标,而社会凝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不论是将生活质量看成是社会凝聚力的结果,还是将社会凝聚力看成是生活质量的一部分,二者都显示出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更加倾向于从广义的生活质量概念出发,将社会凝聚力看成是生活质量目标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从理论体系完善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外的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其界定多侧重于个体层面,对社会层面关注不够。社会凝聚理念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强调了社会质量在生活质量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个体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使生活质量研究回归到人的社会性本质,呈现出由个体向社会的转变。

3.综合性的理解和定义

随着社会凝聚在指标评价和测量上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人们更加希望能够表达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社会凝聚的内涵。

国内关于社会凝聚力的文献非常有限。以“凝聚力”为主题的文献,多数是指“民族凝聚力”,将其与文化、价值观结合,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和面临的危机及解决途径。而有关“社会凝聚力”的文献也并没有对社会凝聚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李坚,刘旭东(1998)将社会凝聚力简单的看成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力量,应该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凝聚力的社会导向作用,促进转型期中国社会机制的完善。尽管如此,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将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社会矛盾各种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如曹殿云(2004)认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过程之中,要将社会凝聚力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把握。”④这也为后来的学者对社会凝聚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随着全球化大背景给全世界带来的冲击,国外社会凝聚研究的广泛兴起,我国学者深受启发,对社会凝聚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内涵和评价指标。陆晔(2010)实证研究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这种实证研究开始探讨社会凝聚内涵;江时学(2008)和房连泉(2009)介绍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凝聚评价指标研究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张蕾(2010)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介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凝聚和北美洲的社会凝聚指标研究与实践现状,这些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还有许多文献并没有直接提及社会凝聚,但是对于社会凝聚所包含的内容都已经有所涉及。如,城市化问题,有大量研究是针对城市人的生活质量评价和城市人互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问题,而这正是“社会资本”的一个方面;归属感问题,主要是以城市化为背景探讨“社会融合”问题,包括城市新移民的新型社会关系,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的“边缘人”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凝聚所包含的内容;社会平等问题,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如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问题等等。

总体来讲,不论是国外对社会凝聚的理解还是我国学者对社会凝聚所涉及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学术界对社会凝聚的概念界定已经趋向综合化。通过以上的种种梳理,结合我国国情和基本事实,笔者比较赞同加拿大对社会凝聚的界定:“基于所有加拿大人的信任、希望和互惠意识,形成一个拥有共享价值观、面对共同挑战和机会均等的加拿大社会的过程”。该定义将社会凝聚看成社会资本、社会平等、共同价值观和归属感三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动态发展的过程。

据此,笔者给出社会凝聚的定义:即社会凝聚就是人们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在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源、共享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形成一个区域发展均衡、机会均等并且享有足够公共福利的平等社会,并从中产生归属感的过程。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希望能够根据定义设计出相应的社会凝聚评价指标,通过对社会凝聚的测量与评价能够为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地合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Is life in Australia getting better? Beyond GDP: Measure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gress.

[2]Kath Hulse, Wendy Stone . Social cohesion ,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exclusion--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Policy Studies, Vol. 28, No 2, 2007.

[3]Regina Berger-Schmitt .Social Cohesion as an Aspect of Quality of Societies: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EuReporting Working Paper No.14.

[4]The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Zealand social report 2009. socialreport.msd.govt.nz.

[5]房连泉.增强社会凝聚力:拉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拉丁美洲研究,2009,(2).

[6]冯倩,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3).

同学聚会主题范文第5篇

同学聚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多年未见的同学们在一起聊聊生活、聊聊工作、聊聊家庭,推杯换盏之间也要说上几句聚会感言,送上几句美好的祝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同学会的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同学会的活动方案1一、聚会主题

主题:“相识是缘,相聚有时”,以纪念和拓展老同学之间的友情为第一宗旨;以增添和提升旧同窗之间的凝聚力为第一目标;以汇集和交流五湖四海的人生感悟为第一心愿;以凝聚和分享重逢的幸福和喜悦为共同诉求。

二、聚会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0年8月12日-14日

地点:榴园宾馆 大吉温泉度假村

三、聚会活动安排

【8月12日】报到

A、报到时间:8月12日13:00-18:00,提前或延后抵达的同学,请联系组委会负责人。

B、报到程序:签到(签到簿上签名)核对更新通讯录信息领取日程表、文化衫等到欢迎牌前拍摄单人照(用于纪念册制作)组委会负责人引导入住酒店。

晚餐

地点:榴园宾馆

晚饭后自由活动,可至酒店外的KTV、茶馆、咖啡店等地自由组合交流。

【8月13日】(当天所有同学统一穿文化衫)

8:00 -9:00 早餐 地点:榴园宾馆

9:00-11:00 校园参观

11:00 学校拍摄合影照

11:30-12:30 忆苦思甜-体验学生餐 地点:香园学生食堂

13::00-14:30 乘车前往大吉度假村

14:30-17:45 酒店入住之后,可选择休息、垂钓、、游泳等活动

18:00主题晚宴正式开始(具体流程详见附件《晚宴流程》)

22::00,晚宴结束,自由活动

【8月14日】集体活动结束,自由活动。

四、相关事宜

1、全体同学是本次聚会活动的灵魂和主角,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

2、如有同学意欲携带家属的,请提前与筹备组联系,以备安排房间住宿等事宜。

3、欢迎各位同学对本聚会方案提出修改建议。

二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四年的同窗生涯是我们友谊的基石,今天的聚会将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灿烂!看看阔别已久的兄弟姐妹,抱抱坚韧有力的臂膀,听听青春激扬的笑语。同学们在期盼你、等候你……

再一次预祝我们聚会活动圆满成功!

同学会的活动方案2一、组织分工

成立“__中学同学聚会筹备委员会”,全面、系统地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准备,以及聚会的组织、指挥、联络和接待工作。

会长:

副会长:

筹备委员会下设六个小组:

协调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_,全面负责同学聚会筹备组织工作;负责筹备小组成员间的联络与信息沟通;负责聚会活动的指挥协调。

生活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_,负责接待、住宿、饮食、会场、租车等事宜,需要人员可以随时调遣。财务组配合。

文艺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_,负责晚上活动的文艺节目策划。

联络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负责汇总同学个人联系方式、联系通信录的印刷、发放;负责同学的联络工作。同学聚会活动方案

财务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_,负责经费收支,并协助生活组做好工作。

摄像组:由__同学任组长,组员:___,负责照相、录象等事宜,有照相机和摄象机的同学请给予配合。

二、活动安排

本次聚会活动既以密切联系、增进感情为原则,坚持统一组织、有分有合的活动方式,畅想八年风雨,共叙离别之情,回忆往昔,张扬个性,以备在水一方,常相念、遥相祝,心灵互动,共同打拼属于我们自己的天下。

(1)聚会地点:荆门

(2)参加人员:所有有联系的老同学

(3)时间安排:_年_月_日

三、经费筹措

同学聚会本着取之于同学用之于同学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预算,同学聚会过程中每位同学人均支出需要__元。主要用于:(1)聚会期间的住宿、餐饮和宴会;(2)合影、刻制纪念光盘方面的费用;(3)活动期间交通的费用;(4)其它费用等。

筹备委员会希望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能够从经济上大力支持本次同学聚会。也希望经济条件有难处的同学,要量力而行,__年见一面,清茶淡水也是情。

四、具体要求

1、按照聚会日程安排,统一进行活动。

服从会长和副会长的领导。

2、生活组负责安排好同学的食宿、活动场地及聚会场所布置以及同学录的印制、光盘的刻制等项工作。

3、文艺组要安排好聚会活动。

尤其要组织好文艺晚会,内容要丰富,活动要多样。

4、联络组要配合生活组搞好同学相关情况搜集、汇总,形成同学录。

同时,搞好各组和同学之间的沟通联系。

5、财务组要按照AA制的原则,向每人收取

__ 元的活动经费。并认真搞好预算和决算,最后向全体同学报告,多退少补。

6、摄像组要对整个活动全程录相、拍照,最后交到生活组刻制光碟,邮寄给每位同学。

7、每位同学都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把这次聚会办成一次团结、活泼、热烈、融洽的盛会,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同学会的活动方案3一、聚会背景: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分别3年之久,我们有的同学已体验了生活酸甜苦辣,收获了耕耘的春华秋实。 ?

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逢是首优雅的歌,相处是那浓浓的血,相聚是那南飞的雁,那开心的往事,那快乐的校园,不为别的,只为那份纯真的友谊和青涩的依恋……7年前,我们带着幼稚,满怀着憧憬,为了追求对未来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我们那不能忘记的母校中,留下了我们不能忘却的人生足迹。我们获得了快乐,培育了友谊,以至于我们逐步的走向大学、社会、家庭??????

3年,岁月荏苒,每个同学都已经不再稚嫩,但我们仍青春年少,有的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收获了耕耘的春华秋实,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有的仍在学业上攻读,不断去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这次毕业后3年的首聚,我们力求做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一个美好的回忆。

毕业前,我们的离去匆忙,毕业后,我们的怀念真切,对那时校园生活的向往,对同学朋友的情意,对未来生活的激情,勾起心中那段尘封多年的回忆,想起同班同桌的你!我们在一起聚会,怀念一些人,一段旧事,不是因为曾经的学习,而是因为,那里面有我们走过的岁月,它已经和一段年华密不可分。这些经历,成为若隐若现、看不见摸不着的后方阵地,以种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建立与我们现在和将来丝丝缕缕的关联,在美丽而又和谐的校园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青春乐章。

二、聚会目的

1.加深同学间的联系、分享毕业3年来人生经历,让同学们能在短暂的聚会时间里叙说当年的友情。

2.如果只是想图个省心省事省力,那就失去聚会的意义,到时候一定会怨声载道,不欢而散。

这是我们分开的第一次聚会我们力求做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一个美好的回忆。?

3.3年后现在的聚会,不但为了相互保持联系,维系同学之谊,而且也为了为了真正的不再忘记、不再陌生;

暂时放下包裹着自己沉重的面具,寻回些最初的纯真与简单,彼此问候下疲惫的心。

三、聚会单位

06届初三(3)全体同学

四、聚会主题:

同学情 交流 沟通 分享 深情相拥 真情沟通

五、聚会前言:

1.聚会意义

聚会的同学放下一切大小事务,怀念同学情份前来参加,以使我们大家一起去敞开心扉,共话沧桑。如今,友情已如绿水长流,浩然成湖;为了保障这次同学聚会的顺利进行,保障同学们的利益,本次聚会将以公开方式进行;让同学们能够在短暂的聚会光中尽情畅谈美好的未来,牵手叙说当年友情,交流彼此感悟人生、大家相互鼓舞,分享一年以来的人生经历!

本人觉得这次聚会,要搞就要搞得有声有色,除了要发挥个人特长,还要依靠大家的一切力量以及配合想出更好的方案。所以为了让同学们兴致而来,满意而归;为了保障同学聚会有条不紊;为了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有想法出想法,有力出力,积极参加报名。?

2.聚会原则:

少花钱办好事,可以通过合理的支出、恰当的安排,在一天的短暂时间内达到促进全面交流和沟通的目的。3年大家凑在一起很不容易,所以要给大家一个美好的记忆。除了要发挥个人特长,还要依靠大家的一切力量以及配合。这次活动主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 坚持自愿的原则。

2) 聚会的费用问题,原则上实行AA,但我们还是本着人性化的原则进行筹备,目前正在进行,欢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赞助。

3) 坚持财务公开原则。

4) 坚持一切从俭原则。

3、聚会须知

1)、安全:为了安全起见,尽量搭乘公交或附近的合伙拼车前往,我们的聚会时间会考虑大家路上花费时间、吃饭、娱乐等。按照聚会日程安排,统一进行活动。提高时间观念,服从组委会的领导。

2)、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对“酒精”的认知能力应该更强了,首先不反对喝酒,但只是一个传媒或平台,交流沟通感情、坚决反对“十几年了,啥也别说了,你干了吧”,主张吃饭喝酒量力而行、要喝好、不一定非要喝多。难得聚首,切勿贪杯,大家把握自己酒量,喝酒不是主要,沟通才是重点。3年见一面,清茶淡水也是情。

3)、文明:每位同学都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把这次聚会办成一次团结、活泼、热烈、融洽的盛会,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本次聚会是毕业3年后的第一次聚会,希望各组成员能够认真按照分工,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互相之间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确保这次聚会达到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本活动方案为征求意见稿,欢迎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

4)、我们要把尽量多的同学(__届初三(3)班彭名亮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联系起来、参加,希望大家相互转告,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跟大家说几句(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然后尽量出至少一个节目、游戏、歌曲等等。

六、聚会组织:

1、聚会时间拟定于2013年2月14日(因为情人节,所以祝福老同学们。

。。。)。

2、聚会地点:__餐馆、__ktv

3、为了保证这次同学聚会圆满完成各项规定动作,成立组委会:

1) 组委会人员:徐亮、杨琳、刘婷娓、董素珍

2) 具体人员工作安排:

筹备宣传:杨琳负责整体统筹安排、与会人员名单联系整理和打印通讯录,后期合影留恋,整理上传照片等工作。

联络财务:徐亮负责联络每位同学,邀请大家参加聚会活动,财务监管把控。经费收支、领批、采购、统计、公布等。

活动策划:董素珍负责聚会活动策划方案的撰写。

现场统筹:刘婷娓负责聚会的场地、餐饮准备等。

4、参加人员:__届初三(3)班的全体同学

5、聚会经费:

2月14日当天午餐费用,娱乐费用等

七、活动安排

1、前期准备

1月14日之前:确定人数、定好聚会地点、地点采集

同学会的活动方案4一、20周年聚会筹备组

成员:___等。

二、聚会的几个要点

1、聚会主题

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相互关爱,共筑未来。

2、聚会时间

20__年_月_日至_日,共3天。

3、聚会地点

__大酒店。

4、出席聚会人员

全体同学,同时邀请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参加。可携带家属、小孩,但请务必提前通知筹备组。

三、日程及活动安排

1、报到。

2、举办大型同学聚餐酒会。

3、离开__前往__景区举办“忆同学少年,20年再回首”聚会庆典仪式。

4、举行大联欢。

5、游览__市,购物。

聚会结束,安排返程。

四、活动经费

1、支出预计:餐费、住宿费、会议室租费、租车费、鲜花及水果饮品费等,预计_____元。

2、聚会活动经费的筹措

(1)集资,参加聚会的同学缴纳活动经费___元/人;携带家属、小孩的,按___元/人缴纳。

(2)赞助,不足部分由筹备组具体负责落实。

(3)活动期间的饮食、住宿经费由筹备组统一支付,往返路费原则上自理。

(4)聚会结束后,筹备组会将活动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通告全体同学。如果经费有剩余的话,留着下一次聚会时使用。

注:请前来参加聚会的同学于_月_日前电话联系筹备组成员确定能否参与聚会,方便提前预定车辆及联系住宿、订餐等事宜。

同学会的活动方案5一:三十周年庆活动主题

情牵三十年 聚会话友谊

追忆往事,相互交流,深化友谊,互助共进

感恩母校,感谢老师,感念同窗,感悟人生

同窗三载,温馨如昨。三十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满怀。曾记否,你我同窗共读,在奋斗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高中生活。您是否还时常忆起高中时的青春岁月,是否还记得三十年前你我感悟人生,畅想未来,共同嬉戏的校园生活?三十年转瞬即逝,荏苒知天命,当年的同窗海北天南,今各西东。照片虽然已经发黄,日记早已尘封,但无论你身在故里,或远在海外,无论你事业辉煌,或暂时失意,无论你身居要职,或平民百姓,无论你财源广进,或家道清贫......同窗之情却永远不变。你终究不会忘记校园里操场上的嬉戏,小树林里的攀谈......三十年前我们酿造了一坛美酒,三十年后让我们来共同来开启。

来吧,三十年沧海桑田,别因您的缺席而使聚会失色!

来吧!人生三十能几回,让我们重温过去美好的记忆!

本次聚会以加深和拓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为根本宗旨,不拘地域远近,无论贫贱富贵,抛开一切世俗,共话同窗之情,分享三十年来的人生经历,通过联谊以提高凝聚力为根本目标,增进感情,维系同学之谊,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同学之间保持联系,互帮互助,提携共进。

二:聚会时间

2016年11月12日全天

请参加三十周年庆的同学于11月12日上午8:30

在华天大酒店报到

三:参加人员

1,八四届高三(3)班全体同学

2,邀请班主任兰寿华及部分任课老师。

四:活动议程及日程安排

(一),11月12日8:30-9:30签到

报到,发放纪念品,通讯录和活动议程表

(二),9:30周年庆正式开始

1)主持人主持:介绍与会嘉宾和联谊会安排,

欢迎各位任教老师莅临,给老师献花和纪念品;

2)组委会主任致词;

3)班主任讲话;

4)同学发言(每人两分钟);

(三),11:30师生合影;

(四),12:00-14:00中餐

(五),2:30 - 5:30参观家乡新貌,游览沿江风光

(六),6:00 - 9:00晚宴及联欢

地点:神州宾馆锦绣中华厅

把盏一杯怀旧的老酒,

高唱一支友谊的颂歌,

挥洒一掬感慨的热泪,

共舞一曲妙曼的舞曲

通过经典趣事回顾(老照片投影),经典绰号猜猜看,情感纸条揭密,酣歌尽舞手拉手等游戏,节目,晚宴及联欢达到话同窗谊,叙离别情,追忆往事,重拾童趣,尽兴联欢。

(七),24:00本次活动结束。

(以后补发照片,精制通讯录,录像光碟等)

五:经费筹措

经费由部分同学友情赞助。组委会热切希望有实力,条件较好的同学能够从财力,物力上大力赞助本次三十周年庆活动。

经费运作和用途:

1。前期启动资金(印刷品,场地,纪念品等)由组委会自筹;

2。活动支出款项审核须由组委会三人同意方可支出;

3。设立收款专户,并向赞助同学颁发捐款赞助纪念证书;

4。活动经费指派财务人员专项管理,所有费用支出由组委会各组提出,经组委会主任审核,由财务管理人员负责支出,最后按实际支出做收支明细帐,便于同学审核;

5。活动结束后,将收支明细公布所有参加人员;

6。坚持财务公开,坚持一切从俭原则。

7,经费主要用于制作纪念品,通信录,照相合影,刻制纪念光盘,聚会期间的餐饮费用,场地费用和部分外地同学的住宿费用等;

六:活动组委会

组委会名誉主任:徐玉海

名誉副主任(排名不分先后):林海 徐敏生 陈 华 于 峰

张恩来 张京丰

组委会主任:王继滨

副主任:贾琪 毛晓丽 仲建业

组委会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扬华 苏 韬 于 锋 张京丰 付梅红 张连才 刘祥林张恩来

组委会秘书长:苏韬 郭扬华

组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同学聚会筹备组织工作,秘书长在组委会主任领导下负责各筹备小组成员间的联络与信息沟通;负责三十周年庆活动的指挥协调。

( 一)会务组:

由张京丰同学任组长,组员:郭扬华,于锋,张恩来,李宝霞, 主要任务:

1 ,拟定,校对,装订,装袋并印发各类活动议程等资料。

2 ,负责当日报到工作。

3 ,负责外省,市和各同学的住宿等接待工作。

4 ,负责安排从日至日的就餐安排工作。

5 ,负责组织安排月 日晚联谊活动。

6,组织安排好各种活动场所和交通工具。

( 二)联络组:

由苏韬同学任组长,组员林海,徐敏生,王爱华,主要任务:

1 ,负责请柬发送和邀请老师和嘉宾。

2 ,负责督促通知海外省内外,市内各同学。

3,检查落实参会人员名单。

4。 负责制作通讯录

( 三)宣传文艺组:

由张连才同学任组长,组员:刘祥林,范晓密,张庆, 主要任务:

1,负责聚会活动的策划和晚上活动的文艺节目策划

2。负责照相,录象等事宜

3。负责会场美化设计,横幅制作

4。负责班级博客的维护管理

5。负责纪念册制作,合影,刻制纪念光盘光碟

( 四)财务组:

由傅美红同学任组长,组员:宫莉,主要任务:

1 ,负责聚会基金的管理。

2 ,负责购买赠送老师的礼品和活动纪念品。

3 ,负责活动期间各项开支的管理。

( 五),保健组

由杨庆祥同学任组长,组员:姚壮凯,张名香,孙大鹏杨卫国

主要任务

1,负责活动过程中同学和老师的身体保健工作;

2,配备必要的药品和器械

工作纪律与要求

1 ,从活动方案确定之日起,各工作小组按日程进度各施其职。

2 ,各小组工作人员要遵守组委会议程安排,各负其责。

3,会长,秘书长负责联络督促和沟通协调,每半月召开一次组委会会议,检查督导。

4。建立有关通信联络网络

1)建立新海中学八零届高三(3)班博客,定期公布组委会工作进展,有关通知。

博客名称;新海中学80届高三(3)班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____03

2)邮箱:js____@sina.com

3)建立____中学80届高中三班QQ群

QQ群16___782

4)报名登记电话:

苏_ 135____008

七“注意事项:

本聚会活动目的是加强同学友谊,并且在确保所有同学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发起和举办本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安全规则:

1,服从统一行程,时间安排,不得擅自脱离团队;

2,遵守景区,住所,饭店的一切有关安全之规定;

3,不得酗酒,单独行动等有危害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发生;

4,有礼大度,互相尊重;

注意事项:

1,活动需要携带的个人用品请自备

2,请事先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3,文明参与,展现风采,每人至少准备一个节目

4,如果确实因个人原因需要提前返家的,必须当面向组委会二人以上说明情况获得同意方可离队,

5。如遇特殊原因,个别同学不能参加聚会,请务必电话通知组委会成员,我们将会把你的联系方式编入班级通讯录。组委会要求,其他同学若了解不能参加聚会同学的信息,请立即告知联络组,以便编入通讯录。

6。各位同学对聚会有什么建议,要求和困难,可以向组委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