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旦的诗句古诗

元旦的诗句古诗

元旦的诗句古诗

元旦的诗句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元旦的诗句古诗范文第2篇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元旦晚会的作文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关于元旦晚会作文一星期四晚上,泰弗尔培训中心在诸暨剧院举行元旦晚会,有许多精彩节目,我邀请好朋友赵枫玉一起去参加。

我们早早就到了剧院,那里的人可真多呀!我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座位在第一排,离舞台很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舞台。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挂满了很多气球。我想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节目一定会很精彩。很快,台上的灯光亮起来了,有五六个小主持人出场了,他们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介绍了晚会的节目安排。随后,表演正式开始,有唱歌、跳舞、弹琴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穿着红衣服,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姑娘,小小的身子站在舞台上,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真是声情并茂啊。整个晚会给人的感觉很热闹,表演的人很尽力,观众很尽兴。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表演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我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关于元旦晚会作文二每年的元旦,我们都会开联欢会,但是每年的迎元旦联欢会开的都很感人,每一次的联欢会都值得怀念。

今天,我们班开联欢会了,主持人张歆艺和张月站在讲台上大声说:“2021年元旦联欢会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拍起热烈的掌声。

第一个上场的是毛海心,她表演的是快板,没有想到平时文静的毛小毛还有这么一手。第二个上场的是钱程,他为大家表演武术,怪不得他在我们班最厉害,原来他练过武术。轮到我上场了,彭驿航竟然把我的名字念成赵鑫,下面的同学说:“错了,是赵甲,不是赵鑫”,张歆艺不好意思说:“念错了,下面是赵已为我们表演魔术”。我上场了,但是我的心怦怦直跳,心里想,:“千万不要演砸了”。没有想到竟然一次成功,同学们看的目瞪口呆,之后大家都跃跃欲试都想试一试,可惜都演砸了。王老师看了以后也试了一次,没有成功,我想告诉她秘密在那,一旁的谢老师说:“魔术是有秘密的,不能告诉别人的”,我听了点点头。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晚会结束了,我想明年我还要为大家表演更精彩的节目。

关于元旦晚会作文三一大早起床,我习惯性的朝挂历那里瞟了一眼,咦,挂历怎么只剩下一件衣服了?难道元旦来的那么快吗?我们的元旦联欢晚会就要在晚上如期举行了。

吃过晚饭,就由主持人兼导演的我宣布家庭联欢晚会现在开幕。首先由爷爷上场,我爷爷是个戏迷,现在正在老年大学学习京胡和二胡。爷爷满面红光,先为我们演奏了一段京剧,那抑扬顿挫的曲子让人回味无穷,博得了全家人的喝彩。我们都意犹未尽,在我们的请求下,爷爷又为我们拉了一段吕剧,在我眼里爷爷真是不凡呀。

“下面由我们家的乒乓球迷爸爸上场”我话音刚落,爸爸就取出球拍拉开了架势,他可是苦练多年了。他给我们表演了花样掂球,“一个、两个、三个……”一分钟掂了一百多个,看着爸爸自信的脸,我知道了干什么事情都要吃苦,才能做好。

接下来,奶奶、妈妈、小姑、弟弟各表演了一个精彩的节目。最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逗的大家哈哈大笑。

这真是一个精彩的晚会,让我们全家度过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夜晚。

关于元旦晚会作文四“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教室里的古诗声接连不断,原来,我们小组在元旦联欢会上给大家出了一个“古诗文竞猜”的游戏,由我和蔡宜辰当主持人。

这个游戏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识别古诗句、对句题、看图猜诗句和风险题,其中最有趣的`就要属风险题了。第一题是王安石的《舟过安仁》,这道题可把大家难倒了,没办法,大家只好向我们班的“诗圣”朱宸睿求助,他们一齐转过头去,看着他,连陈老师也笑眯眯地对他说:“朱宸睿,大家都不会,就看你的了!”可他却说:“呃,这道题我不会……”我心想:啊?不会吧!没有一个人会吗?可是,却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只好揭晓答案。同学们一听到答案,都发出了“哦”的声音!第二题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朱宸睿还是没有回答出来,不过,这次丁丁倒是回答出来了,同学们都抱以热烈的掌声。最后一题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由于前面出现过,所以这一题就直接跳过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我们所掌握的古诗并不多,以后得每天都坚持背古诗,才能去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

这次活动能激发我们背古诗,下次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我还是会积极参与!

关于元旦晚会作文五12月31日星期五下午,在我们班举行了“庆元旦迎新春”联欢会。

在星期五下午12点30分,一开班门,同学们就开始装饰教室,移桌子的移桌子,打扫的打扫,画黑板的画黑板,装饰教室的装饰教室……过了好一阵子,教室终于装饰好了,同学们各就各位,元旦联欢会终于开始了。首先是主持人宣读了开幕词,联欢会终于开始了,首先是诗朗诵,过了一会,到了我最喜欢的节目,那就是由许阳阳,刘润华,刘志彤演的武松打虎,这可不是一般的武松打虎,而是现代版的武松打虎,刚听了这个名字,我并不觉得是什么,当他开始演的时候,我就推翻了这个想法,他们的表演真实太好笑了,就连平时很少笑的同学也笑了出来。

元旦的诗句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戏;北杂剧;科诨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06-05

南戏与北杂剧在曲调、唱法、故事题材等方面有着相互的借鉴与影响。在科诨上,亦复如此。下文试从南戏、北杂剧在科诨上的特点,南戏与北杂剧在科诨上的相互影响进行论述。

一、宋末元初南戏科诨的特点

宋末元初南戏的滑稽内容主要由净、丑、末在科白中完成,主角生、旦的滑稽戏份少,唱词中的滑稽内容少。滑稽内容与剧情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不够密切。

(一)主角生、旦的滑稽戏份少

通过考察《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这三本现存的宋末元初之南戏,可以发现,此时的南戏运用的喜剧技巧非常丰富,主要有滑稽扮相、打斗科诨、以演出打诨、三科科诨、夸嘴自打嘴科诨、荒诞科诨、某某名科诨、跌倒科诨、语误科诨、陌生化科诨、谐音科诨、健忘科诨、顺口溜式科诨、上下场科诨、数字科诨等。

如此丰富的喜剧技巧,由此生成了繁多的滑稽内容,但却主要由丑、净、末来完成,生、旦很少表演滑稽内容,可举的例子,如《张协状元》第十二出有贫女打丑扮小二的打斗科诨:“(丑)教你来与我做老婆。(旦唾)打脊!不晓事底呆子,来伤触人。打个贫胎!(打丑)(丑叫)好也,保甲,打老公,老婆打老公。”[1]此处女子打男子,是可笑的,配以丑的“老婆打老公”之语,更为可笑。此剧还有生、旦分别参与的两处下场诗科诨。另外,《错立身》中有生旦彼此斗嘴的一处科诨。除了这些,就举不出例子了。

(二)唱词中滑稽内容少

在唱词中表现滑稽内容,从宋末元初南戏中只能找到四例,相对于科白中的滑稽内容要少得多。

例如南戏《张协状元》中的一段丑赖房钱的滑稽言谈与唱词,科白部分交待了赖房钱之事实,其中有丑与净的科诨,曲唱部分由四支《麻郎》曲子组成,主要是丑与净对骂,富于喜剧效果。这段滑稽言谈与唱词被叶德均命名为“赖房钱麻郎”,认为这与官本杂剧段数“赖房钱啄木儿”是类似的演出,此观点见于胡忌的《宋金杂剧考》:“近得叶德均先生来函指出,谓《张协状元》南戏中有‘赖房钱麻郎’,可能即是宋杂剧的‘赖房钱啄木儿’(见官本杂剧段数)同类形式演出,惟‘麻郎’和‘啄木儿’是曲调之别罢了!”[2]

(三)滑稽内容与剧情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不够密切

宋末元初南戏中的滑稽内容较多纯为滑稽而设,虽借日常生活细节来表现,但与剧情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不够密切。

如《张协状元》中的贫女和张协,他们是主角,但他们的滑稽内容不多,也就是说,滑稽内容首先与主要人物的塑造无关。再看次要角色,其中的李大公、李大婆、小二的戏份较多,他们的滑稽内容也较多,且与这一家三口的乡村人身份较切合,尤其是小二的形象借着滑稽内容刻画得较为生动。但亦有运用不当的时候,如此剧第十一出曾表现了李大公的吝啬,李大婆是大方的,但在第十九出中,吝啬的成了李大婆,大方的是李大公,滑稽内容与人物形象塑造相矛盾。其他次要角色,如被强盗抢了财物的客商、赖房钱的秀才、店主婆,他们的出场与剧情、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无关系,只是些为增添滑稽效果而设置的人物。再如较多的以演出打诨、打斗科诨,也是为逗笑而设,与剧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无关。

二、元杂剧科诨的特点

元杂剧有元代刊本、明代刊本,明刊本经过了明人的修改,体现出明人的戏剧观念,杜海军在《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一文中总结道:“明人在刊刻元杂剧时肯定是参入了明人对元杂剧的认识,是戏曲史发展到明代才可能产生的认识,因此可看作是明代戏曲观念的一种体现方式,是明代戏曲史的一部分。”[3]所以,要考察元杂剧的原貌,元刊本是主要的依据。

通过考察现存的三十本元刊杂剧的滑稽内容,可以发现,主唱的正末、正旦有很多滑稽戏份,唱词中也有很多滑稽内容。且滑稽内容与剧情、人物形象塑造关系密切。

(一)正末、正旦有较多滑稽戏份

在元刊杂剧中,出现较多的科诨有滑稽扮相、打斗科诨、以演出打诨、象声词科诨、三科科诨、夸嘴自打嘴科诨、骂词科诨,每类都被三本或更多的杂剧运用。其次是被两本杂剧运用的,有装呆科诨、跌倒科诨、上下场科诨、当面不知而冒犯科诨、以死亡打诨。再次是被一本杂剧运用的,有陌生化科诨、戏有名句成言科诨、某某名科诨、嘴硬科诨、健忘科诨、喷嚏科诨、唱曲科诨(是唱法本身滑稽,与在唱词中表现滑稽内容不同)等。除了这些科诨,元杂剧还会利用喜剧性格、喜剧情节来形成喜剧效果。

从角色来看,元刊杂剧中主唱的正末的科诨最多,上列各类科诨中,除唱曲科诨,都有正末参与的。非主唱的男性外角科诨不多,净有打斗科诨、吝啬科诨。小末有打斗科诨。孤有喜剧性格,外末有下场诗科诨。其他标明具体角色的男性外脚有滑稽扮相、三科科诨、夸嘴自打嘴科诨、打斗科诨、当面不知而冒犯科诨、唱曲科诨。主唱的正旦有骂词科诨及借喜剧情节、喜剧性格形成喜剧效果。非主唱的旦有滑稽扮相、打斗科诨、吝啬科诨、上场诗科诨、呆憨科诨及借喜剧性格形成喜剧效果。

由此可见,元刊杂剧中的主唱者正末、正旦也有很多引人发笑的戏份。这与南戏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差异,还可通过四种故事题材相同的元刊元杂剧与南戏的比较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这四种元杂剧与南戏是: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与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杂剧《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

《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中,旦韩楚兰的第一套曲子全是骂虔婆的,第二、三套中也有骂虔婆的曲子,以骂词科诨制造喜剧效果的同时,刻画出她的泼辣与痴情,亦为后文她与灵春马被拆散张本。他俩别后重逢时她认不出灵春马,在他面前夸说了一通灵春马的才能、模样、性格,然后还被面前认不出的灵春马惹气了,打了他几个巴掌,待相认之后,韩楚兰唱道:“你这般忍冷饿觅着我,越引起我那色胆天来大。”[4]《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没有旦王金榜骂母亲的科诨,她与完颜寿马别后重逢,亦认不出他,与他有一段斗嘴的滑稽内容。比较来看,《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中的女主角的滑稽内容较《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的女主角多,《诸宫调风月紫云庭》的相见情节更富喜剧效果,韩楚兰的痴情疯魔的形象非常生动,较王金榜更有性格。

南戏《拜月亭记》中主角王瑞兰的喜剧内容也少于元刊杂剧《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中主角王瑞兰的喜剧内容。

上举两种南戏的篇幅都较长,且有科白有唱词,虽然《宦门子弟错立身》有佚文,主角生、旦的内容保留得还是比较多。上举的两种元刊杂剧,篇幅限于四套曲,且科白不全。但比较看来,还是元刊杂剧中主角的喜剧内容多于南戏的。

(二)唱词中有较多滑稽内容

从唱词与科白来看,三十本元刊元杂剧的唱词中,除了唱曲科诨、三科科诨未有体现外,其他科诨皆可见。元刊本提供的科白及科白提示语中体现了打斗科诨、三科科诨、吝啬科诨、呆憨科诨、上下场科诨、当面不知而冒犯科诨、夸嘴自打嘴科诨、以演出打诨、跌倒科诨。另外,从唱词也可以推测一些科白中的科诨,如滑稽扮相。再有,有些科诨是由唱词与科白共同完成的,如打斗科诨。总之,唱词中的滑稽内容很多。

(三)滑稽内容与剧情、人物塑造关系密切

唱词是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故其中的滑稽内容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杂剧作家创作时即已将之作为重要部分与剧情、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虑,有些甚至达到水融、不能剥离的高度,如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借助于王瑞兰心口不一的喜剧性格形成了很多可笑的内容,人物形象与喜剧内容浑然一体,此剧还利用喜剧情节来形成喜剧效果,情节与喜剧内容亦是不可分割的。这与宋末元初的南戏非常不同,可以说《张协状元》中的很多插科打诨是可有可无的,但不可以说元刊元杂剧中的滑稽内容是可有可无的。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二者体制上的不同造成的,元杂剧要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故事,必然要将歌唱、故事情节、科诨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以吸引观众。而南戏在表演的时间上没有限制,故其产生之初,不太留意于歌唱、故事情节、科诨三者的浑融无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元刊元杂剧科白不全,甚至有些只有唱词,科白不具。所以,不能就此认为正末、正旦的滑稽戏份一定比外角多,唱词中的滑稽内容一定比科白中的多。但可以说,滑稽内容并不集中在净、丑的科白中,正末、正旦可以有很多的滑稽戏份,唱词中可以有很多的滑稽内容。

将宋末元初之南戏与元刊元杂剧的科诨之特点进行比较,二者之优劣也就显而易见:元杂剧的优势在滑稽内容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浑融无间,表演的艺术性及严肃性较高;缺点在对主唱的演员要求太高:不但要唱功好,还要善于滑稽表演。宋末元初之南戏的优势在正面角色与滑稽角色分工明晰,利于演员专攻一艺;缺点在表演拖沓枝蔓。二者在科诨上的优缺,在其后的戏剧中被逐渐扬弃,显示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元代南戏的科诨所受北杂剧之影响

考察《琵琶记》、《拜月亭记》、《宝剑记》、《牡丹亭》等剧,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元代南戏及其明代的发展形态――传奇――的科诨特点与宋末元初的南戏有相同处,如喜剧技巧大体相似;生旦的滑稽内容很少,唱词中的滑稽内容很少,滑稽内容绝大多数由净、丑在科白中完成。

与宋末元初的南戏不同的是,元代南戏与明人传奇中的滑稽内容与剧情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较为紧密。

试以明代刊印的元本《琵琶记》来看,如惜春等三人打秋千一段,很好地衬托出牛小姐不喜嬉闹、遵守女德的性格特征。里正的顺口溜科诨也为陈留郡遭灾、赵五娘无力奉养公婆埋下伏笔,亦为表现赵五娘的孝顺奠定情节基础。两位媒婆的争斗既可笑,也侧面刻画出牛丞相家的显赫,别人的热衷于与他家攀亲,此情节又与蔡伯喈的拒绝结亲形成反差,刻画出蔡伯喈不慕权势、忠于结发之妻的形象。拐儿的顺口溜科诨则为蔡伯喈受骗情节张本,既为戏剧增添喜剧效果,也是剧情不可缺之一环,蔡伯喈多年离家、与家人毫无联系、致使家人遭难的情节得到了一定的解释,且是塑造蔡伯喈的孝子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琵琶记》中的滑稽内容与剧情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的紧密,显示出北杂剧对南戏的影响。

四、明刊元杂剧及明代杂剧的科诨所受南戏之影响

北杂剧发展到明代,主唱者的滑稽戏份渐少,唱词中的滑稽内容也渐少,外角及科白中的滑稽内容渐多,显示出南戏、传奇的影响。下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末及唱词中的科诨减少

北杂剧在正末及唱词中的科诨的减少,可先从同种杂剧的元刊本与明刊本比较中见出。《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刊元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下文简称《脉》)、臧懋循的《元曲选》――中的同种杂剧共有十五种,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明刊本将元刊本中的十六处科诨删减了,其中十五处是正末的科诨,只一处是其他角色的。被删的十五处正末的科诨中,有十处是唱词中的,有四处是科白中的,有一处是唱词与科白配合完成的。这组数字表明,明人在有意识地减少主唱者及唱词中的科诨。

当然,明刊本也有增加正末的科诨的,如《元曲选》之《薛仁贵荣归故里》有这样一段:“【花】割了一不做二不该。{做举拄杖,卜儿夺科}{正末云}婆婆放手。{卜儿云}老的也,息怒。{三科}{正末唱}我打这厮,千自由万自由。”[5]可见这一段有三科科诨与打斗科诨。元刊本对应的一段是:“合旧了一不做,二不该,孩儿,你也忒千自由百自在。”[6]并无三科科诨与打斗科诨。

统计来看,正末的科诨明显为后来增加的有四处。与删减的十五处相比,删减的大大多于增加的。这种删减,有一个明显的意图:使主唱者趋于严肃的正面形象。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薛仁贵》剧,此剧的元刊本《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关目全》最后一套,正末扮薛仁贵的父亲所唱的曲子与科白有很多滑稽内容,如象声词科诨、跌倒科诨、陌生化科诨,等等,很好地表现了一位久住乡村未见过世面的村民在认识上的局限。可以说,正末就是一位滑稽角色,这一套曲就是一大套滑稽段子。但这些却在明刊本中以无滑稽内容的科白与曲词代替,正末不再是见识短少的村民,而成了很懂君臣夫妻等封建礼节的人物,一个不可笑的正面人物。

附带说一下旦角的情况。元刊本旦本戏较少,三十本中只有三本,为《古杭新刊的本关目风月紫云庭》、《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这三本中都有主唱的旦角的喜剧内容,如骂词科诨、喜剧情节、喜剧性格。这三本杂剧都没有相应的明刊本,无从考察主唱的旦角的喜剧内容是否被删减。

但从末本戏中能看到,不主唱的正面的旦角的科诨被删减了。如《新编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中的旦角所扮岳孔目的妻子,是个呆憨的角色,她的上场诗“待当家时不当家,及则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7]还有她与岳孔目的对话中都表现出了她的呆憨可笑,《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中的同名杂剧皆无旦的呆憨科诨,上场诗也更改了,不符合旦的呆憨性格,试摘引来看:“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8]这种上场诗更适合老年女性,而不适合这位年青貌美的女子。

不但明刊元杂剧,明人杂剧、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喜剧内容也集中于净、丑等外角的科白,在主角生、旦、正末及唱词中滑稽内容较少。

(二)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增多

据元刊本来看,各种角色都有滑稽内容,且因科白不全的原因,正末、正旦的滑稽内容显得更多。总之,净的滑稽角色特点不突出。

明刊本则不同,总体看来,其他角色的滑稽内容相对于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要少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科白中的确有净的滑稽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刊本有意识地对角色进行更改并增添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造成的。这种有意识的更改增添使得净、丑、搽旦成为了非常明显的滑稽角色。

下文试从两方面进行论述:通过角色的更改使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增加;通过文字的增添更改使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增加。

1.通过角色的更改使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增加

“《元曲选》较元刊本还增加了一些角色,若丑角。丑角在元刊本中本无其名,而在《元曲选》中丑角几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9]

元刊本不但无丑角,也无搽旦角色,至早期明刊本开始出现丑、搽旦,但不多。到《元曲选》,丑、搽旦才成为元杂剧常有的角色,且较多情况下有滑稽内容,丑主要是滑稽的男性角色,搽旦则是滑稽的女性角色。丑、搽旦的出现是通过更改角色名来达成的。

对比元杂剧元刊本与明刊本;对比各种明刊本,就会发现这种更改的轨迹。本文将之归总为三点:将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外角改为净角;将净及其他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外角改为丑角;将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女性外角归为搽旦。

其一,将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外角改为净角:

这可以《须贾谇范雎》为例,此剧的息机子本楔子中有这样一段:“冲末扮魏齐,上场诗为:一从西土卜非熊,宗室论功列土封。晋业三分为魏后,修文讲武有英雄。”[10]《元曲选》本对应一段是:“(净扮魏齐领卒子上,诗云)自从分晋列为侯,天下雄兵属汴州。谁想马陵遭败后,至今说着也还羞。”[11]也就是说,息机子本为冲末所扮的角色在《元曲选》中成为净所扮,上场诗也更改了,无滑稽内容的成为带滑稽内容的上场诗。

再如《看财奴买冤家债主》剧,《脉》录息机子本有庙官这一人物,未标明角色归类,在《元曲选》标明为净所扮,由此,庙官的上场诗科诨及其他一些滑稽内容成了净的科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类更改体现出系统性:将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人物归为净角。

其二,将净及其他反面或有滑稽内容的外角改为丑角:

《元曲选》在将其他外角改为净角的同时,是将净角改为丑角,这种递进式的更改在《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一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此剧的《脉》录古名家本汤哥是由外所扮,侯兴是由净所扮。《元曲选》则汤哥是由净所扮,侯兴是由丑所扮,汤哥和侯兴都是有很多滑稽内容的角色。

除将净改为丑角,还有将其他外角改为丑角的,如《魔合罗》一剧,元刊本没有令史这一人物,《脉》录古名家本相应处为有令史,但没有角色分类名。令史有上场诗科诨及其他科诨,是反面人物。《元曲选》本为“丑扮令史”,原为令史的科诨就成为丑的科诨。

这类更改造成的事实是:元杂剧多出了丑角,且丑有较多滑稽内容。

其三,女性反面、滑稽外角归为搽旦:

这种归类也有个中间过程:先将女性反面、滑稽外角划为净或丑,再进一步归为搽旦。

这种过程在《玎玎盆儿鬼》一剧中留下了痕迹,此剧的反面人物撇枝秀在《脉》录抄本中初次上场标明是“净旦儿”所扮,此后皆只标为“旦儿”,《元曲选》本则是“搽旦”所扮,且全剧都用“搽旦”标示。

“净旦儿”之语有些不伦不类,但正显示出编刻者要将这一女性角色的反面滑稽特点显示出来的一种尝试。

类似的用语还见于《脉》录抄本《货郎旦》,其中的反面且有滑稽内容的人物张玉娥是“净扮外旦”。

《脉》录抄本《同乐院燕青博鱼》中有“净搽旦”的用语,是反面且有滑稽内容的人物王腊梅初次上场时的标示,此后皆用“搽旦”标示。将“搽旦”、“净搽旦”、“净扮外旦”、“净扮旦儿”、“外旦”、“旦儿”联系起来,发展的线索是非常明显了:元刊本中的反面、滑稽女性外角先被明刊本归为净,出现“净扮外旦”、“净搽旦”等过渡用语,再最后归为搽旦,成为固定用语。

明刊本有时还将女性滑稽角色归为丑,可以《薛仁贵衣锦还乡》剧为例,元刊本中有伴姑人物,其角色名未知,她有滑稽扮相、打斗科诨。《元曲选》本则将其定为“丑扮禾旦”。这种用语与“净扮外旦”有着相似的不伦不类。

以净、丑作为过渡,反面、滑稽的女性外角最后被定名为“搽旦”,先在早期明刊本中运用,最后在《元曲选》中成为非常普遍的角色名。

至于为什么用“搽旦”一词,这大概与这些反面、滑稽女性角色在扮相上的浓妆艳抹有关。元刊杂剧《张千替杀妻》中的反面角色旦就是“打扮来便似女猱”的浓艳化妆,明刊本教化剧的中坏女人也大都是过分浓艳的滑稽扮相。

经过上述三种变更,元杂剧的滑稽内容就集中在了净、丑、搽旦名下了。

2.通过文字的增添更改使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增加

这种增添更改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物上下场文字的增添更改上。增添更改的总趋势是使净、丑的人物上下场科诨增加。上下场科诨,指的是人物上场下场时的科诨,主要是以上场诗、下场诗的形式出现,也有散说的小段科诨。前文论角色名的更改时已涉及了一些,此处再作进一步的论证。

在元刊本中,上场诗、下场诗的使用并不常见,人物上下场科诨就更少见了,以诗句形式出现的有《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新刊的本散家财老生儿》、《小张屠焚儿救母》中的三处,以散说形式出现的则以《小张屠焚儿救母》中王员外的两处下场时的散说为代表,如“似我这等瞒心昧己又发积,除死无大灾”[12]。

早期明刊本较元刊本使用上场诗、下场诗的情况增多,但滑稽内容不多,如《改定元贤传奇》,六本杂剧中虽有上场诗的运用,但滑稽内容不多,没有下场诗的运用。

至《元曲选》,上场诗、下场诗成了杂剧结构固定的一部分,且常在净、丑等外角的上场诗、下场诗中表现滑稽内容,即使不运用下场诗时,也在下场时有些散说的小段科诨。

将《元曲选》与其他明刊本同名杂剧的人物上下场时的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元曲选》本较其他明刊本多出了很多上下场科诨。下文试从多出上场诗科诨、多出下场时的科诨两方面进行论述。

其一,多出上场诗科诨:

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早期刊本无上场诗,《元曲选》多出上场诗,且带有滑稽内容;一是早期刊本有上场诗,但无滑稽内容,《元曲选》为有滑稽内容的上场诗;一是早期刊本为散说的科诨,《元曲选》为诗句形式的科诨。

试举一例来看,如《江州司马青衫泪》剧,《元曲选》本有净刘一郎的上场诗科诨:“都道江西人,不是风流客。小子独风流,江西最出色。”[13]《改定元贤传奇》本、《脉》录古名家本、《古今名剧合选》本对应之处皆无上场诗。

多出上场诗科诨都发生在净、丑上场时,显示出《元曲选》有这样一种趋势:尽量以上场诗科诨给净、丑抹上滑稽色彩。

当然,《元曲选》也有删减上场诗科诨的,情况极少,对比《元曲选》与《改定元贤传奇》中的六本同名杂剧,只有一处,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净扮安禄山的上场诗科诨:“净扮安禄山上,云:躯干魁梧胆力雄,六番文字颇皆通。男儿若遂平生志,柱地撑天建大功。”[14]这是运用滑稽扮相与反差法制造喜剧效果。《元曲选》对应处无上场诗。原因何在?本文认为,是臧懋循没能理解这一科诨而造成的。他以为这一上场诗与安禄山矮胖的身形是相矛盾的,故将这首诗给删减了。

其二,多出下场时的科诨:

这也包括三种情况:多出下场诗科诨;多出散说的科诨;散说的科诨、诗句式的科诨都增多。

如《江州司马青衫泪》剧,《元曲选》本有刘二郎与地方的下场诗科诨“{地方锁净科}{净诗云}我刘一郎何曾捣鬼,小老婆多应失水。{地方诗云}这里面定有欺心,送官去敲折大腿。”[15]《改定元贤传奇》本、《脉》录古名家本、《古今名剧合选》本对应处皆无下场诗。

类似的可举出很多例子,且大都是运用于外角,尤以运用于净角最多,无运用于主唱者的例子。也就是说,《元曲选》有这样一种趋势:增加外角下场时的科诨,尤其是净角下场时的科诨。

再看看明人杂剧的情况,这可举朱有的《黑旋风仗义疏财》剧两种明代本子的下场诗情况来看。《古今名剧合选》本(从宾白及科诨情况看,此本所收《黑旋风仗义疏财》剧版本早于《脉》本所收版本,此不详述)中人物的上下场,皆无上场诗、下场诗。《脉》录抄本中人物的上下场大半有上场诗、下场诗,净(扮赵都巡、先生、行者)的上场诗、下场诗有滑稽内容。这种情况进一步证明上场诗、下场诗成为杂剧固定组成部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其三,增加净、搽旦的其他滑稽内容:

明刊本除了通过增加更改人物上下场时的文字来增加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外,还在其他方面进行文字的增添更改使他们的滑稽内容增加。

如《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一剧,正末所扮周荣祖与外末陈德甫相见,元刊本只标有一次外末“与酒了”,而《脉》录息机子本是净扮卖酒的,与了周荣祖三次酒,可见,与三次酒的三科科诨是后加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五、结语

总之,从元刊本到早期明刊本再到《元曲选》,从元杂剧到明杂剧,在角色上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反面或有滑稽内容(或兼而有之)的外角归为净、丑,其中的女性外角最后归为搽旦。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逐渐增多,其滑稽角色的特点渐趋显著并最后定型。

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北杂剧在科诨上就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主唱者的滑稽内容、唱词中的滑稽内容渐少;净、丑、搽旦的滑稽内容、科白中的滑稽内容渐多。于是主唱者司唱,净、丑、搽旦司滑稽表演的职能分工就明晰下来。另外,北杂剧净、丑、搽旦滑稽内容增多的趋势在人物上下场时体现最突出,从元刊本到早期明刊本再到《元曲选》,上下场科诨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于是,上场诗成为北杂剧常运用的部分,下场诗成为北杂剧固定的组成部分。

这样,北杂剧在科诨上就与南戏、传奇的情况趋同了。明代,北杂剧衰微而传奇兴盛,元杂剧的编刻者在传奇的影响下对元杂剧剧本进行改造,明代杂剧作者的创作也受其影响,这也是势所必然。不过,到清代,杂剧在科诨上又有向元杂剧复归的趋势,这是在更高层面上的一次扬弃,限于编幅,不详述。

南戏与北杂剧因在科诨上的相互借鉴而更趋完善。借鉴的过程体现出二者发展的轨迹,亦展示出中国古典戏曲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

[2]胡忌.宋金杂剧考[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75.

[3][9]杜海军.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J].艺术百家,2008,(3):142―146.

[4][6][7][12]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元刊杂剧三十种[A].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8][11][13][15]臧懋循.元曲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60;233;544;406;410.

[10]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杂剧选[A].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4]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A].续修四库全书第176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6.

作者简介:

邹 蓉(1976-),女,汉族,江西新干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3Z100

元旦的诗句古诗范文第4篇

在这里你倾听木兰从军的故事,仙女四姐种牡丹的神话故事会使你心旷神怡,流涟忘返。

牌 坊

牌坊是进入万花山的山门,为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是四柱七楼玻璃瓦作牌坊。牌坊正面书有“延榆胜观”,向里横额书有“名城圣境”。

木兰陵园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她为保家卫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占十二载。胜利后不慕功名利禄,还乡耕织千代歌颂,万代敬仰。在我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木兰诗》是我国一首优秀的古代名歌。木兰的故事及诗歌,均产生于北魏时期,北魏属鲜卑族政权,与北方其它少数民族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后统一中国北方。从拓跋硅称王到北魏灭亡,统治一百七十一年。木兰诗中两次提到“可汗”,实为古代柔然、突厥、蒙古、鲜卑等族最高统治者之称号。“黑山”、“燕山”等地,亦为北魏与柔然族交战之战场。也就说明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巾帼人物,白居易题写的《戏题木兰花》诗及杜牧题写《木兰庙》这些著名诗人也都热情歌赞过花木兰。宋《太平寰宇记》和八零年发现鲜卑室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及有关资料考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说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元人候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云: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人,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在所作的戏剧中,均称花木兰系陕西省延安府人氏。《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句子提出了木兰出征时的位置与路线,延安东去延水关渡骑马一日可到,延安人到燕山地区,至今还有过黄河渡口东去北上的习惯路线。诗中提到的东市、南市、北市、西市,都与延安的街道相吻合,人们特别喜爱花木兰这位女中豪杰,到处传颂立祠上石。

牡 丹 湖

杜甫川水截流筑坝而成,湖面虽不胜阔,登山赏花之余,亲朋好友驾一轻舟,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顿觉赏心悦目,乏困俱消。湖的东畔建有玻璃瓦顶彩色梁柱的水榭亭,十分醒目,穿过大坝,过一小桥方可上山,小桥呈拱型,桥栏雕刻着精细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桥中心下侧镌有“黄紫”二字。黄指“姚黄”,紫指“魏紫”,同为牡丹的良种,镌刻在这里,大有万花山牡丹皆良种之誉,寓意此桥为牡丹花而建。

碑 廊

位于牡丹山脚下,修建了各种奇形石垒起的各种各栏的石碑,参差错落,琳琅满目。收有中外各界名人墨客的精美诗句和书法。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国家主席题写的“万花山”和总理题写“牡丹之乡”。优美动人的诗作,苍劲石朴的大字,陕北工匠高超的石刻技艺,无不让人叹为观止,给万花山胜境大增色彩。

元旦的诗句古诗范文第5篇

复旦重赓,已被薰风之化;

分阳可惜,何须秉烛而游。

复旦,夜过而复明。《尚书大传》载《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唐白居易《曲江早秋》诗句:“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赓,继续之意。薰风,和风。“分阳”与“分光”、“分阴”皆指短暂的时光。下联用古诗,《古诗十九首》其中之一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长夜短苦,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由于元宵彻夜灯火通明,联中遂曰“何须”。此联对仗虽不工稳,然其意绪丰美,颇可一赏。

太白清狂,好对金樽邀月饮;

更生勤读,自有藜杖照书来。

李白对月饮酒之诗颇多,姑举两例。其《月下独酌》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所以上联所举十分贴切。更生,指刘向,更生是刘氏之本名。据《太平广记》引《王子年拾遗记》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说开辟以前(混沌之时)。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辞说繁广,向乃裂裳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金卯刀合为刘字)之子有博学者,下而教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向子歆,从向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也。”这是下联的出处。典故相对,蕴意丰富,自是此联之长。

火树银花,今夜元宵竟不夜;

碧桃春水,洞天此处别有天。

上联前已言之。下联隐然可以读出两首唐诗,一为李白的《山中问答》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另一为王维《桃源行》诗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上联意境热闹明亮,下联则清幽旷达,对仗也算工整。

月缺月仍圆,佳节每逢都欢喜;

花开花易谢,少年相戒莫蹉跎。

这副对联妙在用词平实而意绪幽赜。以“花开花易谢”对“月缺月仍圆”,最为醒目。两者同为自然界之变化,然从不同角度观之,则其所得道理亦有差异。见“缺”者必有“圆”时,则生希望心,生乐观心,生欢喜心。故上联遂曰“都欢喜”。见“开”容易“谢”,遂生惜时念,故下联曰“莫蹉跎”。意思上完整合理。另外,尽管“蹉跎”是叠韵,“欢喜”则非,两者相对,略有不妥,然大体观之,对仗也算工整。

中原无尘海无波,击壤尽歌帝力;

明月在天灯在市,开樽长醉春风。

上联引典出自古诗《击壤歌》,其诗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盖谓四海承平,国家无事,黎民熙熙,怡然自乐。下联之“开樽长醉春风”,一则因酒而醉,再则因春而醉,亦和乐雍美之意。联属正对,平仄还算相调,对仗工稳。

庆此良辰,任玉漏催更,还须彻夜;

躬逢美景,不金鱼换酒,尚待何时。

“金鱼换酒”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其诗曰:“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诗中“金鱼换酒”与“金貂换酒”寓意相似。后者乃晋阮孚的故事。阮氏为散骑常侍,终日酣饮,常以所服金貂换酒,为有司所弹。唐贺知章以所佩金龟换酒,类此。旧尝以此为表示名士耽酒,旷达傲世的典故。上下联都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情怀。蕴意酣畅流丽,对举工整讲究,实属佳联。

三五星桥连月阙;

万千灯火彻天衢。

这是元宵节所用的一副对联。上联紧切时间,描写天上之景。“三五”,专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宋代李清照《永遇乐》词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月阙”,即月宫,古代神话传说月中的宫殿,嫦娥居住的地方。《海内十洲记》:“曾随师主履行,比至……月宫之间。”唐代郑柴《开天传信记》:“上曰:‘非也,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宋代苏轼《和陶东方有一士》:“岂惟舞独鹤,便可摄飞鸾。还将岭茅瘴,一洗月阙寒。”下联重点描写人间之景,突出“灯火”。“万千灯火”极言灯火之多、之盛,故能够照“彻天衢”。“天衢”,此处为双关意。一指天空,因天空广阔,任意通行,如世间之广衢,故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于天衢,驾麒麟于万里。”一指京都。汉代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棻榆。”刘良注:“天衡,洛阳也。”联语简洁明快,极为切题。“三五”与“万千”、“阙”与“衢”,都属小类工对。

九华灯炬云中挂;

五彩鳌山海上移。

“九华”一词多形容宫室器物绚烂多采。九言其繁多,华言其色彩缤纷。如三国魏有九华台,后赵石虎有九华宫,北魏有九华堂。至于九华帐与联中所谓的“九华灯”,也是此类。五彩,青、黄、赤、白、黑五色。《史记·田单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纹。”即是此种用法。此联“五彩”对“九华”,属同类对,使此联色彩鲜明,然“灯炬”与“鳌山”之对,略有勉强。盖一为并列词组,一为偏正词组。白壁微瑕,大体依旧可赏。

三千世界笙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