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分钟教学反思

一分钟教学反思

一分钟教学反思

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组织教学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刚上课就马上展开教学活动,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又不符合教育规律,因为学生的情绪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教学,让学生尽快从热闹的玩乐情绪中转入到积极的学习情绪中来。在这一分钟里,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用眼神查看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用表情或手势提醒一些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等待,从而静下心来准备上课。组织教学一分钟用得恰当,往往就能收到“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举手,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以为教学是失败的。其实不然,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加思考就直接回答,说明教师的提问是表层的,而不是深层的,这样的学习其实才是低效的。因为表层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过多的解释和引导,应让学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当学生遇到困惑或疑问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出提示,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只有学生认真思考了,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学会倾听一分钟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课堂上不仅仅有教师系统的讲授,还有学生精彩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善于倾听学习伙伴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参与学习探讨,同时更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倾听一分钟,可以集思广益,从相互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倾听一分钟,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他人的意见提出中肯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比如该倾听时教师暗示性地摸摸耳朵,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步养成并学会这一好习惯,从而更有序地进行有效学习。

四、独立自主一分钟

新课程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个体的真正发展,有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特别是有赖于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而且也不科学。教师应积极倡导独立自主一分钟,还学生以独立的空间。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合作探索,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目前有些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成了听众,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和合作要有机地结合,在合作之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一分钟,让每个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这时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探索、去生成。即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充分感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实现参与合作的有效性。

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要秉持“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由于小学生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与较低的知识功底等特点。首先,教学要善于引导。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你是怎样烙的?

生:我们在烙两张饼的时候,因为平底锅每次能同时烙两张饼,所以我们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只要6分钟,最省时。

师:那4张饼怎么烙最省时?6张饼呢?8张饼呢?……(安排学生上台用圆片演示)

生:都分成两张一组去烙,需要12分钟,18分钟,24分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2张以上的双数都是采用分组烙法,两张两张地烙最省时间。

接着出示例一,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一共要烙三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看看有几种烙法。在表格上记录烙饼花费的时间。)

学生经过思考,分析,甚至模拟,认为先烙两张,再烙一张,需用12分钟。并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再请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省时的烙法,这时大部分学生茫然地望着老师,摇了摇头。

师: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第二次只烙了一张,这里是不是浪费了一些时间。想一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2张饼呢?(启发学生)

学生动手试一试,同桌合作,用圆片模拟烙饼,写出正反两面,通过实验,学生探究出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可以发现用这种方法烙饼总共只需要9分钟。

师小结:正是因为从整体考虑,合理安排了烙3张饼的先后顺序,使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一起烙,这样就最省时间,我们把这种烙法叫做“交叉烙法”。

师:假如烙5张饼,7张饼,9张饼……怎样最省时?

生: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采用交叉烙法。

从偶数张分组烙饼到3张的交叉烙法的教学模式,是我事先反复琢磨的,我本着学生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对3张饼的最省时烙法也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什么耽误了如此多的教学时间呢?烙饼省时了,我的教学如何省时呢?严重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方法,使得我的特色教学因为没有了实效而变成不合格的教学。

(二)直切重点提升教学绩效

接下来,我准备与学生一起观察数据,发现规律,结合实例,实践生活,归纳烙饼规律。在第二堂课上,我直接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教学步骤一、

师:观察理解图片内容,收集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2】两面都要烙

【3】每面三分钟 【4】一共要烙三张饼

【5】用最短的时间烙饼?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

(1)“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2)“如果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又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配合手势)

师:“爸爸、妈妈和我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如果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教学步骤二、动手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发的圆片烙一烙,然后小组交流烙法。(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教学步骤三、学生汇报演示烙饼法。

师:谁想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比较哪一种方法能让大家尽快吃上饼?

得出结论:烙3张饼所用的最短时间是9分钟。

教学步骤四、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 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 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每次锅里面都有2张饼。

2、用的时间最短。

小结:用这种烙法,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烙得最快,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教学步骤五、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教学步骤六、拓展延伸,探索烙4、5、6张饼的烙法:

师: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课件表格:

教学步骤七、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实践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三、小结

从上面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通过对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的探究,学生解决了烙饼省时的关键,那就是“要节省时间,就不能单独烙1张饼”。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34-0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生活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各种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有效性。学生生活中的许多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效果显著。

例如,在进行《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说明本节知识的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一天内的时间的计量,会区分“时刻”与“经过时间”这两个概念;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题目;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揭示课题: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进教室,师生问好后,教师拿出家中的小闹钟。也安排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闹钟观察钟面,这时闹钟的时针、分针正指示出十点二十分。用计算机演示动画“设定时间”,让学生掌握设定时间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闹钟或钟表通过直观,引出“时刻”概念。上课五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老师预先设置好时间),再让学生观察。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指出的位置是十点二十五分。10:20和10:25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从闹钟钟面上看来的)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的“时刻”。

如上课时,时针分针指到10:20,10:20是上课的时刻。闹钟响时,时针分针指到10:25,10:25是响铃的时刻。我们平常说的六点起床,十一点三十分放学,晚上七点看电视“新闻联播”,六点、十一点三十分、七点指的都是时刻,它表示的是时针、分针所指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当学生对“时刻”弄懂了后,让学生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时刻”。早读下课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等,让学生加深对“时刻”的理解。其次,在教学“经过时间”。引进“经过时间”。从上课开始到闹钟响铃,即从10:20到10:25,中间经过了几分钟?你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钟面教具再演示一次,先把时针、分针拨到10:20,后把分针慢慢拨到10:25上,使学生看出两个时刻之间间隔是5分钟。我们平常说的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每天工作8小时,都是时针、分针运行时经过的时间。感受时间的久暂。因此,教学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的东西,来组织教学,学生很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可以说是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案例反思:

1.教师引用生活中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学生在玩耍中获得的情感,培养的兴趣,让学生具有多种能力。比如,生活中的重量单位“千克”、“克”或“斤”,在爸、妈的带动下去买菜,日常用品,如酱、油、盐、醋,都能获得对这些单位的感性认识。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教师都要认真倾听,比如“老师,我和妈妈还看到了……”、“我想这个问题……”,不要因为与学生当时的探究活动联系不上,教师置之不理,或避而不听,或抢过学生的话语,叫学生“不要插嘴”、“书归正传”等,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尊重学情,打破常规,敢于面对,力争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互结合,达到学习新的知识的生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因此,数学教师要对学生在观察事物方面,创设一定的机会,布置学生在家里、社会等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捕捉知识的闪光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选取生活中的资源,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对生活接触面不广,教师要选取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有趣的事物,来用于教学之中。比如,指导学生帮助爸妈去街上购买家里需要的东西,让学生体验“提一提”、“称一称”,这样就能对学生新知识的形成,有较好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数学知识处处皆有,具有现实的重要作用。

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预设时间2分钟,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词是什么,围绕它涉及了哪些内容,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分析仪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光谱仪器与分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