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范文第1篇

警卫者,警戒保卫也。1931年1月31日,国民政府警卫军竟与其保卫的国民政府冲突起来。领头英俊军官即旅长宋希濂。其时,日军攻沪正猛,宋向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战,不成,二人大吵。希濂怒发冲冠:“亡国将至,军人报国正在今朝!”遂于当晚领兵夜闯何宅,逼何妥协。

宋旅与倭隔河相望。日军猛攻,宋旅坚守不动。次日,日军绕开宋旅另寻突破。友军张治中防线告急,求宋希濂抽一个团增援。希濂道:“增援路远,缓不济急,一团不够,我全旅出!”遂率全旅官兵渡河攻击,孤军直取日军侧背。骄横日军突遭侧后一击,攻势戛然而止。此一战,可见希濂之血勇与机变。

英国有猎狼犬,平日无奇,每遇狼则凶性起,必噬之。希濂抗倭,如犬猎狼。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爆发。逢战思劲旅,国民政府急调希濂之36师参战。当时,36师驻防西安,星夜登程,杀奔上海。沿途人民知其去上海抗战,一切车辆为该师让路。36师跃进1500公里,仅两昼夜便抵上海。

36师与日军第3师团巷战。此敌乃日本逢战必用的头等主力。希濂督军寸土不让,与敌逐街逐屋争夺。团长胡家骥中5枪不下火线,希濂遭敌炮击仍坚持指挥。官兵死战报国,部队拼光,新兵补上,如是4次,伤亡万余。淞沪会战,多数师只能顶半个月,36师却苦战近3月,直至国军全线撤退。

军谚云:进攻如吃肉,阻击啃骨头。武汉会战,宋率36师、88师防守富金山。该山坡缓无险,日军以飞机重炮猛轰后,准备一举突击而下。激战10天,日军5补兵员,仍不得进,想绕开36师,不防被88师打了伏击,亡500人。日本报纸称:“我军遇到强手,束手无策……”

猛如虎,狡如狐。“福建事变”后,宋部进击。九峰山山势险峻,十九路军重兵驻防于此,阻宋部前进。希濂命一部攻击八、九两峰,并以全师炮火支援,又令215团利用夜暗潜于四、五峰之间。守军急向八、九峰调兵,215团遂取四、五两峰。守军大骇,全线动摇,九峰山失守。惊喜,通电嘉奖。

1927年,发动“四一二”事变。其时,希濂因肉搏战受伤,在杭州住院养伤。惊闻军队镇压爱国青年,深感不安,上书,求蒋不要杀戮学生。以蒋之作风,此举足以抹去自己的血战军功,但希濂仍秉笔直言。幸而蒋念其善战,并不在意。

希濂久历官场,耿直不改。黄维被围后,蒋命其率14兵团驰援。若遵令,凶多吉少。白崇禧为打击蒋拉拢宋,不叫宋部前往。换做别人,叩谢不及,希濂却说:“忠臣谋国,百折不回,勇士赴难,万死不辞。”自此,白恨宋切齿。读到这,或许有人不解:14兵团司令非宋希濂,应为钟彬才对。这其中,还是故事。

内战初,蒋委希濂以徐州“剿总”副司令,希濂说:干不了。蒋又委任其为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兼14兵团司令。希濂敬重其部下、黄埔同学钟彬的才干,对蒋说:愿让出14兵团司令给钟彬。被俘后,两人同囚,常因下棋争执。有人道:兵团司令你都让给他了,一盘棋却不让?希濂答:不是一回事!

宋希濂厌恶官僚腐败。一次与朋友微服游重庆南温泉。于山间拍照时,被挎枪宪兵喝止,言孔祥熙别墅于此,不许人近。宪兵极嚣张,强夺了宋的相机。宪兵司令张镇就在同游者中,此事方解。宋鄙视孔家挥霍国帑,一次遇孔二小姐出游,众官僚极尽谄媚之能事,宋羞与为伍,称孔二小姐为“十足的妖怪”。

人皆知宋希濂为,却不知他也曾入过共产党。在黄埔期间,宋最要好的一个朋友看他忠诚英勇,遂介绍他入共产党。此介绍人即日后的陈赓大将。“中山舰事件”后,宋脱离共产党,说:“和共产党都是革命政党,目标是一致的。我保证,决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情。”怎奈世事难料,事与愿违。

宋希濂因杀瞿秋白与共产党结仇。1935年春,赣闽地区300余游击队被俘。知瞿秋白在其中,对俘虏逐一施刑,将其搜出。、蒋鼎文连发电报催宋:着将瞿秋白就地处决具报。宋买了棺材,将瞿秋白葬在长汀中山公园。宋晚年忏悔:“杰出革命家竟死于我手,将我碎尸万段亦不足弊!此乃我最大憾事!”

内战中,宋部被包围。最后时刻,宋拔枪自杀,却被警卫排长按住。被俘后,宋未被认出,准备寻机逃脱,被部下王尚述指认。王系地下党潜伏人员,后暴露被捕、招供。众人均说应将王枪决,宋却没杀他,还留在身边。后来,正是此人发现宋在俘虏中,立即向报告。

宋濂的故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周敦頤

聖人之本

北宋初期,胡瑗、孫復、石介等人倡導儒學,著重解釋經典的義理,並且旗幟鮮明地批評佛、老,為理學開闢了道路,被稱為「宋初三先生。然而,他們皆未能自成體系,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還未能成為理學家。至周濂溪建立其思想體系,始出現理學之雛型。

周敦頤(字茂叔,1017-1073),晚年定居廬山,把山麓的小溪命名曰濂,且築濂溪書堂於其上,後世習稱他為「濂溪先生。濂溪的著述有《太極圖說》、《通書》(又名《易通》)、《愛蓮說》、《拙賦》和詩文等。其中以《太極圖說》和《通書》對理學的影響最大。《太極圖說》體大思精,建構出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宇宙本體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根源於「無極,由「無極而「太極,創化出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通書》,主要闡述人性與道德的關係,內容多取自《周易》與《中庸》,說明人人本有的本性——「誠,誠是存在的根據,亦是存在者完成其生命的動力。用中國哲學的名詞,誠是本體,又是工夫。

濂溪一生長時間擔任州縣小吏,性格不重名利而雅好山林,喜吟風弄月而歸,只慕「孔顏之樂。他在《通書 ‧ 顏子第二十三篇》寫道:

顏子「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濂溪指出顏子在慾望與道德之間的抉擇中,選取過一種簡樸的生活,顯出其寬泰的心境。濂溪對顏子的讚嘆,正反映其個人的理想。

在宋明理學史上,濂溪被喻為北宋儒學的重要人物。二程年青時曾問學於濂溪,濂溪教以體驗「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1],此事對二程啟發甚大,特別是程顥,他終身不忘體驗孔顏之樂,亦常教學生「尋孔顏之樂。

濂溪論誠,乃從宇宙論和本體論兩方面雙向發展,他不僅論述宇宙的本源與終極問題,亦闡明生命的本源與終極問題,然後論述宇宙與人生如何融合。所謂天道、人道的問題,宋明儒者稱為「天道性命相貫通。關於這方面的論述,是漢唐以降所未有的,可謂由濂溪首創。濂溪的重要著作《太極圖說》與《通書》,均是這方面的著作。

《通書 ‧ 誠上第一》以「誠者,聖人之本[2]為首,說明濂溪十分重視誠。聖人是儒家最理想的人格典範,濂溪認為成為聖人的首要條件是「誠。朱子注謂「誠者,真實而無妄之謂。[3]儒學認為為人應由內心的真心實意為本,「不誠無物,只有「立誠才有可居處,因此是實踐聖人之道的充分條件。

濂溪接著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4]「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出自《周易 ‧ 彖辭》,原文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朱子解「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天德之別名也。元,始也,資,取也。[5]「大哉是形容詞,形容天道的偉大;「乾元即天的元始之德。形容天道創生萬物與及資養萬物的偉大之處。濂溪以「誠之源來代替「乃統天以說明天道的創生性,可說是對《周易》的進一步發揮,說出《周易》未言及之處。

濂溪接著又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6]「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亦是出自《周易 ‧ 彖辭》,「乾道又名「天道,天道的變化,四時運行,循環不息,萬物亦生生不息。濂溪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作注腳,進一步說明天道如何變化,如何正性命。「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7]天道由陰陽而變化,「繼是持續不斷,「善是形容天道能保持不斷的變化,最後達到証成萬物生生不息,這樣才能成性。

由此看來,乾有三層意義:一是元,負責創造萬物;二是變化,其變化包含健,是運行不息,又涵有流行義;三是各正性命,讓萬物得以暢順其性。所以,乾包涵創造性、實踐性、目的性三種義蘊。此中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名為誠,即《中庸》「誠者天之道之「誠。

天道創生萬物乃至資養萬物,但並沒有主宰萬物,而是讓萬物在生長過程中給與其自身的空間,以便萬物在其中變化生長,暢順其性,終而至於各正性命。關於「各正性命的意義,「各正性命暗示萬物的生長背後有其目的性,這目的性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目標,而是一種含有目的性的有機的變化過程。這變化過程同時是表現為道的創生性——「隨時變易以從道。換言之,天道以道為創生,以道為滋長,亦以萬物之合於道來體現道的大化流行的過程。在這意義下,濂溪指出在道的流行過程,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它是以道為目的,所以是有機的過程,濂溪以「誠來顯示這有機過程的確立。

另一方面,濂溪所指的「誠的意義,恰恰與《中庸》「誠始誠終、「不誠無物的觀念互相配合,揭示天道的創生性、真實性、流行義與終極性。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有關於道的觀點是:天道是內在地具有整全性,在它的運行過程中發揮它的完滿性。

在人道的層次,濂溪在《通書 ‧ 誠下第二中》謂「聖,誠而已矣。[8]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只不過是誠。人能充實飽滿發揮其生命存在的根據和能力,即如孟子所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聖人亦是充盡地發揮其生命存在的本性,即濂溪謂誠者聖人之本,誠在其中。最後,濂溪以孔子回答顏子問仁作為誠的証成,把抽象的理念落入具體的問答中,謂「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9]「克己復禮即克去私意,復由天理,使生命擺脫私意的阻礙,而達到真實無欺,反身而誠的境地。統合誠與仁,通過生命在主觀方面的實踐,以體證客觀的天道,此實契合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古意。濂溪的《通書》以孔子、顏子論仁作為總結,亦代表了濂溪心中的理想人格典範。

《通書》共四十篇,二百餘字,以誠上為首篇,誠下為次篇。首篇講述天道,次篇講述人道。這兩篇亦是全書綱領,其餘篇目都是對這兩篇的申述和補充,可說是解說天道與人道的註腳。首篇全篇說明天道,卻以論人的「誠者,聖人之本。作開首語,可知天道是由人來証成,沒有人則不知有天道,濂溪的天道論說明天道需要由人証成的,能証成天道的人稱為聖人。同時《通書》誠上第一章闡述宇宙生化之道,由「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定為「誠之源與「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定為「誠斯立,分別以誠為起始和終點,這樣與《中庸》「誠始誠終並無二致。因此濂溪的天道論可謂把《周易》和《中庸》結合而再推進一步,創發出儒學另一領域:宋明理學——宇宙本體論。

濂溪以陰陽貫通整部《通書》,陰陽代表兩種不同或相對的狀態,如動靜、虛實、有無。根據〈太極圖〉及《易經》六十四卦所示,陰陽雖然是相對的狀態,但除了乾卦是純陽,坤卦是純陰外,其餘卦象都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是表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涵,至橫渠則更清楚直接地說兩者互為其根;進而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發展至陽極而陰,陰極而陽。同時用「陰陽與「誠兩個範疇來貫通天道、人道,及天道與人道的關係:第一,陰陽是天地萬物存在的要素;第二,誠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本質內容。

或有學者批評濂溪的思想混合了佛道思想,不是孔孟傳承下來的儒學本義。關於這點爭議,可以從佛、道、儒的本體論的基本特質稍作簡別。佛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緣生的,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10],因此萬物都是緣起,由於緣起,所以性空。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11],所以是無中生有。儒學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12],性是根源於天。儒學論性的本源,既不是「空、又不是「無,與佛、道的觀點迥異。濂溪在說明宇宙的創生和界定人性上,都歸於「誠,「誠雖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實物,但「誠不是「無(nothingness),而是有內容的,而且總是在作用。況且,經過了漢唐時期,濂溪所處身的宋初,正是佛道思想風靡全國的時期,而且《太極圖說》與《通書》的內容亦蘊含大量的儒學思想及詞彙。因此濂溪絶不可能沒有接觸過佛道思想,只是從他的思想體系來看,其所說的性是具有道德內容,這點與先秦孔孟儒學,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由此可知,《周易》全書雖然甚少用誠字,但濂溪以《中庸》「誠字概括、貫穿《周易 ‧ 彖辭》,可謂天衣無縫,自然合拍地打開「千古不傳之秘。[13]在儒學思想發展史上,可以說,濂溪貫通形上、形下,天道、人道,明晰地開闢了儒學在形而上學方面的思想。所以朱子認為濂溪是宋學的開創人。此外,從師徒關係的傳承上,二程曾受學於濂溪,二程在洛陽講述理學,二程的學生蔚群,其中楊時倡道東南,四傳至朱熹。從師承關係上看,濂溪被定為宋明理學的開創人,是無庸置疑的。

[1]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6頁。

[2] 《通書 ‧ 誠上第一》,見《周敦頤全書》,〔宋〕周敦頤著,周文英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1頁。

[4] 《通書 ‧ 誠上第一》。

[5] 《周敦頤全書》,第89頁。

[6] 《通書 ‧ 誠上第一》。

[7] 《通書 ‧ 誠上第一》。

[8] 《通書 ‧ 誠下第二》。

[9] 《通書 ‧ 誠下第二》。

[10] 龍樹《中論》卷四,見〔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大正新修大藏經》,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2年版,第30卷。

[11] 《道德經》,張憶譯注,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版。

[12] 《中庸》,見《四書章句集注》。

[13] 參考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版,第324-325頁。

參考書目

1.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2.

《周敦頤全書》,〔宋〕周敦頤著,周文英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宋元學案》,〔明〕黃宗羲,全祖望,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版。

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版。

5.

《道德經》,張憶譯注,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版。

6.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大正新修大藏經》,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2年版。

宋濂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情节连贯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包含很多精彩的故事,因此故事与历史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主动获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张骞通西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述以下故事:秦始皇从来没有吃过葡萄,这是因为葡萄是西域的物种,当时秦朝还没有与西域相通,葡萄还没有被引入中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就能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产。

又如,在教学“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述以下故事:明朝洪武年间,宋濂在家里宴客,第二天明太祖询问宋濂,昨天请客都请了谁?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明太祖听完后便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的是宴客的详细情况,宋濂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此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监视宋濂的是谁吗?他们听从谁的指挥呢?这样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主题非常重要,既要契合历史教学内容,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较为关注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忽视一些较为精彩的内容,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将生活元素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高考制度的利弊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高考的问题学生非常关心,因此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导入科举制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在讲解完毕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像牛顿一样的人呢?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我国的考试制度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开阔眼界,培养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重温历史

多媒体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动态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观念。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鸦片战争》、《开天辟地》、《开国大典》等电影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制作成历史课件,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能全方位感知历史,重温历史事件。

由于受篇幅所限,历史教材只能呈现一小部分知识。对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宋濂的故事范文第4篇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基本原则。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做人都要诚实、讲信用。因为诚信是做人之本,成材之基。

我从书上曾看过这么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一家外资公司在中国招聘人员,前往应聘的人大都是具有高学历者。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去时,考官露出兴奋之色:“你在哈佛大学读过,记不记得我?”但这位应聘者说:“对不起,我不认识你,我没在哈佛大学读过,只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过。”他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准备。可考官却说:“你很诚实,你过了第一关……”

最终他被录用了,而有些人尽管各方面的才能出众,却因不诚实而被淘汰了。

是呀,树立诚信做人的良好品质,是关系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习惯的事。坚持诚信做人,最终自己不亏。正如吕鹏博所说:“凡人于天地间,遇事必当以‘诚’,而后人始信为人,乃得有为人之价值。尚诈术者,何能立名建业?”

诚信不但是做人之本,而且是成材之基。

宋濂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古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怀着仰慕的心情,我吟诵着《送东阳马生序》,眼前浮现出一位挑灯夜读、孜孜不倦的寒士形象:他面色菜黄,但目光有神;笔走龙蛇,却力透纸背;长衫褴褛,而气宇不凡――他就是青年儒生――后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正如王羲之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诵罢我感慨万端。宋濂的青少年时期,是一段艰苦蹉跎的岁月,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供养不起塾师,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求师解惑;路途艰险,自己险些冻死在荒山野岭;学馆中有众多纨绔子弟,宋濂吃穿都不如人,他如丑小鸭一般身处其中而备受奚落。

细读文章,我认为赠序呈现出结构美、对比美、情境美、形象美、理趣美等几大看点。

结构美。由课文统领全文的“文眼”――“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一句,学生可探讨出“此”所指代的内容,体现在“得书之难”、“求师之劳”、“旅途之苦”、“生活之艰”等诸多方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整体的框架意识。选文两大段,看似冗繁,实则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如果按现今标准,就是现在的四个自然段,古代文章是需要自己去标句读,形式上是没有自然段的。

每一层次的开头和终了,作者都有个总领起句和小结句收束,如第一层是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开启,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作结;第二层以“既加冠,亦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句开头,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结。夹叙夹议,过渡自然,结构明晰,层意鲜明。逐层吟咏,反复诵读,可锻炼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记诵之功。

对比美。选文多处运用对比,可以说是成功运用对比手法的又一范例。如青少年时期各个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不同,可以看出少年时期宋濂是满足于有书读,抄录也行;成年之后不满足于书本,而是四处拜师,着重探讨儒家道统理论体系的形成,并追根溯源,矢志不移,直至继承衣钵。又如向老师提出问题询问道理时宋濂的那份虔诚谦恭,和老师的暴躁高傲形成鲜明的对比,畸形的师道尊严,令人不寒而栗。进得学馆后,宋濂又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与同舍生的落差形成鲜明对比,他能“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心无旁骛,专心读书,以“苦”衬“勤”,令人肃然起敬。

教材是节选部分,序文还有写自己老有所成、太学诸生优越条件和作者写作此序的原因等内容,如表现太学学习环境优越,太学生应努力学习的内容: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我认为该段未编入教材委实可惜。该段每一句都与前面内容相照应,且环环相扣。“廪稍之供”、“ 裘葛之遗”,照应了日食两顿、袍敝衣的“冻馁之患”,坐读诗书而无旅途之苦,“司业、博士为之师”解决了“求师之劳”,“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解决了“手自笔录”、“假诸人而后见也”的“致书之难”。太学生自身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青年时期的宋濂的条件与现在太学生的条件对比,再加上宋濂的“愚”,太学生们(他们都是全国遴选来的)的聪慧,太学生方方面面的条件都优越,理应会有更大的建树,所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推理严密,水到渠成,语重心长,发人深省。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优劣,对一个人的成材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且专”。

情境美。春暖花开、风花雪月、悠远深邃固然是极致美,但落叶悲秋、日暮途穷、孤独惆怅也不失为一种凄苦美。赠序中宋濂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艰难环境中,却“弗之怠”地抄录,他是陶醉其中,以苦为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匆忙送书情境,让人理解了他的不失信于人的诚实品格;“或遇其叱哆,色愈恭,礼于愈至”的虔诚谦恭状,给人留下求学之刻苦的好印象;“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旅途奔走艰难状,可以让人想象他不畏困苦而追求知识的风貌;“足肤皲裂”、“四支僵劲”、“执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祛寒救助图,让人体味到其求学的艰辛;“日再食”、“袍敝衣”而“略无慕艳意”的自强不息图,可以看出他胸怀大志,对眼前的物质条件之差没有丝毫的介意。这些描绘和渲染,生动具体,人物神采跃然纸上,一个自强自立,有坚韧人格,求知若渴、不贪图享受的宋濂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理趣美。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并列举了种种书好却读不成的理由,我认为那是在客观上有条件读书而主观上不去读的个人自我懈怠,而宋濂完完全全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想尽法子去弄书读,是真心诚意想读书。个中波折,可想而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借来之书,宋濂不是随即就手不释卷,限于时效,他是亲自笔录,寒暑易节,笔耕不辍,真诚中透出狡黠,尔后反复钻研,入骨入心。诚信、毅力、好口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录看似机械,却一举多得,知识历久弥坚。师道尊严话题。

今天我们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但不应“叱咄”学生;学生应尊重老师,但也不要如奴才般“不敢出一言以复”。 而刻苦求学,乐以忘苦,对老师极为恭敬有礼貌,宋濂受学请学的执著态度、尊师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和发扬。

还有成材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典故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我们精神上的正能量;但与此相反,现代社会里骄奢淫逸、放浪形骸、养尊处优、盲目攀比现象从未消停,并不断花样翻新,可以说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负能量。此消彼长,怎么办?看看宋濂,“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矛盾论认为,矛盾的解决通过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周围条件属于外因,个人因素属于内因,内因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

学而优则仕,宋濂的成功虽然带有功利性,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远大志向,实现目标的毅力与勤勉专一的态度,谦恭谨慎的作风,早在青年时期就沉淀为他思想性格中某些奠基性的东西,值得一代代青年学生树为榜样。

相关期刊更多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