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宋濂苦学

宋濂苦学

宋濂苦学范文第1篇

最近,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这篇课文。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学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给同乡小辈的临别赠言。通过学习,我从中体会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时求学的艰辛以及他对待老师长辈和学习、生活的态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说:“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时家庭条件之差,在那么寒冷的天气下,也从未放弃学习,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地热爱学习。

往下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则可以看到宋濂先生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虚心地向前辈请教,对长辈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相当地尊敬。

再继续向下看,当看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时候,我对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的衣服,而与之同舍的学生个个穿戴华丽,他却不当一回事,不与他们攀比,甚至连一点羡慕之意也从来没有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啊!

综合上述几点,将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质与现在学生的精神品质比一比,那可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对于青年时求学的艰辛,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数的了。现在,有几个学生能为了学习敢于吃苦,不怕困难?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对老师长辈毕恭毕敬?又有几个学生能看见同学吃名牌穿名牌连一点羡慕也没有?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教育学习的环境与宋濂先生所处的环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赶上了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家长们对我们的生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我们的学习更是可以说“有求必应”。我们不会受宋濂先生“背着书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师家求学,皮肤干裂,四肢僵硬。”那样的苦,而是坐在宽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师长辈?又有什么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宋濂苦学范文第2篇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宋濂踏雪求师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最高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老师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陕西弘农人。为人性情质朴,不善言谈,从小喜欢读书,好学不倦。汉末经董卓之乱,关中残破,董遇和哥哥季中离开故乡,到外地去避乱,依靠打柴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每次外出,董遇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的哥哥在一旁讥笑他说:“你一个打柴的还想读书做大官吗?”但是董遇并不因此而气馁,还是坚持学习下去,从不浪费时间。

董遇对于先秦诸子中的《老子》一书,很有研究,他曾为《老子》这部书作过训注;又善治《春秋左氏传》,著 有《朱墨别异》。 当时魏国的许多读书人,都闻名前来向他求教。但是董遇却从来不肯轻易做人家的老师,也不立刻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他常常向来学的人说:“请你先把原书读一百遍,然后再揣摩揣摩看!”人们有些莫明其妙,董遇便向他们解释说:“一个好学的人如果真能把原书读上一百遍,那就一定会明白书中的奥妙了。”来学的人说:“您的话虽然有道理,可是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呢!”董遇说:“学习的时间多得很,只要自己肯抓紧,还发愁没有功夫吗?一年中有‘三余’,利用‘三余’学习,不是很好吗?”大家问他什么叫“三余”?他回答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大家听了,认为很对,都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由于能够从年轻时就刻苦自学,又善于利用时间进行钻研和独立思考,路于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范仲淹断JI划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政治家范仲淹的两句名言。范仲淹在当时所以能有较高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与他青年时期的勤奋学习分不开的。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早晨,粥凝成了冻,就用刀划成四块,每日早晚各取两块作为主食;没有菜,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些盐巴佐食。后世所说的“断JI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宋濂苦学范文第3篇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后来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习,然而给予我最大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着。

因为执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执着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着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拥有着执着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现在,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执着--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着。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着!

宋濂苦学范文第4篇

陈赓李默庵兵戎相见

1934年,军队攻占红都瑞金,历史应该记下这颇有意味的一笔。攻占中央苏区红色首都瑞金的是东路军第十师、第三十六师。第十师师长李默庵和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都是黄埔一期毕业,而且两人还都加入过中国共产党。

两人的入党时间都在1925年,都与黄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产党人陈赓关系极深。李默庵19岁被陈赓带到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后来陈赓从该校转入了黄埔,李默庵也跟着转入黄埔。宋希濂与陈赓是湖南湘乡同乡,17岁入黄埔军校,18岁由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默庵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穷苦,青年时就深受共产党理论的吸引,与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相当熟,留军校政治部工作期间,几乎每天晚上10点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参加碰头会。第二次东征时,作为第一军第六十团党代表,他又与团长相处甚好。宋希濂与李默庵比较起来,家境就较为宽裕。宋希濂中学期间恰逢,他与同学曾三合作创办《雷声》墙报,撰写声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祸国殃民的文章。

李默庵退党最初起因于谈恋爱。他与女生队一学生相好,经常借故不参加党组织会议。其实这是李默庵找的借口。共产党动辄强调流血牺牲,李默庵更感兴趣的还是光宗耀祖。黄埔一期中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说,他自己则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李默庵”。

1926年爆发“三二”事件。要求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要么退出和第一军,要么退出共产党。当时已经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250余人退出了和第一军,只有39人退出共产党。第一个发表退党声明的,就是李默庵。

宋希濂参加共产党时,在党内的活动还不像李默庵那么活跃;退出共产党时,也不像李默庵那样绝情。他在中山舰事件后说:“我可以保证,决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

李默庵不做这样的空头保证,但他在和红军的作战中,基本上没有吃过大亏,不过,老同学陈赓却给了他一个深刻教训。1932年6月对鄂豫皖苏区“围剿”期间,李默庵的第十师作为中路军第六纵队的前锋,向红军根据地核心黄安进击。8月13日在红秀驿附近,突然遭到陈赓、王宏坤、倪志亮三个师夹击,其前卫三十旅陷入红军包围。李默庵师死伤1500人以上,而且他与卫立煌险些当了红军的俘虏。

那位发誓不做有损国共合作事的宋希濂,拖到1933年8月,才参加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一旦参加,就作战凶猛。他率部驻扎抚州,三个月后,与奔袭敌后的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在浒湾相遇。当时正在抚州。宋希濂率三十六师与其他几个师拼死作战,给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造成很大伤害。

两个前共产党员摇身一变,皆成为悍将。

学生枪毙了老师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两排上了刺刀的士兵已站在院中。瞿秋白在房门口驻足,抬头扫了一眼山坡不远处二楼窗户上低垂的帷幕,那里是宋希濂的办公室。这时的宋希濂,也在窗帘的掩护下,偷望着院中的瞿秋白和押送他赴刑场的官兵们。

国共分裂后,宋希濂选择了。那时,瞿秋白给黄埔学生讲过课,宋希濂不仅经常去听,而且对瞿秋白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钦佩得五体投地。谁能料到,仅仅几年时间,自己从一个普通军校生,成了佩戴中将领花的师长,而曾经的老师竟成了他的阶下囚。

宋希濂曾想劝降瞿秋白,可瞿秋白却不给他机会,“宋师长是黄埔一期的,我知道你,我给你讲过课。看在师生分上,请你帮我办几件事。请给我笔墨,我要写东西……”

回到办公室,宋希濂立即叫来了参谋长,嘱咐他说:“给瞿秋白一间较大的房子,供给他古书诗词文集和笔墨纸砚,按本师官司长饭菜标准供膳;允许他每天在房间门口散步,撤掉警卫;禁止使用一切刑具;自我以下,一律称瞿秋白为先生。”

宋希濂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听得参谋长等人瞠目结舌,他们不知为何师长要对这个囚犯如此看重。不久,宋希濂就接到“就地枪决”的密令。行刑前的晚上,宋希濂彻夜未眠。行刑当日,他站在师部二楼自己的办公室内,看着瞿秋白一步步向刑场走去。宋希濂立正站好,向当年的老师行最后一个注目礼。之后,他下达了枪杀瞿秋白的命令。

胡宗南打不过陈赓

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20多年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每次生俘了胡宗南手下,陈赓都会对战俘说这样一句话:“我叫陈赓,和你们胡长官是黄埔同学,是一期的。”

在黄埔,陈赓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生性活泼,鬼点子多,很讨教官和同学的喜爱,有不少朋友。跟别人都能友好相处的陈赓,同胡宗南却常常拌嘴吵架,两个人的架一直从学校打到战场。1932年,胡宗南在鄂豫皖首次出马与红军作战,偏偏就遇上红12师师长陈赓。结果这第一仗,负伤坐在担架上指挥的陈赓硬是把胡宗南打得弃甲丢兵,一个团几乎覆灭。此后,胡宗南在陈赓手中就没占到过任何便宜。

解放战争刚刚爆发,胡宗南就大举进兵晋东南,企图肃清太岳兵团。相比胡宗南的十万大军,太岳兵团却只有4个旅,人数不到胡宗南的七分之一。但太岳兵团的司令却是胡宗南的克星陈赓。临汾浮山是胡宗南的目标,陈赓投其所好,就把陷阱设在临浮公路。因为两侧地势平缓,在这条路上行军,一般都会疏忽大意,以为这么平坦的地方不会设伏击。

第一旅乖乖地走进了包围圈,仅用了5个小时,就被陈赓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黄正诚不服,说陈赓“打仗不讲规矩,我的部队还未展开,就遭到你的袭击”。“规矩,什么规矩?你真是个草包!敢以一个旅来碰我陈赓,胡宗南真是狗胆包天!”陈赓劈头盖脸就把黄正诚骂了一顿。与此同时,老同学胡宗南也在痛骂,发誓不活捉陈赓就不姓胡。结果呢,连陈赓的影子都没捉到。

宋濂苦学范文第5篇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相关期刊更多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