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一、景物选取是为了立意

古今诗人对景物的选取,无论是思秋的、悲秋的还是叹秋的都是在为特定的“意”做铺垫。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将意放在艰难苦恨之上,所以他的象自然也是哀猿落木了。再看《沁园春・长沙》,最精彩的就是意象的选取,由于立意积极向上,所以所选取的象也是生机勃勃的景物,如山中的丛林、空中飞翔的雄鹰和水底的鱼。其意象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境界上。意象的选取是很关键的,要表达的内涵必须别具一格。康德曾经说过,诗人笔下的意象不是白描,而是那些富有生命的客观形象。在《沁园春・长沙》中,选取的景物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为选取的景物注入了生命力。这些都表现在意的表达上。如上阙的开始就是“看”字,其中包括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这部分中“层”、“万”、“尽透”等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突出了山红水绿的景色,使画面感更加清晰明了。如“鹰击长空”的“击”字,就彰显出了一种矫健、敢与天比高的姿态。“鱼翔浅底”的“翔”字,用得也是十分巧妙,这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欲望的词语能够清楚地表现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欢愉。再看“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这个“竞”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万物都充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革命热诚。

二、意象美的表现是意象的组合

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不是一个个的意象,而是所有意象的组合。诗往往就是将单一的意象有层次有空间感地整合到一起,让这些意象达到美的要求,同时向读者传达思想情感和多彩绚丽、鲜活生动的画面。《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意象的并置

一代伟人将单一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组合美感。江中百舸、山中丛林、空中飞翔的雄鹰和水底的鱼,这些意象从整体上看是并列关系,并且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秋色图画。他所突出的就是革命者那种勇于向上的精神。

2.意象的辐射

以一个意象为中心并向外扩散形成的意象群就是辐射意象。词上阙总领的七句,“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以及后面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都是围绕文中的“万类霜天”展开的。不难看出,独立霜秋的意境就是一个“我”字,其全文整体的画面感就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观秋图。

三、意境是心境的升华

在词的开篇,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偶描写以及排偶描写勾勒湘江秋色,将读者带进一个渊深阔大的境界中。让人感受到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秋景。“谁主沉浮?”这个包含了现实斗争含义的语句,也与时代有关。《沁园春・长沙》是在当时湖南督军赵恒惕密令逮捕,南下广州途经长沙期间所作。所以,作者的心境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带着一腔革命热血。结尾的三句则表现出作者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的壮志,同时也暗示人们,伟大的革命理想要实现就必须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所表现出来的美就是以情感为主线,以景物为副线交织在一起的崇高美。它不仅让人欣赏到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文字艺术,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灼热的革命情怀以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

四、意与象统一于胸中的哲思

一代伟人的诸多词作,之所以不逊古于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比古代的诗人多一种身份。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他是时代洪流中的激流奋进者,他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他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这就使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人。他的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雄浑深沉不输苏轼的“大江东去”,因为苏轼个人的自我悲鸣所站立的高度不如对一个民族登高振臂的高度;似乎不经意间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豪迈胜于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的豪情中悲愤与自怜太多,的豪迈中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力劲,一扫传统文人过多的自我顾盼,给人带来的不是同情与悲叹,而是抖擞精神,共振而后行。

在这些超越背后,更胜一筹的是他的哲学境界。是诗人,是社会变革的力行者,但所有这些都统一于他的哲学思维。的诗作往往是他面对困难时的呼啸,他面对困难时从来都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深知“黑暗的后面是光明”。在《沁园春・长沙》中,虽还年轻,但已经展示了一个革命旗手应有的哲学高度。

五、意象与“人”的结合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之成功,还跟此词中把意象描写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有极大关系。在上阙中,“看万山红遍”的人是谁?“问苍茫大地”的人是谁?那就是意象的人,意象的范围有多大,人的因素就有多广;下阕将上阙的“看万山红遍”、“问苍茫大地”的主体“人”的形象进一步丰满起来:“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整首词以一句“到中流击水”把上阙的意象、下阕对主体的描写贯穿起来。

的《沁园春・长沙》在这一点上与苏词、辛词以及李清照词堪有一比,苏词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极尽描写与想象之能,展开“大江东去”引领的一组意象,而下阕归结到“人”、“人之情”,但苏词过于悲观,意象的雄浑为人生的悲调做衬托,显得更悲;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也是意象领衔,而最终归结到家国人事的感叹与悲鸣中。这两首词可谓由意象造就了情感高潮然后又跌入低潮,令读者悲从中来;而《沁园春・长沙》始终展露积极昂扬的基调,下阕进一步将上阕的高潮推向更高的高峰并留下一个向上回旋的尾音。但是内容上、表达形式上读来并不单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今大多数作家往往采取“低、高、低”的情感与意象创作套路,而《沁园春・长沙》却采用“低、高、更高”的创作思路,这是诗词创作中不多见的,它比苏、辛模式的思路更难。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选编在赵大鹏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属课内讲读课文。全词分上下两阕,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本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为此,本课教学同样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鉴赏新诗能力的重任。

2.教学目标

《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式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富有表现力、韵律优美、抒情强烈是其主要特点。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情境还原,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3.教学重难点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歌的本质,“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于是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体会深秋意境,体悟情感。

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绝大多数高一的中职学生来说,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对诗歌进行鉴赏,学生还没有形成借助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学生对本首词创作背景不熟悉,这些都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本课教学将充分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以下教法:

(1)朗诵法

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3)图表归纳法

图表归纳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抓住关键字词,用线条简单勾勒,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让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及图片,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比照活动做好准备。

(2)勾画圈点法

诵读过程中,勾画圈点法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后比照阅读拓展法

课后比照阅读任务的布置更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本课教学拟用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人们常说:“心有多宽,天有多高。”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具备宽广的胸怀,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就连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他们眼中也足以用来抒豪情、显壮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咏蛙诗》。(教师点击展示该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主席,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教师引导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的另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

(1)积累字词(3分钟):自读文本,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读音拼注在原文中。(要求学生以后都应这样做,养成习惯。)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3.精品细读

(1)背景介绍(2分钟):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3分钟)

(3)师生同解。(13分钟)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解释。

②品味第四到第十句,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借助联想、想象进行意境还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③分析上阕中的最后三句,解决“怅”的根由。

④小结上阕。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阕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阕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分析本词相关意象的象征义及艺术特色(5分钟)。

4.归纳小结(2分钟)

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述。(抓住意象,依托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5.练习拓展(5分钟)

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师示例。(根据时间及具体情况而定。)

6.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全词

(2)比照《沁园春・雪》,讨论评议,找出两首词的异同,总结规律

(3)修改并誊写意境描述,进行交流

7.全班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2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精练醒目,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六、说教学反思

的《沁园春・长沙》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这首词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利用情境再现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三大优点,在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图表归纳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让学生理解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黑体字注音。

(1)原chí______là______象

(2)一代天jiāo______

(3)分______外妖娆

(4)稍逊______风sāo______

2.解释下列黑体的字词。

(1)惟余莽莽()

(2)须晴日()

(3)分外妖娆()

(4)竞折腰( )

(5)稍逊()

(6)数风流人物( )

3.写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根据你的积累填空。

(1)《沁园春 雪》是一首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雪”是 。此外你还积累了一些和“沁园春”类似的名称,比如:水调歌头、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等。

(2),原指《诗经》里的《_______》和《楚辞》里的《_______》。

文本解读

5.根据文意填空。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_______ ”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分别照应上文的“_______ ”“_______ ”两句。“看”则与上文的“_______”字遥相呼应。

(2)这首词的下阕议论抒情,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先用“惜”字统领,意味丰富:“惜”中有褒,肯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惜”中有叹惋,表达作者这种叹惋之情的相关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说说“惜秦皇汉武……”中“惜”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背诵《沁园春 雪》,用原文诗句填空。

(1)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词中点明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 。

7.诗句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所展现出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中“顿”改为“渐”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在词的结尾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风流人物”是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我们理应记住他们。请说出一位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延伸

阅读《沁园春 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①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②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③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④,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⑥,浪遏⑦飞舟?

【注】①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②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③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④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⑤遒(qiú):强劲。⑥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⑦遏(è):阻止。

9.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中“望”“惜”作用相同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0.《沁园春 雪》中的哪几句可以回答本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比较《沁园春 雪》与本词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一练

《雨说》随堂练习

苏茂新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禁锢( ) (2)留滞( )

(3)襁褓( ) (4)喧嚷(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yīn哑( ) (2)丝lǚ( )

(3)suō衣( ) (4)斗lì( )

3.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

(2)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

(3)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

(4)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二、文意梳理

4.说说下列诗句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1)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

(2)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5.请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表现出雨的内涵。

第一节:( )的春雨

第二节:( )的春雨

第三节:( )的春雨

6.仔细品读全诗,体会“雨”说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

7.以“下雪了”或“刮风了”为话题,仿照“下雨了/大地溅起了一片欢乐/山谷是太浅酒杯/盛不下欢乐汇成的河”写一组句子。

下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刮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诗中五次提到的“雨说”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第七节,诗人以“勇敢地笑”引出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可爱生灵“笑”的形态,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它们的“笑”源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一招

诗歌朗读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同学们应掌握好诗歌的重音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押韵的特点,并且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灵活把握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和情感。

《雨说》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同学们朗读时应注意很好地表现出“雨”的形象。

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还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最好的办法是先用笔将每句诗的停顿、重音等标注出来。我们可用第一节为例标注:

标注前应先把握几个问题:《雨说》第一节诗在朗读上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习课文了解文意后,答案就有了:应读得轻柔,温和,应读出高兴、喜悦的感情。

重音字词用下划线“ ”表示,停顿处用斜线“/”表示。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接下来,同学们自己标注完成《雨说》的其他小节,并朗读一遍。

【延伸练习】

1.请大家阅读冰心的这几首小诗,看看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重音和节奏。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能力;切入点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没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导致课堂上仍是师生一问一答,甚至是无病。那么,何时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文导入时切入,培养学生探究新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进入新课读到课题时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此时切入,一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课进入时,我多从课题入手,设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探究。如进入《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问学生: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家声情并茂地背起来。“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然而郁达夫却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师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同学们怀着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有同学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能不能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分小组很快归纳出: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通过小组再讨论,各小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归纳出。这样在课文导入时,就把握住了新课内容。

二、从学生自主阅读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课文脉络及写作特色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此时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最佳时机。如我在板题《劝学》后就问同学“荀子在文中为什么要劝人们学习呢,是从哪几方面来劝的,又分别采取什么方法来劝的?”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探究题去自主阅读课文,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劝人们的。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学不可以已’,他在学习的意义方面,用“青”“轮”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学习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尝……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吾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从而强调了学习的作用;他又通过“登高而招”却“臂非加长”而能使“闻者彰”等四个比喻来说明人主要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又分三层次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已理清了课文脉络和写作特色。

三、从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培养学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疑惑,一种明道解惑的愿望非常强烈,此处切入也是极好的时机。在学习《师说》一课中,一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课文的第一段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而第二段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是矛盾吗?对此,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要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去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最后再将第一、二段连起来读想,通过步步点拨,最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说,噢,原来第一段既是说古人重视师道,又是针对现实,而借古非今的;第二段是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在每一、二段间起过渡作用的。

四、从学生的分歧处入手,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学生当遇到意见分歧时,第一希望是什么,希望教师能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见解,倘若此时教师巧妙地激发,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学习《鸿门宴》评价人物特点时,有同学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另一位同学的异议:“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大家立即将视线转向了我。而我却故意笑了笑反问道“为什么?”他觉得挺委屈的,情绪激昂说:“他真正的失误在于他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等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李邦……在新安之战中,章邯率部归降。项羽却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埋秦卒二十余万人。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我这一激将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地认识了项羽这一悲剧性英雄,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还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五、从课文知识迁移处入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只是个例子”,其目的是要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切入,便能使教材起到例子的作用。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快结束时,我打出投影――《沁园春・雪》诗文,并要求阅读体会本诗与《沁园春・雪》在结尾所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点和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同学们在稍作讨论后,很快归纳出《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的自况。两首诗在写景上,一是写美景,抒豪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的对比;三是语言极富表现力。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激趣 诵读 锤炼 审美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翻开崭新的语文教材必修1,跳入眼底的依旧是现代诗歌单元位居目录之首,收录的是最经典的四首现代诗:的《沁园春 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和徐自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面对教材,心中难免升起种种疑问:现代诗歌并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什么却把它们放在初高中衔接的第一步呢?这几首诗歌的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何作用?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又有何重要意义?

纵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阅读与鉴赏”是语文的主体内容,收录的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品味与鉴赏,还是对思辩性较强的伦理文章的思考和领悟,还是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的就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现代诗歌单元的语言不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的范本吗?所以,笔者就试图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这个角度,探究诗歌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文字入手,品读出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展示的意境、表达的效果、体现的语言风格。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现代诗歌,情感丰富直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以唤起他们阅读鉴赏的兴趣。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歌前,先播放唐磊的歌曲《丁香花》或《雨巷》改编的歌曲,在缠绵忧伤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营造出的忧郁恬静的氛围,教师再深情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品味,学生就可以在音乐声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初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

2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心灵

诗如其人。品味语言,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从创作背景出发,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搜集作家的基本资料、个人遭际、创作背景等,在课上交流。“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心”才能更好品味他们的“言”。如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让学生查找关于徐自摩的资料,有的学生找到徐自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的婚恋故事的一段资料,认为他是一个感情极不专一不负责任的人,继而对他写的诗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有些学生则查阅资料找到了徐自摩思想性格、爱情追求与他的政治理想的密切关系及成因。像“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思潮对徐自摩产生深远影响,他对“爱、美、自由”政治理想的追求等如何表现在诗歌创作和爱情寻觅中。有的学生甚至了解到是康桥蕴育了徐志摩的美好政治理想,理解了他追求林微因,陆小曼的美其实蕴育了徐志摩终生不忘的理想爱情。母校、理想、爱情,就是徐志摩人生追求中“爱、美、自由”的化身。但回国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使他的和平自由政治理想破灭。了解了徐自摩这么多,自然就能理解《再别康桥》,能理解诗中徐志摩不仅是在告别母校,也是怀着无奈和心痛告别理想和爱情。

3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感情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诵读的作用之大。现代诗歌教学,也应这样反复诵读,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例如的词《沁园春 长沙》内容是现代的,形式却是传统的,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极强。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首诗语言的音乐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和《雨巷》,这两首诗作为音乐美,语言美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诵读《雨巷》时可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诵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在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反复的诵读中,诗意不言自明,语言的内涵也能理解。

4 锤字炼句,探究语言魅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仔细品味,推敲锤炼。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咀嚼、揣摩,通过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方式,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歌中对意象的描摹极其生动传神,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一个“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一个“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一个“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又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两个动词“击”和“翔”的使用,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字来体会它的妙处。

5 联想想象,学会审美表达

相关期刊更多

钦州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钦州学院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