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范文第1篇

“诗言志”,故鉴赏诗歌的第一要务就是品味诗歌的情感主旨,这是水之源,木之本。面对一首自己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才能快速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呢?

一、析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常常含有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一首诗拿到手,我们可以先从诗歌的标题寻找突破口,看能否从中获得把握情感主旨的信息。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不仅显示了时间、地点、事件――冬至夜晚客居邯郸,而且表明了情感主旨――思家。仅仅一个标题,就给读者展现了诗歌的感情主旨及全部信息。

一些诗歌在题目中直露地表明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如陆游的《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上全诗也正是以“激愤”贯串始终的。有些诗歌虽然没有带有表示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可以根据其类别特点判断出其情感主旨。如久写不衰的送别诗,它们的题目大都带有一个“送”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作者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和离别之苦。怀古咏史诗往往要将所咏之史在题目中点明,具有借古讽今或消解愁绪的基本特点,抓住题目中涉及的历史事实,联系作者的个人遭遇,可以比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思想内容。诸如此类,边塞诗、田园诗等题目也都各具特点,不可忽视。

二、看注释

自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出现主观试题以来,“注释”作为试题的一部分便随之出现。这些注释往往都是用来交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人生经历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2014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考查的是《秋暮吟望》,对首联“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中的“老一枝”的出处进行了注解:“‘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试题要求我们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显然,注释中“终老山林”就是对作者心境的提示,回答时只不过要结合全诗展开分析罢了。

总之,诗歌给出的注释绝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我们扫除阅读的障碍,在解题方面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重视并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意象

意象是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古代诗歌中作者常常借助某些特定意象含蓄地表达情感,这些常用的意象大都有固定的寓意,如“折柳”含有惜别怀远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回答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的寓意就是送别,作者用“折柳”这一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并且为下一句抒情作了铺垫。

古诗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它们在诗中出现,往往暗示着一种固定的情感和情绪。如:月亮表思念之情;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大雁(雁、飞鸿)寄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把握了含有该意象的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去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

四、品词句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都必须借助词句表露出来。而一些透露作者情感主旨的字眼便常常会在诗词中出现,如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笼”“争”“锁”等,带有一定情感倾向的形容词“寒”“老”“残”等,直接表露作者情感的词“喜”“愁”“思”“忧”“独”“孤”等。如果能捕捉到那些最能表露作者情感的字眼,便找到了把握作者情感主旨的钥匙。如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Ⅱ考查了韦庄和郭震的两首诗,而且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要求我们回答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答题前还是让我们关注一下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吧,韦庄写“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其中表情感的重点词语是“惆怅”;郭震写的是“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其中表情感的重点词语是“笑说”,只要抓住了这两个词语,两首诗表达的感情的不同就昭然若揭了。韦庄诗的“灯前”透露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郭震诗的“灯前”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总而言之,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并非易事,但它绝非高深莫测的难事,只要我们掌握鉴赏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解题时就一定能够得心应手。

【阅读训练】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作者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寒食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答: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

【越调】柳营曲 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注]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注]劝君:可看作是作者自言自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所写的是 之景。词中哪些景物可以体现?

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劝君莫上最高梯”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木兰花慢

别西湖两诗僧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注]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

寒露诗词范文第2篇

  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题

  要求: 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露诗词范文第3篇

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的建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而诗人的情感也同时趋于客观物象化,即情就是景,景就是情,诗人的情感与物达到了情景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悲欢离合的情感都是凭借种种意象表达出来的。但由于诗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有时,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眼中会有不同感受,因此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寄托,同样的意象却融注着他们不同的情愫。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秋景

同样的秋景,由于作家的感情不同,境界也不同。它可以寄寓欢悦、体现高亢,也可以抒写凄凉、体现萧条。南唐后主李煜《相间欢》中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一般人眼里都要叹惋的秋天,在后主的眼中更是凄清。亡国后幽居汴京的深院小楼,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日子,面对如钩的弯月,独自一人上西楼,当然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孤独寂寞,这里的“无言”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更是寂寞。寂寞者,实非梧桐深院,是人也。“锁清秋”,被锁的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在后主眼里,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哀秋叹秋,是许多封建文人的情感流露,而晚唐诗人杜牧在《山行》中却歌颂了秋天之美,体现豪爽向上的精神,是一首秋天的赞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寒山”“石径”“白云生处”,山高、路远,但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向上望去,在白云漂浮处,看到人家,更让诗人欣喜的是那枫林晚景:在西辉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如霞似火,简直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里潜藏的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再有诗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诗人则不然,他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非肃杀凄凉、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些秋天里的种种意象,都有诗人情感的附着,是诗人顽强奋斗、不屈精神的体现。

寒露诗词范文第4篇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之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首联以景托情,描写灞原上空萧索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

颔联写人,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写尽其中凄楚孤独的况味。

颈联亦是写人,展现诗人的心境。这时夜深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但很清楚。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只有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他为邻相伴。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与其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

寒露诗词范文第5篇

一、三路并走,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观07、08年课外诗词赏析题,发现最多的是要求考生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言志”,志,就是诗人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它是诗歌的灵魂。读诗,就必须读出诗的灵魂,读出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必须三路并行,仔细体味。

1、细读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感情。

从感情的悲喜角度讲,诗中多出现暖色明丽之词句,则诗句表达喜乐之情;诗中多出现冷色灰暗之词句,则诗常表达忧思悲伤之情。“沉醉”、“兴尽”、“争渡,争渡”流露的是词人活泼率直,无忧无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的是词人孤寂及无计可除的思夫之情;而“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倾吐了词人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当然我们更要结合全诗内容,揣摩诗人感情。如08山东济宁考题:

秋夜雨(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雾月光。

被逼暗虫通夕响,征衣耒寄莫飞霜。

题②: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读诗句②我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来,由此可揣度出主人公一直在看着月亮,这是为什么呢?心境百般孤寂吧。再读全诗细想,主人公为什么要听着“丁丁漏水”觉得夜那么长,为什么要听着秋虫整夜地响?根据最后一句中“征衣未寄”可揣到主人公的丈夫是出征了(古时出征多为男子),秋天来了,尚未寄御寒衣;“莫飞霜”,则透露出对丈夫的思念;牵挂。至此可感悟出全诗表达了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诗人表达的感情。

诗人的感情通常是由景而生。这景一是眼前的自然之景,二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平时上课时老师常给我们讲诗的时代背景,以助我们了解诗人“此景”下产生的思想感情。考试题中有些诗我们是很难从词句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那么可以从诗词的小记(如苏轼《水调歌头》),及出题人所给的写作背景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08山东考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②: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直接解此题还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离乡之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怎么会“情更怯”?又为什么“不敢问来人”?可读一下诗的“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径汉江时所作。”便可知诗人写此诗时的背景是“被贬”,“逃回”。由此可揣摩诗人的心情是:近乡想询问一下亲朋之情,可又怕暴露逃犯身份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相似的诗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所选课外诗词,多为名家诗词,他们的诗词我们课内多次学过,考试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已学诗词帮助我们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其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基本是一致的。如08江苏泰州考题:

秋登宣城谢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第③小题: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注”①,可知本诗同样写于“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之际,再联系所学课内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知本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寂寞之情和找不到出路,只待寄情山水,缅怀古人的复杂情感。

二、结合语境,感悟词的妙用。

古人写诗很注重用词的锤炼,刻苦求工。因此诗词欣赏很注重对字词妙用的欣赏,其实通过课内诗词的学习,我们应该感悟到古人写诗对词的锤炼主要体现在动词、副词的选用上,而词的选用又体现在务求传神、传情、创造佳境,突现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

1、用词务求十分传神。如07浙江义乌考题:

春游图(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题①:“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这“蘸”字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传神地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可爱,也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多。

2、用词务求传情:如08江苏南通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①:诗中的第2句“惊”一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里的“惊”一词传出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另外前面宋之间《渡汉江》中的一个“断”字,也不仅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传出了诗人思家之情。

3、用词务求创造佳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如2008年陕西中考题: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 孙觌)

数阃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题①: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这一“湿”字运用了通感手法。黄昏在人眼里本来总是迷茫暗淡的感觉,在烟雨中,空气充满了水分,黄昏似乎也被打湿了,视觉换成触觉,一个“湿”字,生动可感地创造出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意境,充满了奇妙的空灵之趣。

4、用词务求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如07四川达州考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①:一个“独”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这儿的“独”字和前面“千”“万”形成对比,和“孤”相照应,表现了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三、多角度透析,品赏千古佳句。

课外诗词赏析第三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诗词中千古名句的赏析。这种赏析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从艺术手法的

角度赏析,二是对诗句所蕴含的道理进行赏析。

1、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赏析时首先必须辨明诗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二必须结合诗词内容说出运用此艺术手法的妙处。

(1)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诗人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寄寓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08江苏宿迁考题:

寒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题②“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

如果说前句是直抒胸臆,那么该句则是寄情于景:此旬初看是写景。实际上寄托的却是“雁归人未归”之意;这“一”字敬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08扬州考题中李白诗名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深情。

(2)衬托手法的运用。如08山东淮坊考题: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秀帘明。

树阴满地甘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题①: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的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则是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的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3)比喻、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的运用。如07年广州考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②: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诗句首先是化抽象为具体,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二是用夸张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诗句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写出了“愁”之多。

(4)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如07山东滨州考孟浩然诗《过故人庄》赏析:

题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作简短赏析。

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赏析:两句诗采用了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诗歌的艺术手法还有好多,虽然中考所选课外诗词中尚未出现,但在我们所学课内诗词中已经出现,如:用典,象征,渲染,曲笔,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这些艺术手法要好好掌握。以便在今后读诗时能灵活地多角度去赏析。

2、对蕴含的道理赏析。

古诗中的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更因为这些诗句内蕴丰富。说它内蕴丰富,是说诗人常常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某一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因此,读诗要学会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感悟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如07南通考题: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自,雪却输梅一段香。

相关期刊更多

西南园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农业局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湖南农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