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编儿童诗

自编儿童诗

自编儿童诗

自编儿童诗范文第1篇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影像诗性

美在于情。感情的抒发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主题的表现。求真向善将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美的实质,是儿童文学电影改编创作的力量源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主题倾向于对真善美的呈现与演绎。这一主题构成了电影影像艺术的主要思想内容。从当代儿童生活和生命体验出发,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和情感世界进行影像阐释,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儿童世界。建构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诗性传统,对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电影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来说,要想建构儿童电影改编的诗性传统,就必须要认识到改编的美学价值,从两种不同的艺术审美形式中找到诗性的本源。儿童电影贮存诗意,张扬诗性,用优美的电影叙事语言和唯美的画面艺术地表现电影深刻的主题和丰厚的意蕴美,寻找文学艺术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唤醒生命的方式。诗意在电影文本上流淌。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1]电影的情感触角延伸了观众的情感世界。当然,未来仍然很艰难。当代儿童电影的主题呈现模式化类型化的创作倾向,诗性文本题材枯竭。以朴真唯美、灵动自然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回归自然的诗性创作理念,追求一种宁静自然的艺术境界,以文学的诗性浸润电影叙事空间,以此来构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诗性改编传统。

(一)电影画面的唯美清新

电影画面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丰盈的艺术想象空间,清新美丽的画面可以带给人诗情画意的美丽愿景。要追求梦幻的叙事效果就要以唯美清新的电影画面和具有强烈冲击力量的影像来完成梦幻工厂的制作。新颖独特的画面构图,鲜明的颜色对比,个性的造型设计是征服小读者的利器。要想能诗意地诠释生命与儿童精神,就要找到属于符合儿童审美情趣和精神向度的表现手段。电影《草房子》的画面精致唯美,素朴的格调,展示了独具油麻地乡村风情的自然人生画卷。该片运用诗意的视觉影像和草房子的独特造型,有着古典的美感,画面富有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朴实中见精致。《花季·雨季》通过各种鲜艳的颜色构成电影画面的颜色配比,表现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青春靓丽的人生风景线。灵动的画面构图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儿童电影对儿童性灵和精神世界进行了诗意化的抒写,让符号和图像在画面语言展现中成功结合。随着四维电影环境特效模拟仿真时代的到来,当代儿童电影不断以开放性的视野和全新的叙事理念来突出影视文本中影像画面的艺术美,建构立体逼真的画面。

(二)声音的情感交流

声音是情感表达的主要视听手段,与影像造型发生相互作用,并能有力地配合画面,开拓了电影叙事新的艺术世界——由声音所建构的“有声世界”。声音能抵达人类心灵深处,是营造情感氛围的重要叙事手段。电影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都能对电影叙事产生重要作用。渲染故事发生的情感氛围,刻画人物心理都依靠这一手段。在儿童动画电影《马兰花》中镜头就是以舒缓的背景音乐来展现叙事空间的。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就好像在清丽和谐、自然清新的山水画中游历人生。幽美动人的意境可以说是诗意叙述的典范。改编者突出了影片的古典情调和浪漫情怀,以动人的镜头语言和抒情性的音乐背景融合起来,展现了儿童影片自然清新的电影美学特征。

(三)意象的含蓄蕴藉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儿童电影的叙事中适当运用意象,可以适度扩展想象空间。儿童电影《宝葫芦的秘密》就是通过宝葫芦的意象对电影神秘虚幻的情感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象征寓意上起到重要作用。《扬起你的笑脸》表现了“扬起你的笑脸,把影子留在身后”的意境。其中对笑脸和影子的意象的运用,表现了孩子面对挫折和不幸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任何镜头中的意象显现,都是潜在的叙事符号,表现了电影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形成电影独特的审美基调。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文学改编的叙事诗性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改编也有叙事上的诗性特征,呈现出优美清雅的叙事美学特征,叙事技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诗意化,多元化,生活化,审美化,成为当代儿童电影中的重要审美特征。改编者能根据接受者的审美意图利用大摄影师的魔棒在电影院的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种种诗意和人间万象。电影叙事的语言革命和美学原则革命已经成为当代电影革命中的重点。如何增加儿童电影的思想深度,不断拓展儿童电影反映的生活纵深面,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用想象赋予儿童生命体验与童心诗心一种灵动和飘逸,以个人化的故事叙事风格而独树一帜。正如罗伯特·麦基在他的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生活诗人,一个艺术家,将日常生活、内心生活和外在生活、梦想和现实转化为一首诗,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语言为旋律的诗——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告诉观众:生活就像是这样!”[2]他认为“电影美学是表达活生生的故事内容的手段”[3]。为了更好地讲述儿童电影诗性的故事,我们要轻装上阵,放下身上所背负的教化责任,构建儿童文学自己的故事形态,创作出表现当代儿童生活和儿童生命意识的电影作品。

(一)故事情节流丽曲折的浪漫化叙述

诗性改编传统需要儿童电影通过清新流丽的故事叙述和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诗性魅力。这是电影文本对文学的敞开性支撑,使文学中的故事诗意地栖居在各种题材的电影文本中,最终实现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让故事变得更有浪漫诗意,将是儿童 电影制胜的不二法门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文学的蕴藉传统和电影的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让由文学改编成的电影艺术作品在叙事手法上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对电影中“意”和“韵”有更浪漫的表现。从《霹雳贝贝》充满幻想神奇和幽默曲折的科幻故事,到《渔岛怒潮》中惊险刺激的儿童团长与渔霸土匪顽强斗争的“剿匪故事”,到《一个都不能少》中由代课小教师孤身寻找失学儿童的朴实感人的真实故事,中国当代儿童电影正走向一个情景共生的新美学时代,诗性改编传统正在形成。儿童电影中情节的浪漫化是电影叙事美学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之意,展现电影故事的心中之场,体现了电影语言美学的艺术效果,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二)结构的反叛传统

叙事结构的诗性改编策略要更新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结构理念,在故事事件的设计上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变化,敢于反叛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形成新奇的故事序列。儿童电影学会如何在惊奇自然中满足观众的情感。《飞来的青衣》采用的是“戏中戏”结构和《我的九月》的梦幻式心理结构相得益彰。《孙文少年行》则运用了双线复式结构,以老年孙中山的视角,来表现他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以浪漫的回忆体现其诗意化的叙事特征。

(三)人物形象的率真朴实

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电影叙述的重要话语之一。儿童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诗性传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是电影叙事美学的重要体现。在表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寻求诗性气质,通过诗意化的人物形象来观照整个艺术世界,表现周围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状态和人生遭遇。《走向十八岁》中主角姚小禾是一个有着天真梦想和浪漫情怀、美丽质朴的乡村女孩。《红衣少女》展现了少女安然懵懂的青春意识和初涉人世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主人公的深层隐秘心理。

(四)叙事风格的清新唯美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文学改编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清新、唯美梦幻的审美风格,影片充满诗意的自然气息,可以说是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本真创作。无论是唯美清新的《草房子》,愁雾迷离的《城南旧事》,还是神奇梦幻的《马兰花》都是当代儿童电影中一首首自然清新的散文诗,体现出当代儿童电影文本回归自然和古典韵味的情趣与诗意。在清新自然的抒写中,通过清新唯美的整体风格表达对生命的体悟。在对儿童简单而纯净的生活观照中,用一方银幕缓缓展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一颗真挚的童心去表现和抒写人性。当代儿童电影在给儿童带来幸福体验和诗情画意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美的追求。儿童把优美的外在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时,把它比作人加以欣赏和揣摩,甚至把它作为人的生活美的一种隐喻和象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征对比自身加以观照时,艺术的自然美就显现出来了。因为,这种自然美的实质还是人的美在起作用,是儿童用他自己的心灵加以“美”化,诗化了。在儿童的眼中,如刘勰所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把自己的感情寄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和外在环境,以新兴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文学艺术对人性人情探照的深度引领进入一个更为宏观的艺术层次,具有历史感和哲理性,使得“情与物游而又不能相舍”。(黄孚:《诗序》)当然,与传统艺术诗画、文学艺术相比,电影能借助一些影像造型,凭借光阶、色阶的变化以及镜头的运动变化,可以更直观更准确细致地传达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建构一种诗意化的电影叙事语言,唯美清新的电影画面,流丽鲜明的构图和细腻真挚的情感表现为主的诗性改编传统。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走过了一段不一般的诗意历程,却表现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在诗性表现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自编儿童诗范文第2篇

一、从编者视角来解读

很显然,这四首诗分两课,编者是分别以春天和儿童的主题来选择。顺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以便进一步明晰编者的目的,与编者进行对话。

1.此春为何春?——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

苏教版以春天为主题选择的古诗有三处,分别在二、四、五年级的下册,不同学段目的有所不同。二年级的《春雨》《春晓》,是单纯的春色;五年级的《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春景复杂且有明显的哲理性;那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则兼于中间,写景适中,且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描绘的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教学以感受春色为重点,体会情感为难点。

2.此儿为何儿?——带有一定共同性的儿童图

这是苏教版唯一一处以儿童为主题选编的古诗。五年级的《所见》《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虽说也写到了儿童,但不是以儿童为主题入编的。古诗描写的乡村儿童都是天真、活泼的,都是描绘以快乐为共性的儿童图。因此,形象感受儿童的行为,深入体会儿童的快乐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从诗眼视角来解读

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古诗教学的最佳方式。朱自清先生说,必须咬文嚼字的教育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培养。

1.《江南春》的“春”:春,当然指春天、春色、春光。什么地方的春?(江南)江南的哪些独特景物代表了春天?(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迎风酒旗、雨中古寺、亭台楼阁)这江南的春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色彩美、动感美、朦胧美、气势美、富庶美)你能从这美妙春色中选一种或一处景物来描述一下吗?

2.《春日偶成》的“乐”:谁乐?(程颢)为了什么而乐?(为淡淡的白云而乐,为轻柔的春风而乐,为和煦的阳光而乐,为地红花而乐,为绿柳而乐,为碧水而乐。总之,为这美妙的春色而乐。)从诗人的“乐”中你感受诗人是怎样的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3.《池上》的“偷”:小娃怎样偷的?偷什么的?这里的“偷”是字典里的贬义吗?偷的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偷出的究竟是什么?(小娃的好奇与紧张,忐忑与兴奋,天真与活泼。诗人对小娃的喜爱。)

4.《小儿垂钓》的“钓”:谁钓?(小儿)怎样钓的?钓出的什么?(学着钓,不是老手;蓬头、侧坐,钓的是自由自在;不应人、遥招手,钓的味道更为丰富,怕鱼惊、轻声告之、手势交流都是可能的,钓的是天真、专注。)

三、从文化视角来解读

1.儿童文化:从古至今,儿童总是美好的,总是天真活泼的。这两首诗呈现的是儿童偷莲图和儿童垂钓图,古诗中还呈现了儿童捕蝉图、儿童追蝶图、儿童种瓜图、儿童放鸢图,图上的儿童不同、事物不同、行为不同,但表现的特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共性。

2.钓文化:钓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行为,是独特的文人情结。《小儿垂钓》中是小儿之钓,钓的是专注、活泼。而中国历史中一般都是文人隐士在钓,第一高手当算姜子牙,其次当算柳宗元,他们钓的孤独,钓的是“机会”。张志和,是真真洒脱的渔翁,钓的是自由自在。

3.士文化:这里的“士”,首先是指文人士大夫,文人总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杜牧作为晚唐文人,胸怀振兴唐朝盛世之志,从他的《山行》《江南春》中都有体现。程颢的理学,也是为了做人、治国的。其他,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这种情结就更明显了。这里的“士”,还指隐士。胡令能、张志和就是隐士,远离尘埃,潇洒自由。

四、从学情视角来教学

1.导入环节。一首古诗二三十个字,课前预习学生一般都会背的,这就是学情,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学完全可以从背诵古诗直入,不要去搞什么做作的揭题、激趣。因为,学生都预习过了,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还磨磨蹭蹭揭什么题,学习的兴趣也不在乎这些外在形式,最大的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古诗内容的兴趣。

2.理解诗义。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也没必要一个一个、一句一句来,学生预习过了,拣重点的、学生不会的,重要的词句意思让学生记在课文中,因为学生会遗忘就得做实,这就是学情。提问的方式要便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问:学习后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就是会学习的同学。或这首诗预习后还有什么字词、句子不懂?

3.感受诗境。这是教学的核心,有两种方式。一是抓诗眼,如《江南春》《小儿垂钓》可以问: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春、钓)二是入画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四首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动手画一幅画,画上可以画些什么,画在哪里,什么颜色,在画画的过程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如果学生的绘画有困难,那就老师板画完成。

4.体会诗情。所谓品读一首诗,走进一个人。体会诗人的感情,就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品读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的诗情比较浅显,在抓诗眼的过程中,或从诗句就可以直接得出。如《小池》,学生能感受到小娃的天真活泼,体会到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有的诗情是多元的,需要就是适当拓展诗人的简介,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自编儿童诗范文第3篇

[摘 要]《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自编儿童诗范文第4篇

一、以文为本 读写结合

(一)明确教学目标,尝试自读诗文

基于诗歌体裁的文体特点,以及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假如》这首童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学习本课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3. 品味诗文的词句,进行创造想象,训练语言表达。4. 创编诗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课前,让学生了解神笔马良的故事,再通过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不幸的西西提供帮助。

(二)正确朗读诗文,体验想象诗意

1. 读出节奏。笔者在《假如》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画出诗歌中的停顿(因为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古诗停顿符号)。朗读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停顿符号做到“声断气不断”。最后一句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要读出意味深长,读出自己的想象。

2. 读懂诗意。在正确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小节朗读、同桌配合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诗歌所描述的大意。再引导学生想象小树、小鸟、西西的不幸遭遇,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对他们的同情。

(三)深入品读探究,体会独特诗蕴

《假如》这首诗里“缩着身子”“饿得哭泣”“轻轻叹息”“苦苦等待”等词语用得十分精准,富有童趣,写出了小鸟、小树和西西的可怜遭遇。“的”字短语也不少,“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寒冷的北风”等词语也使诗歌语言更加简练优美。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再谈谈对这些词语的体会;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演小鸟、小树和西西的动作、语言。在诗歌的写作方法上,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笔下所帮助的小树、小鸟、不幸的西西分别代表了植物、动物、人,这样的选材更能体现“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四)拓展想象空间,鼓励大胆创编

儿童诗具有纯真的童心,韵律流畅、节奏生动,契合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还可利用课文的空白,模仿诗歌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创编。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写诗当作儿童诗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进行“文艺创作”,要求内容要新,语句要优美,还要有想象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旦有这样的要求,学生就望而却步,失去了儿童诗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肯定他们的创意,规范他们的表达,通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实现学生“说与写”能力的提升。

二、课外拓展 诗集导读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美好的,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培养多少诗人,但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虽说低年级的教材中有21首的儿童诗,但占课文总篇目不到10%,以致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了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更多的积累。因此,可以抓住诗歌学习的契机,推荐学生喜欢的诗集,比如,北岛《给孩子的诗》、金子美玲的儿童诗等。课前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诗篇,积累语言。如读金子美玲的《积雪》: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我们一起聊“永恒”是什么,聊“雪”的感受,虽然他们大都不明白,但笔者相信当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诗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三、化文为诗 模仿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笔优美、富有韵味的课文适合进行有个性的诗歌创造。如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文章语句优美,段落结构相似。笔者把课文改编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笔者让学生观察改编后的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接着和他们一起总结出诗歌是分行写,每一小节写一个内容。这里每一小节诗歌都是先写谁说荷叶是他的什么,接着写谁在荷叶上做什么。最后,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着说说,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进行表述。比如,有的学生说: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欢乐的舞蹈。有的学生说:小乌龟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乌龟在荷叶上/快活地爬来爬去/……

低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从诗歌的特点出发,学习改编。像这样稍稍地改变课文,就能让学生浸润在诗歌的意境里,让学生尝到创作的快乐。

自编儿童诗范文第5篇

[P键词]童诗创作;童心;尊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82-01

创作儿童诗,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借助规范而独特的言语形式将童心、童趣、童知进行表达与倾吐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童诗的创作,应成为引导他们进行童诗赏析之后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在融入想象中伸展儿童诗创作的翅膀

富于联想是儿童诗内在思维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借助他们较为熟悉的事物、经历、生活中的可感场景,让儿童的思维从某一点往多维方向发散。因此,在儿童诗创作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拓展性联想,从而再现与这一事物、场景相关的内容。

例如,写下“荷兰”一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想象:“我们眼中会立即浮现出哪些事物?你由此会想到些什么?你还可以想到哪些与‘荷兰’相关的事物?”教师引领学生依照对原有事物的理解和感知,从一定的方向展开联想,眼前的事物就不再是机械、呆板的状态,而会变得更加的灵动。

二、在片段练笔中历练儿童诗创作的技巧

儿童诗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且要富有艺术性,很多低年级学生难以一下子达成这样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先从片段训练入手,通过逐步分解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创作基础。

如一年冬天,学生正在走廊上欣赏雪花飘舞的情景,教师则顺势背诵了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并在引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之后,要求他们进行片段练习。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想落在草丛上,去感受大地的温暖。”有的学生说:“我想落在云端上,与白云美美地睡上一觉。”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想落在枯枝上,催促他们赶快抽出新条。”……

在这样的创作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对诗歌整体性的描述,而是从现有场景出发,以即兴吟诵的方式进行了诗歌片段的练习,学生的思绪在不停地转换,美妙的语言与经典的形式结合,学生创作的意识也就在片段练习中被充分地创造与激发出来了。

三、在逻辑历练中再现儿童诗创作的结构

以片段为平台进行童诗创作之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创作的思维逐步向诗歌的整体迈进。事实上,从整体性视角来观照、解构现有的儿童诗歌,我们不难发现,童诗在结构上呈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复。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进行童诗整体性构思时,就应该遵循这一认知特点,尝试着运用富有变化的反复手法来进行诗歌的创作。

如在欣赏了一次春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教师先为学生确定了可以反复运用的句式:“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会 , 。”而对于意象的选择,教师则引领学生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再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来选择。于是,不少学生分别选择了春雨“滴到花瓣上、滴到农民的手上、滴到妈妈的脸颊上……

这样的构思引导让学生掌握了童诗的结构特点,同时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四、在评价交流中永葆儿童诗创作的热情

对于学生所创作的童诗的评价,是对其创作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其情感态度的关注。源自于教师积极而正面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创作童诗的信心与勇气,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激情。

如学校组织为身患重病的同学献爱心,小珍同学从自己的储蓄罐里拿出了十元钱,并画了一幅画,在画上写了一首并不成熟的儿童诗:“一个小小的欲望一直藏在我的心底,就是让他快快好起。虽然一场重病让他无法站立,但我们每个同学的爱心就是他的轮椅。就像这幅画中的太阳,每天都能照常升起……”面对这充满爱心的十元钱、一幅画和一首诗,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读了你的小诗,我们看到你诗句背后的爱心,你的每一句语言都是爱心的真实体现。为你的行为,为你的爱心,为你的文字点赞。”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评价的方式一方面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链接,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创作技法进行了点评与指导,为夯实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灵意识奠定了基础。

相关期刊更多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