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情文章

感情文章

感情文章

感情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拨动情感之弦读出蕴含之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章蕴含之情。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是这样做的。

一、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和已有的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我们感情朗读指导的有效资源,因此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融入朗读的课文中,有助于读出文章之情。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尽管配了哀乐,引导学生看了送总理的灵车画面,老师内心产生了失去总理的悲哀情怀,但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冷状态。这时如果通过投影显示几张学过的有关总理课文的投影片,如《关怀》、《飞机遇险的时候》、《的睡衣》、《一夜的工作》……一系列的情景再现,激活了学生思维,唤醒了学生对总理的已有的情感积累――崇敬、爱戴,激起了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的悲痛情怀,感情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二、情境模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图片、配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产生朗读的欲望,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真正做到“入境始与亲”。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为了读好课文第5节“圆明园毁灭”这一段,我剪辑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几个镜头:几个官兵掠夺珍宝塞满全身,脱下衣服当袋子;一个军官因过度兴奋狂呼乱叫;一群家伙手持铁斧,挥舞枪托砸碎巨大的雕花屏风;几千兽兵举火焚烧……学生被侵略者在圆明园内横行无忌的行为气得咬牙切齿,迫切想读,想通过读来表达他们的恨,朗读基调把得准,感情投入。

三、担当角色,激发兴趣移情入境

教学时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情、感受怎样?你会怎样做?激发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情感共鸣。

如教《赵州桥》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感情投入。上台表演,挎上小喇叭,举上小红旗,介绍时眉飞色舞,生动精彩,把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民族自豪感读了出来。

四、范读激思,以情激发学生之情

语言文字是一种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且作者渴望这种情感能为读者所感受,但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一些段落、长句、难句,一时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难以读好,这时教师要作为他们之间的桥梁。通过范读,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进而让学生较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更好地读出自己捕捉到的感觉。

五、体态提示,调动多种感官激情

在引导学生齐读时,教师不是旁观者。一个高明的教师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对学生进行暗示。朗读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竖目;蔑视时,嗤之以鼻、白眼相待;畏难时,眉头紧锁、面布疑云……用手势的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重,时而轻,时而缓,时而急来表示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喜怒哀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动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让学生产生共鸣,实现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相通相融。在齐读中,情感升华,读出真情,读好课文。

六、抓提示语,体会人物心中之情

指导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扣住人物对话前后的提示语,就能拨动学生心弦移情体验,读出感情。

指导读《你们想错了》中这样一段对话:

一士兵威吓地吼道:“快把大洋拿出,不然就炸死你!”

淡淡地说:“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若抓住“威吓”、“吼”、“淡淡”,就不难想象出敌人贪婪的丑态和的一身正气,就不难读出敌人贪婪急迫的语气和对敌蔑视的感情。

七、揣摩比较,自悟词中蕴含之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指导关键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比较揣摩,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不必强求一致。

例教《陶罐和铁罐》中这样一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教师用“怎样读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触动学生感情之弦:

有的说要把“敢”读重音,意思是讥讽陶罐没有胆量,以表现铁罐傲慢。

有的说要把“碰”读重音,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表现铁罐傲慢。

有的说要把“我”读重音,意思是我十分结实,是了不起的铁罐,你算什么东西!

有的说要把“陶”读重音,表现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铁罐傲慢。

感情文章范文第2篇

一、导

(放MTV刘和刚的《父亲》)

师:一曲歌罢,感慨良深。同学们这是一首父亲的赞歌,它唱出了儿子的心声,诉说了父爱的伟大。父亲他佝偻的饿“背”支撑的是生活的重荷,他多皱的脸,记载的是生活的沧桑,他长茧的手,托起的是稚嫩的希望,谁能忘记父亲的,谁又能抛开父爱的目光。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朱自清先生一起回忆他和父亲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体味人世间那至善、至真的父子深情。好下面我们就走进朱自清,走进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二、读

师:首先请大家听配乐散文《背影》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境。(学生欣赏,入情入境)

师:课文听完了。请大家模仿你们听到的语速、语调,自由朗读。进一步体味文中那令人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生A 读课文1――3段)

师:读的好,感情定位准。 (生H 读课文4――5段)

师:读得也很流利,但,美中不足啊!

生D:太紧张了,速度快。

生H:我的声音也比A同学小,的确紧张。

师:好,自我批评的很及时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好同志”吗!我们大家鼓励他再读一段好不好。

生众:(自觉鼓掌。生H读第六段)

师:Good!(生笑)读得非常好,读音准,很有感情。祝贺你战胜了自己。请同学们继续。(生F读结尾段,生自觉鼓掌)

师:读得太棒了!同学们已给你最高的评价了,老师刚才也差一点流泪。

三、联

师:课文读完了,多么感人的文章啊!叙述了父子之间最平常的小事。却道出了父子之爱博大深厚这一永恒不改的主题。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之于,不禁让我想到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那无微不至的关爱。“雨中的一把花伞,雪中的一条围巾,失败时的句句鼓励,成功时的声声祝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讲述一下自己被关爱的故事吧?(大屏幕出示)

生K:晚上,特别是夜深时,妈妈爸爸经常给我盖被子。

生F:每天,我放学回家,妈妈都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身前。

生E:夏天下雨的时候爸爸来接我,他把伞罩在我的头上,他自己却淋湿。

师:这是一种爱的奉献吗?感人。

生D:老师,我有同作者同样的经历,我家在外地,来这里上学那天也是爸爸送我的。当时爸爸嘱咐我,又怕这、又怕那,我很生气。现在想想我真是不能理解爸爸!我想向爸爸说声对不起!

师:好,我代表你的爸爸向你道一声:谢谢,谢谢你的理解。

生J:老师,爸爸妈妈,也有不关爱我们的时候,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打架,把头打破了,爸爸不但没有帮我初期,而且还狠狠的批评了我,到现在我还生气呢!

师:(笑)是吗?爸爸这个样做同学们说对吗?

生I:老师,我认为父母对子女严厉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生K:我也这样认为,严厉是爱的变式表现。

师:太好了,可见大家已经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了,这位同学你好生气吗?常言道:父严则子贤吗?(生笑摇头)

四、悟

师:同学们都有被关爱的经历吗?(大屏幕打出父亲背孩子的画面)

生:有

师:非常好,老师都被感染了,我已经感悟到同学们和父母亲人间的浓浓亲情,血浓于水。我们再捧书读此文时,定会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是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谈出你对本文的理解。(大屏幕打出你是最棒的)

生A:老师“背影”这篇文章写的真实感人啊,只是时代与我们太远了,远了,其中情感就象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生N:我认为“背影”这篇文章是以“背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在

叙事中让我们感到了父子情深。

师:你分析的真好,全文正是以“背影”为线索来讲述父子间的故事

的,那么同学看文中出现几次“背影”?

生(齐答4次)

师:对,4次。同学们反应真快,可见大家的确进入了情境。那文中

四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的呢?

生H:一写“背影”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难忘。

生D:是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生F:二写“背影”“过铁道买桔子”情意甚笃,好象电视写镜

头一样重在刻画、突出。

师:刚才是Good,现在是Very good。(生笑)同学们继续。

生K:三写“背影”父子告别,车站分手,惜别背影。四写“背影”

文章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

呼应。(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四次背影 和对应的情感)

师:好。四次写背影中,“过铁道买桔子”一段写的最为具体、感人。

下面,大家带着屏幕上的问题,分组来研习此段,感受父爱的伟大。(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共同探讨。老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组先发表意见?

生M:我认为文中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努力的样子。

生H:对,体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主要是一些动词。有:探、攀、

缩、倾。

生D:我补充,除了这些动词还有“蹒跚、努力”。

生O:我同意,我觉得“蹒跚”用的最好,平时父亲走路都是很困难,

何况要穿过铁道,做许多高难的动作,那该多艰难呢!可想而

之。

师:分析的好!作者以“蹒跚”设伏,突出了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生W:老师,本段写“过铁道买桔子”艰难,对父亲的穿着描写是

否多余?我组一致认为没有用处。

师:好,问题提得好。同学思考一下穿着描写真的没有用处吗?为什

么要写呢?

生Q:我组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非常有用处。 1、写穿着能

表现当时父亲的境况:当时,祖母去逝、父亲失业、变卖典质、

家境惨淡。正是在此种心境下“背影”才能最深刻。2、写穿

着,已让人感到笨拙了,再做些许较难动作不是更难吗?

生F:我们小组也是这样认为,只有在特殊的心境中才能感到“背影”

的感人父爱的深厚。

生I:我也这样想,我还想起,有一次去外公家,爸爸送我时,也买

来了水果,只是当时的心境较好,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还有爸

爸给我买的是苹果,不是桔子。(生笑)

师:可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之特殊的心境用心来描绘的事,

自是与众不同。父亲买桔子如此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买?

买来桔子时,心理却象轻松是的?

生L: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吃苦受累心甘情愿。买来桔子觉得儿子

在车上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满意足感到特别的欣慰。

师:分析的精彩极了,特别是同学们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比照,讲出了

肺腑之言。让们再次去感受父亲过铁道那感人肺腑的一刻。(播放过铁道买橘子的视频)(学生和听课教师感动落泪)

师:(激情总结)是呀!“过铁道买桔子”这样平常的小事,演译了最感人的一幕。通过对父亲穿着、语言,特别是动作的生动刻画,我们见到了一位父亲家境惨淡、处境艰辛、走路不便,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桔子的感人画面,就在这一瞬间。“背影”父亲的特殊精神面貌,便永远地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中,成为儿子生命中最为感动的最为精彩的回放。多感人的画面啊让我们在此情意绵延间,作者写“背影”目的何在呢?

生G:重在体现父亲爱了,“背影”都是爱的具体表现。

生L:我同意。

师:答的非常好。本文抓住父亲的形象特征“背影”四次着力的描写,

父亲的情感浓缩此间,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此爱

人世间无可比拟,拥有此爱,欲以何求?

师:同学们生活中,父爱深深,我们不曾捡拾。那本文的作者面对至

真的父爱就没有真情流露吗?

生众:他哭了。

师:他流泪了,他用自己的泪水对父爱作了最好的诠释,用泪水展示

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作者在细刻“背影”的同时又几次提到流泪

呢?用意何在?(生沉默)

生K:本文作者四写“背影”,自然也四写“流泪”。

生L:我同意,本文四写“背影”。一写“背影”祖母去逝、家境惨

淡,因悲伤而流;二写看父买桔子作者因感动而流泪;三写车

站送别时依依不舍,流的是依恋的泪;四写流泪在结尾,泪光

中回忆,流的是怀念的泪。

生M:我认为他分析的前三次流泪都对,只是结尾部分不是怀念的泪

而是思念的泪。

师:好,谈的好,你能说说“怀念”与“思念”的区别吗?

生M:只是感觉。

师:好,怀念较思念程度深了许多,一般对失去的人或事物用怀念。

(生点头)诸如:“怀念去逝了3年的爷爷。”我们继续……

生P:老师我认为:作者四写流泪意在表现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怜爱,

即子怜父。

师:太Good了(生笑),在我们共同研习合作交流中,本文的主旨

显而易见,主旨是?

生众:(齐声回答)父爱子、子怜父。

师:的确。一展全文,作者在特定的心境中,四写背影、四写流泪,

父子相爱相怜,此情难舍,合奏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性赞歌。“父

爱子,子怜父”的真情告白,自然成了千古不变的主题。我相信

你们与作者已产生了心弦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下面,让我们合上书、闭上眼,回味课文中生活里,父子间那真情无限的每一片段。(学生闭目回想2分钟)(播放父亲的伴奏曲)

六、结

师:同学们分析的真是精彩至极。可见大家真正地读懂了父爱领悟了

亲情,也一定从文章当中感悟到了许多?哪位同学能够真诚的告

诉大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生Q:老师通过“背影”的学习我真正体味到了父爱的伟大。

生J: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爱。

生L:我们应该孝敬父母长辈。

感情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领会文章;思想感情;题目体会;内容体会

语文教学是教师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展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理想和智慧的光芒。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付出全部感情,以此去感染、熏陶学生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共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因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词语的理解、句段的理解、主要内容的理解――没有这些方面的理解,要想深刻地体会是不可能的。

怎样体会呢?

一、从文章的题目上去体会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伟大的友谊》、《舍身炸碉堡》,我们抓住其中的“伟大”、“舍身”两个词,就可以明确这是作者在歌颂他们。

二、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去体会

有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如《桂林山水》一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一个“甲天下”,一个“观赏”就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表露了出来。

三、从文章的内容上去体会

例如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作者没把寓意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可以混在许多人中装作会吹的样子而获得俸禄,但到了齐王时南郭先生却要逃跑的事实对比中想到:因为齐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地吹,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在要表露真才实学时,他怎么能不逃跑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光靠伪装,总有一天会露馅的。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造成南郭先生伪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道吹,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其中。这些感受是通过内容思考而得到的。

四、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

上海放三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叫《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他的学生子明吃了午饭来上课时问:“老师你吃饭了吗?”老师说:“今天买了一条许久未吃的鲤鱼,味道太鲜美了,一顿就吃光了。如果天天有鱼吃,就心满意足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管家,提了两条活鲤鱼说:“您为国为民太辛苦了,给您补补身子。”可公仪休却说:“这鱼不能收啊,你不知道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吗?请您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学生子明不理解,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我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推敲一下这段中的四句话:

第一句:公仪休喜欢吃鱼,是他的爱好,而人家送鱼,投其所好。这时如果把握不住,就很容易被人攻破,体现了他的防微杜渐。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个假设句的递进:第一个假设是法纪角度考虑,说明公仪休对法纪的重视,对后果想得很深远。第三句,假设再往下想,这样做对自己的危害。

第四句:从反面来说现在多么自由――虽然不能天天吃鱼,但是可以想吃就自己买。他能从法律角度,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辩证思想,不正是他廉洁奉公的来源吗?

五、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上去体会

我们说看一个人主要是观其行、听其言、察其效,将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从小女孩的一出场,就能感受到她的悲惨生活――“在这大年夜,在这极冷的天气里,她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叫卖火柴。然而,一整天,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读到这段话时,你就会想到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

接着作者又写到:“她擦亮一根火柴,想暖暖自己被冻僵的小手。这时,在她面前出现的是:火炉、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时你如果想,她眼前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呢?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她多么地寒冷,多么地饥饿,多么地痛苦,这些东西不正是目前她最需要的么?然而这些东西只能在幻觉中出现。此时你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就会油然而生。

“但是随着火柴的熄灭,她眼前出现的这些很快就消失了,在她的面前,只有一堵冰冷的墙。”――这无法穿越的墙(社会制度)让你感到惋惜,感到悲伤。

“最后卖火柴的小姑娘在痛苦中擦亮了火柴,见了她的奶奶。”她多么需要亲人的疼爱啊,她就在这幸福中死去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她只能在幻想中悲惨地死去。

通过这样地读与思的过程,从小女孩卖火柴――产生幻觉――在幸福中死去――无人理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穷人的悲惨、社会的冷酷、作者的一片同情心和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六、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在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想一想:高尔基这封信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写呢?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重点写具体事件――儿子留下的花,讲我对儿子留下花的感受。

第二段,从具体的花,提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教育儿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样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感情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感 激活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0-01

情感课堂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文本中体现出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文本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重视的是字词的解释和句段的剖析,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创新观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激活语文课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因素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忽视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把握,造成学生学习中的情感缺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采用音乐配乐法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情感。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视频中刘和刚的父亲为了儿子能够考上音乐学院筹钱买酒去送礼的场景和用胶水修补摔坏的录音机的镜头让很多学生潸然泪下,带动学生产生浓浓的体谅和感激之情,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朱自清《背景》中的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费力动作,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对激发学生兴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的紫藤萝照片,以看似娇嫩柔弱,却散发蓬勃生机的紫藤萝的形象,激发学生对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理解文章“赞叹生命永无止境”这一文章主题。通过不同途径挖掘文章隐含的情感因素,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 依据情感体验,发散学生思维

情感体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进而来走进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果现在你突然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外求学,你会产生哪种情感?”“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谁能说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吗?”等,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生活经历,体验作者“小时候”、“长大后”的生活经历,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又如: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文人眼里,莲花有什么寓意?”“莲花哪些品质令人赞叹?”等,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设置这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这种方法,借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新一层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3 渲染作者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渲染文章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更好的体验文章情感,理解作者感情。因此,教师应积极渲染文章情感,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我的老师》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文中的对老师的怀念敬仰之情;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在文中对祖国山河的赞叹之情;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在文中对家乡风俗民情的怀念之情;教学《变色龙》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善变”这类人的讽刺之情等,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改变传统照搬教参僵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渲染文章情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加强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有积极作用。

4 体味文本情感,深化学生理解

感情文章范文第5篇

一、记叙性散文阅读

记叙性散文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情感,这种情感是蕴含在事物之中,一般不直白表述。在阅读过记叙性散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记叙散文的六要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具体把握。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作者记叙顺序,了解不同记叙顺序对文章表达效果的影响,记叙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插叙与倒叙。不同的记叙手法能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用顺叙来记叙某些事件,能够展示出作者心中的波澜不惊与一份平静,直指人心;插叙一般是对事件的补充说明,加强事件表达效果,倒叙能够使文章更具悬念,在情节上更引人入胜。再次,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表现手法及叙述线索,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深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叙述线索是阅读记叙性散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的,教师在记叙性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让学生通过推敲记叙线索,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文章中有两句看似不相干的话:“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记叙中心,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从而促使形成自主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在《散步》中作者没有提到任何情感,但能够读出“我”对母亲的关怀、母亲对孙儿的爱护、中年人背上的责任等思想情感;这里可以让学生针对其中一两处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之处进行分析评价,既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有学生指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身体的担忧,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关怀,同时,这句话也点明了季节,同时与后边初春的田野形成对比,正如苍老对新生,老者对儿童,多种感情交织,虽未言情,却一切点得恰到好处。其实学生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只要引导他们去抓住重点,就会经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二、抒情性散文阅读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真实情感为主。虽然散文阅读的重点都是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中的文学价值,但抒情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作手法更加细腻、多变,语言更加凝练、优美,结构更加巧妙,情感抒发更加丰富、直白。因此,在抒情性散文阅读中要着要让学生从整体理解文章,理解文章是借景、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对文章情感有一个大体把握。然后抓住文章线索,让学生找到文章感情线,把握好作者写作思路。

《土地的誓言》一文就是以土地为线索,通过对土地的描写,来表达我对故土的怀念、深沉的爱国热情及对侵略者的愤恨。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分析排比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深入讲解句式是如何推动文章气势发展、在文章情感D变中又起到何种作用,以此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要点,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抒情散文阅读教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技巧的解读透析其中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这种语言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

三、议论性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