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子诗选

海子诗选

海子诗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子诗歌;陌生化;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22-03

海子作为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更加强调对于新鲜事物的体会,突出不同事物在观赏者眼中的质感,强调诗人心中情感。陌生化是海子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海子诗歌的特点。陌生化一词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希望改变人们生活的单一性,让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重新获取兴趣,真正体验生活百态。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在文学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法,能够提升诗歌内涵,拓宽诗歌表现形式,培养读者文学审美能力。海子在文学创作中已经将陌生化技法运用灵活,充分表现出海子精神世界。

一、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为查海生,出生在我国安徽省,是我国80年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海子是在进入北京大学校园后开始的诗歌创作,由于海子特殊的精神世界,最终在1989年,海子选择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其一生。海子仅仅创作了7年的诗歌,但是却为人们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歌,例如《亚洲铜》《夜色》《祖国(或以梦为马)》《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

海子诗歌的创作特点就是能够带领诗歌欣赏者走入海子精神信念中,了解海子所想要表达的永恒情感。海子在诗歌中实际将永恒表现具体化,让人们对于生命本质深度探究,海子诗歌为诗歌欣赏者营造出来一个海子眼中的生命本质情境,让人们能够眺望远方[2]。

海子的诗歌全部都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于生命中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了海子所特有的情感,在对海子诗歌欣赏中可以发现,海子诗歌是思想角度分析,海子是一个思想矛盾体,不仅仅能够将世界中的事物具体性表现,还能够将事物浪漫话、写意化。

二、陌生化技法生活反常化

陌生化技法在实际使用中就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传统的观念,强化了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只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能够为陌生化的文学作品所影响,最终于潜意识中冲击人们惯性的思维[3]。

海子诗歌就能够很好说明这一观念的。诗歌是诗人为读者提供的一个艺术氛围,更是诗人眼中的世界。海子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明白陌生化的重要性,因此海子诗歌为人们展示的是海子精神世界,并不是直接告诉人们一些人生道理。在海子的诗歌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人们在诗歌欣赏中都能够对理想中的世界有一个新认识。在别人眼中未来的生活可能是迷茫的,但是在海子眼中未来却是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的远方。在海子诗歌欣赏过程中,迷茫的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有了新的动力,更加愿意探索生命中的美好,了解生命的真谛。海子诗歌中所描述出的未来生活,在人们眼中是那样熟悉与陌生,帮助人们潜在的理想浮出水面,让人们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4]。

诗歌是这样,生活更是这样。人们都能够对生活有着新鲜的认识,推动人们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就像人们厌倦了传统的诗词后,就有了诗歌。特色是一件产品被人们所熟知的基础,陌生化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殊性表现形式,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核心技法。

三、海子诗歌中陌生化技巧表现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无形的将陌生化巧妙融入其中,让海子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陌生化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技法形式,能够让人们对于已经熟悉的事物有着全面的认识,人们对于事物重新感觉到新奇,增加文学作品美感。

(一)异化现实

异化现实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法的直接性原因,陌生化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突出性的表现形式。

1.决绝后的坦白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重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在诗歌中更是将这种想法表现的淋漓尽致。海子在诗歌中将生命本质抽象化的表现,同时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再次带向一个新高度。物质生活对于人们生活影响逐渐增加,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水平,道德伦理已经发生了异化。海子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改变感受深刻,创作出了“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这样的诗歌,表现出海子在尊重每个个体独立物质需求的同时,努力保持自身生活需求,厌恶与其生活在同一个空气中的想法。在人与人不断接触中,人们逐渐忽视对于人性的关注,往往在他人身上找到自身生活的价值,在个体无法确认自身价值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迷茫中[5]。

在海子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社会生活对于人们的影响,海子批判了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客观因素的改变,逐渐忽视自身价值,个体不断异化。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人们精神世界也是一种束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性。海子的诗歌就能够直观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以及海子对于这种变化的无奈。

2.反叛中的保留

海子对于生命本质解剖中,对于人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了解中经常需要直接面对生命中丑陋的一面。海子对于生命本质探讨中,更是无法躲避生命丑陋一面的问题,但是海子厌恶生命中丑陋的一面,同时还承认生命丑陋能够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正是人们拥有了生命丑陋的一面,才可以让人们对于自身有着更彻底的认识,才能鞭策人们不断向前、向上。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于生命丑陋可以说是最大化的夸张,海子甚至写出了“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这种诗句。丑陋的世界创作出丑陋的文学作品,但是人们在丑陋的社会中,还存在异化性的心理,也是海子诗歌所想要为人们所表现出的、他的精神世界。海子诗歌就是以这种异化的特点所被人们了解,在海子《秋日黄昏》中曾经写道“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种诗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每天所需要面对的痛苦或幸福,用更加清醒的头脑生活[6]。

3.沉沦里的依恋

海子诗歌是有大量对于现实生活批判性的诗句,但是主要还是对生命的歌颂,探索生命的真谛。就如海子所说的“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美好的畅想,这是海子在凡俗生活中对于生活的依恋。这种依恋是海子精神世界中无形的表现,是海子眼中的未来世界。海子更加关注对于人们心灵变化的了解,对诗歌创作中明确自身创作风格,需要诗歌对人们带来的情感。

在海子创作诗歌中,海子也在不断对自身成长进行反省,了解自身想法,进而创作诗歌。海子诗歌可以说是海子精神世界及自我认识的集中体现,在自我认识过程中,海子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反省中具有反叛精神。文学创作虽然提倡多元化共存,但是最终还是希望文学创作回归到人性中,探索人的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海子在自身反省中也曾经出现过迷茫,甚至是自我否定的时刻,例如海子在《九月》中就曾写到“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在对海子诗歌分析中应该了解海子诗歌中的陌生化技法,关注海子关注的对象[7]。

(二)海子诗歌中陌生化表现

在海子诗歌欣赏中,人们经常能够发现海子诗歌的特点,能够有效说明海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能。海子通过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海子眼中生命的真谛,让人们对于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1.言说策略

任何文学在创作中都是人们语言作用下的成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重要的工具,基于语言交往的交际关系更加局限,正是由于交际关系的局限让人们对于陌生化有了重新的认识。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经常通过第三方的言语将海子所想要表现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海子在《麦地与诗人,询问》中就写道“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人们在欣赏海子诗歌中,会在无形中进入海子为人们营造的环境中,用海子的语言表现出海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满,对于这个世界的呐喊。言说策略能够缓解人们在诗歌欣赏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让人们对于语言表现形式有着新的认识,丰富人们精神世界[8]。

2.审美观念

海子诗歌中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人们所没有想象到的世界,让人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感。海子诗歌用文学审美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在海子眼中社会应该是平和、安宁的,人们都能够在每天生活中感受生活,对于自身有着重新认识,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应该用外界的因素进行约束,应该在精神社会中无拘无束活动。在人们对于社会感觉到迷惘的过程汇总,海子对于这个世界全新认识,将生活中的美好尽情放大,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探索生命的真谛。

3.创作技巧丰富

海子对于生命及自身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后,会选择一种自身认为最适合的情感表现形式,因此海子选择了诗歌,也可以说是诗歌选择了海子。海子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技巧,让人们对于海子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海子诗歌中所想要表现的情感。陌生化技巧丰富了海子诗歌创作途径,让海子诗歌创作更加丰富,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触动人们探索生命真谛的想法,同时为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海子[9]。

四、结论

本文对于陌生化技法在海子诗歌中进行简单分析,了解海子诗歌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巧的特点,了解陌生化技巧在海子诗歌中的表现意义。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A].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56.127.

〔2〕申玮.“玄学诗人”约翰・邓恩诗歌中的“陌生化”技巧[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6):79-81.

〔3〕王红涛,武娜.形式主义批评理论视域下看古诗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以“诗鬼”李贺为例[J].海外英语,2015,(13):182-183.

〔4〕陈燕.蕴含在混乱表面之下的意蕴和谐――论卡明斯“古怪的印刷体式”诗歌的“陌生化”技巧[J].太原大学学报,2011,(02):61-63.

〔5〕赵志.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以《诗八首》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01):19-20.

〔6〕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2008,(02):93-96.

〔7〕欧艳玲.论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的陌生化现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83-85.

海子诗选范文第2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

有人说海子选择死亡是颓废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无论生或死都是为了追逐幸福。在尘世中不能得到,在死的国度中或许真的能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他选择了,他便是伟大的。海子是一个杰出而有争论的诗人。有人赞颂他是彗星是天才,也有人唾其为疯子。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海子的诗句有着金子般的质地,直揪人的心灵,昭示着温润、明朗的世界。

早在多年前读高中时我就知道海子。最初使我感动的是海子的纯朴与执着,然后是折服于他的诗歌。这个出生在查湾的农家少年,以短暂的一生来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在心灵深处对大地、河流、麦地、亲人作呕心的绝唱,在浅显隐喻的诗歌风貌为大众喜爱时,他忍受孤独与痛苦,营造着自己的诗歌理想,以但丁、歌德为冲击对象,用恢弘的诗歌体现对全人类的关怀。

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

他,用春暖花开的诗句为我们的心灵送来阳光与温暖。

他用诚挚、纯洁的赤子之心,启迪着人类生存的含义。在这日渐金钱化、日益冷漠的世界里维护着光辉的尊严。

感动与折服深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我终于鼓起勇气为他作传,想描绘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诗歌英雄。但当我走近海子的亲人,走近海子长眠的高岗,我的心灵沉重、虔诚,想像力诸多约束,笔触难以施展。只愿我能以浅薄的文笔描绘出他的诗歌雄心和纯朴的情感。

海子诗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岭南三家 雄奇诗风 清代诗坛 诗社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150-05

一、岭南三家与岭南诗风

康熙三十一年,王隼将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的诗编成了《岭南三大家诗选》,时任惠州太守的王为之作序刊行。《岭南三大家诗选》共二十四卷,三位诗人的诗各八卷。从此以后,“岭南三大家”渐渐得到时贤后人的认可,在文学发展史上占稳一席之地。明末清初岭南诗坛流派或群体不少,除了岭南三家之外,见诸文献记载的,还有南园十二子、北田五子、岭南七子、西园白莲诗社、浮丘诗社、东皋诗社等等,至于经常与岭南三家唱酬的王鸣雷、薛始亨、程可则、方殿元、陈子升、张穆、陶璜等一大批诗人,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然而,最能代表当时岭南诗风的,还是岭南三家。

在王隼的《岭南三大家诗选》中,三家的排列顺序是梁、屈、陈。如此排列的原因,《清史列传・韩海传》说“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唯梁佩兰执牛耳”;檀萃《楚庭稗珠录》推测是“首庶常,盖以其官爵耶”;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认为是“以年齿为次”;屈向邦《粤东诗话》推测王隼原意“或只欲选屈、陈为岭南两大家耳。其加选梁,且以冠首,或欲避人攻击,以梁为幌子耳。而此书仍被抽毁,则非蒲衣所及料也”。可谓众说纷纭。当然,若论诗歌成就及影响,应当是屈居首而梁、陈居后,这在当时直至今日都有公论。朱彝尊《海日堂集序》、王士祯《渔洋诗话》、韩海《郭亭诗集序》、檀萃《楚庭稗珠录》、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温汝能《粤东诗海》、朱庭珍《筱园诗话》、林昌彝《射鹰楼诗话》、陈衍《石遗室诗话》等,基本都按屈、陈、梁的顺序排列岭南三家。尤其是韩海,他是梁佩兰同乡晚辈,雍正进士,乾隆时曾应鸿博。韩多次参加梁佩兰主持的诗歌雅集,梁对比自己小了将近50岁的韩海青目有加,往往置座中他人不顾,韩写成一首诗“辄称善”。然而,韩海在《郭亭诗集序》却说:“吾粤诗多以唐为宗,宋以下概束高阁。远自南园五先生开其源,近则屈、梁、陈三大家树之帜。粤人士从之,翕然如水之归壑。”[1] 韩海不以私谊障目,其意见实际反映了清初诗坛对岭南三家的真实看法。这绝非仅仅是名次排列顺序的小问题,名次之争表现了清初诗坛对岭南三家总体风格的体认。屈大均是岭南三家当之无愧的代表,其诗风才有资格代表岭南三家的总体诗风。

再看论者对岭南诗风的说明。遗民诗人杜浚在《复屈翁山书》中,借评战国“义不帝秦”的奇士鲁仲连,主张“士贵有骨”,认定屈大均“负绝识”,“有真骨”。[2] 被吴伟业列为太仓十子的娄东派诗人王摅在《留别屈翁山》中说:“为诗等身富,披读惊恢奇。黄钟大镛在,安用余响为”;而他的《梁药亭太史以诗送行赋答》则写道:“先有同里屈与陈,世称岭外三诗人。旗鼓相雄不相下,笔端变化各有神”。[3] 朱彝尊《九歌草堂诗集序》“然自拔于尘怪表”、“幽渺凄戾”来形容屈大均诗歌的风格。[4] (P2120) 毛奇龄《屈翁山诗序》指出屈大均“为诗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颢气,CC落落焉,一切龌与龊不以间也”。[4] (P2121) 屈大均最后一位诗友费锡璜,在吊唁屈大均的诗中,将他称作“英雄”:“一代声名出至公,诗人原自属英雄。笑他江左耽吟客,尽落元和变调中。”[5] 费锡璜嘲笑“江左”即江浙诗人,认为他们只会追随元和变调,在模仿中打筋斗,他们不配与豪气十足的英雄式诗人屈大均相提并论。屈大均的晚辈洪亮吉,在《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截句》中说:“药亭、独漉许相参,吟苦时同佛一龛。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6] 近代诗人沈汝谨在《国初岭南江左各有三家诗选,阅毕书后》中也说:“鼎足相持笔墨酣,共称诗佛不同龛。珠光剑气英雄泪,江左应惭配岭南。”[7] (P450)

以上对岭南三家的评论,侧重于屈大均,并多以江左三家为比衬。诸家对岭南三家总体特征的说明,概括起来无非两个字:“雄奇”。这也是屈大均认可的,他为梁佩兰的《六莹堂诗集》作序说:“吾欲以《易》为诗,颠倒日月,鼓舞雷风,奔五岳而走江淮河汉,使天地万物听命于吾笔端。”这不是雄奇之风又是什么?屈大均还认为广东诗人中只有自己和梁、陈达到这一标准。以雄奇著称的岭南三家,在诗坛上是一个异数。这一点,王士祯早就发现了。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曾说:“予尝语程职方云:‘君乡东粤,人才最盛,正以僻在岭海,不为中原江左习气熏染,故尚存古风耳。’”程职方即上文提及的程可则,曾与屈大均一道师事陈邦彦。王士祯在这里所谓的“古风”,也就是“雄奇”的代名词。

明清之际是催生诗人的时代。山河巨变、身世荣辱、道德裂变、思想整合,都逼迫着人们去低吟高唱,此时出现的诗人也确实特别之多。如江左三家,他们也有家国与身世之慨,其诗也充满哀怨苍凉,但他们为人缺乏骨气,诗歌中也就少了雄放慷慨之音。这不仅是个人品质秉性造成的,江左三家生活、成长在温柔的江南,浅斟低唱的氛围又怎么能迸发出黄钟大吕的变徵之声?对晚明诗坛影响极大的公安、竟陵,服膺者主要分布在江南和中原。若从解放思想、呼唤个性的角度说,公安、竟陵自有其积极之意义,但他们对“性灵”、“幽深孤峭”的呼唤,却使人在重视内心的同时疏离了社会。而风靡诗坛的对性灵之追求,是不会催生出阳刚之气的。这样,过去一直是诗歌重镇的中原、江南,出于血性的呼号吟唱,渐渐消沉了。

从两宋以下,广东便成为抵抗异族入侵的最后战场之一,明清之际数十年的抗清战争也不例外。血与火的洗礼、民族危机的深重、志士们前赴后继的惨烈,都为救国匡时的战歌注入了雄豪之气。这对于岭南三大家雄奇诗风的形成,可称“天时”。岭南远离中原、江浙,民风强悍豪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风的制约,岭南诗坛每以阳刚雄直为宗,不大容易受颓放诗风的影响,明代公安、竟陵在岭南影响有限,就是明证。这对于岭南三家雄奇诗风的形成,可谓之“地利”。就“人和”而言,岭南三家都是广东抗清斗争的参与者或目击者,三人又都多次漫游全国。以岭南之雄直豪放,吸收中原之厚重、秦晋之坚韧、江浙之灵动、湘鄂之暴烈,这不是一直生活在中原或江浙的诗人所能做到的。可以说,岭南三家对古代诗歌遗产的广取博采,对全国各区域文化精华的兼收并蓄,终于熔铸出能与中原、江浙决一胜负的岭南独特的

雄奇诗风。

二、岭南诗家地位的提升

岭南三家的确立,在清代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岭南三家的出现并得到诗坛的逐渐认可,改变了清代诗坛格局的总体分布,这是有利于清代诗歌多元发展的。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的重镇一直在中原和江浙,尽管广东出现过张九龄、陈献章、区大相、黎遂球等颇有特色的诗人,但作为流派或群体,他们都不足以使主流诗坛刮目相看,都没有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屈大均有一本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的《广东新语》,其中《诗语》一章,专门介绍考镜广东诗歌源流。《广东新语》是在康熙十七年基本完成的,屈大均此时在经过长期创作,尤其是得到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诗坛巨擘不遗余力的揄扬后,在全国已经诗名大著了。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诗语》,根本目的是向全国推介广东诗歌,为广东诗歌在全国诗坛上争一席之地。

岭南曾是南明政权抗清的主战场之一,顺治七年清兵再陷广州后的血腥屠城、康熙二年清廷的“迁海令”,都激起岭南人民的强烈的反清情绪。民族英雄陈子壮、黎遂球等于崇祯末开南园诗社、浮邱诗社,陈子壮的从兄陈子履开东皋诗社,屈大均、陈恭尹等于顺治初开西园诗社,社友的诗作大都是忧国哀民的悲歌。清兵攻进广东时,许多社友便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清队伍。在广东抗清战场沉寂后,未捐躯的社友们或出家,或远游,或隐居,以表示对清廷绝不臣服。然而,当永历远走云贵,杳无音讯,大多数人已经明白形势的不可逆转,尤其在康熙中“三藩”乱平和清兵之后,越来越多的遗民放弃了当初激烈的政治态度。近人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记,曾出仕晚明的东莞简知遇建耆英会,“放浪文字诗酒间,深自韬讳”,饶平詹韶乱定后弃举子业,“与岭南诸名士结珠江社,日以著作自娱”。广州遗老黄登建黄村探梅诗社,请梁佩兰主盟,“于花时,约名流饮酒赋诗其下”。[10] 连屈大均也改变了做法,他不仅热情接待任职朝廷的老朋友王士祯、朱彝尊,还成为广东地方官员的座上客,他献诗和应酬的对象包括了两广总督吴兴祚、广州将军王永誉、广东学道陈肇昌、广东粮道耿文明、广东盐道张云翮、广州知府刘茂溶、惠州知府王等头面人物。这说明岭南与江浙文人在反思历史时的差别:江浙文人无论选择降清还是隐逸,骨子里都透出对政治的执著,换言之,他们的人生选择不过是不同的政治性表态而已;岭南文人则通达地与官府交往,以淡出政治的方式参与政治,以传统文化对官员潜移默化,以“圣贤之道”影响政府决策,以期减轻清廷官员统治的暴烈程度。因此清廷禁止结社之令对广东没有太大的影响,岭南文人诗社在康熙之后仍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康熙年间,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成为岭南诗社聚会的核心人物,他们或同时出席或分别参加各种类型的社集。雅集分韵赋诗的题目,无非是观花、赏景、祝寿、会友、忆旧、怀古等等。在经历山河巨变的苍凉人生后,他们青年时代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冷却,但他们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政治热忱,而是以睥睨千古的人生姿态,在书史艺文中寻求精神归宿。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谓:自明清之际社会变乱后,岭南文人“祖述,流连八代,有所感慨,一一见诸诗歌。故予尝与同里诸子为西园诗社,以追先达,然时时讨论,亦自各持一端。有举湛若之言曰:‘诗贵声律,如闻中宵之笛,不辨其词,但绕云流月,自是出尘之音。’王说作谓:‘君等少年,如新华乍开,光艳动人,然不久当落耳。必敛华就实,如果熟霜红,甘美在中,悦目不足,而适口有余,乃可贵也。’湛若之言尚华,说作之言务实,合而一之,斯为有体有用之作”,极其形象地描绘出岭南文人诗社中说文论艺的景象。正是这种文学观念上的碰撞折射出的文学自觉精神,使岭南文人在文学领域有更多的开拓,使岭南诗家在有相似诗风的同时,在各自的创作中异彩纷呈,个性尽显。这直接导致岭南诗坛异军突起,造成其与中原、江浙诗坛鼎足而三的清初诗坛新格局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韩海. 东皋草堂文集[M]. 清刻本.

[2]杜浚. 变雅堂遗集(文四)[M]. 光绪二十年沈刻本.

[3]王摅. 芦中集(卷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康熙刻本,1980.

[4]屈大均全集(附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费锡璜. 制鲸堂诗集[M]. 康熙刻本.

[6]洪北江诗文集(卷二)[M]. 四部丛刊影北江遗书本.

[7]梁佩兰. 六莹堂集(评词补辑)[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8]钱牧斋尺牍[M]. 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海子诗选范文第4篇

秋夜美丽

使我旧情难忘

我坐在微温的地上

陪伴粮食和水

九首过去的旧诗

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

使我旧情难忘

大地在耕种

一语不发,住在家乡

像水滴、丰收或失败

住在我心上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入选全国数十种选本。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和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出版的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全诗只有11行,分为两节。第一节,写美丽的秋夜勾起了昔日的情怀。诗的开头,“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总领全诗,点明特定时空的特定情怀。季节是秋天,穿过热烈和茂盛,走向丰收和祥和;时间是夜晚,经过白天的喧闹与躁动,归于黑夜的安宁与静穆。这样的秋夜是美丽的,其实,诗人是在抒写自己美丽的心境。此刻,他不见孤独,不见凄凉,只见“秋夜美丽”,于是,昔日那美好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苏醒了。“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大地让“我”感到温暖,粮食和水是“我”的父母和亲人。“陪伴”一词,极富情感张力。这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天使情怀,姿态多么亲切,情怀多么圣洁!“九首过去的旧诗/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使我旧情难忘”,进一步点明难忘旧情的特定意义。旧情不是怀念故人,而是“九首过去的旧诗”,像秋天里村庄一样美丽的旧诗。

在这里,我们怎样理解“九首过去的旧诗”呢?是九首关于村庄的古典诗词,还是诗人自己的九首诗歌,抑或在诗人心里无法忘怀的九座村庄?“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汉语“九”,为最高数,谐音久,有永恒之意,被历代皇帝所尊崇。《史记》有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表示吉祥如意。在西方,“九”是象征美德和圆满的数,《圣经》里有九级天使。所以,“九首过去的旧诗”,如同九座美丽的村庄,让人感到另有深意。根据“九”的哲学意蕴,它也可以指所有、全部,即全部的旧诗,为大地上所有村庄而写的旧诗。而这,正是海子大地诗歌最深的蕴含。大地,在海子的诗歌里,总是与文化、与历史、与血脉紧紧相关联的,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根植于广阔的大地,散发着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气息。

第二节,像一幅特写,诗人在诗歌的村庄享受着宁静之美。“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诗人在心灵的惬意和满足中,感到自己就是一株庄稼,一株长在大地上的庄稼,感受着大地的劳作和哺育。于是,他一言不发,以生长的姿态静静地享受着此刻宁静的诗意和美好。“住在家乡/像水滴、丰收或失败/住在我心上”,永远置身于家乡,置身于这美丽的村庄里,像水滴滋润大地,像丰收喜悦大地,像失败痛楚大地;“我”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大地就是“我”的心脏,“我”像庄稼一样扎根于大地,就如同住在自己的心上。此时此刻,大地静穆,人生静美,诗人在宁静中实现超越,超越一切焦灼和苦痛,以面向大地的方式获得永恒。但是,残酷的是阳光会再次照射大地,一切会以“秋夜”相反的方式显现,诗歌将破裂,诗人的心灵也将随之破裂。

海子诗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主题表达

提起海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麦地之子”,这位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的“诗歌王子”,以短短的七年创作时间为我们留下了几万行优秀的诗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与困惑。如一颗流星,海子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在一瞬间照亮了诗坛的沉寂,随之又引起了诗坛的喧哗与骚动。十多年来,关于海子的死以及他留下的一些优秀诗作,引起了诗坛长久的争议。随着这些争议的掀起,海子及其诗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并一直广为传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还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因其离海子自杀时间只两个多月,所以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该诗的主题,旨在揭示该诗的多主题倾向,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一、对失恋感伤情绪的深情咏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海子卧轨自杀只差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断,构成这首诗的起因可能是海子不成功的初恋。“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女生B发生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1986年分手,B于1987年毕业后去了深圳发展。海子虽然与初恋女友结束了恋爱关系,但仍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往来,特别是海子去世前一段时间。”[1]张应中先生还在文中列举了海子在这前后期间所写的诗歌加以佐证:“第一首《遥远的路程》(1989.1.7)说:‘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四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初,海子与B正处于热恋之中。第二首《遥远的路程》(1989.1.22)说:‘我坐在水上给你写信’,(《折梅》1989.2.3)又说:‘寂静的太平洋上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信’”。[2]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测,再结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无疑是比较确切的。不难看出,该诗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情调正可以作失恋解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人经历了失恋的阵痛,终于想从失恋的悲伤中站起来了,终于想重新追寻自己的新生活了。或许,诗人是因为物质的贫困导致的失恋,诗人通过这“一劫”,终于悟出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才开始准备试着放弃自己以前浪漫的玄想,开始准备“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经济贫困让他饱受了饥饿之苦。即使参加工作了,依然监守着贫困。在执教政法大学期间,诗人曾因为无法满足母亲索要80元肥料钱的要求而发愁(见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正因为物质贫困,海子才想到要在尘世中获取幸福。因而,诗人在第二节热情洋溢地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由于诗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因而他获得了短暂的幸福与满足,这瞬间的安慰让单纯的诗人欣喜若狂,竟然想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显然,这些幸福的感觉是诗人心态放松之后的结果。在第三节,诗人还是抑制不住心中喜悦的冲动,甚至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打算祝愿自己的“情敌”(“陌生人”)与前女友“终成眷属”。然而,诗人终究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这一切达观与快乐都不过是他自己的“虚设”,这只是他在“下决心”的时候心中的意想而已。诗人不可能忘掉那份逝去的恋情,就像他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尽管他要自己强作欢颜,可他的内心却是极端的痛苦,所以,诗中这些看似快乐的语言与心态不过是忧伤之情的另类表达罢了。这有点类似于诗歌中常见的“以乐写哀”的例子。

二、对孤苦生存境遇的有力揭示

海子被文学史家定位为“后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之一[3],他早期的诗歌清新透明,后期的诗歌却十分的晦涩难懂。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其后期诗歌中最为好读的篇章。在海子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试图拯救这个世界。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就是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4]他还说:“我要探讨的是,在时间和生活中对于神的掠夺是不是可能的?!”[5]在海子的心中,似乎有一个农业帝国,那里山明水秀,给人以无限慰籍,因而,他早期的诗歌中无不充满着“天空”、“土地”、“村庄”、“麦子”、“农妇”、“风”、“夜”、“月亮”、“大海”等意象,早期的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6]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海子所向往的“农业帝国”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不得不宣布破产。因而,诗人长期以来的精神信仰也不得不宣告破产。由此以来,诗人心中便深感极度的空虚,生存境遇也随之孤苦起来,诗人一度所向往的远离尘嚣的美好生活与世俗所拥挤的现实相去甚远,他一直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可尘世却对他穷追不舍。根据海子的好友西川介绍,海子在政法大学期间,一直孤独地生活着,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后的这些年,他只看过一次电影……”[7]然而,诗人毕竟不能免俗,他所居住的地方本是一块世俗之地。诗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以反讽的笔调,在看似快乐的叙述中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开篇时,诗人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今天起”呢/?显然,此时的诗人心中还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因为他从明天起打算做的那种“幸福的人”,并不是他心中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他需要的幸福不是尘世之中诸如“喂马,劈柴”之类的日常生活,也不是诸如“周游世界”的物质享受,也不是诸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情绪,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精神的超脱。显然,诗人所追求的幸福在现实之中是注定要碰壁的。因而,他也只能用语言幻想自己能够获取到“超物质”的超凡脱俗般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此表现自己不愿流俗,愿永葆精神的绝对洁净美丽的超越情怀,从而有力的揭示了诗人孤苦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境遇。

三、对人类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

文学(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它既要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又要对存在作出终结关怀,扣问人类的生存意义。海子正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与追问。

在阅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们不妨放开眼界,把该诗看成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一个隐喻和象征性的描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的前两节,诗人为我们展示的不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不仅有物质的感官享受,还有友情的温暖。这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或许是诗人一直不曾具备的,这是多么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中,诗人海子饱含深情的歌咏与描绘的,其实并非是世界个别具体的幸福生活,而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诗中的“我”,在此时是人类的化身。诗中的欢乐也是超越了“小我”而上升为“大我”立场的欢乐。诗人此时成为了人类的代言人,他站在人类的高度来关注我们所应有的“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在哪里呢?很显然,在尘世中,更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对别人(自己)的祝愿之中。因此,诗人热情洋溢地写道:“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在“愿你”,事实上诗人也是在“愿我”,“愿我们自己”,只不过,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罢了。于是,诗人不无失望地安慰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失望(绝望)之中,为自己描画了一幅美丽的 “乌托邦”,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就是这样,诗人以婉曲的笔调,感伤地摹写出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又随之把它轻轻地否定和毁灭。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愿望的生生灭灭之间,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进步,人们也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痛并快乐着”生活。——人们渴望的幸福,看似切近,实则遥远。它仿佛在你眼前,然而,又永远不会真正地兑现。它能够给你的,或许只能是永远的在自我安慰与追寻中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巧妙地用一系列象征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祝福,充满着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

后记: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对待任何事物,换一种眼光和角度,所得的结果也就大为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亦然。文学(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除了表现美,抒发感情以外,还要表达一种“思”——它要给人以启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满足感官上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启示与精神上的提升。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恰好是具备这样的高度的。

参考文献

--------------------------------------------------------------------------------

[1] 张应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载《名作欣赏》2002年1期。

[2] 同上。

[3]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518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之《海子简历》,三联书店1997年版。

[5] 海子:《沙漠》,见程光袆主编《海子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期刊更多

孩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投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投资学会

上海国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