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谎言的背后

谎言的背后

谎言的背后

谎言的背后范文第1篇

父亲生病住进了医院,和他一个病房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因为我们是当地人,前来探望的亲戚朋友络绎不绝。邻床的老头来自外地,只有老伴每天陪护照顾,与我们这边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一天,老头和老伴出去散步,父亲让我给他编发这样一条短信:“各位亲朋好友,我已病愈出院,请勿再来看望。感谢大家对我这段时间来的关心和问候。”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我十分不解,父亲笑着解释道:“这几天来看我的人很多,因为他们都在当地,看我一趟很容易,可邻床的这位病友,亲戚朋友来一趟不方便,人相对就少些。对于病人来说,这或多或少是一种失落,咱们的热闹对对方也许是一种无形的刺激。再有就是病房里需要安静,咱们每天人来人往闹哄哄的,既影响别人休息,容易引起反感,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听了父亲的话,我恍然大悟,更为父亲的细腻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所打动。人生病了,能有人来看望,是对病人最好的心灵安慰,可父亲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宁愿用谎言的方式来阻止对别人的刺激和影响,让听到这番话的人怎能不心生感动、温暖和敬意。

有一年,单位建办公楼,我负责现场质量管理。在工地上待的时间长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正值盛夏,工地上干活的人多半短衣短袖,一个个胳膊、脸庞晒得黑黑的,唯有那个小伙子,每次见他都是长衣长袖,好像一点都不怕热,皮肤也比别人白许多。

一次,遇见他和几个工人在太阳下干活,其他人着衣凉爽倒还好,只有他满头大汗,上衣后背湿了一大片,就这,还不肯把袖子卷起来。他们休息时,我笑着问他,怎么不和大家一样穿凉快些。还没等他开口,已有人起哄:“人家是怕晒黑了,像个大姑娘一样,每天还往脸上抹防晒油呢!”话音刚落,大家笑成一片。他的脸红红的,低着头,也不争辩。看他如此尴尬,我便岔开了话题。

之后不久,有一天,我在楼道里听见有人打电话:“妈,我一切都好,我们办公室有空调,一点都不热,我工作也不累,轻松得很,你放心好了。”转过弯,打电话的正是那个穿长衣长袖的小伙子,看到我,他表情讪讪的,点点头,默默地离开了。我本想叫住他,但想了想,还是没吭声。难道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工地上干活?他又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呢?也许他曾有过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其间发生了一些变故,他不想让家人知道,不让知道的原因,大概是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吧!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他穿长衣长袖、抹防晒油的原因。是的,他的确害怕自己被晒黑,要不然,当他出现在家人面前时,他说的那些谎言岂不都露馅儿了!

菜市场,听见两个老太太在争论,一个说:“社区老年餐桌不是一天只收5元钱吗?你怎么能说是7元?”另一个说:“是7块钱啊,我女儿交钱时我看见了,我上个月吃了21天,总共交了147元钱,你算算。”“你肯定看错了,我的钱虽然是儿子每月交,可他说一天只收5元钱,他还能骗我?”……两人争得互不相让。担心她们看见我叫去对质,我赶紧快步走开了。

谎言的背后范文第2篇

大数据的惊艳和广泛流传,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先生当记首功。随着《大数据时代》攀上各大书店畅销书榜,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Target百货公司更是推波逐澜,根据用户的购物记录判断出一女孩怀孕,让大数据名声大噪。从此,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

理论是基础,案例是支撑。大数据从诞生之日,就被反复激荡、发酵、放大,最后戴上“数据财富”的帽子。自此,大数据也就有了全新的语义――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的浪潮

面对全新的致富手段,饱受金融危机之苦、深受转型之累的中国企业,仿佛看到上帝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企业界、理论界,搭边的、不相关的,无不想挤上大数据这辆豪华大巴,谋划在这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的“数据财富时代”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连高校也坐不住了,纷纷参与这股热潮,开设大数据课程,设立大数据专业,快得不亦乐乎。

大数据强势来袭,数据资源在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的新进程。大数据如日中天,每个人都在铺设通住大数据的成功之路!我本人对数据也是相当乐观,可是对多人的努力结果,却相当悲观!原因是我们有宏大的理想,却缺少到那里的路径。沸腾事业的事业梦想背后,缺乏的是冷静的分析,面对大数据洪流,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分理性!

大数据风生水起, 主流的观点是大数据开启数据决策时代。这个观点,在我个人来看,不仅缺乏逻辑,而且也不符事实,只是个基本面的判断。数据本来就不是什么新东西,从猴子变成人,数据就诞生了。用数据展示社会,一直就是我们这个被称作“人”的高级动物的习惯。只不过以前是以纸张、胶片和其他媒介存于图书馆罢了。近年科技高度发达,网络的普及,记录方式进行数字化演变,存放地点变成硬盘与网络空间。数据发生了量的变化,本质并没见变出什么新花样!

数据决策,更不是什么创新,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即使前面加一个修饰词“大”!数据决策一直就存在一大一小两种模式。商业,要求快速反应,追求成本控制,必须凭有限的数据做出决定,善用小数据模型。做科技等基础研究,需要尽可能多的样本,以便无限接近事物的本质。

所谓的新鲜事物――大数据,早已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信等行业存在。而且年代似乎还有点久远,甚至可以说是早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只是未普遍进入公众视野。如今网络及各种手持设备,让我们生活变成数字化世界,加之电商一日千里,客户日常行为累积成数据,数据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甚至是零成本,大数据才得以全面进入商业领域。商业的习惯是带着高音喇叭大声吆喝,于是乎,大数据被公众所熟知。

大数据被贴上革命的标签,支撑点是大数据将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我个人研究总结起来大抵有三点:其一,看事物从局部转向全部;其二,由因果关系到相互关系;其三,看似无序和不关联的数据之间找到某种关联。

大数据决策的核心是试图了解世界运行方式背后的深层原因,挖掘这些形态各异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所从,人一经发现真理,便开始向全世界宣称:大数据创造了前人之未做、前人所不能的机会。

标签很亮,口号很响,但理由苍白无力!

大数据的运用

收集与分析数据本来就不是什么新技术。从混乱中找到相关性,我们老祖宗一直在干这个事,而且干得不错。翻一下历史,祖先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医等无不闪烁这样的智慧光茫。从古代走到现实,引以为傲的大数据提高了民主政府的透明度,提高了公共决策的能力与成效,洛杉矶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是大数据运用的一个典范。可见所谓的思维革命存在已久,只不过逐渐变得更广泛而已。

我们把眼光收回一点,回归到企业的实践。营销者,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大数据的态度其实都很现实,要么赚钱,要么降低成本。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的运用,大抵可以总结成一句标准的话: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洞察和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并据此为他们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准确的信息,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用更低的成本,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

新鲜吗?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用营销人听得懂的话表示,这不就是市场部的岗位职能!

营销的根本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发言。只不过在不算遥远的过去,数据的收集叫做市场调研,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入户访问等。现在打开电脑,点开网站,从后台就可以轻易地获得未经粉饰过的累积用户网络行为数据。

当鲜活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找到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不管是大数据,还是已OUT了的人工采集数据,分析方法还是离不开老一套:一是统计,二是消费者行为分析。大数据并没革营销人的命,只不过提供更多、更真实、更鲜活的数据而已!至于那个声名在外的案例,不就是一个连带销售,真有标杆意义吗?其实这样的案例满地都有,有点营销常识的人信手拈来,一点不比它逊色,如尿不湿旁陈列啤酒,差别是一个在电脑旁,一个在现场,其他别无二致。

“大数据”这个词现在非常火,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大数据并不是完全颠覆了游戏规则,其实只是数据管理工具的完善,对数据管理和数据数量的延伸和扩展。所谓大数据时代,改变的有且只有两点:第一,数据来源;第二,数据数量。然后如何从数据中挖出有用的信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运用,用的还是传统方法。

把大数据视为一场革命,则言过其实。希望大数据来改变世界,改变商业游戏规则,本身是对大数据的扭曲与夸大,是作为概念被媒体和从业者爆炒的结果,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大数据时代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使生活变成了数字世界,我们被大数据包围,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我并不反对大数据这个说法,但一些人只是爆炒概念,扭曲事实,功能浮感不感冒,码几个字大家看清大数据那一张真实的脸。

作为一名营销者,我一直强调,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近年来我专注于企业数字化战略研究,感知世界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预计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是今天的44倍。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生活与自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的实践,制定精确的行动纲领,却是难上加难?

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规模大,来源多种多样,有结构化的,有非结构化的,有原始的,也有二手的。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数量庞大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将是一个浩大工程,可以说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亟待解决。

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第二条法则是快。网络时代,速度第一!网络世界一切来得快,去得也易。时间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如果你不能快速冲上潮头,就会被下一组浪花压入海底,再也见不到下一刻的阳光。数据值钱的地方主要在于时效,整合企业数据,精确快速实时行动,是致胜的不二法则。知易行难,对很多人来说,差不多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我们对大数据满腔热情,甚至理想丰满,事实上我们讲起来天下无敌,真做起来无能为力。多数人虽然嘴上高调,面对大量数据却束手无策。然而有人却成竹在胸,从数据中得到的好处不少。谁?我们的美国前辈!

大数据其实是个舶来品,有纯正的美国血统。大数据的商业化运用,我们与美国人差了几个层次。地球人都知道,近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企业界哀鸿一片,失业率据高不下,但有一个行当依然十分热门,从业者入门级薪水是十万级,甚至高达数十万,那就是大数据分析。大数据也是美国高校的热门专业,只不过人家从来就思想满天飞。

谎言的背后范文第3篇

孝儿“征妻”,荧屏外走来善良女大学生

2009年9月中旬,湖南省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了一则“征‘媳妇’安慰病危老父亲”的启事,内容如下:

家住长沙市火车南站的李正华老人因脑癌晚期,生命垂危,现诚征一位20岁左右、圆脸、双眼皮的女孩当“临时媳妇”,来家安慰父亲,满足他临终前的愿望。有意者请拨打电话或通过QQ留言。联系人:李兵。

在长沙市一家大药房实习的女大学生黎晓无意中看到了这则启事,心想:征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可为病危老父征临时儿媳的还真不多见,可见这是个很有孝心的男孩。黎晓不禁有种想帮帮他的想法。

趁中午药店工作不忙,黎晓拨通了电视台的热线电话,求证事情的真假。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又拨通了李兵的电话。在电话里,她告诉李兵,自己今年20岁,是湖南医药学校大专班药学专业学生,身高1.56米,圆脸、双眼皮,与他的要求很接近。她愿意应征。

李兵“征‘媳妇’安慰病危老父亲”的启事在电视台播出后,已经先后有几位热心女孩打来电话。可在见到照片或者本人后,他一直都没拿定主意。所以听了黎晓的介绍后,他要她先从网上传几张照片看看。

黎晓很快将几张生活照传了过去。看到照片后,李兵不禁怦然心动:女孩圆脸、双眼皮,身材适中,这正符合自己的条件啊。他急忙拿出手机要给黎晓打电话。可转念一想,黎晓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来应征会不会影响不好?如果她承受不了压力,半途而废怎么办?想到这里,他犹豫了。

可没想到,黎晓很快就给他打来电话,问自己是否符合条件。李兵支支吾吾地将心中的顾虑告诉了她。听了李兵的话,黎晓沉默了一会儿,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太冲动了?李兵又告诉黎晓,她这个时候退出,他也会理解的。因为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要求,其实是按照自己前妻的模样和条件来找的。

李兵1985年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10岁那年,他跟着母亲改嫁到长沙继父李正华家。虽然李正华有3个女儿,但他一直视李兵为己出,十几年含辛茹苦和妻子抚养李兵成人。2005年6月,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兵主动提出辍学外出打工。独自一人在外的日子里,李兵经常接到继父嘘寒问暖的电话。在李兵心里,早已把继父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父子俩的关系很融洽。

2009年年初,李正华在医院被确诊为脑癌晚期。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他催李兵赶紧成家:“兵儿啊,我知道我没几天活头了。对我来说死并不可怕,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你成家……”

4月中旬,经人介绍,李兵和湖南省双峰县女孩胡敏恋爱不到一个月就结了婚。可婚后两个月,因性格不合,两人又离婚了。得知儿子离婚,李正华心急如焚,对妻子说:“儿子生活不幸福,我死不瞑目啊。”听了继父的话,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李兵主动找到胡敏“求和”。就这样,离婚5天后两人又快速复婚了。

7月3日,李兵和妻子再次发生争吵,甚至还动了手。之后,胡敏赌气离家出走,杳无音信。一直不见胡敏回家,李正华不停地对李兵说:“家和万事兴,只有一家人团圆才能过得幸福……”后来,他干脆用拒绝服药和吃饭来逼儿子去找回儿媳。眼看继父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危急,李兵急得团团转。他先后5次赶到双峰县岳父母家,请求胡敏看在病危公公的分儿上,能跟他回家看望一下,却被胡敏拒绝了。

李正华病情急剧恶化,几度出现生命垂危的迹象。受电视上“征婚启事”的启发,无奈之下,李兵找到红网和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了“征‘媳妇’安慰病危老父亲”的启事。同时,他又打电话到该频道“情动八点”栏目组,希望栏目组能帮他劝说妻子回家。

8月15日,李兵带着“情动八点”栏目组的记者赶到双峰县的岳父母家。可无论李兵怎样哀求,记者怎样劝说,胡敏仍坚持一句话:“我要离婚!”无奈,李兵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电视台的“征妻启事”上。

听了李兵的讲述,黎晓被深深打动了。她为李正华临终前念念不忘继子的婚姻大事而感动,同时又被李兵为报答继父煞费苦心所震撼。她坚定地告诉李兵,自己愿意假扮胡敏,并且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坚持到底。听了这话,李兵非常感动。

9月16日下午,黎晓破例没去学校上课,应约跟李兵见了面。两人见面后,先是赶到李正华位于火车南站的家里,偷偷看了一下躺在床上昏昏睡去的老人,然后又蹑手蹑脚地离开了。李兵仔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让黎晓先有个了解,心里有个准备。不知不觉中,两人聊到晚上9点多才分开。

“美丽谎言”,谁也不能阻挡满怀的激情

然而,令黎晓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异常行为引起了室友高赛的注意。等她晚上回到宿舍,高赛忍不住悄悄地问:“为什么今天没去上课?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呀?”黎晓如实相告:“我去应征临时媳妇了。”一听这话,高赛当即就说:“你都是大学生了,怎么还这个智商啊!肯定是被坏人骗了。现在电视和网络上骗婚的坏人可多了,你怎么能这样轻易上当呢?”黎晓笑了笑没有说话,很快就睡了。

为了扮好这个“临时媳妇”,第二天,黎晓又约李兵在长沙植物园见面,把胡敏平时的言行举止演绎一番。她没想到的是,她刚一出校门,担心她安全的高赛和另一个室友张飘,就悄悄尾随其后跟着她。

在植物园,高赛看到黎晓跟一个陌生男子见了面,两人还拿着一个相册似的东西翻看着、交谈着。一个小时后,两人一起走出了公园,走进了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高赛和张飘觉得事情非常蹊跷,迅速返回学校把情况报告给班主任彭老师。担心黎晓有危险,彭老师赶紧打电话将黎晓叫了回来。面对彭老师的追问,黎晓只得如实相告。同时,她再三请求彭老师替她保密。

当长沙电视台“情动八点”栏目组的记者找到李兵想做跟踪采访时,黎晓怕李兵为难,没多加思考就答应了。然而,几天后,长沙电视台播出了黎晓做临时媳妇的节目,学校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传言黎晓结婚了,当了别人的儿媳妇……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校长把彭老师找去询问。“黎晓哪里是结婚了?她是在帮一位重病老人临终前了却一件心事,是做善事。”听了彭老师的汇报后,校长这才放心,并表示支持黎晓的爱心行动。

黎晓的舅妈看了那期节目后,很快便将事情告诉了黎晓的父母。对女儿一向管教严格的父亲听了这个消息,气不打一处来,连忙找到黎晓,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她大发雷霆:“一个黄花闺女去给别人当临时媳妇,还上电视丢人现眼。你不要脸,我们做父母的还要脸呢!”父亲骂完,母亲又开始唠叨:“这么大的事情你也不跟我们说一声就自作主张,太不懂事了!”更让黎晓没想到的是,男朋友马军的父母也跑来兴师问罪:“你既然和我儿子恋爱,就不应该去当什么临时媳妇。现在别人都戳我们的脊梁骨,说我们未来的儿媳妇是第三者,真是颜面扫地!”送走了马军的父母,黎晓连续拨打男友的手机,但都是关机。

尽管如此,黎晓的决心依然没有动摇。这时,她又开始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虽然她与胡敏长得有几分相像,但要想顺利地瞒过李兵的父亲还是有不少困难。李正华老人虽然神志不清,视力模糊,但他的耳朵还是灵敏的,能够听得出儿媳的声音和走路的脚步声。因此,平时胡敏是怎么称呼公公的,讲话的口音是怎样的,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等等,自己都必须模仿得像,否则就会露出破绽。

为了确保自己的“演技”不被识破,黎晓又向李兵详细了解了胡敏的一些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那几天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在反复想着这些问题,并将见到李正华老人时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仔细推敲了一番。

假戏真情,那是一种无以丈量的爱

9月18日下午3点,黎晓特意梳妆打扮了一番来到李兵家。见到黎晓,李兵的母亲也感到无比惊讶,黎晓不但长得像胡敏,而且和胡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下巴上都有一颗小小的黑痣。“等会儿我去见你父亲时,我们要不要牵手?”黎晓再次向李兵打听胡敏的生活习惯。“不要,不要,我平时和胡敏也没有这样亲热。”李兵回答得虽然有些尴尬,心里却暗暗佩服黎晓的大方与细心。一切准备好之后,黎晓跟着李兵走进了李正华老人的房间。李兵走到继父床前,把嘴巴贴近继父耳边说:“爸,胡敏回来了。”见继父还没有醒,李兵又大声说:“爸,你儿媳回来了。” 黎晓在李正华的床边坐下,双手轻轻地握住他一只骨瘦如柴的手,亲切而温情地说:“爸,我是小胡,我回来了。”

看着老人面色蜡黄,眼窝深陷,黎晓心酸得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冒名顶替的假媳妇,动情地对着李正华一声声呼唤着“爸爸”。在黎晓的一声声呼唤中,李正华慢慢醒来,并将脸朝“儿媳”转了过来。这一举动,让黎晓紧张极了,她以为老人发现了什么破绽。为了使自己镇定下来,黎晓端起早已准备好的汤药,一勺一勺地喂到老人的嘴里。“小胡……好久没回来了。”吃着黎晓喂的汤药,李正华双眼眨了眨,两行泪水从脸上滚落下来。

看到很久没有开口的继父终于开口讲话了,李兵和母亲十分高兴。接下来,李正华吃力地抬起右手朝墙壁上指了指,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要说什么。李兵的母亲心领神会,老伴是要儿子取下墙上的那个布口袋,拿出里面的饼干给“儿媳”吃。

尽管黎晓告诉李正华自己已经吃过饭了,但老人一只手下意识地紧抓着她的手不放,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好久没回来了……”喂完药,黎晓轻轻地将老人的一只手放进被子里,李正华却依旧紧抓着她的手不放,嘴里喃喃地说:“回来了,莫走……”黎晓连忙说:“好,我不走,天天在家陪你。”听了“儿媳”的话,李正华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李兵的母亲在厨房忙活了半天,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摆上了桌。见李正华无法坐起身,黎晓就端着一碗粥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李正华边吃边流泪。

吃完晚饭,看到“儿媳”要去上班了,李正华脸上露出不舍的神情。黎晓轻声告诉他:“我明天下班后就回来看你。你一定要记得吃药。”老人点了点头,对“儿媳”说:“好……慢些走……”

离开李正华家,黎晓就赶到药店上班了。黎晓实习的药店离李兵家比较远,要转两趟公交车,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尽管这样,她还是坚持每天下班后就赶往李兵家探望李正华,然后再赶末班公交车回学校住。尽管很辛苦,但她一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承诺。

9月24日,黎晓再次来到李正华的床前,端起熬好的汤药,一边喂李正华,一边柔声说:“爸,我是小胡,我来喂你吃药了……”李正华缓缓转过头,泪水无声地滑落,过了一会儿,他一字一顿地说:“姑娘,谢谢你,让你累着了……”听了这话,黎晓和李兵预感到了什么,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李正华就安然地永远睡去了……

那一刻,黎晓流下了眼泪。虽然以“儿媳”的身份与李正华老人相处短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已与老人有了深厚的感情。这时,李兵反而显得特别平静,他扶住黎晓抖动的双肩,安慰她:“不要太难过。因为你的到来,爸爸是没有遗憾地走了。即使到了九泉之下,他也会含笑的……”

料理完继父的后事,李兵再三邀请黎晓出来吃饭想表示感谢,都被黎晓婉言拒绝了。当李兵得知黎晓因为帮助他被男朋友马军误解后,他通过黎晓的同学找到了马军,先是把黎晓帮助自己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郑重地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也真诚地请求你能原谅黎晓。她是一个难得的善良女孩,你应该懂得珍惜……”

听了李兵的解释,马军也很受感动,主动找到黎晓道歉。黎晓说:“通过这段时间与李兵大哥和李伯父的相处,我明白了爱的含义,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更好地珍惜生活。”

谎言的背后范文第4篇

从发展的角度,说谎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需要儿童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意图和信念,学会理解语言交流背后的意图,并能认识到语言是怎样改变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从研究的角度,对说谎的研究源于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关注,因此研究说谎已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一、早期非理论导向的说谎认知研究

说谎认知包括对说谎的概念判断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最早对说谎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是皮亚杰。皮亚杰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把说谎作为实证依据之一。皮亚杰有关理解说谎概念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1岁以前把所有与事实不相符的陈述都看作是说谎,即使那些说话的人并不是有意欺骗听者的。皮亚杰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在10岁或者11岁以后,儿童才能够在道德评价时考虑到意图因素。

皮亚杰及后来的研究者对儿童说谎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意图因素明确的条件下。而对于5—11岁的儿童,欺骗的意图并不是判断说谎的唯一因素,6岁以上儿童对于说谎与说真话的判断不仅仅依赖言语的事实成分和说话者欺骗的意图,而且依赖说话者对于言语的信念及言语的情境。前面所论述的原型理论主要强调了说谎的事实、意图等内在成分的影响,而说谎的民俗模式尤其强调了社会习俗背景因素的影响。此外,皮亚杰还发现儿童的道德评价会受说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影响。

在皮亚杰以后,许多研究者直接采用或仿照他的研究范式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大部分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说谎的道德评价方面,早期的大部分验证性研究得到的结果与皮亚杰的不一致。

二、幼儿时期说谎行为与说谎认知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的研究探讨了小学及幼儿园儿童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也有少量的研究考察了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与年龄特征。通过考察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年龄与说谎行为之间的相关,可以认为从3岁到5岁,儿童的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只有3岁与4岁之间有显著的差异。3岁儿童违规后说谎的人数约为违规人数的一半,但到4岁时就占了大多数。这一结果表明,即使3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说谎行为。与此相同的是,从3岁到5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到5岁时儿童在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已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另外,在说谎认知的发展过程中,3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区别行为与言语表述。3岁儿童对说谎的判断与道德评价要好于真话。但这并不表示3岁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更成熟,而是由于故事中主人公做了件“坏事”,导致大部分3岁(一部分4岁)儿童把言语表述都判断为说谎,并且被评价为是“不好”的,而不管言语是说谎或是说真话。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三、从说谎行为与认知的角度看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Blasi对相关的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与柯尔伯格)进行分析后,认为有关道德发展的一般假设就是道德认知越成熟,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越少。但Blasi发现实证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这个假设。例如,他对道德推理与“抵制诱惑情景”下诚实行为(即是否会出现各种违反规定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17个研究中,只有7个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是有相关的。但这些研究中对道德推理的测量都是在皮亚杰或柯尔伯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其测量内容与诚实行为本身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主要考察了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有研究证明,在3~5岁期间,儿童违规后说谎的人数逐步增加,特别是4岁儿童说谎的人数显著地高于3岁儿童。幼儿时期对于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也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为:3岁时还不能很好地对说谎进行理解与道德评价,对说谎/说真话的判断与道德评价均受行为的干扰,到5岁时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水平。儿童是否说谎与儿童对说谎/真话概念的理解没有相关,与对说谎/说真话的道德评价也没有相关。具体地说,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无论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的理解上,还是道德评价上,与没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两组儿童在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水平上,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四、说谎认知的研究展望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说谎认知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会让我们更接近儿童说谎认知以及说谎行为的实质。

(1)说谎不同成分的关系:将说谎看作是截然不同的语义成分与社会习俗成分所组成整体也不一定合理,因为这些成分可能并不是独立的,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比如意图和习俗成分在儿童说谎认知的发展中是否会相互影响?目前的研究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成分的,还不清楚儿童对说谎意图成分的理解是否会影响习俗成分。

谎言的背后范文第5篇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样的谎言总是被认为成善意的谎言。那么,善意的谎言还算是谎言吗?有许多人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善意的,是为了某人而不得不说的谎言,这种谎言会让那些人心里得到安抚。但也有人认为,谎言终究是谎言,不管用什么优美动听的词去修饰它也改变不了本质。在生活中,只要撒一个谎,就要用无数的其他的谎言去掩盖这个谎,想止都止不住。

谎言,一个如此简单的词,去引发了如此多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不应该说谎?应不应该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大家知道,善意的谎言来源的根本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在别人痛苦的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会减少别人的心理压力;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一个善意的谎言,会让人感到无穷无尽的温暖。但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的,不过我相信,这种谎言被揭穿时,人们会感受到人间真情永驻,而不会像一个弥天大谎被揭穿时,那种无与伦比的痛苦的样子!

但是恰恰相反,如果在生活中只为了贪一点儿小便宜就撒谎,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你将会变得不可信,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你可能会对曾经欺骗过别人而懊悔,但别人不会。以为你曾经欺骗过别人,所以别人就会反过来欺骗你,欺骗是循环的,是永无止境的。到最后,受害者还是你自己。

相关期刊更多

炎黄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

敦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炎黄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