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边形课件

四边形课件

四边形课件

四边形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件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开的。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三个一”(嘴、粉笔与黑板),致使课程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课程显得枯燥。在越来越强调教学效果的今天,教学课件在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整合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料,合理设计教学课件,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教学课件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孩子的思维则是直观形象的。在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要从学生角度来换位思考,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在课件中插播学生们喜爱的《大风车》节目,在学生们聚精会神观看的同时,提问学生该节目的播出时间,从而引出了时间观念,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对钟表的认识。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蜡笔小新上学”的故事情节:蜡笔小新背着书包去学校,路上遇到3个同学,快到学校门口时,又碰到4个同学,然后一起向校门走去。现在蜡笔小新他们一共有几个同学结伴去学校?这就引出了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合并起来的运算叫“连加”的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情境设置,用有声、动漫或生活化的方式取代原本沉闷的课堂,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引出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钟表、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效果的目的。

2教学课件设计要展示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通过问题形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老师事先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边框等教具,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叫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分别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边长,算一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边长数据,即底=7cm,高=3cm,邻边=5cm,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一组学生用剪拼法计算,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将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如图1),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则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高即721cm2。第二组学生用拉动法计算,即将平行四边形沿着边框拉成长方形(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变成了长方形的宽,利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邻边,即735(cm2)。两组学生计算出不同的面积,到底哪组正确的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持已见。此时,教师在课件中分别用剪拼法与拉动法来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发现在拉动法演示时,拉动后长方形的宽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拉动后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多出一块长方形(如图3所示绿色部分),由此得出采用拉动法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用剪拼法的方法计算是正确的。通过这种的互动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课件设计要立足日常生活的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课件设计的内容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确保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通过生活体验来增强学习感受,巩固所学内容,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可以到沃尔玛、万达、永辉或其它商场中,拍摄有关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价格的标签,作为教学课件的素材。在上课时,当大量标有“某某超市”字号的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等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时(如图4),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纷纷说到过永辉超市购物,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小数的定义、小数点的作用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后,设计有关表格(如图5),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商品的价格,以元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增进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四边形课件范文第2篇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将为学生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思想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板和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1、讲解分析、直观演示;

2、观察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馈总结。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教学流程图。

(二)新课学习。

1.提出疑问、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入实际问题:观察图中学校门前两个花坛,说一说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1)用数方格解决。

通过学生操作、讨论,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面积与面积分别相等。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有局限性。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仅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还在比较中找出了两个图形的联系,既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又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做了准备。】

(2)学生自学课本81页内容1分钟后,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师巡视指导。在小组汇报时找代表到讲台上演示剪拼过程并讲解。

(3)学生演示,教师适当补充。

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再沿着这条高剪,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最后把三角形平移并和梯形拼在一起,这样,平行四边形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4)师演示拼剪方法二并口述过程后出示课件,学生思考后总结公式。

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吗?

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归纳: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师讲解,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已知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和高,怎么求底?已知面积和底,怎么求高?总结并得出公式:a=s÷h, h=s÷a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自主探索,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还让学生亲历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扫清了障碍。】

(5)利用多媒体再次演示剪拼过程,边演示边指导操作的规范性:必须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把它剪成两部分,将其中一部分平移与另一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通过演示,学生真正理解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进而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

3.实践应用、强化新知

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在第三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例1:并分析:这道题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解决。

再出示即练习十五第1题,由同学们独立完成。做完后,出示答案,同桌对改并互相订正。

最后,课件出示算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题。

先小组讨论后再计算。最后强调:可以用15×8计算,也可以用12×10计算,因为以任一条底边和高求面积都可以,但和底相乘的高必须这条底边上的高,即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第二层: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3题

这是一道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或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或列方程解答。

第三层: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5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课件再次强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在练习中,检查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认识,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记忆,为课后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打下基础。】

4.反思收获、回顾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师总结:通过转化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适当的总结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四边形课件范文第3篇

案例1:在教学“周长”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爬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这片树叶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爬一周的情景,说出自己对周长的感悟和理解。然后分别描一描硬币面、文具盒面、课本面的周长,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案例2: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当教师讲解完正确度量角的方法之后,用课件出示几副错误的量角图片,提问:这样量角的方法对不对?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能够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这样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做好铺垫。

案例3,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课件分别出示画好格子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受到课件带来的视觉冲击;再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像,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回答: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利用割补法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出来,同学们看到:先画高,再沿高线剪下,把剪下的部分补到另一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全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长方形的长相等,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抽象性和局限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四边形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梯形面积;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小组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理念及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学应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如何求梯形面积公式)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拼图、讨论、检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采用适当的课件演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梯形与已知图形间的拼拆关系,再用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三、课件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环节,即复习―设疑导入新课―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巩固提高,用Flash制作课件,采用菜单式界面,由左侧菜单进入各个教学环节,由各页面内的按钮实现相应分环节或演示的教学. (图1)(教学中可用相应按钮随时跳转到各个教学环节,选用课件的各个部分)

(一)复习

在此环节内设计三个分环节,分别由复习1、复习2、复习3三个按钮进入各个分环节:①求出下列图形面积(图1);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拼图演示)(图2-3);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拼图演示)(图4-5).

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求法,快速求出复习1的图形面积,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

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课件展示,复习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图形拆分拼凑,复习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如何旋转拼图,师生一起对已学习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方法的巩固.

(二)设疑导入新课

在复习1,2,3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图6),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就必须求出梯形的面积,从而导入新课:梯形的面积.

(三)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先把学生分组,各组根据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梯形纸板拼图、观察,讨论:如何求梯形的面积?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如何求梯形面积. 课件展示(四种方法):

方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时让两个梯形先重合在一起(上面一个为黄色),再让上面一个梯形向右平移、旋转,再向左拼图(图7-8).

让学生根据拼图过程探索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方法二:将一个梯形拆分为两个小三角形,设计时先让动态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画线拆分梯形为两个三角形,再将其移动一点距离(图9-10).

让学生看见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和,从而通过三角形面积推导出梯形面积的求法.

方法三: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课件让画面先从左上角起作梯形右边线的平行线,将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看到:梯形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图11-12).

方法四:将梯形拆分后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设计课件:先作梯形一边CD的中点,再从A点向中点连线,从梯形上分割出一个三角形出来,再将割出的三角形旋转补于如图4所示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梯形的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一样大,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图13-14).

除了上面四种方法以外,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更多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四)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时先出示题目、图形,让学生思考说出解答方法,再一步步讲解求解过程(图15-16).

(五)巩固与提高

巩固与提高中设计如下内容: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相等(图17-22).

四、设计反思

(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还把学生动手操作与课件辅助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由复习旧知识,采用类比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不仅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知识正迁移能力.

(三)梯形面积推导演示课件设计了四种梯形面积推导的方法,不仅达到对学生拼图活动综合总结的目的,同时,课间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牢固掌握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渗透了平移、旋转的数学思想.

(四)课件采用Flash制作,设计了灵活的按钮,便于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选用,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学中,切忌把课件当成电影放,那样会适得其反.

四边形课件范文第5篇

一、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准确把握学段要求

学生从对客观物体的观察中逐渐抽象出图形,是一个逐步深化、渐进提高的过程。为此,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以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达成目标,这样,既注意前后连贯,又能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分散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为直观辨认和概念学习两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安排在一年级,仅要求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能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有初步的直观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则安排在四年级,以“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内涵定义法,对平行四边形加以理性认识。教师要认真研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关注知识的过渡与衔接,以免出现盲目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二、立足学生原有经验,合理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的起点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新知的建构往往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来完成的。成功地实现原知与新知的衔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坡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与建构。

考虑到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感受,该部分的教学笔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认识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为起始,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抽象出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扫除新知带来的距离感,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铺好路径,从而实现知识间的学段衔接。

三、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具体某一图形的特点,都是比较抽象的。但正如波利亚所言: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课程标准》中较多地使用“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结合实例(生活情境)了解……”“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等句式表述教学要求。相关教材内容更是在积累大量直观、感性材料的同时,通过活动化的形式呈现,如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比一比等。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式,生活经验、情境描述、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几何抽象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例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一年级教学时的学习活动可以作如下安排与设置。

认一认:认识藏在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图形的特点。

想一想:怎样把手中物体上的图形请到纸上?

画一画:根据自己的想法,把物体上的图形拓印到纸上。

围一围:利用4颗钉子你能围出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研一研: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怎么就都是平行四边形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中还藏着是我们刚认识的平行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四年级教学时学生经历的数学活动可以作如下设置。

回顾:生活中你们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里见过?(抽象出平行四边形)

猜测:这些平行四边形看起来形状、大小不同,但仔细观察,你觉得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猜测: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

验证:每个人手中都有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办法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交流: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辨析:下面哪些图形(图1)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请说明理由。

这些根据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从直观感性思维到抽象理性思维的发展,更实现了知识的自然推进与有效衔接。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积累下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建立知识整体联结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结构阶段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纵观教材,系统思考。在备课之前的调查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是当笔者问他们“特殊在哪儿”时,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平行四边形没有出现直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可见,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并没有真正理解。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分两个层次进行深入理清。

第一层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两组平行线)同学们,借助自己的双手,像林老师这样(手势表示)创造一组平行线,再跟同桌的比划一下。

(2)(课件动态演示两组平行线旋转、相交)如果像这样旋转手中的平行线,当它与你同桌手中的平行线相交时,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验证。

(3)(课件动态演示五次不同的旋转、相交的情形)同学们,在每次的旋转、相交中出现的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4)师小结:不管四边形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是这两组平行线相交形成的,两组对边就始终会分别平行,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殊性。

(1)(课件演示:两组平行线相交出现直角)请再仔细观察,中间形成的始终是平行四边形,但是跟之前的平行四边形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课件演示:拉近两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变成四条边都相等)如果再特殊一点,当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时,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集合图)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数学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

力学季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工程力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