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记的写法

游记的写法

游记的写法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游记散文 优化方法 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和内洞“奇妙美”得到了显现。此外,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是“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2篇

(火龙果)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因此游记可分为记叙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说理型游记等。

尽管游记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仍有其显著的特点,要掌握阅读游记的技巧,就必须先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首先,游记比较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按照游览的路线,把见到的景物依次向我们进行介绍,随着作者观察点的变化,一幅幅美景也就依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次,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是游记的另一个特点。游记中,作者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是通过对“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的描写,使人感到“眼前一片明艳”,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再次,游记的语言生动,文中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识字方法 识字效率 识字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当然应该按照认知规律对他们进行教学,在识字教学这个环节,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研究和课堂体验,总结出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的方式与方法,在此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指引下,既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一、不同情境中进行识字,反复出现,提高识字效率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在识字教学中,我发现,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而“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那如何让生字宝宝反复与学生见面呢?我在教学语文版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进行了探索。在板书课题“小小的船”后,先利用字卡让孩子们读准“船”的字音,然后出示各种船的图片,问:你们认识这些船吗?图片激发了学生对“船”的兴趣,在他们说对各种船的名称后,我随机在图片旁边出示:“帆船”、“轮船”、“游船”、“渔船”……就在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的同时,“船”这个生字反复在孩子们面前出现了十几次。而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后,我创设情境: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学生跃跃欲试,大声说:“能!”于是,我出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生字词,让同桌一起练习读,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知不觉地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接着,我出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说:“生字宝宝真调皮,又从词语中跑了出来,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孩子们在自由练习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中反复与生字宝宝见面。接下来,我又将生字的拼音去掉,说:“生字宝宝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认识吗?”此时,孩子们已经能熟练地认出被我打乱了顺序的生字了。我趁热打铁,设计了游戏环节――“摘星星”。我指着已经布满“星星”的黑板说:“天上的星星说:‘小朋友,只要你把我们摘下,读出写在我背面的字宝宝,并且给它组词,我们就是好朋友了。’谁想摘下这些星星,和他们交朋友呢?”孩子们的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1.认记字形

分析“迷、谜、咪、眯”4字字形、字音。从已贴出的字卡中拿出这四个字,单独再贴出。

师:同学们真聪明。祝贺你们,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了。光认识了可不行,我们还得想办法把它们牢牢地记住。你们瞧瞧这四个生字宝宝有些什么关系呀?

生:读音相似,都有一个米字……

师:是的,这四个生字宝宝都有一个“米”字,仔细看,瞧它们的“米”字有什么不同?

生:“眯”和“咪”的最后一笔是一捺,“迷”和“谜”的最后一笔是一点。

因此,我特别注重将一些识字方法在平常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能力。在片段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能够熟练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自主识字了。如他们能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识字,“编顺口溜、猜字谜、找反义词、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各种方法都成为孩子们识字的“良方”。

三、自主选择识字方法,体验识字过程中的快乐。

在识字教学当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体验识字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

如在暑假日记当中,许多学生都描写了暑假游泳时发生的趣事。在感受着孩子的快乐时,我也发现,有不少的孩子将“游泳”的“游”字的右边写成了“反文旁”,虽然这个字还没有学习写,但是已经学习认过了,而且,我在平时教学中发现,许多孩子到了高年级经常把“游”字写错,尽管老师在作业批改时已经帮他们改过来了,但是有的孩子还是一错再错。怎么办呢?我决定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

刚上课时,我将“游泳”两个字(“游”字的右边写成“反文旁”)大大地写在黑板上,不等我开口,有的学生就喊起来:“老师,你把‘游泳’的‘游’写错了。”我故意装出疑惑的样子问:“是吗,哪儿写错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把‘游泳’的‘游’的右边写成了‘反文旁’。”我似懂非懂地说:“不是反文旁,那应该怎么写?你来写一写。”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正确的“游”字。这时,我为难地说:“怎样记住这个‘游’字呢?你们能给老师想想办法吗?让老师以后都不再把这个字写错了。”

听说要帮助老师,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纷纷将自己的“好办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将自己的好办法与大家分享:

“我编了一个顺口溜记住‘游’字:方先生带着他的小儿子去水边玩。”

“我用讲故事的方法记住‘游’字:暑假里,方先生去游泳,他的儿子也跟着一起去,来到游泳池边,方先生的儿子不敢下水,因为他不会游泳,在爸爸的训练下,儿子终于学会了游泳,不过,他喝了一肚子的水。”

“我是这样记住‘游’字:游泳必须有水,所以‘游’字的左边是‘三点水’,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所以中间是个‘方’字,小孩子游泳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陪着,所以右边上面是个‘卧人头’,下面是个‘孩子’的‘子’,合起来就是个‘游’字。”

这时,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说:“老师,以后我不会再把‘游’字写错了。”

听着孩子们的“好办法”,我庆幸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记住了“游”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主纠正了错误。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想出不同方法记住了“游”字,孩子们在识字过程中表现得积极、热情、自主,他们完全成了识字的主人。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四、鼓励学生采用个性的识字方法,独立进行识字

孩子天性好奇、好胜,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可设计一些求异问题,如你怎样记这个字?你还有不同的识记方法吗?你还有更好的识记方法吗?这些求异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富有个性的识记方法层出不穷。如有位学生记“办法”的“办”,别出心裁,他把两手一摊,说:“怎么办呢?我的两只手就是‘办’字的两点。”在学生独立识字的过程中,交流了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总之,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高效、自主地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也是当前教的重点。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改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了课堂。在识字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们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会在不断地探索中勇往直前。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4篇

摘要:劳伦斯・斯特恩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多情客游记》与此前的成名作《项狄传》,共同奠定了斯特恩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针对《多情客游记》这部作品,本论文主要以“游记”这一词为入口,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同时代作家的创作来分析斯特恩笔下的旅行生活与一般的游记文学有何不同。

关键词:劳伦斯・斯特恩 《多情客游记》 游记 旅行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在18世纪,为了享乐或健康到欧洲大陆去旅行,这在英国知识阶层和富裕人家中渐渐成为了一种热潮。同时,当时的图书市场也充分地迎合了这种趋势,游记与导游手册在当时成为出版产业的主要部分。事实上,到欧洲大陆的旅行,早在18世纪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大陆旅行(即欧洲旅行)主要是英国贵族阶层和中产阶级中一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随着旅行热潮的到来以及旅行文学的流行,人们的情感体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理念,而更多开始转向了主体自身。

卞昭慈在《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一书中曾有专章评述过斯特恩的《多情客游记》,他高度赞赏了这部小说。卞昭慈认为,斯特恩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一个勇于冲破传统束缚的人,一个敢于把自己心灵深处、大脑皮层上每一个皱折上的快速流动都坦诚地披露出来的人。”[1](120) 笔者比较认同卞昭慈对该小说的解读,与其说《多情客游记》没有逻辑结构,不如理解它有一个完整的情感结构。针对该小说无逻辑结构,熟悉斯特恩作品的作者自会知道,这主要是相对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脉络清晰的叙事策略而言。就它包含“完整的情感结构”来看,它主要基于整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情基调,一种浓烈的人文情怀。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完整的情感结构是以“游记”这一载体作为叙述框架的。从作品的表面上看,其文章写作构思、行文笔法看似毫无逻辑性可言,让很多读者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然而,作品中却有一股情感热潮和人性关怀在暗自涌动。对于急于想读个好故事的人来讲,选择斯特恩的作品本来就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这部游记体文学作品,同样适用于斯特恩的其它作品,包括那部曾引起轩然大波的《项狄传》。

“混乱”是大部分研究者和读过《项狄传》的读者对它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说所述内容与小说标题之间实在是没多大联系。读过斯特恩这部作品的读者都很清楚,小说中所讲述的大多是主人公的父亲、叔父以及其他人等,关于主人公的却是少之又少。全书写到快一半的时候,主人公项狄才出生,他在后一半的文章中发言也极少,而这一部书却是关于“绅士特里斯舛・项狄之生平与见解”。斯特恩在小说中安排了大量的插话,这些插话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断故事的进行,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也变得断断续续。不过,这正是斯特恩小说创作刻意为之的,“我的作品是东拉西扯的,它也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是在同时进行的”。这种打岔和跑题也是《多情客游记》的一大特点,正如前文提到的,很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没有一个好的逻辑结构,这在小说中主要体现为作者总是东拉西扯,在此处写上几句又很快跳到另一处,故事并非呈线性发展。例如,在该小说中,约里克拒绝向那位方济各修会的穷修士施舍,修士走后,主人公开始自责,并在单座马车上开始写游记的前言。另一个片段,写到约里克因自己匆匆上路到法国而没有通行证陷入窘境时,他原本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因为看到那只笼中鸟,因而想象了被囚禁之后各种各样的痛苦,并最终决定办理通行证。在这里,约里克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确和《尤利西斯》的风格有几分相似。《项狄传》中的那位母亲一听到给钟上发条,另外的事情就会趁势钻进她的脑袋。事实上,斯特恩的这种写作方式受到洛克思想的影响,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睿智的洛克”。②

在《多情客游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斯特恩以天马行空般的笔法,记述了主人公在法国旅行的路上遇到的人物素描以及主人公自己突发的哲学思考。在斯特恩笔下的世界里,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同时也感受到作者赋予其温和、幽默的笔调,并惊叹他那无与伦比的天才般的感知能力。

小说中,作者是要借助旅行这一形式来试图表现主人公或是作者本人的见解和感受,“情感”的不断呈现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所在。这样一来,挑剔的读者便不再要求斯特恩也在作品中很明显地就表现出类似《鲁滨逊漂流记》那般的奇特冒险经历,或是《格列佛游记》中的辛辣讽刺。西方学者认为,旅行在小说中作为一种结构的使用,对斯特恩是极有效用的,因为它提供了大量机会来检验约里克在各种各样情境下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规范。[2]因此,读者便不应该像阅读其它游记文学那样来读这部作品。

除了逻辑结构散乱,《多情客游记》所描绘的旅途风光为人而非景,这也是该游记的独特性之一。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可以获得一种讯息,即它和一般游记体小说的规范不一样。斯特恩笔下的这位主人公去旅行,走的是在18世纪英国旅行者中很典型的一条路线――从加来出发,穿过巴黎,再到达意大利边境。然而,《多情客游记》并没有对所走过的地方进行描述。约里克坐在单座马车上写前言时,他为游客进行了分类,并称自己是多情善感的游客,以区别于其他游客,并自豪地宣称“我的旅行和观察,别具一格,与我的前辈截然不同”。③[3](14) 在小说中,约里克有意避开了传统游记的写作风格和它们通常会关注的事情。他想要看出“民族性的明确而显著的特点”,不是在“重大的国事上”,而是通过一系列“鸡毛蒜皮的小事”。[3](69)

例如,主人公在巴黎遇见一个理发师,理发师为了证明假发的可靠性,有一个比喻,“你就是把它浸在海里,也不变形”。[3](68) 由此引发出主人公的一串自我联想,并得出“法国人措辞重在表白,而不在实行”这样的结论。[3](69) 当约里克去巴黎歌剧院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并不是一般人期望的那样会落在表演或是建筑上,而是被各种各样的观众所吸引。Ralph Griffith 在1768年4月的《每月评论》上说约里克对一般游客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不关注的样子,这是很新奇的。他写道:“一般的游客,往往会告诉我们的是,他们在参观法兰西的首都时看见了多少建筑和图画,以及是谁修建的,是谁绘画的。在处理这些无聊、枯燥的细节方面,约里克这个天才显得要比他们(指普通游客)高明很多。”④[4]斯特恩对游记文学的这种写作方式,被看作是一种描述异国经历的新型写作方式的基础。与那种浓墨重彩地描述主人公如何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或达到个人成功的小说不一样,斯特恩在小说中将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生活小事呈现出来。尤其是文中暗涉与肉体、有关的语句或场景,在18世纪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那些主张“文以载道”的哲学家或文人所鄙弃。塞缪尔・约翰逊就讥讽过斯特恩的《项狄传》,20世纪的批评家利维斯也说斯特恩在小说中开了许多下流的玩笑。[5](24)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大多都很注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现实,例如笛福和菲尔丁的小说。他们所关注的现实,基本上都是外部现实,是大的事实,很少涉及到特别琐碎细微的事情。事实上,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斯特恩已将笔触伸及到内部现实、小的事实。

事实上,《多情客游记》的构思在作者写《项狄传》最后一卷的时候已基本形成,同时,它还和斯特恩的同时代作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的作品有一定的关联。⑤斯摩莱特是苏格兰人,放弃了并不成功的医疗事业,转而成为了一名小说家和评论家。和斯特恩一样,斯摩莱特到欧洲大陆旅行也是为了健康。他也写过一本游记,名为《法国、意大利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在某种程度上,《多情客游记》可以看作是对斯摩莱特作品的回应。

斯特恩这部作品的原名是《约里克穿越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 Through France and Italy by Mr.Yorick),在很多场合中,斯特恩都将之缩减得更为方便和更为小说化,也即是《多情客游记》或《感伤旅行》。其实,这样一来,斯特恩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是一部小说而不至于让人从标题一看就是一部游记,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对斯摩莱特作品标题的影射。斯特恩在《项狄传》中曾影射了斯摩莱特的《游记》,特里斯舛表示,旅行所具有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游客的性格和心情,而不是在异域见到的那些东西。这种批判观点在《多情客游记》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文中,他曾几次暗指了斯摩莱特以及他的作品,比如提到那位博学的斯梅尔芬格斯,⑥说他“从布洛涅旅行到巴黎――从巴黎到罗马――等等地方――不过,他是怀着怨恨,带着黄疸病动身的,他经过的每一事物,都变了色,变了样――他都一一描述了一番,那不过是描述他那可悲的感情而已。”[3](38) 然而,斯特恩笔下的约里克牧师则不一样,“要是我在沙漠,我也会找到在沙漠中唤起感情的办法――即使不过如此:我会系情于可爱的桃金娘,或者寻找忧郁的柏树,跟它们互通心曲――我会追求它们的荫凉,亲切地向它们致敬,感谢它们庇护――”[3](38) 由此可见,对异域经历的描绘,两位作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反映。

读者可以看出,斯特恩真正的兴趣在于游记这种文体的写作手法,而不是像斯摩莱特那种详细记述法国和意大利文化的旅行书。在《多情客游记》中,斯特恩利用了读者对旅行叙述一般常规的强烈欲望来颠覆了他们的期望。例如,小说各章节出现了相应的地名名称,这看起来似乎是要向读者进行预期中的旅行所见的描述,对法国的城镇建筑进行描述。与此相反,约里克则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琐碎的事来进行观察,如和穷修士的会面、卖糕点的“圣路易骑士”。然而,这种无关紧要的叙述对于显示约里克的观点则尤为关键。读者想要从游记中见出法兰西的优美风光,却被约里克牵引着去见识各色人等,并听任他在那里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书名上来看,这是一部游记,按理说主人公所经历的空间范围应该会很大,实则不然。从大的方面来讲,约里克牧师只走到法国巴黎,连意大利边境都还没有到。从小的空间范围来看,读者所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地点,不是旅馆,就是街道上。在《项狄传》中,斯特恩对项狄的空间范围也进行了严格的设定。约里克和项狄一样,都把自己的视野放置于社会图景之外。

实际上,《多情客游记》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从斯特恩这种新型的游记写作方式来看,与其说这是一种游记文学,不如说它是一种“反游记体”的叙事文学。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它都打破了读者既定的理解。

斯特恩这种异于常人的写作游记的方式,到底是何种原因促成的呢?最初写作《多情客游记》,作者是为了挽回个人声誉,斯特恩本人也曾告诉别人此作品是他的“救赎之作”。《项狄传》前两卷刚出版的时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名声很快便确立了斯特恩作为一个国际文学名人的地位。同时,该作品也因为文中大量粗俗下流的玩笑、性暗示,以及毫无章法的文风而招来大片非议。加上斯特恩本人的牧师身份,一时间,他竟成为许多人攻击的对象。不光是小说受到了抨击,甚至是作家本人也被认为是如小说主人公那般的人物。尽管斯特恩本人对其作品的信念使得他把评论家们的非难不完全放在心上,但那些对他小说人物的过分轻视又让他觉得有必要作出一些调整。《多情客游记》的写作,并非为了让那些愤怒的批评家们能消消气。可以说,它是向以往对作者本人的非难所做出的一次公然的回应,以及对作家本人名誉的澄清。

除了挽回自己的声誉,显而易见的是,斯特恩也试图在《多情客游记》中实现《项狄传》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的写作意图。《项狄传》的前六卷写作并出版于1759年夏天到1761年底这一创作活动的高峰期。这之后,直到《项狄传》最后三卷问世之前,中间间隔了三到五年的时间,这部分原因在于斯特恩的身体病况使得他不得不进行两次较长时间的欧洲之行。斯特恩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这期间正开始减退,这并不令我们惊奇,但欧洲之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想法。《项狄传》和《多情客游记》都共同认识到对游记的叙述应该关注的是人际间的关系,而并非是对所见到的自然风光进行枯燥的记载,后者在表现这一点上明显更为彻底。

注释:

①见《项狄传》一卷二十二章。

②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对斯特恩的思想影响极为深刻。在洛克的思想中,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他还认为联想就是观念的联合。这种联合有些是自然的,有些则是由于机会和习惯得出来的。

③文中所有《多情客游记》的引文均引自石永礼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下文只标出页码,不再另注。

④See Paul Gorings introduction to his edition of Laurence Sterne:A Sentimental Journey,Penguin Books Ltd.(2001;reprinted London:Penguin Classics.2005),p.xviii.译文为笔者试译。

⑤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英国小说家。

⑥指英国小说家斯摩莱特。――《多情客游记》注释,见第38页。

参考文献:

[1]卞昭慈《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2]Tim Parnell,Introduction in Ian Jack and Tim Parnell,eds.,A Sentimental Journey and Other Writing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

[3](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5篇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的散文、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这可以看出,记叙文这一文章体裁,实际上和文学体裁是一种交叉关系,它既包括要求写真人真事的散文、日记、游记、新闻、通讯等,又包括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传说和小说。特别是小说,想象和虚构是其典型特征。这说明在记叙文写作中,既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写虚构的人和事。

既然记叙文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文学作品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包括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事件,也包括各种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它是纷繁的、芜杂的,是生活的原生形态,显示着生活的原始面貌。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说“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有人考证过,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根据生活中的三个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但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这一文学创作的经典事例证明,文学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比生活真实更典型,更集中,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此,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不能机械地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而是要求写出思想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一要求,明确无误地表明,写作中强调的是感情的真、体验的真,而非客观事实的完全真实。并且该《标准》还指出,学生写作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出来的记叙文,就绝不可能像摄像机一样是对生活本真的还原,而是通过在作者主观意识控制下的生活的适度变形。

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形成和发展情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学生才能生发对生活的情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解决作文中情感和思想真实的问题。例如写游泳方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游泳。只有经常参加游泳,才能增进对游泳的情感,加深认识,有快乐或痛苦的体验,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内容才真实、丰满,情感才能真挚,认识才能到位。作文同生活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我们要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