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记

游记

游记

游记范文第1篇

4月9日,清明刚过,学校组织我们到慈城春游,并祭扫烈士墓。

一大早,17辆大客车载着全校师生从学校浩浩荡荡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慈城。车辆停在慈湖边的马路上。慈湖不大,方圆仅有百亩左右,三面群山环绕,湖水清澈。站在湖堤的一边,远远地望去,对面湖堤上的一座石拱桥和旁边的一座八角亭倒映在湖水里,恰似一幅水墨画。我们顺着湖边公路,一路观赏慈湖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慈湖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下,我们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三鞠躬,校领导和学生代表分别讲话,表示继承烈士遗志,努力教学,好好学习,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仪式过后,我们列队一个墓碑一个墓碑挨个地走过,松柏丛中静卧着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以慈城籍为主的烈士们。

出了陵园,我们来到孔庙。慈城孔庙据说比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走过门前泮池上的石桥,迎面就是明伦堂,这里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地方。再往里走就到了大成殿,里面供奉着孔子像。

出孔庙,沿僻静小巷,我们来到校士馆。慈城校士馆是古代封建科举童生考试考场。慈城人杰地灵,自唐宋以来出进士五百多人,想必他们都是从这个校士馆参加“高考”而出人头地的吧。

游记范文第2篇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这本书时时,总是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人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DDDDD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读书笔记450字(二)

《西游记》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化小说,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他一生贫寒潦倒,四十三岁才考中贡生,做过县丞,但与长官不合,罢归故乡。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年代。统治阶级荒淫无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黑暗沉滞,个人境遇坎坷,遂使吴承恩将激愤的情怀尽情的倾注到了他的诗文之中,更加集中的倾注到了《西游记》之中。《西游记》是他晚年会到故乡后的作品。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经成功。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唐代的僧人玄奘前后用了十七多年的时间,从长安出发,走了几万里路程,从印度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来。玄奘曾口述他西行的见闻,由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后来,门徒惠立和彦棕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玄奘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宋代以后,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出现了带有神话色彩的话本,并在舞台上演出。吴承恩的《西游记》直接继承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素材。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注意长篇小说。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全书共一百回,第十四回以前,穿插着大闹天宫,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昭取经等内容。其中大闹天宫是《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叛逆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天宫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坚毅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后八十六回写玄奘师徒西行取经,经历了数十番离奇古怪的灾难,终于达到了西天,取经成功,表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全书幽默诙谐,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

西游记读书笔记450字(三)

《西游记》给人留下的不仅仅只是对唐僧一行的唏嘘而已,还有更多的童年回忆。

这部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人物、情节多数也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的形象都是活生生的,都不是虚构的,都是现实的。

《西游记》这部奇书,所写的师徒四人都是现实中的四种人。

孙悟空是小孩子们的偶像,也是降妖伏魔的英雄。他虽只是只石猴子,但是他的种种表现却像是个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或许他的原型的确是只猴子,也有可能是当时明察秋毫的捕快,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有正义感的人们。

猪八戒是个普通地再也不过的普通人。他贪生怕死,好吃懒做,虽然是猪形,但却是人性,他的特点诠释了一个普通人的心里。他再普通不过。

沙僧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最常说的也无非是"大师兄"、"二师兄"、"师傅".师兄和师傅就是他全部的意见来源,他的没有主见也是人之常情。

游记范文第3篇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来到了武汉黄鹤楼,爸爸给我买完票后,我便拿着相机,前去参观。

早就知道,黄鹤楼是有名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三大名楼。我在以前都十分想去看一看黄鹤楼,现在终于可以圆梦了!

刚走进去,我就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一片碧绿的湖水,水平如镜,不时又泛起微微的涟漪;湖面,几只优雅的黑天鹅在享受日光浴,白天鹅,则在另一头嬉戏;湖边,几棵垂柳伸展出柔嫩的枝桠,微风飘过,轻轻荡漾,尽管是夏季,但还是阻止不了柳树的翠绿与繁茂。我赶紧抓住这瞬间,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接下来,我便去游览黄鹤楼的吉祥大钟、牡丹园等这些周边景点。随后,就毫不犹豫地向黄鹤楼“进攻”。

“哇!真是雄伟!”我站在门口,心想:“没想到这楼竟然这么高!真像个宝塔。”我眼前的一切,改变了原先“黄鹤楼只是一个乘凉的楼”的想法。

进去后,黄鹤楼给我的第一印象变成了“第二故宫”,尽管我没去过故宫,但是我想象得到,除了故宫,没地方比这更为真实的古典的了。那《白云黄鹤图》,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昔人已乘黄鹤去”,而且越看越像,特别是那仙人,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仿佛恋恋不舍的样子。旁边的大瓷瓶、后边的古灯,更添了几分韵味。

游玩了一番后,我便出去了。

在后来与爸爸的对话中,我才发现:我竟然忘记了爬黄鹤楼!我是看见旁边写着“正在施工”才没有去的,哪知道实际上可以爬上去呀?不过,也好,留一个悬念,以便下次来游玩嘛!

于是,我和爸爸去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了当时的书信、报纸、文件、领导人照片、十八星旗以及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秘书办公室、起居室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领导人的起居室:简简单单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一盏灯,我想: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

中午,我们来到了武汉动物园,吃完饭后,便进去参观。

刚走进,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健身器材、摩天轮、模拟飞机、碰碰车这之类的,哪是什么动物园嘛!我想:这也许是游乐园、动物园“二效合一”的一个活动场所吧!看了看地图,才得知:要走一段路才看得到动物们。一路上,风景好得不得了,特别是在桥上所见的水中倒影。

终于看见动物了,那笼子里的一只只斑点狗,“汪汪汪”地叫个不停;然后,看见了一只小黑熊,它一定太热了,捧着个冰块一会儿咬一会儿舔。随后,我们又去参观了鳄鱼、变色龙、眼镜蛇、梅花鹿、长颈鹿、骆驼、小熊猫、大象、斑马、黑天鹅等。最有意思的是那鸵鸟了,我刚和它合影留念,然后便听见一阵“啪啦啪啦”的声音,当时,我吓坏了,后来才知道,鸵鸟正在拉尿呢!嗨,它真是不讲文明,竟然随地大小便!我和爸爸看后笑个不停。

然后,我们坐着游览车到动物表演的地方观看精彩表演。这回是海狮苏娜的表演,它一上台就对我们观众招手、拍手,好象想留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然后,它开始进行街舞、抛球、算算术、套圈等表演,那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便是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我其实也挺佩服苏娜的,它拥有着动物们“超值”的智慧,于是,我也鼓起了掌。

最后,我们观看了更好玩的动物表演:老虎狮子转木圈、黑熊骑车、黑熊滑旱冰等节目。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猴子骑自行车了,那群憨厚可爱的小猴子们因为技术不高(我估计是它们“不学无术”),所以才经常摔跤,那些小猴子们摔跤后连忙怕起来,加速地骑,边骑还边向训兽员望望,活象个鬼鬼祟祟的逃犯,那训兽员仿佛是警察,其实我知道,那些小猴子是怕摔跤后,训兽员会打它们,才会逃开的。呵呵!这些小猴子真聪明呀!

游记范文第4篇

不久前,我去茅林石道地游泳,我很兴奋,因为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游过泳了,一路上,我觉得天特别的蓝,空气特别清新。

石道地终于在我的盼望中到了,我迅速换好衣服,带上游泳眼镜,扑通一声跳进水中,结果发现我以前学过的游泳本领早就已经忘记光了,喝了几口水,好不容易才挣扎到岸上,于是我不得不再次练习。

我学游泳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我也记不清到底该从何开始,我觉得游泳最重要的是憋气,所以我在浅水处开始练习憋气。我猛吸一口气,把脑袋整个浸如水中,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脑袋越来越麻木,莫名其妙涌出一种难受的感觉,一种本能的反应使我不由自主地从水中伸出头来,大口喘着气。我尝试了几次,感觉已经回到之前的水平了,于是我进行下一项练习项目。

我以前认为游泳挺简单的,就算再过几年也不会忘记,没想到现在这么狼狈,看着刚刚学会游泳的弟弟在来回自由的游着,我心中有一点惭愧。我突然吸一口气,与“失传”已久的蛙泳打起了交道。半小时后,我终于把以前学的游泳技巧都连熟了。温故知新,我经爸爸指点迷津,我连自由泳也学会了,我如同一只小鱼,在波浪里起伏,激起一圈圈的涟漪。

学过的知识不去经常复习它,终究会遗忘,只有不断复习,不断更新,才能懂得更多,走得更远。

游记范文第5篇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以摇串铃的江湖郎中老残两个月的短暂游历为主线,串联起晚清社会的一幅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庄宫保、玉贤、刚弼几个所谓“清官”滥用刑罚、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又通过老残这个精通医术又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人物形象,寄寓了自己挽救时弊的愿望。小说的语言不因袭陈词,追求创新,其中对大明湖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读来颇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走近了它的墓门。义和团运动虽被扼杀了,但是革命的浪潮正挟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激荡着。摆在刘鹗眼前的,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封建,是一个千疮百孔、充满矛盾的社会。他对封建社会残败的局势焦虑隐忧和悲观绝望。但是他却顽固地否认那种致力于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小说《自叙》中云:“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刘鹗是在事业屡挫、饱尝忧患之余而撰此小说的,是他的崩城染竹之哭。首回那在洪波巨浪之中行将沉没的大船,便是中国的象征。横亘在作家心头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困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刘鹗对中国封建主义的官僚政治及其文化心态,作了相当深刻的透视和反思。

【作者简介】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中国清朝末期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1909年8月23日因脑出血病逝,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经典选段】

老残洗完了脸,把行李铺好,把房门锁上,也出来步到河堤上看,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的漫漫价来,到此地,被前头的拦住,走不动就站住了。那后来的冰赶上他,只挤得“嗤嗤”价响。后冰被这溜水逼的紧了,就窜到前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过百十丈宽,当中大溜约莫不过二三十丈,两边俱是平水。

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冰面却是平的,被吹来的尘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的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的站起来,像个叫、插屏似的。看了有点把钟工夫,这一截子的冰又挤死不动了。老残复行往下游走去,过了原来的地方,再往下走,只见有两只船。船上有十来个人都拿着木杵打冰,望前打些时,又望后打。河的对岸,也有两只船,也是这么打。看看天色渐渐昏了,打算回店。再看那堤上柳树,一棵一棵的影子,都已照在地下,一丝一丝的摇动,原来月光已经放出光亮来了。

回到店里,开了门,喊店小二来,点上了灯,吃过晚饭,又到堤上闲步。这时北风已息,谁知道冷气逼人,比那有风的时候还厉害些。幸得老残早已换上申东造所赠的羊皮袍子,故不甚冷,还支撑得住。只见那打冰船,还在那里打。每个船上点了一个小灯笼,远远看去,仿佛一面是“正堂”二字,一面是“齐河县”三字,也就由他去了。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

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东去,越望越远,渐渐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甚么来了。

【选段赏读】

以上所节选文字正体现了刘鹗《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如“那后来的冰赶上他,只挤得‘嗤嗤’价响。后冰被这溜水逼的紧了,就窜到前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的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的站起来,像个叫、插屏似的”,此文字描写确切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服。而月下的山景描写又是别一番味道――“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 这自然、逼真的白描,淡中存奇,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他人实难为之。

【评价】

《老残游记》里最擅长描写风景的功夫,受到胡适的赞赏:“《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F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例如:《明湖居听书》一文把音乐化为具体的部分: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胡适说:“这一段写唱书的音韵,是很大胆的尝试。音乐只能听,不容易用文字写出,所以不能不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作譬喻。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都用过这个法子。”“刘鹗先生在这一段里连用了七八种不同的譬喻,用新鲜的文字,明了的印象,使读者从这些逼人的印象里,感觉那无形象的音乐的妙处,这一次的尝试总算是很成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