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课间活动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间;行为活动

1 观察方法

1.1 记录方式

本文综合采用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在上课前随机选取十名观察对象,等教师下课就立即开始观察。一次观察一名同学,每名同学观察三十秒;如果十名同学观察完后课间还未结束,则继续选取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人数,判断观察对象的行为类型并记录表格,做好适当备注。

1.2 后期资料整理

1、整理数据,对7项不同的操作定义统计各自频率。

2、为方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选取了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级,每个年级进行两次观察,同时保证上下午都有观察数据,在资料整理时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进行纵向统计分析,对上下午课间不同情况进行横向统计分析。

2 观察结果及分析

2.1 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课间活动占比最大的是玩手机,占到了所有活动类型中的42%,其次是睡觉,占到了所有类型活动的24%。而在所有活动类型中占比最少的为问老师问题,而下位放松(简单肢体活动、游戏)也仅仅只占到4%。

通过纵向比较,我发现大三同学在课间睡觉和与同学交流的情况最多,大一同学在课间玩手机、以及下位放松的情况占比比其他两个年级多,而大二同学则大多数处于中间地位。

对于观察定义,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简单分类:上厕所、倒水和下位放松(简单肢体活动)属于下位活动,其他则属于不下位活动。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下位活动仅占所有活动中的20%,其中有16%是上厕所、喝水,即下位活动、放松的方式在学生的课间行为活动中只占4%。

另外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下午课间选择睡觉的同学多于上午课间;并且在公共课(英语课,自由选课)这样的课间,一般学生不会选择与同伴聊天,而在全班一起上的专业课的课间,选择与同伴聊天的人数要更多.

2.2 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在课间往往选择玩手机和睡觉两种行为活动,睡觉情况在下午出现更多。可能是因为较多大学生对手机“上瘾”,睡觉则可能是因为学生中午没有进行午休,上课容易犯困,利用课间时间进行休息。

2、学生课间很少选择下位活动,大多数是在位子上不动。大部分大学生对课间活动的理解仅限于休息(包括闭目休息、睡觉)、聊天、上洗手间等消极性休息(比例达到80%),只有12%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游戏或自由活动肢体。

3 学生课间行为分析反思

在平时学习生活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课间,有部分课程是无休息时间的,大多是让同学们在想上厕所的时候自行离开教室去厕所,不影响班级教学活动的继续。

并且几乎所有的课间时间都在5分钟左右,课间时间短且无规律,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课间进行活动,课间活动往往处于自由散乱无组织状态,而且活动内容单调无序,消极活动居多。

4 教育建议

针对在观察中展现出的几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教育建议:

1、教师重视课间活动,在课间提醒同学们要外出进行放松活动。

2、学生可以在课间进行强度小、能耗低的活动,比如简单活动身体或跳跳韵律操,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以便更好的投入课堂学习。

3、多在课间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可见多和学生聊聊,同学们也可以借助课间互相沟通,也可以利用公共课的课间多认识一些同学,扩展交际面。

4、学校可以根据四季变换来调整上课作息时间,例如夏天可以适当延后下午上课的时间或者把上午下课的时间提早。

参考文献

[1]李睿恒. 大学生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及干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发育水平还不够完善,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可以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来进行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形式过于陈旧,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和教师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等。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就可以将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影响进行充分发挥。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体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当中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其在中小学教学过程当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意义不可被忽视。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堂的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我国培养合格且优秀的体育人才,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发育水平还不够完善,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可以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来进行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举例来说,活动形式过于陈旧,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和教师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等。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就可以将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影响进行充分发挥。

一、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存在问题

(一)、活动形式过于陈旧

各个学校在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安排过程当中,有着极高的自由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每一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物质文化环境,同一学校中,班与班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抓住班级学生心理特点,将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依据,从而对一些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但当前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大课间活动的过程当中,只是带领学生去做课间操,造成了活动形式过于陈旧的问题。

(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作为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无法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活动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首先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生运动场地,这一问题在老旧学校尤为突出。学生数量多,运动场地少,造成了安全隐患。其次是在安排一些大课间活动项目过程当中存在安全隐患。举例来说,在学校当中年纪较小的同学特别喜欢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但这项游戏属于追逐游戏,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跑步的速度,由于学校场地的原因,就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再次,学校当中部分体育设备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对于学校的体育运动设备,除了要进行及时保养之外,还要将学校场地作为基础,μ逵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保证学生在大课间活动进行过程当中不被体育设备所伤害。最后,部分班主任教师不喜欢与学生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也就疏忽了大课间活动当中对学生安全的管理。

(三)、学校对体育大课间活动重视程度不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校对学生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这门科目只是在学校教育投入当中占据极微小的部分,造成了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缺失严重的现象。加之没有充足的体育教育投入,原本就缺少的体育设施和场地还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开展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造成了打击。伴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施行,持续增长的学生人数就要求学校对其规模进行持续扩建,使得部分城市中的学校运动场地占地面积较小,体育活动器材没有进行全面的安装和配备。这使得一些学校当中的学生没有场地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甚至有一个足球或篮球供几个班同学一起玩的情况。

二、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好动的性格都是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这就要求中小学要将学生心理作为依据,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小学可以在学生视线所及的位置安装体育器材,这样会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行激发。与此同时,中小学还可以对运动员进行邀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体育表演,在学生心中树立体育课程的重要意识,各中小学只有积极地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才可以更高效的开展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

(二)、开展创新的活动形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有着丰富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但并没有将学生的现实需求放在首要考虑位置上,只是为了方便学校和相关教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管理。一个人培养体育爱好的最优阶段就是中小学期间,所以中小学一定要开展创新的活动形式,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并进行满足,这样才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兴趣和爱好。除了学校本身具有的体育设备,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小型体育器材进行制作,这样既提高了中小学生对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也让学生的价值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被充分挖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来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提高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教育局等相关管理部门要主动的增加投入去建设和改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在此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对中小学安装体育设备器材的情况进行长期的监管,对于体育大课间活动不重视的中小学校,要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确保了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存在问题,就必须要构建校园文化体育氛围、开展创新的活动形式,同时提高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做到了寓教于乐的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国忠. “实效”视角下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3-14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都市;大课间;现状;对策

1.前言

改革开放来,我国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学校体育的开展也越来越好,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身体素质和体格不断提高,近年来,体质健康监测调查依然发现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指标持续下降,近视率很高,城市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加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

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热潮的形成,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初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成都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2.成都市武侯区初中大课间活动现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动机

如表1所示,成都市武侯区初中生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依次为遵守学校规定、减少学习、娱乐、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其他等。在调查的过程中、有90.4%的学生是为了遵守学校的规定,可以得出和大一部分同学参与大课间活动都比较被动,动机不是很明确;娱乐、兴趣爱好、强身健体所占比例分别为66.5%、30.6%、24.4%,可见很少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大课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初步形成了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

2.2 成都市武侯区中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频数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情况,可以反映成都市武侯区初中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真实情况。调查发现,中学生基本上都参与过大课间活动,但次数都比较少,4-5次的最少,仅有75.4%,1-2次的占到93.7%,可见大课间活动在成都市武侯区中学开展的情况一般,次数还有待增多。

2.3 武侯区中学大课间活动组织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成都市武侯区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向多样化发展,以校自编操和学生广播操居多,有95.4%的学校都举行过此内容的大课间。跑步这种粗燥乏味的课间活动的比例最少,仅有27.4%的学校还存在这项内容。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弘扬名族文化及精神有着生源的影响。调查发现,仅有53.7%的学校有开展武术相关的内容。

2.4 武侯区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大课间活动持续时间在20-40分钟的有80%的学校,超过了1小时的只有4.4%的学校,可见大部分学校在开展的时间上都比较短,不能完全达到锻炼的效果。应该统一增长活动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得到保证,全面促进学生的锻炼需求。

2.5 大课间活动形式

大课间活动的项目多,内容丰富是其受学生的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主要可分为:集中式,校自编操 + 中学生广播操(集体太极拳,集体健美操,自编舞蹈,集体排舞,特色课间操,柔力球操等);散点式,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体育游戏,花样跳绳,小型比赛等);军事式,统一听指挥(集体跑步、队列队形训练等)。

3.成都市武侯区初中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缺少学习、观摩大课间活动少,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影响成都市武侯区大课间开展的两大主要原因,比例分别占到79.6%、69.4%。组织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所占比例为49.3%,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所占比例为20.4%,可见影响大课间开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大课间高效的开展,无比采取一定的措施。

4.成都市武侯区初中大课间活动的发展策略

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认识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意义所在,大力宣传“我参与,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并且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其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懂得健康的身体才是精彩生活的前提。

4.2 建立完善的机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和机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网络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统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4.3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不但是带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的辅导者[9],对教师进行定期定量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思路,加大组织者和相关教师的培训,积极开展学校、年级、班级之间的大课间活动的评比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大课间现存的问题即将迎刃而解。

4.4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场地建设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活动场地有限,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更加井然有序地进行,场地设施、资金问题是许多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大课间获得的开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王盼盼.洛阳市城区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J].2011(5):65-66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第4篇

一、评课的几个误区

1.只听课不评课。2.套话连篇。3.抓不住关键。4.事无巨细,面面俱到。5.重理论轻实践。6.充当好好先生。7.只指缺点不谈优点。8.当面不语,背后不断。

二、评课的几个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2.“心理零距离”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激励性原则。5.因人而异原则。6.艺术性原则。

三、评课的形式

1.个别面谈式。2.小组评议式。3.书面材料式。4.调查问卷式。5.陈述答辩式(庭辩式评课法)。 6.点名评议式。7.全员参与式。8.师生评议式。9.专家会诊式。10.自我剖析式。11.行为跟进式。

四、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具体讲是:1.学生的学习心境应该是愉快的。2.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健康的。3.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是端正的。4.学生的学习参与应该是主动的。5.学生的活动时间应该是充足的。6.学生的认知状况应该是高水平的。7.学生合作的情况应该是有效的。8.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五、教师如何评课

教师评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⑴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⑵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教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⑴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⑵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⑶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⑷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⑸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⑴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⑵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⑶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⑷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⑴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⑵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⑶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⑷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磨课;教师工作坊;内容分析法;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73-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1]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以下简称《实施指南》)[3]共同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同时《实施指南》强调要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发挥“教师工作坊”作用。教师工作坊融合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优势,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达到理想的研修效果。而基于教师工作坊开展的混合式研修活动则是以校本研修――磨课的开展为基础。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思想、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经过多次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校本教学活动。[4]鉴于磨课研讨方式的优势,以教师工作坊为开展磨课活动的基本单位,坊内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学能力。为观察坊内磨课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该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技术来解锁发帖记录的信息捕获教师异步讨论知识交流的情况,探究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为后期教师工作坊顺利开展提出建议,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参与混合式培训的教师在磨课活动各环节发表的帖子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

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5]应是准确、客观、有效、可复制的,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保证其准确性与客观性。[6]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过程通常为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标的总体范围、梳理选择研究样本、选定研究分析单元、建立分析类目、确定编码体系、对样本进行编码与处理、分析统计结果。[7]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于建立研究内容的分析类目体系。一个有效的类目体系,首先应具有完备性,保证所有分析单元有所归属;同时类目之间应是互斥与独立的,每个分析单元只能属于一个类目。类目体系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者对分析单元所属类目的意见一致性)确保该编码体系可用。[8]本文将按照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对活动中教师发贴内容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对象

以“国培计划2014”混合式培训中教师工作坊典型磨课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小学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跟踪调查,选择湖北省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中AA学校的数学课题组第一轮磨课活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为研究样本,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发表的每条评贴为分析单元。

3.研究编码体系

本研究编码体系的建构目的主要是分析坊内教师评贴,将所有评贴分为人与人的交互和人与内容的交互两个类别,人与人的交互主要是指磨课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同侪互助、知识共享,如图1所示。

图1中坊主与辅导教师是活动主题的者与活动开展的引导者;授课教师针对相应主题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准备授课,提交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是活动开展的执行者;观察教师作为重要参与者针对主题评价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给出有效建议。图1表明所有教师彼此之间都能互动交流。

人与内容的交互主要是指教师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评论,对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的分析、评价与建议,或是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想。因此本文的内容编码体系在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的认知过程维度,[9]分析总结教师认知过程的循环变化(图2),借鉴Gunawardena的反映协同知识建构不同阶段的内容分析模型,[10]从教师同伴互助、交流互动的角度出发,创建了用于分析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平台发帖的类目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4.研究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指标。[11]本研究使用Cohen的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编码者内容分析结果的一致性。[12]采用kappa值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标准为:结果大于0.75时,具有高度一致性;结果低于0.40时,具有较差的一致性。本研究的kappa值为0.764,表明不同编码者运用同一类目体系进行编码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使用该类目体系,分析结果可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发帖过程

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的开展共分为研修计划、教学设计初、课堂观摩初、教学设计终、课堂观摩终、研修总结六个环节,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在活动各环节中发帖数量如表2所示:

由表2看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研修计划环节发帖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超过了50%,教学设计初环节发帖数量急剧下降,教学设计终环节教师发帖数量达到最小值,研修总结环节发帖数量再次明显上升。

2.教师知识建构过程

针对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的评估不仅依靠各环节中的发帖数量,更重要的是发帖内容,从而探究坊内教师的知识建构过程。表1教师知识构建编码分析模型中显示,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与内容的交互(A1-A5)和人与人的交互(学术性支持A1-A5)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知识建构过程,依据表1编码分析模型对A1-A5类评贴进行归类,并采用折线图表示编码类目A1-A5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A1类(无实际意义)、A2类(与学习内容相关)与A5类(迁移应用与建议)数据在研修计划环节发帖数量处于最高点,随后逐渐减少。A3类(表明态度与反思磨课)数据在研修计划与研修总结两个环节为极大值,而在教学设计终环节发帖数量最少。A4类(分析与评价)数据在研修计划与课堂观摩初环节达到极大值,在教学设计初为极小值,且在课堂观摩终与研修总结则没有相关数据。

随着磨课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认知水平逐渐升高。研修计划环节只要求教师知道活动主题,对其进行简单描述;教学设计初、课堂观摩初、教学设计终、课堂观摩终等环节的开展要求教师认真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适、课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这需要教师首先有分析能力,分析授课教师提交的材料;其次是综合评价能力,能够评价主题材料的优缺点;再次是迁移应用与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依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主题,迁移应用所学新知,以期为授课教师改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会帮助每位教师建构对相应主题创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争取探讨出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最后在研修总结环节,所有教师总结自身表现,对活动主题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并寻找新的活动主题,争取为下一次开展磨课活动积累经验。在此,结合磨课活动各环节对教师的能力发展要求,分析活动开展过程中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各类知识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见图3)。

A1类(无实际意义):主要是简短且意义不大的发帖。对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A1类属于“知道”层次的目标。磨课活动初期,教师知道活动主题,坊内教师之间了解不多,且因为教师发帖数量是培训考核的指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活动初始环节会一些A1类评贴。

A2类(与学习内容相关):每个磨课活动都有特定主题,要求评贴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不涉及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A2类属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理解”层次的目标。针对同一主题,每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建构,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互动恰好促进了教师知识的建构。[13]各种不同观点,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了每个人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14]如图3所示,此类评贴主要发生在研修计划环节,随后环节中几乎未出现A2类评贴,说明教师已经参与到分析评论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的过程中。

A3类(表明态度与反思磨课):教师通过磨课活动、教师培训的开展,对活动过程或者与磨课活动相关资料的感触。A3类同样属于“理解”层次的认知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高阶知识,[15]教师能够在归纳总结自身观点时引用所学新知或者自身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对活动主题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理解。[16]图3中,A3类数据在研修总结阶段处于最大值,表明教师能够积极、及时反思总结磨课带来的收获。通过此类评贴能全面了解坊内教师对开展磨课的态度与建议,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心得体会。

A4类(分析与评价):坊内其他教师分析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总结归纳其优缺点。A4类属于“应用、分析与评价”层次,表现了授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坊内其他教师的分析、评价能力。A4类评贴对坊内教师参与活动的要求更高,需要认真观察授课教师的表现并彼此交流,才能更好地分析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共同建构主题知识。如图3所示,研修计划环节A4类评贴数量最多,表明教师愿意同侪互助与知识共享。不过由于研修计划环节授课教师尚未提交教学设计、课堂视频,因此发帖情况与活动发展环节不太符合,可能是其他教师在活动后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再评贴。

A5类(迁移应用与建议):坊内教师分析评价授课教师提交的资料时,若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中给出建议,或者反思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尝试迁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A5类属于“评价与创造”层次,对教师参与活动的要求最高。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教师的反思、表述、认知、创造等能力,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改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过程,形成一堂真正的精品课。图3中, A5类评贴数据与A4类相似,在研修计划环节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建议,不太符合活动的开展流程,可能是部分教师对活动各环节的任务仍然存在一些困惑。

从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A1-A5类评贴的数量与趋势来看,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尽管如此,教师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教师对活动开展的六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可能还存在困惑;分析评贴内容发现坊内教师之间展开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分析评价主题材料优缺点层面,讨论深度稍有欠缺。尽管达到了观点共享、同侪互助的目的,但是坊内尚未达到“深层”知识建构。

四、思考与建议

相关期刊更多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

大众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大学科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