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与问

学与问

学与问范文第1篇

世界一直在进步,国家要迈向繁荣、发达和稳定,就需要一群有学问的人来策划与管理。因此,追求学问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条件。

我们要事业成功,学问是必要的。医生固然要有高深的医学知识,但一个平凡的农夫一样要有耕种的学问,以确保丰收。由此可见,无论哪一个阶级人士,学问都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反而言,有了学问,却没有健康的体格,也是徒然。试想想,如果一个人饱学知识,可身体却时常被病魔纠缠,因此,在追寻学问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身体的健康。

总而言之,学问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更应该妥善地安排读书与运动的时间,做到两者兼顾,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健康国民。

学与问范文第2篇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还要多提问,多思考。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着它的深邃与神秘。每一个人,无论是懵懂无知的孩童,还是天真浪漫的少年,或是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或许,我们小时候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样问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兔子的眼睛是红的?为什么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为什么地下会冒出泉水来?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铺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中为我们例举了两个中外名人的事例,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为什么”,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最终取得了卓越成就。这和他小时候的勤学好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从小就勤学好问,在求知的过程中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但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仔细观察,最终解开了疑团。创作了26卷的科学巨着《梦溪笔谈》。

做学问就要像哥白尼和沈括那样。不仅学,还得问,更需要仔细观察,勇于实践,才能在思考与实践中求得真知。

学与问范文第3篇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在对的时候和错的时候,都比人们一般认识到的要强有力得多。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由这些思想统治的,这位先哲说的话,我不敢说读懂了,但我从中看出些许哲学中的联系来。我也因循联系起了古代先贤陈述的匹夫之怒如何,将军之怒如何,帝王之怒如何。这又让我想起哲学中所说的基本概念――量的问题、度的问题和因果关系问题,以及它们对和谐的联系和影响问题。

凡事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都是“原因结果”、“量变质变”的哲学飞跃过程。因果关系也好,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好,都离不开一个“度”字,大抵水到渠成,因势随形,把握有度,也就成就佛家所谓的“渡”了。

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评选结果出炉,各个风云人物各具神采,业绩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那就是一种社会责任。行业风采和业绩一旦与社会责任相联系,便能同时创造一种和谐。如果不是这样,便意味着一种成功建立在另一种被破坏基础之上,或者是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牺牲大多数民生利益而顾全局部利益。前者可与发展、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后者可与银行业信贷道德风险相联系。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作为艺术家或写意或工笔,受作为哲学家的大脑支配,有人书写自私达到极致,有人书写势利到惟妙惟肖,有人书写创业到大气磅礴,有人书写清廉到一尘不染。当然,书写的过程是渐进的;人无论居于庙堂还是处在江湖,或者近赤,或者近墨,由于世界观不同而演绎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赤也罢,墨也罢,智也罢,仁也罢,达到极致的过程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对度的把握。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和受人爱戴,就是他最早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并立足于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继而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时期,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加以矢志坚持,这就是一种哲学的科学联系。在鼓励和保护先进生产力发展时依赖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发展先进的文化,在这种优良组合中,其支持力和动力源泉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对相得益彰和琴瑟和谐的最精妙诠释。

一次和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交流,儿子突然提出,中国应该有一次文艺复兴,我听后始惊愕,继而逐渐平静和接受,并有意无意地留心了这个话题。所谓童言无忌,联系我们交谈的内容,联系起课堂所学,想到哪便说了出来,这该是这个年龄段的可贵可羡之处。人过不惑之年,却发现并未达到不惑之境,反增添了少许顾虑,我原也嗜好写诗填词,既然不愿无病,那么也就刻意缄口慎言吧。近来,我听到季羡林先生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我觉得真的是很有些道理在里面。据说近百名知名经济学家在总结近代几个大国的崛起因素时,不约而同地切入一个共识圈子:那就是先进思想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难怪丘吉尔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难怪法国的先贤祠中纪念的76位对法国有贡献的历史伟人中,只有11位政治家,而其余的65位全是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联系实际,联系当前,联系历史,联系未来,最实际,最可提倡的莫过于联系现实工作,联系不同的人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把握好一个度,同时知道一个联系。

联系有主动联系,被动联系和必然联系三种。其中被动联系存在于自在王国,主动联系存在于自为王国,必然联系则存在于自由王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存在主动联系和必然联系,由于两者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而派生新的不同的必然联系。领导者言行如一,台上讲的和实际操作的基本重合,那么,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主动的和谐关系,是一种“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和谐关系,这里的干部只需想方设法完成工作,而不必拿出精力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反之亦然。

时下,一些地方在任用干部时引进不孝不用机制,这很类似汉代的举孝廉;一些地方提出干部婚变要向党组织备案,这是提倡“八荣”反对“八耻”的举措之具体化。孝敬父母乃人之美德。一个人不孝顺父母,怎么指望其对朋友真诚,对事业忠诚?过去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而今天的概念下,交通通讯如此便利,忠孝可以两全,工作忙顾不上和心里根本就没有是两回事。“心里根本就没有”的那拨鸟人,恐怕不少是由于婚变缘故在心里拨不出想父母的地儿来,与此相联系的是道德法庭将逐其出人类;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对于孝子和“孝”字,当有准确的理解和诠释。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人子者,无论是为官还是“社会新阶层”,莫忘过去老娘累,更莫让现在老娘“泪”;多少天下父母心,过年时或临终前“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当你很孝顺也特有舔犊之情,用不义之财或不明收入给父母置别墅供子女去留学时,你可曾想过,你所多得的恰恰是另一部分人应得而少得的,更可能是与此相关事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损失换来的。如果你是银行高管或高官,则必然是始而以信贷损失为代价谋取私利,继而自己为代价获得惩罚和老娘泪。这时,必然联系的是等比例增长的罪恶和量刑依据,当这些恶果正在酝酿和到来时,你还能说自己是孝顺的吗?

中国的人群,自古有君子小人说之分,用现在的话表述这两个群体,大概这样说比较恰当:君子可以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即可每日三省吾己,小人则大抵只批评别人而不善于甚至坚决反对自我批评。因此,更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说法。联系两者的前述特征,恐怕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君子面对批评会马上脸红并认真反思:“我究竟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或改进?”(笔者在这里不刻意提倡那种闻过则喜)小人则不然,面对批评马上脸黑,轻者记恨,重者则寻机报复甚至拔刀相向,可见君子之于小人的联系和小人之于事物的联系均是可怕的联系。

联系又和主动转折、被动转折联系密切。现在我们说起雪中送炭,往往同关心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我们说起锦上添花则往往同以小钱换大钱和商业贿赂相联系,其实笔者以为,只要与健康的动机加主动的姿态和理想的社会效果相联系,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是可以与时俱进的,试想,有哪个人会反对我们自己的事业好上加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上加好呢?关键的是看你添花的目标和目的是不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会遇到转折,关键是面对转折你的去向如何,准备好了没有(包括心理和物质)?准备好了,你就具有某些主动选择,否则你就被动地被人选择。一个中学生在面对高考时,如果准备充分就可以拿高分选清华选北大,接着是考研,面对比较优势的就业选择;一个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洗牌时,如果准备充分尤其具有创新意识就可以多拿项目并可以挑剔和选择银行为你提供服务,成功者如万科房地产,始而专做商品房,继而先于同行抢滩经济适用房,接着是突出物业管理再度领先同业;一家银行在面对激烈竞争与狼共舞时,如果准备充分就可以拥有众多的优良客户、庞大的优良资产和丰厚的利润,成功的银行总是能够在同质化服务和产品中善于创新、独树一帜、先发制人,花旗的成功和不老当是有力说明;一个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时候,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就会占据主动并拥有话语权,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0年,可我们当时的航行既无商业背景也没给朝廷带回闯出国门的刺激和豪情,而在哥伦布作为先驱踏足美洲后,洋人们纷纷发现并陆续分割了美洲大陆,染指东南亚,开创了大面积的殖民版图和殖民文化。不久,洋人利用拿来和抢来的技术物资建造越来越多的坚船利炮,越来越大范围地胁我通商,迫我开放,掠我资源直至强占我国土。我们被动步入半殖民地的屈辱转折,我们屈辱地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发生了联系。

社会行为决定社会联系,君子所联系的是责任义务甚至回报社会,小人联系的是索取和欺诈。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和社会责任主动联系,和国家兴亡主动联系,那么他生活得有滋味有意义有动力;一个银行的经营同利用信贷杠杆科学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同积极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相联系,同股民的利益相联系,再把上述联系链条同行长经理们的业绩相联系,那么就与感动时代的美好故事相联系。时下有一种少数人占有多数财富的说法,那么这部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及走势的相关系数绝不可小视。这部分人在运用自己的财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下继续创造财富时,最应该主动联系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

学与问范文第4篇

一、创设良好的新课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兴趣与欲望

在引入一堂新课时,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有效的策略之一。例如,笔者在讲初中《几何》中“圆周角”时,首先提问:“如何确立一个圆的圆心?”学生即刻便能答出;再问“在只有直角三角尺的情况下,你如何找到一个圆的圆心?”学生思考后,众说纷纭,但都无法肯定。此时学生心理上就产生了迫切知道“如何找”的渴望,这时自然地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悬念状态,进入活跃的有明确方向的探索状态,进而解决问题。

二、遵循“问题”的层次性原则,为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铺设阶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以便及时通过反馈来调控解题步骤或策略。例如,在学习高一数学中“函数”一节时,笔者问,如何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学生甲: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要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笔者又问:甲同学的回答完整吗?

学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甲同学那样写的)!

笔者再问: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函数的定义。

笔者再次问:函数的定义有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这时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么不看值域呢?却无人回答。到此为止,时机成熟,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三、激励和强化“问题解决”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确问题目标,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使问题得以最快、最好地解决,也使问题得以创造性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好奇性和求知欲。

学与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人类的教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实践,以社会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服务于社会。教学方式应积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与生活,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重要课程,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坐标与导航。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单一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本内容比较单一,所以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小学生无法理解或感受的,例如,一些高科技知识,抗战历史记录等,这些内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会到,导致小学生不理解,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仍然奉行应试教育,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副科,许多教师认为此门课程没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重要,所以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学习任务,甚至占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课程。

3.教师教学素质较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但是,有许多教师由于道德素质不高,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重要,所以没有予以重视,也不认真备课,导致教学方式比较落后,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有些教师存在道德问题,导致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产生一定偏见,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策略

1.科学选用教材,生活案例贴近学生实际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与设计中,教师应充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遵循学生在成长中的客观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实际案例,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资源为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感觉到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在身边,需要利用教学知识指导生活,从而使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了解,并谈一谈对其他同学的认识,有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讲台,学生局限于课堂,对教材中枯燥无味的内容缺乏长久的关注度,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外容易受到侵犯,教师可以模拟危险情况应对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效果

依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学生作业不再局限于书面作业,而是与家长配合,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无法完成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收拾屋子、做饭或是一起买菜等,通过与家长的配合,让学生体会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小学教学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小学生面临的社会诱惑、危险因素正在上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必须作出改革。因此,通过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外部基础,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及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