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双休日里

在双休日里

在双休日里范文第1篇

在双休日里面,通常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干的了。但是,我们一家都不是什么太放松的人,行程总是会被排满。

在双休日里面,毕竟会发生许多不同的事情。比如说,近期的双休日里,就发生许多不平常的事情。

本来双休日,就包括在了暑假里面,而我们却是每二十天上学校一次。所以双休日就是很毫不犹豫地贡献给了预习和复习。原因是很努力的备战考试。

我第一次发现,老爸的预测能力可以再去跟诸葛亮大叔拼一拼。老爸的脑力竟然和老师不相上下,甚至更甚。老师想到的东西,他总是提前好久就会想到,而且总是会成为现实。这令我十分的惊讶,于是父亲给我安排了行程,我也有序的预习着,考试很轻松。这其实都是老爸在双休日里对我的督促,这是我帮助老师批了三大份试卷之后,总结出来的道理。

其实双休日可以做许多事情,不只是复习,还有地就是外出游玩。我曾经骑自行车的最远的距离,是从金坛一直骑到了溧阳,再骑回来。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腿变轻松了很多,果然,在双休日适时的锻炼身体,对身体十分的有好处。然后,就是由父亲驾车,从金坛一直到了淮安。风吹的很宜人,这个与暑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的双休日很宜人。

还有就是晚上的时间大部分的贡献给电脑。逛逛贴吧,作文库(zuowenku.net)空间,以及博客。微博到底还是不怎么上,因为不了解微博到底比博客好多少,也不了解微博可以干什么。然后发发文章,做做各种图,然后再去淘一些鼠绘教程来,事实证明,晚上最有序的生活,就是将很宝贵的时间,贡献在各种网上的学习教程上。

其实,还是喜欢去愚池去。那里的荷花开的很漂亮,很有特点,荷叶不映红,却有争宠之意。盖过了荷花的风头,莲蓬里的莲子很饱满,却无莲舟,下去采撷。只能很急的看着那里的莲蓬狠狠的瞪眼,周围白色的荷花,似乎要帮莲蓬躲过我的怒气。风一吹,荷叶和荷花两者便“串通”一气,都挡到莲蓬的面前。

认为双休日很短暂,上午早早起床,总觉得没做什么,就很快过渡到了下午,很符合作息规律的睡一个午觉,然后再很痛苦的爬起来做下午的作业,很快,又进入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后,再与父母很惬意的逛马路,再有小小的打闹以及争辩之声,说什么什么的,然后,心里抱怨对方太主观,自己认为什么是对的,就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在双休日里范文第2篇

双休日对我而言,“双休日”的快乐并不是做作业、看作文书之类的快乐,而是纯天然的自由。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躺在沙发上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或上网写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美哉,乐哉。我在双休日里,大多时候不急于起床,躺在床上感受着双休日带来的休闲,拿一本《读者》或着其他什么书啊,报的,翻着,因为不背书,看的心情更惬意。

星期五放学,看着学生们喜洋洋浩浩荡荡地走出校门时,我的心情哗啦啦地一下子变轻松了,身体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感觉这个世界太美好了。阳光如此的明媚,清风如此的温暖,鸟鸣如此的悦耳!我要好好地制定我的周末快乐大行动计划。

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我的家。毕竟家是心灵的港湾呀。许多人不爱干家务。认为这是个又脏又累又费时的活。其实我倒反喜欢收拾家。只苦于平时没有多少时间。我觉得干家务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看,可以打开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洗洗刷刷的,本来烦人的家务活被音乐给美化了,也就不显得那么的枯燥和累人了。人穿梭于各大大小小的房间中忙碌,音乐也象河流一样,流淌于各大大小小的房间中。我的手脚不闲着。我的耳朵也不寂寞。这就是劳动的快乐。更快乐的是,经过自己也许几个小时的奋战,展现在眼前的那一份清新与满足感。

第二件事,下厨房弄弄点小吃的,犒劳犒劳自己。同时也顺便提升一下厨艺。

第三件事,上网。我算是个超级网迷了。平时要上学,所以对于上网是比较有节制的。但到了周末,可就不一样了。可以网上聊聊天。玩玩桌球,看看别人的文章。因为是周末,理由就变得很充分了,所以干什么都行,爸妈也管不了。畅游网络里的那份惬意,让我仿佛年轻了十年。

第四件事,是放松的双休日可不能忘了学习,在学校里落下的科目也正好在这两天里好好的补一补。 这样才能让周一不要太累。再找一两本参考书拿来做做,课外没有老师教也一样会学得好,所以在双休日里给自己充充电。来迎接下一周的学习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件事,是班里同学都喜欢来我家玩,一大帮同学在家里上网,学习。既加深了友谊又曾添了快乐。

在双休日里范文第3篇

---鸭暖乡曹庄学三年级

鲁丹妮

我最喜欢双休日,因为有两天休息时间,所以作业会多一些。不过,我们的老师最了解我们了,知道我们最爱玩了,所以作业布置的也多不到哪里去。当然,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不过我也会合理安排时间,因为老师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

星期五的晚上,我会做完数学和英语作业。星期六上午,我会及时把语文作业做完。下午的时间就由我自由支配,我可以去鸭暖乡文化站看书、玩健身器材,也可以玩游戏、打篮球,还可以看电视……星期天上午我写周记,将这一周最有趣的事情记下来。剩下的时间我又可以自由支配了,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双休日就是这样的轻松,不会整天埋在作业堆里,搞得筋疲力尽。

在双休日里范文第4篇

在双休日里,我可以踢足球;可以看电视;可以玩电脑;还可以拼命做作业。

记得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体委运动场踢足球,其中有:刘昌辉、张笑语等几个伙伴。

开始踢足球时,我、门连瑞和李瑞智是一伙的。“大高个”王胜凯站在球场最中间,把球往空中一抛,李瑞智迅速跑上前,把球一脚踢到了我的脚下,我猛地一转身,让球直入飞进球门。“耶,我们胜利了!”

愉快的双休日是每个人共同的心愿,如果每天都是双休日的话,我们儿童那该有多幸福啊!

在双休日里范文第5篇

“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三千年前,亚里士多德这么说过。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中国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无法休闲、不会休闲,到随着休假制度改革,假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会主动“忙里偷闲”。这60年的休假制度变迁背后,伴随的是中国人从新中国初期的革命人,慢慢蜕变成“个人”的过程。

如何过一个思想正确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春节?

六七十年代:春节不放假

中国的假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假日,例如周末、国庆节、劳动节,一种是节日性假日,如春节。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休假方式,一位退休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只记得周末都是“义务劳动日”,哪有什么休闲。

但更“反人性”的国家休假制度安排发生在1967年,并延续到了之后的动乱期间。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通知: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无需多言,可在国家却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何谓“革命化的春节”,简单说来有三点,一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变冬闲为冬忙;二是禁止春节里的一切所谓“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三是不准大吃大喝,更不准打牌。人们熟悉的春节唯有春联一项被保留,但内容却大为不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人们过春节更像是一种政治化的走过场。根据媒体采访报道,当时春节的典型场面是这样的:像下置一张桌,一家人围坐吃饭。饭前,所有家庭成员要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大会的尾声必须要将主题归纳到说的“革命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伟大教导上。人们春节见面问好,也不说“恭喜发财”之类的传统吉祥话,改说“祝你今年能够见到”。

过年的气氛,吃是重要一环。当时除了在家里不准大吃大喝外,城里的单位食堂、农村的公社食堂,还会组织人们吃“忆苦思甜饭”――用野菜、树根,加上玉米糊、地瓜干之类的东西煮成的粥,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牢记“万恶的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春节不放假坚持生产,在总量上对GDP或许有提高,但在劳动效率上就未必了。天津人王爱英当时在内蒙古做知青,他的经历就颇具代表性。他回忆起那些不放假的春节时说,当时非常寒冷,连屋里的水缸都结了厚厚的冰。他扛着木槌,跟着老乡到地里打坷垃,平整土地,能记半个工分,结果天寒地冻,干一会儿活,大家就都把手缩到袖筒里,哈气跺脚闲聊天耗时间。“可见,冬闲是有道理的。”

战斗的星期天 疲劳的星期一

八九十年代:忙碌的单休时代

“春节不放假”,惹得天怒人怨,终于随着“”的结束了。这时的中国人,每年有两个长假,即春节、国庆各放3天,平时为每周日放假。中国人从此进入了单休时代,单休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才结束。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时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家具,看望老人等等,也没办法休息。

家住广州的施静美如今已经退休了,她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休假日”――自己在家处理家务,丈夫带儿子去附近公园玩耍,如果自己做完家务还有时间,就看看电视或报纸休息一下。

像施女士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因此,单休时代,中国还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只有那些不用被家务所困的男性走在前列,开始能享受到周日的休闲。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娱乐经济相对发展较早。国家一级演员、广州著名粤剧老戏骨钟康祺,他当时的周日休闲常规安排是,先去唱卡拉OK,点一首《万水千山总是情》,唱完K再去吃大排档、打麻将、看电影。钟康祺的生活,在当时绝对算“很有品质”了,但他仍感到遗憾,毕竟“怎么玩,一周也只有一天”。

由于周末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到外地去,某种程度上,人们其实是被“固定”在土地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使得央视的《正大综艺》成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人们通过这个节目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施静美就说,当时上小学的儿子有个同学父母都是老师,每年暑假一家人都出省旅游,儿子便嚷嚷着也要坐火车去旅游,每当这时候,她就特别羡慕那些假期多的人。

没有假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票证制度”也阻挡了中国人在大地上自由行动的步伐。没有票,有钱也买不着东西。普通人出门不仅要自备粮票,还得让单位出具出差证明,没有介绍信、没有粮票,人们可谓是寸步难行。即便出了门,乘坐交通工具也分“三六九等”,普通人只能坐汽车或者火车硬座、硬卧,只有县团级以上干部才能坐软卧,坐飞机更得有介绍信。

总体上,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旅游”是一种可望而不即的梦想,能在全国到处跑的人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供销员。

周末短途游兴起,许多人有了人生第一次旅游。

1995-1999年:双休日正式来临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效应更加明显,单休将人们困在本地,不能促进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尝试给人民多放假。到了1994年3月,单休制度终于松动,中国开始实行“大小礼拜”,大礼拜即每周休息两天,小礼拜则休一天。当时的制度背景是,国务院特别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每周职工法定工作时间平均为44小时。44个小时,相当于每周工作五天半,于是各地因地制宜变成了“大小礼拜”。

这时的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度周末”的意识,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趁着大礼拜的空隙完成的。宁波的孙女士清楚地记得,当时她到杭州参加培训课程,结束后正好是大礼拜,于是她便利用这两天的时间去苏州游玩了一番。

在“大小礼拜”推出后一年,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规定职工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中国由此开始全面施行“双休制”。人们短途游需求爆发,老导游岳友林回忆,1995年到1999年是他刻骨铭心的5年,“实在太累了,这辈子没这么辛苦过!”因为休息日越来越多,让本地旅游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导游一下子供不应求。

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已经有少部分人开始了“自驾游”。广州的石先生就在1995年夏天买了一辆小捷达,挑了一个双休日,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自驾游”――和家人开车到深圳野生动物园、锦绣中华等景点游玩。“那次我们吃、住、门票全部加起来大概花了1000元,可谓下了‘血本’。”

购物旅游大井喷,中国人中国钱“占领”全世界!

1999年之后:喜大普奔的“黄金周”来了

到了新世纪之交,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喜大普奔”的7天长假。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的长假,从当年国庆起开始执行。黄金周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实际造成的火爆效果也远超预期。

也许是幸福来得有点突然,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全国放假7天时,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广州的曾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第一次放长假,我还有点蒙,不知道这么多天该做些什么。后来那七天基本是在看电视、逛街中度过的,到最后竟然觉得有些无聊了。”到了第二年,曾琳早早做好计划,与家人去了一趟厦门,却发现照片里各种清新的鼓浪屿到处是人,每张照片都是人头攒动,一样觉得很无聊。

出境游也同样火爆,中国人似乎已经“包围”了全世界的著名景点。近到东南亚,远到欧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哪里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黄金周出境游的普遍感受。埃菲尔铁塔、大本钟、叹息桥……世界著名地标景点下,有留影的中国人;巴黎、伦敦、米兰的精品店里,也挤满了购物的中国人。由于境外接待的中餐馆有限,赶上吃团餐时,一些团体甚至要等两小时才能吃上饭。不止是黄金周,对于年轻夫妇来说,利用15天的婚假出境游已成为蜜月的常规选项。

黄金周带来的消费热潮,导游感受最深。南湖国旅一位名叫陈良波的金牌导游表示:“那时候一个导游自己带团20~25天是很正常的。”陈的最高纪录则是一个月里出团28天,他说长假期让人的旅行欲望太强烈了。

另一方面,长假制度对旅游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在山东泰安,41岁的常恩通在泰山脚下的高王寺村开起了农家菜馆,“一年算下来能挣个十多万呢”。2006年从泰安一家企业下岗后,他便租了村民果园中的一个小院,在院里种果树、养花、养鸡,还挖了一个小鱼塘。每到周末、假期,不少游客就带着老人和孩子到他的小院里来享受休闲生活,在凉棚和藤架下打牌、尝山果、品山味。

宅,网购,自驾游,陪父母,中国人开始追求“慢生活”……

2008年至今:传统节日变成小长假!

黄金周带动经济,释放人们出游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路上堵,景点堵,吃饭堵,住宿堵,黑心商户……诸如此类的新闻,人们都已见怪不怪,还把黄金周戏称为“黄金粥”。另一方面,民间要求重视中国传统节庆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到2007年12月7日,中国的休假制度又一次发生变革。

国务院通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从以往的3个7天长假模式变成“2+5”模式,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具体来说,即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年有5个3天的小长假,分别是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节,全年节日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加上双休日,人们全年的假日时间达115天,一年中有近1/3的休假期。

这一调整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的3天小长假,对增进亲情交流,恢复民族传统等都功莫大焉。在2008年清明小长假之前,合肥某销售公司高管李真一直有件遗憾的事情――已经有两年清明节没到老家的祖坟上去祭扫了。从大学毕业到合肥工作10年多来,李真一直坚持在清明节的时候回家去祭扫。如果清明节不在双休日,他就会在清明节之前的那一个双休日回乡祭扫。但在李真看来,不能在清明节当天祭祖,始终有点不严肃。李真说,清明节有3天假期后,自己不仅可以回去,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像李真一样,享受亲情,成了不少人小长假的主题。中秋小长假尤为明显,这两年流行社交媒体,一到中秋节,微博上便充满了“晒月亮”的人。

另据旅行社业内人士介绍,3天小长假,加上国家推出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刺激政策,短途的自驾游近年也愈加火爆,

相关期刊更多

公民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档案与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微特电机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