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范文第1篇

【教材解读】

首先,教材呈现生活中购买笔记本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抽象概括,初步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其次,通过“试一试”,借助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体验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方法,并通过比较,抽象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借助“练一练”和“你知道吗”,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成反比例量的特点,深化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设计思路】

反比例的教材编排与正比例有类似的地方,区别之处就在于反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变化方向相反。而且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比例,对判断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步骤已经有所掌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时应紧扣“反”字展开,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给予广阔的探究空间,预设“在激活经验中设疑引入,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意义,在巩固应用中深化理解”的教学流程,着重让学生深入体验变化方向相反的规律,力求让反比例的概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自然生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疑引入

1.复习。

师出示题目:

购买同一种水笔,购买水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支 1 2 3 4 5 6 … 总价/元 2.5 5 7.5 10 12.5 15 … ]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正比例。这是学校吉老师在购买水笔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表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小结:我们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一要看两个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或者商)是否一定。

2.引入。

师出示题目:用同样多的钱购买水笔,水笔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数量/支 80 60 40 30 24 20 … ]

提问:这是吉老师购买水笔收集到的第二组信息,这里的单价和数量也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设疑:很明显不成正比例。那这样的两个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能否成比例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种变化规律背后隐藏的关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与判断方法,能有效激活已有经验,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知识点,顺利搭建已知到未知的桥梁,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基础。对于第二组信息的判断,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激起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二、探究规律,理解意义

(一)引导探究购物情境中的反比例关系

1.回顾: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研究正比例的意义是怎么学习的,还记得吗?

2.探究: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正比例意义时的方法,看一看表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在学习单上。(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全班巡视)

3.交流: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发现,接下来请你将自己的发现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分享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完善。交流时注意,如果你的发现前面已经有同学分享了,就不要再重复了。(邀请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实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想法渐臻完善)

4.追问:如果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你会写吗?(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5.想象:下面哪一幅图能表示用同样多的钱购买水笔的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呢?6.阅读:在购买水笔的总钱数同样多的情况下,单价和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打开课本61页读一读,并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7.归纳:因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而且单价×数量=总价(一定),所以购买水笔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它们是成反比例的量。

8.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

【设计意图】反比例与正比例的概念有共同之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上亦可相互借鉴。有了学习正比例的经验基础,学生对于反比例的学习就会比正比例容易些。上述教学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和研究正比例时的方法,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为自主探究提供铺垫;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概括,在对话交流中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最后,呈现三幅图象,让学生想象并作出判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反”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发现生产情境中的反比例关系

生产240个零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如下表:

[工作效率/(个/时) 120 80 60 48 40 … 工作时间/时 2 3 4 … ]

助学提示:

1.填一填,并说一说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变化情况。

2.算一算,工作效率和对应工作时间的乘积相等吗?

3.写一写,你能用式子表示工作效率和对应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吗?

4.判一判,生产240个零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试一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与生产有关的情境中,借助另一组数量关系进一步感知反比例关系。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借助“助学提示”自主完成,通过“助学提示”中四个关键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抓住反比例意义的核心本质,促进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三)概括生成两种成反比例量的字母模型

1.比较:刚才研究的两个问题中,成反比例的两种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举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中不变的现象和规律吗?(大米的总重量一定,每袋大米的重量和袋数成反比例;教室地面的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大小和所用的块数成反比例;看一本《夏洛的网》,每天看的页数和所需的天数成反比例;……)

3.建模:如果用x、y表示筛鱿喙亓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关系可以如何表示呢?

4.追问:想一想x和y成反比例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提升,达成关于反比例意义的完整建构。比较是对“购物”和“生产”两个情境中的反比例关系进行归纳抽象,为建立一般意义上的模型预作铺垫。举例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向生活伸展,丰富对所学新知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化的眼光。建模促进学生寻找高度概括的字母表达式,促进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跃迁,渗透简约数学的思想。追问再次紧扣知识的核心本质,强化判断是否成反比例的关键抓手,学生对于反比例的意义又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深化理解

(一)在操作中深化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正方形小方片。小方片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这儿有24块小方片,你能摆成哪些长方形呢?(学生拿出24块小方片拼摆长方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学生回答后,课件有序出示摆成的长方形如下)摆成的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比较:每张表中都是与走路有关的两个量,它们都是成反比例的量吗?为什么?

3.小结: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这两个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对应的乘积必须是一定的。

(三)在联想中深化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几箱光明牛奶,追问:看到这几箱牛奶,你想到哪些量是一定的?

2.你能想到成反比例的量吗?(每盒牛奶的重量和盒数成反比例,每盒牛奶的体积和盒数成反比例,每箱牛奶的重量和箱数成反比例,每箱牛奶的体积和箱数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概念的理解、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巩固练习的支撑。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又动脑,通过摆成面积不变、长宽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和对四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整体比照,帮助学生形成 “变化方向相反”的直观感知,利于学生深化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与走路有关的题组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学生对反比例的核心要素的把握,同时增强学生辨析比较的能力。教者借助几箱牛奶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展开联想,一方面打开了学生思维的视界,实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思维的抽象性,思维的对象由图表与文字,过渡到了无任何文字说明的实物,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水平。

四、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对反比例的意义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你能从这三个方面(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什么疑惑?)说一说吗?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比例函数;教学

初中数学课本中函数教学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怎样教学好函数特别是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呢?我就《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预习是基础,打好基础是关键

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的时间,可谓时间宝贵。首先就要做好好预习工作,只有让学生预习好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很自然,也会很轻松地跟着教师教学思路走。所以在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回忆小学学过的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2、试分别举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的例子。3、什么叫正比例函数?举两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4、通过预习了解什么叫反比例函数?能不能列出一个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生活事例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在课堂导入中,我较为注重自己创设事例,编写故事,用儿歌,做游戏,讲笑话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快乐之余,潜移默化地接受新概念,进入新的学习之旅。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例子:我首先提问,哪些同学参观过遵义会址?分别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呀?坐汽车的同学从桐梓出发分别用了多长时间?从桐梓到遵义的汽车都走的是同一条线路,全程约80公里,为什么路程一样,时间不同?计算一下这三种车的平均速度?哪种最快?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是什么关系?(反比例)s=vt。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出一统计表格帮助学生体会时间与速度间变化与对应的关系。

三、利用课本中实例,导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说是近年来教学中一个巨大的成就。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课本中的三个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三个关系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引出函数、一次函数的复习)将这些关系式改写成函数解析式的常见形式。接着提问并与学生共同解答,从而推导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四、课内学生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学习实际

推导出反比例的解析式后,将解析式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从而巩固学生理论。教师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正比例函数时的情景,学生从而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解答。为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变式题。通过此类题目的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反比例函数问题的能力。

五、强化随堂练习,加快学生解题速度

在学生充分掌握反比例函数意义的基础上,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水平。

六、师生课堂小结,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学习结束后,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认识,我在教学本节内容是这样小结的: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只要掌握好了反比例函数的基础内容,学习今后的知识就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了。

参 考 文 献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 差异互补 数学化 自主建构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0

教学思考: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安排四个小内容,即“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通过学习“变化的量”,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互相依赖的变量,学会并积累用多种表征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学习“正比例”“画一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既会用多种方式描述正比例的特征,又会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到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累探究变量变化规律的经验。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同时,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研究两个学习层次的素材,第一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在研究正比例的基础上把研究内容聚焦在变化方向相反的数量关系上,使学生体会到变化方向相反的量的变化规律也有不同之处;第二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汽车的路程一定,探究速度与时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乘积一定的两个量的变化关系。活动二则比较抽象,即概括反比例的意义。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来看,本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基于此,我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与实践。

教学实践:

一、回顾引新

1.回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你对正比例有哪些认识?请举例说明。(生答略)

师生归纳:正比例的两个量相关联,两个量中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且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师:由正比例,你能推想到可能还有――(反比例)

2.揭题

师:是的,数学上就有反比例。

3.议目标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反比例。

生2:我想知道反比例与正比例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生3:反比例有什么用?

……

师:大家想研究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反比例?反比例与正比例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怎样学习反比例?

……

二、探究新知

1.讨论学习策略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正比例的?

交流中揭示:研究分析生活中变化的量,从中找到变量的变化规律。

2.学习反比例

(1)填一填、想一想,初步感知反比例关系。

(学生读题后独立填表)

师:想一想每个表中数据的意义,再研究每个表中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生4: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变化,另一条边也随着变化。

生5: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

生6: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表1中一条边扩大的倍数和另一条边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而表2不是。

生7: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表1中两条邻边的乘积都是24,也就是面积是不变的;表2中两条邻边的和都是12,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是不变的。

师生交流后总结:两个表中一条边和它的邻边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表1中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表2中x与y的和是一定的。

(2)研究问题中的数量,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分析和发现)

学生交流后归纳:表中的速度与时间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变化方向相反,且两个量的乘积(即路程)是一定的。

(3)比较异同,抽象共同属性。

师:这三个表,每个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8:相同点是两个量都是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点是表1和表3中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而表2中两个量的乘积不一定。

师生交流后归纳: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的是,一个是和不变,一个是积不变。

师生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像表1和表3中这样的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4)追问中理解:表1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吗?表3中的两个量呢?为什么?

(5)反思总结: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学生交流后归纳:两个量是有关系的变量,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且它们的乘积相等。

三、练习巩固(略)

四、总结梳理

师(引导学生对照课始目标自我总结后):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

……

课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建构反比例意义的知识结构过程中,通过回顾引新等环节,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如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和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及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思考与互动中,通过感知、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并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课中学生的认知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体会是深刻的,交流是广泛的。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了反比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范文第4篇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危重患者;败血症;诊断

据相关报道指出,严重感染和败血症是致使非心脏病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危重患者施以早期干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是提高其生存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发现败血症患者血清中的降钙原素水平均有抬高,尤其是全身细菌、真菌感染时,降钙原素水平升高的程度极高,可见降钙原素能够作为危重患者败血症的一项评定指标[1,2]。为提高危重患者败血症的抢救成功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本文重在探究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有效、可靠、科学方法,针对113例疑似败血症的危重患者血清中的降钙素原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113例危重患儿。其中男62例,女51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4.3±3.8)岁。在入院后第1d测定所有患者的体温、血压和白细胞数,采集患者的血液并加以微生物培养,测定患者的PCT(降钙素原)和CRP(C-反应蛋白)。其中有明显感染如肺炎、肠炎、局部炎症等患者53例,无明显感染者37例,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者23例,据此将患者分为三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家庭情况、学历背景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抽取采集三组患者的血液,应用免疫乳胶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CT和CRP,并且进行血培养。采用质量好的生化分析,依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相应的试剂用量进行检测,检测反应时长为10min。PCT试剂正常值小于或等于 ,CRP试剂正常值小于或等于 。应用双相培养瓶法进行血培养。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在明显感染组(n=53)中,PCT平均含量(1.78±0.53),阳性患者20例(37.74%),CRP平均含量为(16.12±2.29),阳性患者11例(20.75%);无明显感染组(n=37)中,PCT平均含量(0.85±0.31),阳性患者10例(27.03%),CRP平均含量为(9.43±0.41),阳性患者4例(10.81%)。两组PCT和CR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组(n=23)中,PCT平均含量为(2.73±0.61),阳性患者22例(95.65%),CRP平均含量(20.31±3.81),阳性患者19例(82.61%),两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与有明显感染组相比,PCT 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此外,32例PCT阳性患者中,28例患者经治疗后PCT水平恢复正常,并治愈出院;另4例患者的PCT水平无明显变化,均死亡。

3 讨论

降钙素原(PCT)属于降钙素前肽,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对全身细菌性感染诊断和鉴别,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比C-反应蛋白(CRP) 和各种炎症反应因子(细菌内毒素,TNF-α,IL-2)更敏感、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在生理情形下,甲状腺C细胞是产生PCT的主要源头,含量极其微小,几乎无法在正常人的血清中检测到它的存在,但是在严重感染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情况下,PCT则并非出自甲状腺,而是从除甲状腺之外的组织中衍生,其来源有肝脏中的巨噬、单核细胞,肺组织和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此时PCT水平明显上升,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就会下降[3,4]。本组113例疑似败血症危重病患中,有明显感染组与无明显感染组的PCT均值和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感染组和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组的PCT均值和阳性率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另外,PCT是败血症休克的重要鉴别指标,在败血症休克诊断中,与传统的CRP相比,PCT在精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以能为阳性预测值等各个方面均占据很大的优势,据有着数据显示:当PCT20μg/L时,96例患者中死亡24例,病死率达25%。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明显感染组(n=53)中,PCT平均含量(1.78±0.53),阳性患者20例(37.74%),CRP平均含量为(16.12±2.29),阳性患者11例(20.75%);无明显感染组(n=37)中,PCT平均含量(0.85±0.31),阳性患者10例(27.03%),CRP平均含量为(9.43±0.41),阳性患者4例(10.81%)。两组PCT和CR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测定PCT能够更早地预测感染,这可能同细菌感染初期CRP水平较低相关,这也与王宝凤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这充分说明了PCT在败血症休克重要鉴别指标,是一项极具鉴别特异价值的指导,临床价值较高。

此外,PCT升高水平及动态变化与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如本组此次32例PCT阳性患者中,有4例在治疗过程中的PCT无明显变化,均死亡。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组的PCT均值和阳性率均高于另两组,这说明,PCT的水平变化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联,是体现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能够及时反映出临床治疗的变化过程。这也与周培培,王军等在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的研究结果相似,血培养通常是败血症的主要诊断指标,也是诊断患者败血症的一项金指标,但是因为培养花费时间较长且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无法在早期诊断,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败血症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起伏较大的危重患者败血症患者的而言,常常出现患者病情发生恶化但是检验结果却没有生成的情况,导致发病时医者手足无措,抢救效果极其低下,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存率[5,6]。

综上所述,PCT能够作为ICU危重患者早期感染的指标;PCT的水平变化是败血症的预测和预后指标。针对有发生败血症可能的危重患者应当及时检测其血清中的PCT,能够为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也能以此获知治疗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对一些临床不明原因PCT增高患者的密切观察,积极寻找感染源,根据各方面原因,做好适当处理,从而确正确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庆岗,阴宏,王超,等. 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 医学杂志,2006, 31(9): 911-912.

[2]钱苗,辜楠,韩树萍. 降钙素原在诊断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意义[J]. 临床医学工程,2012, 19(10): 1689-1690.

[3]钱三建. 败血症新生儿不同时期血清IL-6,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诊断意义[J]. 医学信息,2013(7): 263-264.

[4]宋秀琴,时兢,谢卫星,等. 降钙素原在危重患者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9): 65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