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列的意思

陈列的意思

陈列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创新

创新是博物馆陈列的核心和灵魂,理念是陈列展览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博物馆是一个区域、民族或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经济、科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市民和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作为高品质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若要持久地吸引观众,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尤其是要注重理念的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以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在陈列理念上,要摒弃陈旧的传统陈列理念,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兴趣为主要目的,告别单调枯燥的说教;在陈列内容上,不能贪大求洋,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喧宾夺主,要突出主题,有所取舍,努力契合观众的求知、求美需求;在陈列的手段上,更要体现绿色陈列的理念,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落实到陈列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博物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博物馆陈列设计必须在陈列设计理念创新上狠下功夫,不断推出更多的高品质、有特色、观众喜爱的精品陈列展览。

一、全面理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创新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空间艺术组合,如何从观众的视觉出发,实现展品、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有机组合,使博物馆陈列主题更贴近观众,陈列内容更好地满足观众,必须在陈列理念、陈列手段、陈列内容以及陈列形式上进行创新。首先,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向观众展示历史文化、推介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陈列设计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把静态的文字方案转换成生动形象的陈列展览,是设计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艺术再创作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根据陈列主题、陈列展品、陈列方案的具体个案情况,结合现实的场馆、设备、材料等条件要素,采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方能完美地进行呈现。而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要准确有效地表现陈列的主题内容,更应突出对自身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的追求和体现;在形式服从、服务于内容的根本前提下,更应着力传播科学和人文精神,彰显陈列展品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满足观众求知、求美的需求。其次,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具有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设计服务的对象具有社会和市场两大要素,而这两大要素又因国家、区域、行业、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单就设计主题的类别而言,便可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名人类、纪念馆类等多种。因此,综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其陈列艺术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和风格,也不能具有一成不变、一以贯之的模式和风格,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也是各具特色的,这便是艺术设计本身的特点,也是艺术设计本身的魅力所在。因此,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生命与活力在于理念之创新,只有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内容之异而异,因市场之需而变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陈列艺术设计才能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文化的新天地。反观目前我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陈列设计的形式和风格雷同、相似,缺乏创意和个性,给人“千馆一面”的感觉,很难激发观众走进博物馆的观赏兴趣。第三,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是一个艺术创新的实践过程,它是设计师设计理念、文化底蕴、想象力、表现力和控制力的集中表达和呈现;同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在高度体现设计者设计风格和思想的同时,也必然高度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深深地打上区域、民族文化的印记。例如,备受称赞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出自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贝聿铭之手,无论是其建筑,还是其陈列设计都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也为苏州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应坚持几个原则

展览陈列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更好地表达展览的主题和展品的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理念创新的实现,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设计者自身思维、视野的开阔与否和理论知识水平的综合提升。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博大的人文情怀,并善于不断地从国内外优秀的展览陈列设计作品中汲取丰富有益的艺术营养,才能设计出一个个既高端又大气、既新颖又接地气、既现代又富有内涵、既个性鲜明又迎合大众口味的优秀作品来。第一,理念创新必须彰显人性化。观众就是上帝,对于博物馆来说,观众是否满意及满意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标签,也是一个城市品位的重要体现。但现实中,不少观众对参观博物馆的兴趣索然,认为“博物馆都差不多,看一个就够了,”“一个展览不看,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针对这种现状,博物馆不应,也不能过多地对观众求全责备,而应反诸求己,更新设计理念。博物馆只有了解观众、满足观众,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才能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准确定位观众和展览主题,主动研究大众的观赏行为和观赏心理,陈列主题力求贴近观众,力戒“曲高和寡”。博物馆要努力练好内功,不断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真正把博物馆陈列办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雅的文化体验活动,实现博物馆陈列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的转变,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理念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随着我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欣赏艺术、陶冶性情和愉悦身心,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之旅。为广大民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是博物馆和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博物馆及文博工作者只有尽其所能,精益求精,不断推出展览主题鲜明、文化品位高雅、陈列设计独特、制作工艺精湛的高品质的精品力作,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精品艺术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当然,这种高品质的陈列展览,也是建立在博物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而这种高品质的陈列展览又无形中成为博物馆向社会、观众展示自身科研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基于此,博物馆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多出精品力作,创品牌、树信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理念创新必须根植于区域、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陈列艺术创新也必须根植于区域、民族文化之中,也要生动体现区域、民族文化的特性和色彩,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无论是陈列的形式,抑或是陈列的内容,一旦失去了本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得毫无特色和生机,也就很难吸引观众。对于区域性、民族性鲜明的博物馆来说,理应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时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示本民族区域的辉煌文化和悠久历史,给观众留下能够永久记忆和回味的东西来。对于广西区内的博物馆而言,无论是历史、文化类,还是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都应当突出体现浓郁的区域性、民族性特点,都应当突出区域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都应从不同维度综合反映地方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面貌。第四,要树立绿色陈列设计的理念。人类进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球化的难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大背景下,博物馆陈列设计亟待从单纯的审美价值取向转化为生态价值取向,积极构建绿色陈列和博物馆陈列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绿色陈列应遵循对文物、标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筹展、陈列、展示、设计、运作的全过程。例如,在整体设计上要建立绿色设计思维,多在“简约设计”“内涵设计”上下功夫,删繁就简,追求简约、大气的风格;在采用材料上,尽量使用无污染、使用寿命长的设备、材料以及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在解决能源问题上,要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降低光照能耗。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创新的几个维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能为消费者提供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博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在电子化、现代化、空间化、艺术化正逐渐成为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新方向的情势下,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也必然体现为多维度的,区域博物馆陈列也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检讨和变革。首先,观念创新维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观念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不同的思维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突破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才能实现理念上的创新。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和陈列设计都应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探索,善于借鉴,敢于超越,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有内涵、有品位、观众喜爱的精品展览,在不断满足广大观众求知、求美欲望的同时,实现博物馆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其次,战略创新维度。战略是以未来为主导,与环境相联系,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发展的策划、规划。博物馆创新战略的形成和制定会受到市场、受众、文化产品、消费者群体、竞争对手以及营销策略等市场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制定战略时,首先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调查分析。要以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博物馆文化理论为指导,树立战略思维和品牌意识,深入研究旅游市场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找准博物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集思广益,制定出高端、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的战略,进而策划、设计出高品位的陈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高品质展览陈列的熏陶和洗礼。第三,形式创新维度。内容和形式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好的展览陈列形式,更有利于彰显陈列展品的内涵、价值,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对观众产生广大的吸引力。形式设计面对不同的主题,要用不同的手段去表现、去创作。博物馆的陈列是凭借展品,用尽可能精彩、生动的陈列语言向观众叙述某个陈列主题,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简单地说,形式设计的任务就是,既要让陈列吸引人,又要给人以启迪,以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语言、文字解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在深刻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每件文物的内涵,用形式设计语言,将深奥、抽象的东西,转换成简洁、易懂的文字,直观而艺术地展现给观众,引起观众的联想与遐思。此外,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色调、灯光、展柜的样式以及参观路线的设计等也都是陈列形式的一部分,温暖和谐的色调、柔和雅致的灯光、精致古朴的展柜以及科学、简洁的参观路线设计都会引人入胜,提升观众的参观兴趣和展示效果。当然,形式终究是服务于内容的需要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受特定的内容制约并为其服务,陈列设计也必须符合突出陈列主题的实际要求,过度的包装设计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喧宾夺主,影响人们对展品本身的欣赏和关注。第四,服务创新维度。由于博物馆多属于文化事业单位,多少会沾染一些机关的习气,导致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习惯于“等、靠、要”,满足于现状,进取意识和精神不够。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博物馆也应当增强危机意识,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手段,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盘活现有资源,整合区域相关资源,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博物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第五,营销创新维度。在当今旅游大发展的时代,既给博物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必须放下身段,解放思想,消除“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例如,广西区内的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与东盟地理相近、文化相同的优势,利用广西-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来推介自己;同时,利用八桂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其它区域的巨大差异和独特魅力,主动走出去,组织多姿多彩的文物和文化精品展到内地和沿海地区巡回展出,以扩大区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更要利用当今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博物馆,扩大宣传力度,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有庆,王妮.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J].古今农业,2003(2):96-100.

[2]陶伦.浅析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J].博物馆研究,2009(3):83-85.

[3]黄秋野,叶萍.数字化博物馆陈列设计新构想[J].美术大观,2008(12)):74-75.

[4]马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之理念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6-37.

陈列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艺术分析

博物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博物馆在其陈列展览设计方面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气息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将展品自身的艺术气质与馆内的艺术气息相结合。与此同时,将更多具有艺术文化气质的人吸引到博物馆内进行艺术的熏陶,是博物馆自身的主要作用之一。参观展览馆的人不仅要在展品中了解其发展年代,也要在艺术的熏陶下体会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因此如何将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更具艺术特色,是现阶段促进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文章中笔者主要针对进行博物馆艺术设计的意义,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设计艺术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博物馆中陈列展览的艺术设计自身具有的意义以及特点

1、陈列展览的艺术设计自身具有的意义

对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设计,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让参观展品的人们了解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以及当时社会的种种形态。因此在进行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将博物馆中进行展览的展览主题、相关内容等进行考虑十分必要[1]。现阶段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生活中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人们在博物馆中进行欣赏时,并不只是拘泥于形式,对展品表面进行欣赏,而是逐渐深入要了解展览自身的独特魅力,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从博物馆的艺术氛围中感受艺术对自己的感化。

2、陈列艺术设计自身具有的特点

在各个博物馆内的陈列艺术设计均存在很多形式,其主要是受思维艺术的影响,思维是不受拘束的,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不同的样式,并且由于博物馆中展览品的不同,其陈列艺术设计也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形式。因此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时,要保证馆内艺术设计的独特性,即人们在进行参观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与之前相似;另外,陈列艺术设计要具有与展品的文化气质相符,也就是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时,要基于博物馆中的展品主题、内容,对设计风格进行艺术设计,保证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二、明确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方面设计艺术的思想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艺术思想方面,是首先进行明确的内容。博物馆的设计人员要将设计的主题进行明确,在博物馆中采用何种主题的展览形式,进行展览的主要对象等都需要详细进行确定。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关的设计计划,将其中需要的主题、艺术要素等进行陈列,从而根据既定的要求对所需资料进行收集。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方面要具有艺术气息,其中在设计的同时要保证博物馆内的文物摆放、文字介绍等相关信息都具有艺术气息。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具有相同历史朝代、故事脉络的文物进行集中,采用相同的表现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摆放,要求人们在进行文物观赏时除了能够欣赏到文物自身的魅力,也要保证在艺术氛围的渲染下体会到当时故事脉络。

三、探讨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设计艺术的有效策略

1、运用设计与设计结合的手段提升展览效果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实现艺术的表达效果,离不开设计与设计手段的应用。其中展览空间的规划极其重要,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设计时,要将展览空间与展品进行调节,达到效果上的一致。尤其在展品摆放位置设计时,一定要依据艺术思维,将展品摆放的具有空间感,如果过于随意难免有失博物馆展览的水准[2]。另外,在展品展示过程中的光线照明也有一定的艺术要求,在展品进行展览期间,博物馆中的光线既要保证与展品自身的色彩相呼应,同时也要达到进行对比的效果,运用设计手段将艺术效果表达到最大化。在博物馆中,除了展品的展示柜之外,任何地方都要进行合理的照明,保证欣赏者能够以更加清晰的视角欣赏展品,同时通过照明的光线不同将展品自身的艺术魅力进行体现。

2、结合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在进行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时,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设计思维,不只是拘泥于单一的设计思维,在设计的基础上将展览进行更加艺术化的设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按照年代、类别的不同将展品进行分区,在不同的区域运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再辅以设计手段的运用,将展品中的故事以及展品背后赋予的真正艺术思维进行表述,保证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能够欣赏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如果展馆中只是采用单一的设计理念,那么整个博物馆所呈现氛围难免单调,人们在进行观赏时也会缺少探索、欣赏的乐趣。因此,在设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过程中,结合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对艺术设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以生态化为设计艺术的原则

现阶段生态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新追求,无论是在房屋建设还是展览馆设计方面,注重设计的生态化建设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保护。因此进行展览馆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艺术这一重点,还要在设计的同时以生态化为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采用环保材料,减少污染排放,使用更加节能的照明设备,在保证艺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在展览的同时对参观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保证[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陈列展览在艺术设计方面除了要有基本的概念之外,在设计手段、设计理念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进行博物馆艺术设计的意义,从运用设计与设计结合的手段提升展览效果、结合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以生态化为设计艺术的原则等三个方面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设计艺术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从而营造了博物馆的艺术氛围,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芸 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申琳琳.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创新与突破[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305-306.

陈列的意思范文第3篇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庭院,包括聊斋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东向门楼一间,“青砖、灰瓦、茅草顶”,具有浓郁的明清风格。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1938年毁于日本侵华炮火。1948年淄川解放时,故居已是一片狼藉,只剩残垣断壁。自1954年政府开始派员、拨专款分阶段地进行了修缮,并做了简单陈列,不定期地对外开放。直到1980年蒲松龄纪念馆正式成立,聊斋庭院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蒲松龄纪念馆以“聊斋遗址”为基础,经过纪念馆人三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现在已初具规模,成为拥有七个院落、八个展厅,基本陈列体系和配套设施完备,具有独特风格的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人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农家庭舍、田园风貌为其建设宗旨;以恢复原貌、搞好复原陈列为其建馆方针,从村容村貌到故居的庭院建设逐步再现蒲松龄当年生活时代的各种场景。蒲松龄纪念馆的庭院陈列工作正是本着这一宗旨和方针,在研究人员和陈列工作者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开拓中,不断吸取、借鉴全国各地名人纪念馆的建设经验,结合本馆自身发展中的体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自开放以来,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早在一九九零年赵春贵发表在《中国博物馆》第二期的《八十年代陈列改革鸟瞰》一文中曾指出:“山东蒲松龄纪念馆的豆棚瓜架、长藤绿荫勾画了蒲松龄那种布衣文人气质,使游人感到舒畅贴切。”他还强调:“一种注意陈列环境美、绿化、气氛化的设计思路使人乐于接受。”上海博物馆陈列专家费钦生先生,也曾赞扬说:“蒲松龄纪念馆是具有特色的纪念馆”,同济大学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三十年来,蒲松龄故居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莅临不衰,络绎不绝,充分发挥了纪念馆的社会职能,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宣传聊斋文化起到了较大作用。

蒲松龄故居——聊斋竹林的复原,正是根据纪念馆的建馆宗旨及全部复原陈列系统工程提出的一局部复原陈列的构想。据有关史料表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植竹、颂竹者比比皆是,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以蒲松龄清高脱俗、高风亮节的性情而论,也是酷爱秀竹的。这在他的诗作中不难看到,如《怜竹》诗云:

种竹东南隅,三年挺劲姿。

五月初损箨,数尺尚无枝。

又如《斗室》诗中曾道:

聊斋有屋仅容膝,积土编茅面旧壁。

丛柏覆阴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

卓午东阡课农归,摘笠汗解尘烦息。

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

再如《寂坐》诗中还道:

余室大如拳,丛竹如缭墙。

尤其更为突出的是,蒲松龄给他的四个儿子起的名字“箬、篪、笏、筠”,都以“竹”字当头,并把“竹”字编入家谱:“竹立一庭,尚国人英。文章先业,忠厚家声。”也是“竹”字当头,可见,蒲松龄与竹子的不解之缘,对竹子寄予着深厚的感情。据研究考证以上所列举的几首诗作,皆是蒲松龄在其聊斋居室中所作,又有“聊斋有屋仅容膝”、“余室大如拳”诗句为证,都是对家居的描写,诗中多处有对庭院的竹子作细腻描写的佳句,据此可断定蒲松龄曾种竹子于庭院之中是可信无疑的。因此说对聊斋竹林的复原,根据是充分的、确凿的,为蒲松龄故居不可不有的独特意境。

关于聊斋竹林地处庭院中的位置,根据“种竹东南隅”和“日上南窗竹影碧”的诗句,应在聊斋正房的南面是绝对可靠的。所植竹子,因水土气候的关系,北方常种茅竹,所以种植茅竹也是可靠的。剩下的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复原亦即是再现,所以聊斋竹林的复原像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即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艺术情景。因为当时既没有绘图资料,更没有照片资料留给后人可查,所以不管怎样复原也不可能达到原貌。当代人的构思只能以文字记载,符合人物的生活状况、性格特征以及原来的历史氛围,尊重历史事实来作为复原陈列的基本准绳。因此,陈列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对蒲松龄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资料、深入地研究资料,进入人物当时的生活环境,从而准确地、生动地、艺术地搞好聊斋竹林的复原陈列,达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效果。

恢复原貌,再现当年的场景,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自然主义的。陈列设计人员认为聊斋竹林不应该是任其繁衍生长,像野生竹林一样杂乱无章的,就蒲松龄先生而言,也不会任其发展而不加修饰。因此,陈列设计便从审美的角度对所植茅竹加以修整,使之参差有致,错落有序,疏密相间,亭亭玉立,与之地面上的青草藓苔形成完整的统一。同时又考虑到蒲松龄不可能只是“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他一定也会到竹林之中小憩,或是饮茶凝思、或是酌酒遐想,所以特地于林中置一方石桌,一尊石鼓,石桌上放一把泥壶,一只泥碗,一函古书,使得蒲松龄那清高脱俗、高雅非凡之气形象地展现在游人眼前,让游人不由睹物思人,唤起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怀念,尽情领略那不尽之意。再者就是艺术地加工,在竹林深处安置一陶制狐狸,使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如真如幻,使游人对蒲松龄笔下真、善、美的“人妖鬼狐”艺术世界的联想伴随而至,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小小竹林,尽管只有方寸之地,它却会使观者感到因为有蒲松龄这一历史文人的存在,而成为大千世界。它既包含着清王朝的腐朽破败,又深藏着人世间的一切不平;既蕴藉着蒲松龄的血泪控诉,又充溢着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既渗透着泥土的芬芳,又吐露着翠竹的灵气。

陈列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营销陈列课程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46-02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研究出视觉效果能给人带来直接的影响。而营销陈列就是通过视觉向消费者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刺激消费。营销陈列是中职服装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服装行中业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本文探讨项目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专业营销陈列课中的应用。

一、教学基本理念

营销陈列课程是中职服装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重要课程之一,它适用于服装导购、服装陈列、网络营销等岗位工作。营销陈列课程的理论性、操作性很强,主要是通过对产品、橱窗、货架、道具、模特、灯光、音乐、POP海报等一系列陈列元素进行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并结合时尚文化及产品定位,运用各种展示技巧将服饰最有魅力的一面展现出来,并能提升其价值,从而以视觉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刺激消费。中职服装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营销陈列课程的理论知识和陈列道具的熟练使用外,还需要学会对服装品牌定位、顾客的购买心理分析、提高自我审美素养等,从而拓展创造美的新思路,达到品牌形象提升、营造品牌氛围、提高销售值的“视觉营销”目的。因此,中职服装专业营销陈列课程强调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必须采取以知识、技能、态度结合的教育模式。而项目化教学模式正适合应用于中职服装专业营销陈列课程中,它可以通过设计多个不同情景主题的服装陈列项目,培养学生空间规划设计创新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感知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全面培养学生具备服装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

二、教学现状与改变措施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缺少学习动力,自制能力比较差,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学习气氛也不太好。而营销陈列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体,它包含色彩、搭配、道具、灯光、消费心理和品牌形象,等等。假如营销陈列课程采用传统的先讲授课本上所有理论知识,最后才进行综合实操的教学方式,将会造成学生不理解每个知识模块之间的脉络关系,最后学生在实践中无所适从,从而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再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比较切合当代中职教育实际和现代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营销陈列课程理论知识与网店商品拍摄陈列、产品专柜陈列、橱窗陈列、卖场陈列的工作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设计出四个项目进行授课,这四个项目分别是:“单品陈列设计”、“独立展示柜陈列设计”、“组合展示柜(橱窗)陈列设计”、“卖场陈列设计”。每一个学习任务都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在内容编排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既要有新知识,又要融入旧知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日积月累、反复磨炼,才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加深学生对各类陈列设计的构思方法,掌握陈列设计展现的技能。

三、教学设计思路与目标

营销陈列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服装陈列工作岗位职责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即通过产品市场定位、布置背景空间、合理的陈列展示服饰产品为设计对象,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结合教学实际,对不同风格的服装、服务对象需求、陈列空间等进行任务分析、市场定位、陈列创意和实操为主线构建项目教学课程。按项目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以陈列设计理论知识、陈列技能训练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各种岗位的具体任务,使其理解并掌握陈列设计和表达等技能,逐步形成相关职业能力。

营销陈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陈列技巧、审美感知、团队沟通协作等相应职业能力。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营销陈列课程将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课堂三个环境进行教学,以使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践工作岗位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四、营销陈列课程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营销陈列以实际操为主要教学方法,将理论、流程、标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教学,设计不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单品陈列设计”、“单体展示柜陈列设计”、“组合展示柜(橱窗)陈列设计”、“卖场陈列设计”等四个陈列项目之间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在知识和技能上却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下面以“单体展示柜陈列设计”项目为例介绍教学实施步骤:

(一)激发求知兴趣,引出知识要点

营销陈列这门课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正是中职生所缺乏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单体展示柜陈列设计”项目开始前,教师将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不同情境的单个服饰展示柜(台)图片案例,一组为品牌服装专柜图片,另一组为街边服装地摊图片进行对比,然后老师提出“不同环境下使用怎样的陈列的方法?”“不同的成列方法吸引哪类消费者消费?”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讨及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独立展示柜的陈列特征和方式、陈列道具的应用、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品牌定位,使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深入浅出,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项目任务”实践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每个项目任务都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并且明确小组合作原则。“单体展示柜陈列设计”项目任务目标设定为:完成一个单体服装展示柜和一个展示台的陈列,要求突出商品服饰,并达到视觉美感和符合消费对象心理。然后对项目进行细化,使其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活动任务,由小组共同协作逐一完成:

1.设定消费对象,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品牌形象定位,选择合适的服装陈列方式,使展示陈列与产品形象产生视觉连贯性。

2.结合前一个项目“单品陈列设计”中学习的服装色彩搭配、辅助道具等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此陈列实践中。

3.根据前两项小活动任务学习编写陈列设计方案初稿。

4.组织学生到服装零售企业专柜进行实地参观,从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创新意识,学生可在项目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陈列设计方案,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敬业精神的养成。

5.根据陈列设计方案,利用服装陈列实训器材进行陈列实践,完成“单体展示柜陈列设计”项目任务。当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可采用启发问答形式诱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完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实现“做中学”,掌握专业技能。

(三)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营销陈列课程教学评价依据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多元化的方式实施评价。

1.项目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对陈列操作过程和陈列成果、职业素质等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通过多方面评价检验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检验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清楚自己学会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下一个新的项目活动。

五、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教师在整个营销陈列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教师是引导者;在项目活动开展前期准备时,教师是组织者;在项目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协助者;在项目成果评价中,教师是鼓励者。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尊重学生劳动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学习兴趣和信心。

第二,明确陈列项目活动中的工作分配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确保在项目活动实施时都能人人动手,实操出效果。

第三,为学生创造更多技能展示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开展学生技能作品成果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协助承担陈列相关工作,等等,挖掘学生最大潜能。

综上所述,中职服装专业营销陈列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它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调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等等。中职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应对社会工作岗位的各种问题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杨焕红.服装陈列对销售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2]刘博,马艳玲.中职学生学习特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陈超,黄柳琴.中职学校服装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和分析[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11)

陈列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艺术设计 立体构成 美的形式\

第一部分 立体构成的概念认识

在了解“立体构成”的涵义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构成”。“构成”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解释,是“形成”、“造成”的意思。“构成”(construction)作为一个现代设计术语,用以表示一种现代设计的造形观念。“构成”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它是以各种视觉要素为素材,将两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按功能的、审美的、力学的或视觉形态动力学的秩序,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有趣味的、完整的视觉形态的造形活动。[1] “立体”即具有长度、宽度与高度的体积空间形态。那么,“立体构成”的涵义就是运用立体造型元素及构成规律,借助材料和技术的手段来塑造立体和空间,完成三维视觉造型的活动过程。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造型设计的基础,在室内外空间的构成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体构成源于20世纪初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艺术流派,其构成主义思想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得到了发扬光大。立体构成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所有艺术设计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些国外著名设计大学更将其设置为构成教育,不仅作为基础课程,而且还成为一门专业。立体构成的原理应用非常之广泛,包括公共艺术、雕塑设计、陈列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

这里自然也包括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所不同的是博物馆陈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展览,这是由博物馆的价值定位和展示特征决定的。

第二部分 立体构成与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博物馆的概念也发生着改变。博物馆不再被认为仅仅是保管一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宝库,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2]现代博物馆不在只是拥有永久性的展览厅,还举办各种类型和主题的临时展览和特别展览,并为参观者提供短暂的休息、餐饮、欣赏音乐或演讲等各种空间。博物馆自身不再只是文物的积累、藏品的存储、历史的收藏和静态的展示。更多的学者认为博物馆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催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体验崭新的艺术、道德、观念和行为。成为展示文明的阵地,成为讲故事的场所和还原历史的地方。而陈列展示作为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文化价值的精髓,陈列艺术是体现博物馆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向观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甚至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陈列展览反映了博物馆文物收藏,文物保管的价值,体现了博物馆科研成果的水平,是整个博物馆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

作为陈列设计者要从整体布局入手,对照所要陈列主题和内容,尽量地带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那么,如何结合博物馆展品特点,配合陈列内容设计严要求、高标准的完成好陈列形式设计呢?其中不乏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试图从立体构成原理中寻求提高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措施和方法,希望和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

陈列艺术设计应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调动一切可适用的艺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展品的艺术形态和特色,充分发挥其艺术的特性,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简化、提炼、抽象

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立体构成的造型基本元素,即点、线、面、体来概括简化各种形态,将之简化到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多面体和异形体等各种几何形体中去,换句话说,就是从周围众多的形态中概括、提炼、抽象地表达形态。我以为,通过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简化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各类形式语言,力图提炼展示主题内容思想,用抽象或者“写意”的创作手法来诠释展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陈列艺术设计探索的方向。

1、“点”

在陈列空间布局中,“点”是一种表达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无论它的大小、厚度、形状怎样,只要当它同周围其他形态相比,具有凝聚视线、表达空间位置的特性,形成较小的视觉单位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点”。点的概念并非绝对,因为在立体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真正几何学意义上的点,而只能是相对比较而言。“点”在空间中一般起点缀的作用,根据本身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特征,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对比强烈时,就形成视觉的注目点,吸引人的视线,从背景中跳跃出来。“点”在空间中又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在规则、呆板的空间环境中,常常需要用点的实体来丰富空间、活跃气氛。“点”常常是与其他形态要素相组合的,很少作为纯粹的三维结构来造型。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展厅陈列的陪葬用的青铜盾牌、伞杆复制件等,运用点构成的原理,使本来呆板的空间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底座的用材也比较妥当,粗糙的侧面与光滑的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了视觉的注目点。(图1)

2、“线”

在几何学中线是由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的。立体构成中,线从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和折线)和曲线(包括几何曲线、自由曲线、C形曲线、S形曲线以及回形曲线)两大类。不同种类的线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通常情况下,直线表达思维的直接合理性,曲线表达思维的间接趣味性。直线有方向性,硬直、明确、直接,代表男性气概。曲线无方向性,优雅、柔软、有速度感、间接,充分表现出女性的纤细柔和。在陈列空间布局上中,一般是通过“线”形成整体骨架,成为空间的支撑,决定流线的方向或者强调形体的轮廓等。把握线形态在陈列空间中的节奏关系,使整个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层次感、伸展感以及动性的韵律感。(图2)

3、“面”

立体构成中的面,是二维特征(长和宽两个方向)比较明显的、薄的形体。它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其厚度与长度相比要小很多。面的形态非常丰富,一般概括为平面和曲面两种空间形态。在陈列空间中,这主要取决于参观者的视角和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若将“平面”和“曲面”结合运用,则会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展示效果。

4、“体”

在立体构成中,体就是面在三维空间中按不同方向运动的结果,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形成。体与外界有明显的界限,是一个封闭的、力度感强的形体。这与陈列内容划分的各个单元颇有些相似,即每个展示单元被看做是一个“体块”,一 个“点”“线”“面”的再次综合运用。根据每个单元展示的主题内容不同,“体块”的设计上可以灵活选用色彩,材料和质地等,使展厅形式灵活多变又不失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设计者在陈列布局之初就含有“体”的思想。(图3)

(二)、 围合、重组

空间的立体构成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或围合重组而成的三度虚体,具有形状、大小、材质、色彩、肌理等视觉要素,以及位置、方向、重心等关系要素,其效果也深受这些要素的影响。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展出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出文物数量较多且造型精美制作精良,像“青铜戈”以及“车马饰件”等进行独立展示时,很难反映展品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又不易用文字表达。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按照一定的历史文献记载或者器皿纹饰、用途接近者以科学合理的支架作为支撑,以“点”或“线”的形式围和重组成为一个“面”或“块”,既可以是水平的面块,也可以使垂直的面块。节省空间的同时,又起到展品之间的对比、映衬和整合的作用。(图4)

第三部分 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运用

博物馆陈列的艺术设计应服从于陈列性质和内容,但同时陈列形式美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主次与重点、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以及节奏与韵律等等这些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也同样适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试想,一个缺乏重点,比例失衡,毫无节奏的陈列展览,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成功的陈列艺术设计不仅要做到主题突出,个性鲜明,更应该突破传统的陈列思维模式,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即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观众、吸引观众,展览才有生命力。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意味”就是审美。”人们评定和鉴赏一件艺术作品的优劣,往往习惯以它给人的“美感”来反映。审美需求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陈列艺术设计不是对展品的堆砌,通过美的法则让展厅焕发出新形态,将展品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是对设计者的必然要求。

1、主次与重点

在陈列空间中,我们常常会把重点展品通过灯光、声音、辅助设施进行着重展示,来明确主次关系,从而得到突出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增强展厅的层次感和趣味感。这些主要的、次要的、或附属的形体,统一在整体环境中,相互补充。因此,在组织展览过程中,应达到主要展品及次要展品相区分的陈列效果。只要善于把握主次关系,强化重点,才能使陈列空间更具有序列节奏和整体性。

2、比例与尺度

为了取得整齐、简洁而不致单调、杂乱的陈列形象,陈列造型要求局部富于变化,整体和谐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3]陈列的各部分和各单元本身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能否构成陈列艺术美的一个显著因素,适宜的比例关系给人以美感享受。美感的取得必然是依靠理性能力的,艺术的一些基本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律、相似形和几何形体(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简单又符合数的比例关系最容易被人识别,往往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需要从生理、心理上充分考虑。比例只有符合人的审美要求,才能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氛围。

与陈列比例关系密切的是陈列形式的尺度,尺度是指存在于参观者与陈列展品之间的一种感受的比例关系。适宜的尺度必然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的协调的比例关系。美国设计大师普罗斯说到:“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从陈列设计角度来讲,通过研究人体构造及对人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机能的了解,配合日常活动的需求,以科学的尺寸数据和方法来处理陈列空间的布局分割、参观路线、陈列设施以及文物展品的位置等等,使观众最省体力并享受到最佳视觉感受,从而实现较高的参观效率。

尺度效果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尺度,主要满足于人的实用性要求,由人的实际感受来确定形体的尺寸。第二种是夸张尺度,有意夸大陈列形象的尺度效果,使陈列形式内外空间形象尽可能的高大,效果撼人,这种尺度多用于纪念馆和宗教展。如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览,一进门正中是大型的菩萨头像,头像两侧是四面造像塔,背衬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巨幅照片和复原山体的纹理,当观众没有进入展厅时,只有几组背景灯点亮,整个展厅光线幽暗,显得静谧、空灵;当观众一进展厅,两侧的灯光就会逐渐开启,佛像背后的背景灯也随之渐亮,在明与暗的转换过程中,一座缥缈、梦幻般的佛教圣地真实地展现于观众面前,使人进入到了神秘、庄严的佛教殿堂之中。

3、对称与均衡

均衡是指陈列的形象以及个单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人能够产生稳定和完整的感受。均衡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称形式,一类是平衡形式。对称的陈列形式给人安静,庄严的美。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顶面与地面)对称和放射对称(一个中心点均匀向外发射排列)。历代宫廷布局、纪念馆陈列等庄重建筑可以说是对称形式的杰作。这是因为对称这一形式是最完美、最好的表现形式,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平衡与对称不同,应用更加广泛,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力学上的杠杆原理被较多的应用在陈列形式设计中以取得平衡。一个距离视觉中心较远、意义次要的小形体可以借助距离视觉中心近而意义较重要的大形体达到平衡,这是陈列形式获得美感的另一个原则。

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平衡实际上是平面的平衡。陈列平面设计实际上是决定人行走参观的路线和方向,人行走时所看到的任何场景应具有视觉上的平衡, 同时平衡中心应在行程的自然流线上。(图5)

3、对比和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性的一种方法。使原有个性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形成更加强力的视觉冲击力。对比是形式美感重要的生动语言,它可改变陈列形式的呆板,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陈列形式语言。调和是与对比相反的概念,指空间造型中强调其各部分要素之间共同性的因素,使对立的双方减弱差异并趋于协调,以求获得统一。

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是矛盾的统一、辩证的统一,陈列艺术设计从许多方面体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包括形体的对比与调和、线形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与调以及材料质地的对比与调和等等。就像出土的陶器陈列以光洁细腻的丝绸作为背景,而光滑的釉面瓷器则以麻布作为衬布等等,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展品,反映出题。比如,著名的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其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在视觉上、 高的形体比低的形体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圆的比直的更令人注目,运用对比手法来疏导人流和引导视线的作用。

4、节奏与韵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 [4]诚然,陈列艺术是不同于音乐的以声表情,而必须要通过视觉,使人的心灵与陈列展品之间产生共鸣,这就需要一定的节奏韵律和意境。在这一点上陈列艺术与音乐是有相通之处的,都具有比例、节奏、韵律的和谐美。具体来说,作为空间艺术的陈列设计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她通过整体布局,通过空间序列的安排,可以获得连续流动性的空间整体美,使三维空间的陈列艺术具有思维空间的魅力即音乐的表现性。同时陈列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运用,诸如形体的大小、高低想、线条的刚健柔和,色彩的冷暖浓淡,质感的粗糙细腻以及对比、调和、均衡、对称等形式美法则的合理运用,都使陈列形象具有了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当然,这不是实际上的音乐节奏和韵律,而是通过视觉的节奏、视觉的韵律,是依靠视觉感受获得的“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感。

在空间造型中运用节奏韵律的原则,可以创造抑扬顿挫的变化,使静态的空间产生了动感,打破单调、沉闷的气氛,创造情趣,活跃环境的气氛,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展览的“美感”,立体构成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里,许多博物馆的陈列都从各方面体现了立体构成的应用,并认识到立体构成在陈列设计中对于科学合理地展示文物、增强艺术效果所起到的作用。例如空间布局、参观走线、灯光音响、展柜设计、支架设计以及版面设计等。通过立体构成的造型原理,即基本元素和形式美法则更好的反映陈列目标和陈列主题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用视觉传播手段来表达陈列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用空间、色彩、形象来表达展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4]

参考文献:

[1] 张勇:《立体构成原理及其应用》P28, 武汉大学出版,2010年。

[2]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9月

[3] 黑格尔:德国 《美学》第8卷P146 巴黎奥比埃出版 1944年版。

[4]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P417,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服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博物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文物局

美术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