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人情感故事

女人情感故事

女人情感故事

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第1篇

1.对故事主题的探寻。扣住“追求幸福”这一主题,以爱情为切入点,从相爱的原因、受到的阻挠、对爱的坚守等方面梳理出问题,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解读课文。话题比较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具体的文本,学习叙事和伏笔的表达方式。

3.深入读文,从曲折的情节、朴实的语言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注重拓展,培养阅读的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牛郎和织女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伏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什么故事?(板书:爱情故事)

3.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板书:牛郎 织女)

4.你觉得天上人间的爱情会是什么样的爱情?

5.小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悬殊,似乎向我们暗示这样的爱情故事一定会充满波折。

【设计意图:爱情是美好的,是永恒的话题。课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讲述了一个寸肠欲断的爱情故事。于是,这节课从课题入手,确定主题,整体把握文本的基调。】

二、速读课文,明白相爱的原因

1.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快速默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 。

(1)互相欣赏、倾心、爱慕。(相机分析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形象。)

板书:牛郎:勤劳善良。(联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织女:心灵手巧。(联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勤劳善良和心灵手巧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彼此的欣赏让他们走到一起。

(2)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除了互相欣赏和喜欢外,还有一个原因。你发现了吗?牛郎和织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向往爱情。)

板书:追求幸福。

(3)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走到一起,最要感谢的是——老牛。

小结:老牛知恩图报,促成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它是他们爱情的促成者。

3.他们的追求换来了恩爱和美满的生活。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

【设计意图:寻找牛郎织女相爱的原因,感受他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和恩爱美满的幸福生活,使学生对他们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下文深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感受爱的坚贞

1.过渡: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像歌曲中唱的“夫妻恩爱苦也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出现了,使故事有了波折。

2.默读课文8—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从中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不近人情、铁石心肠、残暴专制、蛮不讲理,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

王母娘娘在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反对者、破坏者的角色)

3.面对王母娘娘的反对与破坏,牛郎和织女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守?

(1)织女一边挣扎……

(2)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后,心急如焚,披上牛皮追赶。(体会牛郎内心的想法。)

4.小结:为了追求幸福,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牛郎和织女也义无反顾。

5.感情朗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王母娘娘的动作分析王母娘娘的形象,让学生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中感悟牛郎和织女在困难面前的坚贞不屈。】

四、品读课文,悟出表达方法

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娘娘无情阻挠,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娘娘的阻挠,故事情节会怎样?(平淡无奇)写王母娘娘的阻挠有什么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反衬突显出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

2.王母娘娘的阻挠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娘娘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故事情节迂回曲折,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板书:曲折的情节。)

3.王母娘娘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娘娘会把织女抓走?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是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板书:伏笔)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是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到前后的联系。

4.齐读8—10自然段 。

【设计意图: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本环节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他们介绍了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和伏笔的知识。】

五、拓展文本,体会故事情感

1.过渡: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正是这一划,划开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划破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更划碎了牛郎和织女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从此,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了。(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和插图)谁来读一读?

2.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就写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出示《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

3.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啊!假如他们能够互诉衷肠,听到对方的声音,你觉得他们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过渡:纵使天河波涛汹涌,纵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纵然千言万语来不及倾诉,他们却始终相信——(出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板书:神奇的想象。)

4.出示插图,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对团圆的向往。(板书:寄托愿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了解喜鹊的意象,感受人们创作民间故事的美好愿望,并从起源探索了民间故事的魅力。】

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丑女故事 原型分析 人物设置 故事模式 性别价值观

当下丑女故事正成为全球青春励志剧的主流题材:《丑女贝蒂》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引发收视狂潮:始祖哥伦比亚版《丑女贝蒂》已将版权出售给35个国家翻拍:各版丑女故事均以压倒性的态势横扫荧屏。女主角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青年偶像。恰逢全球性经济危机,丑女故事更名正言顺的被标识上“青春励志”的注脚。

然而,仔细检视丑女故事的叙事模式,不难发现,作为“丑女成功记”的奇观故事,在“丑女通过个人奋斗一样能成功”的表层故事背后,依然通过灰姑娘式的性别价值观续写着都市童话,其所谓的励志精神在“丑女变美之后才成功”的关键情节上变得虚妄、形同悖论。

一、丑女故事原型分析

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之说,女主人公分别是皇帝之妻嫫母、齐宣王之后钟离春、梁鸿之妻孟光和许允之妻阮女。这四位的容貌都堪称奇丑无比,如嫫母,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说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钟离春“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汉刘向《新序・杂事》);孟光“肥丑而黑,力举石臼”(《后汉书・梁鸿传》);阮女则在新婚之夜丈夫揭下盖头时,其丑陋的容貌把丈夫吓得拔腿就跑。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丑女故事中对女性之丑的描绘,极尽渲染之能事,从五官、身材、肤色、力气等方面来描摹“丑态”。在男权文化语境里,女性是作为男性的审视客体――被看的对象存在的,容貌自古就是女性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容貌丑陋无疑是价值缺失的失败者。古今中外各种版本的灰姑娘故事里,女性可以出身微寒,可以欠缺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必须容貌美丽,善良纯真,容貌资本和道德资本――这是被王子(权力)爱上的充要条件。反之,一个女人相貌丑陋,“可看性”差,那么按照传统的性别价值观,作为客体的女性的价值就失掉了大半。

“丑陋”代表的是传统男权中心主义视角对女性基本价值的缺失界定,但四位奇丑无比的女性拥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攀婚姻”的命运。于是,女性丑陋的容貌和命运之间的落差造就了丑女故事的奇观性。催生奇观故事的重要因素是丑女身上共有的特质:德行美好。嫫母貌丑而德充,屈原曾以“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内助有功”歌颂之;钟离春有经国之伟略,为齐宣王治理国家助一臂之力:孟光严格遵循妇德要求,对丈夫举案齐眉,阮女则饱读诗书,在“问德”的对话中把丈夫问得哑口无言。

在古代四大丑女的奇观故事中,叙述者毫无二致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调描述丑女的相貌和德行才智。这种笔调的抑和扬的分野背后,正是根据传统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标准――容貌标准和德行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丑陋代表女性部分价值的缺失,德充则是另一种价值的充盈。两种价值判断的结果最终产生互补相抵,且德的崇高让女性价值一下子得到提升,以至于站到价值坐标的高位。四大丑女嫁的男子,不是帝王(政治权力拥有者)便是名士(文化权力拥有者),最优秀的男性通过婚姻方式对丑女的价值进行认同,其实正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性别价值标准。在容貌与德行两种标准的角力中,德以获得“高攀婚姻”的胜利姿态。向世人昭示德之于女性的终极价值。

二、现代丑女故事中丑女之“丑”

与中国古代女故事中货真价实的“丑”相比,中西荧屏上的丑女之“丑”要大打折扣。无论是哥伦比亚版的《丑女贝蒂》,还是美剧《丑女贝蒂》,抑或是中国版的《丑女无敌》,主人公的容貌并非丑陋,只不过在美女如云的职场环境里,相貌平平的她穿戴显得老土而已:发型朴素、衣着落伍,加上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耀眼的牙箍和纯真憨傻的表情。亦即这里的“丑”其实只是装扮风格上的朴素、落伍,除暴牙之外(暴牙的丑是暂时的、可矫正的),丑并不完全指向容貌,丑更多时候是针对着装的,因而丑的审美效果并不是引发观众对丑女容貌的悚然一惊,而是通过时髦(美)――土气(丑)的对比来引向对土气、稚拙的可笑、戏谑的喜剧感受。

为了渲染丑女之丑,在主要人物谱系中设置的男女均为俊男靓女,且衣着光鲜,前卫时尚。在视觉上,让“丑”以一种孤立无援的态势被众美包围,以直接的视觉对比呈现美丑对立,同时来造就“丑”的视觉奇观和搞笑氛围。

在叙事方面,“丑”发挥了设置重重障碍的剧情功能:因为“丑”,女主人公找工作频频碰壁,被现任老板看中也是因为她足够丑以至于不会让老板的公子在工作中心猿意马,因为“丑”,被男友漠视,被同事歧视、排挤、捉弄;因为“丑”,暗恋上司口难开。在丑女故事中,“丑”作为基本矛盾存在,“丑”左右了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丑”既定了女主人公曲折的生命脉络。由“丑”生发出女主人公在事业、爱情、生活方面的种种逆境,让人物在“不幸遭遇”中苦苦挣扎,上下求索,同时让主人公在与逆境斗争的过程中展示其善良纯真的性格心性。

但是,作为故事基本矛盾的“丑”的问题的解决却异常简单清浅。如上文所述,丑女之丑不在容貌鄙陋,而在穿着打扮方面的朴素落伍,因而“丑”是可以改变的、留有退路的。哥伦比亚版《丑女贝蒂》选用出身表演世家的美女安娜・玛丽娅出演贝蒂,中国版《丑女无敌》起用的是进入红楼选秀黛玉前八强的美女林汝欣饰演无敌,都为丑小鸭的蜕变奠定了基础。当贝蒂和无敌更换了发型、摘下黑框眼镜、穿上时髦衣装时,美女诞生了,丑女不复存在。丑女通过时尚的装扮轻而易举实现了华丽转身,随之而来的是其命运的突转,变美了的“丑女”和她一直暗恋的上司(老板之子)一起挽狂澜于既倒,共同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公司,而老板之子也爱上了这位善良、智慧、有能力的美女。曾经的丑女最终收获了爱情、事业双重的胜利。

令人玩味的是丑女故事对“丑”的设置。“丑”的表达很节制,朴素落伍而已;但“丑”后果很严重,主人公因为“丑”遭遇种种“磨难”;“丑”的解决也很轻易,一次改头换面的精心打扮,人物便脱胎换骨,美丽动人起来。且容貌一变,“丑”的问题一解决,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即“丑”的解决就是故事矛盾冲突的总解决。

这种对于“丑”的分寸的拿捏,似乎说明创作者不敢拿观众的眼球和根深蒂固的男权标准开玩笑。向来只有美女与野兽、艾丝美拉达和加西莫多式的爱情,一旦王子爱上 了真正的丑女,不是神话的续写,倒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奇观”了。丑女在变成美女之后才大获成功,无疑暗示了容貌对女性成功的重要性,也使得故事宣扬的所谓“励志”精神显得苍白无力。与中国古代丑女故事相比,体现出价值观的倒退。

三、现代丑女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模式

男女主人公的设置遵循了奇观故事的对立落差原则:

在容貌方面是有悖常理的帅男丑女模式,男主人公英俊帅气,潇洒倜傥,女主人公形象老土,走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四眼钢牙”路线,在视觉上易于产生笑的喜剧效果。

在身份地位方面,男女主人公是主从关系。男主人公是大财阀的公子,独立经营父亲旗下的一家公司;女主人公则出身平民,无所依待,且相貌丑陋,必须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双方在权力格局上力量悬殊。但在故事的内里,并没有让男主人公作为全能的权力者高高在上凌驾一切,让女主人公以仰望的方式与之交流,而且通过大段情节讲述女主人公“忠勇辅主”来表现两个生活中都存在缺陷的个体的相互救赎。男主人公是个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的花花公子,感情生活丰富,但常常遭遇麻烦;工作上受制父权,能力欠缺,多数时候要依靠聪明的女主人公来帮助解决问题。女主人公容貌欠佳,对于女性而言,在外形条件上存在着价值缺失,丑陋外表使得她在工作中(被同事歧视)、爱情中(被男友漠视)屡屡受挫,但女主人公具备众多优秀品质:善良、智慧、坚韧、忠诚。这些特质使得女主人公成为可信赖的、有力量的问题解决者,她能帮男主人公解决工作上的危机,并以善良感动花花公子,让其良心发现,心性转变。男主人公则通过赋权(信任女主人公后授予重权)、施爱,使得女主人公有缺失的、曾经充满挫败感的生命逐渐丰满完整。这是一对互补式的二元对立,无能的、虚弱的有性格缺陷的权力者与有能力的善良丑女,一方拥有的正是另一方的缺失的。两个生命个体以相互扶持、相互完善、相互救赎的方式相互产生价值,产生对话性。曾经的上司和下属(主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位置逐渐走向对等。

灰姑娘故事里,男女双方的位置设置始终是悬殊的,女主人公被后母捺在厨房里整日劳作。经由参加舞会给王子留下惊鸿一弊的印象而获得王子的爱,王子(权力)以俯身钦点的方式拯救了女孩,并给予女孩婚姻的归宿。在这种二元设置中,双方是单纯的权力者与失势者之间的施――受、予――得、拯救――被拯救的关系,这是一个善良美貌的青春女孩被权利青睐并钦点的故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故事,有浓重的男权意味。它更多体现出民间的平民变身梦想,平民男性希望通过积累知识或财富跳龙门,女性则希冀通过容貌获得高攀婚姻登上枝头。

与灰姑娘故事里权力者占主导的一元模式相比,丑女故事中,通过弱化女人的丑强化德才,弱化男人的能力强化其对女主人公的依赖,构筑故事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合理性,也体现男女双方在爱情中的交互性――在工作上女性为男性解决问题,救赎了深陷麻烦的男性;在感情上,男性通过给予爱与婚姻的方式,救赎了在爱情中常败的丑女。男女主人公在生命过程中的相互扶持与相互救赎,体现两种性别的对等和相互依存,是一种非男权的性别位置格局设置,有进步的女性主义观。

然而,在这个“丑女成功记”式的故事中,表层故事是善良聪慧的丑女在职场上能力非凡,大放异彩,最终成功。但值得关注的是,丑女并未以德才价值获胜。丑女在变脸之后,才和王子共同彻底解决了工作上的危机并获得爱情,故事前半部分所作的丑女德才价值的呈现和累积都在美貌这里变得尴尬而虚妄。有了美貌才获得最终的成功,容貌之于女性似乎是始终放不下的价值标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德才还是敌不过美貌,丑女成功记最终演变成美女成功记,故事从励志滑向了童话梦境。

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第3篇

如此日积月累过来,女儿和我都挺有收获。给女儿讲故事是我和她交流的最好方式,一些习惯、品质不用教条式地去灌输给她,我可以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有人说:“阅读别人,走进自己。”很多时候,女儿都把书中那些勇敢、快乐、风趣的孩子或小动物当成了自己。有很多东西不需要我们多言语,女儿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比如每次去医院打针,女儿都表现得非常勇敢,最多“啊”地叫一声,一般的扎手指抽血更是只皱一下眉头。不是女儿天生不知道痛,而是因为她总在和故事中的角色比勇敢。故事听多了,女儿还可以将很多故事串联在一起,比如讲到《小白鹅与小水牛》的故事时,女儿就会摇头晃脑地背诵《大白鹅上山坡》的儿歌。

像我们这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想增强对女儿的吸引力还真不容易。孩子太小,和谁在一起的时间长,就和谁的感情深,就“粘”谁。有几次,女儿对我的疏远都让我内疚、心酸,失落好久。还好我会讲故事,或多或少对女儿都是一种吸引的方式。每天睡觉前给女儿讲一个故事,讲完后相互拥抱,道一声“晚安”,然后熄灯睡觉。女儿就回味着故事的内容,像在咀嚼一块糖一样。甜甜地进入梦乡。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我体会到了做母亲更深的含义,也在纷繁复杂、压力颇大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个安静的港湾。我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尽情地享受着爱的互动与滋润,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只有像流淌的小溪一般的爱。有女儿以后,我找到了一份新的职业,那就是做一名好母亲,生活也因此充满了阳光。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育不是要给孩子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快乐的心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高尚的种子、幸福的种子,将来发芽、开花、结果,给自己幸福,也给别人幸福。有了这样高屋建瓴的认识后,很多东西就会不求自来了。在我们的熏陶下,女儿已经能背80多句《三字经》,还有一些儿歌、古诗,小故事也能大致复述出来。前几天,发现女儿能认识“小、大、鸟、飞、一”五个字了。我从没刻意地教过她认字,大概她是在我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会的。这也算是女儿在两周岁生日之际送给妈妈的礼物吧!想想做母亲真幸福!做女人挺快乐!

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第4篇

一、由访谈记录到心理疏导

1.怎样看待倾诉者。

情感版故事在丰富报纸栏目的同时,更为倾诉者们提供了情感表达或宣泄的平台。

在经营情感访谈类栏目的前10年,我们遇到的80%以上的题材是“男女之情”,但近年来这个比例在递减。随着社会的变化,影响人情感的因素逐步变多。有读者在因亲情、友情、生意伙伴等人H关系经受挫折或受到伤害后,也会找到我们记者宣泄情绪,寻找心理安慰或解决方法。

在报纸情感类栏目中,读者最常看到的多是伤感、悲情、纠结、沉重的讲述。

为什么见诸报端的多是“负能量”题材的情感故事?其实,并非情感版记者和编辑为搏眼球刻意为之。多年的采访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往往将幸福与亲人或朋友分享,而苦痛却常常被独自隐藏,但是心灵的苦痛也在寻找化解的方式,这就是倾诉者找到情感记者“一对一”倾诉的内容大多是“痛苦隐私”的原因所在。

2.怎样当好倾听者。

由于倾诉者多数是在彷惶、纠结、犹豫了许久才来找到“陌生的被信赖者”――记者来倾诉,所以,情感记者首先应给予倾诉者足够的尊重,其次在采访中要让倾诉者充分、平等进而轻松地和自己交流。

生活类报纸开办的情感访谈栏目都大都是免费为读者服务,跟市场上的心理咨询师不同,倾诉者和记者之间没有利益关联,而且,传统纸媒在广大读者群中长久拥有公信力、亲和力和权威性,使之容易赢得读者的信赖。情感版记者要珍惜这种信赖,对前来倾诉的读者真诚以待。

与新闻版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直奔主题或刨根问底相比,情感记者更需要安静聆听,耐心安慰和适当引导,最后在报纸上给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在多年的“情感访谈”采访生涯中,我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当看到倾诉者欲言又止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或她,记者和报纸会保护他们的隐私,除了年龄和故事内容要求真实以外,他们的其他情况,如,家庭地址、工作单位或性质,乃至孩子(如果牵涉到的话)的性别,我们都可以在商量后做一些虚化处理。如此一来,倾诉者会觉得记者是真诚地在替他(她)考虑、为他(她)分忧,一些顾虑就会打消。

3.怎样做好排遣者。

实际上,绝大多数倾诉者在情感中的纠结程度,并未到偏执、偏激的程度,不少是因为阅历、格局、素养等不足而造成困惑。一个有经验的情感版记者通过认真倾听,适当疏导,往往能对情感困局中的倾诉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何况,倾诉者的故事经过记者和编辑的梳理和加工,刊登到报纸上,会给倾诉者带来适当帮助、放松和回忆。

为情感处于困局中的倾诉者当好排遣者并不容易,需要栏目记者具备心理学知识、与倾诉者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因势利导的做思想工作的方法。

在采访中,我们常会遇到情绪、思想一时偏执的倾诉者,我们的记者常会说:“你的经历并不是最糟的,我们还遇到过更甚者。”在暂时“稳住”倾诉者的情绪同时,记者会抓住机会给倾诉者讲接近的例子、讲通俗的道理和伦理、讲前景等。

4.怎样成为倡导者。

前年,一位1991年出生的女读者找到情感话廊记者,直言自己的“真爱”是一位年长她11岁、已经做父亲的男人,除了他以外,她不可能再嫁他人。

女读者还列举了许多例子,她的“真爱”已经和妻子没有感情。我问:“那他为什么还没有离婚?”女读者说,因为他们有孩子有财产,还有共同的社会关系。

90后女读者涉世不深,作为独生子女,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明显,给她灌输主流、传统的婚恋观难以触动她;给她讲远比她心智成熟的男友一直不给她婚约,说明他还留恋已存的婚姻,只不过厌倦了与妻子情爱变淡的岁月而在享用她的青春。对此,女孩难以接受。

看着眉目青春、气质阳光的女孩,记者告诉她,根据记者的经验:绝大多数女孩子都喜欢牵着孩子的手、挽着老公的胳膊,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和背景、年龄相仿的爱人走在阳光下。

这句话“惹”了女孩。她告诉记者,3年来,她和“真爱”一直都是地下情,因为她清楚他们不可能得到她父母和朋友们的祝福。

“我要回去仔细想一想,三年多不见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光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真感情?”她承诺道。

隔着一张报纸的距离,情感版记者和倾诉者之间更有可能产生“距离美”,这种“距离美”,能让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双方开诚布公,直指问题实质。

在与编辑部领导商量后,这个婚外恋的故事最终未见报。原因是:襄阳晚报“情感栏目”的初衷是服务读者的同时、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在采访倾诉者的之后,记者已经对倾诉者进行了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没有必要花大篇幅向读者讲述此类故事。

2016年母亲节前夕,“情感话廊”栏目刊载了《母亲,我生命中的明灯》一文,倾诉者是襄阳一名公务员。通过记者的笔,主人公深情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导和人生影响,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超万次。

在不少媒体为“搏眼球”选择“任性情感”故事作题材的当下,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有意识选择有温度的故事、有态度的角度,是想向读者传递媒体的态度――我们欢迎并关注那些向上、向善、向暖的情感故事。

二、由疏导个人苦闷到理顺社会情绪

1.选择范围的拓展。

随着社会上人际关系、情感涉及面的扩大,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的题材选择范围也更加广泛。

襄阳市是全国较闻名的高考强市,《5年7个省高考状元》是2015年高考后许多媒体对襄阳这一现象的新闻报道标题。

在高考丰产的背后,是许多家长、学生的极大努力。对处于青春期和高考压力下的高考生来说,叛逆是一种常态,这让他们的家长常常头疼不已。

近年来,《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数次报道高考生家长倾诉的故事,帮助这些家长解除了郁闷情绪。

2012年6月,一位做生意的男士找到《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记者讲述他和姐姐的经济纠纷。他告诉记者,因为有血缘关系,他不愿去“冷冰冰”的法院跟姐姐对簿公堂。而跟姐姐面对面交心已无可能,他希望借助情感栏目,让姐姐看到报纸后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这是我主持情感版6年多来,第一次接待来讲述手足情的读者。

弟弟在报纸上吐露心声后,姐姐姐夫找到他,双方在一起开了“解疙瘩”家庭会。弥漫在姐弟间的恨意之后淡化了很多。

青春期女儿叛逆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儿子深陷传销后父H对其解救未果的无奈、女儿对再婚父亲的怨言……这些题材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故事,也给《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积累了更多“铁粉”。

2.疏导领域的拓展。

“二孩”政策放开是当下社会热点,在许多家庭和育龄妇女纠结生不生二孩的同时,也有部分女孩羡慕并践行“丁克”这种生活方式。

2016年5月,一位1989年出生女孩找到报社倾诉说,她和老公感情很好,但她结婚数年来,坚持不育孩子,一是怕分娩时的疼痛;二是担心有了孩子后影响她和老公的爱情生活质量。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独一代”:强调自我,崇尚某些舶来的价值观――活在当下。

我问她:“只要自己想好了,丁克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不可以,为什么要来讲述?”她告诉我们,她仅得到了老公的理解,而因为她坚持这些年不生孩子,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几乎跟他们小夫妻决裂。

“我只说不要孩子,没想过不要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很多很多,我和老公也挺享受亲情的温暖。”女孩说。

在报纸上讲完这个故事后,记者在文章最后的采访手记中写道:“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愿意并享受着父母给予的温暖亲情;站在做父母的角度,我们也在享受孩子感受到温情后的幸福,这就是‘传承’和‘天伦之乐’之魅力。”记者还写道:“如果夫妻关系是两点一线的话,那么夫妻和孩子之间就是三个点,这三点可构成三角形,比直线之关系更为稳固。”

去年10月份,这位曾一心要做丁克族的女孩给记者发来短信,她怀孕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她感受到了作为女人的不同寻常的幸福。

去年底,一位襄阳企业家找到“情感话廊”,讲述他与母亲间的故事,倾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万般遗憾与愧疚。文章刊发后,他又出资在襄阳晚报上刊登对母亲思念的纪念文图。

从倾听、帮忙疏导“男女情”,到采访、刊发亲情、友情、伦理等,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不断地拓宽疏导领域的范围。

3.建设广度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上人际关系、情感的涉及面更加宽广。襄阳晚报“情感话廊”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亲戚、同事、生意伙伴间的债务纠纷,我们在倾听讲述者的过程中及时给予疏导、合理分析、尽力帮助;在写稿中把握好积极的大方向,有控制地讲故事、有立场地做点评,既让情感故事好看、让倾诉者得到宣泄满足,又使广大读者看完故事后得以回味和思考。

无论涉及何种情感故事题材,我们在采写和编发过程中,都秉承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尽心尽力的媒体责任,在建设健康的男女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规范的利益关系等正常而主流的社会关系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由单向传播到互动分享

1.借力网上传播。

早在10年前,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紧跟时代步伐,在报纸网站中开设与读者的沟通平台,让人们能在网站上进行即时的情感倾诉,便利读者之间进行广泛沟通。

2010年前后微博兴起,襄阳晚报微博开始在每周五“情感话廊”的见报日,利用微博的140字,精炼情感箴言,为读者呈现最新专栏情感话题,扩大“情感话廊”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情感话廊”栏目还利用微博平台的话题功能,挖掘素材,开发话题,针对读者的留言,进行评论整合,深入解读。

2014年,襄阳晚报微信公众号开启。鉴于“情感话廊”栏目的高热度及话题的高互动性,每期的情感文章都及时在了公众号上。

利用互联网,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由“一对一”的访谈拓展到无边际的互动,扩大了阅读面,一些话题甚至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热议话题。

2.试水公共话题。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体现在婚恋家庭方面,既有“只想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想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又有“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甚至为‘爱’甘当小三”唯爱情论。

每当遇到这种热点公共话题,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的记者不仅实录故事,更会对文章进行理性提升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

2016年春节后,一则《女子陪男友回老家过年,没想到吃完团年饭就决定分手》的帖子在网上持续发酵。

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抓住这一热点事件,在网上公布了话题请读者参与,并在之后采访了嫁给“凤凰男”的城市女子、心理咨询师中长期关注婚恋问题的专家等人,同时附加某些网友的意见,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意见场,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参与、关注和思考。此个公共话题的推出和谈论,让襄阳晚报的众多读者和网友在知悉多方观点后,形成了相对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2016年5月13日,“情感话廊”栏目刊发了《家有“二宝”,甜蜜又烦恼》,报道了社会热点――“二孩”政策的家庭忧喜录。稿件在微信上的点击率达到10万+,有562位读者后面进行了评论。此次试水热点公共话题为襄阳晚报的微信公众号“增粉”数百人,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孩”话题、高考话题、独生子女教育话题、养老话题、债务纠纷话题等,襄阳晚报“情感话廊”都在采写中有意识地涉及,使副刊稿件新闻化、热点化,进一步提高了栏目的阅读率,也让情感栏目从心理疏导的初始阶段优化到“正三观”的引导阶段。

3.把握交流引导主动权。

多年的情感采访经验告诉我们,不幸福、不顺利的人,容易对外界产生对立情绪,因为坏的心态,总得有个出口。情感版记者要用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丰富生动的情感故事、深入浅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点评,告诉暂时处于逆境的x者:阳光总在风雨后。遇到挫折时要及时与人沟通,听听他人对自己遭遇事件的看法和感悟。当感受自己心理难以承受时,要积极需求各方面帮助,找媒体情感栏目倾诉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要想对倾诉者提供有效帮助、让媒体上的情感故事既吸引读者又能对社会释放正能量,情感版记者首先自己知识结构较全面、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把握跟倾诉者交流、引导主动权,让倾诉者信赖和尊重。

其次,情感版记者应重视“记者手记”的采写。如果把情感故事本身比作超市中配好的“净菜”,很容易炒出看上去像样的一盘菜,那么,“记者手记”就是显示一个资深厨师跟菜鸟区别的标记。如果说故事是“情”,那么“记者手记”就是“理”概括。有人总结道:一个称职的情感版记者,有能力通过言简意赅的总结,点评和心理层面的阐释,一针见血地点到事情的实质问题,将有时看似一团乱麻的情感纠葛抽丝剥茧,让读者更明确地看清问题的实质,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或经验。

第三,对当事人的分析呈现立体的意见场。多年前,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邀请具备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本地心理咨询师,共同和情感版记者书写故事之后的“手记”,读者可以看到同一个情感故事的多角度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尝试赢得了读者和报纸审读员的一致好评。

最后,重视年终的版面总结、梳理和评判。近10年来,每到岁末,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都会做“年终总结”版。“年终总结”版不仅让读者了解社会上情感变动的走向和基本面,还对这个专栏的主题和题材进行着前瞻性引导。

2014年岁末的总结版,记者在“自画像”中描绘了自己的性格、喜好,“倾诉”了一年来关于采访中的喜怒哀乐,这个总结版由于把握住了社会情绪的脉搏,关注了牵动每个人情感神经的问题,在襄阳晚报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量达到10万+。

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谭恩美;《喜福会》;电影叙事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93 年美籍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将其改拍为同名电影,取得极佳的票房,并引起巨大关注。电影的成功不仅靠一个好故事,更依赖导演高超的叙事策略。

故事建构策略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但更离不开独特高明的故事建构。

(一)叙事层次

叙事分层指叙述本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分界,“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 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1]。

电影《喜福会》有两个叙事层,在影片开始,画外音在优美哀怨的音乐中讲述一个“千里鹅毛”的故事,这是第一叙事层,即主叙事层。随即主叙事者隐身,将舞台让给故事中的主人公。电影的第二叙事层共有八个讲述者,三对母女和一对父女分别讲述母女间的故事和冲突。

主叙事层很短,只有约2分钟的时间,却奠定全片基调。故事中一位妇人带着一只拼命伸长脖子想变成天鹅的鹅奔赴美国,在鹅被移民局没收后努力留下一根鹅毛,希望自己可以将女儿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主叙事者开片的这个故事已然暗示观众影片关注于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而这种“打磨成天鹅”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也必然造成彼此的冲突。

伴随主叙述者的声音,纯黑的屏幕上出现一根鹅毛,“鹅毛”这一关键意象在后面的故事中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故事中间,吴精美给许露丝的女儿讲述“千里鹅毛”的故事;第二次则是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父亲将母亲一直珍藏准备在最佳时间给女儿的一根鹅毛交给精美,她看着鹅毛便立刻明白母亲这些年对自己的心。从这两个情节可以推测母亲一定给精美讲过“千里鹅毛”,当时精美只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不明白故事中的妇人就是自己的母亲。“鹅毛”象征着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贯穿整部影片,有效衔接两个叙事层。

(二)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主干, 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2] 325

《喜福会》叙事结构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后现代无序拼贴的手法。总体共四个部分,每部分讲述一对母女的故事。影片开始是四个人坐着打麻将,整部电影也颇像一出正在打的麻将,四对母女对应麻将的四个参与者,分别坐庄出牌,各家的经历便在轮流登场中道来。电影细数共十六个小故事,似麻将四圈十六局。导演巧妙地让故事相互交错, 形成多声部的“结构的复调”,即“依靠作品的结构使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不同的声音, 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 靠后设命题一致,奏出一个和声”[3]。这些故事没有绝对的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表面上只是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实际上每组故事都关注同一命题。

(三)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是叙述故事的角度,同一个故事,叙述角度不一样,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

《喜福会》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母女轮流充当叙述者,她们的故事时而单独展开,时而彼此交融,相互补充。“安排母亲们作为叙述者,让她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故事,讲述女儿们不能亲眼目睹的情景,同时这也使得叙述者更为自然、妥帖,这些故事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喻义,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安排女儿们作为叙述者,来揭露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4]若仅以某个人为单一叙事者,人物因各自活动时空的限制,难以真实展示事件全貌。导演采用“轮言”的方式,让母女轮流倾诉自己的经历,观众既可用不同的视角看事件,又可听到母女对同一事情的不同叙述,更清楚彼此的误会和隔阂。

另外,母女叙述相互交替,但都由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叙述者认知受限,反而增大故事的真实感,缩短了叙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

电影镜头的处理也考虑了叙事的聚焦效果,影片大多是固定镜头,真实展现故事,但是有几处镜头是随着故事叙述者的观察展开。比如在讲龚琳达新婚之夜的故事时,观众和她是同一视角,看见新郎的鞋慢慢由远及近,接着她的红盖头被掀开,一个小男孩出现在屏幕上,观众和叙述者同时感到意想不到的惊讶,加强了叙事效果。

叙事语法策略

叙事语法系统记录故事普遍规则的程序和符号。具体到电影,主要包括叙事时空、声音构成、画面构成等。

(一)叙事空间

“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最早由叙事学家查特曼提出,“‘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5]。

影片所有故事的话语空间除了片末姐妹相认这一幕在中国,其他都在吴精美家;但小说的故事空间却涉及美国旧金山、中国桂林、太原、无锡、宁波等多个地方。导演采用“多元时空并置”手法,在一个小小的话语空间里呈现天南地北的故事,电影却没有显得紊乱无序,而且恰是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变化,使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如贴画般错落有致。

(二)叙事的时间

电影具有双层时间性: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影片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2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要在短短140分钟里呈现这些故事,必然涉及“时间畸变”。“电影要讲好故事,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控制时间流程, 如何重构乃至‘雕塑’时间。”[2]67叙述不能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发生的一切,而是要打破事件自然顺序,根据叙事者意图和喜好重新组合。在时间的重构上,导演对时间进行选择,重新安排时序,并对时间进行变形处理。

1.时间的选择

《喜福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呈现四对母女几十年的经历, 银幕时间远小于故事时间,电影无法呈现现实世界发生的所有故事,必然要进行选择。导演选择了故事中极具代表性或冲突的交织点。比如在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时,选择了桂林沦陷,人们拼命逃难这个情景,满目疮痍,一派凄凉,凸显吴素云被迫放弃自己双胞胎女儿的无奈和悲痛。再如安梅对母亲的回忆只呈现了娘家人在吃饭时将母亲赶出去这一幕,一张张拍在桌上的手和难听的谩骂声,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悲惨境遇。

2.时序的安排

故事时间是多维的,但叙事则是一维的。将纠缠在一起多维共时的众多事件有序地呈现出来,就需要重新安排时序。影片《喜福会》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四对母女以第一人称“我”述说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故事。贯穿全片的是一场为吴精美举办的饯行宴,在其过程中,影片不断闪回,将现实和过去相互交替,构建了整个故事。

3.时间的变形

电影中的时间变形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时间的省略,复原和膨胀。时间省略指银幕时间少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的无限性和叙事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叙述省略。影片在叙述龚琳达由变成少女这一跨度十年的过程,仅通过其母帮她拭去嘴角的饭粒这一镜头来体现。第一个镜头母亲为幼年的她拭去饭粒,下一个镜头便是十年以后了,母亲动作没有变,但是龚琳达已变成十二岁的少女,期间的十年时间被省略。时间的复原指银幕时间等于故事时间。吴精美在众人面前演奏钢琴这一环节没有任何的省略,完整展现了整首曲子的弹奏过程,观众和剧中人物一起听着曲子从还行到出现错误到错误越来越多,凸显母亲的尴尬和失望。时间的膨胀是指银幕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剧中转换叙述者的时候,都会给叙述者几秒钟的特写,再慢慢转入其故事。回忆瞬息发生,但是导演刻意停顿,强调故事的转换。

(三)声音的构成

电影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可以补充画面,也能拓宽和延展叙事时空。语言和音乐是电影声音的两个主要部分。

1.语言

语言是电影最有表现力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对白、独白和画外音。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贯穿画外音。西摩・查特曼将画外音的笼统分为两种:“一是用画外音做简略说明,二是让画外音在更大范围里发挥一种结构的作用。”[6]《喜福会》运用画外音,对电影叙事结构重新建构,使电影的叙事逻辑更加清晰。片首的画外音讲述了“千里鹅毛”的故事,奠定全片的基调和主题。随着剧情发展,故事讲述者说着各自的经历。在变换叙述者时,也都是伴着她们的画外音。片中的画外音不仅起转承作用,还给观众介绍相关信息,使其观看时不觉突兀。“在电影中,当画外音作为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建立起特定的关系时,画外音就起到了结构的作用。”[7]

另外,《喜福会》中的画外音都是第一人称“我”说出的。“对电影叙事来讲,不同的叙述人称身份的确立,带来了故事讲述的不同范围、不同语气和不同的可信度。”[2]228影片采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使观众感觉语气亲切,缩短两者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心灵相通”“感同身受”。

2.音乐

音乐是电影中烘托气氛和表达人物内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的音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叙述故事中有声源的音乐。在讲述顾映映和前夫两人婚前去夜总会这一情节时,背景音乐是邓丽君的《夜来香》,营造了旧上海的氛围,观者如身临其境,又暗示了其前夫酒醉金迷的生活。另一种则是影片情节呈现空间之外的无声源音乐。贯穿《喜福会》全片的乐曲是一首优美但是略带忧伤的曲子。这一旋律在片首和片中多次响起,将一种淡淡的感伤带给观众,既烘托气氛,又体现主题。

谭恩美给读者带来一个有关文化碰撞和家庭伦理的精彩故事,导演则将其改拍成一部同样精彩的影片。电影在故事建构策略上回答了“谁来讲”的问题,叙事语法策略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两部电影叙事学核心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喜福会》成为一部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8.

[2]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董晓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185.

[4] 刘亚龙.浅析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的叙事策略[J].名作欣赏,2009(18).

[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8.

[6] 西摩・查特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