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范文第1篇

这是我的梦,我梦想着,自己有能力做上老板,能够让自己在足够的空间里发挥着自己的特长。能够做上伯乐,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得到发展,让那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边站着。

我梦想自己能够顾上保姆的生活,有自己车子,能够在你孤单时,能够驾驭着车子去海边吹吹风。听听那海的声音。我梦想着,我能生活在海边,听听那船舶鸣笛声。让大海成为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梦想有一天能去北京首都工作,做一个真正的城市达人。

我梦想着,我有自己的牧场,农场,有自己的抢车场,哦这一切只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才有的。

我梦想着,一个月内能够坐着飞机,两次。往返美国与中国之间,自己说上一流的国际语言。

这一切都是我的梦,朋友们你的梦想是什么?梦必竟是梦吧!!

我想每个人都有的。我的梦不算多,但是能做到的就是太少了。但是我不想在梦想中度过,还是脚踏实地一些吧!!现实虽然让我很累,但梦想又那样摇不可及。

梦想与现实范文第2篇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梦想成真,成为一名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我也有自己的梦想。那是小的时候,全家随父亲生活在部队里,一颗红星,两面红旗,绿色的军帽、军衣、军裤,时时在我眼前闪动,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夜里梦想,自己长大了,当上一名战士,穿上了威武雄壮的绿军装,手握钢枪,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时光流逝,我渐渐长大成人。记得18岁那年,冬季征兵工作即将开始,在农村插队落户一年多的我得知消息后,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我童年的梦想可能实现,伤心的是我因创伤感染,双腿长满了浓疮,一时半会儿好不了。我心急如焚地匆匆返回县里求助父亲。待父亲看我的双腿后,心痛地说:“孩子,你想参军是一件好事,保卫祖国是每个青年人应尽的义务。但你有特殊情况,参军不行,干其它工作同样也是报国嘛。”听了父亲的安慰,知道参军无望,我伤心地流下了泪水。两个月后,县里招干,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财政部门,与财政监督和经济工作打起了交道。现实中的我自认此生将同财政工作结伴而行了,谁知人生难测,1983年国家建立了审计监督制度,组织上的需要,把我从财政部门调入了审计部门,履行起了宪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年轻审计官。时至今日,一干就是20多年。审计工作虽然岗位平凡,工作也平凡,我每日眼里闪现的不再是军人的橄榄绿,而是凭证、账本、报表和算盘等。有时也难免感到枯燥和乏味。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祖国和人民的信任及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尽心尽职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20多年来的实践炼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时刻注视和寻找着一切胆敢贪赃枉法、损公肥私、偷漏税收、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维护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回想自己现实中走过的人生道路,使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难测将来,但只要认准的路,勇敢地走下去,就无愧于现实的人生。

(作者单位:安福县审计局)

梦想与现实范文第3篇

我们活在当下,现实是残忍的,优胜劣汰,这是不变的事实,由此我们不能缺少梦想,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一个分阶段的大的梦想。

譬如射标,一定要有一个靶,才会射中标的。同样地,人生若没有目标,只会任由环境影响,而非自己影响环境。根据耶鲁大学研究,只有3%的学生为自己定下目标,而其他的学生则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指出,当初定下目标的3%学生,其成就远超过其余97%学生的总和。而哈佛大学的结果也是如此。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走向社会。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其实,他们之间成功与否的重要差别之一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帮助那13%有眼光的人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那13%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井或者水缸,而这87%的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为他们挑水!

一般人为什么不愿为自己设定目标呢?我想这是几个原因:1。恐惧:怕万一达不到怎么办?会有失败感;2。无此意愿:为何要设定目标,每天过得好好的就可以了;3。误将行动当成就:每天忙来忙去,好像很有成就感。其实行动不等于成就,有结果才算有成就,所以一定要设定成就目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有的人不愿意年轻时操劳努力换来以后的安逸;而宁可“今天有水今天挑,等到挑不动再想想怎么办吧”。

生活就如一个蚌,有的人愿意受尽一生痛苦而凝结一粒珍珠,有的人不要珍珠,宁愿不痒不痛地活着。其实我们都是可以成功的,如果你能踏踏实实的去做,持之以恒必将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而怎么做呢?

1、设立远大的理想并分成各个小目标分时间去完成

2、与时间赛跑,你不走,时间不会为你停留

3、调正心态,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不要以为你自己是大学生或是什么牛人而不愿做一些低等的事

4、做人优于做事,三分生意,七分做人。做好人脉,做好自己,人脉乃财脉

5、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卑是失败的全部

6、勇于奋斗,不怕苦不怕累,要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天道酬勤!

7、多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学长补短。学习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思考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只是简单的总结,而怎么去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得看你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梦想与现实范文第4篇

昨天,成绩出来了。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一种声音,不是花开的声音,是心破碎的声音,是梦想破灭的声音。那一刻,我才深深领会到――梦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

在考试前夕,我第一志愿报了清远市第一中学,第二志愿报了英德中学。记得当时,我的斗志是多么激昂,把一切看得易如反掌,还幻想着到了清中以后的生活是如何如何,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令人神往,我还向爸妈说,你们的女儿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清远一中读定了,你们就等着吧!爸妈笑得合不拢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现在我想想,那时的我是多么狂妄!

分数下来了,无言,失落,绝望。父母恩师失望的眼神是对我最大的惩罚,尽管他们没说什么。突然有种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觉,可我知道,我更无颜面对的是我的父母。父母为我一生操劳,尝了多少苦头,他们甚至――爱我多于爱他们自己!而身为女儿的我给了他们什么?一身病痛?满头白发?一道道皱纹?还是一颗总也操不尽的心?耳边充斥着他们喋喋不休的安慰:“孩子,这次考不好不要紧,以后考好些就行了。”“孩子,其实你已经好棒拉!尽了力就行!”“孩子,别灰心……”我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眼睛直直地忘着窗外,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真的那么远吗?

夜,黑黑的夜。站立窗前,一阵凉爽的风从我脸庞拂过,在这该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里,我竟微微颤抖。从未有过的失落浓雾般紧紧笼罩着我,挥之不去,又似有一堵高墙把我紧紧围住――我无处可循。开了电视又无故关上,坐着坐着又突然要站起来,睡着睡着竟惊起一身冷汗,倒开水却烫到了手……就在我手足无措间,瞥见了挂满了墙的奖状,金色的光芒刺痛了我的眼睛,心头似被什么东西狠狠扎了一下,呆呆地站在原地,问自己――这就是你吗?一个声音说:是的,这就是你!一个软弱而又经不起磨炼的人,一个遇到困难就想着退缩的人。你不该有梦想,不该有追求,你的人生注定要失败,不必再挣扎了!另一个声音说:不,这绝不是你!你忘了那次演讲比赛你是如何战胜对手,站在最高领奖台的吗?你忘了那次作文竞赛,你拿了一等奖后的自信笑容吗?你怎能轻易放弃呢?你的父母,所有爱你的人都在看着你呢!两个声音不断交织、碰撞,心情烦燥极了。

夜,静寂的夜。心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冷静地思索起来。其实无论上哪一间高中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想不想学。只要自己想学,有志气,读“清中”和“英中”还不是一样?不是说,是金子就总会发光吗?况且,英德中学也是省一级学校,师资和条件也不错,留在本县读还有奖励呢!

梦想与现实范文第5篇

一面看清骨感现实

在斩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城市划分为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生活着500万人口,大地翻转后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分别住着2500万人和5000万人。显然,每层空间里的人并非随机分配,而是有着严格的阶层之分:第一层是社会高层,与之呼应的词是权利、奢华;第二层社会中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优雅、秩序感;第三层是社会底层,身份卑微、生活环境嘈杂。

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倒不如说小说作者郝景芳以科幻手法刻画出现实世界。500万、2500万、5000万构造出一个金字塔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字塔的构成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中间和顶端部分将会扩大。比如,在美国,高、中、低净值人群的比例为12%、38%和50%;在日本,这一比例为9%、60%和31%,属于典型的“橄榄型”社会,中间大,两头小。显然,中国在社会财富人口结构方面还不够成熟。

不同空间的人享有不同的资源分配权。小说中的时间资源仿佛经过了最优分配和隔离,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换算成数据就是6%的上层人群享受着50%的资源。在现实中,财富也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分配和享用。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相关数据,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平均个人净财富为3500万元,这群位于塔尖1%的人坐拥着全中国60%的财富,中产阶级的平均个人财富为78万元,他们掌握全中国29%的财富,而占据八成人口的普罗大众仅分得财富蛋糕的一小块――11%。

空间与阶层,时间与财富,科幻是现实的写照。

中产之梦

小说里描述的第二空间有令人羡慕的优雅和秩序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现状。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高速GDP,当下的中国已有2亿人跨入了中产阶级行列,占到成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相当于1个巴西、1.6个日本,或者2.6个德国的全国人口数量。他们绝大部分(超过90%)来自城镇,近四分之一(23%)是创业者,约三分之二(67%)的人被雇佣。这些上班族主要集中的五大行业包括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13%)、制造业(12%)、科学研究及教育(10%)、金融业(7%)和建筑业(6.5%),且大多是在管理岗位。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高学历、高收入,衣冠楚楚,文质彬彬,时常穿梭于咖啡馆、书吧和健身房之间,追求唯美精致的生活,富有一定的正义感,但同时眼神中也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焦虑。他们追求梦想,既渴望成功,也渴求稳定,当然也试图通过一定的方式与上层人士产生交集。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诠释着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他们非常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将近一半(48%)的中产家庭对日常所食用的食品不放心,高达三分之二的中产家庭愿意花更高的价钱来购买同类同质但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追求健康的同时,中产阶级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显现出积极的一面。超过六成(61%)的中产阶级习惯于在购物时自行携带购物袋,甚至有四分之三的人愿意花钱(平均约2000元)来支持环境保护。

房子和孩子是中产阶级永恒的话题,前者帮助他们实现财富梦,后者帮助他们实现传承梦。中产阶级毫不掩饰对房子的热爱之情,因为房子已超出了栖身之地的概念范畴,它更是一种帮助寻找财富安全感的最佳方式。中产家庭评之评在讨论中国中产阶级到底怎么了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要解决,那就是中国有中产阶级吗?即便是单纯从资产的角度来看,虽然对中产阶级的讨论很多,但数据却相对匮乏。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在清晰描述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根据这项调查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平均个人财富为78万元,人口超过2亿人。

很多人直觉上会质疑,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这些中产们拥有房子。所以不要光看这些人的平均财富有78万元,这些人的财富超过80%以上都集中在房产上。回过头想想,全国只有五分之一多一点的人拥有稍微有点价值的房产,并不令人称奇。中拥有两套房及以上的比例高达36%,家庭财富中绝大部分是不动产,房产占财富总额的近八成。中产阶级也毫不吝惜在小孩教育上的投入。对于有小孩的中产家庭,每年在小孩(包括在校大学生)身上的支出平均约11000元,并且有近四分之一的家庭为了小孩能读更好的学校而购买学区房。14%的家庭为了小孩能读更好的学校而缴纳择校费,平均缴纳1.88万元。

追求品质、积累财富、实现传承,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心怀梦想大步向前。

骨感现实

当许多人都在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破亿而欢呼雀跃,为我大中华之中产崛起而窃窃自喜之时,需要冷静头脑从另一面看清骨感现实。

其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在规模上具有不可否认的绝对优势,但在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前提下,2亿中产者不够支撑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产大国。

其二,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到达了财富总量的国际标准,但“中国式”的财富结构使得中产者们离财务自由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中产家庭的财富有80%都集中在房产,这种极端配置会导致两个风险。一个是对房价波动的敏感性相当高,尤其是在房价持续十几年的高速攀升阶段后期;另一个是财富流动性相当弱。对于有多套房的家庭,还可以寻找市场机会转换资产,但中产家庭中大部分(约64%)只有一套房,在住房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下、“有房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理念下,这些中产者们很难洒脱成为“无(房)产者”,于是真正可用于消费、还贷、投资的流动性资金就所剩无几了。流动性资金规模受限,能够参与到的金融市场产品也会受到限制,资金自然投向门槛低且流传着各种暴富传说的高风险市场――股票,并且很多人一旦投入,倾其所有。单一的、极端的资产配置不会带来稳定的财富累积。

其三,追求精致生活是中产阶级的一个标识,焦虑心态也是中国式中产阶级的一个标识。这种焦虑感来自职场、子女等各方面的高度竞争,也源于对更高层次的物质及精神追求与基本现实的落差和不满足。他们中依然有近三成(28%)的人认为现在幸福感一般,甚至不幸福,对陌生人的信任度也很低,超过一半(55%)的人“不太信任”或者“非常不信任”陌生人,这个比例比高净值人群高出10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存在一些对目前所生存环境不满足的中产人士,总体而言有移民打算的比例并不高(选择“是”的不到3%,选择“看情况”的占到4%),但他们中很多人却打算送小孩出国深造(选择“是”的占到17%,选择“看情况”的占到21%)。这些“后中产”们今后会如何影响中国也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