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梅花的诗

写梅花的诗

写梅花的诗

写梅花的诗范文第1篇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写梅花的诗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情欲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春梦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写梅花的诗范文第3篇

摘要: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在诗中往往别有寄托。梅花傲雪斗霜、品格高洁、气质孤独,体味容易写来难。本文分析了唐诗中写梅花的大部分诗篇,探索唐诗中梅花气度和品格的表现手法,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关键字:唐诗;梅花;表现手法;寄托

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 梅花气格的表现

梅花傲雪斗霜,气格高洁,在诗词中大都是如此形象。描写梅花重点不在于对其醉人馨香、美丽颜色的描绘,而是对其气格的表现,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成为名句。《王直方诗话》云: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所以梅花气格自是梅花诗之重点。

(一)正面描写的高洁

在风雪里开花,不与群芳争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故描述花开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现梅花的气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重点就要在那“一”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早梅》孟浩然)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诗中常出现的数字。

(二)侧面描写的孤独

梅花寒冬独放,天下为春,通过与他物的比较更能表现梅花的与众不同,体现其卓然风姿。与其比较的事物有抽象的“万木”、“万物”、“群木”等,又有具体的“桃李”、“流莺与舞蝶”、“琼华”、“松竹”等。在比较中,又有烘托与反衬的区别。

反衬更见梅花的可贵。许多诗人用反衬手法。同时,作为反面陪衬的事物,往往被诗人批判。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梅花》,李中)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梅》,郑谷)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早梅》,罗邺)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韩)

(三)用典与用字

即使不看句子描写,只看诗句中用典与用字,亦足以体味梅花之品格。

梅花诗中的用典,用的次数较多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为雪神、一为月神,冷清与孤寂自不待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寂寞。还有的用典是昭君出塞,昭君品格高洁,自甘奉献,寄身苦寒,与梅花自有相似之处。在诗中,梅花生长的环境,多为“驿路”“岭外”“天山”“村舍”“客馆”等地,生长环境不好。

唐诗中,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到韩的《梅花》,共分析梅花诗六十余首,用典有出现孤、一、独、等字共28次,愁14次,断肠4次,恨4次,妒3次,惆怅2次,怅望2次,悲、伤各1次。可见在唐诗中,梅花诗寄托的感情便很多了。这对于对宋朝士大夫大量歌咏梅花、寄托别样怀抱很有影响。

二 梅花诗的意象象征及情感寄托

(一)梅花意象的象征

(1)不畏艰难的强者

因为梅花傲雪斗霜,处境艰难,所以被喻为强者。诗人往往被其坚强进取所折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寒梅词》李九龄)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早梅》熊皎)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梅花》李中)留得和羹滋味在当时,任他风雪苦相欺。”风虽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韩《梅花》)梅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强者形象。

(2)失宠远逐的孤独者

悲哀梅花的过时,失宠于春。应为阳春信未传,故将青艳属残年。(《梅花二首》王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商隐)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皆为此类。

(3)被排挤欺压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诗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合情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可以看做是强者的决绝,也分明是弱者的悲哀。在唐诗中能找出不少: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王建《塞上梅》)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张九龄《庭梅咏》)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早梅》)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二)梅花诗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乡之情

男女相思、朋友相思、思乡之情,是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情感。几乎无物不可动相思。“明月”“笛声”“杨柳”等意象,在思乡、送别诗中已经泛滥。梅花也常被用来写相思: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郑谷《梅》)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无计奈愁何。(王初《梅花二首》)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张说《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讽之意

诗人仕途不顺,身世之悲现于诗中。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植物被吟咏,怨刺、讽喻政事。寒梅最堪恨,常做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王建《塞上梅》)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罗邺《梅花》)迁客岭头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盈。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罗邺《早梅》)

其次是闺怨。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中。(刘方平《梅花落》)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沈期《横吹曲辞.梅花落》)

参考文献:

[1]赏花用唐诗[M]. 唐风 杜翠飞编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6.03.

[2]历代诗话论作家[M]. 常振国,降云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0.

[3]全唐诗鉴赏辞典[M]. 贺新辉主编.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4]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J]. 李彬. 考试(高考语文版).2011.Z5期.

作者简介:

写梅花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逋 诗风 清瘦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林逋的诗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写景诗。这类诗作大多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及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咏物诗。这类诗作所咏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细小之物。如《笔》《墨》《茶》《山园小梅》《猫儿》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三是送别唱和诗。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等。可见,林逋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题材也非常狭小,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优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同样,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地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享受吗?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在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

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土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诗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写梅花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宋诗宋词;梅;文人;关系

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审美意象,自六朝以来就有不少咏梅之作,到了宋朝,咏梅文学更是极其繁荣,主要以诗和词这两种文学体裁为主。《全宋诗》收诗约25万4千多首,梅花题材之作(含题梅花绘画作品的诗歌)近5千首,约占1.86%,《全宋词》收词2万多首,其中咏物词近3000首,在咏物词中咏花词2208首,其中咏梅词达1041首,咏梅词占咏物词总量的34.73%,占咏花词总量的47.15%。①另外,有学者作过统计,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是宋以前咏梅总数的50倍,在同期诗词存量中所占比重也是宋以前的额12倍。②梅花题材在宋朝诗词创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梅花字字香前集》中提及咏梅文学的发展情况:“《离骚》遍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吟诵、‘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宋代以前,对于梅花的审美大多停留在花色、花香、习性等梅的自身特征,咏梅也多以客观描绘为主,只是“偶然寄意”,而自北宋初期林逋的咏梅诗作后,文人们提升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将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对于梅的审美中,赋予梅花以品格意趣,道德情操和气节志向,使它具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两宋诸多的爱梅文人中,林逋,陆游和姜夔名声不菲,他们创作咏梅诗,赋予梅花鲜明而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跟文人自己的品性和追求都有密切的联系,梅花这一客体上,实则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人格或是对于生活、理想的感知和憧憬。这些诗人词人借助梅花的客观之象,融入主观之情,使得他们笔下的梅花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他们的咏梅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梅与古代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林逋:梅与隐士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隐士,他性格恬淡、不趋名利,一生过的都是隐逸生活,没有妻子儿女,只和梅花、仙鹤作伴,后人称其“梅妻鹤子”。林逋喜爱梅花,共创作八首咏梅诗,被称为“孤山八梅”,另有一首咏梅词《霜天晓角》。赏梅,咏梅是他孤寂的隐逸生活里的雅趣,在他的咏梅诗词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处士的审美取向和心性意趣,所以他笔下梅花的神韵,往往有着鲜明的隐士的人格烙印。

林逋咏梅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应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其中又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咏梅文学中的绝唱,司马光《翁公续诗话》载林逋处士“有诗名,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③文人写梅花向来都突出它的幽香和冷艳特质,而林逋是第一个着力描写梅枝的,开创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的新视点,而这对梅的品格的阐释也至关重要,程杰先生对此有过分析:“与一般春花时艳优于花色花容不同,梅之‘疏影横斜’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它以线条造型为主,又以舒爽(状态)、直劲(力度)为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是一种极有意味的形式。正由于‘疏影横斜’的凸显,梅花开始展示出萧疏简淡的幽姿形象,洋溢着疏淡幽雅、清瘦峭劲的意味风神,成了士人娴静雅逸意趣的具体体现。”④此外,林逋还用水和月的柔和、空灵的意象来陪衬梅的“疏影横斜”和“暗香”,又有夜的幽静闲适氛围的烘托,使得整个情境都充满淡雅、静谧和高洁的意味。诗人则言:“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只与梅低吟浅唱,相知相伴,隐居湖山之中,不许世俗之物亵渎。当林逋在赏梅时,眼前的梅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审美关照对象,更是其人格理想和精神意趣的寄托,他写梅幽逸之品,是寄托了自己超越俗流的精神追求和闲逸孤傲的人生态度,他歌咏梅花时,总将隐士对于高雅幽独、闲静淡泊的品格的追求通过梅这一意象表现出来,这些品格不是梅形象本身的客观特征,而是林逋这个江南隐士渗透进去的人格情趣。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谈到“物我”的关系:“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心外,可对而观赏;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⑤我认为林逋与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相未泯,情已契”的关系,是“梅我相融”的关系。诗中梅的形象是诗人作为隐者的眼中梅,心中梅,它深深融入了诗人自我人格追求的期许和信念。

二、陆游:梅与爱国志士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对梅花极其钟爱,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他笔下的梅被赋予了爱国志士忠贞不渝的品格情操,傲雪斗霜的梅俨然成了他的化身。

在他的咏梅词中,《卜算子》最为突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首词中,几乎没有对梅的香味体态作任何的描写,而是着重强调梅所处的凄凉、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梅花的处境实为作者自己的政治遭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则暗指朝廷中主和派对自己的排挤和打压,最后一句写梅花化尘犹香则是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孤高与劲节。整首词看似咏梅,实为借梅写己,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是他自己身世的缩影和高洁品格的化身。在陆游大量的咏梅诗中,也多是借梅言志。如《落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写出梅花虽然饱受风雪折磨,但仍然誓不低头,在逆境中保持高坚气节,这与陆游的遭遇十分契合,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处境险恶却仍然坚持独立的品格。

陆游咏梅,很少细致描写梅的幽香和“疏影横斜”的体态等特征,往往突出强调梅所处的严寒环境以及梅耐寒,傲雪盛开的特质,陆游因自己的身世遭遇在梅的意象上找到了共鸣,所以他咏梅总是极力歌颂梅的不畏严寒,孤傲自洁,坚贞不屈的精神,他写梅总是遗貌取神,实际上,诗词中的梅的客体早已被“我”的主体所取代。程杰先生分析南宋时期文人对梅的品格美的深化时说:“北宋时期对梅花的审美认识虽然受到了主观意趣和人格意志的作用与渗透,但总体上仍然紧扣梅花的自然形象,所谓品格美也侧重在自然形象独具的风姿神韵。而进入南宋,梅花描写越来越受制于主体情趣的作用,服从于意趣表达的需要,梅花形象越来越被视为精神境界的象征,道德品节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阐发,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气节德性的体现,整个形象几乎构成一个德行纯全、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④所以,对比林逋梅“我”两相融的关系,陆游虽看似在写梅,实则在写自我,是借梅写“我”的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煤矿机械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科技大学

优秀作文选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春出版社

中国京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