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1篇

1、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2、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一堂课往往是由几个重要节点组成的,这些节点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逐层深入的。一堂课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学生的阅读初始状态出发,最终超越初始状态,实现高一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几个重要节点,是可以预设的,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预设。下面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来探讨 “节点”预设。

一、检查后巧妙切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感受他缤纷的童年世界和丰富的读书人生。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学案,交流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推选代表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

生1:百草园可以玩耍,三味书屋可以读书。

生2:三味书屋只是一个沉闷的学习场所,在那里只能乏味地读书习字,只能听寿老先生那些枯燥无味的诵读。

生3:我觉得,三味书屋也有乐趣,比如孩子们还可以折腊梅花,可以寻找蝉蜕或者捉苍蝇等有趣味的事。

师:通过与同学们的交谈,感觉到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也抓住了文本的关键,预习得很好。这堂课呢,我们就来重点欣赏下百草园的景色。

剖析: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多样。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侧重点,学有所获。通过预习检查后,接下来课堂教学就面临一个“节点”,该如何设置这个节点以期达到教学效果呢?我是这样预设切入的:“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全班同学已达成共识。那三味书屋的生活究竟是枯燥的还是有趣的呢?请认真阅读8—24段,要求充分挖掘、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然后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此设问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深层次地领会文章主旨。

二、点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追问

生1: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不堪。从对学生提问“怪哉”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老师不允许学生提无关乎学习的问题,上课就是早上读书,下午习字。

师:从与你们的对比来看,是对的。不像你们现在每周都有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多种课程交叉,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比,相比你们的生活丰富有趣味多了。

生2:三味书屋的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是枯燥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因为只是一味的死读,不懂什么意思。

生3: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苛刻、呆板的教学态度也是很乏味的,可以看到他只是一味的自顾自的读书,管理不了学生。一个无法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怎么能调节好读书的氛围呢?怎么能让读书变得有趣呢?

师:对,因兴趣读书,不愿意做的事情,再强行也是徒劳。你们如今在这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还有这么和蔼可亲的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生4:寿先生的入神学习和学生无趣的偷偷做戏、画画形成对比,更显得他们读书生活的枯燥。

生5:不过我认为,读书期间做小动作这件事正好可以反映出他们读书生活有趣的一面,并且和老师玩捉迷藏也算是挺高兴的一件事。

师:你们的观点是站在对立面,不过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剖析:追问的最佳切入口一般情况是在文本的细微处、学生的浅疑处,学生的分歧处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处。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挖掘,预设了三次启发式追问,并在学生愤悱之际适时抛出:(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初读此句,感觉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的确枯燥,然而再细读“先生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段文字,由“好”“终于”两个词,你又会有什么新的感悟?(2)晦涩难懂的读书内容,的确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位评论家认为:没有了“拗过去,拗过去”的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就真的索然无味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找出并品味文中对寿老先生的几处精彩描写。(3)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画画的趣味在哪里?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蕴含着鲁迅怎样的情感?

三、总结时有效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了些,但乐趣也是存在的。请你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式来概括三味书屋的乐趣。

生1:不必说去后花园寻蝉蜕,也不必说去折腊梅花,单是捉苍蝇喂蚂蚁就有无限趣味。

师:三味书屋的乐趣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探究一下。

生2:百草园的乐趣是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偷偷摸摸的。

师:的确,两者的乐趣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鲁迅儿童时期的美好回忆。其实,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儿时鲁迅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3篇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科学。

今天,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到鲁迅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让我想到了“原生态”,感悟颇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名篇,其中的教育是私塾教育,与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同,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而正是这些进步的内容,构成了原生态教育的因素,也让万千读者感受到了“他”在百草园中的快乐。

教育首先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年是欢乐的,让人羡慕的!那个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却是鲁迅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今天的学生,有谁感受过石井栏的光滑,有谁真正聆听到蟋蟀的演奏,有谁亲自挖出何首乌,看看它们的根是否像人形……童年的快乐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原生态教育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要谈教育的“原生态”,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那么,教育就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回归到学生具体的年龄、成长阶段和时代背景中去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导,培育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

近日,看到了这样的介绍:一所小学,课间活动中,教师带领着小朋友在如茵的绿色草坪上游戏,几个孩子当着老师的面,高高兴兴地骑在精巧的十二生肖石雕上玩耍,在白白的雕塑上留下了污迹。在常人看来,学生如此放纵,校长应该有所表示。而校长却拍着嬉闹的孩子介绍说:“孩子们天性好动,童心不泯,就顺应儿童的本性吧!”朴素的话语,让人不禁钦佩他富有童心的爱的教育。是呀,校园就是孩子们生活的场所,那些不许在楼道大声喧哗,不许践踏草坪,不许折枝摘果实的规定……恰恰泯灭了孩子成长的好动天性。他们的活动范围渐渐缩小,小到一个校园,竟不知有什么雕塑,有什么花草,有什么文化,孩子们只能终日端坐在教室里,小手写字累得都有些变形,小小年纪都戴着厚厚的眼镜,他们的欢乐不在“鸣蝉的叫声里”,也不在“操场边的秋千上”,更不在“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里”。童年没有了乐趣和新奇,在该玩的年龄里,不能玩;在该玩的个性中,不会玩。虽然有高科技,多媒体,难道这样就是教育的进步吗?现象表明,高科技下的教育离原生态越来越远。

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说:“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要在儿童身心发展受到障碍时帮助儿童解除这些障碍,或为他提供一个能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就行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可谓促进身心发展,三味书屋的老师可谓顺应学生本性的老师。学生在那里学习,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鲁迅的老师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的老师我见得并不多,这让我非常怀念我小学的老师,我不记得那时老师讲了多少语法,也不知道课本里都有什么课文,只记得上课前的那份期盼,老师朗读的陶醉,现在,那些优质课也无非是使用多媒体,或者设计一个吸引评委的问题,出现一个亮点而已,真正投入地教一节课,营造一个原生态的学习课堂,太让人向往了。

我期待的原生态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足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读完朝花夕拾后能带给我们很大的感触,它揭露了腐朽封建社会的人性。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五篇范文,欢迎参阅。

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一偶然收到一条朋友的短信,才发现已许久没有联系,突如其来的关心让人觉得温暖。不自觉地想起初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离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长,却依然清晰无比,甚至是每个细节。

很早就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绘了许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经历。当读到《范爱农》中的一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书上踌躇满志的鲁迅,原来也像我一样,在那个纠结的年龄里,对范爱农又爱又厌,正如我们那年为一颗糖而与好朋友争吵,继而又在好友安慰中与她深深拥抱。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这些字句映入眼帘,我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小时候也许就是这样吧,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么都会触动我们甜甜的笑。或许每个人都在回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吧。即使是曾经的不开心,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仿佛当下的生活永远比不上过往的岁月。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过去。正如黄磊说,你在某个午后看见一位老人,很老很老,阳光下,坐在街角。你哪能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哪能知道他的一生。《朝花夕拾》或许不仅是鲁迅写给读者看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可读着读着,又觉得它不仅指引我们体会鲁迅,更让我们回味自己。

于是本不该是朝花夕拾的年纪,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

然而,总有人说人不能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我也懂得,人应活在当下,活在今朝,活在自己的阳光里。所以,朝花夕拾过后,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的时光!

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二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三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它记叙了鲁迅先生成长的经历,书中即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种种恶习的强烈批判。

在《朝花夕拾》中,生动地描绘出了旧社会生活的场景。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等生活场景,无不体现了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鲁迅先生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即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在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中,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长妈妈”。里面说到: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姿,刻画了她质仆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在那个浑浊、昏暗和落后的时代,人们被黑暗压制着,不知有多少爱国者起来反抗。“范爱农”就是一个例子。他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和追求革命的精神,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再想想我们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英雄前仆后继的结果啊!

《朝花夕拾》中,描写最鲜明的人物,就数“藤野先生”了。《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藤野先生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鲁迅先生的一生。

总之,读了《朝花夕拾》后,让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了解了那个封建,压迫,剥削的年代。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四从前的语文课上,总会浮现出“鲁迅”二字,老师也会很自然地向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的著作《朝花夕拾》。久闻此名,欲读此书,终发此感。鲁迅先生的旧事,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纯真的儿童时光,静静地品味,静静的回首那份属于过去的纯真……

这本书中,最能触动我们心弦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起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最深刻呢,没有见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没有看过喷出的烟雾,没有尝过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可爱的小动物,没有听过美女蛇的传说,没有在冬季捕过鸟,没有……那么多的事情,我们都不曾经历。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体验到鲁迅先生那儿时的乐趣所在呢?但相比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又觉得现在我们的校园生活真是太充实,太快乐了,不用背那些不懂大义的枯燥古诗文,不用被老师用戒尺惩罚,不用自己偷着出去玩,不用忌讳着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鲁迅先生过得都并不乏味,他有自己的乐趣,因为他的童年是和大自然共度的。我们这个时代,只能自己争取着去和大自然交流。还记得小时候,下一场雪就会兴奋好久,雪飘完了,赶紧跑出去。爸爸妈妈追在后面,担心我摔倒,给我做好了一切防护措施后,任我在雪地中奔跑,用我的小手拿起一块雪,一扔;滚一个雪球,搭一个雪人,童年的快乐就是这样的纯真。虽然不是像先生那样的丰富多彩,那样的无忧无虑,但是我们依然沉浸在这种乐趣之中。

童年已渐渐远去,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看着照片,看着别人的回忆,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再回首,已离得越来越远,再回首,看到的也只有那份属于过去的纯真。

初中生读《朝花夕拾》有感五两年前,我带着求知的渴望与好奇轻轻地翻开这本书,本以为我将再次得到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可没想到,这书中的许多言语段子我竟无法理解。我沮丧的合上这本书并约定两年后再来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长不少,这个寒假,我终于翻开这本书——《朝花夕拾》。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的原名是《旧事重提》,至于现在为什么会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鲁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书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青少年时代,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也批判了封建旧俗、文化。还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异常亲切,也没有什么距离感。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儿时的那份纯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还时不时能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

儿时的我,也曾像鲁迅先生一样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往事。小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师一连报错好几个字我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小时候,我会因为在无意间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得到表扬;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币也只是一笑而过;小时候,我会因为晚上爸妈不在身边感到恐惧而哭闹,如今,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没有感到一丝恐惧。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童年是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树,一棵挂满回忆的大树;童年是一本日记,一本写满喜忧的日记;童年是一杯浓茶,一杯让人回味的浓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5篇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相关期刊更多

百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色学院

艺术百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百花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