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人节故事

情人节故事

情人节故事

情人节故事范文第1篇

女孩毕业于名牌大学,然后又读了研究生,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那种。

女孩很聪明,活力四射的样子。女孩爱笑,于是很多人说女孩是个开心果,无忧无虑的。没有人知道女孩的忧伤。女孩不漂亮,从来不是目光的焦点,所以,女孩的心事深埋,无人知晓。

女孩有一个爱了十年的人。从上大学的第一天,第一个凝视,女孩就知道这是份生生世世的缘,知道自己将万劫不复。十年的感情付出。然而,没有承诺,甚至没有一份真情的回报。十年的岁月,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对她象一个情人。众人面前,他始终如路人般冷漠。女孩以一种无法解释的执拗,固执的等待一个结局。十年的岁月蹉跎,女孩苍老了,不是容颜,而是心境,似乎很看破的样子。

然后,就是这一个岁末了。元旦前夜,照例的,他是不肯陪她的。女孩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办公室很大很大,女孩的脚步声都有回音,空空的,响着寂寞。打开计算机,女孩让自己沉入网中。第一次,不再做网上的旁观者,而是在一个名叫"绝情网"的论坛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下意识的,她留下了自己的E-mail帐号,也许,女孩太寂寞了,而岁末特有的哀伤,击破了她坚强的伪装,太想有人可以陪她聊聊天了。可是,等了很久,论坛上无人响应她。除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太兴奋了吧,忽略了别人的悲伤。

第二天是元旦了。女孩梦游一般的在大街上逛了一天。繁华不是她的,热闹不是她的,她只是个孤魂而已。好在,她习惯了。回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忽然见信箱里有一封署名为happy 的信。很热切的劝着她,看开一些,诸如此类非常温暖的话。女孩很感激,虽然这么多年来隐藏自己太深,她已不习惯于别人的关心,但是,这一次,她感觉温暖。

于是,开始了这网上的交往。开始时,女孩并不热烈。她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人懂她,只是寂寞的原因吧,将那个不见面的人当作自己的日记,说出很多面对时不想说的话。

而 happy的信总是很准时的回复。渐渐的,她了解了一些happy的背景。

happy 似乎是个大集团的董事,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成功的事业,辉煌的经历。于是,女孩惊讶了,她不知道,这样一个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怎么会那么懂她的心思,不曾见过面,却对她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happy 的信写的很有文采,而字里行间,有浓浓的关心和爱护。女孩感动极了。

从很小的时候,女孩就被认为是很独立自主的,一直以来,她扮演了一个强者的角色,从来没有人想过,她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她是多么渴望被呵护。

不知不觉中,女孩开始对这份网上友谊放入感情了。女孩是个很激烈的人,只要投入,就绝对是全心全意。渐渐的,每天读 happy 的信和给 happy写信,成了最重要的事。

是不见面的缘故吧,一网相隔,让人去掉了许多的伪装。女孩和happy 的信渐渐的热烈了起来,彼此都说过很多很温情的话。女孩骨子里很浪漫,对爱情失望后,她选择了友谊,一厢情愿的,相信友谊会是天长地久。

happy 要求见面,女孩如受惊的兔子般逃避。她对自己太缺乏自信。happy 很无奈,却原谅了她。春节到了,女孩必须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她有一个长长的探亲假。但是,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太平淡了,虽然有亲情,但是不能上网,不能和happy 聊天,她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假期还没有结束,她就回到了北京。

然而,她刚刚回来,happy 就出差了,到上海开董事会。还是无法和 happy谈心,女孩心中空空的,每天每天,都在等待中度过。

happy 离开的日子里,女孩遭受到巨大的打击,爱了十年的人,终于弃她而去,但是,女孩努力的支撑着,因为知道,happy 会关心她。happy 迟迟未归,女孩几乎要绝望了。情人节前夜,女孩孤独的在计算机前坐到了深夜,忽然间,发现了happy 的消息,他刚刚回来。女孩的悲伤终于可以倾诉了,而happy ,除了一如既往的安慰,还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他要见她。

这一次,女孩无法逃避了。因为,happy 没有给她机会。留下了那几句话后,happy 就去了天津开会,而他约定的见面时间,就是从天津返回的当天晚上。女孩不安极了。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happy。她很怕自己平凡的容颜会令这份浪漫的友谊褪色。

且喜且忧中,女孩终于等到了那个日子。那一天,从早晨开始天就阴阴的,女孩心中忽然有了不祥的预感。她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非常的恐惧。

见面的时间到了,女孩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了四十分钟,春寒料峭,天空中飘着小小的雪花,女孩冷极了,从心底向外的冷。

happy 没有出现。

女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莫名的,心痛极了。一连几天,她天天向 happy的信箱中发出询问的邮件,却一直没有回音。她知道他在北京,每一封她的 e-mail 他都读过。然而,他始终沉默,甚至,面对她只要一个回音的请求,他依然无动于衷。渐渐的,女孩开始明白。细心的回想约见那天晚上的情景,女孩几乎可以想象发生了什么事:happy 曾经来过,那辆从女孩面前驶过的车里,坐的就是他。在汽车的前灯照射下,happy 看到了她,平凡的,不美丽的她,与 happy想象中美好的形象相去万里。

happy 失望了,他也曾斗争过,女孩见到那辆车开走又绕回,在黑暗中停了好久好久。但是感情终于代替理智, happy无法面对浪漫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于是,他走了,并且以他从商多年来的决绝,彻底的斩断了与女孩之间的联系。

happy 曾经说过,他不会以貌取人,这句话曾点燃过女孩心中的希望之火,而今,这火熄灭了。女孩不知道,她的容貌,甚至可以妨碍她和 happy 的友谊。再次到网上转,珠海BBS上有人写着 简.爱理直气壮的话: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女孩笑了,苦笑。笑容很短暂,昙花一现般,而女孩的容颜,在这笑容过后,迅速的憔悴了。

这份网上友谊,用尽了女孩最后的一点真情。如今,她已精疲力尽,没有人知道,她伤得有多重。

同时失去爱情和友情的女孩,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她可以相信的。她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会说,也不会笑了。太阳还照样升起,而女孩心中,再没有阳光。

情人节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内心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一八八三年八月七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 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一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是多么叫人惊喜呀!”这一部分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先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第一个自然段里,写“我”看到同伴若瑟夫.达弗郎司给乞讨小钱的穷老头五个法郎的银币,感到很奇怪,引出了若瑟夫讲述围绕于勒叔叔展开的故事。

在这一部分里:通过若瑟夫的自叙, 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菲利普、达弗朗司家的一般情况,描述了若瑟夫的父亲菲利普热望他的弟弟于勒归来的情景。故事发生在法国西北部海港哈佛尔地方,达弗郎司一家是收入低微,仅能糊口的小职员家庭,经济上十分拮据,但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又使若瑟夫的父母喜欢装点门面,摆空架子,所以往往弄得捉襟见肘,破绽百出,十分狼狈可笑。作者用非常经济的笔墨,先在几件琐细的小事上,诸如有人请客,从来不敢答应,以免回请;买日用品只敢买减价的东西和铺底存货,买几个铜子一尺的花边,还要在价钱上讨论半天等几个生活细节上,轻轻带上一笔,就把这一家艰难窘困的情形,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继而作者又用写意画的笔法,形神兼备地描绘了星期天全家外出散步前后的可笑图景,出发前“父亲身穿扎服,头顶礼帽,套着手套”,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象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早就“打扮舒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可是,每当到了即将出发的关健时刻,总会在父亲的大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淖的污迹,这时母亲也总是照例赶快摘手套、架眼镜、找旧布蘸汽油,忙着擦掉这块大煞风景的油污,然后才衣冠楚楚,神气十足地上路。若瑟夫父母散步前这种拼命装点门面的狼狈相、滑稽相和他们散步时“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的庄严神态,恰成鲜明对比,这就有力地突出了他们爱慕虚荣,爱摆空架子的可怜与可笑。

在介绍了若瑟夫一家窘困的处境和爱慕虚荣的心理状态后,作者把笔锋轻轻一转,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于勒这个人物,提出了小说的矛盾。在若瑟夫一家散步的时候,父亲一看见驶进港口的海船,总要情不自禁地喊出“那句从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若瑟夫的父亲为什么这样长久而热切地盼望于勒归来呢?这就强烈地吸引读者想了解于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归来究竟和若瑟夫一家有着怎样的关系,小说的情节也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展开。

第二部分,从“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到“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赛岛去小游一次”。这一部分,插叙了于勒的过去积全家热望于勒归来的原因。菲利普的第弟,若瑟夫的叔叔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花光了自己应得的遗产, 还花了一部分哥哥应得的遗产,因此被全家人视力“坏蛋”、 “流氓”、“无赖子”,成为全家的“恐怖”。后来送往美洲去碰运气,不久,他来信说在那里作买买赚了钱,表示要赔偿哥哥的损失。于是他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起了一次明显的变化,原来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好人”、“有良心的人”“达佛郎司家的好子弟”。两年后于勒又来信说,他的买卖很好,并且即将动身去南美掏金,表示发财后就回哈佛尔与哥哥同住。这样,于勒的地位,又进一步得到提高,从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的“唯一希望”,他的来信竞成了全家朝夕顶扎膜拜的福音书。菲利普夫妇渴望摆脱贫困处境的强烈愿望和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虚荣心,借助这封信,构成了种种美妙的空中楼阁,并且涂上了越来越迷人的颜色。上千种发财以后的生活计划拟定了,甚至购置别墅的地点也选好了。连若瑟夫姐姐的亲事,也是靠这封信,才最后促成的。由此可见,于勒的发财,对这一家人的影响是多么大了。于勒之所以成为全家的“希望”,全家人之所以热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完全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他的发财。

第三部分,从“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地点”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包括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它写的是若瑟夫的二姐婚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地通到了阔别十二年之久,落魄归来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由于拜金主义的自私心理,对于沦落到社会底层的至亲骨肉,翻脸无情,拒不相认。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到“就知道到了星期日”。这一层主要交代菲利普一家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游玩地点的原因和描写他们上船出发的情景。在这一层里,作者还通过菲利普一家人上船时的紧张害怕的心情和船开后“快活而骄傲”的感受,特别是菲利普“高高挺着藏在大礼服里面的肚子”的神态,进一步刻划菲利普一家,在拮据窘困的生活中,还要讲排场、摆阔气、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虚荣心理。

第二层,到“我心里异常地紧张”。这一层写菲利普在船上与弟弟于勒意外相遇的情况。这一层开头,作者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去吃牡蛎的笑剧。这是他摆架子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上船以后,菲利普看到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文质彬彬地吃牡蛎,认为这是“雅致高级的好派头”,他急于模仿,立即携带女儿、女婿前往。他本想也拿出“好派头”,不料反而弄巧成拙,把牡蛎的汁水全倒在自己的大礼服上,当场出了丑。继这意外挫折而来的是更大的不幸,他突然发现卖牡蛎的人,竞象是他的弟弟于勒。朝思暮想多年的福星和财神,一下子成了眼前的穷光蛋。他顿时被吓得脸色苍白,两眼发呆,于是急忙走回去,告诉了菲利普太大。菲利普太太又亲自去看了一趟,回来时也吓得浑身哆嗦,立即决定向船长打听底细,弄清卖牡蛎的人到底是谁。这一层,在情节发展和菲利普夫妇的心情变化上,都出现了急速的转折。

第三层,到“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责备时候那样抹了一下”。这层,是故事的高潮,写的是船长证实了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勃,菲利普感到大祸临头,菲利普太太突然暴怒,于勒又一次成了全家的“恐怖”、这一层开头,朝上面的篮张气氛之后,故作跌宕,从容不迫地描写了舰长的样子,神气,双方搭汕的内容。然后写船长告诉菲利普:这个卖牡蛎的,正是曾经阔绰一时,重又沦落的于勒,情节又趋于紧张。接着,急转直下地写出了最紧张的一幕:菲利晋打听回来后,神色张皇,一屁股坐在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 “大祸临头了!”菲利普太太突然暴怒起来,并且破口大骂达佛郎司全家人。听着太大的责骂,菲利蔷十分狼狈地作了一个习惯性的手抹额头的可怜动作。

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撕成了碎片,。把兄弟手足的骨肉情谊,变成了裸的金钱关系。这里,作者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金交易的原则,揭露得多么深入骨髓,淋漓尽致。看了以后,不禁使人毛骨惊然,不寒而栗。

第四层,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的是菲利普一家避开于勒,脱身而去的经过。先写菲利普太太为了摆脱于勒,当机立断,决定由小儿子若瑟夫出面付钱,并叫回正在吃牡蛎的女儿和女婿,他和丈夫立即到船的另一端去。然后写若瑟夫付钱的经过和全家终于摆脱了于勒,安全地到达了哲尔赛岛。

在这一层里,作者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描写了于勒穷愁潦例的外貌和神情,含蓄地表达了若瑟夫对于勒叔权的深切同情,同时通过若瑟夫的内心独白和自做主张给于勒十个铜元小费的行动,又委婉地表达了若瑟夫对父母的不满。

第四部分, “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到全文结束。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尾声。短过若瑟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写出了他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并用一往情深,耐人寻味的结尾,结束了故事的讲述。

小说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始人以鲜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菲利晋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拎、可笑。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诈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小儿于若瑟夫,在小说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者不可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这些问题,但这篇小说,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是有一定的认识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秉义. 菲利普夫妇自私吗[J]. 语文建设. 2005(03)

[2] 夏月中. 其实克拉丽丝也应该得到同情[J]. 文学教育(下). 2010(02)

情人节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故事类电视节目; 内部节奏

2008年,《王刚讲故事》登录辽宁卫视,辽宁电视台携手著名艺术家王刚联袂打造了这档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牌栏目。时至2012年,《王刚讲故事》已经开播4年,它凭借囊括世间万象、社会热点、旧闻秘事等等题材,以主持人王刚颇具特色的讲述,将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现实生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了大批受众定时观看。画面的精良和讲述故事的纯熟技巧完美结合,成就了其高品质的内涵,在全国众多故事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电视节目作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应该遵循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基本艺术规律。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都讲究韵律,而韵律的核心要素就是节奏。电视节目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画面符号和文字符号承载信息,节奏就存在于这些符号之中,受众的轻松愉悦和最佳的传播效果都离不开对节奏的恰当把握。笔者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以《王刚讲故事》为例,阐释故事类电视节目节奏的形成因素。根据画面表达形式与故事内容的不同,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节奏可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依据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发展的基础,笔者拟就对故事类电视节目内部节奏的形成因素进行剖析。

1 时距转换形成节目内部节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时间本身并不存在节奏的变化,每天24小时时针的运转是机械、重复的,但是当时间见证了一些事件的发生,当时间依附在一些事件中时,便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节奏,因为任何事件都要通过时间来体现,时间的准确性见证了事件的真实性,时间的连续性也保证了事件过程的完整,有效推进事件节奏性的发展变化。在故事类电视节目中,节奏主要通过对时距的设置来完成。“所谓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长短的比较”[1]。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各有不同,有的转瞬消失,有的纠缠数年,一般而言,真实世界里的事件的转换时间越长则节奏慢,事件转换时间越快则节奏快。但时间的变化并不能僵化、机械地表明节奏的快慢,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引发节奏的变化,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不同感受、不同性格的人遇见同样的事情,带来的心理节奏有很大不同。

在故事类电视节目中,主要通过时距变化来调节节奏,把握好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是关键点。比如以一个情感的矛盾纠葛故事为例,这个故事既然以情感为线索,那么相识、相恋、热恋、矛盾、怀疑、猜忌、冷战、纠结、矛盾激化或者解决就是必然会有的过程,节目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如何分配和安排这些关键点的时间以及顺序,就形成了观众注意的中心和节目的基本节奏。故事类电视节目对时距的把握主要有一下方式:延伸、压缩、回溯、冻结、预设,延伸可以减缓故事的节奏,压缩则可以加快故事节奏的变换。2012年5月29日,《王刚讲故事》讲述的故事是《苦恋半世纪》,故事真实时间跨度很长,节奏缓慢,但节目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压缩两位老人平淡岁月里的过往,以三言两语的解说词勾连起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延伸两位真心相爱的老人年轻岁月里的精彩回忆,改变了故事的节奏,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

2 事件组合形成节目内部节奏

故事的发生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一个个事件的有机串联,通过一系列事件的组合,故事变得生动、立体、真实。法国著名的叙事学家巴尔特把发生在故事中的重要的事件称为“核心”事件(kernel),把意义小一些的称为“卫星”事件(satellites)” [2]。“核心事件”就是那些具备核心功能,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事件;相比较而言,“卫星事件”则是那些重要性相对较低但是又不能省略的事件。如果说核心事件是故事的骨架,那么卫星事件也是故事的血肉,因为它可以丰富故事的情节,让故事更丰满、更有个性特点。

“核心事件”在故事中会有详细完善的叙述,而“卫星事件”多以概略或细节形式出现。“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交替出现,有序组合,会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节奏张弛有道。比如2012年5月29日《王刚讲故事》栏目所讲的故事《半个世纪的热恋》,其中“核心事件”有:(1)袁迪宝与李丹妮相恋;(2)袁迪宝已经娶妻;(3)两人虽然分手但依然牵挂对方;(4)李丹妮苦守55年终于和袁迪宝结合。“卫星事件”有:(1)李丹妮是中法混血儿,同时还是袁迪宝的老师;(2)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大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3)李丹妮的个性特点;(4)李丹妮的个人成就。这期《王刚讲故事》“核心事件”像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一样曲折中充满温馨和感动,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感情的坚贞和伟大,但如果这期节目只有这些核心事件,它的吸引力和节奏都将大为逊色。那些“卫星事件”使得我们体味到了坚守这份爱情的不容易,年轻时期的李丹妮因为是混血儿,她的聪慧和漂亮有目共睹,可是无论岁月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变迁,李丹妮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毫不动摇,对感情的执着和认真让这个女性形象魅力大增。同时,故事中穿插了对李丹妮个人成就的展示,李丹妮的形象更加丰满,她不仅仅是一个坚守爱情的女人,还是一个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女强人。这些信息,不但调整了整个故事的观看节奏,还引发了受众内心波动激荡的心理节奏。“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交替推进,更好地赋予节目一定的节奏感。可见,事件是故事的主体,它们组成了故事类电视节目独特的节奏形式。,真实生活中每天上演的事件难免庸常,“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元素不是那么丰富,这时就要依靠节目组工作人员挖掘故事里面的新鲜元素,为一些过程简单的故事找寻新的突破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眼光讲故事,让故事情节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感人至深,构建曲折起伏的情节节奏与心理节奏。

3 矛盾冲突形成节目内部节奏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取材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矛盾和冲突,矛盾的发生和解决赋予了生活新鲜的内容和意义。而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好的故事能巧妙穿插矛盾与冲突来再现生活的真实,冲突架构起故事的脉络,让故事的结构要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呈现出与众 不同的形态。故事类电视节目比较注重题材的冲突性,冲突与矛盾越激烈,故事演进的节奏越快,越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受众的有意注意。2012年5月27日《王刚讲故事》讲述的是《500条催命短信》,这是一个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的故事,故事的开始是从一个女人的蹊跷自杀说起的,自杀现场诡异的场景形成了故事的第一个矛盾,为什么喝农药自杀的死者把药瓶摔在了对面房间的楼下?是什么带来了这样反常的行为?节目的第一个冲突出现,故事节奏逐渐由平缓转为急促,观众的心理节奏也随之加快。接下来引入对死者家人的采访和介绍,追溯死者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节目节奏趋于平缓,观众紧张的情绪也得以放松,随着时间愈来愈接近女子自杀的时刻,对一些具体而又反常的生活事件中细节的揭示,节目的节奏又慢慢走向快速,观众的心理节奏也再次趋于紧张,情绪从惋惜转为疑惑;第二次冲突和矛盾来自于对这名女子第二任丈夫的引入,夫妻之间感情出现问题,男子另结新欢;第三次矛盾和冲突是丈夫如何巧设计谋诱导妻子走向不归路,人性的残忍和复杂在此得以揭露,最后主持人总结了封建迷信的危害以及当事人的愚昧和凶残,王刚愤慨的语调和受害者家人悲伤的氛围,使得故事节奏看似缓慢实则扣人心扉,节目的节奏张弛有度。

综上所述,故事类电视节目通过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的变化,将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恰当地展示在节目中,形成了电视节目或平缓、或急促的故事节奏,受众在观看这场对抗性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心理节奏变化带来的快感。故事类电视节目内在关系决定了节目的内部节奏,正是时间的转换、事件的组合、冲突和悬念的设置带来了节目内在节奏的张弛,受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这有效激发新的收视热情,这也正是《王刚讲故事》品牌的个性所在。

参考文献

情人节故事范文第4篇

“情景故事”是种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用来描述情景和故事,分析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情景故事”的应用不仅使复杂的设计分析过程更为直观,而且利于对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深入分析。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描述“情景故事”的关键内容,如何在情景故事中分析设计,以及视觉化地表达“情景故事”的方式,为后续的设计构思和客户交流提供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

情景 故事 生活方式 人性化设计 故事板 情绪板

一、什么是“情景故事”?

“情景故事”是一种分析法,是对系列用户、工作环境、用户实施或想实施的系列任务的描述。在近些年来它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用来模拟或预测可能发生的多种前景。

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情景故事”简单说是对产品与人之间的故事描述,将设计主体和其相关的因素放置在同一场景中构建情景,系列情景构建人与产品故事的过程,从中分析可行性技术、相关制约条,在系列描述中发现切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思考,获得设计灵感。

目前,此法在欧洲设计行业应用相对普遍,特别是应用在产品服务设计中,用来帮助设计师梳理和表达复杂的产品服务过程。在国内,随着交互设计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新兴的UI设计分析中,在普遍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中,受长期已有产品设计程序套路制约,应用相对少。本文的目的也希望籍此来探讨适用一般产品设计程序中的基于“情景故事”的产品设计分析方法。

二、“情景故事”设计分析法与传统产品设计分析方法的区别。

两者根本区别之一是人性化思考的深度。传统产品设计分析模式重在市场调研,对用户的调研主要在人机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互相间是孤立、笼统的。“情景故事”重在对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在分析时建立情景和故事,在场景中描述各个内容和关系,从而能更整体、更准确地理解我们的设计对象,相较之下,“情景故事”的设计分析对设计人性化的思考更深入细致。

两者根本区别之二是产品创新的程度。传统产品设计分析关注重点在对已有产品的调查与分析,设计的结果受到已有产品模式的限制。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技术主导下,各类产品概念涌现,从已有产品的调研中得到的有用信息越来越少。“情景故事”的分析重在观察已有生活的基础上去预见可能的未来生活,设计师的设计行为更为积极,设计结果更具有前瞻性、也更有创新力。

三、“情景故事”描述的内容

“情景故事”描述的内容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它加上了设计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解读,对未知的想象,因此,情景故事描述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但也恰恰是这种多样性带来了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1.描述人与产品所处的情景。

这里的情景是指演绎人与产品之间发生故事时的活动场景,情景的布置体现了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产品设计的概念要放到情景中去进行分析,思考如何让使用者对产品触景生情,产生好感的,到历经时间后,产生习惯与信赖的“情景交融”,在场景中共同建立起产品与人的良好关系。

在情景描述中,一方面要表现在特定时间的和空间下产品所存在的的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再现空间中相关物品间的关系。这点就像角落里的童话故事,重要但易被忽略。多数情况下产品间、产品与环境之间是共存的,忽略空间场景与物品关系的结果可能导致混乱无序的局面。此外,描绘情景时,要符合时代的气息,后续的设计结果才有前瞻性。因此在描述情景之前,首先要研究设计所针对的时代,近期的时代,我们可以直接参照现有的场景来描述,而相对生活环境变化很大的未来时代,要根据其他学科作出的对未来科技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状况的可能性研究,合理地推论出基本的时代特征。根据时代特征,再推测发生产品故事时可能的生活环境,预想故事的具体场景(如图1)。

2.描述人与产品相处的生活故事。

描述人与产品的故事之前,首先要确立故事中的“人”。故事中的人物应该和需要设计的产品密切相关,主角是使用者,但人物范畴不单是使用者,它会随着产品故事环节的展开而扩大:生产者、营销者、运输者、回收者、亲人、朋友、偶像、团体等。人物之间在产品故事中会产生某些联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产品的判断与使用。因此,根据设计师和设计项目的需要,在故事中可能要描述多类人物(图2)。

确立“人”后,则是观察并记录人的现实生活点滴故事,包括日常作息、行为习惯、生活追求等,特别是和设计项目有关的生活要尽可能准确、详细。这些记录组成的内容既是现实中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同时,对观察中的“人”分析他们的某些典型特征,包括年龄、职业、性情、文化背景、喜恶等,从典型特征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特征和情绪感受,从中发现“人”与产品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人”对生活的潜在需求。在此之后,设计师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想人与产品的新故事,在故事中具体描述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或满足潜在需求,体现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受其自身的经历、学识、当时的想法等影响,不同的设计师可能构想不同的故事(图3)。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同样要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预见的结果需合“情”合“理”。合“情”即故事引发的情感源于“人”的某些典型特征,合“理”即故事的发展合乎“人”的行为特征。

3.刻画故事的情节

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片段,在“情景故事”中,情节主要是指人与产品互动的细节,在故事的情景中描绘人与产品具体的行为状况和动作变化。在故事中对细节刻画很重要,在多数故事中,产品是以道具的形式默默无闻推动故事发展,许多互动的细节会因快速而过被忽略。但创新往往就存在与此,要“善于观察一般人习以为常之事,从细微处入手,才会拥有打破常规的能力。”(IDEO的前总经理汤姆・凯利)

在“情节”刻画之前,设计师要洞察相关的日常行为习惯,理解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的意义:社会规范、使用者情感和性格等;在“情节”刻画时,对每个互动步骤进行分解描述,注意对常规和偶发两种动作状态的描述,在描述中体会动作的合理性、流畅感和节奏感,结合之前对行为习惯的理解,发现设计的关键细节;再进一步设计新的互动细节时,―方面,可以从既有的习惯和规则出发,尊重人已有的生活习惯,设计的每个动作给使用者在操控产品时带来熟悉感,另―方面,设计师可以借用新兴智能技术,赋予产品拟人的动作和表情,模拟人与人的交流情景,创新出更人性化的人机互动“情节”。在整个“情节”设计中,都要思考如何在系列动作中让使用者享受动作的韵律,产生操控的愉悦感。

四、表达“情景故事”的方式。

在设计分析中,表达“情景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文字描述、结构图表、或图文结合等方法。在表达时,关键是将“情景故事”可视化,即设计师把故事中的抽象概念、各种关系、细节状态和发展变化直观化,把故事中产生抽象的的情绪和感受图案化。

1.情景故事的表达之一:故事板。

故事板也称分镜头脚本,最初源于影视行业中用来将剧本可视化,对拍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视觉化。在产品设计中,故事板将用户和产品之间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情景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设计师有效观察、分析和表达。

故事板的绘制,需要梳理出符合设计目标的结构关系,此结构一般都以时间为线,场景变化为单位来构成,再对每个场景下发生的产品“故事”分解成多个关键的情景画面,每个画面尽可能体现人与产品产生的细节、环境特征、时间点等,再由这些多个关键画面构成故事板。

故事板多以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必要时辅以文字和图表说明。这对设计师的手绘能力虽然有所要求,但在绘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各个细节和背景是否表达清晰、合理和全面,而不在于画面的唯美性。另外,故事板的形式也可以用照片配以图标和简单文字来组成,这些照片来源于设计师观察到的生活细节,再按故事发展的时间和地点变化来组织,设计也更有针对性和具体化(图4)。还有的故事板只是用惯用的图标按故事发展顺序来组成,强调的是整个流程变化,更多运用在服务设计方面。

故事板相比于纯粹文字和抽象表格分析方式,一则能将产品使用中重要的细节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二则将设计涉及的各个因素置于同一情节画面中系统考虑,使设计思考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更合理到位;三则按一定发展顺序来构成的多个情节画面,展现了情节之间的结构关系,既不易遗漏重要细节,给人整体体验,另外,随着画面的发展展现设计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

2.情景故事的表达之二:情绪板

情绪板关注的是“感觉”的可视化,寻找能引发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元素,用来启发和探索产品的视觉设计方向。

如同好的故事或影片中的人物、场景、语言会以某种鲜明的风格或特征表达,强化感染人的某些感觉,在产品的“情景故事”中也可以建立一定的视觉风格或特征,这些风格或特征正好契合用户的感受和情绪,通过人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再作用于用户的感觉,能强化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与产品间的亲近感。情绪板就是用来探索与用户情绪相契合的视觉元素或风格,在可见的视觉特征和感性的情绪之间建立沟通,启发后续的视觉设计。

情绪板的制作,首先要确定产品故事中的人需要引发什么样的情绪,用关键词描述出来,再收集、选择具有同类感受的图片或物品作为素材,从中提炼出符合关键词含义的视觉元素或风格特征,给后续产品的视觉设计以参考(图5)。情绪板没有特定的形式,其中关键是选择能引发用户感同身受的图片素材。素材的选择建立在习惯、经验的基础上,素材不同,得出的视觉元素和特征会因人而异,这点同时也为产品的视觉设计赋予了独特性。素材选择后的提炼是个形态和色彩简化的过程,需要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从中提炼出更抽象、适用性更广的视觉元素。这―方面依赖于个人造型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设计心理学、色彩学和符号学的指导。

情人节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故事层面;情节;人物;主题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33-03

1851年狄更斯曾在两周之内接连承受了丧父失女之痛,随之而来对他创作的影响是一系列“黑暗”小说创作的开始。在这些小说中他的政治观点更为消沉,情感更为悲剧,讽刺更为犀利,结尾变得更加不幸。这些黑暗小说旨在探索人性,揭示当时繁华社会的阴暗面。《荒凉山庄》就是其黑暗作品中的代表作。

一、叙述学中的:“故事”与“话语”

叙述学通常从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两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现代的叙述学常常被认为开始于俄国的结构主义者,特别是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1966年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托多罗夫提出了“故事”和“话语”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1]除此之外,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家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两个层次属于“故事”范畴中的“情节”和“人物”, 最后一个层次相当于“话语”层。[1]

本文对《荒凉山庄》的研究仅限于叙述学范畴下小说故事层面的研究,主要分为情节研究和人物研究两方面,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二、故事层面中的情节

(一)情节的概念和分类

情节可以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下进行研究。在故事范畴中,情节指的是符拉季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所研究的模式;在“话语”层面中,情节指的是什克洛夫斯基所研究的领域。普罗普试图在民间故事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寻找一种共同的模式,而什克洛夫斯基更注重作品中的技巧,比如说整体的框架结构、平行结构、并列结构,或者是小说中的重复。

普罗普的分析和亚里士多德所谈的情节的传统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叙述学家贝蒙德、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巴特和人类学家利维斯・斯特劳斯,他们更倾向于从“故事”范畴的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来分析“情节”,他们更关注叙事作品的共同基础,而不是每部作品的独创性。

本文将把情节限制于故事层面,即只分析故事层面的情节,即传统情节观中关注的小说中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及其因果关系。在这里很难应用叙述学家布雷蒙,斯特劳斯,雷格马斯等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一部情节复杂的小说,他们的分析也许对于解析故事中的某些情节适宜,但用他们的理论来分析整部作品还是有些困难。

(二)《荒凉山庄》中的情节

《荒凉山庄》中有两条相互纠缠的故事发展线索。第一条线是“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 第二条线是埃丝特的身世之谜。有人曾经这样比喻,一般的小说都只有一个主要情节,就像是往水池中丢了一颗卵石产生了水晕。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就像往水池中扔了一把卵石,很多水晕相互交错。[2]小说的故事情节尽管穿梭于两位叙述者之间,但是读者还是能感觉到情节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故事的开端有两条平行线索要叙述。累斯特・德洛克爵士和霍诺丽亚・德洛克夫人生活在切斯尼山庄,约翰・贾迪斯是埃丝特、婀达和理查德的监护人。同时,第二条线索也开始发展,德洛克夫人在图金霍恩面前开始对笔迹变得十分敏感。小说的开始交代了故事情节中很多凌乱的线头,它们之间的逻辑正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两条平行线索交错发展,逐渐呈现出故事的清晰轮廓。图金霍恩所怀疑的和德洛克夫人一直在找的就是同一个人。

当两条平行的故事线开始相互影响时,小说的高潮真正到来。埃丝特偶遇了德洛克夫人。原来,埃丝特就是德洛克夫人与之前的情人霍顿上校(即尼姆)的孩子。这条矛盾链从一种笔迹的发现开始纠结,随着埃丝特身世之谜的揭晓而告终。所涉及的核心人物尼姆自燃了,德洛克夫人带着深深的懊悔离开了人世,图金霍恩被谋杀。

第一条线索的高潮出现在 “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结束时,遗产已经被巨额的诉讼费全部吞噬,所有人都一无所获的结局将读者的情感随着理查德・卡斯顿之死推向高潮。故事最终的结局为贾迪斯收留了婀达和孩子,埃丝特嫁给了伍德科特幸福的生活下去。

在狄更斯精确的推理和叙述下,两个谜题在结尾都有了答案。如果小说的开篇是描述故事情节发生的可能性,小说的发展是故事情节实现的过程,那么小说的高潮其实也就同时孕育了故事情节的结尾。两个高潮都是故事中矛盾剧烈撞击的结果。

就《荒凉山庄》的情节来讲,小说的复杂性和悬念的产生是与其特殊的出版方式分不开的。小说是以连载的方式出版,作者把每件小事情用逻辑顺序连接起来,慢慢地揭开谜底。微小的事件、偶然的话语、巧合的人物,所有的一切似乎相互间毫无关系,但是又或多或少和故事的进展有联系,并都对故事的结局有着一定的影响。小说中人与事之间随意而琐碎的联系看似使人迷惑,但是事实上这种联系,比之前几部小说中只有几个男女主人公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化。当然这样的情节安排缺点在于很多人物的出现目的不够直接明显。

三、故事层面中的人物

(一)人物的分类

叙述学中人物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性”人物观,它认为人物作为演员是隶属于情节的,人物的功能是为了促进情节的发展,情节在小说中处于绝对优先的地方。另一种是“心理性”人物观,它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心理的可信性或者心理实质的,而不只是功能性,人物在小说中占第一位,所有小说中的资料都是为了揭示或者塑造人物的性格。[1]

两种人物观看似相互矛盾,然而,当两种人物观都用于研究人物时,它们是互补的。聚焦于人物功能的研究方法通常可以应用于以事件和情节为中心的小说,比如:普罗普研究的民间故事,简单而又模式化的叙事体,情节占主导地位,人物大都是为情节而服务的作品。聚焦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方法通常可以适用于分析以塑造人物为目的的作品,比如19世纪的小说和现代的心理小说,致力于创作有鲜明心理特色的个体。事实上,人物和情节之间有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人物为情节而存在,而情节的存在是为了塑造人物。

(二)《荒凉山庄》中的人物

1.埃丝特

埃丝特・萨默森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之一。她真正的身份曝光构成了小说中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与“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也有联系。她是贾迪斯的受监护人,有段时间内还是他的未婚妻,同时也是婀达和理查德的好朋友。

埃丝特是小说中的向导,带领着读者进入到故事中。作为叙述者,为了保持叙述者的公正和客观,她没有把自己的态度强加于案件之上。整个故事是由埃丝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回忆,由于事件发生的时候,埃丝特对事件的了解有限,她有所保留的叙述,配合了情节的精心安排,制造了小说中的悬念。

关于埃丝特的性格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描写,因为她叙述者的身份,她的性格一部分是由其他人的话语来描述,另一部分是用她自己的话语来描写。在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谦逊,但是她的形象由于太过于理想化曾引起许多批评家的争议。[3]不管怎样,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并塑造了埃丝特的性格。她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单调乏味、平淡无奇的时代“道德模范”。[4]

狄更斯赋予埃丝特两种身份后,很明显为了她的叙述功能而减弱了她作为一位人物的塑造。[2]埃丝特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时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更多的时候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的代价就是使埃丝特成为了一个性格枯燥无味的人物。整部小说,埃丝特作为故事主角之一的人物形象并不算丰满。所以,埃丝特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功能性更多一些。

2.约翰・贾迪斯

约翰・贾迪斯是荒凉山庄的主人,理查德、婀达和埃丝特的监护人。约翰・贾迪斯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但是他从未直接参与到故事中的两条线索中,他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是事件发展的联系者。一定程度上讲,他是为情节而创造的,是情节的副产品,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位功能性人物。

他无私、公正地帮助着许多人。他的成熟、坦荡、慷慨在叙述者埃丝特眼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作为心理性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描述中日渐丰满的。

3.乔

提到狄更斯就不可能不提一位典型的孤儿乔。曾经有人评价乔为狄更斯所有小说中最可怜的角色。

乔是图金霍恩调查德洛克夫人情史的关键人物,图金霍恩和德洛克夫人的行动最后汇合于此,使得小说中的一个谜团接近真相。这个小人物成为情节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大部分关于乔的叙述是由全知叙述者进行叙述的,给读者感觉会比较客观。这个人物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同情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乔属于“功能性”人物。同时,他也是狄更斯着重描写的一个下层社会的人物。就小说的主题来说,为了反映社会法制制度的黑暗,作者对乔的人物刻画笔墨颇多。显然除了剧情的需要,乔是狄更斯有意选取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从乔的不幸遭遇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以,乔这个人物具有双重特质,是一位结合了“功能性”和“心理性”共同特征的人物。

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在这里就不一一解析了,在分析这些具体人物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将两种特质孤立起来。因为凡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他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就具有了形象定位和象征意义,即具有“心理性”;同时,人物都是因服务于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主题而被创造,那么他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性”。

四、故事所反映的主题

小说主题的黑暗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情节黑暗、人物黑暗、象征黑暗。小说中随处可见这样黑暗的情节的描述:图金霍恩经常暗地调查德洛克夫人的情史,德洛克夫人因为自己的隐私而暗地调查他的情人,社会法制的黑暗摧残了理查德,逼疯了弗莱德小姐,迫害死了可怜的乔,甚至连尼姆的死都非常诡异:自燃而死。象征的黑暗则体现在: 笼罩于城市上空的雾,大法庭的设立,图金霍恩的办公室,尼姆的住所。每当我们读者想到这些的时候,脑中只会浮现两个字“黑暗”。人物的黑暗尤其是指人性的黑暗,如:图金霍恩的逼供、奥尔当斯的泄恨谋杀、德洛克夫人的虚荣等等。狄更斯用“贾迪斯控贾迪斯”之案来揭露社会制度的角色和作用,勾画个体生活中的纠缠和牵扯,通过对大法庭的讽刺来暴露社会体制的日益腐化,将《荒凉山庄》黑暗中的“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Dickens, Charles. Bleak House. Eds. George Ford and Sylvere Monod[M]. New York & London: Norton, 1977.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文学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数字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文学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波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