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范文第1篇

一、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亲近孩子成长

我们以孩子成长为圆心,建立起“同心圆”德育课程体系。第一个同心圆为学科基础课程,囊括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大德育观”推进学科育德。尤其是开好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个同心圆为趣味拓展课程,给学生提供多项德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身心的发展。包含人文活动、成长专题、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等4类必修拓展课程和6类选修拓展课程,如爱心教育系列、生活与健康系列、礼仪教养系列、心理活动系列、创造教育系列、走向成功系列,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三个同心圆为道德实践课程。道德实践类课程包括健康地生活、乐趣地生活、创意地生活三个模块。包括每周一的全校集体朝会、每周五的班级文化建设“小小家十分钟”、每学年的“一会三节”(运动会、体艺节、科技节、六一节)等特色活动,活动即课程。学生在特色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与体验。三个“同心圆”课程体系必将演绎出珊瑚孩子“积小德成大爱,积小识成大智,积小创成大慧”的独特人生!

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亲近孩子生活

德育课程能否在珊瑚校园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这些课程是否能亲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努力做到“三点”:一是课程源于孩子生活。我们努力改变传统德育的空洞、说教和政治化倾向,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德育的抓手。如,当我们清醒看到现代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爱的情感缺失的问题后,构建了“爱父母、爱老师、爱伙伴、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系列爱心教育课程。在“爱老师”课程模块,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大讨论,发现学生对老师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并不仅仅喜欢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传统观念中的好老师,还喜欢时尚美丽的老师,博学多才、充满智慧的老师,喜欢反应敏捷语言幽默的老师等。于是学校开展了“评选我心中好老师”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心中好老师”标准征集、讲述与老师的故事、为老师投票、用一种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等活动参与,最后由孩子们命名的六类120名“心中的好老师”――“最美丽”“最幽默”“最智慧”“最有爱心”“最有耐心”“最有责任心”的老师出炉了。这些好老师不是学校行政命名的,不是上级部门任命的,而是学生们自己评选出的真正喜欢的、受欢迎的老师,具有时尚元素、时代感的老师。渐渐地,他们会在老师下课后主动为他们捶捶背;他们会在老师讲课声音嘶哑时悄悄捧上一杯热茶,搬来一个板凳请老师坐下……爱的教育生活化。以“爱心教育”为抓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二是课程融入孩子生活。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德育的素材和情境,生活即课程。我们为培养学生爱父母、爱长辈、敬先人、敬先辈的情感,结合时令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开展感恩母亲、感师恩、爱老敬老体验活动、感恩先辈,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实践活动;5.12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三年级全体师生与“5.12”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开展的“爱心牵手”活动;全校学生在清明、中秋前夕做“千个千纸鹤”寄达灾区,捐赠五百多份学习用品“爱心传递”到重灾区北川曲山小学学生手中、“百米长卷,百万祝福”爱心传递活动等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市盲校、敬老院、广阳镇小学、乐一融合幼儿园、忠县望水希望小学、白市驿实验二小(女童小学)、武警六支队等共建的爱心基地,坚持开展爱心互动活动,使德育与生活、德育与社会有机衔接。

三是课程创造孩子生活。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对学生一周生活的优化设计,让孕育于生活中的德育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集体朝会,利用仪式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和培养美好情趣。建立学生俱乐部、学生社团如“萤火虫”合唱团、“海星”管乐团、“小水滴”剧团、“小蚂蚁”舞蹈队、“珊之韵”文学社、“小小科学家”俱乐部等社团课程为孩子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形式。我校42个不满10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语文学习中的小插曲拓展开来,写作并出版了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的《张宋演义》,为孩子们创造了永生难忘的童年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建设课程犹如种树,愈是深深扎下,愈是枝繁叶茂。

三、人性化课程实施

亲近孩子需要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课程亲近孩子的需要,让德育课程具有“亲塑灵魂、亲融生活、亲启行动”的鲜明特征。在课程实施中努力达到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亲近孩子的身体。比如: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去组队、查阅资料、讲解资料,而老师仅仅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学生借助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管理时间,不沉溺于网络世界,对科学、艺术、体育某一项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真善美的东西植入孩子心灵,从而自主塑造道德灵魂。二是亲近孩子的情感。德育课程只有诉诸情感,才能抵达心灵、发育精神。比如,将“5.12”和玉树地震救灾融入爱心课程,紧紧贴近孩子情感的脉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孩子在“百米长卷百万祝福”上写出:“抹掉黑色的记忆,拾回多彩的生活,让纯真的笑脸,永远挂在你的脸上。”的感人话语。品德与社会课堂也成为孩子生活的演练场,如“网络世界里怎样做是道德的?”辩论会等,教给学生生活经验,启迪生活智慧,引导他们主动融入现实生活,建构美好生活。三是亲近孩子的思维。将课程的“知识传授”形态改为“亲启思维和行动”形态,激发学生思辨思维。如在健康生活课程板块“礼仪课”中,老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从学生的行为细节入手,以视频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看自省、讨论反思、表演纠正的过程,课堂成为孩子探索生活、走向实践的舞台,从这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亲自开启人生实践探索

的航程,让“文明礼仪”不知不觉深入孩子的心田。在学校“小水滴”电视台“创意生活一点通”课程中,学生通过尝试创作艺术水果拼盘,制作“艺术品”似的水果沙拉等劳动实践,逐渐改变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现状,培养会生活,会劳动,创造生活的能力。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之教,只有在无言但生动的生活中才能最后完成。亲亲德育的建构自然成为了珊瑚教师“最愿关爱孩子,最会亲近孩子,最能发展孩子”的有效载体。它所营造出的具有亲近感、亲和力和亲善度的亲亲校园是师生、生生对话交往的场所,是师生敞开心灵、发展心智、磨砺心境的广袤舞台。这样的校园生活自然会为德育留下意味丰富的含义!

【谭劲,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五一”劳动创新奖章获得者、首批骨干校长、骨干教师。

亲子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亲子课程内容 科学性 认知发展理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某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和总结该亲子课程内容在编排上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案。

3研究方法

此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强调尽可能在自然情境下收集原始资料。”“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陈向明,2000:10)本研究是目的性抽样的个案研究,抽取昆明市一个比较知名的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为保护被研究对象和介绍方便,下文简称此早教机构为A早教机构。采用团体访谈法了解家长及教师对所上课程内容的感想;深入分析A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的几点建议。

4研究过程

4.1.通过资料初步了解A早教机构课程设置的依据及课程内容的年龄阶段划分等。A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依据及年龄阶段划分如下:

该课程设置是围绕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霍华德·加德纳,2008)展开。强调围绕8项技能的课程内容:肢体动作、精细动作、视觉、听觉|语言、情绪|社交、智力|逻辑、自立|自理、创新|创造力。课程年龄段为10个月至2岁,每3个月划分为一学习期,共5个学习期。

4.2.团体访谈收集材料归纳如下:

⑴随机抽取A早教机构的3组10-24月龄的家长,分别进行了3场团体非结构式访谈并做详细的访谈记录,经整理如下:

家长们对所上课程内容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①课程很丰富,对教育孩子有很好启示;②课程内容较难,宝宝经常跟不上;③内容多,节奏紧,感觉比较混乱。

⑵对A早教机构的12位早教教师也进行了1场团体性非结构式访谈,小结如下:

该机构的早教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设置上存在困惑。总体感觉课程内容的设置智力/逻辑方面的较多,情绪/社交的内容较少,大运动锻炼不足。

4.3.经过实地观课、记录,现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A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中(智力/逻辑技能)及实施情况做相应的分析:

5讨论

5.1此研究发现A早教机构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理论支撑,甚至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据了解A早教机构为了获取利润,不断扩张月龄班。教师们常需自编课程来增加课时。因此一些不合适的课程内容被编入课程体系中。0-2岁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显示出一种自我中心的状态。因此A早教机构0-2岁亲子课程的内容(如上表所示)已经可以归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2-7岁)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违背了0-2岁宝宝的认知心理,导致宝宝无法完成任务,甚至丧失自信心,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以智育为主的培养模式。

有研究指出“早教的课程是拔苗助长、太重智育,轻素质培养、重塑造,而轻影响。”(刘玲,2009)据观察统计A早教机构19-21月龄班在1小时的课时里,所有游戏都是以图片和教师讲解教学为主,孩子们缺少动手的操作。课程偏智育,轻情商,偏于教师讲解,轻孩子实践。

(3)早教课程内容的设置、编排和修改几乎全依赖一线的早教教师。

研究表明外显可操作、可观察的技能教师可通过上课发现并及时调整,但内隐的技能(情感、智力)常无法观测。现有早教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更多的依赖于早教教师经验性的创设。

5.2对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上的几点建议:

(1)首先是课程创编者、一线教师、早教机构经营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只有在摆正思想观念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2)课程创编者及一线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根据0-2岁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握0-2岁宝宝各项技能发展的主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合情的课程内容。

(3)正如学者提出的“依托大学,拓展基础研究,开发相关课程”(程洁,2005),应该是早期教育课程走上科学的一条必经之路。早教机构应多与高校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合作,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的删减、修改和创新。可以实验试点,而后推广,这样的课程内容才会更加科学。

(4)通过政府、妇联、大学、早教机构等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宣达和教育技巧的培训,提高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和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从片面强调孩子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早教机构内容课程设置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视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亲子课程范文第3篇

一、叶子都长得一样吗

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做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也不能像动物那样发出有情绪的声音,它们只能静静地呆在那里,只有走近观察,才能和它交流。你关注过随风飘落的叶子吗?你知道叶子有哪些形状吗?

1 叶形,图形的认知

周末的午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在院子里找出五种形状不一样的叶子。不一会儿孩子就回来告诉我,叶子都长得差不多,找不出五种。我和她一起去找,原来,孩子只找了触手可及的矮树上的叶子,扇形的银杏和橄榄形的桂花树叶、山茶花树叶,草地里的“小不点儿”压根儿没看。我们蹲下身体,拨开草丛找到了好多手指大小的小叶子:三角形、手掌形、圆形、心形等,当然还有线形的小草。再仔细看看不同叶子的边缘也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呈锯齿状,有的呈波浪纹样。抬头看那些高大的棕榈、松树,叶子为什么是分开的呢?原来叶子有深裂、浅裂、全裂之分……这些深入的观察,对后面画写意画中的叶子大有帮助。

2 叶脉,线条的方向

对叶脉的观察,缘于一次我们做植物主题的彩泥作品。女儿问我叶子怎么做,因家里没有现成的叶模可以压印,手工压印难度太大,于是就到自家院子里找新鲜的口十子。我们找了些薄荷叶,用手触摸薄荷叶的背面,能明显感觉到突起的叶脉,泥片压在上面马上就出来一片活灵活现的叶子。没想到这次叶模的寻找,让孩子对叶脉产生了兴趣,每次发现长相特别的叶子总是要凑近了看看叶脉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找到了网状、掌状、平行、羽状等近10种不同的叶脉,作品中的线条更加丰富了。

3 叶序,图形的位置

如果让小朋友们想象画一棵植物,不少小朋友都会在茎的同一个位置伸出来两片叶子,呈左右对称状。实际上,我们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叶序,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等,树木繁茂的春夏很适合做这个训练。那些说不出来的野草成了我们画纸上的常客。因为这些细小的草本植物离开土壤后一会儿就会蔫掉,摘回家后应该马上放置在透明的水培花瓶里,延长保鲜期,以便孩子顺利完成速写练习。

二、花儿都是红色的吗

在一群植物中,花总是能夺人眼球的,哪怕是草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也会引来蝴蝶的关注,树木和叶子都仿佛成了花的陪衬。在孩子的画中,花儿经常是红色的,可能孩子喜欢红色,也可能她看到的颜色不多。每一次去花鸟市场,看到奇形怪状的花我们总是停下脚步看上半天,特别喜欢的就买回家慢慢欣赏,细心栽培。

1 团块状花,图形的组合

团块状花指的是外形呈团状、块状或是接近圆形的花材,如牡丹、月季、郁金香等,还有些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一簇,如绣球花。孩子初次画花时,可以选择单朵的圆形花如梅花、水仙,确定花瓣的形状后向花心处组合,后续的练习可以选择花瓣数量多的如荷花、向日葵等,孩子较容易掌握。而那些花瓣层层包裹、数量繁多的玫瑰、等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讲很难理解,不如放在大班后再练习。

2 异型花,图形的变化

异型花的花形很特别,花瓣的数量很少,但是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卷曲变化,如红学、鹤望兰、马蹄莲等。它们的外观象形,可以结合相应的图形未欣赏,如鹤望兰,它的姿态像仙鹤远望,它的色彩像天堂鸟的羽毛(每一个部位的颜色应进行分辨),我们找出相应的图片一起比较观察。练习时,孩子完全能凭记忆画出她见过的鹤望兰花。

3 线状花,图形的叠加

线状花指外形呈长方形或线性的花材,有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等多种形态,如迎春花、银芽柳、金鱼草等。线性花里的小花量多而密集,对孩子的耐心是一个考验。我们家养过风信子,开花期到时,不同颜色的风信子相继开放,练习时一定要提醒孩子画细节的花朵要有大轮廓的意识,不然朵朵的花无序地堆积起来,画到后面形态全无。

三、我们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吗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植物可以食用的部分很多,如胡萝卜、甘薯、芋头是根的部分,马铃薯、藕、芹菜是茎的部分,白菜、菠菜是叶的部分,金针菜、花椰菜是花的部分,梨、苹果是果实的部分,葵花子、花生是种子的部分……想找到更多的答案,就去附近的果园看看吧。

1 树上的果实,比较大小

苹果、梨子、桃子是挂在树上的,查询资料,孩子特别惊讶――大个子的菠萝蜜、榴莲、香蕉也是挂在树上的,可以想见树枝的力量之大。还有那些小个子的枇杷、山楂、樱桃也是生在在树上的。我们不断寻找树上的果实身影,在画纸上记录下它们可爱的表情。

2 地上的果实,找到肌理

在孩子的画中,西瓜常常是圆圆的绿绿的,真的只是这样吗?生态园能找到答案――西瓜还有卵形、椭圆球、圆筒形等;表皮的颜色有深绿、浅绿还有绿白相间的细网纹或条带的。买西瓜的时候挑留有藤秧和叶子的让孩子一并画下来。当然,现在果园的主人们给地上的藤本植物搭起了支架,以前只能躺在地上的西瓜、冬瓜、南瓜都可以挂在空中和树上的果实比高矮了。

3 地下的根茎,概括形状

每天的饭桌上,外婆都会摆上一道蒸红薯,软糯可口。可为什么刚买来的红薯身上全是泥呢?原来啊,红薯、花生、土豆、山药都是从土里面挖出来的。还有些是生长在水里的,如菱角、茭白、海带等等。虽然都可以吃,但有的是茎有的是根,并不是果实的部分。红薯、土豆的表面凹凸不平,孩子跟着外轮廓线描绘往往画到后面收不到起点,要特别提醒线描时抓住整体形象再找到细节的变化。

四、树干和树枝都是一样的吗

在前面的练习中,我们对一片叶子、一朵花、一个果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表现,接着我们要挑战难度较大的树。一棵树大致由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还有的树会开花结果,有时候树上还会来些小客人。这需要孩子将其他的主题绘画知识进行组合。

1 树干,纹样的构成

我们在儿童画里常常看到不少像电线杆一样的树,上面画着重复的半圆表现的树瘤。如果我们多和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树,就会发现树干的外形有直曲、粗细、高矮之分,树皮的纹理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漩涡、有的像雨滴……颜色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在画树皮的时候可以顺着树皮的纹理去摸一摸线条的走向,用短线、图形、色块去表现。在我女儿喜欢的几米的绘本中,常常有密集的短直线排列的树纹,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树枝,线条的动态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画作中出现了一棵棵“打架”的树。有的树枝像字母Y,有的树枝像数字7,本来很有趣的画面,因为树的“斗争”变得不和谐。我知道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再到外面去看看树吧:有的树枝是从树干的顶端放射状发出,有的树枝就伸向一侧,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还有的树枝如网状均匀分布在树干四周……每一次自然笔记,我们对树的印象加深了一层,作品中的树显得更加灵动。

3 树叶,色彩的转换

夏日的午后,我们在树荫下行走,有时候会踩着叶子间隙透出的光斑做游戏。一片叶子从生长到掉落,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浅绿、深绿到黄褐色……还有那些脸上有斑点的叶子,被虫子咬过几口的叶子都是活生生的写生素材。树上的叶子很多,我们不能像画一片叶子那样很细致地去表现边缘和叶脉的纹理,只需要让孩子理解由树枝和树叶构成的树冠的外形,在这个基础上添加色彩,或花或果实,让树的形象丰满起来。

亲子课程范文第4篇

目前,我们亲子园班级管理和个人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亲子园的家长在选择早教的时候,90%以上的家长会亲自到园所进行实地考察、参加体验课,有的家长还会选择两到三家园所进行比较,不同的服务感受是影响家长选择的重要因素。要完善精细化服务,我们就要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落实三个结合

一般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亲子园开设有特色课程,在注重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一般课程的开设。如亲子实验班一日活动的其他环节以及活动班的亲子游戏,都注重幼儿生活、交往、智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这样“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使孩子的发展既全面又富有个性。吸收信息与自我探索相结合。我们先后派多名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广泛吸收亲子园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园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我们采用先集中后分散,先游戏后项目的活动形式。即一小时中有半小时的时间由一位教师面对十几位孩子上亲子游戏课,后半小时孩子全部分到各个角进行蒙氏、感统、英语等项目的练习。这样的形式既减轻了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又使孩子们活动丰富。实践与反思相结合。亲子园的活动与幼儿园的活动有以下几个不同:一是宝宝年龄层次不同,二是时间需求不同,三是上课情况不同(家长全程陪同),四是面对的课程不同。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坚持每周一次备课活动,每周一次反思活动,每周一次交流活动,每周一次听课活动。力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比服务,比细节

精细化服务的重点在于“个体”和“细节”,如何针对会员宝宝和家长的不同情况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把会员家庭的一切需求都涵盖在精益求精的细节当中。在这一点上,我们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宝宝观察日记”,在实验幼儿园亲子园,教师从宝宝第一次进园就开始建立“宝宝档案”,涵盖宝宝的名字、照片、年龄、家人、发育商测查结果、上课时间、喜欢的玩具以及日常由谁陪伴上课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每次宝宝来上课,任教教师会共同在“宝宝档案”上增加新的内容。比如某某小朋友今天在语言课堂上,终于第一次开口向小朋友问好,需要继续引导和鼓励。某某小朋友今天特别喜欢“扔东西”,这是大运动能力发展的正常需求,要注意方法的引导。这些信息在实验幼儿园亲子园内部是共享的,这样所有的任课教师和都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个宝宝的情况,而且每次上课都会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

三、服务态度很重要

教师对每位宝宝“负责到底”。一般的早教亲子课程都以3个月为期,有的家长报的还是一年、半年的课程。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能够让孩子和家长每一次来园都体验到细致的、耐心的、充满友爱的服务,这样的要求很高。报名的时候热情如火,入园以后不管不问,是做早教的大忌。 在实验幼儿园亲子园,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报名进来的宝宝都要负责到底。这样的负责,包括宝宝来园的问候、引领、带领孩子游戏、跟家长沟通,比如分享孩子的最新的课堂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实验幼儿园亲子园提供的不仅是课程服务,还有丰富的亲子活动、专家讲座、亲子运动会、联欢会等集体游戏,所以整个课程下来,我们要让家长和孩子体验到的服务不仅是一如既往的热情、体贴,而且要有很多不一样的快乐体验。

四、亲子园的服务考核表要更加详细

亲子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亲子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正文:

有人说,课外阅读像餐桌上一盘青菜,看的人多,吃的人少,尤其是许多小孩子对青菜更是从不主动问津。事实上,均衡饮食的食谱上,蔬菜必不可少,甚至比肉食更重要。阅读与“吃青菜”同一个道理,只有提高阅读在广大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阅读推广才能真正奏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亲子阅读”理念阐述

我们首先向学生家庭发放了《家庭亲子阅读》问卷调查表,旨在了解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召开《亲子阅读,书香共享》讲座,让家长明确了解有关开设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活动的目标、原则,并给家长提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计划和安排的要求。如,制定家庭阅读计划、创设阅读环境(建立家庭图书角、家庭阅读环境的布置、心理环境的创设);保证亲子读书时间(每天15至30分钟亲子读书时间);写亲子阅读日记(读什么、收获、存在问题)等等。

定期推荐,指导阅读,积极倡导阅读行为。

通过“亲子阅读沙龙”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学期评选全校性“阅读之星”、“书香家庭”,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精心选择,分级阅读,重视阅读有效性。

分级阅读的基础与原因是图书的可读性与适读性问题。不是每一种图书都是适合所有读者的,尤其是小读者,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具有可读性与适读性元素的图书。具体地说,分级阅读是从少年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阅读需要的读物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策略。

交流阅读,积淀方法,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为正确引导亲子阅读,老师钻研阅读方法,并在学校利用阅读课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是对于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提高读书能力。研究中,老师积极探索家校互动,有效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开展活动,全员阅读,进入阅读良性循环

我们不定期开展亲子阅读观摩活动,旨在给家长提供阅读方法参考,引导家长怎样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在一年级开展故事妈妈进课堂活动,每周邀请一位爱心妈妈讲故事,《年的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等等,妈妈们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吸引孩子们的听读兴趣,还穿插词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多种游戏,使其余家长耳目一新,也从中获得了不少阅读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多元评价,理性阅读,培养积极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

亲子阅读对推进课外阅读发展的积极效果

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家长们明显感受到孩子学习能力的变化,有的家长还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阅读经验。在亲子日记本上,有些家长写道:“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我常常会将书中的内容用肢体语言来表演给孩子看,虽然有些滑稽,但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很好地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的妈妈感慨地说,“在爱的氛围中阅读,念一本书或哼唱一段童谣时,温柔的抚摩、轻声的言语和深情的眼神,不仅使孩子能感受到你深深的爱,更能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亲子阅读促进了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把课内所得之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再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这正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

思维发展,阅读能力,德育认识获得了三赢共助。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亲子间的关系融洽,亲子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可谓三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