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之初社区

人之初社区

人之初社区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多目标优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5-0071-05

Model of Regionoriented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WU D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s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objects in the basin. The regionoriented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is given,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 of the system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gles of socioecoenviron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followed by the system is put forward. The satisfied degree function of the system’s objectives is given, and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al model of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to allocate each regional initial water right in the basin. Then, the case analysis of Dalinhe River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del’s results and allocation results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The case analysis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Key words: region; initial water right; allocation system; objective satisfied function; multiobjective optimal model

1 引言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亦称为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是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起点,也是建立和培育流域水权交易市场、影响水权交易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涉及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政治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属于半结构、多区域、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决策问题。结合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理论与实践,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与三个阶段[1~6],其中,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两个层次是指在流域初始水权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针对初始水权配置过程,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面向区域与面向行业两个层次逐级进行的初始水权配置。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三个阶段是指针对初始水权配置过程,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技术方案提出、民主协商以及政府仲裁三个阶段确定最终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案。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流域内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流域整体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目前,针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国外学者主要根据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水资源情况、文化传统,沿袭了具有各自历史合理性的配置方法,通过立法和过程模拟进行分配研究[7~13]。Lizhong Wang,Keith W Hipel等[14~17]提出基于均衡水权的合作式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分析了三种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型,即优先占用权配置模型、河岸水权配置模型以及字典式极小极大需求短缺比率模型。基于我国的国情水情,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焦点问题在我国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初始水权配置的内涵、机制、原则、模式、方法以及实践等方面。针对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国内学者主要结合水权配置原则,提出了两套不同模式的分配模型,一是通过系统地构建一套水权配置指标体系,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1,18~20],对其进行分配研究;二是通过构建各分配原则下的目标满意度函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21~24],对其进行分配研究。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将影响水权配置结果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不断完善水权配置指标体系的构建,虽然有利于配置结果的公平性与易接受性,但配置过程涉及过多的指标,指标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且指标权重的确定亦带有主观性,反易导致配置过程的复杂化与不易操作性、配置结果缺乏准确合理性;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只针对水权分配应遵循的部分原则,构建了分配原则下的目标满意度函数,未考虑加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尚不完善,仍需作进一步改进。

鉴于此,将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作为初始水权配置对象,针对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在构建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剖析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内涵与特征基础上,结合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发展目标,提出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构建各分配原则下的目标满意度函数,建立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初始水权配置系统中各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结果。并结合大凌河流域进行案例分析,将模型配置结果与水利部批复的大凌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2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构建

2.1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内涵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是指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前提下,根据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规划与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作用下,保障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区域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结合各区域的发展目标,为体现各区域之间用水的公平性与效率性,消除各区域之间的用水冲突与矛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以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协调发展为核心,对各区域之间的初始水权进行合理配置的系统。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下提出的,在重视水资源保护、维持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高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以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协调发展为核心,对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初始水权在各区域之间进行分配。一方面,缓解各区域之间的用水冲突与矛盾,实现各区域之间用水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另一方面,以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支撑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流域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2.2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目标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总体目标是: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通过明晰各区域之间的初始水权,统筹兼顾各区域的用水需求,体现各区域之间用水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流域满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总体目标优化涉及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政治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是典型的多目标优化决策问题。具体可分解为以下4个目标:

(1)社会目标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一方面,必须优先保障各区域内人口生存发展的用水需求,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最小化各区域的缺水率和因缺水导致的冲突事件数量,保障各区域的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防止社会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现象的发生,解决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必须缓解上下游、左右岸等区域之间的用水冲突,保障各区域之间初始水权的公平合理配置,体现各区域之间用水的公平性。

(2)经济目标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在流域初始水总量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与优化各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低污染产业,保障各区域产业经济的稳步增长,提高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以及综合经济效益。

(3)生态环境目标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生态环境建设是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一方面,为维持河流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优先保障河道内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河道内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应放在全流域的角度予以优先满足;另一方面,为美化各区域的河道外生态环境,提高各区域的绿化率,必须提高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的保证程度,保障各区域的环境景观用水与绿化用水。

(4)协调发展目标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不同区域的水权配置结果缺乏公平性与效率性,将导致各区域之间的用水冲突与矛盾,造成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此,必须统筹各区域之间的用水需求,协调各区域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目标,最终,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3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基本原则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初始水权配置应优先考虑人类生存和基本用水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公平与效率兼顾、公平优先;尊重用水现状;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适当倾斜,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预留水量供必要时进行调节。结合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总体目标,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从全流域的角度扣除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必须统筹兼顾各区域的用水需求,综合考虑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1)总量控制原则。各区域配置的水权量之和必须控制在流域初始水权总量范围内。

(2)“三生”用水统筹兼顾原则。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统筹兼顾各区域的生活、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用水需求,满足各区域的用水利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3)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原则。人人均平等地享有生存发展的基本生活用水权利,应从初始水权总量中将各区域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优先扣除,对水资源剩余可利用量进行分配。

(4)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原则。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应以自然生态健康发展及人类社会稳定为基础,优先保障河道外基本生态用水与粮食生产安全用水。尽管在水权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对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因此要以高保证率予以满足。

(5)尊重现状原则。基于我国的国情水情,河岸权制度的实施难度较大,按照现状实际用水比例进行水量分配,是我国水权配置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6)公平性原则。水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水权分配需要考虑人口、面积、产水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既体现各区域用水人口的公平分配,又体现各区域用水需求的公平分配。

(7)效率性原则。在我国水资源稀缺与浪费并存的情况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是初始水权配置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必须在充分体现公平性的基础上兼顾用水效率。

(8)可持续利用原则。初始水权配置涉及各区域用水决策实体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水权分配的约束条件,按照以供定需、供需平衡的方式进行水权分配,维护各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利益,确保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9)弱势群体保护原则。水权分配需要考虑地区地理位置、地区开发、水土保持、重要灌区保护与发展、贫困地区投资承受能力、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采用必要的政策倾斜,加强弱势群体保护。

4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模型

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为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纳污能力与应急发展用水需求,流域水资源总量必须优先扣除全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总量与政府预留水量。基于生活用水优先原则,扣除优先保障的基本生活用水总量,再对各区域初始水权进行配置。即可用公式表述为:

WR=WT-WE-WY-WL=∑ni=1WRiWL=∑ni=1WLi=∑ni=1QLi1·Pi1+QLi2·Pi2Pi=Pi1+Pi2Wi=WRi+WLii=1,2…,n  (1)

式(1)中,WR表示可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权总量;WRi为区域i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权量;WT为流域水资源总量;WE为全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总量;WY为流域政府预留水量;WL为各区域分配的基本生活水权量;QLi1为区域i的城镇生活用水定额;QLi2为区域i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Pi1为区域i的城镇人口数;Pi2为区域i的农村人口数;Pi为区域i的人口总数;n为参与初始水权配置的分区总数;Wi为区域i分配的初始水权总量。

4.1 基于分配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与多目标优化模型

根据式(1),基于可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权总量WR,根据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总体目标,结合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各分配原则下的目标满意度函数。即:

①基于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1可构造为:

S1=1 [WB]min(S1i)=1

min(S1i)-0.95[]1-0.95[DW]0.95

0[DW]min(S1i)≤0.95  (2)

式(2)中,S1为基于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1i=[HL(2]WRi/WSi[]

WRi<Wsi1[]WRi≥WBi 为保障区域i河道外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用水需求的满意度;WBi为区域i河道外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用水需求。

②基于尊重现状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2可构造为:

S2=minS2i (3)

式(3)中,S2为基于尊重现状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 S2i=WRi/WSi [WB]WRi

③基于公平性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3可构造为:

S3=minWRiS3imaxWRiS3i

S3i=r1·Wpi+r2·WAi+r3·WCiWpi=∑ni=1Wi·Pi∑nj=1PjWAi=∑ni=1Wi·Ai∑nj=1AjWCi=∑ni=1Wi·Ci∑nj=1Cj∑3k=1rk=1  (4)

式(4)中,S3为基于公平性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3i为区域i综合考虑人口、灌溉面积、产水量等因素配置的水权量;Wpi、WAi、WCi分别为区域i按照人口比例、灌溉面积比例、产水量比例配置的水权量;r1、r2、r3分别为按人口比例、灌溉面积比例、产水量比例配置水权量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咨询予以确定。

④基于效率性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4可构造为:

S4=∑ni=1WRi·Ei-∑ni=1WRi·minEi∑ni=1WRi·maxEi-∑ni=1WRi·minEi  (5)

式(5)中,S4为基于效率性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Ei=GDPiWSi,GDPi为区域i的国内生产总值。

⑤)基于可持续利用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5可构造为:

S5=1-∑ni=1WRi/DWRi-∑ni=1WRi[JB>2/]∑ni=1DWRi∑ni=1WRi[JB>2/]∑ni=1DWRi2  (6)

式(6)中,S5为基于可持续利用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WRi/DWRi为区域i社会经济发展需水满意度,

∑ni=1WRi[JB>2/]∑ni=1DWRi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平均需水满意度,DWRi为区域i社会经济发展需水总量。

⑥基于弱势群体保护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6可构造为:

S6=∑ni=1WRi·ηi+∑ni=1WRi·minηi∑ni=1WRi·maxηi+∑ni=1WRi·minηi  (7)

式(7)中,S6为基于弱势群体保护原则的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ηi为区域i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府弱势群体保护度,可通过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调研资料,结合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与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经专家咨询,对各行政区域的弱势群体保护力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予以确定弱势群体保护度。

根据初始水权配置原则,结合式(1)~式(7),建立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即:

maxS=ω1S1+ω2S2+ω3S3+ω4S4+ω5S5+ω6S6∑6k=1ωk=1 

(8)

式(8)中,S为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目标总体满意度函数;ωk为第k项原则对应的目标满意度函数的权重,用来反映各区域用水决策主体对该原则的偏好。

4.2 基于分配原则的目标满意度函数权重确定

不同原则下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k权重ωk的确定必须结合各区域意见,通过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协商予以综合确定,属于群决策过程。在群决策过程中,一般是先由决策群体中各决策者作出自己的决策判断,然后通过各决策者之间的协同决策,将这些决策结果集结为群体意见。基于群决策思想确定不同原则下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Sk权重ωk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将各区域作为一个决策者,由各决策者分别对各函数Sk进行赋权,区域i赋予各函数的权重分别为(α1i,α2i,α3i,α4i,α5i,α6i);

步骤2,通过流域和区域管理机构及专家咨询,确定各决策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区域i的相对重要程度可表示为βi,则:

∑ni=1βi=1  (9)

步骤3,结合步骤1与步骤2,根据各决策者赋予各函数的权重αki(k=1,2,…,6)以及各决策者的相对重要程度βi,确定各函数的权重ωk,即:

ωk=∑ni=1αkiβi  (10)

由于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必须在保障各区域公平用水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可取各区域决策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即βi=1n。

至此,结合式(1)~式(10),建立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保障各区域之间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最终可得到各区域分配的水权量Wi。

5 案例分析

大凌河流域作为一条独流入海的流域,是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跨省流域,包括辽宁省的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5个地级市13个县(市、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和河北省承德市等部分地区。以大凌河流域为例,在确定规划年2030年大凌河流域各区域初始水权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模型,确定大凌河流域各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结果。

5.1 基于系统模型的初始水权配置结果

通过《中国水利年鉴》、《大凌河水资源公报》、《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26]、《水权制度建设试点经验总结——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制度建设资料汇编》[27]以及调研等方式,针对规划年2030年50%来水频率条件下,扣除大凌河流域自然水权25788万立方米(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25788万立方米)、大凌河流域政府预留水量2800万立方米,得到大凌河流域可分配的初始水权总量为135764.3万立方米,其中,大凌河流域辽宁省盘锦市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量12000万立方米。大凌河流域各地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参数值见表1。

结合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专家咨询,取不同原则下系统目标满意度函数权重为ω1=0.22,ω2=0.2,ω3=0.2,ω4=0.2,ω5=0.15,ω6=0.13。通过模型求解,水权配置方案的目标总体满意度达到0.85,大凌河流域各地级市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案见表2。

5.2 与水利部试点方案的对比分析

大凌河流域作为水利部推广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试点,根据《水法》规定,经国务院授权,水利部已批复同意实施《大凌河流域省(自治区)际水量分配方案》。系统模型配置方案与水利部试点分配方案的对比见表3。

根据表3可知:针对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结果,相对于试点方案,模型方案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和通辽市水权分配比例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虽然赤峰市和通辽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但处于流域上游,按照水源地优先原则,水权分配时应加强该区域的弱势群体保护度,从而使水权分配量比例得以上升;相对于试点方案,模型方案中河北省承德市水权分配比例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规划年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占流域用水需求比例较小;相对于试点方案,模型方案中辽宁省的朝阳市和盘锦市水权分配比例有所增加,辽宁省其他地级市的水权分配比例有所降低,主要原则是朝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需给予较多的经济发展用水,而盘锦市需要增加部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量。因此,可认为模型方案获得的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结果较为合理。

6 结语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涉及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政治以及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区域决策者的相关利益,因此,今后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分配过程中,应结合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民主协商;同时,目前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主要强调对可利用初始水权总量进行配置,由于资源性缺水与污染型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将水资源量与质两个属性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凤平,葛敏.水权第一层次初始分配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216-219.

[2]葛敏,吴凤平.水权第二层次初始分配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5):592-594.

[3]吴丹,吴凤平,陈艳萍.面向行业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模型构建[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 30(5):29-32.

[4]韦凤年,邵自平.初始水权分配是我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基础——访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主任党连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J].中国水利,2006(1):25-27.

[5]胡鞍钢,王亚华.转型期水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J].中国软科学,2000(5):5-11.

[6]王亚华.水权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Gopalakrishnan C. The Doctrine of Prior Appropr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Development: A Critical Survey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73: 32(1),61-72.

[8]Howe C W, Schurmeier D R, Shaw W 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Water Allocation: The Potential for Water Market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86,22(4), 439-445.

[9]Mather J. Water resources [M].John Wiley & Sons, Inc, 1984.

[10]William G. Water Law-2nd ed[M]. Lewis publishers, Inc, 1988.

[11]Kelman J, Kelman R. Water Allocation for Economic Production in a Semi-arid Region[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2,18(3), 391-407.

[12]John R. Teerink and Masahiro Nakashima刘斌等译,美国日本水权水价水分配[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3]Robert Brooks, Edwyna Harris. Efficiency Gains from Water Markets: Empirical Analysis of Water Move in Australi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391-399.

[14]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Cooperativ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Based on Equitable Water Right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03(5).

[15]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Lexicographic Minimax Approach to Fair Water Allocation Problem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2004(1):1038-1043.

[16]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Hipel.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es for Modeling Water Rights Allocatio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7,133(1):50-59.

[17]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Basin-wide Cooperativ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90(3):798-817.

[18]佟金萍,王慧敏,牛文娟.流域水权初始分配系统模型[J].系统工程,2007,25(3):105-110.

[19]尹云松,孟令杰.基于AHP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及其应用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6,21(4):645-652.

[20]陈艳萍,吴凤平,吴丹.基于模糊优选和TOPSIS法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467-471.

[21]李海红,赵建世.初始水权分配原则及其量化方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增刊):8-14.

[22]王学凤,王忠静,赵建世.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模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6,25(5):61-64.

[23]王学凤,赵建世,王忠静,等.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7,18(2):241-245.

[24]史银军,粟晓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多目标优化分配——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136-140.

[25]王宗志,胡四一,王银堂.基于水量与水质的流域二维水权分配模型[J].水利学报,2010,41(5):524-530.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世界前列,不仅有“常春藤”大学联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还有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大众型高等教育。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它完善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誉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职能演变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职能不断地发展演变,从单一的转学职能发展为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社区学院。

(一)社区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初级学院运动(1900-1930)

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改革高等教育,增设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课程。由于接受中等教育的民众增多,有更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给高等院校带来很大的压力。随着大学入学人数激增,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与传统的精英教育产生强烈的冲突,学者们开始考虑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以缓解入学人数增多的压力,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德国的研究大学深深影响了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美国派出一些学者到德国考察研究大学后得出结论,研究大学学术研究水平之高归功于德国的完全中学(Gymnasium)。完全中学有十三个学年,而美国中学通常十二个学年,德国完全中学已包括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进入大学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接受较高层次的学习和从事一定的研究。鉴于此,以执密安大学校长亨利塔潘为代表的美国学者认为,可以把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放入中学,一方面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为不准备继续学习的学生就业做准备。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William Rainey Harper 提出大学分阶段的构想。他将大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年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课程类似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初级学院”一词由此产生。1899年,Harper开始实践“初级学院”的设想。他创造了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 ,授予初级学院的毕业生。一些原属于中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渐改为初级学院。到1921年初级学院数量达200多所,美国教育局局长Philander Claxton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级学院大会,成立了“美国初级学院协会”(AACC),标志着初级学院正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初级学院运动达到高潮。

(二)社区学院发展的第二阶段:“社区学院”正式产生(1930-1950)

二战战后,初级学院繁荣起来。当时大批士兵回国和国家政策的支持(1944年国家出台《服役人员安置法案》)促使两年制的大学入学人数增加,新的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47年,高等教育校长委员会提出“社区学院”一词,此后“社区学院”代替了“初级学院”。朝鲜战争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发展。1944年国家出台《服役人员安置法案》规定的回国士兵进入初级学院学习同样也适用于朝鲜战争后回国士兵,据统计到60年代,公立的社区学院已超过400所。

(三)社区学院发展的第三阶段—发展高潮(1950-1970)

从数据上看,在这个阶段社区学院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从1960年的678所跃升至1970年1091所,这与“婴儿潮”关系密切。1968年,另一服务于社区学院的组织成立--社区学院改革联盟(League for Innovation in Community College),该组织通过对社区学院进行改革、实验、研究,促进社区学院的发展。社区学院的独特职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社区公众对这一新型的高等学校十分关注,积极赞助,使之有助于本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职能凸显。联邦政府以及许多州和地方的政府逐步以立法的形式对之给予财政等方面的支持。1963年高等教育设备法案、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案和1966年的医务专业教育法案中都给予社区学院应有的地位。60年代,美国全国有10余所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学对社区学院的发展予以很大帮助,主要是为社区学院培养行政领导人员和师资。

(四)社区学院发展的第四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机构。(1970-1980)

70年代的“生计教育”对社区大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受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的担忧。“生计教育”是由时任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的,其本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马兰认为,社会的变化使得人们的工作不再固定为一个职业,而是从事多种职业,教育必须给予人们多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就是取消纯学术和纯职业的区别,体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这种教育实际正是社区学院提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成为社区学院的教育重点。

(五)社区学院发展的第五阶段--综合性教育机构(1980-至今)

80年代社区学院教育功能多样化,逐渐形成多功能的综合性教育机构。社区学院致力于寻求新重点,展现新态势。从最初只提供一两门课程,逐步发展为包括文、理、工、农、商、医、法、艺术和现代尖端科技等学科的综合学院,规模日益扩大,发展中心也转向成人教育。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社区学院的发展有目共睹,它从诞生以来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一直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差、教师责任心不高、学生流失率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区学院引进自由教育这一理念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却在另一方面阻碍了其原有优势的发展,因此要解决发展的问题,社区学院就必须从自身的特色入手寻找出路。

美国的社区学院近似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学院。近年来,美国的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很多人为其大颂赞歌,因为社区学院普及了高等教育,推动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但是,社区学院在给许多无法进入大学深造的高中毕业生以及步入社会后仍想继续深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自身的发展又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教学质量差、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流失率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区学院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如何在这些问题上找到突破口,是目前美国社区学院关注的焦点。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当时最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学和大学衔接问题,因为中学生升学的压力不断加大,四年制大学的年限长、费用高,不断发展的美国工商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猛增,而对一些非技术人员的需求则大大减少,这些事实都降低了大学的吸引力;另外,人民大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此时大学内部缺乏效率的问题也很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改革的出路。1892年,有"初级学院之父"之称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R.Harper)提出要将四年制的大学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学院以及高级学院。前两年初级学院的课程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在高级学院的学习,则相当于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1920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召开了全美第一次初级学院会议,成立了美国初级学院协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ofJuniorCollege),并且发起规范初级学院运动,规定"初级学院是一种提供严格的两年学院水平教学的教育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合战时国内国际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初级学院的一项主要职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更加倾向于面向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公立初级学院改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在二战后有了更大的发展,截止1992年,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200余所,学生人数从1985年的470万增至1992年的64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①

我们从社区学院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社区学院虽然是大学改革的产物,起点在大学之下,其功能主要是职业培训,但是,社区学院在客观上确实为许多升学无望的人,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普通大众的受教育程度,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更符合现实的需要,特别是在后继发展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美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一百多来年在美国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地中争得了立足之地,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并逐步扩大着自己的影响。

二、社区学院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虽然社区学院的数量以及学生的入学人数空前地得到增长,但是辍学率和转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是社区学院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学生能够最终拿到副学位的人数并没有随着规模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1970年美国社区学院在校人数为2447401人,当年获得协士学位者为206023人,获得协士学位者占在校人数的8.4%,1975年社区学院在校人数为4069279人,当年获得协士学位者为391454人,获得协士学位者占在校人数的9.6%,1983年社区学院在校人数为4977975人,当年获得协士学位者为481720人,获得协士学位者占在校人数的9.67%,②这一问题与学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复杂的动机有关,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36%的学生读社区学院的动因是为了向四年制大学或学院做准备。有些学生因为在大学里无法修满学分,于是返回社区学院里获得一些足够毕业的学分;还有一些学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根本就不是为了拿学位,而是为了多交些朋友,扩大交际圈或者选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来打发时间。

另外,社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与社区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两个因素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因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只有资质较低的学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多数社区学院采用开放性招生政策"任何人只要年满18岁,无论性别、民族,也不管中学期间的成绩和品行如何,均可免试入学。"因而社区学院在校生成分复杂,有低收入青年、在职成人、新近的移民、老年人等,他们学习能力差,毅力弱,有许多学生不会写信,不会计算,甚至读不懂英文报纸,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差;然而质量较低的教学,也很难使学生的素质在较短的两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又导致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另外,由于社区学院教师工作辛苦、收入较低,也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社区学院当前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目前社区学院已经开始教学改革。首先是课程改革。一些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比例较大。如西斯敦-瓦普顿(SissetonWahpeton)社区学院规定,在文协士学位至少应获得的60学分中,通识课程有36学分,占60%;在理协士学位至少应获得的64个学分中,通识课程有40学分,占62.5%;在应用科学协士学位至少应获得的60个学分中,通识课程有23学分,占38.3%。与通识课程紧密联系的是选课制,在大多数社区学院,通识课程被分成若干组,由学生从中选择,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在主修领域之外,学习文理学科、商业管理、会计、建筑技术等课程有最低学时要求。社会科学选修课可以选自人类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课程;自然科学选修课可以来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课程;人文学科选修课可以选自音乐欣赏、艺术史、文学、哲学;交流领域的选修课可以选自写作、演讲、新闻学或其他以写作为主的职业课程。"

其次是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社区教育是社区学院所特有的,社区学院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为社区服务是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这个优势是其他高教所不具备的。目前,社区学院正在加强与社区企业的结合。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美国正领导着高科技的潮流。预计在今后的七年,美国80%的新的工作机会将属于高科技。社区学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保证我们有训练有素的员工,使企业能抓住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高科技结合。如某社区里有计算机厂商,社区学院则选择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努力的方向;有机械制造业厂商,社区学院则选择机械设计、工艺等技术作为努力方向……。另外在教学领域,社区学院根据社区企业的要求开办各种培训班,也将企业里的先进技术引进到教学中来,为其培养人才。因此社区学院通过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使得自己的特色更加鲜明起来,竞争力得到增强,生源的质量和教师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得以解决,逐步走出困境。

四、总结与建议

美国的普通大学,是一种精英教育,而社区学院,是一种普及教育。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性质也有着显著区别,但是,正因为有区别,才使得两者能够长期共存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下,各自发挥作用。因此,社区学院不是要做一个跟在大学脚步后面的模仿者,社区学院也无须改革成为大学,社区学院亟需解决的是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特色,提高自身的品质。

我国职业教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高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政府投入逐年增加,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教师素质越来越优,生源越来越多。从去年开始,国家又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和学生的资助力度。

在我国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教训,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企业联合办学。目前,我国的各类职业学校,大多是政府和民间团体创办的,企业自身创办的并不多。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大的企业集团(公司)自己办学或联合办学。这样,既可减少政府投入,又可增强办学针对性。

2.提高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目前,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列事业编制,而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雷同于打工者,因此,缺乏长远意识、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将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样的管理、考核办法,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国家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和毕业生到民办职业学校任教。各类职业学校应到企业和社会上去聘请更多的兼职教师。

3.增加职业学校的公共课程。和美国的社区学院一样,现在,我国少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参差不齐;学校应加大公共课程的比例,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课,要增加课时、增加学分,学生如达不到规定要求,必须补学、补考;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向社会输送有用之才,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注释

①数据参照.

②赫克明.《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P297.

参考文献

[1]王保星.《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续润华.《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社区;教育游戏;教育性;游戏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19—05

一 、游戏化学习社区现状

1.游戏化学习社区概念界定

2005年司治国在其论文《游戏化学习社区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将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定义为:在一个虚拟的游戏场景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习者们在轻松和愉快的探索和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1] 他的定义侧重于教育游戏(本文下面提到的教育游戏大都指网络化学习社区)。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顾名思义,重点是在学习社区,即它首先是学习社区。但是它什么样的学习社区呢?即游戏化的、网络上的学习社区。

2.国内外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相关数据统计

国内在网络上比较盛行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有:摩尔庄园、奥比岛、盒子世界、赛尔号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有“企鹅俱乐部”(Club Penguin)和“网娃”(Webkinz)等。

下面仅从发行时间、注册用户、用户群体、收费方式等维度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统计与比较,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国内外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都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尽管它们发行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并且它们的用户群体大多是6—14岁的儿童群体。另外,除了少部分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和游戏中一些特殊服务收费外,其他的几乎是免费的。因此,游戏化学习社区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受青少年和家长的青睐。

3.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囊括了几乎所有青少年和儿童所能触及到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缺乏儿童教育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其开发出的游戏的教育性、游戏性大打折扣,真正适用于儿童的教育游戏并不多。加之近几年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现象严重,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使得包括游戏化学习社区在内的网络游戏成为学校和家长的众矢之的。

我们对游戏化学习社区进行调研发现,游戏化学习社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游戏性为主,教育性为辅

儿童游戏化学习社区的出现,促进了儿童虚拟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但许多游戏公司开发游戏化社区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儿童的知识性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其开发的网络社区产品主要还是以娱乐性为主,学习性却处于从属地位。[2]另外,游戏和教育之间还出现了脱节现象。

(2)目标群体定位不严格

虽然说这些游戏化学习社区的用户群体定位在6—14岁之间,但是社区开发运营部门为了其开发的游戏产品适合的人群更加广泛,不顾及目标群体的认知能力,采用大而化之的统一开发模式。例如,游戏中知识难度太高,这对于目标群体就不太适合,会增加他们认知难度,要是知识难度太低,则会造成认知资源浪费。

(3)游戏任务和环境设计欠佳

游戏化学习社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游戏只是学习的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学习者通过游戏掌握知识。但是,目前市场上一些游戏化学习社区的任务和环境设计不够合理,影响了学习者学习效率。例如,游戏的场景设计过于花哨,给学习者视觉上的厌恶感;再如游戏任务设计不合理,一会儿呈现知识,一会儿进行游戏,使得学习者迷航而且感觉知识杂乱无章。

因此,有必要对游戏化学习社区的“教育性”和“游戏性”进行一些测评,下面以一个国内网络盛行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案例来说明。

二、个案说明

研究选取的游戏化网络学习社区,结合了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是一款由全国多所知名院校的专门从事教育游戏研究机构,近百位知名专家教授及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国内某知名游戏公司制作,凝聚了教育专家、学者及游戏策划制作人多年共同心血的全球首款专为中学生开发的大型知识点探究式教育网络游戏。

这款游戏面向的对象是全国初中生及家长。之所以选取该款游戏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对象包括家长,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由童年时期的服从和依赖转变为分离和依恋,[3]该款游戏可以改善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它以实现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基本理念,以创建快乐环境实现“探究式自主学习”为主要设计思想,以游戏与学习任务相互驱动为主要方法。希望成为学生喜爱的“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探究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教育性及娱乐性高度统一的游戏,成为中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首选,成为学校教学补充和提升的快乐自主学习方式。

三、测试方法

本研究通过研究团队对该款教育游戏的初步测试,制定针对初中生的游戏评价量表。在对量表进行小规模测试后,修正并形成最终游戏测试量表。为方便全省各地测试学生,我们在网上建立网络问卷调查系统,并将游戏测试量表导入,用以回收学生提交的问卷。测试网址为:http:///survey/,在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给出游戏的评价。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5篇

一、大赛宗旨:

展现我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掀起一个全民性的文化活动高潮,展示彭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牢固树立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品牌塑造,积极推动招商引资,最终促进经济跨越腾飞,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二、机构搭建:

1、组建文艺大赛组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委员若干名,负责整个大赛的领导、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

2、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主任1名,办事员2—3名,负责整个大赛期间的日常工作。

3、办公室下设联络组、赛务组、后勤组等业务小组,负责大赛的具体事务工作。

三、活动时间:

整个活动从现在起开始筹备,8月初开始比赛,国庆前夕结束。

四、比赛规则

(一)参赛办法:

1、参赛对象:全市所有机关和事业单位;各镇、企业、厂矿以及其它独立法人单位。

2、参赛要求:

a、参赛节目内容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b、鼓励自编自演节目参赛,视其情况适给予当加分;c、所有演员参赛时须着演出服装;

d、音乐类节目时间每个限定在6分钟之内;舞蹈与综合类节目时间每个限定在8分钟之内。

(二)赛区划分:

1、育系统赛区(由教体局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2、卫生系统赛区(由卫生局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3、政法系统赛区(由政法委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4、部委局行赛区(由机关工委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5、20个镇分为2个赛区(由市农委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6、企业厂矿赛区(由经贸局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7、个体企业赛区(由个体劳协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8、天彭镇社区赛区(由天彭镇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9、西华大学彭州校区赛区(由西华大学彭州校区宣传部负责组织初赛及复赛节目选送)。

(三)比赛分类:

1、音乐类:

声乐(含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唱法)。

器乐(含民乐和西洋乐的各种器乐演奏)。

2、舞蹈与综合类:

舞蹈(含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交谊舞等)。

综合(小品、戏曲、曲艺等)。

(四)比赛程序:

1、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程序进行。初赛分赛区进行,由各赛区按名额选拔节目参加复赛。

2、各赛区于8月2日—7日进行初赛;

8月22日—23日在市人民医院(或市工商局)会场进行复赛;

9月10日—11日在市中心广场进行决赛。

(五)复赛节目名额(共48个):

教育和体育系统赛区5个

卫生系统赛区5个;

政法系统赛区3个;

部委局行赛区7个;

2个镇赛区各10个;

企业厂矿赛区5个;

个体企业赛区5个;

天彭镇社区赛区5个

西华大学彭州校区赛区3个

(六)奖项设置:

音乐类与舞蹈综合类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8名。

对组织3个以上节目参赛的单位颁发组织奖。

(七)评委会设置:

1、初赛由各赛区自行设置;

2、复赛由我市相关专家构成;

3、决赛由邀请的省市专家构成。

(八)赛评分标准与评分办法由评委会另行制定。

五、媒体宣传: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法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法学会

人民之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人民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人大会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