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累的名言

积累的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累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累的名言

积累的名言范文第1篇

我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了多种适合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方法,着重提高小学生对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感悟与认识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兴趣。教材中蕴含的成语与名人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好好利用。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中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课前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激发兴趣。结合我校“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开展,我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到了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有关父母恩的文章时,可引用“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或“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雪”等名言激发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方面的文章时,可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的名言,并举例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行名言的积累。

二、几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遇到成语与名人名言可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一些成语或名人名言,学生即时记录在本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想在同学面前露上一手,在教师面前表现一番,这是展开成语和名人名言积累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就利用竞赛背诵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语,让生生之间互背,小组之间比赛背,男女生之间竞赛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所积累的成语的平台,使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提高语言积累的兴趣。

诵读记忆是积累成语的重要方法。成语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一些优美词汇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检查的力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用归类法将背诵后的成语进行整理,如数字成语、历史成语、寓言成语、写人成语(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品质等)、写景成语(山、水、花草)等。

2.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加之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或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句;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

3.书写中积累。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要求学生扎实打好写字基础。书写的内容有很多,成语和名人名言便是其一。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书写时由描到摹,由少到多,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工整、写美观。同时,在班级中同步开展书法竞赛,增强语言积累的效果。

积累的名言范文第2篇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积累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内容;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3-02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少到多,逐渐聚集的过程。苟子在《劝学》中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才能听懂、敢说、读透、会写,积累还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步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积累呢?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

一 积累的内容

字词需要积累,名句格言需要积累,阅读方法需要积累,作文技巧也需要积累。 积累的内容非常宽泛,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凡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启发、教育或有警示作用的都可以进行积累。小到字、词、句、段、篇,大到与其相关的资料,这些内容都可以进行积累。比如易错的字、成语、歇后语、谜语、对联、名言、警句、俗语、格言,写景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运用修辞的句子,某些富有哲理启示的段落,或者整篇文章,如《我是一棵小草》、《日出》等,还要搜集写作素材,如同类的人、同类的事,以及诗、词、曲都要进行积累。有了这么多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积累,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就会变得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只有这些基础的东西丰厚了,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谈吐自如的儒士。

二 积累的途径

1.生活

生活是积累的源泉,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广告用语、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的俗语、谚语、精彩的电影电视节目、旅游中所见所闻……无不包含着语文知识。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作文素材。

2.语文课

语文课是积累的基本阵地,语文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一千道一万,语文积累的主阵地还是语文课堂。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利用好了课堂四十分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以教材为中心,把围绕在教材内容周围的相关知识搜集起来,贯穿起来,纳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让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起来。这不仅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我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常常写出一些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或者结合例句积累成语的意思。如,成语不离“舌”: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形容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 鹦鹉学舌)。总之,让学生多积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语文的必需。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各种报刊、中外名人传记,文学名著、自然科学著作等都蕴涵着丰富的阅读资源,都可以拿来读一读,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可以是语言的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可以是诗文的积累——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诗文赏析背诵;也可以是报刊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知识点等。积累的资料要经常看一看,记一记,使它烂熟于心,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空间超越文本所限。这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立于教材之上,将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层面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 积累的方法

1.诵读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按需调出,信手拈来。教学实际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2测试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方法。通过测试,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时,积累是大放光彩的时候。同时,通过检测,又巩固了积累,或促进进一步的积累。

3.读写法:平时,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做个有心人,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和练笔,让学生去慢慢感受、体验积累所带来的妙处。

4.媒介法: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我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节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记录其中的名人名事,汲取它们的优点,有意识地活用在自己的文章里,那么你的文章也就非同一般。

5.实践法: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积累的深刻影响。

积累的名言范文第4篇

首先,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小组学习的时候,面对其中的一组,笔者问:“我可以参与进来吗?”在这样亲切的话语中其实传递着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着一种人文的关怀。

其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累与一些动态的、互动的活动、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或者赋积累过程以乐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强烈的积累意识,激发他们的积累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主动积累,愉快地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开辟并丰富语言积累的途径

可进行语言积累的渠道和可采用的积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说来,语言积累的渠道主要有:

1.开发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南宋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语言素材是学生形成自己语言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传统的教学行为向我们展示的大多是从多读多听、多抄多背中积累素材。现代小学生平时接受语言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信息量大。他们的语言素材,既有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用语,也有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中的大量语言材料。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有敏锐的感受力、较强的模仿力,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这些语言素材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语言系统中。这些潜藏着的、教师尚未发现的语言素材,就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回忆提取、再现使用、交流展示,使学生的生活语言日趋规范,语言知识得以整合,实现生活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2.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渠道。语言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语言的积累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和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最佳手段,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语言的熏陶,也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从诵读中积累。

3.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教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二、授之以渔,掌握语言积累的策略

有了积累的需求还要有一定的积累方法。积累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熟读成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机械的,是在阅读时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和理解的难点来阅读文章。

此外,还要根据教材遗忘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背诵方法,相互交流,如图画法、提纲法、抓重点词语背诵等方法。

积累的名言范文第5篇

一、让学生在语境中乐于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优良的语言环境需要教师言之有形、言之有情、言之有趣的语言来创设。

首先,教师语言要言之有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有“形”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反映的景色,从而带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并在想像中“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语言应言之有情。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创设语境,震撼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从而收到学生乐于积累的良好教学效果。

优良的语言环境还需要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言之有趣,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教师的语言要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时时处于变化之中,或似清风徐来,或像急风骤雨,有时语重心长,有时铿锵有力,有时应该是激情呐喊,有时应该是欢歌笑语。展示出语言形式的多变性,体现出语言内容的艺术之美,创设出优美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美妙神奇的语言艺术殿堂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积累。

二、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文章要靠读,感受文章思想情感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

1.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什么呢?首先要诵读经典。在儿童时代多诵读些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之一。台湾和大陆大学生作文比较,前者底气足,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内容文气丰厚隽永,后者更多着意于结构技巧的变化,其内涵一眼见底,显得单薄贫瘠。其中缘由在于台湾学生从小就诵读诸如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国最为经典的作品。

要诵读名著。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艾德勒认为:“伟大名著永远是属于当代的,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教化的力量。”“伟大名著具有基础性,最有可读性。”阅读名家名著,可以积累语言、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要诵读名文。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从而达到语言的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记得巴金老先生曾经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散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述读、译读、抄读、批划读;猜读、研读、赏读、背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重视博览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生动地说明了博览的益处,开展课外阅读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需要。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外读物。在教学完的《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后,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背诵的其它诗词,并组织学生举行诗词朗诵会。教学完古诗后,我就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古诗或表达相同情感的古诗,然后组织举行“古诗擂台赛”。在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井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后,我又要求同学们去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代名著,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要抽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经常开展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读记记,做做摘录,必定会课内外互相促进,使语言大大丰富起来。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积累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语言是活生生的”。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赖以生长的沃土。学习语言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