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第1篇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兴化城中,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原县政协桂花楼。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锭等为特色藏品。现有展厅8个。1997年被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第2篇

本文通过分析其画、其诗、其书,通过郑板桥诗、书、画中渗透的思想性格,进一步来探讨其独特丰富内涵,总结其艺术追求与精神境界,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郑板桥,力图探求其艺术指归。

关键词:郑板桥 ; 纯真 ; 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真实生活与真实艺术

(一) 真实生活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不过性格直率的郑板桥还是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和很多官员不作为,最终辞去官员,回归属于他的简单、自然生活。

(二)真诚仕宦之失败与真诚艺术之成功

郑板桥在《会宴突泉》里说到“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1](P370),这首诗里显示出了郑板桥无法忍受官场的肮脏,社会的混杂使得好人坏人都分不清楚了。只有充满生机的场所,才是他的理想归处。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不少诗词当中都有体现。《画兰》中“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1](P397)

这首诗以喻洁身自好,而不同流合污的心境。为仕的困惑加上自身的性情使得郑板桥的退隐之情愈发浓烈。

在郑板桥看来官使他失去了自由,只有“乌纱掷去”才能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在他没有做官之时就写下“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体现出了寄情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一贯的追求。可以说,他选择归来,是对人生道路的选定,离开了他渴求过、期待过、甚至愿意为之献身过的仕途,而重新回到不会让他失望,能够发挥他才华的艺术之路上。这是郑板桥在经历了不断选择,内心的斗争和彷徨,在花甲之年,才终于使自己的精神灵魂找到了归宿,安放好自己。“一官归去来”成就了他的“三绝诗书画”。

二、将自然纳入胸怀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小生活在有竹的环境中让他对自然之美欣然向往。

郑板桥认为,竭力表现“物性”为环境所造,以此表达君子当离官场而回到自然、回到民间的思想。题《兰》诗曰:“鱼以水为家,无水是无鱼也;鸟以树为家,无树是无鸟也;兰以石为家,无石是无兰也。水愈阔,鱼愈巨;林愈茂,鸟愈多;山愈深,兰愈盛。故兰有百年之根,数尺之箭,有数月之花,有数十里之香。人之过之者,闻其香而莫知兰之所在,此则山中之妙也。为之诗曰:蝶蜂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评说郑板桥曾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心,曰真趣;“真气”代表的是板桥的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而言,“真趣”是代表了诗中的无限趣味和神韵。其实,“真”这不仅是其艺术创作的风格,更是其为人的风格。

而这都源于板桥先生钟情于自然,过着最本真的生活,才有这样的真性情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作品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三、郑板桥的文学主张与艺术旨归

郑板桥的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实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言前古哉?

郑板桥的这一宣言,反映了他文学思想中创新、发展的观点,对当时的拟古主义风气无异于当头棒喝,仿佛是黑洞里的一丝光亮、死寂里的一声锣响,具有振聋发聩的进步作用。

他的诗文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不仅仅是直面的、追问的,而且是深切的、激励的,这体现出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他敢于直面现实,反映社会,这与他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儒家思想的塑造是分不开的。郑板桥在十六岁以前随父就读,经常收到父亲的教诲并亲炙风范,所以他接受了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对他就是不容易动摇的人生信条。他以为最要紧的是能够“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劳,剖析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疯猷,目的是“以达天地万物之情,国家得失兴废之故”。他自觉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提出了“纵横议论析时事”的主张。

当然,郑板桥的文学思想也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例如他的“真“,毕竟代表反映了地主阶级之真,其同情民间疾苦,为人民大声疾呼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着剥削阶级趣味的流露。但是,这些局限性,并不能掩盖住郑板桥文学主张中积极的、正面的光芒。他的诗文理论比起当时盛行的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至少在对待人民大众的态度上是更多积极和进步的,在艺术上也有很多真知灼见。

四、结论

郑板桥文学思想特点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这些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思想,另外一方面他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郑板桥处在那样的风气之中,然后其作品都是从实际出发,师法自然,保持着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没有磨灭自己鲜明的个性――“真”、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有力的抗争着统治者的文化专制,虽然板桥众多“模电无多泪点多”的感人肺腑之诗作,在当时可能激不起轩然大波,在正统的文人学士眼中不足道,但诗画文中的“真”是其生命力所在,有着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2]郑燮,立人选注。《郑板桥诗词文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张树俊.《郑板桥思想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5

[4]郑燮.郑板桥文集[M].刘光乾,郭振英,编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5]曹惠民.《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

[6]王同书.《郑板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7]胡发贵. 试论郑板桥的思想特征[J].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8]叶衍兰,等.清代学者像传[C]//周积寅.郑板桥[M].长春: 吉林关术出版社,1996.

[9]郑板桥.郑板桥集诗方超然[M].吴译顺,注.长沙: 岳麓书社,2002.

[10]朱长文.续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第3篇

花鸟画创作目的是为了审美需求,以表现动、植物的生命力,表现作者的笔墨功夫为主。我国宋代有一批画家:文同、苏轼、僧仁仲、杨无咎、赵孟坚、郑思肖等,专门以水墨来画梅兰竹菊等,与一般专画“玉堂富贵”者有所不同,他们改变了花鸟画的追求。其所画“四君子”多有寓意,借物抒情,后来人们称之为“文人画”。他们不论画一枝梅、一竿竹,都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如:把兰竹人格化,称竹为“君子”,称兰为“美人”(这个美人,正如黄庭坚所说,乃“德才兼备之士”),这种借物喻人,把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比喻成人的品格的方法,在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诗经》里有,屈原、司马迁的文章里也有。我们认为画梅兰竹菊等可以“载道”,也可以体现人品道德观。

除此以外,这批文人画家还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底,他们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往往以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寄情于其中,苏轼说:“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实则苏轼自己也是如此。因此诗书画融为一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如:文同在竹图上题诗“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还说“(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借竹表达做人的准则。到了元代,文人画的思潮影响很大,士大夫的论画标准以文人画在绘画中最超逸、最高尚。明代继承宋元传统,颇以画兰写竹为雅事,他们画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画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画松菊以赞美陶令“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故里……他们利用笔下客观自然景物和题画诗,更加直接地抒发自己主观思想情怀,使观者观之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凝固的瞬间”在观者脑海里产生许多联想画面,至此,单纯的玉堂富贵花鸟画多了几分思想性、抒情性。

总的来看,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

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图一)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中国现代史上,有着很多曲折跌宕,起伏感人的传奇故事。他凭借着不屈的“板桥精神”、“竹子精神”、“篷车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开创了“十几个中国第一。铸就了当代板桥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认可。”他是一个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非常特殊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板桥化身,有的说他是板桥转世,有的说他是板桥再现,还有的说他是板桥在世,活着的郑板桥。他是一位名震中国艺坛被称为“当代画坛奇人”、“艺术大师”、“当代板桥”的杰出画家,一个把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新时代用文化艺术奉献人民的光辉典范。

他的传奇人生,用作家书写,是一部人物传奇小说;用电影电视的方式拍摄,是一部精彩的几十集纪实性连续剧。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书画家梁文敏。

他与板桥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画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书画达到了顶级高度,被中国书画史上称为“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1765年郑板桥仙逝180年后,中国当代书画史上,又出现了一位郑板桥的传承者――著名画家梁文敏。

也许是历史和命运的安排,梁文敏与郑板桥的身世、爱好、性格、行为乃至生活方式都极为相似,仿佛是天意弄人,两个人有着难解的天缘巧合。梁文敏与郑板桥一样青少年时代家境都非常贫穷,两个人一样爱竹画竹,师竹,做竹人,一样爱民,无私奉献,义务教画,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趣的是,梁文敏出生地山东潍坊市在清代为潍县,郑板桥也曾在此地当过7年县令父母官……

1945年7月,梁文敏出生于山东潍坊平度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梁文敏出生后,按着梁家祖上的排名顺序,应该排“文”字,病中的爷爷说祖上几代贫穷,没有一个读书人,为改变贫困面貌,把一切希望都落在这个孙子身上了。因此,“文”字后面加的是个“敏”字。“敏”是聪明敏捷、极强的意思。

郑板桥曾在潍县当过7年县令,无论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故事。郑板桥这个人物及故事深深的铭记于梁文敏的心里,他崇拜郑板桥的人格品德,从而使他渐渐地喜欢上了郑板桥以及他的书画,尤其是郑板桥的竹子画。梁文敏的幼年梦想就是能够像郑板桥那样画出竹的神韵,拥有竹的品质。于是,梁文敏很小就开始临摹郑板桥的竹子拓片图,小小年纪就默默走上学习郑板桥画竹的漫长艺术之路。他敬佩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竹子精神是他一生做人的追求

“竹子精神”和品节使梁文敏爱上了竹子。他从小就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感情,选择画竹是他从小到大难舍难分的竹子情怀。

1950年梁文敏跟随着母亲来到大连,与离家出走闯关东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聚。上小学时,班主任发现他是个绘画的苗子,选送他到学校的美术组学习绘画,后来又经老师介绍到市少年宫学习绘画。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师范学校。16岁那年,梁文敏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小学校任美术教师,使他有了更多研究郑板桥和画竹的时间。18岁那年,梁文敏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他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给战友,使战友们在紧张的训练中得到美好的享受。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利用休息时间到处寻竹画竹。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为他掌握墨竹绘画绝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文敏自幼酷爱丹青,潜心研究与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60余年。凭着自己多年不屈不挠的不懈的努力、积累,他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他的墨竹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一带宗师郑板桥作为自己的偶像,终身为师。出身贫苦家庭的他却有君子之志,还把对竹的热爱转化为师竹的过程,从他的人品也可以看到竹的影子。他在师竹的过程中,学到了竹的挺拔、竹的虚心和竹的品节等,清秀的竹子成了他心中真、善、美最好的物化形式,以墨画竹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和艺术表达方式。

为了画好竹子,梁文敏遵循先师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画竹论语,勤学苦练,呕心沥血,春夏秋冬,风雨不误,己经达到“白天挥洒夜间思”如痴如狂程度,画竹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每天沉浸在竹子的世界里,画的海洋里……

他的墨竹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刻意创新,其画法、笔法豪放,刚健有力,墨色淋漓,浓淡有致,大刀阔斧,纵横奔腾,如挟雷走电,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翠竹清新秀丽,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意盎然,栩栩如生之感。他所创作的墨竹风格,既有板桥遗风,又有文敏风采,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誉为“竹魁”“竹仙”“竹魂”“当代板桥”。他的画不光被国内收藏家珍藏,并被海外华人奉为珍品,并已成为代表民族精神傲骨铮铮的“中国结”。

20年前,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美术家协会主席宋雨桂评价赞誉梁文敏的墨竹为“竹魁”“竹仙”,并题词:“竹魁,文敏道兄画竹关东无出右者,吾谓之墨竹仙客也。”

“画苑耕耘六十春,情凝笔底具精神。虚心有节英雄气,傲雪凌霜竹似君。”这是梁文敏对自己这些年的总结。他还说:“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这辈子也算是与竹子分不开了,我这一生我自己就是竹子,竹子就是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中。”这是梁文敏最喜欢的一首诗。郑板桥在诗中称诵的竹子精神,成为梁文敏一生做人的追求。正是竹的精神和品格,给了他莫大的安慰,赋予他无穷的力量支撑他一路向前。他用“竹”的精神鼓励自己走出了一条艰辛而又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道路,谱写传奇艺术人生。“竹”的精神也铸就了他――中国当代郑板桥。

篷车精神 青竹品节

在享有画坛盛誉的同时,梁文敏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旅行家,也是一个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历经许多磨难的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创出了很多中国第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毅然辞去公职,从事个体经营,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党员个体户,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墨宝斋”画店,是将中国书画走向市场的第一人。1983年,他的个体画店“墨宝斋”书画店开张。作为全国第一家个体画店,他经受了当时人们质疑的目光。这不仅是梁文敏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梁文敏自费远足到祖国的名山,深入竹海写生、实地考察竹子,办创作打草稿,拜师访友。得到了刘海粟、董寿平、韩美林、娄师白等宇国画大师的指点,艺术水平和眼界不断提升,书画界的同行们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和鼓励。

在积极参加各种义务书画活动中,梁文敏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新中国的文艺复兴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于是他又倾其所有,198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个体业余函授美术学校,将他总结的《墨竹速成》教学方法向社会推广,免费向全国学员函授画墨竹技巧。全国各地2000多名学员纷纷把报名信寄给梁文敏,这其中有战斗在老山前线的战士,甚至有的残疾学员拄着双拐、青年农民背着行李当面求教,热情的学员感动了他。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以文化大篷车的形式进行全国巡回授课,把文化艺术送下乡、送上门。

多年的军旅生涯,梁文敏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说做就做!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他拿出全部积蓄倾其家产,加上贷款,投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一辆大客车及相关教学设备,经过改装,成为适合流动教学的野外食宿的全国第一辆流动函授辅导车。这辆函授辅导车创画家全国巡回教学辅导之先例。后发展成为文化大篷车,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开创了“中国篷车文化”。“ 篷车精神”1988年1月12日,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在大连市委和各级领导的关怀、群众的期待下从大连出发开始了征程。

20年间,梁文敏的文化大篷车行程8万多公里,经历大小灾难170次,途经13个省70多个市县、200多个活动点,先后对2000多名学员进行了间试辅导,此外沿途又招收上万名学员。途中他举办了书画展100多场、书画表演200多次,观众超过10万多人次。在全国各地的工厂、矿山街道、学校、部队,农村都留下了梁文敏奋笔作画以及辅导学员的身影。他还招收失足青年,免费帮助他们,教给他们一技之长,使其重新做人为社会做贡献。梁文敏的大篷车不仅教授墨竹技法,在偏远的山区,晚上还利用大篷车上的录像设备,给部队战友和当地村民播放录像片,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大篷车的带动下,广西桂林市还建起了书画艺术一条街,成为了当地文化特色。1995年,广西桂林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奇石和书画基地,梁文敏也成了业界的领军人物,被桂林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文明经营户和先进个体劳动者,推动了我国书画业的快速发展。

在广西桂林国际旅游工艺品交易大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和长丁关根亲自为“书画一条街”剪彩并参观了板桥画店,高兴地对梁文敏说:“板桥画店全国第一,办的好,你是新时代中国书画个体户的典范,文化个体经营者的一面旗帜。”

文化大篷车还帮助无数战功卓越的老将军、部队离退休老干部找到了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画出了一片绚丽的夕阳红。文化大篷车帮助无数残疾人自食其力,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文化大篷车帮助万千农民学到了一门实用的本事,让其依靠过硬的绘画技术脱贫致富,过上殷实的生活。文化大篷车让无数平民百姓走进了姿态万千的竹世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艺术的激情。

梁文敏带领家人勇于开拓和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中华英才”、“风流人物”、“天下奇迹创造者”。《人民日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20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做了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做了宣传。

著名画家范曾与梁文敏会晤恳谈后,欣然挥笔题写了“篷车精神、青竹品节”。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高占祥在接见梁文敏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梁文敏的艺术水平和开拓精神,并亲笔题词“墨花飞紫露、笔阵起雄风”。

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满载梁文敏对艺术的终身追求,对广大美术爱好者的一片赤诚,在征程上播撒了无数美术种子,栽培了无数艺术之花,成为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一个闪亮的坐标。“篷车精神”成为闪亮的文化品牌,新时代的强音!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板桥;党员干部;为民务实

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①总书记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能够以史为鉴,善于学习古人为人为官、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努力吸收古人的正能量,从而不断补充自身精神上的“钙”。历史文化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正是一位为民务实的好干部,尽管其思想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只要是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仍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净化的好镜子,自我学习的好榜样。了解和学习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务实之举,有利于促进我党“三严三实”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落实,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郑板桥:为民务实的好县令

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郑板桥为官十余年,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与为政为民的做官理念,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在心头,成为一代清官。

至今在范县和潍县(今称潍坊)一带还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郑板桥的遗闻轶事,如“郑板桥中进士山东任知县”、“审石头财主受警告”、“卖‘扁担’广四翻身”以及“开粮仓太爷被罢官”等,这些故事都深刻地反映出了郑板桥同情百姓,以民为本的可贵精神。其中“郑板桥中进士山东任知县”的故事至今在坊间流传最广,相传郑板桥初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时,一不坐轿,二不鸣锣喝道,三不要前护后拥,只是骑了条小毛驴,带了个书童,便“走马上任”了,郑板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衙又高又厚的墙壁凿出几个大洞,他认为县衙与外面隔着几尺墙壁,“新鲜空气”吹不进来,衙门里头的“肮脏空气”出不去,整个衙门都发了霉。而板桥生来喜欢洁净,不喜欢龌龊之气,这充分显示出了郑板桥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另外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期间还经常会下乡“考察”,他下乡从不带随从,常常是一身粗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百姓冷暖,体察百姓疾苦,才能够真正地想百姓之所想,为百姓之所为。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诗书画“三绝”之中。在郑板桥所写《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家书中就真实反映了板桥的重农思想和农民意识:“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而死矣。吾辈读书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②他在书信中极赞农民在社会中的作用,以为农民当居四民之首,一反传统“士农工商”之说。这封家书写于乾隆九年(1744)秋,是板桥“天下以农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试想,在全国各地疯狂的掠夺土地,土地兼并急剧进行的时代背景下,板桥这封家书所反映的民本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板桥为官期间的民本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始终对百姓疾苦深感同情上,他曾作过不少同情百姓的诗篇,例如《山色》、《渔家》、《长千里》、《范县》等,这些诗篇都深刻地表达了板桥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心。

二、以郑板桥为鉴:做为民务实的好干部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③郑板桥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榜样,他为政十二年间,不贪不沾,生活清贫,始终保持初心,坚持以民为本,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应以清吏郑板桥为镜,对照自己找差距,真正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一)学习郑板桥为民思想,牢记为民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号召全党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心系百姓,心中有民。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从“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④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⑤无不体现着他任职期间以百姓为重,深怀关心百姓安危冷暖的博大情怀。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就曾引用过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具备“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⑥的精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常怀为民之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固和国家的昌盛。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怀为民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广大党员干部要善谋为民之道,多出为民之策。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⑦,他在任职期间经常会一身便服到乡下走走,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百姓冷暖,体察百姓疾苦,才能真正的提出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正心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体验群众的生活,体会群众的甘苦忧乐,从实践当中提炼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探求为民之道,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心民意。

广大党员干部要多立为民之志,多办为民之事。郑板桥“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他在潍县担任县令期间,潍县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百姓的安定的生活,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救灾、抗灾举措,这些举措都是郑板桥利民、惠民的集中表现,都是“泽加于民”思想的实践。因此,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更应该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改善民生,力行富民之举,把“民富”作为“国富”之根本,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越来越多的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学习郑板桥务实精神,弘扬务实作风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为民。板桥倡导为人以善,主张采取积极措施,轻徭薄赋,讼简刑轻,与民休息,因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郑板桥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之所以获得“有政声”、“有惠政”的美誉,就是因为他不仅有一颗关爱人民、扶贫济危的仁善之心,而且有关注民生、兴利除弊的务实之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求真务实精神、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真正做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首先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做到“实”防止“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行动上要做到务实、落实,首先就要在思想上崇实、求实。思想上做到“实”,就是要求思想认识要符合实际,认识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好高骛远、脱离群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一些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以不切实际的政绩观作为指导,盲目制定目标方案,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些做法的结果带来的往往是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明显的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求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并没有将其真正内化于心,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好高骛远,最终造成了思想上的“虚”。因此,广大领导干部首先要态度端正,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筑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贯彻学习会议讲话精神,加强“三严三实”的理论学习,把求真务实精神融入到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做到“实”防止“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实”,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即使要有“面子工程”,但也一定要同时做好“里子工程”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子”一定要和“里子”结合起来。群众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关心自己的民主地位是否得到了尊重,关心领导干部是否有所做为。而这些并不是走进贫困人家送几袋面粉,照几张相片,做些宣传工作就能够体现的。缺少了“里子”的“面子工程”是不得人心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贯穿到群众工作中去,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做出有利于人民的实实在在的业绩。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广大党员干部应以郑板桥为鉴,有扬弃地予以借鉴和学习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务实之举和清廉人生,有利于促进我党“三严三实”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保障。

[注释]

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②陈书良,周柳燕.郑板桥家书点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3:30.

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④郑板桥.郑板桥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8.

⑤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⑥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3.

⑦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⑧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18.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陈书良,周柳燕.郑板桥家书点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4]郑板桥.郑板桥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8.

[5]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相关期刊更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