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板桥的小故事

郑板桥的小故事

郑板桥的小故事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第1篇

据清人宣鼎所著《夜雨秋灯录》一书记载,有着“郑三绝”之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酷爱吃狗肉,性格豪爽,喜交儒雅之士。凡乡邻朋友只要将狗肉送他,他就会欣然挥毫,以诗、书、画慷慨奉谢。

到乾隆年间,官居知县的郑板桥更是声名远扬,世人争相购买并以珍藏有他的墨迹为荣。当时,扬州有一个叫甄小泉的盐商,几次上门重金相求,郑板桥因厌恶其为人,一直没理他的茬儿。甄小泉心有不甘,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一次,郑板桥到郊外赏竹,行走期间,忽听得从远处传来飘来悠扬的琴声。循声来到几间幽雅的茅舍前,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抚琴吟诗,眉宇之间,颇有隐士之风。旁边一书童在烹煮狗肉。郑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爱吃狗肉?”老者答道:“百味唯此最佳,您若喜欢,就请慢用吧。”于是,自以为遇到知己的郑板桥便大嚼起来,并且和老者相谈甚欢。言谈之中,郑板桥发现粉墙壁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以作点缀?”老者答道:“宁缺勿滥。没有好的,只好空着。板桥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但求赐宝。”郑板桥笑答:“鄙人郑板桥,做画两张如何?”老者击掌说:“求之不得。”不一会儿,郑板桥就为洋洋洒洒地老者留下了几幅书画。

翌日,大功告成的盐商甄小泉专门设宴请客,并以此书画在宾朋面前大肆炫耀。郑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自是懊悔不已。

这则故事,读后发人深省。不言而喻,正是因为“精明的”盐商摸准了郑板桥喜爱儒雅之士和爱吃狗肉的脉,才巧生一计,让心高气傲的郑板桥毫无设防地钻进了他精心设好的温柔“圈套”,并轻而易举就把郑板桥的画“雅赚”了去。所幸郑板桥恭手相送的只是他私人的才艺,而非为官之准则。

诚然,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人,每天都要不可避免地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面对许许多多诱惑的考验。尤其是手中掌权的领导干部,更要提高警惕,筑牢道德的防线,坚决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软诱惑”。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已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第2篇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第3篇

郑板桥在山东莱州云峰山游玩时,曾在一块砚台上写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细品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郑板桥的养生之道,即:“糊涂”养生经。

“糊涂”吃饭

在饮食方面,郑板桥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不太在乎什么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可谓“糊涂”吃饭。郑板桥自幼家贫,常常食不果腹,这也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挑食的好习惯。即便后来做了官,成了名,他也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每日粗茶淡饭,“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郑板桥认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现代医学也证明,素食和清淡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而粗粮不仅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具有抗胃癌、肠癌、乳腺癌、溃疡性肠炎等功效。

“糊涂”做人

在为人处事方面,郑板桥非常的乐观豁达,吃得亏,经受得住打击,不计较官位高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纠缠琐碎小事,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可谓“糊涂”处事,“糊涂”做人。郑板桥三岁丧母,三十岁失去爱子,四十四岁以前一直怀才不遇,好不容易谋得一个官职,却如昙花一现,辞官回家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种种不幸,郑板桥总是付之一笑,泰然处之,从不往心里去。他在六十岁生日时,还写了一副对联为自己祝寿:“浑为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糊涂”作画

在兴趣爱好方面,郑板桥热衷于诗、词、书、画,不过他不为名利,只为怡情,可谓“糊涂”作画。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十分执着,有一段时间,他痴迷于临摹诸家法帖,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夜里,他在梦中临帖,东指西横,竟将夫人的背当作了稿纸。夫人惊醒后,地责备道:“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为何不用自体用我体?”郑板桥猛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然后自创一体。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第4篇

1742年春天,郑板桥到山东范县赴任知县,上任第一天就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一面坐案,一面令师爷唤击鼓人进堂。一位60多岁的农村妇女进了大堂,含泪呈上一张状纸:“早闻大人官清正,求您为女把冤伸。女儿名叫王秀春,为人善良心眼诚。相夫教子是典型,勤俭持家传美名。女婿在外把商经,大务小事一肩承。只因去年婿猝死,背上谋夫冤罪名。不日将要问斩刑,天大冤枉求洗清……”。

郑板桥看罢诉状,问到:“王秀春是你家女儿?你家在何处,姓甚名谁?”老妇说:“禀告大人,王秀春是我的女儿,我姓刘,家住陈家庄,人叫我王刘氏。”

原来王秀春的丈夫叫陈二毛,是个生意人。二毛从小母亲病故,由父亲陈三拉扯成人。陈三是个兽医,行医时结识了王秀春的父亲。陈、王两家虽相距约十里地,但二毛与秀春童年时在一个私塾念书,青梅竹马,感情甚笃。

二毛和秀春结婚后,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特别是秀春为陈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后,全家大喜,更是和睦有加,十里八村的人都羡慕二毛得了一个贤惠善良的好妻子。二毛经商常年在外,陈三每天走村串户,擦黑才能回家,家中大小事全由秀春一人操劳。邻居一个叫陈四久的男人常常帮她干些重活,从不计酬。秀春感激陈四久,常给他做些针线活儿,以作酬报。陈四久与陈三同宗同族,虽年龄与二毛相差不大,但论辈份,二毛管叫他四叔。陈四久妻子病故,一直独处,把二毛当作亲侄子,二毛更视四久为亲叔叔,两家关系格外融洽。

二毛家中通常只有公媳和孩子三人。公公陈三长期单身过活,又有沾花惹草的恶习,日子一久,对儿媳也产生了非分之想。聪明的秀春想方设法逃避公公的侵扰,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可是时间长了,防不胜防。一天深夜,陈三偷看秀春洗澡后,淫心大发,入室将熟睡的儿媳紧紧抱住。秀春从梦中惊醒,早已明白眼前的处境,心生一计,装作糊涂,大喊捉贼!喊声划过宁静的夜空,四久听到“捉贼”声,随声附和道:“该死的贼子,看你往哪儿逃!”抄起家伙就追了出来。陈三见事不妙,气极败坏,越墙逃走。

陈三恼羞成怒,怀疑秀春与四久有染,处处监视他俩的言行,并常对秀春大施。秀春忍无可忍,本想把这件事告诉丈夫,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妥,好歹还是自己的公公。家丑不可外传,秀春只悄悄告诉了母亲。刘氏听了十分气愤,要找陈三算帐,被秀春制止,要母亲先忍一忍。

去年夏末的一天,二毛从外突然回家,秀春喜上眉梢,赶忙备饭为丈夫接风。刘氏见女婿久别归来,高兴之至,特地从集市上买了一只大公鸡送到陈家,秀春宰了,炖了一大钵,好让二毛吃个痛快。

陈三想从酒席上发现秀春和四久的蛛丝马迹,假惺惺地叫过四久,一齐同桌共饮,并要秀春的母亲刘氏同外孙坐了上席。席间秀春心疼二毛,只顾给二毛奉菜,首先奉上鸡头。二毛接过鸡头,认为四久常为他家帮忙,过意不去,便将鸡头递在他的碗中。四久不受,又推让给二毛。二毛无奈便推给岳母。心地善良的刘氏推给陈三:“还是您亲家公吃吧!”陈三眼珠一转,为了讨好儿媳,把鸡头转给秀春。秀春婉拒,仍将鸡头放在钵中。二毛挟起鸡头说:“两位大人都不愿吃,那还是让四叔吃吧。”边说边向四久碗中送去。四久一手挡住:“我看都不用推让了,二毛吃掉算了。”秀春连忙插话:“相公,既然都心疼你,你就吃了吧。”盛情难却,二毛不再推让,就和儿子分着吃了。

久别胜新婚。可是这天晚上,二毛和秀春躺下不到半个时辰,二毛就觉得腹中剧痛,接着睡在隔壁的儿子也“哎哟”直叫。秀春起床点灯一看,二毛和儿子脸色乌黑、口吐白沫,秀春吓得七窍生烟,忙呼叫公公。孰料陈三趁酒兴与野女人幽会去了,忙而无计的秀春只好叫四久帮忙去接医生。医生还没有接来,二毛和儿子就一命呜呼了。

顿失丈夫与亲子,秀春悲痛欲绝,要追丈夫、儿子同去,母亲和四久苦苦劝阻。

二毛和孙子暴死,陈三既悲且恨,一口咬定是四久与秀春勾搭成奸,在鸡肉中下毒,谋夫夺妻,一状告到县衙。

县官刘青暗中收了陈三银两,连夜派人将四久与秀春一同捉拿归案,不由分辩,一口认定四久谋夫夺妻案成立。四久和秀春再三苦诉,刘青却一意孤行,决定来个屈打成招。可四久与秀春宁死不服,刘青令衙役将二人打昏过去,强行盖了他们的指印,打入死牢,定于年前问斩。

就在此时,郑板桥接任知县,秀春母亲刘氏听说郑板桥是个大清官,抱着一线希望,来为女儿和四久鸣冤。

郑板桥早知刘青的劣迹,决心重审此案。第二天,他查阅案卷,果见漏洞百出。走访四久的左邻右舍,村人都说四久与秀春绝无通奸之事,倒是说陈三有之意。郑板桥反复琢磨:同桌6口共餐,都吃过鸡肉、喝过鸡汤,为什么只有二毛和孩子中毒?如此看来,公鸡头便是元凶了。又想,难道一只鸡仅仅只有鸡头有毒?郑板桥一时陷入困境。

一连数天,郑板桥一直调查与本案有关的人和事。一天,来到城郊的一个小村子里,见一胖一瘦两个妇女吵架,胖子骂瘦子是陈年公鸡头,瘦女人暴跳如雷,要与她拼命。郑板桥忙上前将她俩劝开,问那个瘦女人,为什么骂她陈年公鸡头?瘦女人告诉他说,公鸡是蝎子和蜈蚣的克星,它的头部是巨毒,所以喂了10年的公鸡是不能吃鸡头的,它比什么巨毒都厉害。

郑板桥恍然大悟,速回县衙,令衙役到乡村买一只喂了10年以上的公鸡,将它杀掉,煮其头,喂了狗。狗食后,不到两个时辰就死了。

郑板桥复审案情,再次取证,先找到刘氏家,问她公鸡的来源。郑板桥在刘氏带引下,找到公鸡卖主,一问其情,正是喂了10年的公鸡。再传原告陈三,问他有何证据,陈三无言对答。郑板桥当即将王秀春和四久无罪释放,对蓄意诬害他人的陈三判了5年徒刑。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板桥;党员干部;为民务实

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①总书记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能够以史为鉴,善于学习古人为人为官、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努力吸收古人的正能量,从而不断补充自身精神上的“钙”。历史文化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正是一位为民务实的好干部,尽管其思想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只要是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仍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净化的好镜子,自我学习的好榜样。了解和学习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务实之举,有利于促进我党“三严三实”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落实,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郑板桥:为民务实的好县令

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郑板桥为官十余年,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与为政为民的做官理念,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在心头,成为一代清官。

至今在范县和潍县(今称潍坊)一带还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郑板桥的遗闻轶事,如“郑板桥中进士山东任知县”、“审石头财主受警告”、“卖‘扁担’广四翻身”以及“开粮仓太爷被罢官”等,这些故事都深刻地反映出了郑板桥同情百姓,以民为本的可贵精神。其中“郑板桥中进士山东任知县”的故事至今在坊间流传最广,相传郑板桥初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时,一不坐轿,二不鸣锣喝道,三不要前护后拥,只是骑了条小毛驴,带了个书童,便“走马上任”了,郑板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衙又高又厚的墙壁凿出几个大洞,他认为县衙与外面隔着几尺墙壁,“新鲜空气”吹不进来,衙门里头的“肮脏空气”出不去,整个衙门都发了霉。而板桥生来喜欢洁净,不喜欢龌龊之气,这充分显示出了郑板桥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另外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期间还经常会下乡“考察”,他下乡从不带随从,常常是一身粗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百姓冷暖,体察百姓疾苦,才能够真正地想百姓之所想,为百姓之所为。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诗书画“三绝”之中。在郑板桥所写《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家书中就真实反映了板桥的重农思想和农民意识:“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而死矣。吾辈读书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②他在书信中极赞农民在社会中的作用,以为农民当居四民之首,一反传统“士农工商”之说。这封家书写于乾隆九年(1744)秋,是板桥“天下以农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试想,在全国各地疯狂的掠夺土地,土地兼并急剧进行的时代背景下,板桥这封家书所反映的民本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板桥为官期间的民本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始终对百姓疾苦深感同情上,他曾作过不少同情百姓的诗篇,例如《山色》、《渔家》、《长千里》、《范县》等,这些诗篇都深刻地表达了板桥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心。

二、以郑板桥为鉴:做为民务实的好干部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③郑板桥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榜样,他为政十二年间,不贪不沾,生活清贫,始终保持初心,坚持以民为本,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应以清吏郑板桥为镜,对照自己找差距,真正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一)学习郑板桥为民思想,牢记为民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号召全党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心系百姓,心中有民。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从“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④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⑤无不体现着他任职期间以百姓为重,深怀关心百姓安危冷暖的博大情怀。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就曾引用过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具备“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⑥的精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常怀为民之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固和国家的昌盛。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怀为民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广大党员干部要善谋为民之道,多出为民之策。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⑦,他在任职期间经常会一身便服到乡下走走,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百姓冷暖,体察百姓疾苦,才能真正的提出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正心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体验群众的生活,体会群众的甘苦忧乐,从实践当中提炼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探求为民之道,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心民意。

广大党员干部要多立为民之志,多办为民之事。郑板桥“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他在潍县担任县令期间,潍县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百姓的安定的生活,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救灾、抗灾举措,这些举措都是郑板桥利民、惠民的集中表现,都是“泽加于民”思想的实践。因此,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更应该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改善民生,力行富民之举,把“民富”作为“国富”之根本,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越来越多的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学习郑板桥务实精神,弘扬务实作风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为民。板桥倡导为人以善,主张采取积极措施,轻徭薄赋,讼简刑轻,与民休息,因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郑板桥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之所以获得“有政声”、“有惠政”的美誉,就是因为他不仅有一颗关爱人民、扶贫济危的仁善之心,而且有关注民生、兴利除弊的务实之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求真务实精神、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真正做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首先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做到“实”防止“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行动上要做到务实、落实,首先就要在思想上崇实、求实。思想上做到“实”,就是要求思想认识要符合实际,认识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好高骛远、脱离群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一些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以不切实际的政绩观作为指导,盲目制定目标方案,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些做法的结果带来的往往是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明显的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求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并没有将其真正内化于心,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好高骛远,最终造成了思想上的“虚”。因此,广大领导干部首先要态度端正,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筑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贯彻学习会议讲话精神,加强“三严三实”的理论学习,把求真务实精神融入到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做到“实”防止“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实”,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即使要有“面子工程”,但也一定要同时做好“里子工程”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子”一定要和“里子”结合起来。群众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关心自己的民主地位是否得到了尊重,关心领导干部是否有所做为。而这些并不是走进贫困人家送几袋面粉,照几张相片,做些宣传工作就能够体现的。缺少了“里子”的“面子工程”是不得人心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贯穿到群众工作中去,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做出有利于人民的实实在在的业绩。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广大党员干部应以郑板桥为鉴,有扬弃地予以借鉴和学习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务实之举和清廉人生,有利于促进我党“三严三实”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保障。

[注释]

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②陈书良,周柳燕.郑板桥家书点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3:30.

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④郑板桥.郑板桥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8.

⑤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⑥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3.

⑦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⑧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18.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陈书良,周柳燕.郑板桥家书点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4]郑板桥.郑板桥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8.

[5]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34.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相关期刊更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