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茶女

采茶女

采茶女

采茶女范文第1篇

那天酷暑难耐,我心中烦闷,不停的缠着妈妈:“妈妈,到底还有多久才到啊,我烦死了!”妈妈忙着开车,只是草草应付我:“嗯,应该不远了。”“啊!连看个茶园都那么麻烦!”我颓丧地跌坐在靠背上。车子仍旧在望不尽的颠簸乡村小道上飞驰,很快,我的眼前映入了一片细嫩的绿,像西湖的湖水,像初生的草芽。“到了!”妈妈微微俯身,礼貌地为我打开车门。“哇!”我由衷的发出了一阵赞叹声,而妹妹总结性的接上:“真漂亮!”爸爸哈哈一笑,神秘地眨了眨眼,说道:“还有更美妙的东西就在后面呢!”“真的!在哪在哪?”我愈发迫不及待了。“别急......”爸爸一闪身,领着我们来到一条苍翠的小道上,绅士地一弯腰:“欢迎两位小公主来到茶园!”我们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跟着“爸爸大臣”进了茶园。

一入茶园,铺天盖地的绿:细腻的新绿、幼嫩的嫩绿、浅淡的水绿、独特的墨绿、俏丽的葱绿。我惊呆了,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种奇幻的绿!这时,我又瞥见了几个如画的身影:江南服装,面容清秀,酒窝浅浅,笑意甜甜。她们穿梭在这些梦幻的绿中,但是丝毫不影响绿的美,反而有增无减。就像绿叶衬托着娇媚的鲜花,把它们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最令人叫绝的是她们的双手在茶叶上轻巧地左点右点,那双葱白的藕手就像变魔术似的,转瞬,翠绿透明的茶叶像绿玛瑙一样在竹篮里反射出柔和的绿光。

我看呆了,爸爸好笑地拍了拍我的脑袋:“走了,去采茶叶吧!”“好诶好诶!”我又兴奋的叫了起来。挎上竹篮,穿上服装,我好像也成了采茶女中的一员,心里不禁美滋滋的。看上去像了,但还是要有功底才行呀!我立马下了决定:马上开始采茶!我急急地学着采茶女的手势,轻轻在茶叶上一捏,再微微一扯,一片苍翠欲滴的茶叶就乖乖躺在了手心。我一看第一片摘得很是成功,心里一兴奋,就加紧了手中的速度与力道。可这样一来,娇嫩的的茶叶可就受不住了:你一扯,一下子撕破了一个指甲大小的口,漂亮的绿玛瑙有了裂痕,要多突兀有多突兀。我一瞧,这可不得了啦,只得稍稍掂一掂茶叶,连拉都不敢了。可这样一来,茶叶又顽强坚韧地牢牢抓住枝干,就是不肯松手。

我没辙了,回头一望,诶?妈妈怎么这么悠闲自在?我定睛一看:哦,妈妈的双手轻巧自如地在叶梗上拨来弄去,不一会竹篮就铺满了翠流的茶叶。我赞叹不已,缠着妈妈非要她传授传授“真经”。妈妈感到十分好笑,便耐心的教导了我方法。渐渐地,我也采的越来越好了,是不是有几分采茶女的模样了呢?

时近黄昏,橙红的太阳缓缓的落了下去,浅淡的余晖晕染着湛蓝的天空画布,悠扬的钟声催促着我们的脚步,采茶女们也嬉笑着三三两两离开了茶园。该走了,我恋恋不舍的回首,心想:这里茶美人更美,我一定会再来的!

采茶女范文第2篇

其实,古时候的女人是很少啜茶的。尽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那茶大多是给男人摆谱儿待客的,很少为口腹之必需。当然,如剩下一点茶叶末子,妇人自会冲上一大碗淡茶汤,与小儿一起捧着你一口我一口地灌进喉咙里。

喝功夫茶,尤其与女人无关,这并非说女人耻与闲人为伍,实在是懂得解渴的女人无资格无闲暇无学问泡在茶楼里细啜品茗论茶经。望着壁上的“竹炉汤沸,如听瓶笙”的横额,阔谈天下之大事而两腋之下习习生风;一天坐下来,男人的屁股磨光了板凳,掌灯时肚子已哗哗作响了。女人哪有这等自由自在和这不浅的口福呵。虽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但百分之六十的女人身上缺水;可是为了省下茶水钱,女人便认命地舔着舌头闻茶香,自顾自地喝那白水去了。

但是喝不上那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的香茗的女人却甘做山坡茶园的采茶工,这早已成为大江南北产茶之地的风俗画了。“双双相伴采茶枝,细雨叮咛莫要迟。既恐梢头芽欲老,更防来日雨丝丝。”从这类民间采茶歌中可晓得采茶女们的苦心和憨态吧。养蚕女穿布衣,编席女无席铺,采茶女何必玄想“诗卷茶灶”的风雅呢?

不过,做女人还是挺荣幸的,坡先生一次酒后饮茶,喻茶为“可爱的少女”,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名句。如果将这句丽语与东坡另一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作起对来,悬于茶馆的廊柱上,该是多么合拢的咏茶联呀!

据说,古时女人饮茶能饮出品位和情态的有三种人:一是女道士,唐朝开元年间,与著《茶经》的“茶圣”陆羽一起组织茶诗聚会的李香兰便是长于书画又精于茶道的女道士。二是女文人,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都是嗜茶、知茶,并以茶明志的茶文化高士。三是,可见古时女人喝茶是件很奢侈的事,除愁眉啼装的大家闺秀外,是有资格喝茶的。“必若桃脸柳腰,于金幔中烹茗煮泉。”

历史折身一转,当下时代的女人生活质量猛地蹿了个高儿,连孕妇都可以喝保健品公司为她们开发的功能性茶饮了。让女人越来越女人,这是商家的机敏,市场经济向女人提供了铺天盖地的茶的诱惑。于是,较之过去的岁月,女人喝茶成了一种时尚。常见女人拎着一个泡着减肥茶的太空杯出入办公室和一些公关场所。喝不惯咖啡的外企白领小姐可随时从抽屉里拿出袋装的八宝茶闷上一杯。被男士们相约的女士聚餐时会从手袋里优雅地夹出一小袋柠檬茶。在步行商业街上勾肩搭背的一对女伴,逛得口干时会一起将目光瞥向路边透明冰柜里的冰茶,爽口爽心……

世界进入了饮料时代,中国的茶经销商不得不炒作起“女人茶”。别看女人十分看重时装的品牌,可对名茶之名是不大注重的,不管是淡薄的,浓重的,还是苦涩的,甘醇的,只要在茶中间加入了减肥养颜保健之类的添加剂,外加花花绿绿的包装盒,即使是筛选剩下的最劣等又存过三夏的茶叶末子,女人也买得专情,喝得如痴。一旦自我感觉身体曲线有些许苗条了,便犯了“劝酒不劝茶”的忌,忙不迭地告知周围的姐妹,某某品牌怎生了得。正所谓时尚女人三件宝―文胸、唇膏、减肥茶。

采茶女范文第3篇

(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采茶戏”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一戏曲形式至今依然活跃于我国多个地区,是迄今留存下来一种较为古老的戏曲。三门“石马采茶”音乐内容丰富,曲调纯厚优美,表演形式多样,融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茶”文化贯穿始终,印证了茶乡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为研究三门湾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关键词】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马采茶;特色;音乐形式;美学内涵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重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文化视域中的台州三门“石马采荼”研究”(项目编号:13Y207)。

“采茶戏”又称“采茶舞”,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宋元时期,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据说:“清初,采茶歌的发展极为迅速,遍及山野村舍,靡然风行……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每首仅用四句唱词,后来由小调发展为一种联唱的形式,名日‘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至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词基本上还是采茶歌联唱的内容。”这里所说的“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采茶灯”便是后来形成采茶剧种的先声,这从清代乾隆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可以找到用工尺谱记录的例子说明这点。由此可见, “采茶戏”是茶文化兴起的产物,流行于盛产茶叶之地,为了适应茶区广大群众的文娱活动及茶商促商演出的需求,’在本地民歌和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一曲牌在各地流行时,南于各地风土人情、语言音乐的不同,在音乐旋律、伴奏形式、舞台表演、道具服饰上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韵味。作为最具台州地方特色的三门“石马采茶”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其成熟的表演形式和独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具有传承、交流的文化价值,是浙江三门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是省内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曲艺品种之一。

一、“石马采茶”的基本概况

(一)丰富多样的曲调来源

“石马采茶”表演从头至尾贯串一个“茶”字,题材鲜明,语言风趣,载歌载舞,由“茶舞者采茶”、“卖六头贩茶”、“看相人看茶”、“花鼓婆、花鼓公贺茶”、“和尚品茶”等多个部分组成,节奏、衬词、念白丰富多变,情感表达细腻,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主。曲调在演唱时丝竹乐予以伴奏,手法多样,曲调来源广泛,大致可分为几类:第一类为单纯的“茶歌”,音乐结构较为简单,茶农劳作时所唱,如《小采茶》《大采茶》等;第二类为“茶灯”,与当地的民歌、舞蹈相结合,边歌边舞,骨架音与茶歌里的基本相同,表现喜庆祥和载歌载舞的劳动场面,如《顺采茶》《倒采茶》等;第三类为“茶腔”,即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加入小调,形成乡土气息浓郁、情节简单的地方小戏,唱腔以民间方言为主,如《贩茶调》《鲜花调》等;第四类为“采茶串古”类,“串”指穿插, “古”指古代,这一类曲调主要表述民间故事及历史人物故事等题材,如《古人头调》。以上几类曲调将茶乡人民生活形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极具特色的服饰道具

据清康熙初年《全州志》记载:“元宵悬灯于庭,乡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女联臂踏歌,多采茶歌”,“联臂踏歌”就是采茶戏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演中各种角色齐全,人物性格鲜明。因此,在石马采茶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饰、道具均有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剧中各人物的身份、性格,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风格。

1.主要人物服饰

采茶女:头上梳两个发髻,发髻四周盘上粉色小花,穿鲜绿色大襟上衣、大脚裤,系黄色短围兜,平底圆口白绣鞋,左手捏一大红手帕,右手托茶蓝。花鼓公:头戴黑螺帽,平底圆口黑鞋,穿黑色上衣,袖口、领口等处缀白色水袖,大黄色灯笼裤,腰间系大红色大结,左手拿堂锣,并将拇指套在锣上的绳环内,右手中指、食指、大拇指夹以红色方布缠绕而成的鼓扦。花鼓婆:梳古代小姐头,身穿大红色大襟上衣、大脚裤,领口、袖口、裤口等处缀蓝白色水花袖,系粉色大花围裙,穿红色绣花球穗鞋,左手拿腰鼓,右手拿鼓扦。看相人:头戴礼帽、墨镜,身穿黑色长衫,身上斜挂一红色木盒,右手握扇,脚穿平底圆口黑鞋。茶和尚:头戴黄色佛帽,身穿黄色袈裟,胸前挂佛珠,手拿木鱼。这些妆饰个性鲜明,色彩艳丽,蕴含了不同人物性格的审美造型追求。

2.主要道具

茶斗:是一个棱台,上口边宽约九寸,下口边宽约六寸,四周由彩色布围绕,台高大约六寸,中心串插于高约三尺的龙杖之间,杖上缠着腾龙,朝着茶斗吐水,它与茶心相配套。茶心:是吉祥的象征,工艺繁杂,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包含木工、绘画、雕塑、剪纸,是一种造型艺术。茶心顶尖有狮子舞球,狮子两边配有雀凤斗艳,茶心整体呈八角状,八个侧面分别有梅、兰、竹、菊、蝠、鹿、凤、鱼八福剪纸图案,通体高达六尺,罔围八尺,竹木框架,外面有彩布,以彩带流苏,边角上挂有大红灯笼。除此之外,茶心中央为墨绿色,四周有花草点缀,犹如茶山的颜色,寄托一种吉祥如意的愿望,是一种茶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张扬力。

(三)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序

“石马采茶”的演职人员约二十余人,有茶女、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花鼓公、花鼓婆、茶和尚及乐队人员,表演时以茶心为中心,七位茶女为中间圈,花鼓公、花鼓婆、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等八位是外圈,三圈按照不同的方向转动,圈外有茶和尚一人,乐队中有长号、管弦乐、打击乐等:活动开始前,村里挂满旌旗,鞭炮迎接,以“哈嘟头”起引,锣鼓起奏,之后丝竹乐进入,茶纛、茶心、茶斗先行开道,以茶心为中心,茶女、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花鼓公、花鼓婆、和尚紧跟茶心,队形变化,错落有致。茶心领唱,茶女和唱,贩茶客道白,茶和尚、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台位变化多样,队形阵式颇多,表演共计十二节,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别具一格,常用的队形有:荷花阵、开门阵、关门阵、双龙喷水阵、单龙喷水阵、箍桶阵、小篾篱阵、大篾篱阵等,如下图:

二、“石马采茶”的音乐形式

(一)曲牌形式丰富多样、艺术形态兼容并蓄

正所谓“无腔无调不成戏”,戏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对于戏曲,历来有“戏以曲兴、戏以曲传”的说法,三门“石马采茶”民间曲牌极其丰富,大都为曲牌体联唱,大致可分为几个方向,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是“采茶戏”音乐中最为传统的部分,舒缓活泼,多以叙述为主,题材大多直接表现采茶相关的内容,是三门“石马采茶”的主要声腔。二是“路腔”,善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内容,角色行路时吟唱较多,轻松愉悦,诙谐风趣。三是“杂调”,杂调的来源相对比较复杂,新鲜有趣,用于调剂,不作为主要的曲牌使用,其曲调特点为按字行腔。我国现代戏剧家张庚先生指出:“戏曲的第二度创作,是从全剧的音乐化开始的,戏曲的表演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的……舞台气氛的变化、服装道具的使用与音乐情感的刻画、高潮的突出息息相关。”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舞台气氛、服装道具等对戏剧表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三门“石马采茶”曲牌形式的多样化,歌舞、戏曲、美术、手工技艺等各种民间艺术形态兼容并蓄,具有很强的可看性、观赏性,具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舞台表演诙谐幽默、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石马采茶”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及幽默诙谐的对白吸引观众,唱词结构多样,说唱相间,念白部分以对话式为主,唱词以地方音押韵,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些特征在卖六头、茶和尚、看相人等人物中表达得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如下:二对“看相人”肩背雨伞,戴着墨镜、手摇纸扇,并在伞下悬挂“善观气色”,嘴巴吆喝“看相了”,并自言自语道: “今年茶叶不错,讲讲吉利话,讨口茶喝喝”。贩茶客一身黑色装束,风尘仆仆唱着贩茶调,见茶女便说: “小娘子,粗茶细茶拿来看,头号细茶卖多少,二号细茶卖多少?”采茶女接着齐唱: “头号细茶三文半,二号细茶卖三文。”贩茶客又说道:“茶倒好,价太高,茶身未燥上白毛,小娘子,我苏州到此路途远,到你府上宿安身。”采茶女答:“奴奴丈夫未在家,那有床铺宿安身……”贩茶客的表演常常辅以含蓄、幽默、诙谐的语言,佐以东张西望的表情与动作借机调侃嬉闹采茶女,表演滑稽引人作笑,表演具有随意性、即兴性、灵活性,舞台极具生机活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戏剧“无丑不成戏”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喜剧性色彩。

(三)唱词结构灵活多变、表演形式载歌载舞

“石马采茶”从历史形成和演唱形式来看,其音乐体制结构主要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和曲牌体并存。曲牌体唱腔一般只有一个曲牌,旋律中常见小跳,情绪活跃、节奏明快,其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排列整齐。七字句的组合方式多为二、二、三的形式,例如:《采茶》:“正月.(支)采茶·贺新年(呀哎哎),茶女-差出·点茶园(呀依呀哎)!点起.(支)茶园·二十亩(呀哎哎),当官·发起·又交钱(呀依呀哎)!”;如《紫竹调》:“第一根·紫竹·再写·四个字,投臣子·难无奈·正投·四字,捉个史文恭·梁山凑英雄。”除此之外,在“石马采茶”中还出现了混合句结构,有每句五字、六字、七字、九字等,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极具说唱音乐风格。当然,除了正词以外, “石马采茶”还利用休止符、间奏、旁白、段式句法及段式音乐的节奏结构变化,使结构更具有完整性。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 “石马采茶”在表演方式、道具使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整个表演载歌载舞。“载歌”主要体现在“石马采茶”唱腔中,在唱腔形式上较多地使用了“对唱”、“一唱众合”的表演形式,两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歌词内容以不同的季节为依据,一月挨一月地歌舞,人物性格鲜明,自由朴实,内容丰富。“载舞”是“采茶戏”传统的表演特色,在“石马采茶”表演中,“歌”“舞”相随相伴。采茶女手提茶篮表演“采枝”、“摘茶人篮”、“放枝”等动作,动作多变,有前托篮、肩上托蓝、擎篮转、勾手托灯步、站门、龙门、左小踏跳、过蹬步等,形象模仿了茶乡的生活及采茶场景,风格纤细,边唱边演。二对相濡以沫的“花鼓公、花鼓婆”唱着花鼓调打着花鼓欢腾雀跃,花鼓公以下蹲跳步、前蹲跳步等动作饰演英雄好汉;花鼓婆以小碎步、转腕等动作,体现良家妇女,在动情之处,花鼓公作摇头得意状与花鼓婆“耸肩”、“对眼”,并将两个花鼓合在一块敲打,神情一体、情舞交融,大大增强了色彩和表现力。

三、“石马采茶”的美学内涵

“石马采茶”由原始的茶戏演变而成,流传于珠岙镇石马村及吴岙、珠岙、高枧、亭旁等周边城镇。珠岙镇位于三门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北接宁海县西北界天台县,西南邻高枧乡,以种植茶叶为主,珠岙镇石马村有一山名为江湖山,与天台山一脉相承,是“石马采茶”最早的发源地。据“中国茶神”唐朝的陆羽在《茶经》中评天台山为“天下第十七泉”,由此可见,马村江湖山与茶文化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再据郑氏宗谱记载,石马郑氏祖先文迥公自南宋年间从高枧双娄茶山迁居于此,《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石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数百年前,祖辈辛勤,山上山下,地边角落,山湾山岗,坑边岩档,甚至路边墓旁都种上茶叶,还有山湾名日“茶同湾”,故采茶舞应运而生。”采茶是三门人的一种劳动方式,它给人民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与之相伴的“石马采茶”戏是三门人的精神娱乐节目,正如古人有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与劳作、民俗相伴相生的。“石马采茶”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述说并生动地描述了人们采茶之景、劳作之景、丰收之景,表达了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精神与人生的态度,展现了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石马采茶”就其表演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都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印证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茶乡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为研究三门湾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四、结语

“精神首先要从自然中退回到自己,把自己提升到超越自然而且降伏自然,然后才能在自然中无拘无碍地统治着,把自然转化为一种能表达精神的外在存在。”“石马采茶”正是将现实生活通过优美朴实的曲调、舞蹈转化成一种外在的表达自我的形态,展示了人们内心的愉悦幸福,因此,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俗传统观念的日趋淡化,电子传媒的不断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马采茶”这一文化的存在形态与艺术表演特征。“石马采茶”的发展演变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个案,它从兴盛走向衰落,再由衰落成为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观念逐渐转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对“石马采茶”的传承与保护也应当将音、地、人、物等要素相结合,从民族音乐文化学角度出发,成立采茶活动保护机构,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民间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马采茶”、喜欢“石马采茶”,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浙江台州三门“石马采茶”,共同促进“石马采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庚,戏曲美学三题[J].中国戏剧,1990,( 10).

[2]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采茶女范文第4篇

自2011年始,本刊与北京满堂香茶业已有过多次合作,此次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携手京城茶业发展,办好京城各大茶事活动。

本刊副总编刘林风

参加首都“第十一届三八女杰雅聚”

3月8日,“第十一届三八女杰雅聚”在首都北京一茗茶会馆举办。雅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发表了 “泡一壶人生好茶”的主题演讲。他说,茶产业一线员工中,80%以上是女性。她们种茶、采茶、制茶、泡茶、卖茶,带给人们健康、愉悦与品位,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谈到女性与茶的关系,陆尧说:“女人如茶,茶须静品。”他希望爱茶的女人越来越多,掌握的科学饮茶知识的女人越来越多,让茶陶冶她们的情操,增强她们的素养。“以茶养生、以茶养心,追求韵高致静、静生美、达天乐的人生境界。”

本刊副总编刘林风参与此会,深刻体会茶文化的红颜魅力。

本刊应邀策划“中国根雕之都”文化

建瓯根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政府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注重传承创新,拥有大批根雕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基础好,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获得诸多殊荣,2009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1月17日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的“中国根雕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对此当地政府、根雕企业非常重视“中国根雕之都―建瓯”的文化挖掘与推广,特邀本刊前去考察、策划其根雕文化。

读者来信

各位茶友:

阅读了多期的期刊之后感觉这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刊物。

从里面我可以更加了解武夷山,了解那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武夷岩茶也有新的认识。

最喜欢里面关于人文方面的,主角或许只是一个小茶叶店的服务员,或许是卖栗子的小姑娘,或许是知名品牌的老板……讲述了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讲述了一个个生活在武夷山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不一样的人生。却因为都是生活在武夷山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因为武夷山的茶,而有了联系。

阅读了以后让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会产生去武夷山的冲动,让在武夷山的人更加流连忘返,让我这个去过武夷山的人还在回味,还想再过去。

希望你们可以越办越好,有更多的惊喜可以出现。

羽卒

2012年3月18日

采茶女范文第5篇

位于平利东大门长安镇,西距县城10公里,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毗邻,属温热半湿润区。境内资源丰富,茶香四溢,美景如画。秦楚边关古长城巍峨亘古,道教胜地西岱顶风光旖旎,峻险奇秀蜡烛山幽径可探;贯穿其中的“安平”高速正在规划建设中;生态产业园碧波万顷,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特色集镇如置画廊,游人至此,流连忘返,文人雅士,怡神于斯延绵全镇现有茶饮园。“女娲银峰”系列名茶两度荣获“中茶杯”一等奖,绞股蓝茶饮品盛誉远播,10公里的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带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陕西省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下辖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平利县高峰村茶叶技术协会、安康市名优茶研发中心、安康市茶叶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省平利县茶叶专家大院和西安市女娲银峰茶叶销售中心各1个。现拥有茶叶生产基地10500亩,其中有机茶生产基地1080亩。2008年生产茶叶105吨,产值超1500万元,成为全县茶饮产业龙头企业。

艰苦创业失志不渝

在秦巴山区腹地,有一位响当当的的“名人”。他就是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共党员洪善存,一个名望很高的茶叶专业农民技师。他现任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高峰村茶叶专业协会理事长。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茶叶科技开发和茶叶发展,良种茶苗快速繁育技术、无性系高效茶园标准化栽培技术、女娲银峰茶叶等先后荣获科技进步奖。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茶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90%以上的农户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户,发展高效示范茶园1500亩,并由此推动了全镇乃至全县茶饮产业的率先突破,成为茶乡产业的领路人。2001年,被推举为平利县第六届政协委员、平利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重压出思路,坎坷砺壮志”。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的洪善存,经济上仍处于相对贫困的水平,如何摆脱贫困,洪善存把目光盯上了自家房后的村办茶场。当时的茶场管理粗放,连年亏损,成为村上的一大包袱,洪善存以毛头小伙的闯劲,不顾家庭的反对和亲友的劝阻,向村委会提出承包村办茶场的要求,并签订了20年合同。他靠借贷筹集资金5000元,对茶园进行低产改造,并添置部分加工机械,从此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多年的务茶之路上,洪善存深知,茶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广泛应用,他聘请技术人员当顾问、订阅茶叶生产开发技术刊物等,通过自学,在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作机制。在品种改良上,一方面他从外地引进茶叶良种12个,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早、中、晚茶树良种;另一方面他注重对当地茶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提高单产水平,并且采用国内一流的全光照自动喷雾技术进行无性系繁育生产,创造出了亩产一级苗80万株的国内育苗先进技术。目前每年产苗300万株以上,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实验示范与推广,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栽培技术上,加强对施肥、灌溉、修技、病虫害防治,光照调节等环节的研究试验,解决了一系列技术课题,摸索出了一整套丰产栽培经验,使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走名茶机械化加工之路。从1992年开始,他先后从杭州等地购置全自动制茶生产线,根据市场需要,研制出针型名茶,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水平,使清明前后的春茶由90年代每公斤20-60元,提高到现在每公斤1200-1600元。加强产品研发,注重品牌效应,由他主持研制的“女娲银峰”茶,2002年荣获14届中国西部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2003年、2007年参加全国“中茶杯”名茶评比,均获一等奖。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不久,平利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在全县大力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战略,洪善存看到了机遇。但怎样发展,洪善存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要把茶饮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是实行集约化经营。他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茶叶,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每亩500元价格一次性从村民手中转包土地500亩,后来女娲银峰公司直接流转茶园350亩,间接流转茶园850亩,全部用于建设有机无公害高效茶园,同时将出转土地的农民返聘到茶场务工,既安置了富裕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成功的实施了土地合理流转。他的实践和探索为平利县茶饮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陕西省农业厅总结为“高峰”模式号召在全省示范推广。《陕西日报》2008年以“土地流转中的高峰模式”为题长篇报道了这一成功经验。

不断探索谋求发展

如何把茶、文化与经营三位一体的结合起来,是洪善存进行的又一有益探索。他通过创新和设计,建成了集品茶、观光、加工、销售、娱乐为一体的女娲茶庄。他还邀请全国知名的茶叶专家到茶庄举行专家讲座,请知名的书画家到茶庄品茶赋诗作画。目前,已形成了生态观光茶园——女娲茶庄——茶艺汇演为一体的茶与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从1999年开始投资45万元历时8年研制的地方名茶女娲银峰,获得了安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从全国各地引进早中晚品种15个,建成了102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精心培育实现剪穗采叶两用园,每年可生产良种插穗5000万株、生产加工茶叶2500公斤,使大面积茶园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成为国家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区;公司研制的女娲银峰有机茶标准综合体,通过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实现了机械化采茶,使同嫩度的采茶成本由每公斤1.6元降至0.32元,每亩茶叶生产成本下降了近400元。公司2000年-2006年承担的《女娲银峰》名茶技术研发项目2007年7月被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陕西省科技成果。

公司通过多年探索走出的公司+协会+茶农的发展之路,先后联营了全县42个专业大户,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有效机制,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还投资50万元在公司本部建成了茶叶保鲜库,实现了产品保鲜销售、质量常年稳定。为认真贯彻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法,确保消费者饮用绿色、保健、安全的茶产品。公司投资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从茶园到茶杯实现了茶叶产销全程监控;通过了IS09001-2000、IS022000-2005和有机食品认证。2007年公司取得了“QS”质量安全认证,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生产加工许可证,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下设的女娲茶庄把品茶与弘扬茶文化融为一体,使人们在品茶之中学到了茶文化的知识。公司新建成的茶庄,具有一次性对外接待100人次的会议和就餐能力,已成为平利县茶叶产业化技术示范和生态旅游观光的一个接待窗口。为破解全国茶叶发展“采茶难”的共性问题,公司承担的省级研究课题,进行机械修剪、机械采茶技术试验与示范项目。机械化作业与人工采茶比较,获得了提高工效18.88倍,增产20%和降低采茶成本5.29倍(手采1.6元,机采0.32元/公斤)的显著成效,已在全县推广12000亩以上。公司进一步提高了西北第一的“无性系良种高效生态观光园”的科技含量,茶园的锄草、施肥、修剪和防虫等田间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为全县的高效茶园和山坡茶园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以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为技术示范点,带动全县近万亩茶园实施了规范管理,该基地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定为茶叶教学基地。72岁高龄的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施兆鹏教授视察后评价说“该茶园达到了国内无性系茶园一流栽培水平”。公司投资120万元新扩建了名、优茶加工厂,使公司茶叶加工、销售和办公用房超过2800平方米。新投资180万元引进的国际一流清洁化茶叶生产线实现了当年投资建厂,当年投产见效的快速成效。2007年10月,陕西省茶叶机械化技术示范现场会在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隆重召开,向全省推广了平利县走现代茶业发展之路、突破发展茶产业的成功经验。2007年市科技局批准公司建立了安康市唯一的“名优茶研发中心”。公司与安康技工学校联合办学,编篡了11.8万字的茶叶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丰富和发展了安康茶文化,为普及茶叶实用技术提供了教材。培养的300名学员基本上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在长安、八仙、洛河等主产茶乡镇发挥着技术作用。公司随陕西省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把秦巴山区的优质茶产品首次推介到国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公司的示范作用带动下,2007年全县产茶1750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成为全省茶叶产业先进县。

公司十年创业十大步,走向了蓬勃发展之路。企业将本着“绿色保健、珍爱生命,以茶会友,以诚待客,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大力弘扬茶文化,全力打造女娲银峰品牌。2008年公司茶叶基地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科技惠农产业化示范基地”。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将乘此东风,再鼓干劲,拼博努力,力争在2012年把茶园基地扩大到2万亩,实现产茶150吨,年出圃良种茶苗2000万株,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成为平利县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民营科技企业。

富而思源奉献社会

相关期刊更多

财政监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中央企业会计学会

影剧新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茶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