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励志诗词名句

励志诗词名句

励志诗词名句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第1篇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王安石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7、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1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7、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18、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1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2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3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7、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3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3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4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4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4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2、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5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5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5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5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5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59、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6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6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6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6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7、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6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9、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7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7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7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7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7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7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8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8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第2篇

古代中国作为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优秀诗篇、经典名句灿如星海,名篇名句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份量有增无减。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古典诗词名句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对名句的深刻内涵了解并不深,学生难免感觉到古代诗歌的枯燥,加之翻译过程中的不当处理,诗句的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课标明确作出的规定。为拉近现实与要求的距离,我认为,可从三个大方面入手,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传播。

一、点明诗意之美

诗词名句,常常以意境美、意象美给人艺术上的美感享受。从古到今,很多古诗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老师可应用生动的语言勾勒文中绝妙的图景,让学生脑海中有鲜明可感的景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常言道“诗如画”,这是确定无疑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势又是何等壮阔!他的《静野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朝辞白帝彩云间”、“孤帆远影碧空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意境意象多姿多色,更是流传千古而不衰。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二、点明诗意之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远在江南,送友人返洛阳,以自己的心如冰洁玉莹作比,表示自己的气节清廉,比喻是多么生动啊!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第3篇

①送别的地点:如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桥、霸陵、古道、歧路、渡头等。

②送别的音乐:如骊歌、离歌、劳歌、阳关曲、渭城曲、折柳曲等。

③送别时常见的景物、事物:如柳、芳草、浮萍、孤蓬、烟波、浮云、酒、月、寒蝉、鸿雁、清猿、班马(离群的马)、孤帆、征帆、暮砧等。

④送别的习俗:如折柳赠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等。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①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歌通过描写送别时环境的凄迷黯淡或想象中别后的孤单思念,来表现诗人诚挚的留恋和无奈的伤感。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诗歌首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江楼之上,橘柚飘香,正值金秋,却要分别。“醉”字暗示着主客情谊之深厚。第二句写与友人分别之时,秋风萧瑟,寒雨纷飞。“凉”字既指外界环境的寒凉,也指人物内心的凄凉。三四句未按常理抒别情,而是从对方落笔,设想朋友夜泊潇湘之上,明月孤寂,梦中愁听猿的凄清长鸣。虚实结合的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中表达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伤感更朦胧含蓄,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回味无穷。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也同此诗,设想别后场景,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使送别时的缠绵悱恻更震撼人心。

②表达对朋友的安慰、劝勉、鼓励,展现诗人的旷达胸襟。有些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悲凉凄清的氛围,情绪积极开朗,意境开阔高远。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诗歌首句点明朋友将去的地方,“接”字让人感到距离很近,不像是分离。第二句诗人一反送别诗的感伤传统而直言不觉离伤,让人好奇。原因在三四句,诗人写到与友人同住一条江边,共睹一轮明月,这哪里是分离呢?读完全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并非没有离伤,只是为了劝慰友人,减轻对方的离愁,才有意这样说。这样表达不仅不会让人们误解,反而会让人们感动,感动于诗人的阔达,感动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此诗写离别却丝毫没有离情别恨,议论充满全诗,慷慨激昂。前两联刻画了主人公威武刚毅、潇洒轩昂的风姿。第三联用成语“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毒蛇咬手后,为保全性命,壮士不惜斩断手腕)体现主人公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联又回到离别主题,点明壮士的志向在建功立业,离别何足叹息。此诗奔放的感情给人以壮美之感。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周紫芝《临江仙》)

开篇写对往事的回忆,他们分别已经六年,这六年中经历的种种心酸让人不堪回首,“往事堪惊”这四个字简练含蓄地表达了这种痛苦的心态。现在二人又重逢,可是都已华发苍颜,并且马上要面对的,依然是匆匆的别离。下片诗人设想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境况:铁马驰骋,红旗猎猎,虽日暮天寒,但胸怀豪壮,不顾岁末寒霜,只求建功立业(“横槊赋诗”,代指人的文才武略)。此词虽为送别,但更多的是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勉励。

③在叙别离的同时抒发个人的复杂感情。诗人在送别亲人、友人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浮沉,所以很多送别诗除抒别情外,还会表达诗人自身的某种心情。如: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刘长卿《送严士元》)

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在写景中暗示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诗人与朋友在江南水乡相逢,赏美景,叙别情。最后一联,友人即将远去,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被激起:如果有熟识的人问起我,就说我的前程被这卑微的官职耽误了(“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诗人满腔抱负,可是居在这么卑微的官位上,前程可谓一片渺茫。在别离之际道出这样的情绪,实让人心酸。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此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氛围。衰草遍地,一片苍茫,“悲”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深沉伤感的基调。颔联写送别时的场景,阴云笼罩,暮雪纷纷,友人已经离去,诗人无奈转身。第三联,诗人回忆自己的漂泊身世,抒发伤感之情。尾联“掩泪”总结了全诗所抒发的多种悲凉之情,“何处期”让人们不断感慨回味。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富含理趣,所送之人钱穆父与词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上片最后两句,称赞钱穆父清高淡泊、耿介自守。下片写送别友人的场景:月色朦胧,微云飘浮,孤帆远去,离别依依。最后两句以哲理入词,收束全词。词人写道:人人都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何必伤感眼前暂时的别离呢?以此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最后两句虽是议论,但这两句是在用文学的语言阐述哲理,使表达的哲理涵义更丰富深刻。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此词虽然名为“送人”,但表达的大多是对人事艰难的感慨。上片“唱彻《阳关》”直言送别,把“功名”看作“余事”是词人对朝廷求和的不满,和对自己报国无门、无奈隐居的愤懑。下片开头三句说离别不是唯一值得悲伤的事情,人事斗争上的风波要比旅途中遭遇的风波更要险恶。词人一生志在抗金,收复失地,可是仕途坎坷,最后这两句,正是词人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后发出的感慨。

高考对送别诗考查的角度:

①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如2012年湖北卷,选取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要求学生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

②考查对古诗情感的分析。如2013年湖北卷,选了宋代欧阳修的《临江仙》,要求学生概括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2010年江苏卷,选取王昌龄的《送魏二》,要求分析“醉别”“江风引雨”表达的惜别深情。

③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要求学生赏析三、四联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抒感。2010年天津卷,选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鉴别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

④考查诗歌使用的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选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要求学生指出诗中“子规”这个意象的含义。如2010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⑤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福建卷,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013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首句中“嫩”字带给人的感觉。

⑥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如2013年天津卷,选了辛弃疾的《鹧鹄天》,要求学生回答“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2013年湖北卷,要求学生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赏析此词“飘逸”的语言风格。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镇东军事。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诗歌第二句“嗟”字有的版本写作“闻”字,你更喜欢哪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归

〔宋〕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坚持面向南方故国。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第4篇

摘要 陆游《陇头水》一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内容单纯,语言浅显,率意造语,直吐胸臆。但在主题表现及人物刻画上,却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诗人通过设置悬念、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及层层剥笋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爱国主题,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陆游 《陇头水》 主题表现 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平生以报国为念,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呐喊,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陇头水》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云: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冬,时诗人已七十二岁高龄了,赋闲山阴七载。在悠长的闲居岁月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丝毫不减。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

诗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壮士夜不能寐,三更半夜爬起来,在霜凝大地的旷野里踽踽独行,想起在此虚度光阴,欲归不得,不禁泪流满腮,泣不成声。于是,“我”走来对这位壮士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是平常的事情,怎么能够顾妻恋子,作儿女情长之态呢?”然后,这位壮士向我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屈辱求和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每年只见大车小车的金银绢帛送往胡羌,只求苟且偷安,哪管人民的死活!我夜观天象,太白星暗淡无光,可知朝廷无意于收复失地。我虽欲以死报国,可是报国无门啊。”全诗就在壮士的悲叹声中结束。

壮士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陆游始终想做一名操戈上阵的战士。在他心中,也一直燃烧着收复失地、赶走金敌的爱国信念。在陆游9300多首诗作中,吟咏壮士的多达四十余首,如“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字里行间始终激荡着一股滚烫的爱国之情,展现出了一位虽备受挫折但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志士形象。

而诗中的“我”则是诗人形象的另一半。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存在着无法排解的矛盾:一方面,诗人坚决主张抗敌御侮,为国雪耻,不管受到多少打击,他的“恢复神州”的爱国信念却始终坚定不移,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在他的诗作中常有表现,“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异梦》)。后人评价他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语),可见其爱国热情的强烈和执着。另一方面,南宋小朝廷卖国求和的投降政策已成定局,诗人抗金复国的抱负以及个人的功名事业,都长久得不到伸展,理想变成了梦想、幻想。这不能不使诗人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痛心。这个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于是诗人只好将它寄托于梦境或幻想之中,通过这种非现实的境界,来表达自己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

全诗紧紧围绕着“报国欲死无战场”这一中心题旨来展开。为使行文有波澜、有起伏,诗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手法,先抑后扬,逐层推进。首四句为一层,写戍边壮士难以排遣的乡愁,是一抑。首句“陇头十月天雨霜”即突出边地早寒,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哀伤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点明所写对象的身份是戍边将士:“壮士夜挽绿沉枪。”诗人以一个“夜”字,既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抚枪兴叹之意,又为下文抒写乡愁作了铺垫。三、四两句写战士的乡愁。古乐府《横吹曲・陇头流水歌》有“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之句,《陇头歌辞》也有“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的内容,都写征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而导发的愁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即化用此意,显见思乡之切。

“我语壮士”四句为一层,写“我”以长者的口吻勉励壮士以天下为志,为国家立功,鼓励他从哀伤中解脱出来,又一抑。诗人抓住壮士正值立志之年的年龄特征,有意指出,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不应割舍不断故乡之恋、家人之思。为了加强说服力,更有效地激发壮士的爱国热情,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从正反两面加以劝勉:先用马革裹尸的英雄壮举从正面鼓励这位士兵,以豪语激奋将士。“裹尸马革”典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用“马革裹尸”这一成语形容英勇作战、献身国家的意思。接着再以困守闺阁、足不出户的妇女作比,从反面进行戒勉:男子汉大丈夫,本不应作女子态,留恋家庭小天地。“妇女不下堂”,典出《春秋》襄公三十年《谷梁传》:“妇女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岂若”意即“怎么可以像……那样呢”,语气中带有明显责怪的意思。

“生逢”四句为第三层,写战士对劝慰者的回答:乡愁固是难禁,但最可悲伤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金银布帛每年数以万计的送到金人那里以求苟安,国势日衰,身为战士却不能为国出力,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气愤和悲伤!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我”还能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对方呢?留给读者的只是一片无言的沉默,在这沉默中又分明回响着作者与戍边壮士的愤恨共鸣。

“和亲”指与敌人议和,结为姻亲。《史记・匈奴传》:“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这里指南宋朝廷先后两次与金人签订的屈辱和约。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小朝廷与女真贵族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二年(1164),宋金又订立了“隆兴和议”,议定金、宋之间是叔侄之国。诗中“和亲”、“岁辇”即指此而言。“岁辇金絮输胡羌”,是说每年要用车子装了无以数计的金银丝帛,送到金人那里苟求偏安。句中“辇”原指用人拉的车,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用的车。这里作动词用,指用车载运。“金絮”指金银布匹。“胡羌”指胡人,羌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金人。

这里,诗人通过将士之口,表达自己对南宋投降派屈膝辱国、耻事敌虏行为的痛心疾首之情。“夜视太白”两句,又从上两句中化出,是上两句内容导出的结果。“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主杀伐。故诗中多以此比喻兵戎之事。李白《胡无人》即有“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之说。“夜视”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金星的光芒收敛,象征朝廷苟安半壁江山,无意收复失地,一统天下,以致有志之士无舍身报国的机会。

这末四句绾结全文,点明题旨。它既是紧承中间四句而来,回答劝慰者的误解,又同开头四句遥相呼应,揭示了壮士之所以抚枪难眠,悲戚忧伤的原因。原来前线战士“三更起坐泪数行”,绝不仅仅是思乡之泪,更重要的,是因为报国无门,一年年过去,老死疆场,徒劳无功,叫人怎能不悲伤!

就全诗来看,首尾四句都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写报国无战场是实,是本旨,语劝慰之意是虚,是引言,只是为了引出“报国无战场”的感慨。所以,就整首诗看,诗中感情的抒写是逐层深入的,诗中的内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前线战士的哀伤,而是反映了全国广大人民对朝廷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和批判,表现了一切爱国仁人志士的无限悲愤。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他始终不能忘怀恢复中原的大业。“报国欲死无战场”,也就深刻反映了诗人这种强烈的舍身报国的热切愿望和深沉的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主题的完美表达,有赖于诗中壮士形象的成功塑造。作者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匠心独运,将一个舍身报国的爱国者形象凸显于读者的面前。诗人首先运用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手法,简笔勾勒出壮士所生活的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以及陇水呜咽、角声四起、肃杀萧条的边塞氛围。“陇头”,即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处系特指壮士所处的边防前线。“雨”在句中作动词用,“雨霜”即降霜,点出了天气的苦寒;“十月”则表明寒流来临之早。此时的南方正是天高气爽,冷暖适宜的金秋季节,可在这西北边陲,寒冷却过早地降临了。这就抓住了北方气候的特点,点染环境气氛,为下文人物登场作铺垫。诗中虽没有一字涉及到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而其痛苦艰辛之状,已尽在不言之中。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勾勒点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有“层层剥笋”之妙。先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因为是在晚上,看不真切,只看见一个大概轮廓,所以不作细致的刻画,而只突出一个基本特征:带枪。表明身份:是一位在边地打仗的士兵。一个“挽”枪的动作神态,又写出了士兵形象的“这一个”。他既不是昂首肃立,高度警惕的哨兵;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的将军,而只是一个思想上极度苦闷,精神颓废不振的守边战士。

接下来再写人物的内心苦闷。作者以追叙的笔法,揭示人物思想情绪的转变过程。先是“闻”,因为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所以陇头流水的哗哗声就格外刺耳,这就自然引起了“壮士”的怀乡思归之情。接着是“思”,思归而不得归。不仅如此,现在功未成,名未就,在此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日月逝于上,形体衰于下;国耻未雪,失地未复,虽有为国捐躯之志,却无杀敌报国的机会。

由己而家,由家而国,家国之恨,身世之感,芳草之思,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厚,终于使得这位壮士难以自恃,无法入睡,就只好起来,接着写“起”。夜深人静之时,这位壮士轻轻地披霜起坐,独自抚枪兴叹。一个“夜”字,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的苦况。最后写“哭”,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眼前这位壮士三更起坐,泪流成行,可见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以排解的伤心事。这就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客对答。诗人以外写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深刻,真切感人。

再次,诗中悬念的运用也很成功。开头四句作者先用浓墨重彩之笔,渲染出边地浓浓的乡情,这就给读者和“我”留下一个错觉,即壮士抛洒热泪似乎是因“思故乡”而起。接着即引出第二层“我”对壮士这种儿女情长行为的批评,不像志在四方的堂堂男儿。显然,“我”认为这是壮士“泪数行”的原因。其实,这是“我”故作误解。第三层通过壮士的回答,解开了悬念,原来壮士洒泪是因为“报国欲死无战场”,说明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诗意的展开,一波三折,别具一格。

用韵方面,本诗采用的是颇有民歌风味的一韵到底,句句押韵。这种每句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这种格式写不好容易使声韵密集,结构板滞,但陆游采取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既保存了乐府的“古直悲凉之气”(《唐宋诗醇》),使人感受到诗人犹如江河奔涌,澎湃倾泻而出的感情,又具有灵活折宕之势。

最后,文章以对话作结,一方面是作者有意借“壮士”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另外,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情节,揭示本质,明显地是采用了古代民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使诗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矛盾通过人物对话逐层表现出来,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议论,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向彤:《陆游诗词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王树溥:《陆游诗作中自我形象的塑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学生人格;意境;朗读背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27-01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与学生生活的当下时间上相隔遥远,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运用产生了很大变化,古诗词中运用的抒情方式和表达手段让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创作的意境,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词中丰富的语言魅力和精华,从而感悟到诗人创作时的真实感受。中

一、古诗词对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职高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诗词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遗产丰富,把这一资源利用好,使其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服务,可以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蚀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利用这些美好的作品来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个职高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古诗词对完善学生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宽阔的心胸;李白的《赠汪伦》可以使学生重视友谊;陆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出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人为了自身坚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毅然舍生取义,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点关于职高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供大家一起研究。

1、把握意境是第一要素

古诗词的形式多样,大都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这就限定了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必须首先把握古诗词所创设的意境。我们不仅要学习古诗词所描述的场景,还应该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包括作者的写作风格、所属流派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在学习古诗词时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作品中的关键文字,诗人在创造时,对于文字的运用十分考究,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形成的最能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作品,例如,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一句千古佳句,诗人就是凭借“春水东流”这样的绵绵流长的语句来抒发自己内心当中的无限愁思。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就可以帮助他们对于诗人词中所表达的愁苦有更深刻的感悟。

2、朗读背诵也是重要环节

朗读和背诵是古代教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它应用于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也仍然有效。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并且背诵,可以逐渐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且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感情。

首先,古诗词的韵律平仄押韵,节奏鲜明,易于朗读,同时古诗词又可以分为多种情感、不同风格,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流派,如婉约派的诗歌比较适合低声诵读,而豪放派的诗词学生则应该高声朗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并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举例来说,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低缓、悠长的语调来诵读,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学生就应以高亢、豪迈的语气来读出诗词激荡、雄壮的气势。

其次,从初读、细读到精读再到熟读的各个阶段,诵读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初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读懂;细读要求学生们要仔细品读,理解诗词的内容;精读的过程则要求学生抓住重点,细细品味,有所感悟;到最后熟读以及背诵,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前提下,达到背诵的能力。经过这样的步骤,学生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加地深入,之后教师再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导,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多应用诗词名句

学以致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可以再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职高古诗词的教学当中,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多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佳句。

我们中国的古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每当学生处于不同的情境之时,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就可以被我们引用进而来抒发自己此刻的内心感受。例如,在我们课余时间采风组织爬山活动的时候,走了一会,学生们都累了,笔者此时就会提醒学生停下脚步欣赏山中的美景,并且启发学生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表达眼前所看到的的一切呢?这时学生们就会努力搜索自己脑海中的诗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此外,笔者会用“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类的诗句激励学生,在作文课上会让学生用诗句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