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再联系

不再联系

不再联系

不再联系范文第1篇

不再向你说早安!

不再问候你还好吗!

不再问候你作业好了吗!

不再问候你心情怎样!

不再担心你的说说什么意思!

不再跟你寒暄!

不再跟你说我的近况!

不再跟你说我心情不好!

不再跟你说我喜欢上听哪一首歌!

不再跟你说我最近在练什么曲子!

不再跟你说我去了哪里!

不再跟你说我最近和谁很嗨!

其实这样也好!也好~

不至于让我每天都等待着你的消息!

不至于让我每次都想找你!

不至于让我总是去打扰你!

这样也好!也好!

忘了彼此!逐渐淡忘!

忘了彼此,也好!

无论何时何地!

都只要你快乐就好!

只要你好就好!

不再联系范文第2篇

那个你,在哪里?在干什么?是否还好?你知道嘛我想你了,很想很想而已。好怀念过去,怀念我们一起迟到、一起吃饭、一起打水、一起睡觉、一起被老师骂的那段时光……

那个学校,那个班,那群人,因为一件事,一场考试,一场不大而大的考试,就那样的散了。

你想我了嘛?

曾经我们像疯子一样回到宿舍,然后唱着自己喜欢的歌,很自恋、很天真、很傻比。

有人说,生命中绝大多数的所遇,所思不过蒲公英一样,飘然而来,飘然而去,全然不留一丝痕迹。

对不起,我又想你了,就这么静静地想你。

想知道你在做什么,想知道你有没有在想我,想知道当你凝视远方的时候,你的眼前是否划过我的身影。

就这么静静地想你,在这个平淡的夜晚,因为想起了你,这个夜晚变得美丽而忧郁。

那么快乐的时光,在也回不到从前了,害怕会被伤害,把自己伪装的狠好,连自己也以为是真的快乐的,但、一个人时,还是落寞的……

把伪装抛弃,要需要多大的勇气……

能否有人可以轻易看穿我的逞强,能否有人可以在耳边说不要我勇敢,因为有她……

不再联系范文第3篇

一、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弄清两种题的联系与区别。

这一部分有两种类型的题目,它们虽然都是连除问题,但数量关系却是不同的。例2和练习中的14题是一种类型,练习中的15题又是一种类型。

如:练习中15 题是已知 “6只猩猩,一星期(7天)共吃168千克水果,问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这可以看出,“168千克水果”即与星星的只数有关,也与时间的长短有关;而且“168千克水果”可以先直接与猩猩只数建立联系,或可以先直接与时间长短建立联系。也就是说,“6只”和“7天”这两个条件是并列的关系:

7天

168千克水果—

6只

解法“168÷7÷6”,就是按照其中的一种关系进行的。

例2是已知“两大圈,每大圈有5小圈,一共是60人。问每小圈多少人?”这里虽然可以看出“60人”与“两大圈”有关,也与“5小圈”有关,但是和 15题不同,“60人”只能先和“两大圈”建立联系,然后才能和“5小圈”建立联系,“60人”是不能直接与“5小圈”先建立联系的。也就是说,“两大圈”和“5小圈”在与“60人”建立联系时是有先后次序的,这两个条件是递进的关系:

60人两大圈5小圈

第一种解法“60÷2÷5”,就是按照这种联系顺序进行的;

第二种解法“60÷(2×5)”则是让“5” 与“ 2”先建立联系,然后再与 “60人”建立联系的。

二、寻找不同解法,开拓学生思路。

15题,首先在审题时可通过以下进行分析:

可以先求6只猩猩每天的再求每只猩猩每天的;也可以先求每只猩猩7天的再求每只猩猩每天的。

然后,按照分析法的思路提出下面的中间问题:要求平均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先要求出什么?由此会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要求平均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先要求出6只猩猩1天吃多少千克水果。解题顺序是:

6只猩猩1天吃的水果168÷7=24(千克),

每只猩猩每天吃的水果24÷6=4(千克)。

解法二:要求平均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先要求出1只猩猩7天吃多少千克水果。解题顺序是:

每只猩猩7天吃的水果168÷6=28(千克),

每只猩猩1天吃的水果27÷7=4(千克)。

这两种解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联系,即“168千克水果”或先与“7天”建立联系,或先与“6只”建立联系。课本练习中没有出现两种解法,教学时可作补充。

例2,首先在审题时可通过以下进行分析:

可以按递进关系先求出一大圈的人数再求每小圈的人数;也可以先求两大圈总共有几小圈再求每小圈的人数。

按照分析法的思路提出中间问题:要求每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出什么?解题顺序是:

先求出1大圈的人数60÷2=30(人)

再求出每小圈的人数30÷5=6(人)

这是课本上的解法,体现了 “60人”先于“两大圈”建立联系,再与“5小圈”建立联系。

教学例2,还可以按照综合法的思路提出中间问题:根据题目前两个条件“两大圈,每小圈有5小圈”可以先求出什么?解题顺序是:

先求一共有多少小圈2×5=10(圈),

再求每小圈多少人60÷10=6(人)。

这是课本上没有的第二种解法,体现了“5小圈”先与“2大圈”建立联系,然后再与“60人”建立联系。

三、从题目的对比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

两个题目教完后,可以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15题能不能按例2的第二种解法例式为‘168÷(7×6)’或‘168÷(6×7)’呢?”应该肯定这个算式也是对的,但算理较难理解。168÷(7×6),可以理解为“6只猩猩7天吃的水果相当于1只猩猩在6个7天吃的水果”; 168÷(6×7),可以理解为“6只猩猩7天吃的水果相当于7群6只猩猩在一天吃的水果”。如果学生这样列式,说明是对的,不能否定;如果一时讲不出算理,也不能勉强。

不再联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价值流,企业系统观

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不断地降低成本,因为企业的价值增值直接取决于企业成本的高低。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传统的成本管理只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以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分析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限制了管理者的视野,束缚了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管理创新和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

一、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分析框架

企业是一个为满足最终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新型企业观将作业作为系统的要素,企业是一系列作业(Active)的集合。这些作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再到营销,形成一个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的活动,最后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的作业链(ActiveChain)。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即产生一定的成本,而每一项作业的完成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并随着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上去,作业的转移,表现为价值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价值集中凝结到最终产品上,形成提供给顾客的总价值。产品通过营销活动提供给顾客,企业正是通过作业链所创造的价值而获得增值的。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的,结构揭示了系统要素内在的有机联系方式。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成本问题,必须考虑企业系统的结构,或者说,企业要素联系的方式。任何一个系统的结构都是由三种要素的基本联接方式组成的:串联联接、并联联接和反馈联接,以价值流为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的结构同样也不例外。

企业系统由若干价值流组成。而价值流又是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等组成的。根据“系统是依据‘某种性质’下定义的要素的集合”的概念,我们还可以将以价值流为要素的企业系统分解为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人流系统、知识流系统等。

二、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动因分析

从以价值流为要素的企业系统可以看出,企业的成本是由价值流所耗费的资源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仅仅限于资金、物资以及人力资本,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时间。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将时间作为经营资源,而且认为时间是最关键的资源。

彼得。德鲁克认为,成本的衡量单位只能是时间。因为,惟一可变可控的因素便是一定的生产过程花去了多少时间,提高收益就是要减少这个时间。虽然在会计实践中仍难以采用时间来衡量成本,但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通过降低资金、物料、人力资本等资源的耗费来降低成本的潜力已经不大,而在降低时间资源的耗费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

为此,要降低整个企业系统的成本,不仅要节约资金、物资以及人力资本等经营资源,更重要的是还要节约时间资源。节约时间包括节约从提出产品或服务概念到形成现金流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约时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提高时间效率,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要最大限度、最有效地配置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经营资源,这里,经营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而且包括利用、整合外部的经营资源;其二,利用一定的经营资源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

从节约时间资源的角度来考察以价值流为要素的企业系统,我们可以发现,不仅企业系统的要素构成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而且,企业系统的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

系统运行的时间与系统的结构有关,在串联联接、并联联接和反馈联接三种方式中,反馈联接的运行的时间最长,串联联接的运行时间次之,并联联接的运行时间最短。

对于串联联接的结构,系统运行时间取决于要素的数量以及各要素运行的时间。要想节约系统运行的时间,就要减少要素的数量,或者减少各要素运行的时间,或者取得二者。

对于并联联接的结构,系统运行时间并非取决于要素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所有各要素中运行时间最长的要素,我们将其称为关键要素。要想节约系统运行的时间,就要减少关键要素的时间。

从企业系统运行的角度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都是通过价值流为顾客提供价值增值的。为此,要提高整个企业系统运行的效率,必须提高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人流系统、知识流系统的运行效率,任何一个流系统的迟滞和效率的低下,都将会带来价值流系统的迟滞和效率的低下,从而会增加整个企业系统的成本。

要降低整个企业系统的成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消除不必要的价值流;(2)减少每项价值流的资源耗费;(3)对企业系统的价值流进行再造,优选价值流;(4)尽量采取并联联接的结构,减少串联联接的结构,减少反馈环节的迟滞;(5)提高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人流系统、知识流系统的运行效率等。

三、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分析的意义

(1)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思考成本问题。传统的成本管理只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很少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以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探讨引发成本的动因。以价值流作为要素的企业系统观将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作为分析起点,将为顾客提供价值增值的整个活动过程作为分析对象,强调消除不能带给顾客价值增值的活动。以价值流作为分析工具可以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更清晰地理解成本构成的机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割裂成本形成的动因。

(2)基于企业系统观考虑了系统结构对成本的影响问题。在传统的成本分析中,没有考虑企业的结构对整个成本系统的影响,很少从改善企业系统结构的角度考虑降低成本的途径。基于以价值流为要素的企业系统观从结构分析出发,强调尽量减少企业的串联结构,代之以高效的并联结构,这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再造的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以职能为中心的科层式组织,代之以过程为中心的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

(3)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分析将时间纳入成本分析框架,打破了静态的成本分析框架,从企业系统运行的角度建立了动态的成本分析框架。以价值流为要素的系统观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动态系统,强调提高每一个价值流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人流系统、知识流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变效率低下的子系统对整个企业系统的制约作用,从而通过提高整个企业系统运行的效率来降低成本。

(4)基于企业系统观的成本分析将企业视为一个开放系统,不仅考虑企业内部的要素、结构等成本因素,而且还将企业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系统中来考虑成本的构成以及降低成本的途径。强调打破企业的边界,将企业系统内部的价值流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整合,这个更大的系统是一个由顾客、供应商、战略联盟者甚至竞争对手等构成的价值网络,在这个价值网络中,企业可以针对顾客的需求对自身的价值流程进行再造,通过优选价值流、淘汰成本高的价值流、对价值流的结构进行再造、再造企业间的价值流等方式来降低整个企业系统的成本。

四、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分析

1.消除不必要的价值流

企业内部的价值流包括:市场信息收集、产品设计策划、科研、生产、采购、市场营销、产品维护、顾客服务等等,然而并非所有的价值流都能增加产品的价值,例如库存并不能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所以应该尽量消除不能增加价值的价值流。

2.降低各个价值流的资源消耗

要想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必须全面降低各个价值流的资源消耗。邯郸钢铁集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经济效益差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成本过高;而成本过高的原因又在于企业内部的二级核算计划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市场信号不能传送到企业内部,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二级单位只是埋头生产,不关心成本效益。要想使企业内部供、产、销各个部门都围绕提高企业效益的总目标,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必须使肉部各个部门感受市场的压力,将市场的风险分解到每个职工身上。为此,邯郸钢铁集团以本单位历史水平和同行业先进水平为依据,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对厂内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包括辅助单位和部门的组成成本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定,在企业内部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从后向前核定全厂主要产品品种、规格的内部价格和内部利润;然后再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车间、职能科室、班组直到每个职工;然后将这些指标与每个责任中心签订协议书,使责、权、利相结合,指标完成情况与奖罚挂钩。邯钢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现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实现了企业效益的大幅提高。

降低资源消耗尤其要注意降低时间资源的消耗。计算机领域的新秀戴尔公司就是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各个价值流的速度以及价值流连接的速度,实现了从生产到获得现金流的时间的最小化,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戴尔公司的顾客90%是公司、学校和政府,它只有在收到定单后再装配机器,戴尔公司在美国没有再销商,也基本上没有库存,由于计算机的零部件的价格下降得很快,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戴尔公司的成功与软件和功能强大的芯片并无关系,公司也并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仅仅通过降低成本并将由此获得的价值让度给顾客的经营策略获得了成功。

90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适时生产(Just-In-Time,JIT)和同步工程等都力图压缩企业内部的时间成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对企业系统的价值流进行再造

对企业系统的价值流再造是通过开放企业系统,将企业系统内部的价值流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整合。对企业系统价值流的再造通过将自身的价值流与企业外部系统的价值流进行交换、整合等方式,优选价值流,淘汰成本高的价值流。当企业的单个价值流不能拥有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外包(outsourcing)、战略联盟等形式,将其他企业的价值流引入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的价值流进行整合,降低企业内部价值流的成本;或者干脆将企业内的价值流转移到企业外部,引入外部的价值流。

当企业的生产价值流的成本水平很高时,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通过并购使企业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将企业的生产价值流转移到企业外部,与企业外部的生产价值流进行整合,达到规模经济;引入外部企业的价值流;等。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价值流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任何一个价值流要素改变时,会引起其他价值流的改变,所以,优选价值流要以整个企业系统的成本优化为目标。例如,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对产品设计价值流的简化,不仅可以节约设计费用,而且,还可以引起生产价值流的改进,节约生产费用;而有时单一价值流成本的降低会引起其他价值流成本的提高。例如,采购质量较次的棉花,可以降低采购价值流的成本,但却会大幅提高用棉花纺纱的生产成本,这都需要用系统的思想统筹考虑。

4.再造企业系统的结构

企业为全面降低成本,必须进行企业结构的再造。企业结构的再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再造企业间的价值链等等。

风靡世界的精益生产方式就是通过对企业价值流结构的再造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第一汽车集团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将成本称为精益之本。精益生产以消除不必要的工序为基础,把参与各种类型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所有步骤的员工融合在一些合作的团队中,使多项职能交叉为一体,合作的团队直接对企业和消费者负责,将原来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使原来松散的各个部门结合起来,有效地缩短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距离。这实际上就是价值流采取了并联联接的结构形式,从而可以大大降低信息反馈的时间。精益生产通过简化企业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简化制造过程、简化产品结构、简化与供应商的关系等,使企业价值流程的运行时间大幅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被称为企业管理一场革命的企业再造,实际上也是通过对企业结构的再造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企业再造的核心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企业再造将原来按职能划分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业务流程和具体任务为中心来重新整合。企业再造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使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来进行,将分工过细的职务、工作,根据业务流程的性质重新组合,从而避免部门之间在衔接上的困难,减少重复劳动和大量的等待时间。

企业再造还对企业组织重新整合,它舍弃了根据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以职能为中心、以控制为导向的、机械式的科层制组织,代之以过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的全新的组织;将在职能分工下的连续作业方式转变为在同一工作团队内进行平行作业,从而将企业要素(作业)结构转变为并联联接,而且由于员工在同一工作团队里工作,所以降低了反馈的时间迟滞;在组织结构上,企业再造将原来金字塔型的管理层次改变为扁平式的管理,将传统的决策与执行的分离转变为团队在过程中的统一,这种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就是并联联接的结构形式,同时,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反馈的时间迟滞。

5.再造企业间的价值流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将降低成本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但是,随着企业挖掘降低内部成本的努力,向组织内部寻求成本改善的成效已经微乎其微。目前,美国工业企业平均外购费用为55%,这种现象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国家均存在。所以,更多的企业将降低成本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上,试图通过企业间价值流的再造来降低成本。

通过企业间价值流的再造,企业可以重塑企业间的关系,将以往的企业间的采购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建立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可以减少重复与浪费,可以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同时可以合力创造出新的机会。将产品从一端送到另一方手中的采购、实体运输、仓储以及存货管理等后勤作业,往往是两个企业间最常产生浪费的区域之一,传统的买卖关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巨额的浪费和重复,而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减少这种重复和浪费。正如瑞克曼(1995)所指出的:“组织间伙伴关系的贡献较可能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就增加销售、保持更长久而持续的关系,以及防止竞争者的中途破坏等方面来看,供应商是赢家;若就反应性、品质改善、专业性提高以及更低的价格等方面而言,客户也没有输,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赢家,这也就是伙伴关系欣欣向荣的原因,这种双赢的局面来自于伙伴关系的基本特质‘伙伴关系把整个利益之饼变大了’”。企业间价值流的再造突破了组织的界线,可以与其他企业内价值流的结构在一个更大系统内进行整合。

6.提高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人流系统、知识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不再联系范文第5篇

 

一、美联储基准利率的选择

 

目前,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主要有两种:一是联储的再贴现率;二是联邦基金利率。就美联储对两种基准利率的作用机制来看,再贴现率是美联储能够直接控制和改变的利率;而联邦基金利率则是美联储通过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施以影响,间接操作的利率。

 

(一)再贴现率

 

美联储的再贴现窗口主要有两种贷款方式:存款机构持未到期的票据向美联储申请的贴现贷款;存款机构以其资产(如政府债券、地方债券和其他合格票据等)作抵押,向联储申请的抵押贷款。再贴现窗口贷款一般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存款机构因准备金不足、其他形式透支等临时性资金短缺的调节性贷款;二是用于筹资能力有限的小银行季节性资金需求的季节性贷款;三是用于援救面临倒闭或经营不善的银行而采取的紧急性贷款。

 

再贴现率由联储董事会制定并报理事会审议批准。在联储成立之初,每家联邦储备银行可根据所在储备区的银行和信贷情况自行决定再贴现率。随着全国性信贷市场的形成,各地的再贴现率也逐渐统一,目前,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均实行统一的再贴现率。通常,由于调节性贷款数量占联邦储备再贴现窗口贷款的 80%以上,作为基准利率的再贴现率主要是指以调节性贷款利率为代表的再贴现利率,季节性、紧急性贷款利率一般是与市场利率挂钩的。

 

在联储成立之初的 20 世纪 20 年代,通过再贴现窗口向银行提供信贷是联储创造银行储备的主要工具,因而,变更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也就成为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果联储试图通过削减存款机构的借入储备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联储则会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导致银行借入储备和市场资金供给的减少,并带动市场利率的上升。相反,如果联储希望通过增加借入储备刺激经济增长,联储将降低再贴现率并使之低于市场利率,以此鼓励存款机构向联储借款,增加市场增加供给。

 

由于联储在再贴现窗口是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出现的,不鼓励银行频繁地利用该窗口贷款,并附加限制条件。存款机构往往认为,到再贴现窗口借款是经营状况不佳、筹资能力低下的标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愿意使用再贴现窗口,而宁愿花费一定的“皱眉成本”①从市场融资,这样,就相应削弱了联储运用再贴现率政策进行操作的主动性。另外,由于近年来存款机构通过联储再贴现窗口得到的借入储备只占总储备的 0.02%~0.03%,占存款机构贷款和投资总额的0.01%左右,使再贴现率变化对存款机构资金价格的直接影响变得非常有限。因此,目前,再贴现率作为联储货币政策主要工具的职能已经弱化。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它主要行使两种职能,一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辅助工具,配合公开市场操作;二是作为联储货币政策态势的指示器,发挥“告示效应”,表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强化政策效果。

 

(二)联邦基金利率

 

存款机构为交纳存款准备金和进行同业银行资金清算,在联储要开设无息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支票账户,即储备账户。因存款机构之间储备的盈亏,形成了储备交易市场,即联邦基金市场,储备交易的利率即为联邦基金利率。在联邦基金的交易过程中尽管市场供求因素对联邦基金利率影响很大,但从根本上看,联储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所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决定因素。

 

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引导金融市场利率的基准利率,已经成为联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影响的最直接的工具。

 

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操作,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为联储在确定货币供应量 M1的中介目标后,将联邦基金利率设定在一个窄幅的目标范围内,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非借入储备,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如图 1 所示,D 为储备需求曲线,与利率成反比关系;S 为储备供应曲线,平行于储备轴,意味着在设定的联邦基金利率下,不管储备出现何种需求量,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均能予以满足。D 和 S 的交界点决定了储备供应量R.当储备需求上升至D1时,联储为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 f水平,便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储备供应增加至 R1;当储备需求下降至 D2时,联储便将储备供应减少到R2.由于市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成反向关系,因此当联邦储备希望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就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反之就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联储通过控制利率,设定储备价格,间接地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第二种方式为联储以存款机构从再贴现窗口取得的借入储备为操作目标,当联储决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时,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以减少银行储备的供应量。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和储备压力的增加,银行向再贴现窗口借款的倾向加大。但由于联储对存款机构使用再贴现窗口的频率和数量进行了限制,银行往往先到联邦基金市场拆借资金;因此,随着储备压力和资金需求量的上升,联邦基金利率也要上升。只有当联邦基金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超过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心理障碍后,银行向再贴现窗口借款的倾向才能成为现实。银行从再贴现窗口借款量越大,联邦基金利率越高,这样,联储通过确定再贴现窗口的借款量,控制借入储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预期水平。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又会引起金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调控

 

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在联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种利率在调控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作用程度上既有不同之处,又相互协调和配合。

 

1. 就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看,由于联邦基金市场的参与成员多、融资量大,且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依赖于再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间接调控,因而操作的弹性较大,作用范围较广,调整的频率相对较高。与联邦基金利率比较,由于再贴现率操作要取决于银行的借款意愿,联储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它基本上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工具来运用,调整的频率相对较低。例如,1994-1995 年,联储为预防经济过热和抑制通货膨胀,曾先后 7 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3 次调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更重要的是起着“告示效应”,强化政策效果的目的。

 

2. 就联储对两种利率的调控机制上看,联储对再贴现率的调整是直接的,它可以依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做出维持或改变再贴现率的决定。而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一般是通过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的操作间接实现的。换言之,再贴现利率是联储可直接控制和改变的基准利率,而联邦基金利率是联储通过其他政策操作、间接调控的基准利率。

 

3. 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搭配性组合与时机的恰到好处。再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两种基准利率之间一般存在互为联动的关系,保持两种利率之间稳定的“利差”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联储为减少储备供给提高再贴现率,但对联邦基金利率暂维持不动,使二者的“利差”缩小。这时,存款机构借入储备的倾向降低,联邦基金的需求增加,并导致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从而使联邦基金利率与再贴现率的“利差”又恢复到原来的高水平。例如,针对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放缓现象,美联储大幅度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2006 年 6 月 29日的 5.25%逐步下调到 2010 年 12 月 9 日 0.16%的历史低点,并通过降低贴现率、多次创新融资机制等措施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美联储贴现率已从 2006 年 6 月 29 日的 6.25%下降到 2010 年 2 月 19 日的 0.75%.联邦基金利率和美联储贴现利率均已接近零利率,美国的利率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水平。

 

2013 年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 10 年期国债利率已分别从2007 年末的 4.5% 和 5% 大幅降至 2013 年 7 月初的 0% -0.25%和 2.35%.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估计,美国企业 2011年支付的利息为 1.34 万亿美元,较 2007 年减少了 1.5 万亿美元。利率长期保持低位,降低了企业和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是美国股市繁荣背后最重要的推手,股市上扬和房市的回暖,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私人消费的增加。美国经济基本面不断好转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美联储基准利率的特点

 

(一)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调整依赖于发达的全融市场作为传导

 

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工具(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等)交易的场所和机制,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一是它能够使资金灵活地实现从长余向短缺、从低效向高效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使资金的供给达到最大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使资金供给达到最优的配置,取得最佳的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金融市场是联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重要的金融中介。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要实施有效的金融调控,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导。三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市场利率是充分体现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主体竞争结果的均衡信号,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及时提供可靠的调节信号。

 

从美国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都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来影响长期利率走势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美联储运用基准利率手段实现有效金融调控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美联储独立性强,拥有基准利率的决定权和调整权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法》的制约,经国会授权采取独立行动,无须经总统批准;有权根据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的需要,独立掌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独立制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自行决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证券的数量、种类和价格,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美联储在法律上对总统与其他政府机构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不能对联储任何指令。当然,财政部更不能干涉联储的利率政策,美联储的独立性较强。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中所拥有的高度的独立性,拥有基准利率这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决定权和调整权,并根据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灵活地进行金融调控。

 

(三)美联储对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是“高频小幅”的

 

由于基准利率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在短期内进行连续调整。例如,美国在尼克松总统任期内,鉴于 1970 年的经济衰退,曾在 1971 年 2 月至 6 月,4 个月间连续 5 次调低联储再贴现率,从 6%降为 4.75%,调整的平均间隔期只有 24 天。由于基准利率具有可频繁调整的特性,那么,也就决定了美联储对它的调整幅度不能过大,只能是小幅度地、平缓地变动,一般为 0.25 或 0.5 个百分点。但即使是 0.25%,也会在金融界、经济界中引起较强的反响。这种“高频小幅”的方式,其优点一方面可以保持利率工具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性,使市场主体能够通过基准利率来关注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幅度减缓利率的调整对经济产生的震荡,通过较小的成本来达到最终的目的,发挥杠杆效应。

 

值得指出的还有,目前美联储在执行货币政策的具体做法上,也不同于以往被动地调整利率,而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和其他先进信息技术准确及时地掌握美国经济的最新动态,比较客观地预计未来美国经济周期的走势,从而超前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即超前采取较小幅度的中性货币调控,避免采取过激紧急措施,以消除有可能引起的经济动荡。很明显,美联储在这一点上是受新凯恩斯主义“宜缓不宜急”的政策思想影响的。

 

四、对我国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联邦储备局运用基准利率手段进行间接金融调控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指示器,一直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运用基准利率手段实行间接金融调控是各国中央银行所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007 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启动。Shibor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报价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已经不同程度地与 Shibor 结合。但要真正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Shibor 的建设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 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定价的基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是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基准,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枢纽变量,是连接中央银行、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结合点。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基本都是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内部利率定价基准,再通过不同的风险溢价和权重形成银行内部利率曲线及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定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以 Shibor 为定价基准,全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然后,据此建立健全以资金池为中心的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和各项业务的绩效考核机制。

 

(二)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时机成熟后采用设定目标利率做法公开市场操作是目前美联储运用最熟练,也是效果最好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其他几个工具具有许多优势。公开市场操作由美联储直接控制,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或出售)证券组合来提高(或降低)供给情况,从而降低(或提高)利率,而且购买的方向、规模、目的也由美联储直接决定。所以,相比其他工具,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最有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一周进行两次(星期二和星期四),操作内容多以央票为主,辅之以回购交易,难以形成合理市场预期进而传导并影响微观经济行为。美联储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0MC)会议上通过的,F0MC 的正式会面每年有 8 次,在 F0MC 会后,会 F0MC 的声明和会议纪要,以及关于未来的经济展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希望从声明中获得最新的货币政策以及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每日操作一次,目标就是使得联邦基金利率达到 F0MC 设定的目标值。

 

中国人民银行可考虑参考美联储通过设置目标利率调控联邦基金利率的做法,在未来建立决策会议制度并公开会议日程安排,使货币政策出台更具可预测性,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市场形成统一预期。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需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提高频率,更多采用债券买卖和回购交易方式,以更市场化的角色参与货币市场交易。

 

(三)积极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功能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基准利率的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发达的货币市场是 Shibor 基准利率建设的基础。一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保护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二要丰富货币市场交易品种,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大力发展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发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三要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促进各子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和基准利率培育过程中都以票据市场的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和推动力,我国可借鉴其经验,选择合适时机推出以 Shibor 为基准定价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对于基准利率的培育有积极作用。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 Shibor 的基准利率地位利率是资金要素的价格,对市场经济下的金融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将有助于扩大 Shibor 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构建基准利率,以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驱动模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 Shibor 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到同业市场上拆借资金,树立 Shibor 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市场地位,并积极推进和完善 Shibor 运行机制,推进统一基准利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项卫星,李宏瑾。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性质及对 Shibor 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4,(1):115-116.

 

[2]崔嵬。国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一般做法与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2007,(7):49-50.

 

[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利率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2-137.

 

[4]张明龙,万文。中美贸易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4):56-59.

 

[5]曹凤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与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4):26-33.

 

[6]苏昌蕾。Shibor 作为基准利率问题探究[J].金融观察,201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