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第1篇

华罗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数字。19岁那年,他凭着自学的数学功底,指出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有错,并写出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后来他长大后去了美国。月薪达20000美元,有小汽车和洋楼。但他常说:“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后来他回到回到祖国,于1958年去世,享年75岁。

读完他的故事后,我被他的故事给吸引住了。他小小年纪,就能指出一位大学教授论文中的错误,说明他的数学基础很扎实,,才会指出错误,否则一定会弄得啼笑皆非。而他的爱国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在美国,薪水很高,但他没有忘记祖国母亲的恩惠,一定要回到祖国发挥他的数学特长,为祖国争光,他这种数学造诣和爱国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我小学的五年生活中,我一直以华罗庚为目标,每天我都做上十几道奥数题,以此增长我的题量。因此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是因为奥数开拓了我的思维,也是因为我的勤奋。这都是我按照华罗庚写在书上教给我的人生道理。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第2篇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宰自己的时间》这个故事,讲的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辍学离校,在家帮忙父亲经营小杂货铺。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数学的学习。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炎热的夏天晚上,他很少到外面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绊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串门,而是在埋头在家里读书……

读到这儿,我的心里感慨万千:华罗庚爷爷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下,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再看看我们这孩子生活多么优越,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有些人上课都不注意听讲,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有更多的同学沉迷在网络上,就这样,他们成为了时间的奴隶,让时间飞逝的流去。

我准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华罗庚爷爷为榜样,刻苦学习;在上课时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在课后,多读课外书,积累知识……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第3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爱国,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华罗庚曾经说过:“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对啊,无论国外多么豪华漂亮,都比不上自己亲爱的祖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越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处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地位,他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

华罗庚的事迹让我肃然起敬,这才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有些人,在自己的国家陷入危机时,不但不给予帮助,尽自己一份爱国心,还觉得自己留在中国是一个耻辱,去做亡国奴!这样的人,简直不算个人,可以让全国人们唾弃他!华罗庚身在国外还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有那么享受的生活还要回到贫穷的中国,本来可以去美国当教授还要来中国做贡献,值得全国人民尊敬。

还有很多像华罗庚这样的爱国例子:詹天佑不怕困难修筑京张铁路,黄继光用胸膛堵炮口,董存瑞举手炸碉堡,钱学森不要荣华富贵回到祖国……这些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都是值得赞美的人!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笔者在数学课堂上,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达到人人爱学数学、人人会学数学的课堂境界。

创设问题情境――在“疑”中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笔者在教二年级上册“探索规律―图形的旋转”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熊买饼的故事,接着提出问题,学生被故事吸引,自然乐于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如此寓教于乐的形式十分受同学欢迎。

创设歌谣情境――在“唱”中学习

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把语文中的“诵读古诗文、吟唱新童谣”引进到了数学课堂中。歌谣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学生手、口、脑并用,比单纯记忆字形当然更有效,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紧密相联。此外,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背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诗句,让语文与数学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神奇,大大增强了数感。

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学习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学与玩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学中玩,玩中学。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笔者组织学生玩“母鸡下蛋”的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执一白色棋子(鸡蛋),并选择三个数,如甲方1、4、7,乙方2、5、8或3、6、9。嘴里说着“母鸡下蛋”,同时伸出手指,再根据双方的手指数做加减法,若得数是1、4、7,甲方就向前走一步,反之则乙方走。谁最先走到目的地(母鸡窝),也就是“母鸡下了一个蛋”,谁就赢。单调乏味的计算演变成趣味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轻松而又愉快。

创设故事情境――在“悟”中学习

学生爱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品味感悟,知晓其中的道理。笔者经常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如讲完有余数除法时,笔者给学生讲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终于靠着顽强自学,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数学家。讲完故事,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只要你们认真学习,像华罗庚那样不怕困难,也许有那么一天,你们当中也会有人成为他那样的大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等中外名家的故事,启迪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精神大振,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了。

创设活动情境――在“做”中学习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七巧板”一课,笔者自始至终让学生沉浸在拼拼摆摆的乐趣中,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识七巧板的神奇,也为日后学习用图形转换来推导周长、面积公式打下了烙印。

创设生活情境――在“用”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以致用才达到了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笔者把教室布置成“小小超市”,学生自扮售货员和小顾客,拿着学具“人民币”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食品或需要的学习用具,买时要认真计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创设成功情境――在“说”中学习

谁不渴望成功?“成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引领他们勇往直前的路石。每个学生受到成功的鼓励,都会心情愉悦;相反,经常遭受到挫折、失败,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导致厌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不同成功的享受,得到精神与心理上的满足,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爱学、愿学。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第5篇

正如片名《怒放之青春再见》,电影中几个与青春再见了很久的中年人,在生活中麻木而平庸,只因为一通意外的电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年少记忆。回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找回了青春的激情和梦想,重组了乐队,与青春再次相见之时完成了生命的怒放。

影片所瞄准的,不仅仅只是追忆再现80年代青春的怒放,还细致刻画了一群中年“丝”面对现实的无力,这样穿插和冲撞使得故事更生动,更有深度,更接地气,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卢庚戌说电影里的人物都是以他自己和圈内众多好友为原型的,但这又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回忆录,也不仅仅是他们这帮摇滚青年的史诗,事实上无论文艺青年抑或是普通青年,每个经过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是那一代人共同的故事。卢庚戌的老搭档,水木年华的成员缪杰说《怒放之青春再见》拍完后剪出来的几个版本他都看过了,每看一次都会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感觉剧中的角色就是他自己,剧中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有种“被附身”的感觉。卢庚戌说,自己的电影拍给青春已逝的人看,也拍给正青春的人看。追忆青春不是他的目的,他最终想探讨的是当青春过后,我们该怎么活。“人不该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自己心底的那个梦想。”

从歌手跨界做导演,卢庚戌坦言自己对于电影曾经什么都不懂,只是看了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深受震撼,他就想自己也要拍出一部那样可以让人在回忆里感觉温暖的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从筹备到完成,卢庚戌拍了近四年,他说:“这个过程真的是呕心沥血。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很多之前觉得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后来都慢慢实现了。第一次写剧本,第一次研究分镜头,第一次跟演员说戏,以前哪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是一个想做什么就会去做的有梦想就要去实现的人。拍这部电影,剧组的所有成员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是个不太愿意去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但是说实话,现在电影拍完了,还真的是很想念他们的。”说到与滕华涛导演合作的机缘,卢庚戌说:“我们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当时就觉得滕华涛这个人很沉稳,很有才华,于是就让他做我电影的监制,他以为我是闹着玩的,一开始不答应,我是求了他一年,他才发现‘哦,原来小卢是真想做这个事,不是闹着玩的,那我就帮一把吧’,于是就答应了。他是从剧本创作开始就介入指导,给了我很多很多帮助,真的是非常感谢滕华涛导演。”《怒放之青春再见》终于拍完了,上映了,虽然很费心力,但是卢庚戌说自己还会再拍,因为电影太有意思了,是一件能让人上瘾的事。

相关期刊更多

俄罗斯文化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特种橡胶制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