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道德仁义黄老之术独尊儒术

对于《淮南子》一书的立言宗旨(中心思想),历来学者所见异趣。一般认为其为道家立言,源起于高诱“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之说,近代如梁启超、胡适之等数人皆持这种观点。梁启超对《淮南子》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1]胡适也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2]持相似观点的还有任继愈,他同时还特别指出:“《淮南子》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它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应得到全面的公正的评价。”[3]。

另一种观点认为《淮南子》为“杂家”,引申于《汉书•艺文志》。近代“杂家”说多少带有贬义色彩,认为“杂家”就是“无中心思想”,不能自成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以冯友兰的一些著述为代表。如冯在三十年代著书说:“《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客所共著之书,杂取各家之言,无中心思想。”[4]直到解放初期,冯友兰仍基本坚持这一说法,认为《淮南子》“成于众人之手,专就这一点说,它跟《吕氏春秋》有相同的情况。所以《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5]“这部书有杂家的倾向……它兼有各派的长处;这就是杂家的倾向。”“这部书是许多人采集许多书拼凑成的,其中道家思想比较多。汉朝的道家,本来有杂家的倾向。”[6]总之,冯友兰认定《淮南子》一书既出于众人之手又取自诸家之言,是个不能自成体系的名副其实的“杂家”。

“杂家”一词虽出于《汉书•艺文志》,但冯友兰对此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但成于众人之手,是杂家所以为杂的一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可以成为杂家,也不可以不成为杂家。杂家的人,自觉地要搞一个拼盘式的思想体系。有一点这样菜,有一点那样菜,齐整整地摆在一个盘子里,看起来也许好看,但吃起来各有各的味道。杂家的人,从这一家取一点,从那一家取一点,把它们抄在一本书里边,但读起来各家还是各家。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把一部书的内容贯串起来,它实在是不成为一部书。凡是一部书,无论多么大的书,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贯串于其中,这才成为一个体系。杂家之所以杂,就在于它不能成为一个体系。”“无中心思想”即无立言宗旨,——此为冯友兰界定杂家的第一个标准。冯友兰界定“杂家”的第二个标准就是“着重收集各家之长”,这好像是一个学绘画的人,“着重于临摹别人的画稿”。[7]其实,冯友兰所讲的这两个标准是一回事。

然而,自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冯友兰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针对上述他品衡“杂家”的标准,他写道:“从这两个标准看,都不能说刘安是杂家,他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黄老之学。”[8]本来说《淮南子》“无中心思想”,现在又说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好像完全不是出于同一学者之口,这个180度的转弯反差太大,冯友兰也没有说明其观点转变的原因。他还写道:“《淮南子》以道家学说为中心,吸取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以及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建立起一个与官方哲学相对立的体系。”这显然试图从政治上提高《淮南子》的历史地位,把它说成是与“官方哲学”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而,他又对《淮南子》一书从哲学高度上进行了提升:“和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淮南子》的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因素,在许多问题上,跟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9]很明显,在60年代,冯友兰对《淮南子》的这个价值评判,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是按列宁关于哲学的派别立场的论述来给《淮南子》划成分的。把《淮南子》划归为进步的哲学党派(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董仲舒“反动”的哲学党派(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就有了其对立面,这样,所说的哲学上的“对子”也就凑成了。

应该指出的是,冯友兰这种对《淮南子》基本看法的转变,正是《淮南子》自身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矛盾的一种体现。冯友兰否认了《淮南子》是杂家,但把它归于传统上所认为的“道家”或“黄老之学”,也未必得其旨。但从这种对《淮南子》前后对立和自我否定评判的现象观之,也可看出学术界在总体上没有走出从“杂家”和“道家”的视野来把握《淮南子》一书的思想脉动,这一点,正是我们应该着重探究的。

其实,高诱的《叙目》中已经较全面地、清楚地交待了《淮南子》的思想宗旨。他说,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近人刘文典在其《淮南鸿烈集解自序》中发挥引申高诱的话说:“《淮南王书》博极古今,总统仁义,牢笼天地,弹压山川,诚眇义之渊丛,嘉言之林府,太史公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者也。”[10]刘文典强调了“总统仁义”,但没有再说其旨为“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又引司马谈之说,强调“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这里既有儒、墨,又有名、法,一“采”、一“撮”,“杂家”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近人往往只取“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一义,而对高诱所强调的“讲论道德,总统仁义”和“出入经道”忽略不计,因而对《淮南子》一书的立言宗旨渐行渐远,始终不能深察而窥其要。

高诱《叙目》透露了一个真实的信息,那就是:《淮南子》一书尽管材料驳杂、广涉百家,但在其立言宗旨上,并非是一个大杂烩,而是围绕着“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其主要出入于“经、道”两家(“经”是《六经》,“道”是《道德经》),即儒、道两家。至于“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这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这从《原道训》、《俶真训》、《精神训》、《本经训》、《道应训》等篇章可知。但另一个方面则是“儒”道,这从《缪称训》、《修务训》、《人间训》、《泰族訓》等篇章可知。这种似乎前后矛盾的现象可以被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没有体系的拼盘,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淮南子》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宗旨是有条贯、有逻辑、有体系的,它围绕着“讲论道德,总统仁义”八字宗旨统领材料、架构体系、展开论述、突出中心,所谓“出入于经、道”,即在宏旨上主要出入于道儒两家,力图把“道德”和“仁义”揉合起来,将儒、道贯通,实现一种儒道互补、儒道合流的价值结构。

既然“道德”和“仁义”是《淮南子》一书的核心范畴和价值观,我们可从分析这两个概念入手来体察《淮南子》书中的中心思想和义理所归。

把《淮南子》归于道家之书,就在于它“讲论道德”、“其旨近老子”。那么,就让我们剖析一下“道德”二字着手,看《淮南子》究竟如何“其旨近老子”。

提到“道德”二字,自然会想到《老子》一书,因为《老子》又称《道德经》。孰不知,《老子》书中只有独立存在的“道”与“德”,并无“道”“德”二字的合成词——“道德”。换言之,《道德经》中无“道德”。根据上个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推知,先秦至汉初,《道德经》实际上是《德道经》,因为那时是《德经》在上而《道经》在后。现在所说的“道德”应该叫“德道”才更合《老子》一书的原旨和先秦的习惯。即使“德道”二字,《老子》书中也是找不到的。可见,“德道”也好,“道德”也好,都是秦汉时期的人引申出来的。

考“道德”一词,见于先秦典籍者仅有如下几处:其一,《周易•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二,《管子•内业》说:“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其三,《庄子•天道》载:“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也。”其四,《荀子•劝学篇》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五,《韩非子•五蠹》曰:“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今世争于气力。”问题在于:这些书的真伪全部存在争议。除《荀子•劝学》和《韩非•五蠹》中问题较少之外,《易传》与《庄子》外篇都有西汉人的话语痕迹,而《管子》一书本来就非出于一家,后经刘向之手,楔入的汉人思想更是比比皆是。由于《论语》和《老子》两书中皆无“道德”一词,可以推知该词汇最早创始于战国未期和秦汉之际,而流行于汉初道家黄老哲学的全盛期。

古代“德”同“得”。至于“道”,《说文解字》云:“所行道也。”《尔雅》谓:“达,谓之道。”而《易•履》曰:“道,坦坦。”这都是指地上人行的路。哲学家们把它引申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规律,故有“天道”、“人道”、“地道”之别。在《老子》书中,“道”有一种绝对实体和宇宙本源的含义,《老子》要引领人们去追求“道”,求得了“道”就叫“得(德)道”。在《老子》那里,“得(德)道”或“道得(德)”本来不是伦理学范畴,而属于一个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但它却能够被用来引申为伦理学范畴。天得道谓“天道”、地得道谓“地道”,人得道谓“人道”。前两者可归于自然论看待,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只要跟人事无关的范畴,即使像“神鬼”这样的观念,都归属于自然论的认知领域。然而“人道”就不同了,“人道”是社会所秉赋或得到的一种人类的本质属性,具体到个人,那就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充分社会化了的社会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向了人伦观或伦理论。

儒家跟道家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对“道”和“道德”的不同解读和话语体系的差异。人们常常误认为“道”是道家的专利,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在中国哲学中,并非只有道家才讲“道”,儒、释、道各家都讲“道”,但“道”与“道”不同。如唐代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11]儒家不仅讲“道”,而且十分重视“道”,其重视程度丝毫不逊于道家。查《道德经》一书,“道”字出现了76处,而在《论语》中,“道”字却出现了93处。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我们对于孔子之“道”不应像对于老子之“道”那样去解读,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说,孔子从来不讲“天道”,孔子所言皆是“天下道”即“人道”;而老子专讲“天道”,罕言“人道”。《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可见,“道”到了孔子及其弟子那里,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伦概念,是伦理论的形而上学。很明显,孔子的“道”与老子那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蹈虚守静”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之“道”具有明显不同。

或问:我们怎样识别何为道家之道、何为儒家之道呢?答曰:只要观其“道”有无人伦或伦理学层面上的意义即可明矣!

就“道德”二字来观,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理解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即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而非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道德。甚至人们常常带着儒家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去解读老子的《道德经》,自然会南辕而北辙,甚至会得出“《道德经》中无道德”的结论,抑或得出“《道德经》反道德”的结论。不过,我们发现《论语》跟《老子》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点,那就是二者都是分别地讲述“道”与“德”,却找不到一处“道”“德”合称的“道德”概念。这足以再次证明“道德”一词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决非是先秦之事。

“道德”从一开始出现时便被赋注了伦理含义,这是因为援“道德”入“仁义”、引“道德”配“仁义”的结果,“道德”和“仁义”共同构成了汉代儒家的价值标准,这也是西汉时期才形成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在汉初的叔孙通、陆贾、贾谊等人的著述里已经显露出来了,而在《淮南子》一书中,达到了首尾一而贯之的效用,并形成了贯穿西汉思想界的一条线索,即初由黄老刑名之学吸收融入了儒家的“道德仁义”理念,进而达到“儒道合流”,再进而在汉武帝那里转化为“独尊儒术”。由是观《淮南子》一书,无论从义理宗旨还是从时代脉络上,正处在“儒道合流”这一逻辑线索的中间环节上。当然,学术思想和时代思潮的转化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背景,此处就不便赘述了。

分析《淮南子》书中“道德”与“仁义”的内涵,不难看出一些“儒道合流”趋势的蛛丝马迹。试引几例:

“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览冥训》)

“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齐俗训》)

“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汜论训》)

“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汜论训》)

“仁义之不能大于道德也,仁义在道德之包。”《说山训》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仪;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同上)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要略》)

“《缪称》者,破碎道德之论,差次仁义之分,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假象取耦,以相譬喻,断短为节,以应小具。所以曲说攻论,应感而不匮者也。”(《要略》)

……

上引“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智,远者怀德”、“乱国之君,……不务仁义……不务道德”、“……不本于道德,不可以为仪,……不合乎先王,不可以为道”、“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等等,显然不是“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之指,而是充满着儒家的理念。尽管《淮南子》有“近老淡泊无为,蹈虚守静”之议,但这种近儒、亲儒和合儒的理念研究者不可置之而不顾,因为它恰恰反映了高诱所说的“讲论道德,总统仁义”的中心思想。

应该说,《淮南子》是从“道德”着手,切入“仁义”的。且看:

夫乘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非仁义之道也。(卷六•《览明训》)。

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卷六•《览明训》)。

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缪称训》)

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缪称训》)

……

这哪里还一点“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意味?俨然是一派孔荀之徒的口吻了!

“仁义”二字在老子《道德》中统为贬义,而在《淮南子》一书中,并非皆为贬义。尽管有时也提出了“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的论点,但纵观全书,基本上是出于“道德”而入于“仁义”的。《淮南子》中使用最多的范畴就是道、德、仁、义和“道德”与“仁义”。准确地说,“道德”和“仁义”是《淮南子》一书中的核心范畴。如跟老子《道德经》中的同类范畴相比较,可以看出二书在立言宗旨上相差甚大。《道德经》一书5000言,“道”字出现过76处,“德”字出现过44处,“道德”合称者无一处;“仁”字出现13处,“义”字出现过5处,“仁义”合称者仅有一处,即十八章中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把“仁义”放在跟“道”完全对立的地位。相较之下,《淮南子》一书15万8千余字中,“道”字出现410处,“德”字出现279处,“道德”合称者出现27处;“仁”字出现144处,“义”字出现166处,“仁义”合称者55处。从中可明显看到《淮南子》中“仁义”和“道德”出现的绝对次数远高于《道德经》。《道德经》中本无“道德”概念,而《淮南子》中广泛运用了“道德”范畴,并常用来适配“仁义”。如果说儒家是以“仁义道德”标榜的,道家是以“道”标榜的,那么,《淮南子》则是以“道德仁义”标榜的——一手拉着道家,一手牵着儒家,试图协调两家义理,这在《淮南子》一书中表现得若隐若显,但调和主义的面目甚明。

《淮南子》一书似“杂”而非“杂”、言道而入儒、携道而合儒的现象,反映了西汉初年经过“文景之治”后,主流意识形态明显开始向儒家偏移。《淮南子》乍看起来其中心思想前后矛盾的情状,实质上反映了从黄老之术向儒家思想过渡中的特有的精神现象,其体现出来的宗旨只不过是致力于揉合儒、道,试图使之在义理上成为一体而已。《淮南子》的篇章结构的逻辑体例颇能体现刘安作为总编的匠心独具:先道再儒,由道入儒,最后达到儒道互错,进而达到二者的结合。这跟汉初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状况相关联。刘安事后不久,即有董仲舒上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这无论在社会变迁还是在学术思想的转化方面,实际上都不是一件突兀和孤立之事,而是有一个由汉初的“黄老之术”进而实现儒学复兴的渐进过程,而《淮南子》一书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客观进程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折光。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董仲舒的思想,就会发现,董仲舒所复兴的儒学已经不是先秦孔孟的原始儒学了,而是充满着道、儒、法、术、名的合流与会通,在许多方面,它跟《淮南子》有一致之处。

至于《淮南子》一书及其作者刘安与汉初政治斗争的关系,本文不宜详论。刘安有意、无意或被利用、误用、误解为武帝年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对于我们客观的评述《淮南子》一书的学术宗旨没有太多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汉初和武帝年间的政治斗争自始至终与当时“改正朔,易服色”的意识形态斗争交织在一起,而刘安最后因谋叛获罪而死的疑案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他是属于主张“黄老之术”的窦太后一派的人物。其实,刘安跟窦太后乃至与田蚡是否为一党,历史证据并不充分。刘安撰《淮南子》是否是要规劝汉武帝刘彻去恪守汉初的“黄老之术”,从《淮南子》一书的宗旨来看,不能成立;从信史记载来看,也是牵强附会。事实上,《淮南子》始撰于景帝年间,当时儒学在陆贾、贾谊等人的倡导下开始复兴,虽然没有被景帝重视,但对思想、学术界的影响不容忽视。《淮南子》撰写时显然不可能考虑到后来继位的汉武帝,但不得不正视当时儒学复兴的影响;武帝即位时,此书已经峻工,建初二年献于朝廷。光元元年(前134年)董仲舒献“天人三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完成了西汉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如果从西汉开国力主“黄老之学”到武帝的“独尊儒术”观之,《淮南子》正好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上,就《淮南子》的立言宗旨来看,它客观上担负了这一过渡型学术思想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淮南子》

[2]胡适:《淮南王书》,新月书店,1931年,上海;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6卷,第4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3-294页,1983年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第60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第70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第36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九卷,第13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第70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2篇

该说的话已经说完了,自己保重吧。“言尽于此,好自为之”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淮南子·本经训》出自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记录了先秦至西汉数千年民间流行的神话及圣贤传说。

《淮南子·本经训》力图从这些传说中寻找治世安民的道理。文中远古的贤君尧舜治国、仓颉造字、黄帝征战、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都是《本经训》保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

(来源:文章屋网 )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淮南市;经济发展;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2-02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如果从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范畴,除了包括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外,还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如(1)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影视、歌曲、游戏、报刊杂志;(2)与文化相关物质消费品的间接消费,如电视、相机、音响、电脑等;(3)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4)文体娱乐活动的公众及个人消费,如:1)大型演出、赛事、庆典;2)歌吧、舞厅、KTV等;3)书画、奇石、古玩的收藏等。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众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文化消费状况密不可分。就中国蓬勃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快慢会时刻影响文化消费增减的速度,同时文化消费也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需首要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退居其次。并且一段时间与政治相关的文化活动充斥着社会大环境,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根本无从可言。开放搞活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成型,经济发展,市场火热,逐渐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渐趋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充盈活力:艺术作品的拍卖火爆;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空前;古玩拍品的不断升值;影视作品的票房攀高;娱乐消费的异军突起等等,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增长相辅相成。

淮南市北拥淮河,南依舜耕,资源丰富,自古得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1950年依矿建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火电三峡,煤电化产业齐头并进,堪称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市下辖6区1县,面积2 585平方公里,人口243.8万多人。淮南经济的发展带动沿淮、皖北,辐射华东地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5.7%。201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8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上述数据充分展示了淮南市近几年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屡创佳绩,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而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施大政,展宏图。已经制订城市未来五大任务:(1)“两型”发展;(2)“四煤、四化”同步;(3)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干部推动,创新发展;(4)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依据转型发展理念,培育主导产业;(5)共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由12 003元增加到21 000元,年均增长11.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4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惠及到了全市人民。

随着淮南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居民生活状况从原来的要生存渐渐转向要生活。新生活理念的提升,淮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就自然由吃穿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促使淮南文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市、区、镇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1)开展 “系列少儿舞蹈艺术节”“豆腐文化节”“紫金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大剧院及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并建成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毛集实验区还建立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建立焦岗湖影视城;完善“万人坑”爱国教育基地;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206文化产业园;4)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淮南子传奇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并获得部级多项大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不断研发;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淮南市政府紧紧把握机遇,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并将发展经济的理念渗入到各级政府中。(2)市内各级各类协会、活动群体应运而生:紫金石研究会、市舞协、音协、美协;名人书画院、淮南书画院、淮南画院、摄影协会、花鼓灯剧团等等。(3)各级各类文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美术培训、音乐培训、影视表演培训、舞蹈培训、书法培训等等。仅田家庵区美术培训机构就有20多家。(4)专业文化团体渐趋消沉:市京剧团、曲艺团基本解体;歌舞团改革后成立歌舞剧院,每周一和在有演出时进行排练。群艺馆主要靠租场地生存。(5)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场所到处都是:KTV、酒吧、歌舞厅、民间喜庆歌舞团体、影视厅等。田家庵区KTV、歌吧就有40多家,学院路段就有13家。淮南市民狂热地爱上了KTV、歌吧等娱乐性极强的交流和沟通场所,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稍有时间,就和亲朋好友齐聚歌吧,欢唱现象遍及城区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在淮南市文化消费中,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会所、KTV、网吧、游戏场所等持续升温,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大型晚会、节庆连续不断。显然原因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极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广大淮南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手段,消费领域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延展,消费方式也从单一追求功用性向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从淮南市的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差别虽小,但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度与消费热情高低不一,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大学、中高职院校师生、企事业职工、职业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偏高,因此文化消费层次较高;而个私企业的老板、企业白领等高收入阶层和较好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是淮南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在淮南市文化消费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在中高档娱乐场所、节日庆典演出消费、文化培训等方面。作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其占据了大半文化消费市场的人群。而公园游乐场、动漫电子、游戏园、儿童乐园、农家乐等则聚集着大量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属于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消费的目的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大小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淮南文化消费人群和层次的不断拉大,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财富等不同的社会角色,消费观念也必然较以前差别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淮南市合淮区域一体化纳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淮河以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皖北“三化”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列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煤化工大规模示范项目;这些部级战略平台,为淮南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煤、电、化工业的稳健提升、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三产的突飞猛进,保证着淮南经济的有增无减,成为淮南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必然对淮南文化消费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已经看到淮南市民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已迅速激活,并呈现高速运转的迹象,文化消费的必须性、必然性、时尚性以及品位正逐渐定位。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在持续地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产品供给,使产品更能够满足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只有始终如一地把文化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才会在未来更加彰显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时刻关注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其良性运转,提升市民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并及时调整问题,把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引导到良性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随时更新现代文化设施,确保大众文化消费再上台阶。诚如是,淮南市的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9).

[3] 颜鹏.陕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4]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淮南年鉴:综合管理[K].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淮南子》;许慎注;体例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重要著作,为史志传注、类书、字书、韵书所大量引用,作为《淮南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注亦被广泛征引。然而,由于对文献征引许慎注的体例认识不足,以至于有些学者把《淮南子》许慎注当作许慎他书之注,如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许慎注《汉书》”:“许慎尝注《汉书》,今不传,引见颜注者尚多,不知五种中是何种中所采。”[1]王鸣盛认为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人注《汉书》时引用了许慎《汉书》注的说法,被颜师古采为己用,故颜注中许慎注为许慎为《汉书》所作之注。陶方琦认为许慎曾为《史记》作注,《汉孳室文钞》卷一:“许君之有《史记》注乃其实也。”[2]陶方琦研治《淮南》有年,著有《淮南许注异同诂》,勤于钩沉旧注,《史记》三家注所引《淮南》许慎注,陶方琦认为是许慎所注《史记》,史书不载,因其早亡。

还有些学者把许注当成《说文解字》,如徐玉涛《三家注引校补大徐》:“三家注引《说文》的解释,除了直言以外,还经常用许慎曰,许慎以为等特指《说文》,如果是引用许慎给其他书的注解,则有许慎注某某曰,许慎注某某以为来表达。”[3]此文把许慎曰(云)和许慎注某某作为《说文》和许慎他书之注的区别,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许慎曰、许慎云有些并非出自《说文》而是出自《淮南子》注。王秀丽《颜师古注引考论》一文把“晋灼曰许慎云”归之为《说文》①。这些认识均是由于对文献征引体例的认识不清而引起的误读,所以澄清历代文献征引许注的体例就显得尤为必要。概括来说,文献征引许慎注的体例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

一、明引

(一)许慎(叔重)《淮南子》注云

明引即注中标明为许慎《淮南子》注,上下文往往出现“淮南子”。如《原本玉篇残卷》、《慧琳音义》、《文选》注、《后汉书》李贤注等引许注多为明引。如:

1.《原本玉篇残卷・系部》“K”下注引《淮南》:“大弦K则小弦绝。”许叔重注:“K,纫病!

2.《慧琳音义》卷一“波涛”下引许叔重注《淮南子》:“潮水涌起,迁者为涛。”

(二)许氏说《淮南》

传世文献对许慎《淮南子》注的明确引用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徐广《史记音义》,以“许慎说淮南”标示之。如:

1.《史记・龟策列传》:“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裴S集解引徐广曰:“一无‘不’字,许氏说《淮南》以为滋润钟于b珠,致令岸枯也。”“岸不枯”今本《淮南・说山篇》同,注:“珠,阴中之阳也,有光明,故岸不枯也。”徐广所见一本无“不字”与今本不同,当作“岸枯”,许慎的说解“滋润钟于b珠,致令岸枯也”与此相合,故徐广所据本当为许本,其引许氏说《淮南》即许慎《淮南子》注。

2.《史记・龟策列传》:“b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XF伏之。”集解引徐广曰:“许氏说《淮南》云:‘XF,龙属也。’音决。”索隐:“X当为蛟,注音‘决’误也。”索隐以为徐广所引“X”当为“蛟”之误,《说文・虫部》:“X,X,qi也。”又“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又《泰族篇》注:“蛟龙,鳖属。”“鳖属”《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许慎注亦同,皆误,当以徐广引“龙属”为是。

(三)《淮南鸿烈间诂》曰

《旧唐书・经籍志》:“《淮南子注解》二十一卷,高诱撰,《淮南商诂》二十一卷,刘安撰。”[4]“商诂”乃“间诂”之讹,“刘安撰”下脱“许慎注”三字。宋苏颂《校题序》:“惟集贤本卷末有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曰间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又分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5]苏颂判断许高二注的区分标准,其中之一即是“许标其首,皆曰间诂”,日本藏古写本残卷题为《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廿》,亦名“间诂”,是许慎注《淮南子》自称“间诂”,文献所引“间诂曰”当出自许慎。

1.《开元占经・北斗星占》卷六十七引《淮南鸿烈间诂》:“斗杓为小岁,岁之言越s十二辰而行。”

按:“岁之言越s十二辰而行”为许注。

2.《开元占经・荧惑占》卷三十引《淮南鸿烈天文间诂》:“南方,火也,其帝祝融,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衡,平也。”

按:“南方,火也,其帝祝融,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出自《天文篇》原文,“衡,平也”为许注。

二、暗引

暗引指不直接指明出处,注中没有出现“淮南子”,注文以“许叔重云”或“许慎云”的形式出现,前文所提到的误以许慎《淮南子》注为他书之注即属此类。

(一)许叔重云

以《慧琳音义》为例,“许叔重云”共有26条,1条引自《说文》,卷十七“粪扫”下注:“许叔重云似米非米者矢字。”又卷四十四“粪土”下引“许叔重”作“官溥”,与《说文・部》所引相合,“许叔重”当为“官溥”之误。其余25条为暗引条目,省去了《淮南子》引文,仅剩下注语。有些条目和重出条目相比勘,可以证为许慎注,而非《说文》,例如:

1.《慧琳音义》卷三十八“疱疮”下引许叔重云:“疱,面气疮也。”

《慧琳音义》卷三十七“疮疱”下引《淮南子》:“溃小疱而发痤疽也。”许叔重曰:“疱面气之疮也。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同城联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益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09-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指在同一城市的各高校,通过建立联盟组织,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一个教学、交流、培训、提高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同城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需要、运行机制、有效途径、有益尝试。

一、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需要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淮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新发展、应对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1.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2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推进协同创新”做出详细部署,并正式实施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表明协同创新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面临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如何实现改革与创新?在同城联盟机制下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既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又是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2.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道德环境和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立足于本校,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同城联盟带来的信息共享、资源有效获取构成的整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同时,伴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高校之间迫切需要利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的整合、节约使用和优化配置,达到建设节约型校园之目的。

3.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就是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高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主要有:一是高校之间存在着思政课教学优势的差异性。研究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专业培养方面。从整体发展来看,二者的优势互补,既是促进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各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创新性的现实要求。二是高校之间存在着思政课教学条件的差异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软硬件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迫切需要。

4.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统一课程要求的需要

课程要求的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教学目标、任务、原则、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教材使用、学时安排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共性多,可比性强。这种课程要求的统一,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依据。

二、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不断完善同城联盟体制机制建设,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1.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创新

2009年6月,为贯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机制的通知》精神,由淮南师范学院牵头成立“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成员由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六所高校组成,其中前两所为本科院校,后四所为高职院校,前五所为公办高校,后一所为民办高校,前五所在淮南市城区,后一所在毗邻淮南的六安市寿县城关。所以,从类型看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共同牵手;从性质看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携手共进;从分布看是淮南城区与寿县城关的跨区合作;从效果看是结对帮扶与共同提高的共融多赢。可见,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把高校思政课的一般要求与淮南同城高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

2.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构

一是成立“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各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为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长为副主任委员,负责组织领导。二是成立“同城联盟”秘书处,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秘书长,其他各校思政部主任为副秘书长,秘书处设在淮南师范学院,负责日常工作。三是确立“同城联盟”活动机制,形成联盟运作轮值机制、联盟成员帮扶机制、联盟信息交流机制、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

3.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

联盟成立以来,建立了联盟主席轮值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观摩听课制度、教学比赛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制度、科研集体攻关制度、学术讲座共享制度、实践基地共享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使同城联盟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4.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制度,也就是实行联盟轮值制度,每年确立一所高校作为轮值单位,其分管领导即为联盟轮值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长为轮值副主任委员,思政部主任为轮值秘书长,负责本年度同城联盟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工作落实等;二是经费保障制度,从思政课专项经费中划出20%作为同城联盟的活动经费,确保同城联盟各项活动正常运转。

三、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1.构建同城联盟组织机构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必须进一步完善同城联盟组织机构,由指导职能、工作职能、进一步深化为教学协调职能等,要充分发挥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桥梁纽带的作用,这样,既能达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节约使用之目的,又能达到共建共享组织完备、运行稳定、发展永续之效果。

2.搭建网络课程交流平台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高效通道

在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协调下,通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建设,实现主要包括试题库、图书资料、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等思政课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分享思政课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精品课程、电子图书、电子教案、电子案例、电子课件等思政课网络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技术降低了知识的获取成本,MOOCs(即网上共享课程)的出现使大学不再是封闭的港湾,大学校园正逐渐失去独占独享已有知识的特权。”[1]为此,同城联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校网络平台以及同城联盟网页,为思政课教师及时提供教学资源信息。

3.实行一校资源联盟共用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效之举

教学软件联盟共用。如淮南师范学院利用同城联盟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收集、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方法探讨等在同城联盟范围内,实现高校思政课教科研成果的同城推广。教学硬件联盟共用。如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图书馆对同城思政课教师开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南矿业集团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同城联盟各高校共享。教学活动联盟共用。如,学术讲座,一校举办,多校参与;教学研讨,一校组织,同城参加;教学比赛,一校主办,联盟协办,以此扩大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4.建立同城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手段

针对淮南地区高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特点,探索建立同城范围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为此,建立了同城联盟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检查体系、教学评估的办法和标准。如,围绕同城联盟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突出基础性、示范性、共享性,把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核心要素,评价的重点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片面强调资源的占有转向全面落实资源的共享,且对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即资源贡献多、质量高)的学校与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予以告诫,以此充分调动联盟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四、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初步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

1.资源共建共享的课程建设成果是科学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

一是课程建设精品化。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精品化,就是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通过互帮互助,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辅、教学管理等方面建设高质量、示范性课程,包括校级、省级乃至部级等不同类别,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资源。二是课堂教学精彩化。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精彩化,是要在淮南高校各自遴选出“精彩一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的再次遴选,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环节和基本内容,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三是教学案例精选化。教学案例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精选化,就是汇聚同城联盟的力量,根据思政课教材“一本多纲”原则,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情及淮南市情,精选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以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把学校所在城市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2]79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章中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进而带来整个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资源共建共享的队伍建设成果是全面提升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平

一是师资培训优质化。培训时间,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培训专家,可通过市外聘请(即走出淮南,外请相关专家,作为培训教师)与市内帮扶(即遴选淮南本地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日常的“传、帮、带”)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培训内容,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这样,集中优质的培训资源,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团队建设优势化。以课程为单位,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研究方向,组建富有特色的同城联盟教学团队。发挥各校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由本科院校牵头,申报省级乃至部级重点学科,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同城联盟学科团队。通过跨校联合申报教学与科研项目,实现重大课题的攻关,形成相对稳定的同城联盟科研团队。同城联盟团队优越于单个学校的团队,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且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督导队伍优异化。以学校为单位,兼顾学科和课程布局的合理性,每校遴选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影响力的一线思政课教师,组建一支优异的督导团队,对同城高校思政课进行教学督导。优异的督导团队是提高同城联盟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3.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研究成果是初步实现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展

一是教学观摩规程化。规定每学期由一个学校组织开展同城校际教学观摩与听课活动,其规程为:观摩现场教学后,趁热打铁,对主讲教师在教学特色及教学有待改进等情况进行集体评议,最后,召集人对观摩教学进行总结点评。这样,以教学观摩提升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教学研讨规范化。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由同城高校轮流承办,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研讨。这样,以教学研讨拓展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视野。如2009年6月在淮南师范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首届教学研讨会,2010年6月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第二届研讨会,2011年12月在淮南联合大学举办了主题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第三届研讨会,2012年12月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推进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第四届研讨会,2013年11月在安徽理工大学举办了主题为“党的十精神‘三进’工作”的第五届研讨会。三是教学比赛规约化。每年开展同城联盟教学比赛,使思政课教师在更大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展示学校的实力。比赛规约为:选手有各高校先行选拔,评委由省内专家组成,比赛采取现场讲课和现场答疑方式形式进行,做到比赛的客观、公平、公正。这样,以教学竞赛锤炼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技能。如2013年获得同城联盟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淮南师范学院庞秀艳老师,参加“第二届长三角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荣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第一名。

4.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成果是逐步扩大淮南高校同城联盟的社会影响

一是学术交流常态化。打造同城联盟“思政讲堂”平台,聚集学术资源,浓厚学术氛围,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邀请国内、省内知名学者、专家讲学,力求以高端学术精品为载体,高扬主旋律,拓宽主渠道,一校举办,多校参与,以放大学术影响。二是联盟网站动态化。建设同城联盟“思政网站”平台,上传优秀教案、精良课件、典型案例等,成为共享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各校信息员不仅在“思政网站”上,而且利用微博、微信等及时收集、各校的特色做法和同城联盟的最新工作动态。以现代传媒扩大同城联盟的网络影响。三是思政简报固态化。以同城联盟“思政简报”为平台,每月编辑一期,固化同城联盟及各校开展的工作及其成果,形成档案资料,同时,将“思政简报”呈送省教育厅分管领导阅示,寄发省内部分高校思政部交流,以扩大同城联盟的社会影响力。如,近年来,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分管领导多次肯定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创新工作,“思政简报”是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名扬省内的主要原因。

目前,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正处在建设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科学整合了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全面提升了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平,初步实现了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展,逐步扩大了淮南高校同城联盟的社会影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