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竹笛曲;《三五七》;艺术特色;吹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43-2

笛曲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不仅能够演奏出高亢、悠长的旋律;而且还能够表现出宽广、辽阔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婉转优美的小调或者是模仿各种大自然的声音等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此出现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表演、民族乐团,甚至是西洋交响乐团与现代音乐作品中。然而,笛曲的演奏既需要娴熟的吹奏技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处理能力,由此实现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与欣赏价值。该笛曲作品既包括丰富而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一、笛曲《三五七》作者简述

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是由我国著名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剧乱弹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属于笛子传统曲目。赵松庭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九岁开始吹笛子,随后向昆曲艺人学习昆曲和婺剧,向音乐院校教师学习演奏和乐理,由此开启了笛曲创作与演奏的艺术生涯。在从事笛子艺术的六十多年间,赵松庭先生不仅创作出经典的笛子独奏曲《三五七》、《二凡》、《采茶忙》、《早晨》、《幽兰逢春》、《鹧鸪飞》、《婺江风光》;而且还对笛子乐器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由此编撰出包括《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在内的一系列书籍。

赵松庭先生在笛子演奏、创作、制作、著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树,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素有“江南笛王”的称号。

二、浅谈笛曲《三五七》的音乐创作素材

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曲作品《三五七》改编自浙江金华地区婺剧音乐乱弹唱腔的曲牌。“三五七”又叫做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之中使用最广,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呈现出优美、典雅般的情感韵味。“三五七”是曲牌体音乐过渡到板腔体音乐的一种典型代表,既保留了曲牌的特色;同时在过门、行腔、节拍上也呈现出严谨的规定。该曲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和板胡,能够与诸多不同的板腔连接,呈现出自由、多变的风格特征,从而通过速度、旋律的丰富变化,演奏出悲、喜、哀、乐的情绪特征。除此之外,根据音属与速度的不同,“三五七”还可以分为慢三五七、中三五七、快三五七以及高调三五七等等。

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三、笛曲《三五七》的曲式与艺术特色

笛曲《三五七》于1957年创作完成,之后便迅速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由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首笛曲作品。在深入分析、选择和使用该笛曲作品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方式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结构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把握,由此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笛曲《三五七》的曲式分析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主要部分。首先,该笛曲作品的引子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来说,第1至4小节作为第一部分,呈现出的是上下句的结构;第5到9小节作为第二部分,呈现出的仍然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前面两个部分的曲式结构和旋律比较规整、稳定;从第10至20小节作为第三部分。

谱例1:

这部分节奏自由,同时速度也比较快,从而使整个引子部分简洁而明快地表现了整首笛曲作品爽朗、喜悦、欢快的情感基调以及浓厚的浙江民间戏曲艺术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为下面的表演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二部分的慢板主要是由两个小节的导入部分引入笛曲作品《三五七》的核心主题。具体来说,第二部分的主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第35至41小节开始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材料,从而可以视为主题呈现之后的发展内容(b)。紧接着,第42-47小节再次出现一些风格鲜明、技法独特的新材料,由此使整个旋律得到进一步的展开(c)。在此过程中,b和c结合而成单二部结构的B部分,从而使结尾部分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动力性,能够与后面的曲式旋律形成有效的连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仅仅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同时也是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从第47至49小节部分,第一拍主要是作为一、二部分的衔接,随后第49小节通过第一部分c材料的前端开始,然后才开始逐渐转入a主题材料曲式结构部分的低八度调式变化重复。这种衔接方式使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尤其是使整个曲式的逻辑结构变得更加严密、规则等等。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第60至67环节作为b部分以及第67至73环节作为c部分。这一部分慢板在结尾的过程中,经过开放形态逐渐开始拉散,在连接部分采用的是引子的散板材料,由此在顺畅、自然的旋律结构中导出随后出现的快板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的快板段落结构同样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部分。首先第77至8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快板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热烈、兴奋的情感氛围。其次第90至117小节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二部分。

谱例2:

这段模仿了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紧打慢唱方法,也即是旋律声部环节通过绵延、悠长、自由、开放的节拍和气息进行表演,而伴奏声部却采用的是鲜明的、动力性比较强的有板无眼的结构进行表演,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主体旋律声部热烈、兴奋的气氛特征。第118至139小节则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三部分。

谱例3:

这一部分的曲式旋律主要是类似于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过场音乐成为相应的曲牌,出现在紧打慢唱表演技法之后,由此形成笛曲作品中独特的戏剧性场景,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整个笛曲作品鲜活的音乐形象与生命的质感;在反复演奏曲牌段之后的第二号房子形成了一个顺畅的连接,由此在平稳的过渡之中引出快板结构段落的尾声部分。

(二)笛曲《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分析

1.乐曲的风格特征

从此首笛曲风格特征的角度来说,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在演奏技巧的应用方面,该笛曲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我国传统唢呐的循环换气方式,使乐曲首尾两段散板音乐绵延悠长,极大地增强了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呈现出浓厚的浙江地方乡土气息。

2.乐曲的调式调性

从调式调性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的引子部分为例板,既是一种独立的板腔形式,只有上句,而下句则往往是由其它板腔来补充,同时在引子部分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变化发展,由此成为情感鲜明的引子段落。而慢板部分则采用的是中板三五七,呈现出的是笛子伴奏的声部旋律,尤其是作品中A、B部分形成三、五(上句)、七(下句)的调格形式,十分符合作品中应有的唱腔规范。笛曲《三五七》的快板部分是将游板、平板、流水等诸多不同板腔形式的一种融合,由此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曲式结构特征和演奏技法,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3.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

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主要运用了重复性手法,也即是把音乐主题中的某一部分不加任何变化的反复一次或者是多次的重复呈现,从而巩固音乐主题,发展音乐思想,加深音乐形象,或者是构成音乐的基本曲式等等,强化情感表达效果。模进亦称移动性的手法,也即是将音乐的主题旋律或者是其它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章、乐汇等做重复性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同,由此形成特定的曲式结构,传达出特殊的情感意蕴。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也即是旋律的段或者是句在进行重复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来旋律的音调形态只改变其节奏,从而形成应有的曲式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音程的扩大或者是缩小、逆行重复、对比、核心音调的展开等一系列音乐展开方式。而笛曲作品《三五七》主要是采用了重复性的手法、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两种方式。比如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而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

四、结论

总体来说,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无论是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是表演技法的应用与创新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是丰富的技巧性与欢快、热烈的情感表达效果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作品的曲式,掌握其音乐内涵;掌握循环换气技法,保证笛声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也要熟练掌握全按“la”的指法技巧,把握好笛曲的速度与力度,尤其是要能够精确分辨连奏与吐奏技巧之间的差异,并娴熟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笛曲作品《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实现其良好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第2篇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六年级学生,总体来说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在进行合唱时多数同学能注意积极配合他人,能对同学的课堂表现做出合理评价,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多数同学音乐想象力丰富,对所听音乐能即兴表演相应动作,叙说音乐内容,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但对于歌曲视唱旋律方面难度较大,还不能单独视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教学,增强音乐教学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歌曲、读谱知识、综合训练、欣赏及选用乡土教材。本册教材共有歌曲七首,补充歌曲四首,其中中国民歌一首,外国民歌一首。综合训练以多声部发声练习与创编旋律练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创作能力。欣赏曲目共有七首,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能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了解一些西方音乐文化,提高音乐修养。

2、审美教育。

用热烈而又欢快的情绪,轻松、柔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欣赏和感受美的能力。

3、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学会自己看谱,读懂力度、速度等音乐符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旋律,并为自己创编的旋律配上歌词,并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教学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征。(生齐读课题)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师: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 长征》

3.播放课文朗读。

4.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首诗不仅是的代表作,也是诗中的精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学习,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播放课文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理解信息的能力。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一)出示首联

1.生读一二句,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些什么?

2.根据你们的了解,红军长征途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播放红军过雪山的视频)让生感受长征的艰难。

师:就这样,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路途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生答,板书:远征难)让我们读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A:同学们,读课文不仅要用嘴,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兵围追堵截,不知有多少战士牺牲了,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平常的小事。生读。

B: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板书:勇敢无畏

4.还有哪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5.出示整首诗。

诗的一二句总写,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五岭、乌蒙、岷山则是千山的代表。下面读读诗的三四句,看看五岭、乌蒙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出示颔联

1.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教师出示“五岭”、“乌蒙山”的图片,指导学生读“腾细浪”和“走泥丸”。

3.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过渡: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出示颈联

我们先来看看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

1.生读资料。

2.看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出你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一眼,你心里什么感觉?(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师应答:这就是寒!)

师: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呢!(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些都是寒哪。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

4、师过渡: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战士们当时的心情。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预设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四)出示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诵读全诗,深化理解

1.这首不朽的杰作,用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

2.出示整首诗,生读。

3.师介绍七言律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集体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1.小结: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听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音乐家还为它谱了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征》。

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远征难 金沙江 暖 勇敢无畏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第4篇

(一)词作家生平

余光中(1928-),中国文学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的台北故居,余光中写下《乡愁》这首诗。

(二)曲作家生平

李海鹰(1954),中国作曲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李海鹰以诗作《乡愁》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乡愁》,曲调鲜明,旋律舒缓,又是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经典名曲,经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饱满深情的演绎,成为作曲造诣和传唱度都很高的一首艺术歌曲。李海鹰曾为《黑冰》、《外来妹》、《刑警本色》等等电视剧创作过主题曲,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曲子,像《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

二、艺术歌曲《乡愁》创作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的体裁,起源于西方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艺术歌曲通常具有极富代表性的特点:诗与音乐的融合、歌词创作的严谨、旋律伴奏的一体、演唱技术的规范以及表演形式的固定。

(一)歌词置于文学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审美,具有异于其它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作曲家善用文学语言的可解性优势,使作品与听众间架起沟通和欣赏的桥梁。

诗作《乡愁》内容上展露作者自己在大陆的记忆更多,小时的一枚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以至于后来的的一方坟墓,都将诗人自己的故乡愁思予以寄托,渗透进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意象的选择上,跨越时空的思念分别寄予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现实主义的色彩。从记忆的迁移,再转置情感的归属,都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故土的极度思念,甚至是渴求。

(二)歌曲曲式分析

《乡愁》采用单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总体上是七声音阶,却又有别于传统民歌,利用民歌素材提炼出来的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其情感抒发的流程是先抑后扬A段的基本格调是平实的叙述,然后由钢琴过渡,引出激情爆发的B段;第二遍的B乐段采用多次反复,并在伴奏上选择钢琴大量的音域跨度相当大的长琶音和小提琴近似人声的歌唱性旋律共同配合,把全曲的情感抒发推向最高潮。

三、结语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感教育;政治教学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学生厌政治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广大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是本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政治美感教育的几点尝试,希望和大家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一、借用信息技术直观美的形象。创造教育源泉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讲授九年级思想政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课题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还有那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大都市和那整齐划一,清新环保的富裕小农家等等……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社会蓝图中,爱国王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感悟美的声律。增强教育效果

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政治课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在七年级思想品德“创建新集体”这一框题上,为了营造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了音乐导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盘播放了《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同学们进入教学情境,我也因势利导地引入上课。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又利用影碟机播放了一首MTV《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同时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连、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政治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音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政治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信息技术剖析美的结构。拓展教育空间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在理性剖析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在九年级思想政治“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节的讲述中,为了使同学们对奴隶时代文化成就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我从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人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古希腊雕塑精品《断臂维纳斯》的图片。同学们掩饰不了失望的神情,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我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美在于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在于残缺和完美的辩证,美不仅在于赏,而且在于想,维纳斯臂断了,残缺了,但却给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残缺的维纳斯在同学们审美心中完善起来。我用录像播放了多组艺术家重塑双臂的维纳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涩的、行动的……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心目中的维纳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美感结构的分析让同学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强化了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一,在美的情境中,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

四、采用信息技术体味美的神韵。提升教育水平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沙漠与绿洲气象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