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作文开头

中秋作文开头

中秋作文开头

中秋作文开头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早春二月;空间建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诗性空间

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知识分子性格、命运和道路的名作,1963年谢铁骊将其改编导演成电影《早春二月》。影片不仅传达了原作对知识分子形象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精彩表现,且以含蓄幽深的诗意美、细腻绵长的抒情风格、水墨国画的银幕效果,确立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

电影伊始便以一个长方形镜框,展现出空间建构的巧妙。棕色的木质墙壁铺满屏幕,上一镜框镶嵌着柔石的黑白肖像,右侧竖题“纪念柔石同志遇难三十三周年”。接着,镜框叠化为一扇小窗,右侧题字亦叠化为影片的标题“早春二月”。在开篇的长镜头里,画面移动起来,从一个长方形的景框向外望去,江树、矮屋、远山、石拱桥、小亭缓缓向后移去。然后镜头切换船内掠过满堆的货物,定到另一个长方形景框里,一个推镜头扫过拥挤嘈杂船舱里的众生相,中景镜头切到昏睡老汉身旁的萧涧秋。船舱内充塞着沉滞压抑的气氛,跟镜头随着萧涧秋走到甲板上,放眼望去,满目江南春色。这样,透过两个小小的长方形景框,摄像机游移于船舱及两岸景色所构成的地域空间之中。柔石的黑白肖像及题字则构成了文化空间及意蕴:通过改编《二月》,传达对左翼作家柔石的纪念以及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考。船舱沉滞空气和江岸春的气息,昏睡的民众与清醒的知识分子,在镜像对比中,构成了诗意的抒情空间,特别是萧涧秋浸染在春的朝气里内心升腾的希望,充满了诗意激情。

小说《二月》如抒情诗,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然寥有景物等空间描写。在小说电影化的策略上,《早春二月》精湛地发挥了电影空间艺术之长,通过地域、文化、诗意三重空间的建构,将文学叙事转化为电影叙事。

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萧涧秋乘船前往芙蓉镇,江水两岸的村树、矮屋、石拱桥、小亭及远山,无不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地域特征。此行之地芙蓉镇,就是典型的江南小镇。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精心安排了几场江南水乡的外景:雪后初晴,一片白茫茫的原野;早春时节,桃李争艳,石拱桥下游鸭戏水;萧涧秋与陶岚的交心之谈,正是在大片的梅林中漫步之时;细雨石板路,湿腻惆怅的江南雨巷。

初到芙蓉镇的萧涧秋,以为在外漂泊倦了后终得了个暂且可以安身舒心之地。然而看似世外桃源的芙蓉镇,并不全如其名意味的那样。随着萧涧秋的进入,展现的是贯通小镇的逼仄河道,幡旗招展的临河街市,低矮古旧的民房老屋。陶家的高门楼,文嫂家的破木门,荒凉的石亭,罕有人迹的郊道,一同构成了芙蓉镇封闭的生存空间。

窗是芙蓉镇封闭空间内蕴张力的外化,隐喻着芙蓉镇与外界的关系。船舱里,萧涧秋面朝窗外,从昏睡麻木的民众中脱离;接风酒席上,众人大谈主义,陶岚则伫立一旁,望向窗外的大雪纷飞;特写镜头里,北风穿过文嫂家破洞的窗纸直吹进来;校舍里,萧涧秋和陶岚在窗旁热烈地讨论,在烛光中留下剪影;课堂上,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洒进来,教室一片明亮。窗兼具封闭和开启的特征,是芙蓉镇和外界空间的纽结点,象征着人物渴望打破闭塞空间的心理状态。

萧涧秋乘船来到芙蓉镇,终又乘船离去,船隐喻着萧涧秋与小镇的关系。在电影开头,船舷边的萧涧秋回身,甲板上蜷缩着文嫂一家,老太太讲出文嫂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的消息,镜头转向萧涧秋一个面部表情特写:刚舒展的心情又陷入凝重。接下来是在一条在浪花拍打下摇晃的无主小船的空镜头,虽然暂时地拴在岸边,却随时可能被卷入江心漂荡无依。两组镜头的剪接,隐喻着文嫂的悲惨命运,也暗示着漂泊者萧涧秋此行并不能真正地靠岸、终将离去的结局。小舟这一空间道具意象,就是承载着人物跌宕漂泊的命运之舟。

小说《二月》因其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传达,而带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有别于小说的语言性描述,电影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文化内蕴投射在银幕的文化空间之中。

学校是芙蓉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空间,也是萧涧秋在此的主要生活空间。题着“芙蓉镇中学堂”的校门庄严厚重,校门口的小吃摊热气腾腾,上课的摇铃响起,学生们小跑进教室,老师们穿过庭院里菱形孔门走向课堂。教室里窗明几净,两侧张挂格言训句,后墙贴着海棠花形状的中国地图,墙角立柜上放着显微镜和地球仪,讲台旁角落放置一盆绿植,热水瓶在玻璃窗台上。学生戴的帽子,有前清瓜皮帽、毛线帽,也有新式海军帽。这是一个新旧交杂的空间。萧涧秋带着同学们在简陋操场打篮球,画外音是音乐课上学生们合唱《骊歌》,国文课上传授司马迁的《史记》及《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折射出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倡的“五育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男女同校同学,亦是现代教育的平等开明。办公室里,教员们集体备课,谈论军阀混战和灾乱。校舍里,萧涧秋与陶岚共读《新青年》,畅谈新思想。新旧文化在学校交杂碰撞,构成包容并蓄的文化空间。

茶馆作为芙蓉镇的社会文化缩影,其“质朴里面含着奸刁”(陶岚语),汇聚各色人物,播散流言蜚语,是小镇沉滞灰色的文化空间。萧涧秋初入芙蓉镇,茶馆里正唱着弹词《宫怨》,茶客和店小二用疑虑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外来者,交耳私语。隆泉苑茶楼逼仄的空间里,靠窗悬着鸟笼,或抽水烟或看报的各色闲散茶客满座,店小二提壶穿梭其间。流言盛行之时,钱正兴与方谋酸言冷语地评论萧涧秋,隔座的茶客马上就议论开了,流言蜚语在茶馆播散。影片中的一个正反打镜头极精练地表现出流言之害:萧涧秋带采莲去上学,文嫂目送着他们离去,邻居则在后面指指点点,文嫂关门,失声痛哭。而萧涧秋连续推开两道门进入其家,门口是张望的邻居们,隐喻着萧涧秋帮助文嫂所要经历的的重重阻碍,并揭示文嫂的死就是来自乡间流言的压力。匿名信中“左手抱着小寡妇,右手想把芙蓉采”的诗,更是恶毒地伤害了三个无辜的人。从茶馆播散的流言,直接导致了文嫂自杀的悲剧,最终逼迫萧涧秋离开芙蓉镇。流言是氤氲在芙蓉镇内部的沉滞传统文化和集体文化心理的表征,其聚集地茶馆则构成了芙蓉镇灰色的文化符号象征。

陶家作为芙蓉镇的书香门第,传统儒家乡绅文化和新式教育观念在此交汇,在传统家庭结构中显露出新旧交杂的文化空间。方桌、藤椅、字画对联、文竹幽兰、茶盏、花瓶等摆设,传递出诗书之家的传统气息,而钢琴、相框、西洋灯等现代物品的出现,又显示出这个富足之家的现代风尚。在空间的展示上,精致大方的陶家与破败寒酸的文嫂家,强烈的贫富对比中折射出人道忧思的文化意味。而同样是在这个空间里,陶家兄妹的手足之情,萧涧秋与陶岚的爱情蔓长,圆桌上教员的把酒言谈,启蒙与保守之间的碰撞交战,追随与守候的情感抉择,都在陶家产生交集,杂烩成斑驳的家庭文化。

影片除了富于特色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的建构外,更着力于诗意空间的营造。对于原著文字表达的诗性特色,在用视听语言转化和造化上十分出色。

诗意首先存在于江南的春景之中,或者说景物是内在诗意在银幕上的外化。学校里,萧涧秋和陶岚漫步在一大片梅林间,烂漫的寒梅映满屏幕,是早春的诗意。陶岚吐露出内心对萧涧秋这只大雁的羡慕,而萧涧秋则表示自己是一只孤雁。孤雁的自喻饱含传统文化的诗意,而萧涧秋内心的孤独和悲凉也在早春景色对比中愈显深重。萧涧秋许诺接济文嫂一家,回来的路上,他在洁白的雪地里欢跳,充满生气地环顾四周,有如一只鹤在云中飞,洋溢着内心的纯洁与愉悦。萧涧秋接采莲上学的路上,一系列的空镜头,鲜艳的桃花,石桥下戏水的鸭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他内心的雀跃。萧涧秋和陶岚漫步于蒙蒙细雨中,油纸伞,石板路,如戴望舒的诗,结着愁怨的江南雨巷的神韵跃然荧屏。早春景象是灰暗底色中明亮的一笔,如中国水墨画,在银幕诗意地绽放。

诗意也表现在镜头语言与影像语法的运用上。萧涧秋弹起《徘徊曲》,陶岚倚着听琴,镜头缓缓推向陶岚,由近景到面部特写,在陶岚的眼神中,闪回镜头从现实空间跳转到过去,叠印到萧涧秋在杭州西湖边徘徊的场景。电影传神地刻画出了五四退潮后孤独徘徊的青年形象:月光下,穿着白色中山装的萧涧秋凸显在夜色下的远山湖光背景中。在镜头组接上通过声音连接匹配转场,将陶岚回忆中的笑声和此时的笑声剪辑在一起,巧妙地跳接到听琴的镜头。这一诗意空间的营造,表现出导演精湛的艺术手法和诗意抒情的风格。

影片中两次“脚步”的片段更是精到地表现出运用镜头语言建构诗意空间之妙。接采莲上学的路上,得知乡里的流言后,电影给了一个萧涧秋沉默不语的仰拍镜头,这既是采莲的视角,又暗含着萧涧秋内心的沉重和愤懑。萧涧秋的脚步加快,伴随着急促的节奏,一系列的空镜头,天上乌云,风吹柳条,水中波澜,细雨忽至,都隐喻着此刻他内心的阴郁和波动。影片结尾,陶岚夺门而出,下楼梯,过栅栏,上石桥。电影在以运动摄影为基调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前景层次, 强化陶岚奔跑的速度感,表现了陶岚急切的心情。一连三次前景的景物遮挡――楼梯栏杆、院中的树林和田间的篱笆――都用来表现她奋力冲破樊篱,最后摄影机追随着陶岚上桥后摇向蔚蓝的天空,全片结束。“纱、篱笆、树木、楼梯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思想情绪,让陶岚用奔跑的动作和调度来表现她的内心的世界。”[1]最后一个镜头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一样运用于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无穷。

萧涧秋多次往返于学校与文嫂家的情节,在电影里表现为七次过桥的镜像。石桥作为小镇的地标,既是展现早春景色变化的外景空间,又联系着学校与文嫂家两个空间,更见证着萧涧秋情绪的起伏:雪地里跳跃的诗意,流言缠身时的愤懑。在七次过桥的重复蒙太奇中,地域空间、文化空间以及诗意空间在银幕上达到了水融、交相辉映的镜像展现。

小说中对萧涧秋的心理描写是通过抒情性的语言和大量书信来展现的,而电影则通过地域空间、文化空间及诗意空间三个主要叙事空间的构建,运用镜头来展现空间里的人及人物心理,将小说文本内容转化为空间影像。通过巧妙而精湛的空间构建,将江南小镇的生存镜像呈现于银幕,电影《早春二月》对小说《二月》完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改编。

中秋作文开头范文第2篇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看,田间金色的稻谷笑弯了腰。农民伯伯正忙碌收割着。果园里,苹果树、梨树、柑橘树……结出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果实,缀满了枝头。苹果把那红红通的小脸埋在绿叶姐姐的衣衫下,可爱极了。秋天,天气开始转凉了。为了过一个暖和、舒服的冬天,小动物们着手储存过冬的粮食。你瞧,小松鼠到处跑,在寻找它最爱吃的松果。

秋天真是个硕果累累,丰收的节日。

汕头市陈厝合小学 205班 纪抒杭

指导老师:黄丽云

点评:小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用简单的文句写出了眼中果实累累的秋天。文中的动作词用得很准确,比喻的使用使文章生动有趣。

秋天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田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瞧,大雁整齐地排着队伍往南飞;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果树挂满了果实,在一阵阵清爽的凉风中轻轻地跳着舞。农民伯伯看到这一切,咧开嘴笑了,这是他们辛劳的果实。那弯着腰的稻穗、花花绿绿的瓜果……仿佛都在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中秋作文开头范文第3篇

打好秋播生产主动仗

——簰洲湾镇20__年秋播工作情况汇报簰洲湾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有14个农业村,农业人口45771人,耕地面积66605亩,其中旱地24000亩,水田42605亩。去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咸宁市秋播生产第一名”的殊荣,为我镇今年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夏收,仅小麦、油菜两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43.8元。

过去的成绩和经验,为我们做好今年的秋播工作增添了信心,提供了动力。在今年秋播工作上,我镇以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两菜”生产为重点,以种足种满种优为原则,真正把秋播当作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来抓,打好秋播生产的主动仗,全镇秋播生产呈现群众热情比往年更高、播栽进度比往年更快、质量比往年更好的良好势头。到目前为止,全镇秋播落实面积72977亩,占规划面积69700亩的105,已落实蔬菜面积40156亩,占规划面积39100亩的103;油菜移栽面积1800亩,直播21346亩,夏粮9175亩,绿肥500亩。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变“捡小收”为“挣大钱”,在认识上再提高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在“农外”找出路,更要在“农内”做文章。过去,簰洲农民传统上把夏熟当作“捡小收”,把秋播看成可有可无的“搭头”,忽视了秋冬农业生产。其实,从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物布局链条来看,从增加农民“农内”收入的途径看,秋播生产是下一年农业生产的“开场戏”、“重头戏”,蕴藏着更大的增收潜力。为了促进全镇上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着重做到算好“三笔账”,开好“两个会”。

(一)算好三笔账。一算增收效益账。以今年夏收为例,全镇增收,村村增收,户户增收,增收幅度大的有典型村,也有典型户。新洲村夏粮夏油人均增收达355元,庄屋村三组金成爱全家种油菜10亩,小麦2亩,蔬菜0.5亩,人均增收460元;二算生产基金账。有了夏熟收入,可以缓解春耕生产“缺资金”的难题,有的甚至解决全年生产费用还有富余。上新、黑埠、庄屋、下新、傍新、金家洲、大垸、六坛等村,原来年年有70的农户春耕靠贷款,今年夏熟增收后,几乎再没有农户办理农业生产贷款,贷款证放在抽屉里“睡大觉”,此外,还有30左右的农户在夏收口主动交清了全年农业税任务;三算土质改良账。凡是种过油菜的田块,都比“冬闲田”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并且能为种植下茬作物省肥20,从而节省了投资。

(二)开好“两个会”。一是开好镇机关干部和村主职干部会,要求村主职干部在秋播生产上当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精明人、管理上的精细人、经济上的聪明人、致富上的带头人;二是开好党员和群众骨干会,有条件的村还召开了广播会,把发展秋播生产的道理谈明白,把任务说清楚,把要求讲具体。

二、变“看皇历”为“赶早市”,在工作上再抓紧

秋播工作,重在抓紧,贵在抓早。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早,等于“马后放炮”。以前,老百姓搞秋播、干部抓秋播,习惯于看“皇历”,季节冇过心不慌,季节一过任务了。为了扭转这一习惯做法,我们立足于抓紧抓早,做到早抓早主动。

一是做到早规划。今年年初,我镇在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就对春耕生产任务和秋播生产任务一并研究,一并安排,一并下达。6月底,我们又根据前茬作物实际,对秋播规划作了相应调整,下达了硬性指标。

二是做到早动员。7月1日,我镇召开了全镇干部大会,进行了秋播生产大动员、总动员。

三是做到早动手。入秋以后,按照抢抓季节、适时早播的要求,全镇蔬菜育苗移栽、油菜育苗苗床准备和播种逐步展开。比往年提早近半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秋播任务。

三、变“玩轻功”为“出重拳”,在措施上再加硬

实践证明,抓秋播工作,靠“蜻蜓点水”式地“玩轻功”不行,必须用实招、出重拳、抓落实,拿出好办法,拿出硬措施。为此,我们重点做到“三定”、“两树”。

“三定”一是定任务。我们将秋播生产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定到三个总支、定到村、定到组、定到田块;二是定责任。实行党委成员包总支,镇联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层层明确责任,板子打到人;三是定奖惩,把秋播工作与镇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挂钩,与村干部年终工资核定挂钩,有奖有惩,奖罚分明。

“两树”一是树样板,抓示范。党政班子九名成员三人一组,每组负责抓好三个1000亩以上的蔬菜、油菜、小麦示范基地,镇联村干部每人抓好一个不低于100亩的示范基地;二是树典型,促发展。从镇到村,从村到组,层层树典型,树靠秋播增收致富的典型,树抓得早、质量好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带动力。通过“两树”,起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秋播工作。

四、变“癞痢头”为“剃平头”,在质量上再创优

抓秋播促增收,首先是种足种满,消灭冬闲田,提高耕地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种好种优,讲求质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因此,我镇坚持把秋播质量放在第一位,力争一年更比一年优,着重做到“三个优化”。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按照“旱地发展蔬菜,水田发展油菜、小麦,低洼田发展水生蔬菜”的布局原则,实行规模种植,突出板块效应,建立东岭、河埠片蔬菜板块,合镇、新洲片油菜板块,下沙片和沿堤两侧小麦板块。

二是优化作物品种。油菜全部选用“双低”品种,推广超级杂交油菜“华杂6号”、“中双7号”、“中杂油1号”、“中杂油2号”等新品种;小麦推广“鄂麦18号”“郑麦9023”等高产优质品种;大白菜推广“改良青杂3号”,包菜推广“铁头3号”、“珍奇”、“寒春4号”等品种,保证各项作物品种优良率达100。

三是优化耕作管理。着重抓好播栽质量,规范播栽方式,做到精耕细作,搞好配方施肥,强化沟厢配套,加强田间管理,坚决消灭广种薄收、白籽下田、沟路不通、管理不善的落后现象。

五、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在服务上再完善

服务搞不好,秋播受影响。为了促进今年的秋播工作,我镇把为农服务列入了重要日程,构建全方位配套服务机制,促进全镇农民放心搞秋播、安心搞秋播、舒心搞秋播。

在全镇秋播动员会上,镇政府及涉农服务部门对全镇实行了公开承诺,积极开展政策、信息、技术、农资、资金、水利、销售等全方位的秋播生产服务工作,形成服务秋播生产的合力。镇政府承诺,坚决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和减负政策,让农民该得的收入不 少得一分,让农民该减的负担不多交一分,并设立了减负违纪举报电话;工商部门承诺,开展“打假护秋播”行动,对农民购买的假劣农资实行“先赔后查”;农信部门承诺,农户所需秋播生产资金,可以凭贷款证随到随办,还可以实行电话预约、送贷上门;水利部门承诺,秋播抗旱用水,千方百计予以保证。

中秋作文开头范文第4篇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的主要内容。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名师指津】

写“秋天的图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确立主题。要求是看图写幅秋天的图画。要注意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

第二,观察画面,合理想象。观察图画:一看图中的人;二看图中的景;三看图中的物。看图时,还要化“静”为“动”,合理地加入自己的想象。

第三,学以致用,模仿迁移。课文《秋天的雨》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起,全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了秋雨的特点。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写法。

【学生习作1】

秋天的图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三年(1)班 崔鹏坤

趁你不在意,秋风轻轻地,轻轻地跑来了。

秋风来到果园里,碧绿的苹果穿上红红的外衣;一串串的葡萄披上了紫色的外衣,像串串珍珠,好看极了;黄澄澄的梨子沉甸甸的,把枝头都压弯了;红通通的石榴挂满枝头,咧着嘴儿在开心地笑呢!(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秋风来到田野里,高粱红着脸弯下腰快乐地向人们问好;玉米举着红缨笑眯眯地挺直了胸膛向人们显示威武;谷穗儿穿着金黄色的衣服,不时地点着头,好像在说:“我长大啦!快来收割吧!”(把田野中的景物人格化,语言非常有感染力)

秋风来到公园,在园艺工人的巧手下,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像一条长龙,有的像一道飞泻的瀑布,有的像仙女的花篮……引得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把的样子比喻成各种事物,让人感受到的千姿百态)

秋风,给大地带来一曲丰收的歌,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欢快的歌。(学以致用,模仿迁移,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收束全文)

【点评】

小作者开篇点明秋天来了;然后又写由于秋风的到来,果园、田野、公园都发生了变化,并抓住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最后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习作2】

迷人的秋天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三年(1)班 赵明杰

秋风像一只神奇的画笔,不知不觉间,就把大地变了个样。

高大的梧桐树落叶了,秋风一吹,手掌样的叶子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银杏树的树叶像把小扇子,秋风吹来,银杏叶就随风一起摇摆,犹如一只只黄蝴蝶翩翩起舞。枫树的叶子变红了,从远处看,像披上了一层红色的纱衣,真是美丽极了!钻天杨呢,则像是一支迎宾的队伍排列在大道两旁,秋风一吹,树叶便哗哗作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不同树的叶子的特点展开描写,非常形象)

公园里开得正艳,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它们有的正在怒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姿态;有的还是花骨朵,像羞答答的小姑娘。在园艺工人的巧手下,的样子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匹驰骋沙场的战马,有的像一条盘旋而卧的长蛇,有的像仙女手中抖动的飘带……(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的千姿百态)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透着丝丝凉意,路上的行人在不经意间已换上了厚厚的衣服。原来在路边卖西瓜的小摊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又香又脆的大苹果和那裂了嘴、红脸庞的大石榴,吃一粒,酸甜可口!(引用俗语,写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啊!迷人的秋天就在我们的身边。

中秋作文开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香港制造》;死亡;中秋;墓地

《香港制造》的导演是享有“独立制片” 美誉的陈果,具有独立精神的他将镜头对准香港黯淡残酷的一面,试图“解构固有香港城市形象”,直视繁华下的创伤。“很多人以为香港经过二三十年的变化、进步,已经清除了贫穷,拉近了贫富距离,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没有变化……我想告诉他们,这些现实还在那里,没有离开我们!” 影片主人公街头混混中秋家境惨淡却为人仗义,将总被人欺负的弱智男孩阿龙当作自己的亲人“罩”着,然而最后运毒的阿龙被人活活打死。另外两个与他的生命有过交叉的少女――留下遗书跳楼自杀的女中学生阿珊、他爱的却身患绝症的濒死少女阿屏,则加重了他青春的绝望,所有人本该拥有的绚丽青春如流星般迅速陨落。梭伦曾说,“神总是给人看到幸福的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到毁灭的深渊。” 本文将从情节安排、结构技巧、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三个艺术层面分析《香港制造》中的死亡元素。

一 、情节安排

(一)线索

许宝珊的死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她本是名女校学生,电影开始的几分钟她便被赋予跳楼自杀的结局,信仰并未给自己带来光明的前程,成人看了几眼尸体便漠然离去,开篇为整个影片奠定了一种悲凉基调。城市在时代交界处掉入缝隙中,年轻人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拼命抵抗后头破血流。

(二)重复

影片中若干意象的重复隐喻了青春的梦想与残酷,并始终和死亡息息相关。血的重复预示着死亡的开始降临,许宝珊淋漓遍地的鲜血让刚刚上演的青春走向幻灭。许宝珊在中秋梦中的血是彩色的,乳白混鲜红的触目惊心。许宝珊代表着心理受挫的青春少女世界,中秋则像贾宝玉一样寻找着自己的太虚幻境。中秋的老大荣少利用阿龙运送却损失几千万,于是将怒气撒到痴傻的阿龙身上,浑身散落着白粉的阿龙嘴角流着鲜血,死于荣少枪下。残酷的现实加剧了中秋的复仇欲望,未来对于中秋而言,除了深渊,还是深渊。镜头转到别处,每天身插管子的阿屏早知自己将死,时刻背着尿包度日的生活让阿屏变得玩世不恭,抽烟喝酒已成常事,更是趁妈妈出门后勾引中秋。她还想在死前挥霍掉第一次,这里隐喻处女之血,而导演并没刻意为之,只是用想象来表现阿屏对生命的绝望。在阿屏死后,中秋要为她报仇,阿屏妈对中秋说“我女儿16岁,她现在死了,永远都这么年轻,你就惨了,还要慢慢熬。”这句话像一把洒在伤口上的盐,让中秋丧失了仅余的自尊,豁出一切得用鲜血染红整个世界。之前他还想砍掉包二奶的父亲的手,当在厕所内看到另个男孩把父亲手砍掉后血流满地的刹那,发现这座城市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最终没这么做。中秋对父母的感情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觉得“大人一有事就躲起来,真是没用”,甚至气得说“真的想挖他们的心出来,看看是什么颜色,说不定连屎都不如”,然而在母亲离开后,他每次坐小巴或走路时,总会留意周围的人,希望看到妈妈的踪影,他对亲情和“家”的渴望从来没有终止过,但结果总是失去。

其次是墓地场景重复。中秋、阿屏、阿龙三人生前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墓地,他们对墓地如此着迷是因为他们只能到安静的墓地呼唤理想,得到片刻解脱。这片墓地也是中秋和阿屏的安息之所,当中秋拿枪自刎于阿屏墓旁时,面目安详的他仿佛看到阿屏在另一个世界微笑等他。一旁好奇围观的孩子读不懂他的绝望――只能用死亡救赎的绝望。

最后是语录的重复。片头和片尾配合着短线风筝画面出现字正腔圆的声音,是广播员在朗读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既是讽刺又是希望,里尔克曾说过,“世界每一次的沉闷的转折都有这样一些人被剥夺继承权,他们既不占有过去,也不拥有未来。”

(三)意象

当宝珊父母读完女儿满是鲜血的遗书时,后面接着的是阿屏和中秋的遗书,三段笔迹稚嫩的遗言连在一起,注定遗书将是贯穿影片的主要意向。中秋说,自从阿龙捡回了遗书,厄运就随之而来。先是许宝珊的死成为导火索,遗书隐喻着三个年轻人后来的生命方向,阿屏在遗书上留言“我经常做梦都见到一个陌生的影子”,这影子也许不仅是阿珊的影子,还是她颤抖而迷惘的心境。之后中秋将遗书交给宝珊生前喜欢的体育老师,而对宝珊毫无感情的老师只是信手将遗书撕碎丢到空中,满天的纸片意味着少女的死是青春给她的恶作剧。

枪的意象也频繁出现,它是中秋反抗世界的方式,却也把中秋逼上绝路。中秋拿枪杀死荣少,为阿龙报仇,后又杀肥陈,为阿屏报仇。一连串的死亡把中秋推上绝路,最后他自己也开枪自杀了。中秋在跳楼之前看到一只乌鸦,这不禁让人想起爱伦坡的《乌鸦》,中秋在“永不复归”声中将自己的灵魂融进黑暗无边的阴影中,并终于明白“死,原来是不需要勇气的” 。开头和结尾还分别出现了十字架,暗喻教堂也救不了年轻人面对青春的迷茫。

《天生杀人狂》和《杀手莱昂》的两张海报也在电影里频繁作为背景出现,放肆杀人的Mickey 、Mallory和行侠仗义的莱昂其实象征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不可企及的自由让其成为中秋的偶像和精神支柱,然而海报只是来自虚幻世界的抚慰,现实生活中仍像张令人无法挣脱和逃避的大网,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排球场上的风向标反讽现实中的生活失去方向,中秋、阿屏和阿龙是被放逐到社会之外的弱小生命,没人关心,没人喜欢,甚至没人讨厌。开头中秋的自白就表明了迷茫的处境:“我叫中秋,我没读到中三就毕业了,一半原因是成绩差,没心读,另一半就是香港教育制度更差,想读都没得读,其实像我这类人满街都是,平时大家没活干就喜欢一起,一起打球,打架,跟老大,或者被人跟。”残缺的家庭,僵化的教育制度,压抑的生活环境,只有黑社会拉拢这些不怕死的年轻人。中秋在社会上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更别提健康成长这一奢望。他内心的善良和憧憬最初不是没有,可社会不理睬他,而是渐渐把他推入深渊。

漂浮的风筝本想t望人间世界,却不小心夭折在树枝上。片尾的风筝象征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解脱。中秋曾说“生存的人,喜欢去评价一些死了的人,甚至骂他们没勇气、没志气。其实,有多少真正知道我、阿屏、阿龙和阿珊心里想些什么。我相信没有。但有一样我相信有的,就是我们现在很高兴。因为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已经得到免疫。”这样的旁白,令人窒息。

中秋因宝珊的入梦而梦遗,阳台上飘荡的内裤,天空中飞翔的飞机,无不昭示着青春阶段的中秋的压抑与苦闷,就像影片所说的那样,“无数架飞机从我梦中飞过,没详细数我打下多少架来,但是每一架都是为你而打的。”而电视则象征沉重的青春。这群少年如同电视,开时只是社会的布景,死后也只是一声惊天响,碎裂感如同中秋开向自己脑门的那一枪,同时阿屏的相框也闷声掉落,只余生命陨落后的可怕寂静。

死亡元素充斥在每分钟里,海德格尔把死亡纳入了人的生存的一部分,他认为: “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之存在。”[1]《香港制造》里的少年们用极端的方式诠释着“向死而生”的道理。

二、结构技巧

(一)音乐

中秋三人被社会渐渐打击至陨落的过程是通过穿插的背景音乐来表现的。首先是中秋梦见许宝珊的音乐,节奏紧张而狂热,吉他的音符于激烈处高亢入云,低沉处如泣如诉,中秋的情绪在音符铺垫中达到高潮,并不时看到许宝珊荒凉地飘荡在鲜血里,梦醒后的他出了身冷汗。在给阿屏看完宝珊遗书后,中秋三人在排球场仰望天空,这段音乐舒缓平静,被风带动的旋律显得格外轻盈纯澈,他们那时仍对未来充满希冀。

当中秋在荣少办公室打枪时,音乐变得异常跳跃。刚进社会的中秋仍怀着有一天会变英雄的梦想,而真正面对的却是邪恶黑帮的暴力。此时影片采用小仰角拍摄,在枪击迸射出的火光中,中秋近乎英雄。他寻找阿屏时的音乐则变得忧伤绝望,坐在角落里看遗书思考未来的中秋,望着窗外的夜色,不禁让人想起繁忙都市中麻木而焦虑的人们,他们又何尝不是痛苦地活着?也许中秋短暂的人生倒更来得痛快些,就像他们奔跑在墓地路上的音乐一样,空灵的音符逐渐走向边缘,童年的无忧岁月也随时间的脚步渐行渐远, 三人在墓地狂奔着呼喊许宝珊是影片最美的部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过如此,呼喊中蕴含着“青春为什么总如此短暂”的不解。

中秋为阿屏复仇前于卧室耍枪的音乐伴随着电视的雪花浮动不止,在床上蹦跳的中秋仍沉醉于未来幻想中,甚至没听到门口朋友的求救。GUN DANCE是电子合成器与电吉他的混音,充满异色的迷幻和魔幻,表达了中秋与这个世界决裂前的复杂心绪。

(二)镜头

影片运用长短镜头烘托出死亡来临前的紧张气氛。许宝珊跳楼时的长镜头焦点并未跟着女孩落下,而是缓缓对着十字架位移,然后横扫向地面,不经意间一个少女的尸体映入眼帘,惨状令人心惊。中秋死后的房间则被置于长镜头范围内,画外音是中秋手机无人接听的状态,“4028台,请问818机主复机了么?”久久在走廊回荡。而每次中秋梦到许宝珊时,影片镜头都会切换成宝珊跳楼的全过程和在梦中挣扎的中秋,表现出现实与虚幻的“蒙太奇”式重合,突出死亡的必然。中秋卧室内外的闪回镜头则表现了短时间内人物情感的混乱以及杀人前陷入一种迷狂。有了长短镜头的渲染烘托,影片中每个人的死亡结局变得不言自明,让观众不得不在“阅读”镜头的同时惊叹电影高超的表现力。

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本片取材于九七香港回归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充斥着摇晃灰暗的刺眼镜头,犹如纪录片。导演特意选取繁华都市中边缘下层的世俗场景,如寂静的墓地、凌乱的菜市、喧哗的大街、黑狭的走廊,这一系列设置像个无形的网,将人心紧紧束缚其中,造成一种压抑气氛。特别在最后鸣谢中,出现了一个圈着黑框的名字:马馨超,不知他是否像电影中的四个孩子一样“我们就这样死了,所以我们永远这么年轻。”只是在这个充满死亡元素的影片里,当人们面对真实死亡时,不禁想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而一群身处社会边缘的少年死亡方式却如此不寻常,他们在底层奋力挣扎,与社会沟通失败后惨烈结束生命。一旦青春与死亡并列,必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美。芸芸众生还得选择继续活下去,正如《奇鸟行状录》所言,“我们如此目睹的光景,不过是世界极小极小一部分。我们习惯上认为这便是世界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的。真正的世界位于更深更暗的地方,大部分由水母这样的生物占领着,我们只是把这点给忘了。”[2]

[参考文献]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