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力学教学

热力学教学

热力学教学

热力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

基础物理化学作为工科院校四大化学中最后一门讲授的基础化学课程,课程难度较高。讲授物理化学时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学生在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需要牢牢掌握物理化学各章中概念、基础公式,并能够掌握其应用条件,这是学好物理化学的根本。其次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对物理化学内容向深挖向广探,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我校针对冶金、成型、材料、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热力学内容几乎占到总学时的1/3,这就导致其他章节讲授内容较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改善目前的情况,考虑到前设课程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紧密联系,在物理化学内容讲授时可以以无机化学基础为前提,少学时高质量的完成物理化学课程的讲授。

1热力学授课内容现状分析

以我校使用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和《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为例。在两本教材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和电化学中均有知识点的重复,相比而言,两本教材在化学热力学中重复知识点出现的频率最高。具体涉及到的重复的热力学知识点是:1.1热力学基本概念无机化学教材中系统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体积功(W)、热(Q)、热力学能(U)等。不论是从文字描述还是由基本概念衍生的相关计算上,与物理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的讲述基本一致。1.2热力学基本定律化学热力学的基础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三个定律的文字描述在两本教材中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自发过程、熵增原理在无机化学中也有明确的描述,这在物理化学教材中也是重复出现的。1.3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函数无机化学教材中化学反应所涉及到的化学计量数(νB)、反应进度(ξ)、标准摩尔反应焓(ΔrHmθ)、标准摩尔反应熵(ΔrSmθ)、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rGmθ)等函数的概念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到的计算,这些概念的引入及计算的方法与物理化学的讲解基本相同。1.4其他热力学物理量、判据及方程无机化学教材中热容、恒容热、恒压热、化学反应等温方程、Van’tHoff方程等内容的引入、方程的结论及应用与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是重合的。综上,重复性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无机化学教材中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部分,占无机化学热力学课程内容的25%左右,后续物理化学课会继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无机化学的讲授重点在概念的介绍,而物理化学的讲授重点在概念的引入和推导,但在讲授物理化学时重复知识点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如何将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既可以有效地缩短热力学的讲授课时又可以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2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与措施

近几年,我校物理化学教研组主要针对物理化学热力学的讲授进行实践,密切关联无机化学的热力学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以下几条途径:

2.1优化整合,统一知识体系

优化整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中热力学知识体系,降低知识点的重复,特别是物理化学课程讲授中,对于重复的知识点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到升华与提高,注重热力学知识体系的统一。优化整合要在两门课程的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安排、课件设计等方面着重体现,避免学生重复地接受热力学知识,产生惰性。

2.2追根溯源,建立逻辑思维

对于后续课程物理化学来说,在无机化学中已比较充实的部分内容可以简单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巩固提高,再用较少的课时加以总结[2]。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对于热力学基础中热(Q)、功(W)、热力学能(U)、焓(H)的定义及应用范围,热力学的几对基本概念讲授得都非常充分,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点,这与物理化学的讲授内容基本相同。相比而言,在习题的练习方面,无机化学中热、功及状态函数的题目众多,已涵盖了物理化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更应注重的是深挖理论基础,注重推导,着重建立逻辑思维。

2.3详略得当,强调来龙去脉

物理化学课程是学生初步建立逻辑完整性的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3]。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接触无机化学,掌握了一定的热力学基础知识,但刚进入大学新生的数学、物理知识储备有限,在讲授无机化学时只能给出结论,学习内容不完整。学生对部分内容掌握较好,但是缺乏整体系统认识。如对于“孤立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中“孤立系统”就是按照定义来界定的无能量交换、无物质交换的系统,但在物理化学在处理“绝热系统”,尤其是利用熵判据来解决可逆与否的实际情况时,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本质上讲就是对孤立系统概念的理解不深入,缺乏对知识相互联系的认识。再如无机化学课程中恒压热Qp和恒容热Qv讨论的非常多,在无机化学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仅凭记忆去记忆公式是经常会犯的错误,因此在物理化学课中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Qp和Qv的认知要系统化。因此,强调物理化学公式的来龙去脉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4深入浅出,防止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没有进行过严格的推导,经验自然累积的结果[4],容易产生错误的观点。物理化学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惯性思维,它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物理化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惯性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强化训练,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化学反应焓的计算,学生经常认为化学反应焓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带入298K的公式进行求算,这就是惯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在工业的实际运用中,升高温度是常用的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工业产率,因此求算非298K下的化学反应焓是更贴近实际情况的。非298K下的化学反应焓是通过基尔霍夫公式实现的,该公式是物理化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不仅是拓展了化学反应焓的温度求算范围,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在无机化学中形成的惯性思维。通过实例说明与理论概括,纠正了学生对反应热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建立了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3结论

重视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关联,对热力学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大幅度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在授课中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是在无机化学知识基础上的纵向深入,是逻辑思维建立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减少机械重复,强调热力学知识的追根溯源,注重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深入浅出地讲好物理化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白月光,马占芳,王玉洁.重视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J].大学化学,1995,10(1):15-17.

[2]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整合与优化初步探讨-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4,29(2):23-25.

[3]傅丽,梁红莲,赵娣,等.《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课程优化与整合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6,44(7):178-179.

热力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研究性教学;能力提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期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改革重中之重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多年的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情况,谈几点体会以共勉。

1 引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创造主动学习氛围

化工热力学课程专业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基本原理概念抽象、公式推导多、工程计算更是繁琐,学生上课往往表现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对热力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对教学内容模块进行划分,并对教学内容外延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为课堂教学创造必要条件。化工热力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科学恰当的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精确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化工热力学教学的时效性,部分引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是指老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1]。为此,在热力学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设定内容情境-启发思考-交流探究-总结提升”教学环节,将复杂的热力学知识体系,和学生先前学过的基本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营造自主或团体进行讨论和探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尝试选择几节内容,采取学生进行讲课。教师布置任务范围,提出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首先学会读懂教材内容,查找所需资料,再设计教学课件,最终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讲解。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从自己学明白到讲解清楚,激发出了学生对热力学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此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教师也可以从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到教和学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化工热力学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具体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化工热力学教学充实供了多样化、多维化的教学信息空间,使化工热力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改进[2]。结合化工热力学自身的特点设计生动、立体、直观性强的教学软件,与公式推导的板书相结合,加快和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内容的展现方式上,除了课堂教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网络教学。学生反映平时在化工热力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疑难问题,课堂时间又极其有限,往往会造成问题堆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立了化工热力学网络教学辅导平台,可以师生交流、学生间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传递与化工热力学相关的前沿信息和资料,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公开,实现资源共享,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随时提出新问题,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师生间共同研究,从而既迅速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化工热力学的实验教学是对化工热力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意在培养学生建立独立思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验证结果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化工热力学在工业生产中、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是进行产品生产和科研开发的必要准备。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详细制订系统完整的实验过程,建立了“做什么实验-为什么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如何提高实验数据可靠性”思维引导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强化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再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放入化工热力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在相互融入讲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其印象深刻,充分理解。

化工热力学所研究和解决的都是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在热力学的应用章节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之中,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按照“装置设想-实验室开发-工程设计-生产操作运行-工艺改进”主线,在现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工热力学基本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定的实习任务,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获取初步的职业训练和积累简单的生产操作经验,逐步提升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中,学生开始涉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特色文化的信息,增强了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的兴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立足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

4 完善考核方式,促进培养目标达成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的效果,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制定适应上述教学的评分标准,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为成绩而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思维和提高全面创新能力出发,逐步减轻期末理论考试的分量,倾向于平时的学习态度,如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实验、实结情况都占一定的考核比例,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评分的等级和标准要进一步细化,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发,科学、有效、灵活的进行化工热力学的考核评分工作。如在考核的过程中,我们不考核学生对化工热力学公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公式理论的应用场合条件,理解了各种符号的含义,能否明白推导步骤和过程,考核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等。

总之,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对化工热力学的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为目的,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化工热力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贵华.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7).

热力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方式;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61-01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能源、机械、航空航天、材料、化学、生物等领域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在涉及能源特别是与热能相关的各领域中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跨度大、概念抽象等特点,因此,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就显得的极为重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讲授《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经历,通过一些教学方式改革的初步尝试,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效果的体会,以与其他同行进行探讨。

1、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工程热力学》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既有专业基础课的一般特点,理论性强,是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基础;又有专业课的特色,即技术性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高职高专工程热力学教材种类多,处处可寻,却给人“千人一面”的印象,教材内容大量沿袭了传统内容,知识体系相对单一。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可以做一些整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从宏观角度,工程热力学内容可以分成两块课程体系结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从知识体系划分,工程热力学内容可以分成三块课程体系结构:概念、定理与定律;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实际工作过程。

(1)概念(主要包括系统、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可逆过程、循环、功和热等);定理和定律(主要包括: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盖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2)研究工质(主要包括理想气体;实际气体;水蒸气;湿空气;制冷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

(3)研究各种热工设备中的工作过程。即应用热力学概念、定理或基本定律,分析计算工质在各种热工设备中经历的状态变化过程和循环中的主要热力参数(主要包括压力、温度、体积、内能、焓、熵、功、热量、热效率等),并探讨和分析影响能量转换效果的因素,以其提高转换效果的途径。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学生在学习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理想气体热力性质和过程基本规律之后,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第一次初步理解和应用。然后,在进一步学习了实际气体热力性质和过程之后,更深层次的应用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深入分析实际装置中的热力过程(喷管过程,压气机过程)和多种循环,从而达到能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进一步综合、灵活应用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公式的运用

《工程热力学》中基本的理论、概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在对基本概念讲授时,将概念的含义、公式中每个参数的含义、单位都要给学生做非常明确的解释,要求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同时,在讲授基本理论时,要对基本理论必须理解严密,举例恰当,用语准确,以使学生对概念有非常清晰的理解。

工程热力学中的公式很多,设计到的公式推导量很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式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推导。在教学中,应将影响到公式推导过程的关键地方给学生详细解释,而对于比较简单、学生在课下能够自己推导的则一语带过,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同时还不会影响到授课的进度。

工程热力学公式的合理应用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授课中,要注重学生对公式中物理参数含义的理解,结合公式推导过程加以分析和记忆,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和具体应用过程。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核心是“授以渔,而非鱼”,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无法倾其所有把学生今后所需要的知识都“灌”给学生,而且,单靠一本教材的单一化课堂教学,往往容易造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信息量不够饱满等缺点。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教学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上共享课件与讲义、多种教材与参考书、习题库与解答、试题库及标准答案,这样,各类层次的学生都可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站内的教学资源,查阅、下载相关资料,温习、巩固和扩充课堂所学知识,达到各自的学习目的。同时,教师还能及时通过网络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工程热力学》课程理论性虽然很强,但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和基本理论时,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理论,例如,在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时,要让学生明白热力过程的方向性,可以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转动的自行车轮在空气中没有外力作用下,将转动的动能转换成热能停止下来,但反过来,自行车车轮不可能吸收空气中的热能将其转换成动能再旋转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将基本理论与实际结合了起来,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热力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林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迎来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和企业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质量,对人才的知识深度、广度和对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核心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林业装备系统总体及其子系统技术的掌握程度,拓展学生在林业装备系统上运用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中核心知识的科研能力,是农林类高教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4]。

1课程教学剖析

1.1课程内容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包括:掌握工质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热工转换的规律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学会基本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通过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基本理论、对流换热基本规律、黑体辐射基本定律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基本的传热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掌握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流体上的作用力分析,能够推导流体动力学方程的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针对黏性流体,能对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判断;能够对“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工程中的现象及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总体来看,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以及工程流体力学三大板块的内容,是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学习,拓展到实际的工程问题,所以本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工程应用性也很强;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涵盖了本应三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内容,知识难点聚集、微积分公式众多、三大知识板块思维跨度大、学生融会贯通掌握难。但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情况。

1.2教学思路

目前,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授课42学时,实验授课6学时。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多,理论授课课时较少,矛盾突出:(1)学生由固体学科切换到流体学科的学习需要较长适应期;(2)课程中较多章节内容抽象,且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及专业的概念铺垫,加之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更新较快,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3)教学内容和后续专业及特色专业课内容衔接性不够紧密;(4)从内容的充实性和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要求,但是对接林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当前的课程建构仍无能为力;(5)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涉及具体的机械装备系统,使得同学们对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欠佳,这些现状使得提升教学效果难度较大。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结合农林类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思路:(1)授课时,使学生从机电系统、固体力学等学科的思维中切换出来,将空间观测法跟同学们探讨透彻,基于空间观测法开展“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2)在教学大纲中删除过于抽象、应用面较窄的教学内容,深入讲解与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课程关联度较深的内容,为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3)结合在林业机械领域与“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紧密关联的科研经历,探索寓教学于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授课模式,强化同学们对“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认知,显著提升同门们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4)注重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切入问题角度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在明白问题的同时更养成学习思考问题方法的习惯;从固体学科到流体学科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在跨越的过程中,使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以后培养同学们提出、解决林业机械领域学科前沿性、热点性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构建探讨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硬性发展要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速推进的浪潮之下,农林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所以基础专业课程构建更需获得与之地位匹配的重视。一方面,基础专业课课程构建要体现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内容要很好衔接并服务于核心专业课、特色专业课,为学生后期毕业设计、研究生科研深造做好铺垫。

2.1课程内容深度衔接核心专业课

“林业机械”是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内容涵盖林业动力、整地、清理、苗圃、造林、抚育、保护、防火、采伐、采摘、智能化等机械。其中,和“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包括动力、清理、保护、采摘等板块。林业动力机械(包括泵、风机)涉及“工程热力学”中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问题,同时也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混合气体压强、温度变化和装置的动力匹配问题;林业清理机械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不可压液态水在管道内部的流动,在雾化器内的流态分布、出口后雾化粒径分布等复杂多相流问题,如图1所示;林业保护机械中喷雾射程、喷雾穿透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流体空气的外部流动及耦合风场、雾滴的多相流动问题,如图2所示;林业采摘机械中,基于负压的采摘系统涉及可压缩流体空气的管内流动问题。从衔接核心专业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林类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深耕“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而“工程流体力学”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另一方面,也好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传热学”也要适度调整。

2.2匹配三大板块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建议协调、平衡三大板块的课时占比,同时明晰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工程热力学”(热能的间接应用)板块中,我们将实现热力学能向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称之为“工质”,媒介一般是“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工质热力学性质及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等课程内容和专业核心课程林业机械吻合度较好。“工程流体力学”中,对流体的终结性定义是“抓不起来的物体”,一般性的定义是“气体和液体”的总称,但课程内容中流体基本概念的铺垫、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及黏性流体等课程内容都是基于不可压的液体,同为流体,但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及研究重点相差甚远,“气体”这种流体相关课程内容的缺失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知识结构缺陷。“传热学”(热能的直接应用)中,对导热、对流传热(混合传热,主要是流体和固体之间)、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工程应用等课程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但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对传热学中的知识需求很少,仅仅在脉动燃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有所涉及。总体来看,不管是“工程热力学”中的“工质”,还是“工程流体力学”中的“气体”,再或者“对流换热”中的“流体”,其中“气体”是课程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和林业机械这一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最大公约数”。鉴于此,“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总体上可以维持不变,部分章节可以简化,不重要的知识点减少不必要的推导,侧重理论、公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可省出一部分课时。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缩减“传热学”的课时,对辐射传热只做一般性介绍;考虑到相似原理在流体力学的试验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可以在这里对相似准则进行深入讲解,省出较多课时。将“工程流体力学”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省出来的课时分配给这一部分;增加可压缩流体“漩涡势流理论”“相似理论中的量纲分析法”、包括气体动力学中“扰动在外空间流场中的传播”及“管内气体的流动”等内容,以匹配林业机械核心专业课。

2.3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

目前,流体力学板块中关于可压缩流体的课程内容匮乏,教学中会鼓励同学们在MOOC上寻找优秀资源进行线上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板块,我们在体力学的范畴内将研究运动的方法由拉格朗日法提升到欧拉法,这是一个显著的改变,也是重要的进步,通过这一步,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意识。

结语

热力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考核质量 绪论课程 学习力培养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将经典热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基础学科[1],在我校该课程是面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过控”)、“油气储存工程”(以下简称“储运”)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为《过程流体机械》、《压缩机与泵》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奠定热力学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近年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掌握情况均每况愈下,教学现状堪忧,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严重制约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笔者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并科学合理地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严把课程考核质量关

对本校过控专业和储运专业中《工程热力学》的课程性质、购买教材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知,不同专业学生的到课率和认真听课率悬殊均很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学生未认识到选修课与必修课同等重要性,误认为选修课教材不由学校统一购买且选修课程不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说明学校不重视选修课程。其二,由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有限,因此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的选修课程原则上只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与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冲突。其三,在选修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功利心强。

表1 不同专业课程情况

选修课程成绩评定重视课堂点名、课堂讨论、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小测试、课后作业、小论文等过程考核环节,授课教师严把选修课程考核质量关,不给人情分。另外,可以借鉴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的做法,在学时允许的前提下,将《工程热力学》改为必修课。

二、重视绪论课程建设

绪,丝端也,即是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始。《现代汉语词典》中阐述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大旨和内容等”[2]。笔者认为,“千头万绪,在此概论”,故称“绪论”。可见,绪论课是对整体课程的总体概述和高度概括,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然而,通过查阅历年的教学检查资料和教学反馈意见,笔者发现在往届教学环节中,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并未充分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度表”、教案及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存在对绪论课轻描淡写甚至根本不讲授绪论课的现象。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第一课就面对抽象枯燥的知识,这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绪论课被忽视,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乃至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主观意识层面上没有认识到绪论课的重要性。第二,绪论课既是课程的重点,又是课程的难点,并不容易把握。据报道,在美国通常只有资深教授才有资格讲授绪论课。就绪论课对总体课程的统领作用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一堂精彩的绪论课,是对授课教师教学艺术、科研水平及知识面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因此绪论课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的教师深知其利害关系,不敢贸然应战。第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被大量压缩,教师无暇顾及绪论部分,此乃客观原因。

在过控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中,允许学生以试听第一节课的方式决定是否选择此门课程,且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板书。这一举措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压力与挑战更大,促使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和敷衍应付,努力扩大知识面,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入科研进课堂,学习教学艺术与授课技巧,等等。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课,绪论课既是课程的重点,更是课程的难点。《工程热力学》绪论部分主要讲授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研究对象是工程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及能量转换与工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质性质、热力过程及工程应用,研究方法涉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通过绪论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热力学发展概况及工程热力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绪论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有什么作用?要学些什么内容?各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

要生动详尽地阐明上述五方面内容,绝不能局限于书本,必须在有大量信息支撑的前提下,串讲整本教材,举工程事例,列工程现象,提出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吊足学生胃口,在后续课程中陆续分析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积极主动思考、收获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与满足。在绪论课中,有必要阐明此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详细介绍哪些知识点会在后续课程中涉及,让学生重视并意识到课程学以致用的必要性。

三、全程注重学习力培养

对本科生而言,大学课堂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并非所有毕业生均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在工作中也并非所学知识会直接涉及,只要学生能运用大学期间积累的学习力,通过正确途径最终顺利解决问题,便是本科教学的成功之处。

学习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练习。《工程热力学》秉承这一授课理念,不将死记硬背的知识列为考核内容,亦不把简单的套公式计算作为重要考核环节,重点落足于分析与思考,课堂全程采用启发式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负责提问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为避免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应给每人布置不同题目,力求课外巩固环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维道,等.工程热力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