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淑敏作品

毕淑敏作品

毕淑敏作品

毕淑敏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者形象;医术;医德;医心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南齐褚事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疾病叙事中,毕淑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这些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呼唤普渡众生的高尚的医魂,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

一、医术

《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在医生对病人疾病的治疗中,如果发生差错,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毕淑敏的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与护士人员都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斗争的第一战线,刻苦钻研,精通业务,以精湛的医术完成对病人身体的医治与灵魂的拯救。《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只是无意间耳闻一位母亲闲话自己女儿的表现,就能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女孩得了重病,在病人家属的悲痛与歇斯底里中,他冷静的将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法以病人能听懂的语言通俗的告知病人。在孩子死亡、女人重病后,他想出治疗女人心理伤痛的方法,并帮助她完成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愿。《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牛鬼蛇神”焦如海仅凭脸色就可以推断出岳北之来自全军区最高的哨卡,因为他的脸色就是高原病的招牌。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他从一口痰就可以察觉出郁臣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也最终证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连放射科的医生也禁不住的夸赞:“现在手术,一切还来得及!谁给你诊断出来的?他有一双X光的眼睛!”①为自己开出“红处方”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她审视的目光像B超一样,从戒毒病人全身扫过,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复吸。她仅仅看了几眼,就戳穿了吸毒者张大膀子的谎言,因为凭借这精湛的医学技术,她看出张大膀子的腹部伤口,不像是正规医生的手法,而那腐蚀性伤疤的形状也不像是火碱烧灼而成的。

医生护士们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对于心理情感方面的疾病也给与了准确的治疗与拯救。在“拯救”的心理治疗小组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年龄、性别的人,伟大导师程远青针对不同人不同的心理症结,开出不同的心灵药方,最终拯救的不仅是,还是患者们的心灵。《女心理师》中贺顿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用婚姻换取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在每日不同案例的诊断中,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阴影。为了一个无法判断和诊治的案例,她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和疗治,最终完成自救与救人的和谐统一。

二、医德

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这句话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必须诚恳耐心,认真谨慎,拥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在医生观察病人时,病人也在观察医生,甚至比医生观察得更为仔细。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表情和用语,对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病人病情的变化。《拯救》中,程远青在治疗意安排癌症患者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医生。仅仅面对用白大衣堆成的医生模型,病人们就充满了害怕和痛恨,因为这群癌症病人面对的医生们没有将他们要承受地病痛悉数告知,没有将病人当作人来关爱。他们将病人当作试验品,陈列病人的伤口任人触摸;他们清高冷漠,使病人对医生、医院、医疗丧失信心,变成讳疾忌医的鸵鸟。与之相反,毕淑敏设置了一系列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们,他们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以诚恳的态度告诉病人病情,增强病人的信心,开除正确的药方,最终解除病人的痛苦。程远青在为癌症病人进行心理疗救时从小组活动的选址、房间桌椅的摆设到衣服妆容的设计,小组的各种活动她都十分仔细慎重;她对组员直呼其名,因为她心里没有阶级意识,不攀高,不贬低,当知道鹿路是时,她没有鄙视与远离,有的是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无论程远青多么劳累,她倾听病人的哭声没有丝毫倦怠。《红处方》中的戒毒医生简方宁,更是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她气质典雅,人格崇高,有高贵的奉献精神。病人身上发出恶臭以及恐怖的伤口让旁人倒吸凉气连连退后,简方宁却能镇定自若,毫不嫌弃的为其近前诊断。②她与戒毒病人做朋友,鼓励他们重生,为他们保守秘密,却不取分毫。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病态丑态,她从容自信,指挥若定,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被她的为人和风度所折服。她还有着精卫填海般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病人,她忽略了家庭,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

三、医心

毕淑敏在《医生提笔》一文中写到:“因为淤积的苦痛太多,医生便冷漠。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医生便凄凉。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医生便悲壮。因为经年累月地用处方……那雪白的笺纸上写着:‘爱人’。”③医生因为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让读者看到了医者焦如海的仁心仁术。在医者焦如海眼中,一条名叫阿随的狗和人的生命一样的宝贵神圣,他说:“阿随是一条生命,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④面对奄奄一息的阿随,焦如海意识到“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恩赐。②”怀着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挚爱,焦如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维系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支西地兰,阿随得救了,而医者焦如海却逝去了。《教授的戒指》中陶若怯教授是一位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生,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以这枚戒指为病人把脉,医生就会在诊断的一瞬间幻化为病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进而分析症状,教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了无数切筋入骨的病痛,筋疲力尽,最终英年早逝。教授对这个结局心知肚明,却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医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我只能如此……经历的苦痛愈多,愈坚定我济世救人之心。”⑤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优秀的,《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焦如海,《教授的戒指》中的陶教授,《红处方》中的简方宁、《生生不己》中的袁大夫,《血玲珑》中的钟先生和魏晓日、《拯救》中的程远青等这一系列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生形象因仁心而美丽,因善良而优秀,毕淑敏对医者形象的完美书写,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她对真、善、美的坚定呼喊是值得肯定与称赞的。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

[2]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

[3] 毕淑敏.倾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

[4]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注解

①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第188页

②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第166页.

③ 毕淑敏.倾诉,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第113、114页.

毕淑敏作品范文第2篇

一定要陪着儿子一起成长

毕淑敏写过很多作品,《女人之约》《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每一部都十分引人注目,但她最上心的还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与儿子卢淼共同完成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因为那是她怀着对儿子真挚的爱,用心血写成的亲情之作。

毕淑敏是为了儿子放弃军人生涯的。当年,她刚生完孩子,就返回位于阿里地区的部队了,儿子芦淼托付给了老家的婆婆。儿子1岁多的时候,婆婆寄来了照片,毕淑敏一看,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照片里的儿子小小瘦瘦的,佝偻着身子,脸色苍白。做医生的毕淑敏明白,儿子这是缺钙啊!她难过了好几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转业。11年的军旅生涯培育了毕淑敏献身国防忠于职守的人生理想,可是为了儿子,她却打起了退堂鼓。在转业报告中,毕淑敏这样写:“作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我已忠诚地戍边11年。现在,我想回家,为我儿子尽职。”

毕淑敏的爱子之心打动了阿里军区司令部的领导,他们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毕淑敏的转业要求。毕淑敏终于可以回家照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虽然刚转业的毕淑敏很忙碌,但她坚决要求自己带孩子,她不想让孩子在永不重来的童年生活里因为缺乏母亲悉心的照顾而有丝毫的缺憾。她把儿子从婆婆那里接了回来,陪伴他成长。

教儿子学会自由选择独立生活

毕淑敏疼儿子,儿子生病了,再要紧的事情她都放下,给儿子喂水喂药;儿子不开心,再重要的工作她都推掉,给儿子讲故事逗他高兴。成长中的儿子也有很顽皮、很叛逆、拒绝听从妈妈叮嘱的时候,这时,毕淑敏就让他自由地选择独立生活。她认为,反正有母亲看着,孩子再怎么叛逆,也出不了轨,不妨给他点自由让他学会独立。

和不少小孩子一样,芦淼不喜欢多穿衣服,看见大太阳就叫嚷着脱外套。最初,每当儿子要脱衣服的时候,毕淑敏都会苦口婆心地教导他“春捂秋冻”,可后来,她发现儿子虽然当着她的面穿上了衣服,出门照样就脱了。于是,她不再“碎碎念”,而是任由儿子自己决定生活细节,这样一来儿子反倒可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儿子生病了,做医生的毕淑敏画张路线图,让他自己去医院看病。

母亲的做法,让芦淼觉得开心,也培养了他的责任心,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动辄搬出“我妈说了”来推卸责任,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去选择,所以比起其他的孩子,芦淼的幸福感多了很多。上学之后,芦淼常常会一脸幸福地对母亲说:“妈,我一直认为他们(同学朋友)都跟我一样的自由呢!原来不是啊!”毕淑敏听了心里偷偷地乐,看来自己的放手,还真的是让儿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幸福。

“打孩子”也是一种可取的家教方法

毕淑敏为人平和,11年的军旅生涯磨练出她宠辱不惊遇事平稳的性格,可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她也曾经采用过暴力的教育方法:打!

芦淼很小的时候,毕淑敏天天把儿子捧在手心里,别说打儿子,就是别人碰儿子一根指头,她都不乐意。可芦淼懂事后,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叛逆,毕淑敏在夸奖、批评,甚至恐吓等方法都失效之后,拿出了最后一件家教法宝――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打在儿子身上疼在母亲心里,可玉不磨不成器,只要打得适当,就能让儿子牢记自己犯的错误,懂得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种种规矩。

毕淑敏每次责打儿子,都会先讲清楚道理,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毕淑敏从来也不用工具,只用手打,她觉得这样可以精确地掌握下手的轻重,让儿子受到教训而又不至于伤害他的身体。

芦淼走过了那段青春懵懂的岁月之后,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知书达理的好青年。儿子懂事了,毕淑敏也就不再动用“打”这种暴力的方法了。如今,一些家长向毕淑敏提出 “是否可以打孩子”的疑惑时,毕淑敏会笑着说:“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对他们来说,打是没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打与不打,其实都是爱。”

巧妙消除代沟顺利和孩子沟通异性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如何和孩子沟通两性问题颇为头疼,在儿子的青春期阶段,毕淑敏也曾经有过一样的烦恼。不过,她开动脑筋,想了一个好主意。

那一次,海外的朋友寄来的刊物里有一份面向少男少女的问卷,题目是:“异性的哪种特质最吸引你?”毕淑敏知道儿子拒绝和自己谈“性”,就想用这份答卷和儿子说说和异往的问题。

可没想到,儿子只看了一眼问卷,就明白了妈妈的“小九九”,根本就不愿做。毕淑敏了解儿子的倔强和要强,就故意说:“作为一个母亲,我想了解你的想法,是很正当的。一个人心底无私才天地宽,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襟怀坦荡才对,这样遮遮掩掩拒绝表露内心的看法干什么!”听了母亲这番话,芦淼低下了头,毕淑敏趁热打铁,软硬兼施:“来,帮我看看这个词,第14条‘你是否喜欢酷’是什么意思,残酷还是严酷?怎么能让孩子们喜欢残酷的生活呢,这道题也太匪夷所思了吧。”芦淼一听笑了起来,话匣子终于打开了:“连酷都不懂,还算什么作家。酷就是冷峻漠然的样子,是个好词。”毕淑敏故意说:“喔。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不喜欢这个酷。”

毕淑敏作品范文第3篇

毕淑敏是目前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墨,记录和描摹着当下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和心灵史。

《心灵处方》是毕淑敏近年来最优秀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入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惊奇》《我很重要》《自拔》《致不美丽的女孩子》《致被的女人》《爱最怕什么》等73篇作品。

这些作品顾名思义,着重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一层一层细致入微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让读者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还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这些小故事里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毕淑敏在《流露你的真表情》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次乘飞机,起飞之前,航空小姐总要为旅客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乘机数十次,每一次都凝神细察,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交关……我分明看到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分离,于是,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毕淑敏指出,“无时无刻不在笑――这是一种刑法,它使‘笑’――这种人类最美丽最优秀的表情,蜕化为一种酷刑。”“现代自然是没有这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粘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完全失掉了真诚善良的原始涵义,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大哀痛!……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的笑比哭好呢?”

她认为,“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这就是毕淑敏,从一个小小的微笑便能够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涵义,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在《保持惊奇》中,毕淑敏有着更加令人称快的叙述。“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我们的词典里,印着诸多如‘处变不惊’、‘宠辱不惊’的词汇,使‘不惊’镀着大将风度的金辉,而‘惊’则屈于永久的贬义……假如牛顿不惊奇……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至很多年……世界是没有止境的,惊奇也是没有止境的,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在城市待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了市侩的黏液。”她最后说,“保持惊奇,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灵处方》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并且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像黑夜中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人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激发得敏感起来,恢复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毕淑敏作品范文第4篇

她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1969年,不满17岁的毕淑敏,参军去了平均海拔5000米、空气稀薄的藏北高原。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个姑娘,她们是此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批女兵。

她在阿里整整当了11年兵,学了医,见过死亡,深知生命短暂,又整日面对大雪封锁的山,深感人类渺小。她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药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6000多米高的山时,心跳加剧,头上顶峰云雾缭绕,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京,做医生,结婚生子。1987年,毕淑敏在父亲的鼓励下,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昆仑殇》,第二年,作品在《昆仑》杂志发表,一炮打响,并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也让她跨入了文坛。坚持了一段时间边行医边写作的生活后,毕淑敏发觉一心不能二用,两者必须择其一。那时候,她是北京铜厂卫生所的所长,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毕淑敏犹豫了足足两个月,放不下已经做了22年、吃过苦救过命、情有独钟的医生行业,也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一心一意写作,为了更有底气,她认真地读中文专业,拿下文学硕士,后来又攻下心理学博士。

王蒙说:“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认为她善意而冷静,称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

毕淑敏作品范文第5篇

――毕淑敏

名言赏析

这句话出自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她以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告诉我们,幸福往往是以平淡安静的姿态出现的,提醒我们要懂得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幸福。

在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它一定是我们生命里最温暖最动听的歌。我们总会认为一旦找到幸福,它就会散发出温暖和快乐,清除悲伤的瓦片,推倒绝望的墙壁,驱走寒冷和寂寞,让我们的生命洒满阳光。

我们一直都这样努力地追寻着幸福,在一个不经意间转身,蓦然回首,原来幸福一直都在身边。谁在我们不快乐的时候牵紧了我们的手?谁陪伴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谁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爱?

幸福其实一直都承载着厚重的亲情守候在我们身边,简单、朴素、安静地一点一滴地灌溉着我们的心灵。只有在我们发现它的那一刻,它才会如宝石般生发出夺目的光芒,让我们感动不已。让我们放慢脚步,放开眼光吧,去看看身边朴素的温暖,去寻找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关爱,然后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何海英)

名言名人

毕淑敏,生于1952年,国家一级作家。曾在当兵和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已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多次获得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各种奖项。著有《心灵处方》、《提醒幸福》、《我很重要》、《女心理师》等。

名言故事

毕淑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当兵。高原地区的食物很少,羊肉是主要的菜肴,可是毕淑敏吃羊肉会过敏,所以每次大家吃羊肉时,她都是咸菜就饭。日子久了,炊事班班长发现了,觉得老是吃咸菜没营养,于是允许毕淑敏到厨房里随便挑一样她喜欢的东西吃。

有一天,毕淑敏发现厨房里有她最喜爱吃的山东大枣。于是每次都是拿大枣既当菜又当饭吃。后来她进厨房用来装红枣的器皿越来越大,跟一个小脸盆差不多。炊事班班长奇怪:一个女孩子怎么吃得了那么多红枣。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钢笔书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浙江省委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

特种经济动植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