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个成语故事

十个成语故事

十个成语故事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故事; 结构性夸张构式; 广义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I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172-007

夸张构式指夸张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语言形式存在或隐或显的本体、夸体、夸张点三要素,语义凸显同质经验域内的量变特征,追求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效果,生成表达主观情感的修辞幻象。(1)

夸张构式在语篇中承担的功能,可以是结构性的,也可以是非结构性的。结构性夸张构式参与语篇生成,是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的修辞元素,控制着语篇叙述路向,使之定型为特定样态。非结构性夸张构式是参与话语生成的修辞元素,不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2)

封闭性夸张构式与开放性夸张构式都起到支撑语篇结构,影响语篇生成全过程的作用,因为母题链的参与,情节单元多寡不定,叙述长度增加等因素影响,与表现为词汇、句子层面单纯的夸张有本质的不同。

本文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资源和模式归纳方法,对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分析,突破局部的修辞技巧,提升到修辞诗学层面。(3)

基于语篇与夸张构式的理解,我们选择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与民间故事700型“拇指汤姆”为研究对象,发掘作为修辞元素的夸张构式在语篇结构中的叙述功能。

一、 封闭性夸张构式——民间故事513型

“超凡的好汉兄弟”的叙述结构

封闭性夸张构式指的是夸张构式独自构成语篇结构,支撑语篇生成。换句话说,抽去此夸张构式,语篇就一盘散沙,叙述无法进行。现以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为例说明之。

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是丁乃通按AT分类法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收录的一类民间故事,附异文39篇。丁著对各种版本的故事情节作了明确交待。以罗马字代表故事情节大的段落,以英语字母代表小的情节单元,即母题。[1] 117-120

故事类型是在综合许多故事基础上抽象化、固定化的模式归纳结果,此类型故事,夸张构式的意义体现为,语言形式本体+夸体+夸张点在语篇范畴中观察,呈现复杂化、层次化特质。

从语篇整体层次观察,夸张构式可以表述为:

本体:好汉+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

从推动夸张语篇生成的角度观察,夸体:非凡x特征,成为推动夸张语篇叙事的修辞因素,表现为三种夸张母题。

夸张母题一:非凡的出生

神仙投生:八个天人投生苗家,解救百姓。(《八兄弟》)

神仙助生:母亲吞服了仙丹生出他们(《十兄弟》)

夸张母题二:非凡的本领

他们因本领特点被授予个性鲜明的夸张命名。夸张命名主要有两类:

第一,非凡的身体与器官带来的非凡技能。

身体:会喝光;不怕水;不怕饿;不怕火;不怕热;经得起重压;铁身;弹性身体;多层皮等。

器官:大头;有杀不尽的头;硬头;千里眼;深眼睛;大眼;大鼻子;撅嘴唇;大肚子;长腿;粗壮的腿;长臂;大手掌;大脚。

第二,非凡技能:会造大水;会杀光;会呼风唤雨;会造兵造将;会放大炮;会入地等。

夸张母题三:非凡的事迹

惩处一个杀人犯或拯救一个好人;向皇帝挑战;杀死暴君;幸免于洪水;捉到一条大鲸鱼煮熟;泪水淹没了大地等。

他们的出生除了具有神秘色彩外,更夸大了出生的非凡,为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成就非凡事迹埋下伏笔。非凡的出生增加了非凡的本领与事迹的可信性。神仙本来就具有超人力量,无所不能。好汉们具有普通人不可能具有的夸张本领与不可能行使的夸张行为,因此得到了解释。

夸张构式“本体:好汉+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具有内在逻辑性,展现语篇的完整结构,推动民间故事语篇的生成,体现了封闭性夸张构式特质。

“超凡的好汉兄弟”型有多种异文在我国广为流传,如:

由上表可知,此型故事在汉族、朝鲜族、彝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壮族、傈傈族、毛南族、蒙古族等民族广为传诵,流行地域广泛。 刘旭平认为“从现代口头采录的故事异文看,十兄弟是最基本的形式”。[2] 463因此,我们锁定《十兄弟》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封闭性夸张构式推动语篇生成的修辞功能。

(一)《十兄弟》:封闭性夸张构式分析

夸张构式语言形式在《十兄弟》语篇范畴中观察,可以表述为:

本体:十兄弟+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

从推动语篇生成层次观察,夸体:非凡x特征的复杂性使每一个兄弟非凡本领成就的每一次非凡事迹,生成一个局部夸张构式,局部夸张构式组合在一起,生成《十兄弟》整体夸张构式,完成语篇叙述。此种具有独立完成语篇叙述功能的夸张构式属于封闭性夸张构式。

夸体:非凡x特征表现的三种夸张母题在《十兄弟》中体现的共性是夸张母题一:非凡的出生。如果把“十月怀胎”的百科知识当作参照物,这种神仙助生,母亲吞服仙丹,“一天生一个,面孔差不多”的出生,缩小出生时间,夸大非凡出生的神奇。体现的个性是夸张母题二:非凡的本领;夸张母题三:非凡的事迹。

十个兄弟分别叫:“吹风一”、“造梁二”、“万里耳千里眼”、“剥皮四”、“油煎五”、“大肚六”、“长脚七”、“八驼子”、“九爬山”、“十铁皮”。夸张命名反映了各自的本领特点,预设了事迹走向。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第2篇

一、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典故词除了其构词等有别于汉语一般语词外,其词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这是词典对典故词进行释义所必须把握的。

(一)典故词是文化词语,因而典故词的词义只是文化意义。

词义从其生成的角度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意义,亦即词目字面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它一般包括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通假义等。词的语言意义是语言形成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逻辑演绎的一种必然结果,如“封”,本义是堆土植树为界,引申有聚土、土堆、隆高之物体及高、大、厚诸义,如“蚤”假借为“早”等等。另一类是文化意义,它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有别于其语言意义的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如离开对形成它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便无法认识和掌握。

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词语,另一类是一般词语。一般词语在词义的引申过程中有时会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勾连,如“封”之引申而有“爵诸侯之土”义,这当与土地私有及分封诸侯这样的文化背景有关,这样的引申义则是文化意义。

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是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说,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所以词的语言意义也是文化意义。我们在这里对词义的这种区分,将语言意义从文化意义中划开,所取用的“文化”这一概念当然只是狭义的:它踢开了语言自身形成发展的文化,专指人类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领域部分对语言中词语的形成及词义的发展所起的作用。wWW.133229.Com

典故词是文化词语中的一类。因为典故词有较为明确的典籍源头,其构词及词义等均与其源头密切相关,而典籍无疑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产物,所以典故词只能属诸文化词语而不属于普通语词。文化词语一般都只具有文化意义,如词义有所引申,当然也只能是文化意义上的引申。

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其不同于一般词语是显见的,因为文化词语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一般词语则没有。不仅如此,典故词语与一般词语乃至其他文化词语的词义有着甚多的不同,大致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端。

(二)典故义有较为明确的源头。

如前述,典故词语有较为明确的典籍源头,因此,其词义的发端也比较清晰。

就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看,关于典故概念大家的认识还并不怎么统一。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一章《为典故正名》一文中,曾有所论及。事典,大家似乎并无多少争议,关键是语典和典制词语,目前的典故辞书分歧较多。

以此我在这里对典故词的把握再提出以下两条标准:

一条是文化意义。具不具备文化意义是区分语典词语与普通词语的一条重要标志。我将离开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理解、具有源出语言环境义的词语定为语典词,如“伐柯”之用言作媒,“而立”之指代三十岁,就是因为其取义不是其字面义,而是由《诗·豳风·伐柯》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及《论语·为政》之“三十而立”这样源头中的具体语言环境所规定的。

另外一条即是典故词语有确切源头可考,这样即把典制词语与一般文化词语区分了开来。如“沙堤”出于唐代典制,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将之视为典故词;而“左券”、“左契”,从《老子》而后的许多典籍看,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语,但是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因为它可能是古代有文字而后至纸张出现之前长期存在的一种事物。那时契约都是刻之于竹的,负债人及债权人剖之为二,负债人执右片,债权人执左片。“左券”、“左契”即债权人所收执的作为索偿的一种凭证(关于这一点尚有争议),这样的词语实际上也可能就没什么源头可考,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所以我们便不宜把它看作典制词语。

我与二三同人耗时三十多年所编之《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的把握来收录语典的。至于典制词语,我们为把典故和掌故区分开来,则只收典制词语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一类。

语典和事典一般都有确定的典源。一般都出于某一固定的典籍,后世典籍在征引时虽或有异,甚至于其异处又能出现新的词目、词义,但典源总是十分清晰的。纵使多书记载或有不一,典故词目及词义亦或因之而变,但这些源头本身与这些词目及词义之间都有明确的脉络可寻。

典故词的源头有规定典故义的作用,也即说典故词取义一般不会超出其源头取义所规定的范围。

如源出于《易·系辞上》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金兰”这一语典词目,其取义则只能是“同心”这一范围内的意思;源出于《太于御览》卷六八八所引鱼豢《魏略》之“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辛毗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白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中的“白笔”这一事典中的典制典故词,其取义亦只能是“御史”、“奏不法”、“备官”;源出《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税骖而赙之”中的“税骖”这一事典典故词,其取义亦必然与故人亡故有涉。

正是因为典故义与典故源头的这种特殊关系,所以典故词十分注重溯源。

非典故词的文化词语及一般词语具有文化意义,其源头一般都不甚清晰,也即说其文化意义的产生虽然有其文化背景,但这一背景的来龙去脉往往难以确考。

如“帖”,《说文》:“帛书署也。”意为写在丝织物上的标签,其有文化背景是可肯定的,但正如“左券”、“左契”然,无所谓有什么源;一般语词如“龙”之指代帝王义,从目前学界所公认的观点看,我们只能说它很可能与我们的祖先对龙的崇拜有关。大皞 氏、共工氏等部落都曾以龙为其图腾。《史记》称秦皇为祖龙,谓刘邦母与蛟龙交而生刘邦,又史言隋文帝杨坚出生,其母曾见其头上有角,遍体是鳞,凡此等等,只能说明“龙”之指代帝王肯定与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背景有关,究竟它与龙图腾而来的一切龙崇拜记载如何勾来连去,委实让人有扑朔迷离之感。

(三)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差距较大,相距较远。

典故词从字面上看,有的可以说通,如“昭王坠履”,典源是楚昭王在战败时丢失了一只履,又回来拣起了它。仅就字面看,我们只能知道昭王掉了履;有的有歧义,如“覆瓿”,典源是刘歆言扬雄所著《太玄》将为后人覆盖酱瓿,仅就字面看既可理解为覆盖瓿器,也可理解为打翻瓿器;有的则不知所云,若“株守”,言守株待兔事。字面上看此二字当疑“株”乃状词,然以“株”状“守”,取义自是难解;有的根本说不通,如“友于”出“友于兄弟”语,用称兄弟,字面上根本不能成词。

整个说来典故词除事典词语字面或可让人感知一点典源事实外,多数典故词字面都让人不甚了了。至于典故词的取义与其字面义间的差距则更是明显:语典取义是源出语言环境所赋予的意义,典制典故词的取义是典制义,如语典“乔木”用指故园、故土;典制“彻悬”表示对灾变的忧戚等等。事典词语与上不同的是其字面义或可让人感知一点典源事实。但事典取义并非是典源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寓意。典源事实对典故词词义的规定作用当只是对事典而言,而且其所指亦是对寓意义域的规定。如“昭王坠履”取义只是留恋故旧事物、不忘故旧;“覆瓿”取义是表示著作无人理解、不被重视或用言毫无价值;“株守”取义只是墨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坐以待成,所以事典词义与字面义不同亦是十分明显的。

普通语词的词义则往往是字面义的综合,而典故词而外的文化词语,其在构词之初亦往往注意了其字面义的认可。至于普通词语在词义引申过程中所掺杂进来的文化意义亦往往与一般引申义有所相似,因为民族、时代背景往往长时间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容易在我们分析词义时被忽视,容易将其文化意义误认为语言意义。我们只有通过对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模式、心理活动特征的探索,通过对具有民族特征、时代特征的文化背景的认知才能把握普通语词哪些义是引申义,也即语言意义,哪些义是掺杂进来的文化意义。因为从理论上说,人类的思维模式、心理活动特征的主导方面总是相似的,表现在词语方面,其所反映的概念相近,由之而派生出的若干词义也必然相近。有些词语其反映的概念所派生出的词义一旦与他民族有异,与词义衍绎的规律不合,这时我们当要考虑到它是否有什么民族的或时代的背景,以此我们方可识别它们究竟是属于哪一类词义。前述“龙”的指代帝王义,即是有民族背景的例子。另外如“婉”,《说文》:“顺也。”词义是顺从、温顺,由于古代中国人伦理、审美意识的背景,女子以柔顺为美,所以“婉”产生了“美好”这一文化意义;“徽”,《说文》:“ 幅也。”即绑腿,其所以亦能衍绎出“美好”义,可能与绑腿乃约束之物、儒家有“克己复礼为仁”这样一种影响中国文化的观点有关。诸如以上这样的文化意义与典故义相较,其离词语的字面义显然要近得多。

典故词语,特别是事典词语一般说来谈不上词性,因为典故词语多数都具有词组性质,从其结构上分析,有的是主谓结构,如“庄舄越吟”、“竹化龙”、“耳顺”等;有的是动宾结构,如“绝韦编”、“祝网”、“伐柯”等。另外还有少量的状谓结构,如“跨下走”、“七步咏”等。普通语词这类结构甚少,且其解释亦多可从分析其结构入手,亦即说词义与结构的关系甚为密切。典故词语则不然,其词义与其结构的

关系并不太大。特别是一些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组,它们并不像普通名词那样表示事物名称,如“君平肆”、“孟光案”、“庾亮楼”等等,往往用以概其出典。凡上这些典故词语别于普通词语的特征亦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典故词义与字面义间的差异。

(四)典故词义的横向考察——事典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

典故词的取义如前所述,一般都受到典源的规定。语典词、典制词由于典源一般比较单一,其词义有如一般语词或一般文化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确定。

事典词语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词语涉及的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这里所说的词语涉及因素并非是词目字面所涉及的因素,而是指词目内涵所涉及的因素。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有些词目由于内涵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寓意较杂。很多事典词语作者借用它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语取义往往具有多维性,也即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词义并不是单一的、确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义界并不是十分清晰的。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为语言学界所公认的“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作为文化词语其词义的这种多维性质,很多辞书多仍旧取用解释普通语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予一个“相应”的解释,并且将各书例附于“有关”“义项”下,其结果不是对某些词采取删繁就简,挑选词义比较单一、比较确定的书例以作解释的办法;便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避开典故义而释语词义、专科义;或只引源而不释义,等等,这些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以语言学界所公认的那个前述理论套入典故词释义是行不通的。有人以“诗无确诂”为由,认为对典故词“强为之解,势必会失于泥”。将典故词视为“无确诂”的词,显然亦反映了取用传统的对普通语词的那种释义方式,其结果是要失败的。

为了论证上面的说法,我们可随便举一些例子: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子猷船”用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典。句中既有朋友相思相访义,亦有表示洒脱任诞、随兴会所至义;李白《秋浦歌》之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宁戚牛”用宁戚饭牛而歌为桓公所用典,句中既有有才未遇义,亦有自荐求仕义;苏轼《次韵张甥棠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说其瓜五色,味道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在其文章中释为“指美瓜,名瓜。”而实际上由诗题“述志”看,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以上数例还是词义较为简单的,像这样的例子实际上随处可见。至于一个书例,词义兼有三、四者亦不乏有之。我在三十多年来对事典词语释义中,每每苦于具体书例中词义的难以包罗,有时只好取顾大端而在释义之末赘一“等”字以概之,这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

典故词语,主要是事典词语在运用中多数具有“缘情造境”的作用,这造成词义具有多维性和义界的模糊性,所以对这类词语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借写”、“表示”一类。因为如仅用现有辞书常用的那些解释普通语词的用语,一来往往释不通,二来则很可能因释之过死而感到有失于“泥”。

(五)典故词义的纵向考察——引申的单一性。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序渐进;学习兴趣;故事;情境表演;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57-0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重点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关注孩子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比关注他学到了多少知识,更有用。

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认识的字共380个,要求学生会写的共160个字,知识量不是很大。因此如果一年级学生出现知识或理解方面的暂时落后也不要着急,教师与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各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愉快学拼音

汉语拼音是识字、阅读的基础,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因此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入门的关键一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玩中学,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根据儿童爱动、爱唱、好奇的心理特点及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事物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故事中兴趣盎然学拼音。

1、儿歌、绕口令串连,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在入学常规训练中,我就教给《拼音字母用处大》的歌曲,并配合舞蹈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平舌音“z c s”和翘舌音“zh ch sh r”时,利用“四和十”的绕口令加以区分。

四和十(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不要把四说成十,也不要把十说成四。

平舌和翘舌,一定要分清。

2、在教学声母后,为了让儿童对声母的音和形进行比较,我又教儿童用顺口溜和快板,配合舞蹈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声母顺口溜

b b b听广播,p p p把水泼,

两个门洞mmm,一座大佛fff,

小马快跑d d d,伞钩把子t t t,

小小门洞应叫n,一根小棍应叫l,

g g g大头歌,k k k张口科,

一把椅子要读h,有头有尾就是j,

g字去弯变成q,一个大叉读作x。

优美的歌曲和琅琅上口的儿歌,配合动作表演,大大调动了儿童学习拼音字母的兴趣,使儿童的大脑皮层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设计许多有情节性的游戏

如“啄木鸟医生”,用硬板剪一棵大树,树干上和枝叶上贴有许多正确的与错误的音节,几个同学头戴啄木鸟头饰给大树治病──找错误音节,找出后说出病因,并开出“药方”改正,旁边设立计分牌,看谁找得快,治得多,最后给积分最高的“医生”颁奖。

把游戏与拼音教学结合起来,改变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得轻松。

三、表演、故事联结,引领学生快乐参与学生字

1、童话故事——化枯燥为有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游戏穿插其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枯燥的内容,赋予极有生命的童话故事,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故事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最终让孩子被故事本身的美所诱惑,那他们再学起汉字来,将是非常有趣的。

2、情境表演——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孩子喜欢张扬个性,如果很好的利用,对学习语文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请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境表演。

四、注意读写结合,巩固拼音和汉字掌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点滴进步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拼音全部教完后,可以试着用音节进行组词、造句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拼音,也可以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在拼读音节教学后,还可利用拼音进行阅读,在复习巩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年级小学生刚进入校园,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新鲜、有趣的。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积极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在动力,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小学英语;应用分析

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的学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成长特征。

1故事主题教育模式概述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所谓的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独立自主的构建知识框架。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一些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素质教育改革之下,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出现,已经逐渐的引起了教育工作人员的强烈重视,也在英语学科、历史学科、语文学科等学科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教学效果显著。

故事主题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科展开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开展,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和情感,促进了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故事教育模式的开展,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故事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逐渐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借助黑板,开展故事主题教育模式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点、面、线勾画出相应的故事情节,这是一种生动、简练的绘画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教师就可以利用黑板擦擦去一部分内容,如果故事情节需要,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总之,所有的流程都是为了保证故事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也更加方便教师控制故事情节,随机的增设悬念,给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有趣的互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before”这一个单词时,由于这个词汇比较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黑板绘画的方式来讲解,创设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首先,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有很多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物品,包括bag、book、pencil-case、TV...等,然后在画出一只小猫在追逐老鼠的情形,这只老鼠十分的狡猾,在房间中四处躲藏,一会出现在书包的后面,一会出现在茶几的后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试着用“before”来描述老鼠的具置,有的同学说“The mouse is before the TV”然后教师可以随机的更换老鼠的位置让同学们继续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带动了起来,争先恐后的告诉老师老鼠的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更好的理解了“before”这个词汇。

2.2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并不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故事主题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的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网络上资源十分的丰富,五花八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小故事,供课堂教学使用。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很多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故事资源,有效的实现了课外延伸。通过网络还能搜索到很多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图片资源,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做成简单的课件,再开展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color”一课的内容时,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各种那个颜色的认识,就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寻找一些彩虹的图片,同时,还可以结合“animals”一课的学习内容,找到各种动物的图片,然后把彩虹和动物进行有效的结合,变成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对于各种颜色都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学生们之前学过的知识,一举两得。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牢靠。

2.3控制与自由相结合

故事主体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故事教学法的课堂氛围一般都比较活跃,一旦教师掌握不好课堂尺度,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问题,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当中,根本不会在意教师的讲话,这样的课堂氛围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种自由与控制相结合的故事教学法。

例如,教师可以以“我最喜g的食物”为题目,设置一个小故事,学生们在听完故事之后,可以结合自己学过的词汇阐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食物,有的同学说“bread”;还有的同学说“French fries”在原本的故事框架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故事的结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学生提供发挥空间的同时,还要控制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3总结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传统的说教方式抑制了学生英语思维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故事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慧丽.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245.

[2]刘晓纳,王咸伟.视频分析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1):58-61.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谭恩美 喜福会 话语风格

Abstract: Story and discours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The success of a novel depends not only on a good story,but good narrative strategy.The case is the same with The Joy Luck Club,which impress the readers with its various narra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Narrativ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故事和话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事“涉及‘叙述了什么’,包括事件,人物,背景等”,话语“涉及‘是怎么叙述的’,包括各种叙述形式和技巧”。[1](p13)一部成功的作品,不光靠一个精彩的故事,更需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谭恩美是近年来活跃在美国文坛的华裔女作家,和汤亭亭一起被称为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两个高峰”[2] ( P9),几部小说都很畅销。处女作《喜福会》深受读者喜爱,荣获各类大奖,还被美国许多大中学校选为必读文学作品。小说的巨大成功,不单靠一个好故事,更依赖作者独特的话语风格。

《喜福会》讲述了华裔女性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和在西方世界夹缝中的生存和挣扎。这不是个新鲜的主题,但是谭恩美却将其讲的非常生动,有着独特中西合璧的魅力,无疑是靠其高超的叙事手法。不过一直以来,学术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文化和伦理方面,而忽视了作品的话语风格。谭恩美自己也曾在报社的采访中指出:人们往往关注她的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移民历史或中国传统文化,而忽视了作为“文学本身,即故事、语言和回忆”的美学价值。[4](p78)其实,谭恩美是一名语言学硕士,其小说无论在叙述结构风格,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

1.叙事结构

《喜福会》采用后现代无序拼贴叙述手法,类似中国章回体小说,打破人们熟悉的叙述模式---“顺序、倒叙、插叙”。小说中诸多小故事彼此相互交错,都没有按照单一的时间线形结构发展。作品包括四部分,每部分均以寓言开头,字体刻意印成斜体,以区别主题部分主人公所讲述的故事,如同一部乐章的序曲。而每个部分又有四个故事构成,一共十六个故事。这十六个故事,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只是主人公分别讲述自己在旧中国和美国的经历;细看却彼此相互关联,关注同一主题,即处于双重边缘地带华裔女性的命运。小说中的“喜福会”是一个以麻将为娱乐的华人聚会活动,而整个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如同麻将,其中四组故事和四对母女如同麻将的四个花色。四对母女轮流坐庄出牌,讲述自己的经历遭遇,形成了具有多个声部的“结构的复调”,即“依靠作品的结构使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不同的声音,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靠后设命题一致,奏出一个和声”。[5] ( P185)

另外,小说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小标题都巧妙的含有隐喻。比如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故事的标题是“美国翻译”, 暗示那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实际就是中国母亲的“美国译本”。

2.叙事时间和空间

《喜福会》的十六个故事,时间跨度很大,有的发生在二十年代初的旧中国,有的则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美国。故事的叙述不是简单地按时间先后发展顺序,而是过去和现在不断相互交替。大多数故事都没有一次性讲完,而是分成几部分讲述,彼此前后呼应。而这种表面的非通畅性反而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除了叙事时间的大跨度转变和过去现在的反复交替,小说中涉及的地点也是非常的多:桂林,太原,无锡,宁波……但是在各个地方发生的众多故事并未让读者感觉混乱,反而使在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如贴画般的精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3.叙事视角

《喜福会》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方式。母亲的叙述和女儿的叙述相互交融,都采用第一人称“我”,缩短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大故事的真实感。但是在“红蜡烛”和“姨太太的悲哀”这两个故事,却多次转换为第二人称“你”。人称的转换,其一,可以使故事更口语化,听起来更亲切自然,。其二,在母亲的独白叙述中加入一个虚拟的倾听对象,表明母亲渴望让女儿了解自己的心思。

另外,母亲和女儿的叙事相互交替,相互补充。“安排母亲们作为叙述者,让她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故事,讲述女儿们不能亲眼目睹的情景,同时这也使得叙述者更为自然、妥帖,这些故事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喻义,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安排女儿们作为叙述者,来揭露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6]

小说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加入两种交替作用的眼光,即特有的双重聚焦。叙述者时而从经历事件当下的角度来叙事(即经验自我), 时而从以后追忆事件的角度来观察 (即叙述自我)。两种交叉的眼光可以表现叙述者在不同的时候对事件不同的看法态度。比如当龚琳达讲述自己在两岁那年定亲的经历时,就采用了“双重聚焦”。“这时,来了两个女人。其中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奇怪,讲话时就像嘴里含着一口水似的。我长大了后才明白,这是北京口音。”“当然,我现在知道,那个长着树皮样脸庞的女人,是村里的媒婆。而另一位女人,就是洪太太,是那个男孩,我将受媒妁之言必得嫁的那个男孩的母亲。中国人所谓的女孩子是赔钱货,其实也未必一概如此,那得取决于是怎样的女孩子。像我这样的女孩子,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千金,犹如一块诱人的喷香的可口的甜点心那样遭人馋呢。”[3](p35)经验自我只是一个两岁的女孩,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但是叙述自我却很清楚,这是个几乎可以决定其一生的重大事件。两种聚焦的转换,让人更加感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模式的可笑和残忍。

《喜福会》书写的是华裔女性的心路历程,其故事主题具普遍性。但是作者采用了全新的叙事策略,娴熟地运用各种话语技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这部作品成为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的成功之作。

参考书目

[1]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4] 施敏捷.文本风格与创作语境[J].社会科学,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