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月的英文

九月的英文

九月的英文

九月的英文范文第1篇

九江民众占领英租界

1927年1月6日,往日繁忙的九江太古、怡和码头静悄悄的。十天前,这里的码头工人向英方公司提出增加工资、承认工会等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开始罢工。外轮和外商的一切货物均无人搬运,整个码头陷入瘫痪。1月4日,汉口发生“一三”惨案和武汉人民占领英租界的消息传到九江后,浔城人民奔走相告,决心效法汉口收回英租界。于是,两码头工人继续罢工。工会每天派出工人纠察队在码头来回巡视,防止有人破坏罢工。

下午3时许,正在怡和码头趸船跳板上巡视的纠察队员吴宜山,看见工人刘某挑着税务司署洋人的行李上船,于是上前阻止,并向他说明这是破坏罢工的行为。双方发生口角,推推搡搡。洋人走过来,不问青红皂白就用手杖乱打吴宜山,并从英舰上叫来水兵进行围攻,他们用枪托和警棍猛击吴宜山的脑后及背部,造成吴宜山多处受伤,“当即昏去,受伤甚重”。这一事件史称九江“一六”惨案。

惨案消息迅速传遍浔城的大街小巷,愤怒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一支由码头工人、瓷业工人、小店员等上万人的群众队伍,向租界汹涌冲去。停泊江边的英舰急忙鸣炮两响,一方面向群众示威,另一方面向租界当局报警。租界当局立刻派出全部水兵、巡捕,紧闭租界入口处所有铁门,并架起机关枪。群众怒火中烧,他们高呼“反对英兵在九江杀人!”“冲进洋街去!”的口号,搬开租界路口的沙袋,拔除木桩和铁丝网,撞开铁门,潮水般涌入租界。

当时的国闻报记者当日从南昌赶到九江,曾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情景:“街市商店,完全关闭,行人往来,如怒潮汹涌,兵士皆荷枪实弹,巡逡甚严……租界外人住宅,皆门关紧闭。”

惨案发生后,驻九江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贺耀祖,立即到医院看望受伤工人,随后赶到英领事馆进行交涉。并提出将英水兵、巡捕一律撤去,由中国军队入界维持秩序。英领事回答“俟必要再为讨论”。7日,英租界仍挤满愤怒的群众,人民的反英情绪十分高涨。英领事见无法控制局面,于上午11时派人到贺耀祖师部,请求派人入租界维持治安。经过谈判,英领事发出正式请求入界的信函,并同意携英侨退避兵舰。下午4时半,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正式接收九江英租界。九江人民的反帝斗争取得了第一步胜利。

1月1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委派赵畸、周雍能组织九江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处理租界一切事务。这时,租界内外均极平静,秩序已完全恢复。英领事及英侨退到英舰,日、美、法等各国在租界的侨民,均由管理委员会发给护照,自由出入,其生命财产安全都得到切实保护。与过去不同的是,租界内“收回租界!”“驱逐税务司!”“禁止英兵登岸!”等各种革命标语触目皆是。平时阴森鬼气的英租界,这时已完全笼罩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气氛之中。

“国中之国”

九江英租界设立于1861年。这年初,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的内容,英国政府派钦差大臣右参赞兼理事官事务巴夏礼来浔勘地划界。3月25日,在九江府与大清钦命布政使张集馨签订《九江租地约》,规定:九江府西门以外地方,自龙开河口起,沿大江往东,至思口之西13丈止,量得长150丈,进深60丈,共合地基150亩为英国承租地。

次年,英国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强行拆除300余家民房,填塞贯通甘棠湖与长江的湓浦港,大兴土木,筑路建房设立租界,并在通往九江市区的路口砌上砖墙,安设闸门,禁止中国人随便进入租界。租界内设立了领事馆、海关、工部局、法庭、巡捕房,直接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警务和税务大权。清政府除了对这块土地拥有所有权外,其管理权、使用权均告丧失。从此,九江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租界地,只许外国人活动,不许中国人出入。九江籍著名的爱国艺术家蒋彝先生,在《洋人与狗》一文中,追忆他11岁时在九江生活的一段经历:“祖父走久了,感到非常疲乏,就在租界中公设的长椅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马上就有一个巡捕叫喊‘起来’‘走开’。祖父上了年纪,同他解释‘只坐几分钟就走’,回答是不行,巡捕就拿起他的警棍来赶,我把身子遮着祖父起身走开了。走了不远,看见第二把公设的椅凳上坐着一位老年洋女人,她的一条大狗也同她坐在一块儿,真把我气坏了,祖父只是摇头叹气……”他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国仇家恨:“红毛子,可恶!”

曾于1922年来到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他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描述了他看到的九江租界:“我们简直不能乱动一下,否则就要遭打或捉。”在租界里,“你到处可以看到高傲的洋大人的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的身上飞;到处可以看到饮得烂醉的水兵,沿街寻人殴打;到处可以看到巡捕手上的哭丧棒,不时在那些不幸的人们身上乱揍……”文字中透露出浓郁的民族屈辱感。

英国殖民者以租界为据点,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结果使社会呈不安之象,民众有倒悬之厄,加以外货充斥,财源外溢,因之人民生活愈益困苦,而尤以工人为最甚,他们有的每天做十二小时以上的工作。虽榨尽血汗,还是终日不得一饱。”所以,九江人民与侵略者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没有间断过,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的意愿最为强烈,态度最为坚决。

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

1861年3月28日,英领事许士又一次对租地进行丈量,企图扩大租界面积,租地群众自发集合起来,愤怒地向侵略者投掷石块,击碎大门,冲进英领事馆,示威抗议。

1909年4月26日,湖口商人余发程初次来到九江,经过租界时,出于好奇,观望了片刻。英国巡捕马士竟用木棍猛击其腹部,正中要害,使其倒地身亡。余发程被打致死的消息传出后,九江工商各界异常义愤,开会集议,遍发传单。工人罢工,不给英舰装运货物;商人罢市,抗议英人的暴行。斗争坚持了两个多月,迫使侵略者向死难家属赔偿抚恤金。

爆发后,九江是江西最早起来响应的城市,人民群众开始觉醒。南浔铁路、码头、建筑、车夫、瓷业等工会和店员联合会先后秘密成立。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全国的革命运动进入高潮。1926年11月5日,北伐军光复九江后,各行业工会公开进行活动。12月,九江总工会正式成立,共产党员彭江被选为工会委员长。事实上,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工农运动向前发展。

1926年秋,中共中央派曾延生担任九江党的领导。到任后,他立即改组市党部,组成了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革命左派占优势的九江市党部。9名委员中,有5名是共产党员。担任青年部长的严运生,经常组织宣传员深入到工人和学生中间,进行反帝宣传。他的演讲深入浅出:“人家(指帝国主义)到我们屋里来了,还要横行霸道,我们自己的土地自己不能走,这是什么道理呀!”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当时九江民间最流行的歌曲是那首“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大家团结起来,救中国!大家团结起来,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极大地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自主意识和爱国意识。

面对帝国主义在华的种种特权和令人发指的各种暴行,以及对工人残酷无情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共产党领导码头工人、铁路工人、邮电工人等强烈反对资本家的压榨,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和劳动条件的要求,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罢工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为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27年1月13日,九江各界一万多人在大校场举行反英示威大会,共产党员林伯渠在会上作演讲,号召群众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作政府的后盾,指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必定胜利。

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九江人民占领、接管英租界,这是收回租界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从法律上解决收回英租界的问题,武汉国民政府与英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复杂的外交较量。

汉口、九江人民占领租界后,英国公使特派参赞阿马利从北京来到武汉,向国民政府提出“退还这两个租界,恢复它们的原来状态”的要求。与阿马利交手的中方代表,是当时有“铁腕外交”之誉的革命外交家陈友仁。

自从1926年3月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以来,陈友仁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贯彻反帝反殖民地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不久,陈友仁便约见英国公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汉口“一三”惨案发生后,陈友仁立即向英国提出抗议:“须于24小时内撤出水兵,由中国政府派军进驻英租界,否则再有其它事件,概不负责。”面对英方的无理要求,陈友仁断然拒绝,义正词严地表明:“如此办理,必致引起较现在更险恶之局势,现在双方之交涉,只可以现在之状况为依据。”英方无法否认这一事实,只得同意以新的形势为谈判依据。

从1月15日开始,陈友仁与英方阿马利进行了16次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从本土、印度、香港调集大批海陆军队及军舰,聚结于上海江面,向中国人民及国民政府进行恫吓。此时,北京、上海等地人民纷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来支持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英国、苏联和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抨击英国政府的侵略政策,而法、美、日等国政府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也未与英国政府采取一致行动。陈友仁在西方列强面前,坚持强硬的外交政策,声明“国民政府决不因威吓而签字,如英政府可能停止出兵,当不拒绝签字”。坚持以沪港撤兵为先决条件,“非英撤兵,决不签字。”加上他精通西方法典及坚持反帝立场,据理力争,理屈词穷的英方代表不得不让步,同意“英界收回,绝对由华管理”。

九月的英文范文第2篇

(一)

新界西贡码头一路向北,小巴从山间呼啸而过,记者在斩竹湾村口下车,穿过一条小路,烈士碑园就隐藏在参天的木棉和松柏之中。

抗日英烈纪念碑体模仿步枪外形,象征抗日武装力量。碑园西侧一本巨大石书刻下了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细细读来,仿佛时光流转,战火纷飞的岁月重现眼前。

1941年“黑色圣诞”,前港督杨慕琦向日本侵略军签下投降书,港九地区霎时失色。18天战火焚城,开启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苦难。苦难中的一丝希望,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简称港九大队。

1941年12月8日,日军越过深圳河,攻入香港。第二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便派出精干的武装部队进入香港抗日,队员分三路直插新界,秘密作战、直捣贼窝。这些游击队员,即为港九大队的前身。在队长黄冠芳、副队长刘黑仔的带领下,游击队首先收集了英军溃逃时丢下的武器弹药,之后迅速在新界及九龙建立基地,同时在西贡墟设立地下联络机制,统领起香港及九龙的抗日武装斗争。

1942年2月3日,港九独立大队在西贡鸡公山黄毛应村教堂宣告成立,下属包括海上武装、城区地下武装6个中队以及情报系统,隶属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成员逾千人,大多数为香港新界原居民。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港九独立大队成为东江纵队的支队。

“我们一家是看着这座碑建起来的。”斩竹湾村村民魏卓贤说,据香港历史藏书《坐言集》介绍,1984年9月,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途经香港,与当年港九大队队员在西贡会面。由于当年不少游击队员都是西贡村民,遂发起在此建立纪念碑的号召。1988年3月29日,纪念碑动土,曾生题字“抗日英烈纪念碑”。1989年1月23日,碑园揭幕,不少抗日老战士专程从广东各地赶来凭吊战友。

(二)

全长100多公里的麦理浩径是香港最有名的长途远足路线,纵横于数个郊野公园内。而这里,也曾是港九大队最活跃的战场。麦理浩径第三、四段的交点企岭下海,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成为70多年前“香港大营救”的秘密进行地。

《香港抗战英雄谱》作者陈敬堂为记者详述这段“营救”历史。1941年初“皖南事变”前后,大批中国文化界人士被疏散至香港,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香港沦陷后,他们面临日军的搜捕,处境危急。陈敬堂说,早在1941年12月7日,及中共中央就分别从重庆和延安发下紧急电报指令,要游击队不惜一切代价帮助这批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脱难。

营救任务非常艰巨,游击队要将几百名男女老少从港岛秘密渡海送往九龙,翻山越岭穿过新界,经澳门、深圳、惠州等不同地方送到我军抗日的大后方。营救路线共计12条,有陆路的,也有海上的,每一条都要穿越日军的重重封锁,每一条都是港九大队用血肉之躯开辟的血路。

942年元旦后的6个月里,港九大队队长黄冠芳、副队长刘黑仔、江水等率领游击队员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800多名文化界人士一一护送至安全区域。其中,廖承志、乔冠华、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等经东线撤离;茅盾、邹韬奋、何香凝等则混杂在逃难人群中,经西线长途跋涉到达惠州。

新界原居民、港九老战士廖振声向记者介绍,营救行动中的突击队,也称小鬼队,因成员个子矮小、身手灵活而得名。他们擅长突袭,钻铁丝网、爬骑楼、攀炮楼,冲在最前线。曾入编刘黑仔小鬼队手枪组的港九老战士袁洪告诉记者,他跟着刘黑仔护送文化界人士,几乎每天都有小仗,遇到日军、伪军或土匪,便三个人一组,前后夹击,开三两枪就撤。

如今,12条营救路线散落在香港各处。企岭下海狭长的海湾波平如镜,早已找不到“生死营救”的痕迹。但无论光阴怎样前行,这片海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保卫生命的抗日烈士。

(三)

新界船湾郊野公园邻侧乌蛟腾村内,繁茂的古树包围着一座寂静的烈士纪念园,入口处的牌坊两旁,分别刻有“纪昔贤满腔热血”“念先烈弥世功劳”。走入园内,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立于一座高台之上,碑体刻有曾生的题字“抗日英烈纪念碑”,底座则书有“浩然正气”及乌蛟腾村9位烈士的名字。

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后,一小队在乌蛟腾成立的港九大队支援组织,开始了对日军的反击。偷袭启德机场、炸毁日军九龙第四号铁路及军火库等,乌蛟腾小分队立下不朽战功。日军对其恨之入骨,围剿、扫荡乌蛟腾村十余次,但游击队得村民保护,屡屡脱险。

1942年9月25日拂晓,大队日军再次包围乌蛟腾村,封锁村中各处路口,带着军犬逐户拍门,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押往村前的晒谷场坐下。日军头目在晒谷场当中审问村长李世藩,先用甜言蜜语引诱,后以严刑酷法恐吓,逼问游击队的情况。李世藩晕了又醒,醒了又晕,坚不吐口,最终壮烈牺牲。日军又将另一位村长李源培押往溪涧,对其灌水拷打,烧烟灼背,马蹄踏腹。李源培在残酷折磨之下,依旧毫不松口。

日军的残暴镇压,激起了群众的民族仇恨,乌蛟腾村的热血男女纷纷加入港九大队,开始了英勇的抗日征程。

1951年10月,乌蛟腾村民合力在村西头一处山坡下修成“乌蛟腾烈士纪念碑”,以纪念李世藩、李宪新、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伟文、王官保、王志英、李源培九位烈士。1984年9月,曾生重访乌蛟腾,建议将纪念碑改名为“抗日英烈纪念碑”。1985年8月,纪念碑重修。2009年12月,纪念碑迁于新娘谭道与乌蛟腾交汇处重建。

九月的英文范文第3篇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 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等。

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所以西方人常说The third time’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2、“九”

在中国人眼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莫过于“九”了。汉语中带“九”的习语,有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流宾客”、“九牛二虎之力”、“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说文解字》云:“九,阳之变也,相其尾曲穷尽之形”。而在变易之数中,全部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在卦符中,阳线或阳爻称为九,阴线或阴爻称为六。因此,九成为所有阳数的典型代表,是阳的全息数符号。九个九重叠,是极阳之数,代表极阳状况,表示极阳之象和极阳之理。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以“九”代天,自古“九”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官有“九卿”,阶有“九品”,乐有“九韶”,诗有“九赋”,经有“九经”等。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也多合乎“九”。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房间有9999间。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云殿也是九尺九。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九九八十一个。故宫内宫殿的台阶都是九级或九的倍数。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如:a nine days’ wonder (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特殊场合穿着;打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 up ( flatter / honour / praise ) to the nine(十全十美)、on cloud nine/seven(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情非常舒畅)、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等等。

(二)、“六”与“七”

1、“六”

在中国“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英语中的“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野兽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 / knock sb. six(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six of the best(以藤鞭击六下——的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2、“七”

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不过,“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一年相逢一次,这比两地分居还要痛苦。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所以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在西方“seven”却是个神圣的数字。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种天罪。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例如,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中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 hours’ 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三)、“四”与“十三”

1、“四”

在中国“四”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但在古代人们对于“四”并无特别的忌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字,如门牌号、手机号码、车牌号等。而因为“4”的发音与“死”谐音,所以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444、4444等数目字。在习语中,数字“四”常常与“三”在一起,常带有贬义。如: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面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虽说在音乐中4的发音与“发”相似,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带4的车牌、电话号码等。

不过时下年轻男女很喜欢根据数字的谐音来传递信息。这种数字信息并不会排斥4,因为4除了可以是“死”的谐音,也可以是“是” 或“世” 等字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0451(你是我要)、7564335(请无聊时想想我)、456(是我拉)、25184(爱我一辈子)、0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3456(相思无用)、246(饿死了)、246437(爱是如此神奇)、73748096,13148687(今生今世伴你左右,一生一世不离不弃)、740(气死你)、74839(其实不想走)、0487(你是)、04551(你是我唯一)等等。这些数字在当下的年轻一代中没有所谓禁忌与否,它们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增加了一点乐趣。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不过有一个小的例外,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避开周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2、“十三”

英语中人们把“十三”看成是头号大忌,这也自然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圣经》说流传更广,影响最深。耶酥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医院不设第13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当西方人千方百计地避开十三,以免触犯大忌时,中国的老百姓却乐于接受十三。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以上几组数字在英汉文化中被赋予了比较特别的文化涵义。至于“一”、“二”、“五”、“八”、“十”这几个数字在英汉文化比较没有特别的涵义,主要是关于数量的使用。但是中国人偏爱数字“八”,主要是因为它的发音与“发”谐音,因此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偏爱有“八”这个数字。

(四)、单数与双数之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周易》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进一步衍生,成六十四卦。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及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英语国家的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除外)为吉利数,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help(很多种方法)。此外,如上所述,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三”、“七”等单数也信奉为幸运数字。

二、英汉数字的翻译

(一)英汉数词中量词的翻译

1、英语表达中不需使用量词的用法

“汉语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往往离不开量词起桥梁作用,否则表达时就会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英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无需加量词就可将数量表达得很清楚,这也是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中的量词很有限,如:bunch,piece,pair。

例1:An airplane took off one hour ago.

译:一架飞机在一小时前起 飞了。

上例中,英语原文并无量词也无需量词,但翻译成汉语时,若不加‘架’,

就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3](p115)

2、英语表达中有使用量词的用法

有些英语表达也需使用量词,但英语中量词很有限,因此有些名词可使用同一量词表达。

例1:a cluster of flowers a cluster of grapes

译: 一束鲜花 一串葡萄

例2:a pot of soup a pot of black tea

译: 一锅汤 一壶红茶[4](p342)

上例中,虽然英语表达中使用同一量词,但翻译成汉语时应注意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上正确的量词。

(二)、数字的实指义与虚指义

1、数字的实指义

在英汉数字习语中,数量词有实指义和虚指义之分。实指义指数词本身的意义。对于带实指义的数字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应采取的方法是:保留数字,直接翻译。

例1:一步登天。

译: 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例2: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译: Clever all one’s life, but stupid this once.

例3:Two’s company, three’s none.

译: 两个成伴,三人不欢。

例4:Three removes are as a fire.

译: 搬家三次等于失火一遭。[5](p57)

2、数字的虚指义

数字的虚指义是指数字习语中的数字并不代表它本身的具体数目,而是一种脱离了数字实指的文化意义。“数字的虚指用法出现在文章中,多半具有夸张、强调或比喻等修辞功能。作者恰当地运用这类词组可使文章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6](p561)因此在翻译数字的虚指义时不能从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而应该从文化意义上去领会。

(1)、汉语文化中的数字虚指义

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Zeng Zi said,”I daily examine my self for several times: have I been conscientious in working for others? Have I been sincere in dealings with friends? Have I reviewed what my teacher taught me?”[7](p2)

例2: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译:This brook in hills is far away from the world of mortals,

All I could see is nothing but white clouds and maple leaves. [8](p133)

例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鹊楼》)

译: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9](p327)

例4:……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吴敬梓《儒林外史》)

译:…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 [10](p77)

上例中,“三”并非真的指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因此翻译时应译成“several times”;“三十里”也并非确数,而是指远隔人世,写其幽深,因此应译成“far away”;“千里”同样的也并非指一千里高,而是指更广阔的视野,因此应译成“good and boundless”;“三十六”和“七十二”表示极其多的意思,因此“countless”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一蕴义。

(2)、英语文化中的数字虚指义

例1: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do it.

译:不发愁,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

例2:The children were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their new toys.

译:孩子们有了新玩具,高兴极了。

例3: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ell you not to leave your homework till the eleventh hour?

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别把作业留到最后一刻再做。

上例中,“a thousand and one ways”其字面含义是:“一千零一个办法”,但这里是虚指义:“许多许多”;“the seventh heaven”意为“in a state of grea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在犹太文化中,第七重天为最高,也是上帝的住处,喻指在天堂里,自然是高兴万分了;“the eleventh hour”指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最后一刻”或“危机时刻”。

(三)、词汇空缺

“翻译中常常有一类障碍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比如,在某一种文化中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11](p473)

1、 汉语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有些英语数字词的用法是英语所特有的。如‘four leaf’(幸运草)、‘four letters words’(下流词)、‘five and dime’(廉价物品商店)、‘the fifth wheel’(累赘)、‘eleven plus examination’(英国11岁的儿童参加的小学毕业升中学的考试)、‘Twelve’(基督的十二圣徒)、‘roaring 20’s’(喧嚣的20年代)等。”[12](p55)

“有些带有联想意义的英语数字词在汉语没有相同形式的对应词。如‘four hundred’在美语中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上层社会’;美国俚语‘Five it!’表示‘拒绝回答此事’。其中‘Five’的这一含义源于the Fifth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A.(美国宪法的第五条修正案)。此修正案规定:‘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指‘敌人所派的间谍或收买的内奸’,源于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安插在市里作内应的人。同样的例子还有:‘five dollar words’(复杂的字眼)、‘Catch 22’(第22条军规)、美国俚语‘twenty three’(滚开)、‘twenty/twenty’(眼力正常的)等等。”[13](p55)

2、 英语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汉语中有“张三”、“李四”、“王五”等用姓氏加兄弟排行称呼他人的用法,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汉语中某些数字式固定用词作为译借词进入了英语辞书,如:‘四书’(the Four Books),‘五经’(the Five Classics),‘’(Gang of Four),‘三国’(Three Kingdoms),‘一国两制’( 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14](p91)

例1: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旅怀》)

译:In a fond dream, I see my home thousands of miles afar,

Yet when I wake up was a cuckoo in my sight on a twig and the moon at midnight. [15](p237)

例2: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译: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 [16](p225)

例3: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钱。(韩愈《自咏》)

译:To the Celesti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nd I a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miles away. [17](p297)

上例中,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叫五夜或五更。而“三更”是23时到1时这段时间,因此翻译成“midnight”;“九泉”在我国指黄泉、阴间,因此应译成“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九重天”在我国古代喻指皇帝的宫殿,因此译成“Celestial Court”。

在翻译英汉数字时应首先注意它是实指义还是虚指义,再根据它所蕴涵的真正含义进行翻译,以避免错误的理解而造成交际的困难。

四、总结

综上所述,英汉数字除了数字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有非数字的文化意义,具有神秘和神圣的蕴涵。英汉数字文化意义因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因此了解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摩擦,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明安云.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J].湖北大学学社,2002,(5)

[4] 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刘忠,罗道茂.思维差异和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

[6] 伍先禄,李延林.英汉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4)

[7] 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3

[8] 郭着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 郭着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13] 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14]高博.英汉数字的语用对比之异同[J].天中学刊,2003,(3)

[15]郭着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九月的英文范文第4篇

1840年2月,英国政府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案。6月,由总司令懿律率领的“东方远征军”开来广州海面,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夙有准备,给予迎头痛击。懿律在广东吃了败仗,心生奸计调头北上,攻占了清军防务松弛的定海。8月初,英军舰队直抵天津大沽口外,懿律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名义,向清政府递交了《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提出了割让海岛供其贸易居住、赔偿虎门被销鸦片等要求。英人要求割让的海岛,即为香港。

道光皇帝惊闻洋人打到了京都门外,大为紧张,加上妥协派的危言耸听,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另派琦善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处理善后。

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在穿鼻洋上谈判,义律要求赔偿700万两白银,开放广州等3个港口,将香港给予英军屯居。琦善认为义律要价太高,拖延不答,意在使其降低条件。谈判桌上未遂所愿,义律决定以武力逼琦善屈服。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突袭,攻占了虎门口外的大角、沙角炮台。趁着军事上的胜势,义律于1月20日公布了所谓《穿鼻条约》5款,其中的一款是:以香港一岛接收,为英国奇居贸易之所。

就在义律单方面宣布《穿鼻条约》生效的第5天,即1841年1月25日,英军强行登陆港岛,26日,新任英军司令伯麦在香港升起了英国国旗……

求降有术,清廷割让港岛

所谓《穿鼻条约》本是英人伪称,琦善虽然谋求妥协,也不敢答应割让香港并签字,更谈不上道光皇帝批准了。

英国政府既要做,又要立贞节坊,处心积虑要给武装侵占香港披上“合法”的外衣。

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被激怒了,下令开战还击。英军凭借其火炮优势,于1841年2月26日攻占了虎门,继而登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彻底就范,英国政府调来大批战舰,于8月下旬大举北上,先后攻下了厦门、定海、镇海、宁波、乍浦、吴淞,沿扬子江西进,夺取镇江后,兵临南京城下。

英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江南重镇南京又岌岌可危,道光皇帝败中求胜的希望彻底破灭,无奈屈膝求降,指派钦差大臣耆英和伊利布赶赴南京议和,授予“便宜行事,不为遥制”全权。他还通过军机处转告耆英,就香港问题作了专门交代:“于万无可奈中,一切不能不勉允所请,该夷如真心求和,于通商外别无它求,可将香港一处,赏给尔国堆积货物。”

本是城下之盟,名曰议和实与投降无二,条件尽由英国方面提出,伊利布低声下气对英国代表璞鼎查道:“贵方如有所提,均可酌商定议,写立合同,加用钦差印信,以垂永久。”

1842年8月29日上午,抗英无心,求降有术的耆英、伊利布,低头哈腰走上了英国兵舰“汉华丽”号,在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上签字。

《江宁条约》共13款,其中第3款便是关于割让香港的: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帝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至此,英国已取得割占香港的“法律依据”,1843年6月26日,璞鼎查宣誓就职第一任港英总督,英国实现了占领香港地区的第一步。

得陇望蜀,九龙又遭割占

英国割占香港后,得陇望蜀,又把目光瞄向了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嘴地区。

尖沙嘴一带和香港本岛隔水相望,如能得之,可资港岛的天然屏障,利于防卫与物资供运。悉知清廷腐败且已尝到甜头的英国政府,重演了侵占香港的故伎,先强占,后胁迫签约使之合法化。

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到大沽的机会,在港英军也动手了。1860年3月上旬,拖着大炮的万余英军在尖沙嘴上岸,安营扎寨不走了。到了3月20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札,向清廷两广总督劳崇光递交了租借文书。租借的理由是:九龙半岛常有歹徒偷渡到港岛,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劳崇光哪敢不从?就在次日签约,答应以年租500两银子的小小代价,将这块土地“出租”给了英国。

英国政府按部就班实施既定方针。当年7月间,殖民部向港英总督发出训示:女王陛下认为,应该取得九龙(指尖沙嘴地区,下同)的完全割让,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告终。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北京条约》第6条载明,将九龙永久割让给英国。

强租硬借,英人展拓“新界”

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至1997年7月1日,英国将香港归还中国,包括英国割占的香港本岛、九龙尖沙嘴地区及租期为99年的九龙租借地,又称新界。九龙租借地是指英国在1898年强行租借的九龙半岛广大地区,包括大鹏湾、深圳湾及周边的岛屿,总面积为985平方公里。

英国政府早已垂涎这块地方,1894年11月9日,港督罗便臣写信给殖民部:为了确保女王陛下这块有价值的属地的安全,调整和扩展殖民地是十分必要的。次年5月,英国海陆军联合委员会递交了《关于殖民地香港边界问题的报告》,再次提出调整扩展香港边界。

1898年4月,趁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以法国占据广州湾对香港构成威胁为由,由驻华公使窦乃尔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了扩界要求,随即与清政府代表谈判。

至5月9日谈判结束,已成惊弓之鸟的清廷有求必应,从深圳湾至大鹏湾划一直线,直线以南所有地区全部租给英国。租借地较之割让的港岛与尖沙嘴地区扩大了10.7倍,水面扩大了近50倍。

1898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上签字,“专条”称:素悉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议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图,展拓英界,作为新租之地。“专条”规定,自当年7月1日起,英国开始使用租借地,租借期以99年为限,即至1997年6月30日为止。

九月的英文范文第5篇

来年穿什么,就靠它了

给我更多的羽毛!

今年中国版《ELLE》的九月刊请来美剧《绯闻女孩》主演布莱克·莱弗利拍摄封面,她身着一袭GUCCI的羽毛裙,时髦度和夸张度都刚刚好。但“不幸”的是,也许这件羽毛裙实在太美了,所以英国版《marie claire》和日本版《Numero》的封面女郎也纷纷将其穿在身上。噢,还有加拿大版的《FASHION》也没忘了凑这个热闹。虽然撞衫是个尴尬的事,但由此也可看出,动物系服装风格必是今年秋冬的大热潮流。

搭配贴士:像布莱克·莱弗利这样用少量羽毛元素作为装饰,同时和整体颜色配合才是好品味。羽毛装,有亮点即可。没有一本九月刊教你把所有羽毛都粘在身上.要知道你可不是农场里的鹅。

皮衣,时尚之光

没有什么比皮衣更适合秋冬穿着的了。皮衣的秋冬必备在于其超高的时尚度,无论你是要街头风还是硬朗帅气风,甚至是性感女人风,它通通都可以满足。如果你嫌黑色皮装太过沉闷,可以学习英国版《VOGUE》九月刊封面的模特搭配,橙色机车款皮装足够让你在灰色的冬季闯出一片天。若是怕皮衣款式单一,那么改良的皮装同样有时尚味道。看看中国版《VOGUE》九月刊,刘雯的皮背心够独特,够硬朗,够帅气了吧?还有印度版《GQ》,宝莱坞女星索娜姆·卡波尔穿着性感的A字皮裙,女人味十足。

搭配贴士:一件好的皮衣总是能增添你的时尚品味。尤其是针对想要在穿衣臃肿的秋冬季希望同样有型的女性。

经典英伦范

英伦范儿的典雅一直为不少女性所喜爱。想要打造有气质的英伦范儿,一件有质感的大衣和一个手拿包就足够了。以布莱克·莱弗利为封面的《LUCKY》杂志2013年九月刊,那身蓝色大衣是英伦风最好的写照。葡萄牙版《VOGUE》2013年九月刊封面上,模特裁剪良好的黄色呢子大衣也让浓郁的英伦气质呼之欲出。

搭配贴士:如果担心自己看上去过于可爱,不适合英伦范,那就学学布莱克·莱弗利,色彩鲜艳的呢子大衣同样能提升优雅气质。

给我一件礼服吧

身为现代时尚女性,衣柜里怎么能没有一件礼服?礼服不一定要长到曳地,可以是裁剪合身的小黑裙,也可以是略带性感的镂空蕾丝裙。荷兰版《VOGUE》、美国版《ELLE》、英国版《Harper's BAZAAR》都不约而同地让明星模特们穿着礼服上了封面。可爱、性感、时髦、优雅,各种风格应有尽有。

搭配贴士:挑选礼服没有定规,合身够美就好。

来年彩妆什么样,跟它学吧

你需要一支红色唇膏

唇膏的重要性已经被时尚杂志说烂了。而从今年各大时尚杂志九月刊透露出的潮流趋势看,一款红色的唇膏必不可少。

印度版《GQ》让女星索娜姆·卡波尔用红唇诠释了性感的含义,英国版《Harper's BAZAAR》的封面妆容同样把重点放在了红唇上。

搭配贴士:没什么可说的,赶紧去商场买一支红色唇膏吧,哪怕你没时间化好全部的妆容.擦上红色唇膏也足够让你亮成一道光。

简单清爽秋冬裸妆

詹妮弗·安妮斯顿在今年美国版《GLAMOUR》九月刊的封面上,用几近素颜的妆容展示着好气色。《W》的封面上,模特运动感极强的造型让你觉得她根本没化妆。裸妆风潮从未走远,来年只会更近。

搭配贴士:要想和她们一样,你需要扔掉眼影和厚重的粉底液,用眉笔、睫毛膏再加腮红来帮忙。

复仇女神烟熏妆

加拿大版《FASHION》今年九月刊封面上,女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化着复古烟熏妆,美国版《VOGUE》九月刊封面则是化着小烟熏的詹妮弗·劳伦斯。还有卡尔·拉格斐亲自掌镜,为法国版《Numero》杂志拍摄的封面,模特卡拉·迪瓦伊也画着复仇女神一般的烟熏妆,性感妩媚,魅力十足。

搭配贴士:如果你准备化烟熏妆.需要注意的是烟熏的范围,精致的小烟熏是王道,往年的大烟熏还是不要使用了吧,掌握不好力度难免会用力过猛.看上去迎面都是一股尘土味.

TIPS

九月刊造型趋势小常识

1.撞衫很尴尬

虽然九月刊中摄影师、造型师、明星超模都使出浑身解数,让时尚趋势最亮眼地出现在封面上,但同期当中,大品牌衣服的好设计实在也就那么几件,撞衫、撞品牌难以避免。比如2013年荣登九月刊撞衫品牌排行榜第一的DOLCE&GAB-BANA,竟然被四大刊用上了(虽然不是同一款)!分别是波兰版《ELLE》、英国版《ELLE》、澳大利亚版《Harper's BAZAAR》以及中文版《VOGUE》。与之相比GUCCI同一条羽毛裙被被4本时尚九月刊封面选中,就显得惨烈多了。

2.要玩就要不一样

时尚杂志忙着想九月刊封面最潮的妆容造型,难免出现争斗。不过2012年,中国台湾地区版《marie claire》就杀出了一条血路,范冰冰的独特素颜妆容是一片浓妆艳抹中的新LOOK。至于成功与否,你看看接下来几个月,有多少模特和女明星模仿就知道了。

3.物超所值九月刊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2012年的中国“九月刊”们,你就会对“很厚”有更直观的概念。《VOGUE》,592页,2.92千克;《ELLE》上下两册,共888页,2.56千克;《Harper's BAZAAR》,687页,2.82千克;《GQ》,580页,2.38干克;《ESQUIRE》,494页,2.33干克……这些数字意味着如果你若同时买两本以上,就很难单手拿起它们。当然,这些杂志的构成并不完全是同种类的纸,不少广告使用了特殊纸类,有些还会额外附赠小礼品。而这些礼品都是和一些奢侈品牌合作推出的,这也成为吸引大多数读者购买的理由,暂时买不起奢侈品,那么送的总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