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单字激活,赋予动态美

古人作文、写诗最讲究炼字造句,炼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心挑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很多的古诗词往往因为一个动词的妙用而意境顿出,这也就有了贾岛“推敲”的千古美谈,再看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绿”、“闹”、“说”这三个动词的妙用,使得诗句的意境幽美而深远,诗意醇厚而浓香。

对于像“墙”、“桥”、“窗”、“路”……这样单个名词的话题作文,拟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扣话题,精心选择一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文章的标题就会眉目传情,双眸生辉。例如:

1.以“墙”为话题:掀掉心灵之墙;打造“穿透”心墙之术;高墙内外的期盼

2.以“窗”为话题:擦亮你的窗口;别关上你心灵之窗

3.以“桥”为话题:搭起生命之桥;守住你精神家园的大门;理解,串起你我他

4.以“路”为话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在你脚下;人生短暂,紧要处就几步

5.以“树”为话题:头顶烈日,脚踏大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匍匐大地,根深才能叶茂

6.以“灯”为话题:黑暗中的使者;点亮心灵那盏灯;来自灯的温馨;人生航行需要航标灯

二、巧借诗词,翻出新意美

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美好意境的回味,又能引发人们对当今现实的深刻认识。如:

1.教室里头夸先进,听取掌声一片

2.才气才露尖尖角

3.失败不是无情物

4.“减”学生苦,“增”学生苦

5.人生自古谁无搏?

6.我寄希望与明日

7.问君何能尔,努力能成功

8.师言抵万金

以上标题是以学生谈学习为话题的拟题,借诗的形象,翻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利用修辞,增强情趣美

修辞就像是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就会使标题有新意,有情趣,从而熠熠生辉。如:

1.拟人:草原在哭泣;小鸟在呼唤;绿化,绣出一片新天地;归来吧,自信!;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2.夸张:减负刮起“龙卷风”;千年等一回;师怒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千年月色,万年情

3.对偶:坐着读书,站着做人

4.比喻:诚信是金;尊重是张通行证;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5.对比:鲜花与荆棘;勤奋与懒惰

6.顶真:读书乐,乐读书

7.回文:“打假”岂能“假打”

8.反语:培养不孝儿女八招

这些标题运用了修辞,因而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脍炙人口。

四、巧卖“关子”,妙设悬念美

评书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让观众、听众欲罢不能,除了故事精彩,情节生动,和其娓娓道来,妙语连珠的精湛技艺外,还在于他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情节的最关键之处打住,给听众留下一个悬念。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的拟定,也可以翻新俗语或成语,以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悬念。如:理直“气”壮;班门弄斧又何妨;做“贼”心不虚;临时抱佛脚也管用;旁观者未必“清”;成人之美非君子;弄虚作假升级版;“破罐子”不破摔。

也可以巧卖关子,留点悬念,以吊读者的胃口。如:欢笑中的叹息;追求生活中的那截树枝;十六岁,老朽了;考试魔鬼定律;两个女孩一台戏;一只老鼠的手记;谁的眼泪在飞;我与168,不得不说的故事。

以上作文标题,个个都吊足读者的胃口。其实,在拟定文章标题方面,除了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露一点,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外,记叙文的标题大多可以含蓄一点,诗意一点,不把话说实说尽,给读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这样的题目才更有吸引力。

五、巧用歌词诗词,转换意境美

话题作文的拟题,也可以根据话题的需要,正面模仿或反面模仿名句名诗、俗语或成语,为我所用,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看: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巧借俗语、成语等:

1.君子动口不动手

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3.弄斧定要到班门

4.道是无情却有情

5.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每逢佳节倍思“清”

8.“忠言”也要“顺耳”

六、巧用标点,构筑形式美

有人说,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此话不假。不少优秀的文章,精美的段落,总是巧妙地借用标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正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句:“活该。”一个句号,力透纸背,对法海之流予以辛辣的讽刺。此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系列的标点符号,巧妙而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不少考场作文的标题也成功地靠妙用标点,巧配文字,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增添了文章标题的形式美。如:

1.成功的伴侣――诚信

2.诚信,难道也要“出口”转“内销”?

3.那人,那山,那狗

4.生活――网?网!

5.,?!……与他

6.5〈2=0

7.?+。=!

8.爱?爱!

巧用标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也增加了标题的意蕴,使文章的标题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上面的《,?!……与他》,用文题中的四个标点写出了他“豆芽菜似的身材,爱发问的习惯,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产生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效果。再比如《5〈2=0》,用文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组合,反映了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在学校五天的学习,比不上双休日里的放松,最终教学效果等于零。既形象、生动,又含有哲理,是一种有个性的创意。再如《?+。=!》,网瘾使“他”陷入困境,学业一落千丈,父母老师伤透了心,怎么办?最后经过家长、老师的一番开导,“他”终于结束了那场令人不堪回首的噩梦,句号用来表示悔过和醒悟。经过努力,“他”成功了,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心源美术教育网”,是由我县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发起并主持建设的区域美术学科教研专业网站。建站10年来,探索出一套新型美术教育研究活动方式,对推动全县美术教研、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县域内的全体美术教师均享有进入网站交流、学习和获取最新教研动态的权限。网站设立了“信息速递”“备课中心”“实时互动”“美术沙龙”“作品交流”“师说心语”等近20个频道。其中“实时互动”频道为网站站长(县教研员)亲自主持,是本网站最具特色的栏目。10年来,每周一上午八点,全县美术教师相聚在“心源美术教育网”上的“实时互动”,已经成为惯例。

该栏目的活动规则是,由网站核心成员从美术教师们在“官方社区”发表的帖子中筛选一个话题,并确定话题难度,然后在规定的活动时间(每周一上午八点),全县美术教师一起就这—话题展开在线讨论,在线讨论之后还可以继续发帖。话题的者,通常要担当话题讨论的主持人,及时引导、点评和总结,确保研讨能够深入’开展。话题大体分为“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学方法”“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美术专业技艺”等几种类型。

笔者作为“心源美术教育网”的骨干成员,长期参与网站的各种活动,感受颇深,收获甚多。2013年4月8日,应站长要求,我校美术组成员(史有军、邓永进、杨慧和沈柏岑)在“实时互动”栏目中发表了一个教研话题,并担任本期栏目主持人。四位老师均长期处于教学工作第一线,选择“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类型,是想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引发“心源”美术教师的争鸣。话题难度应考虑设定在一线教师能够接受的水平(中等难度),使大家都能踊跃参加,以便更好地推动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下即为这一次教研活动的介绍。

一、案例呈现

话题:4月8H【实时互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图1)

主持: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美术组

教学事件

下课铃声响后,高一年级有两位学生在学校走廊里相遇。可能是原本就熟悉,彼此招呼之后,甲问乙:“你们班刚刚上的什么课?”乙回答:“美术课。”甲非常兴奋地说:“我班上的也是美术课。”乙带着高度赞许的口气说:“我们班美术老师上课用的课件,制作得美轮美奂,看着真是一种享受。”甲有些不屑,接着用羡慕的语气说道:“我们的美术老师不但课件做得好,而且那一手粉笔字也让人赏心悦目。”乙俏皮地说:“你们的老师也太传统了吧,上课还用写字?哈哈!”甲却毫不客气地说:“你们的美术老师恐怕是字写得不怎么样吧?”……甲、乙两名同学的争论逐渐淹没在上课铃声中。

主持视角

学生的这番争论应引起我们美术教师深层的思考。学生的争论在于:完美的课件与课件加好的板书,两者孰优孰劣?作为教师,我们应探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是,板书设计要求是否仅仅停留在粉笔字写得好不好这个层面上?如果不是,那么不要板书的课堂环节是否就是不完整的呢?本组提出这样的话题,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参与探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研讨提示

1.多媒体美术课一定需要板书吗?请阐述您的观点和理由。

2.假如在多媒体课堂上要有板书设计,那么课件与板书之间的关系应怎样确定?

3.多媒体课堂有板书时,该如何设计?有哪些要求?

背景资料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也已成为主流。我们从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出发,以自我解剖的视角,认真参与研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此话题后,参与讨论的成员很多,观点纷呈。以下引用两个最有代表性性的观点。

观点一:此话题主题是“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说多媒体课堂不需要传统板书肯定有悖于教育规律。这就好似“有了蛋白质粉了,还要不要吃鸡蛋”一样。在当前国情下,必要的多媒体呈现和传统板书并不相冲突,板书能体现教者的即时情感和教学态度,既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方面沟通的载体,也是学生对教师认知和认可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话题的主题改成“多媒体课堂是否可以不出现传统板书”,我的答案是可以不出现。这完全取决于现代人的观念和教育评价的要求。年纪越轻,对新事物越容易接受。当初,算盘是否会退出课堂,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还是让算盘离开了课堂。再有,对于“小黑板”,我们很多老师依然比较热衷,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但对于相对发达的城市,小黑板早已离开了历史舞台,被便捷的液晶投影仪所替代。很多教育专家都觉得可惜,但这有什么可惜的呢?好比很多知名学者、专家不能接受手机变成掌上个人终端一样,他们非要认为手机只应该起到通话的作用一样。不可理喻。几个专家的个人观点怎么能阻止人类的进步呢?再者,当初数码相机出现,很多摄影专业从业人员都认为,数码相机绝不可能替代传统胶片相机,他们带着一种自私的情感高喊绝对不可能。短短十年间,柯达、乐凯、富士等著名胶卷企业相继停产传统胶卷,转向数码冲印或相关业务。然而,现在仍有人会高喊胶卷不死的口号,念念不忘。所以,在多媒体技术相对发达的当下,有些课堂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出现板书,是完全可以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新事物的尊重,是对传统的革新。传统板书也必然会被新型板书所替代,黑板也最终会被更新的电子显像技术所替代。我们应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应该不断摸索、尝试、创新,找到不足之处,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这个话题可以定义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去讨论。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板书”。这应该可以理解为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包括相关课堂知识要点、结构、草图演示等。

要关注的就是,如果用科技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会产生什么好与不好的结果?如果坚持原始和传统的粉笔板书形式,利弊又在哪里?

科技手段(新型板书)代替传统板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用电子笔代替不环保的粉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依然能够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时演示和板书。另一方面,用预设的课件代替传统的书写过程,以更直观的图文形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演示,直接呈现代替书写过程。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当下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方面在课堂上都是需要的,也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图2)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还有网友跟着发来了上海“云课堂”的案例。(图3)

观点二:现代媒体是省略了形成过程的直观展示,直接将美轮美奂的视觉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的愉悦中忘却了它背后的过程,也因为这种忘却和速度,学生也就失去了对结果思考的过程,没有了这种过程,学生大脑与心理上也就缺乏某种支撑,因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影响。

从大脑科学角度看,教师现场板书的文字语言,对学生(观看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纯粹抽象的文字符号。在等待教师书写文字语言的同时(时间过程)——当然,由于教师伴随书写的口头表达,这种等待是不知不觉的——学生不仅有着对文字内容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书写状态和每个书写细节效果的审美观赏,教师急切投入的书写神态、每一笔的形式效果、每个文字以及形成文字的造型效果,还有整个板书逐步呈现的构成效果等,都给学生以审美的投入,产生或惊叹、或预料之中、或遗憾、或意会等不同的视觉享受。教师板书的过程是学生启用右脑的过程,尤其在知识教学阶段,这种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或缺!无论是对学生科学用脑、平衡大脑发展,还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的审美形象性无疑对学生记忆知识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板书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张驰的有效环节,伴随着师生感情的参与,人文情怀也会徜徉其中。(图4)

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让话题探讨渐入佳境。各位参与者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将本期话题—一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的思考引向深入,并对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二、关于活动程序的说明

网络美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操作要领在于由教学一线教师发起话题,按照“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来规范和完善话题。因此,对“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这几个方面,就有具体的操作要求。

“教学事件”是指因教师教学言行所引发出的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及效果;同样地,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心智变化等所引发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因此而生成的教学情境状态,也应视为一种教学事件。话题研讨的“教学事件”应该是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生动性等诸多特点的课堂教学环节或细节。可以是引领式的成功事实,也可以是批判式的失误案例,还可以是争鸣式的争议事例。总之,作为话题的提出并加以研讨的“教学事件”,必定潜藏着主持者的思想与主张的课堂教学真实,也承载着相关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还能实现参与者认知能力的发展、思辨水平的提升、表达技巧的磨砺,从而达成引发思考、给人启迪、促进交流的网络教研目的。“教学事件”的呈现要求简洁明了,以文字表述为主,300字左右为宜,也可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表达。

“主持视角”是话题主持人对“教学事件”的简明扼要的价值判断,表明话题的真实意图,使参与者对“教学事件”有本质意义的把握,能够聚焦参与研讨;参与者也可以针对主持人的价值判断进行商洽式讨论,引发对“教学事件”的另一视角的讨论,充实和丰富话题研讨内容。

“研讨提示”则是主持人为参与者提供的多个话题角度,以便拓展话题的广度。

“背景资料”是主持人搜索与话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有选择地提供与话题对应的背景资料,供参与者学习,为高质量的研讨服务。

三、结语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童话;童话教育;审美;审美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在教育过程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让幼儿学会懂得欣赏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掘和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审美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功效,把童话作为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

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1)从内容上看,童话故事中更蕴涵了多种美的因素。以“爱”为主题的童话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伟大与温馨;以顽童为主题的童话让幼儿感受到一种狂野、蛮横的美感,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感;以自然为主题的童话则让幼儿与大自然亲近,让幼儿发出对自然世界一切事物的好奇感与探究热情。

(2)从表现形式上看,童话故事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形象具体,融美术、音乐于一体。

(3)从写作手法上看,故事常使用夸张、拟人、拟物等形式,如童话故事《大林和小林》中有这样的描述:唧唧坐在叭哈的旁边,那两百个听差伺候着唧唧吃饭,无论唧唧要吃什么,都用不着唧唧自己动手。那第一号听差把菜放到唧唧口里,然后第二号听差扶着唧唧上颌,第三号听差扶着唧唧的下巴,叫道:“一!二!三!”就把唧唧的上颌和下巴一合一合的,把菜嚼烂了,全不用唧唧自己来费力。这种夸张体现于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充满了奇妙和荒诞之美,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投幼儿所好,选择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为幼儿先创设好环境。在美工活动中,师生一起创作,制作童话里的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工艺品,如桌椅、窗帘等;用彩泥捏出各种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把这些作品有机组合,布置成一个童话故事的场景,等小朋友想更换别的场景时再一起动手、动脑加以设计布置。在做这些艺术品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三、挖掘童话的语言美,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这种口述文化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其中还常有儿歌、诗歌、顺口溜和音乐等,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华德福教育充分地发挥口述这一传统教育方式,老师在讲述童话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让儿童感受语言的美。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童话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06-01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日渐薄弱,而学生也反映,课堂学习远不足以提高阅读的能力,甚至兴趣也难保证。兴趣是阅读的前提;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本来就应该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我们必须承认,“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这一平台,引导学生获得“课外七分”的动力、方法和方向。

1 回归文字的阅读,让我们从童话读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食”的年代。信息泛滥,人心浮躁,媒介多样,目的功利。阅读成为一种奢侈,也成为了一条荆棘路。

童话的文质,本最适合充当儿童读物,但对儿童时代阅读经历稀缺的青少年来说,它恰恰是非常合适的基础读物。名著会造成许多初读者的困难,而童话却不会造成这种阅读困难带来的畏难情绪。童话的多重意蕴多样解读和丰富的再创作作品(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淡薄无味;童话富含的美,尤其是文字的美,又能感染并教会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尤其使用了安徒生童话经典译本中最为典型的几篇,其中《海的女儿》一文,通过原文的朗读和品味,学生惊叹于童话想象竟能用如此美好的文字表现自然,表现人与人性的美好。他们惊叹,不仅文字所表现的色彩、光线、场景……都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充分表现的,而且文字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文字所表达的或丰厚的或含蓄或委婉……的情感,作者或幽默或悠扬或爽朗……的特殊味道,是其他介质更无法模拟的。

这样的阅读,让他们感受到了与他们所知的“阅读”完全不同的滋味。从童话读起,我希望能让他们生成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真正走上自觉阅读之路。

2 养成比较阅读习惯,让我们从童话读起

2.1多介质阅读比较

在传播过程中,因语言文字、文化背景和传递目的等差异,我们往往难看到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来获得相对准确地信息,从而获得文学作品的“真实”价值。童话的译本相比其他文学作品,译者相对有限,传递目的较为单纯,文化背景也因社会背景相对简单或荒诞化而差异较小。因此比较阅读变得相对简单,也易于学生入门。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传递信息的介质多不胜数,对于其他介质的长处,我们也不必刻意以叶遮目忽略贬低。相反的,我们只有用“大阅读”的姿态,在接受和比较之下,才能分辨它们各自的优缺,择优而取,唯“益”是从。

2.2阅读主体差异比较

由于童话阅读的特殊性,我们还区分了阅读主体来进行差异比较。我们把阅读主体分为成人和儿童。而实践主体是青少年,他们可以理解两类阅读主体的心理,从而更好的理解童话的多重意蕴,对于荒诞与现实,悲剧与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各种相关童话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借助(阅读主体)双重性特征来进行分析,结合创作者心理的双重性,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理解和解答。

除此以外,还有东西方思维与背景差异比较(举《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与《大林与小林》为例,引申到《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时代价值和观念变迁的比较等相关内容,都可以嵌入到比较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们译本比较实际使用了叶君健、林桦、石琴娥等译本比较安徒生童话(也可用周作人、巴金、林徽因、王林等比较王尔德童话,如《快乐王子》)。多介质比较使用了《海的女儿》连环画版、适合儿童收听的简化朗读版、迪士尼动画版、八四年汤姆汉克斯电影版等多种形式的演绎版本来进行,对童话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主题差异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课堂反应和课后反馈来看,学生获得的收益是显著的。阅读主体差异,几乎在文本阅读和多译本比较时,学生就即时地作出强烈反应,他们几乎一致表示,从未想到小时候似曾听闻的故事,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而课后有些学生根据课堂引导所做的调查,让他们清晰感受到了成人与儿童思维、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重大差异,结果超出了师生都想象。

指导童话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养成分辨多介质多形式的文学信息传递形式的习惯,区分优劣长短,适应“阅读”概念拓宽的现状,更有效的获取更丰厚的阅读收益。对阅读主体差异的思考,也有益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益于成人与儿童的理解与相处。

推而广之,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可以带来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学会评价尝试创作,从童话阅读开始

我们教学的两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个性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我也要”创作的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此做出了预设,侧重在前者。

付诸实践时,我们首先给予学生评价童话作品的基本理论。于童话而言,我在概述部分分别论述了童话的分类、三要素分析、主题表现特殊性、结构手法;童话的人物形象、童话的逻辑;专题讨论了童话美的多重性(文字美,荒诞美、象征美、喜剧美、悲剧美)及表现手法里比较突出的夸张、想象和讽刺等特色。现实主义特征专题以《月亮看见了》为主要材料。

另外,我们还使用了由人及文的研究方法,寻找关于安徒生的介绍、传记、传记电影和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如《夜行的驿车》)及研究论文来分析安徒生人生遭遇和选择,创作动因和态度等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不可能剥离自己的时代环境以及个人历史来评价外物,所以我们的客观是加引号的。而个性的评价,是我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证明。我们所做的努力,是让他们能提出“我的”看法,并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最后的论文来看,对于童话中的现实主义和悲剧美两部分,他们有尤其突出的理解和思考。

关于创作需求和习惯的养成,我们主要进行鼓励和引导辅助,鼓励他们以童话的形式表达个体意志;理解并予以赞许,使他们获得表达的满足和创作的心理激励。童话的创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表达技巧,而且能够使他们的内心获得真善美的温暖,形成他们健全丰厚的理想人格。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欣赏 课堂对话

在小学美术的欣赏课中,有时教师经常会为这一堂课如何进行下去而苦恼。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呢?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所以各方面的思想意识都还不成熟;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与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两盆花的对比中,一幅绚烂但略显紊乱;一幅简约而又大方。如果让小学生说哪一幅好看的话,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认为绚烂的那一幅更好看。但是我们大人却会认为简约大方的更加动人。那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如何纠正学生的审美思维呢?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对话意义分析

(一)可以使师生形成美术共同体。

美术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人们通过美术欣赏能够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教师和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可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使师生共同体会到美术的本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特点,这就使学生之间的审美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欣赏理念来对美术进行艺术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美术欣赏。所以说,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课堂对话,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增加课堂对话,不仅能使学生诉说自己的对美术作品的看法,也能倾听其他同学对美术欣赏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善于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习惯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课堂对话的实践

小学美术欣赏课在学生审美思维、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对话的效果如此之好,那么教师又要如何将课堂对话合理的导入教学活动中呢?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由音乐导入

美术欣赏课并不只有美术作品的,在上课前先播放两首曲子,让学生放松心情,认真的聆听音乐。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对曲子的看法,比如问曲子给人带来什么感受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感觉的东西存在啦,或者是有没有类似声音的东西存在啦。由倾听来导入教学可以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探寻学生的内心情感,以及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知、心灵诉求等等,然后再由曲子的主题引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上。

(二)作品欣赏中问题的设计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了前面音乐作品的基础,学生对美术作品中所传扬的情感也能更快速的发现和掌握。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问题的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说话的语气也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特征。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在说话时可以多采用语气词,语气更加贴近学生的说话特征。另外,问题的设计一般是由浅入深,让学生慢慢从表面的东西来看到作品的内涵,这也是学生欣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自由评论美术作品

同一幅作品中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一幅线条很乱的美术作品中,或许有的人会看见春天,有的人看见的是毛线乱糟糟的样子,有的人看到的是树枝的枯败,也有人会从那纷乱的线条中看到的是运动。所以说,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评论也是学生美术思维的锻炼。而评论是自由的,每个人说的都是有道理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而适当的将错误的思维慢慢地引导到正途上来,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改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话的有效方法

(一)在课堂中采用反思性对话进行教学。

1 通过情景学习,给学生反省思考空间。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出适当的艺术场景,例如播放音乐、动画或者视频短片等,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对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进行优化。2 在提问过程中反思自己对作品的定位。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来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从而改进和完善自己内心的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在课堂中采用探究式对话进行教学。

1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景和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对话过程中,利用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2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视觉感受,这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感受来进行探究式对话。3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重难点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探究式的对话形式展开教学,通过提出新颖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美术作品的重难点。

(三)在课堂中采用生成对话进行教学。

要想使课堂对话更加有效,就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尽量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双方的情感相融合,从而使课堂对话能够顺利开展;2.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是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增加适当的联想,这样才能充分的理解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增加对话的有效性;3.每个学生都有其对美术作品欣赏的独到见解,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

结语:

小学美术欣赏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生的审美思维、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处于思维较为发散的年龄,想法也比较独特,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对话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莉莉.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 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1(16)

[2] 汪雨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3] 辜筠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对话方式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美中医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美国大卫出版公司

美国医学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