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夏天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夏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夏天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便是炎热,因此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自然追求。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首句“携”“来”“追”三个动词,递进式地表现了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米。紧接着,诗人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怡神闭日,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英妙的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表及里的凉意让人沉醉,恼人的燥热也自然退去。

古人消夏不是像现代人一样,老是躲在空调房里,他们纳凉是很讲究去处的,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卉人们普遍采取的纳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

中庸的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电是古人避暑的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大诗人李白在《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中深表同感:

水退池上热。

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

搴窥临众芳。

坡也乐于水边纳凉,写下“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显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夏天虽然暑气蒸人,让人受不了,但上天仿佛又没有亏待了这时的人们,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古人诗中也不乏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南宋诗人杨万里《初夏睡起》日: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受到他们快乐的感染,内心也有几分惬意。

夏天不仅花果成熟,还有令人陶醉的风景。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曰: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触目都是绿树浓荫,亭台楼榭在池塘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也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读这样的诗句,让人倍感夏日的清凉和宁静。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夏天虽然酷热难过,但读诗却可消夏解烦,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情趣。且看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

消夏湾头云水深,

浣纱人去剩飞禽。

石公石姥常相对,

夏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气候特征决定了古代中国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及四时物候特征迥然有别。何谓“物候”呢?人们把受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天文等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称作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它包括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等物候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物候现象;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水文气象物候现象;一年四季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文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皮肤,是大自然身上应时而披上的不同颜色的服饰,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对于大自然“四时”成岁及更迭的规律和物候变迁现象,中国古人很早就进行了总结。《尚书•尧典》就记载传说时代的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明确区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时的更迭;确定“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周易•系辞下》总结我国古代岁时的形成及温度变化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逸周书•周月解》云:“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并揭示自然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根据四时更迭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总结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事历、物候历,以指导一年四季的农事、政事活动。如《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下面试综合《夏小正》、《礼记•月令》描绘春季三月的文字以见古代四时物候现象之一斑:孟春之月,东风徐来,气温回暖,冻土开始融化。冬眠的虫类开始活动肢体,鱼儿上浮冰面感受春江水暖,水獭叼起鱼儿陈列水边,好象祭祀时陈列祭品一样,园中的韭菜发芽了,田鼠在原野上肆意出没,大雁从南方翩翩飞来,野鸡鼓翅振翼,叫个不停。母鸡孵育小鸡,新的生命即将诞生,草木开始发芽吐丝。仲春之月,春雨绵绵,梅花、杏花、桃花依次绽放,相互争春;白篙可采撷了,黄鹂开始鸣叫,燕子飞来了。春分时节,开始打雷,天空电闪雷鸣。冬眠的虫类活动频繁,倾巢而出。季春之月,梧桐开花了,天空出现了彩虹,水中浮萍吐牙了;杨华谢了,人们开始采桑养蚕,斑鸠叫了⑤。这是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命交响曲!是春天自然美的大合唱!自然万物经过漫长冬季的潜藏之后,又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我国一年四季自然物候的变迁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二、“诗人感物联类无穷”

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首先对人类的身心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早就注意到四时气候寒暑燥湿的变化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然后,才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内经》就针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及物候特点阐发了四时养身调神的医学理论⑥。当然,作为人类中的特殊群体———文学艺术家,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对他们的心理及情绪影响比一般人更大———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感物方式和文学创作活动。气候及物候变化是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语言。陆游《鸟鸣》诗说:“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怜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农民通过鸟鸣声来把握月令变化,以指导农事生产。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也形象通俗地描绘:“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农民却懂得她的声声啼唱是在提醒‘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物候现象,是古代农民的信使。但在多愁善感、勤于思考、敏于表现的诗人看来,它们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拨动着他们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感琴弦。正如苏轼所说是“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随时感应着四季物候的变化,顺时而动,“感物兴思”,激发创作灵感,实现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礼记•乐记》在论述古代音乐的发生时,就多次谈到艺术家心物、情物的感应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自然物候,引起艺术家精神上、情绪上的兴发感动,由此,情移于物,物映于心,情物相感相生,故音乐生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理论家也普遍认知到文学创作中心物、情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关系。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诗人由瞻物而感物,物感于外,而情动于中,而文思勃发焉。尔后,刘勰对这一问题作了更详尽的阐发。《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四季不同的物候,刺激着诗人不同情绪的发生。初春时节,情怀愉悦而舒畅;孟夏时节,心情郁闷而凝重;秋天天高气清,情思阴郁而深远;冬天大雪纷飞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诗人的情绪始终与季节物候同步变化。在《明诗》篇中,刘勰还谈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的七情六欲与自然物候相感应、相感发、相激荡、相融合,终于融化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除理论家对“感物”理论的阐发总结外,古代许多作家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创作实践中谈到自己“感时”“感物”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诗人“感物”经验最丰富、最直接。曹丕《感物赋(并序)》“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陆云《岁暮赋(并序)》“感万物之既改,瞻天地而伤怀,乃作赋以言情焉。”傅亮的《感物赋》是“感物兴思”之作。曹植《赠白马王彪》自诉:“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阮籍“感时兴思,企首延伫。”(《咏怀诗十三首》)陆机《燕歌行》摹写“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潘岳自诉“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悼亡诗》)孙绰“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秋日诗》)陶渊明“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谢惠连自伤“余独何为志无成,忧缘物感泪沾缨。”(《燕歌行》)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效阮公诗》)诗人所感之“物”皆非泛泛景物之谓,而指称的是四季中某一季节的独特“物容”或“物候”。唐宋诗人也屡述“感时”“感物”的创作经验。宋之问睹“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寒食江州满塘驿》)李白“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古风》)韩翃“感物吟诗对暮天,怀人倚杖临秋水。”(《寄雍丘窦明府》)白居易自诉“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早春忆微之》)陆龟蒙“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记事》)徐铉自述:“诗人多感物,凝思绕池塘。”(《赋得风光草际浮》)寇准叹“感物悲昔心,佳期怅难续。”(《远恨》)宋祁“怊然感物化,须发不常美。”(《早秋有感》)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冬至感怀》)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文同叹“自然成感物,不觉首重搔。”(《冬晚书事》)陆游慨“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秋思》)杨万里叹“春气吹人不作醒,病身感物底心情。”(《薄晚绝句》)韩琦“感时空溅伤春泪,殢酒思流见曲涎。”(《暮春书事自和》)诗人或缘情“感物”,或“感物”生情;所感之“物”,或为春季“物容”,或为秋季“物容”,皆为特定季节的物候现象。综上可见,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理论家,分别从创作和理论的角度共同阐发印证了“感物”这一重要的文学创作发生理论。

三、“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物候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抒情性特点。我们知道,作家创作活动的展开或创作活动的结束,总是在一年四季的某一个季节时空间进行或完成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抒情文学的国度,古代的抒情文学作品除少数季节特征不明外,大多数是可以确定创作于某一季节时空间的。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正是古代诗人四时“感时”“感物”的产物。钟嵘《诗品序》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又形成了鲜明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所谓“范式”,是指为作家创作共同体所遵循的一套创作程序和原则,或称为“文学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而中国古代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就形成了多种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抒情“惯例体系”⑦。春季文学抒情范式。春季三月,东风解冻,阳气生发,蛰虫舒张,草木萌动,万物以荣。诗人顺应这种节候变化,身体舒泰,精神舒张,喜乐忧伤跌宕起伏。由此,诗人春季“感物”就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和“伤春抒情范式”。春季气候由冷趋暖、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所以人们迎春、喜春、赞春,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但是,春天的“物容”也有盛衰之变。其荣盛的顶点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衰败的标志则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众芳摇落、好景难再,引发诗人强烈的伤悼之情,所以,怨春、伤春、悼春的怨叹不绝如缕,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范式”。夏季文学抒情范式。夏季三月,气温由暖趋热,自然界中万物生长,草木茂盛。而诗人的情绪也感应着夏季的节候变化而有乐有苦。乐的是,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徐干《答刘桢诗》)而夏景青翠葱茏,分外妖娆:“墙下溪流清且长,夹溪乔木雨苍苍。袅风翠果擎枝重,照水圆荷舞叶凉。”(张耒《夏日杂兴四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夏季高温湿热,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酷热难耐,让人苦热烦夏,故大量“苦暑”诗赋诞生。汉魏之际,某个时期夏季气候特别炎热,故王粲、刘桢、陈琳、曹植、繁钦等人都创作了《大暑赋》。梁代也出现了高温天气,故任昉、何逊、萧纲、王筠等人都创作了《苦热诗》、《苦暑诗》。唐代气候温暖湿润,但夏季也特别炎热,故王维、杜甫、司空曙、白居易、皎然等诗人创作了众多《苦热》诗。炎炎夏日,闷热潮湿,“端坐犹挥汗”(白居易《旱热二首》其一),“万事弃不理”(陆游《苦热》)。人的心情烦躁,思维倦怠,精神萎靡,所以,在“四季”文学创作中,夏季是文学创作的歉收季节。

夏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女: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男: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女: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男: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女:大手与小手相牵,穿越华夏文明;我们把握的是般若之智。

男:梦想辉煌,采日月精华,集天地灵气;我们将翱翔宇宙之内,纵横四海之外。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女:古诗文诵读大赛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男:请欣赏……

二、中间串词

男: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

女:“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今天就让我们漫游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诗歌的

合:博大精深!

男:春天,生机盎然,杨柳依依。

女:夏天,生机勃勃,葵花朵朵

男: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女:冬天“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女:如果说唐诗宋词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男:那诗中的春夏秋冬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

女:那就让我们一同领略古诗中春夏秋冬的绚丽多彩。

男: 让我们洗去一身的疲惫,带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品味声音的精彩,静静聆听朗诵的魅力摘下所有的面具,感受文字的鲜活跳跃与五千年文化凝练的精华。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田。让心灵穿越时空,在诗韵美文里再一次升华!用心灵呼唤美丽,这美丽又回到我们的心灵。用声音诠释生活,这生活一定会因了你的魅力而更加美丽。

女: 让我们把这穿透千古凝玉的声音守在心田,让记忆的帆涨满辽阔的海风,让美丽的梦境跌落凡间。让你的声音,我的感动,连同这风花雪月的浪漫都凝聚在这一片蓝天里! 请欣赏《风花雪月》。

男: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情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李白送浩然,王维送元二。乘舟欲行,桃花潭水。远芳古道,萋萋别情,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成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千古绝唱,总能在我们的心窝引动更多的抑郁和柔情。 请听《道不尽的离别情》。

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特别是其中的名胜古迹诗文,更是我们千年的绝唱。 下面请欣赏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三、结束语

男:古诗是一扇神秘的门,他垂青于每一位敲门者。他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一座掘不尽的矿。女:古诗是一扇清新的窗,她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她推启的心窗外,是一片看不够的景,一腔抒不倦的情。男: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

女: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

男:读诗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女:读诗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合:读诗吧!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男:智慧充盈,笑迎黄河东入海,我们声音浑厚而有力。

女:品味诗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神情从容而淡定。

夏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似乎很难做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古诗选集。”

一本古诗选集!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所以的古诗背诵下来,甚至把每首古诗的意思背下来。

对此,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把所有的古诗背诵下来,甚至把每首诗的意思背下来。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天天见到你的妈妈就不愿再见她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同班同学就和他绝交吧?你喜爱诗就像你的妈妈就像你的同学。你见过你妈妈一百次了,可见面时,你还会说:“妈妈,我爱您!”你天天都和同学见面可不管过了多久你还会说:“我怎么了没注意过你还会剪纸,而且剪得这么漂亮。”

你总能从一首诗里面学到新的东西,不管你诵读了多少遍。

相关期刊更多

善天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文天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天下美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